六國論教案一等獎

網絡整理 分享 時間: 收藏本文

六國論教案一等獎

作為一位兢兢業業的人民教師,常常要寫一份優秀的教案,教案是保證教學取得成功、提高教學質量的基本條件。怎樣寫教案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教案應該怎么制定呢?下面是小編整理的優秀教案范文,歡迎閱讀分享,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六國論教案一等獎篇一

一、課題

《六國論》,選自魯教版高中語文課本必修四第一單元,隸屬話題:“歷史坐標上的沉思”。課型,新授課。

二、課標解讀

新課閱讀教學中,與文言文教學密切相關的要求如下:

1、閱讀淺易文言文,養成初步的文言語感。能借助注釋和工具書,理解詞句含義,讀懂文章內容。了解并梳理常見的文言實詞、文言虛詞、文言句式的意義或用法,注重在閱讀實踐中舉一反三。誦讀古典詩詞和文言文,背誦一定數量的名篇。

2、發展獨立閱讀能力。從整體上把握文本內容,理清思路,概括要點,理解文本所表達的思想、觀點和感情。根據語境揣摩語句含義,體會語言表達效果。對閱讀材料能作出自己的分析判斷,努力從不同的角度和層面進行闡發、評價和質疑。

3、認同中國古代優秀文學傳統,體會其基本精神和豐富內涵,為形成一定的傳統文化底蘊奠定基礎。學習用歷史的觀點理解古代文學的內容價值,從中汲取民族智慧;用現代眼光審視作品的思想傾向,評價其積極意義與局限。

4、在閱讀與鑒賞活動中,不斷地充實精神生活,完善自我人格,提升人生境界,加深對個人與社會、自然、國家關系的思考和認識。

5.學會鑒賞文學作品,能感受形象,品味語言,領悟作品的豐富內涵,體會其藝術表現力,有自己的情感體驗和思考,受到感染和啟迪。努力探索作品中蘊含的民族心理、時代精神,藉以了解人類豐富的社會生活和情感世界。

基于對課標要求的分析,我們可以得出:文言文的教學,實際上是“文言”、“文章”、“文學”和文化的四位一體。文言文的特點首先體現在“文言”上,重點實虛詞、文言現象的梳理,以及《六國論》等重點篇目的背誦是文言學習的基礎目標。同時,“文章”與“文學”又分別體現文言文的功能和表現形式;故,“文言文的章法考究處、煉字煉句處,往往就是作者言志載道的關節點、精髓處”(王榮生),也應該成為文言教學的重點。另外,文言文多層面的體現中國傳統文化,如朱自清所言:“中等以上的教育里,經典訓練應該是一個必要的科目。經典訓練的價值不在實用,而在文化。” 所以課標中提出:“認同中國古代優秀文學傳統,體會其基本精神和豐富內涵,為形成一定的傳統文化底蘊奠定基礎。”“文化”在閱讀教學中應照應“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其可測性較差,但應始終貫徹。

總之,基于課標的文言文教學的特征,即“文言”、“文章”、“文學”和文化的四位一體,在很大程度上決定這文言教學的內容選擇,目標確定,方法選擇和環節設置等。

三、教材分析

《六國論》作為經典文言篇目,具備如下育人價值:

(一)典范的結構

1、起:開宗明義,一個中心論點,兩個分論點。中心:六國破滅,弊在賂秦。分論點:賂秦力虧,破滅之道;不賂者以賂者喪。

2、承:花開兩朵各表一枝,第二段承分論點一,明賂秦而滅之道。第三段承分論點二,明不賂者以賂者喪的道理。

3、轉:第四段假設推理,由古及今,“為國者無使為積威之所劫哉”,一語雙關,婉誡北宋統治者不可被強大敵人嚇倒。

4、合:第五段關合“不賂”話題,進一步告誡北宋統治者以史為鑒。

(二)透徹的論證

除結構有著嚴密的邏輯力之外,論證方法的多樣,使得本文的論證特別透徹。本文主要論證方法有:因果論證、對比論證、事例論證、引用論證、假設論證、比喻論證等。高中議論文常用之論證方法基本囊括。

(三)形象精警、富于韻味的語言

本文的語言爐火純青,堪稱古代說理散文的典范。其形象化說理語言生動有張力,大量對偶式短句精警有哲理,整句與散句的結合使文章兼具氣勢與韻味。最宜結合誦讀,深入體驗。

(四)博大的情懷

蘇洵《六國論》情理并重,其博大的政治家的情懷,為本文注入了無限的魅力。蘇洵的智慧與痛苦,源于他對江山社稷的密切關注,源于他對天下蒼生的自覺責任。結合歷史背景,帶學生體驗其胸襟,可陶鑄人格,培養家國情懷。

(五)重點實虛詞文言現象的典范使用。

四、版本比較及教學資源的整合《六國論》是各版本的必選文本,其經典性不言而喻。本單元還有《宋詞二首》(《念奴嬌 赤壁懷古》《永遇樂 京口北固亭懷古》)《阿房宮賦》等課文。整合教學資源,可系統整理文言現象,如《六》《阿》兩篇中的典型虛詞“與”“則”“焉”等,強化文言知識的系統梳理。亦可在比較對比中,領會本文的歷史觀與天下情懷,提高人文素養,加強人文引領。

五、學情分析

2 教學重難點。

六、學習目標及其確立的依據

1.知識和能力目標:

(1)學生能借助工具書和課下注釋通譯文本。通過小組合作,整理積累文言字詞句。能獨立寫出弊、率、完、患、暴、判、速、再、數等詞語的意義。勾畫出文中“與”“則”兩個虛詞,并整理其用法。

(2)能背誦并準確默寫全文。

2.過程與方法目標:

(1)能獨立列出本文論述提綱,體會其論證的嚴密性。準確把握典范議論文的論證結構。

(2)通過小組合作,標出本文主要論證手法,并通過小組討論體會其論證效果。

3.情感態度和價值觀目標:

反復誦讀課文,體會本文形象精警、富于韻味的語言,以此體會史論文的浩然之氣和文辭之美。體察作者的拳拳愛國之情和強烈的使命感,培養憂國憂民、報國濟民的意識與胸懷,增強對歷史文化的認同感。

七、教學重、難點的確定及其依據

教學重點:

(1)能獨立列出本文論述提綱,體會其論證的嚴密性。準確把握典范議論文的論證結構。(2)通過小組合作,標出本文主要論證手法,并通過小組討論體會其論證效果。

教學難點:

反復誦讀課文,揣摩本文形象精警、富于韻味的語言,以此體會史論文的浩然之氣和文辭之美。體察作者的拳拳愛國之情和強烈的使命感,培養憂國憂民、報國濟民的意識與胸懷,增強對歷史文化的認同感。

確立依據:本文的文言知識比較簡單,因將其定為基本學習目標,更是教學條件。在此基礎上,將把握“文言文的章法考究處”作為重點,這取決與本文的藝術特色,也符合學生現階段思維特點,同時這也是突破教學難點的保證。在此基礎上,把反復誦讀文本,在“煉字煉句處”體會語言特色,領會作者所言之志與所載之道作為教學難點。這是語文核心能力語感力的所在,也是人文目標之所在,是文言教學的出發點與歸宿,也是難點所在。

八、教法、學法分析及其依據

(一)、自讀點撥法——疏通文義

1、排除文字障礙

2、整體把握結構

(二)、小組討論法——掌握重點

1、自我發現

2、交流互動

(三)、誦讀品味法——突破難點

1、熟讀成誦,準確默寫

2、品味語言,感悟情懷

(四)比較閱讀法——拓展能力

與蘇轍的《六國論》對比閱讀,進一步提高文言閱讀能力,體會本文的思想境界和藝術特色。

依據:基于學情和文本分析

九、課前準備

(1)學生學習資料準備:課本、《古漢語字典》、整理本、和相關學案。(教師另需準備課件)

(2)學生學習狀態準備:完成預習要求,做好必要知識儲備。教師收集問題征集表,了解預習中的疑問。

十、教學流程設計

第一課時

一、預習要求

1、結合注釋并查閱《古代漢語詞典》,疏通全文。標注疑難點。

2、反復誦讀課本,力求讀出感情,學完背會。

3、寫出學案中的重點實虛詞、古今異義、詞類活用和特殊句式,以備課上交流。

二、教學進程

(一)預習交流

1、美讀課文,小組間互動評價,立求有氣勢,有情味。

說明:評價方式多樣化,教師范讀、個別學生讀、齊讀結合,營造書聲瑯瑯的課堂氛圍。正基本字音,讀好斷句,讀準語氣。

2、文言知識重點點撥

說明:以學生自主討論訂正、自主總結為主,教師適當點撥。

(二)發現質疑

根據預習問題征集表上的問題,組織學生討論,并補充相關背景,解答學生質疑。預設問題:

1、為什么韓、魏、楚要賄賂秦國?

2、為什么齊國不賄賂秦國?

3、憑什么說燕國“以荊卿為計,始速禍焉”?

4、李牧是如何被“讒誅”的?

由上述問題可以順勢導入重難點問題的思考。

(三)熟讀成誦

在理解的基礎上,當堂背誦

1、2自然段。

(四)作業設計

1、默寫

1、2自然段

2、進一步整理重要知識點

3、完成第二課時預習要求

第二課時

一、預習要求

1、在理解的基礎上背誦3-5自然段。

2、小組合作列出本文的論證提綱。

3、標出本文所用的論證方法,并就論證效果進行評注。

4、品讀本文形象精警、富于韻味的語言,并在課本上進行點評,體會本文嫻熟的語言技巧,以及背后蘊含的人文情懷。(此要求較高,提示:如品讀后兩段“嗚呼”“悲夫”“哉”“矣”四處所傾注的情感,評析本文的寫作目的。)

二、教學進程

(一)溫故知新

1、復習檢查重點知識點。

2、背誦檢查。(分組交流,互相檢查)

(二)“文章”研習

1、整體把握

形式:組內交流個人所列“結構提綱”,互相補充完善,每組推薦一人上講臺投影展示,申明緣由,評選最佳提綱。

2、方法借鑒

交流預習任務3。可采用搶答形式,小組間互評互補,教師板書整理本文所用論證手法:因果論證、對比論證、事例論證、引用論證、假設論證、比喻論證。注意,不僅要指出,還要結合誦讀體會每種論證方法的作用。

(三)品讀語言魅力,感受博大情懷

交流預習任務4。小組內先交流,指派代表班內交流。交流時結合誦讀,透過語言技巧,感受人文情懷。

5 此環節為難點,教師要適時點撥,予以示范,結合學案上的背景補充,予以引導。并板書整理要點。

預設鑒賞角度:

1、語言形象化:思厥先祖父……起視四境,而秦兵又至矣

2、語言精煉:“六國破滅,非兵不利,戰不善,弊在賂秦”“奉之彌繁,侵之愈急”

3、語言警策:“為國者勿使為積威之所劫哉”

4、整散句的結合:體會整散句各自的妙處

5、多用修辭:引用、比喻、夸張

6、精妙煉字:“割”“嗚呼”“矣”等。

此環節生成內容較多,要適時引導歸納補充,并始終將語言品讀與人文情懷的領悟相結合,從而感受本文情理兼備的藝術特色。

(四)作業設計:

1、背默全文,小組內相互檢查,糾正反思默寫中的錯誤。

2、古人的閱讀教材《古文觀止》中也又一篇《六國論》,不過是蘇洵的兒子蘇轍的,課后自主閱讀,與本文比較。思考:

一、板書設計

六國論

蘇洵

清通 準確(說理之美)優美(表情之美)(學生板書 因果論證 形象

結構提綱)對比 精煉

事例 警策

引用 整散

假設 修辭

比喻 煉字

借古諷今,情理交融,博大胸懷

十二、相關拓展資源 蘇轍《六國論》

十三、教學后記

6 設計亮點:能突出“文章”“文學”與“文化”的維度,而不僅僅是“文言”的教學。尊重學生主題地位,遵循學生認知規律,注重三維目標的達成,引導學生深入解讀文本。

六國論教案一等獎篇二

1.知識目標:積累文中出現的重要文言實詞、虛詞和特殊句式。

2.能力目標:梳理文本思路結構,培養學生自主學習和合作探究能力;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體會作者借古諷今的寫作意圖,增強學生的愛國熱情和強烈的責任感。

重點:積累文言詞語,理清文章思路。

難點:體會借古諷今的寫作手法。

教學方法:誦讀法,合作探究法。

教學手段:多媒體

(一)視頻導入:

播放《秦始皇》電視劇中秦國統一六國的片段視頻。

……

現在,我們來學習《六國論》,看看一千多年前的文學家蘇洵的觀點是什么。(板書:六國論)

(二)梳理積累

互助討論學習。全班學生按四人一組分成若干個小組,先組內交流、討論、解決課前預習時遇到的文言詞句方面的問題。小組還有沒弄明白的問題,再提出來師生一起討論解決。

翻譯下列句子。提醒學生圈點句中的重要詞語,注意特殊的文言句式。

1.以事秦之心禮天下之奇才,并力西向。

2.為國者無使為(秦人)積威之所劫哉。(被動句、省略句)

3.且燕趙處秦革滅殆盡之際,可謂智力孤危。

4.思厥先祖父,暴(于)霜露。(省略句)

(三)誦讀課文,理清論證思路

自由誦讀課文,并快速閱讀文后賞析。思考并回答問題。

1.提問:本文的中心論點是什么?作者如何提出論點的?

明確:本文的論點是:“六國破滅,非兵不利,戰不善,弊在賂秦“弊在賄秦”。 開門見山提出中心論點。

2.提問:作者從哪幾個方面論述這一中心論點的?這樣寫有什么好處?

指名朗讀第一自然段

明確:一是“賄秦而力虧,破滅之道也”(分論點一),這是從賄秦的諸侯國來說的;二是“不賄者以賄者喪,蓋失強援,不能獨完”(分論點二),這是從不賄秦的諸侯國來說的。 其作用是,總領全文,引發以下議論。

3.既然如此,賂秦的是哪幾國呢?試據課文回答。

據“燕趙之君……”和“齊人未嘗賂秦”,可知“賂秦”僅指韓、魏、楚三國而言。)

為什么作者不指名呢?(這是史實,盡人皆知,無須指名。)

4.哪一段是論證賂秦的危害?作者運用了什么論證方法?從哪些方面展開論證的?

作者運用了對比論證:

(1)以地事秦,導致了敵我雙方力量對比的變化,刺激了貪欲和擴張的野心。

(2)韓、楚、魏三國以地事秦求茍安而不得。

賂秦的危害是:“以地事秦,猶抱薪救火,薪不盡,火不滅。”

5.齊國未嘗賂秦,燕、趙兩國也“義不賂秦”,可為什么也滅亡了?

五國既喪,齊亦不免矣!燕、趙滅亡的自身原因是:燕“以荊卿為計”,惹火燒身;趙“牧以讒誅”,自取。而蘇洵認為的根本原因是:“燕趙處秦革滅殆盡之際”,孤立無援,其滅亡是“誠不得已”。

6.假如蘇洵是戰國時韓、魏、楚、齊、燕、趙六國的謀臣,你認為他會采取什么策略來對抗秦國,而保全自己?試結合文章作答。

明確:(1)“三國各愛其地,齊人勿附于秦,刺客不行,良將猶在”。

(2)以賂秦之地封謀臣,禮事秦之心,禮天下之奇才,并力西向。

(3)為國者無使為積威之所劫。

(三)合作探究,討論文本。

再讀文本,分組討論:

1.你同意蘇洵關于六國滅亡的觀點嗎?試結合課文和相關知識談談你的看法。

(1)六國君主中了秦國的挑撥離間的詭計,不能“合縱”聯合抗秦。

(2)六國之間互相侵奪以及六國與秦的頻繁戰爭,造成六國壯年勞動力的大量死亡,使生產力遭到嚴重破壞。

(3)秦國具有雄厚的經濟力量和優越的物質條件,能支持連年對外戰爭。

(4)統一乃人心所向,老百姓厭倦了幾百年的混戰。

……

從歷史事實來看,六國破滅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是個很復雜的問題,并非像蘇洵所論述的那樣簡單。

2.你認為作者有什么樣的寫作意圖? 你是從何得知的?試結合文本和時代背景進行分析。

明確:從課文第五段和作者所處的時代背景可知,諷諫北宋王朝面對外來侵略不要重蹈六國滅亡的歷史覆轍,這是作者的寫作意圖,也即是本文的主旨。作者將六國的情況和北宋的情況作對比,六國力量雖然比秦弱小,“而猶有可以不賂而勝之之勢”;而北宋現在一統天下,力量強大,來勸諫宋王朝改變妥協政策,奮起抵抗才是唯一出來。這是一種借古諷今的手法。

(五)拓展延伸

對于六國的滅亡,古今學者進行過許多分析和探討,請同學們認真閱讀下面文段,并回答問題。

夫韓、魏不能獨當秦,而天下之諸侯,藉之以蔽其西,故莫如厚韓親魏以擯秦。秦人不敢逾韓、魏以窺齊、楚、燕、趙之國,而齊、楚、燕、趙之國,因得以自完于其間矣。以四無事之國,佐當寇之韓、魏,使韓、魏無東顧之憂,而為天下出身以當秦兵;以二國委秦,而四國休息于內,以陰助其急,若此,可以應夫無窮,彼秦者將何為哉!不知出此,而乃貪疆埸尺寸之利,背盟敗約,以自相屠滅,秦兵未出,而天下諸侯已自困矣。至于秦人得伺其隙以取其國,可不悲哉!([宋]蘇轍《六國論》)

六國皆欲為秦之所為,而秦獨為之,而遂焉者,所謂得天助云爾。嗟夫!自春秋以來,兵禍日熾;迄乎戰國,而生民之荼毒,有不忍言者。天之愛民甚矣,豈其使六七君者,肆于人上,日驅無辜之民,胼手胝足、暴骸中野,以終劉于虐乎?其必不爾矣!是故秦不極強,不能滅六國而帝,不帝,則其惡未極,其惡未盈,亦不能以速亡。凡此者,皆天也,亦秦與六國之自為之也。后之論者,何厚于六國,而必為之圖存也哉!([明]劉楨《六國論》)

讀了上述兩段選文,你有何感想?試結合所學知識,說說你對六國滅亡的看法。

(六)作業布置

課后,請同學們查閱相關資料,以“也談六國滅亡”為題寫一篇議論文。

附(一):板書設計(略)

課堂實錄

師:“一門詞客三父子”,這在我國文學史上是極其罕見的。除蘇氏父子兒只有魏晉時期的曹氏父子三人。而父子三人的文章同寫一題的,除蘇氏父子外,再也找不出第二例了。這確實是一個非常獨特的現象。

蘇詢的《六國論)認為六國破滅的原因是賂秦。作者是怎樣提出這個觀點的?

生:開門見山。

師:對。是開門見山。。現在我們一起來背誦蘇詢《六國論)的第一段。

生:齊背。)

師:現在大家快速地默讀發給大家的材料,找出體現文章觀點所在的段落,并明確蘇軾、蘇轍二人的觀點是什么。

(生:默讀。)

(師:巡視。6分鐘。)

生:在第一段。

師:第一段的什么位置?

生:在第一段的結尾。

師:請你大聲地念一遍。

生:“吾考之世變,知六國之所以久存,而秦之所以以速亡者,蓋出于此,不可以不察也。”

師:準確他說,應是“六國之所以久存,而秦之所以速亡者,蓋出于此。”大家認為如何?

生:對。

師:好。你請坐。

句子中的“此”,具體地指代什么?××你說。

生:我認為應指代上一句的“鋤而盡去之,則是無道也。”

師:“鋤而盡去之”中的“之”,又指代什么呢?

生:應該是這段所說的“士”。

師:xx說的對不對呀?

生:(齊答)對。

師:那么,對“士”這類人正確的做法應該怎樣?

生:(齊)“區處條理,使各安其處”。

師:好。現在我們來看蘇轍(六國論)認為六國“不免于滅亡”的原因,亦即本文的論點在哪里?××,你來試試。

生:也在第一段的結尾處,就是“當時之士,慮患之疏;而見利之淺,且不知天下之勢也”。

生:我想應該不是。

師:那“當時之士”中的“士”具體是指代什么呢?

生:好象是這段開頭說的“天下諸侯”。

師:不是“好象”,就是“天下諸侯”。而前篇“爭相養士”中的“士”是一個特殊的階層,這個階層中的人都各有專長,相當于我們現在所說知識分子。

好。現在我們來作一個小結。如果說蘇詢認為“六國破滅”的根本原因在于韓、魏、楚三國“賂秦”的話,那么,蘇轍則認為六國“不免于滅亡”的原因在于天下諸烽“不知天下之勢”。這個“勢”,一指韓、魏戰略地位的重要,“韓、魏塞六國之沖,而蔽山東之諸侯”;二指天下諸侯“慮患之疏,而見利之淺”,“莫知厚韓、親魏以擯秦”。而蘇軾在他的文章中則兼顧兩個方面,一是六國久存,二是秦王朝速亡。其關鍵在于是否能正確的對待知識分子。簡言之,老蘇談“賂秦”,大蘇談“養士”,而小蘇談“明勢”。

下面,我們再來看這兩篇文間是如何分析問題的。除第一段外,兩篇文章都各有三段文字對論點進行分析。請同學們快速地默看一遍。

(生:默讀課文。6分鐘)

師:差不多了吧?我們先看大蘇是如何分析的。××同學,你來說說看。

生:第三段是從秦的角度來分析的。

師:請談具體點,秦對“四人者”(知、勇、辯、力)采取什么措施?

生:殺。

師:對。文中有“墮名城,殺豪杰”的句子。接下去是什么?

生:“散而歸田畝”。

師:“散而歸田畝”是什么意思?

生:就是讓四種人分散,回家鄉種地。

師:導致什么后果?

生:陳涉起義。

師:是不是可以這樣說:秦對四種人不是殺就是分散他們,不任用他們,從而對他們失去控制,總之是處置不當,最終導致他們不甘“老死于布褐”便挺而走險,揭竿起義。

生:是這樣。

師:那第二段呢?

生:……

師:好,你請坐。誰來補充?

生:我認為第二段應是真面論述。只是重點在說“先王”,說“六國”的少一些。

六國論教案一等獎篇三

1、指導學生掌握文中重點文言實詞虛詞的用法并能運用有關文言知識解讀文言作品;

2、學習本文運用中心論點和分論點并舉例論證的方法,領略借古諷今的寫作特點;

3、學生能通過對文本的研習,學習審視歷史,反思歷史,接受和借鑒歷史經驗,提高認識社會的能力。

一、導入新課:

戰國七雄,論富有,秦國比不上齊國;論兵力,秦國比不上趙國;論地域的遼闊,秦國比不上楚國。可是最后六國卻全部被秦國一一滅掉。這究竟是什么原因,就讓我們來看一下蘇洵對這個問題的的闡述。

二、簡介作者:

蘇洵,“三蘇”,“唐宋八大家”。

三、自由、大聲朗讀課文,初步品味本文的語言之美。

四、結合課下注釋,理解課文內容。

提出自己不明白的字詞,小組討論。

如不能解決,在課堂提出疑難,師生共同解決。

積累文中重點的實詞虛詞。

五、分析課文內容結構:

1、出示秦滅六國時間表:前230年滅韓;前225年滅魏;前223年滅楚;前222年滅燕、滅趙;前221年滅齊。

2、在文中找到六國滅亡的原因。

同學在文本中查找,歸納概括為:韓魏楚因割地求和(展示韓魏楚以地賂秦大事年表),而燕國因荊軻刺秦,趙國因李牧被誅,齊國因與嬴而不助五國。

3、由此請學生將六國分為兩類:賂秦者,韓魏楚;不賂秦者,燕趙齊。

再讓學生在文中找到兩個分論點:“賂秦而力虧”,“不賂者”“失強援”。

由此學生便水到渠成地找到了本文的中心論點:六國破滅,弊在賂秦。

六、分析蘇洵寫作此文的動機:

1、討論六國滅亡的原因:你怎么看待六國的滅亡?

2、蘇轍在《六國論》中提到“而乃貪疆埸尺寸之利,背盟敗約,以自相屠滅,秦兵未出,而天下諸侯已自困矣。”指出六國背棄了盟約自相屠殺而導致滅亡;杜牧在《阿房宮賦》中提到“滅六國者,六國也,非秦也。……使六國各愛其人,則足以拒秦”指出六國沒有愛惜百姓而導致滅亡;李楨在《六國論》中提到“孟子嘗以仁義說梁、齊之君矣,而彼不用也,可慨也夫。”指出六國沒有施行仁義而導致滅亡。

那么蘇洵并非歷史學家,見解未必準確,他為什么強調六國滅亡的原因是因為“賂秦”呢?

3、展示“時代背景”:北宋中葉以來,遼和西夏逐漸強大,成為北宋王朝的嚴重威脅。宋軍和遼軍、西夏軍大小六十余戰,敗多勝少。軍事上的軟弱無能導致了外交上的妥協投降,例如1004年與遼訂立“澶淵之盟”議定,每年給遼“歲幣”銀10萬兩,絹20萬匹;1042年,宋又在遼要挾下,應允每年增納白銀10萬兩,絹10萬匹;1044年,宋又與西夏簽約,每年納白銀7萬兩、絹15萬匹,茶葉3萬斤。

4、結合北宋的地形圖,學生以小組為單位分析、討論本文的寫作動機:借古諷今,勸誡北宋統治者不要采取以賄求和的方式而重蹈六國的覆轍。

5、明代詩人何仲默評價此文說:“老泉論六國賂秦,其實借論宋賂契丹之事,而卒以此亡,可謂深謀先見之識矣。”

七、反復誦讀,體會本文的語言風格:

1、歐陽修評價蘇洵說:“吾閱文士多矣,獨喜尹師魯、石守道,然意猶有所未足,今見子(蘇洵)之文,吾意足矣。”而清代學者儲欣在《唐宋十大家全集錄·東坡先生錄》卷五中曰:“老泉論六國之弊在賂秦,蓋借以規宋也,故激切而淋漓。”

2、請學生概括本文的語言風格并在文中找出能夠代表這種風格的語段,誦讀品味。

八、體會感悟:

《貞觀政要》中記載,唐太宗李世民在其名相魏征去世后,感慨地說:“人以銅為鏡,可以正衣冠;以史為鏡,可以知興替;以人為鏡,可以明得失。朕常保此三鏡,以防己過。今魏征殂逝,遂亡一鏡矣!”

學過本文以后,你能從中獲得什么啟示?

九、課下閱讀:

一門三父子同樣都寫過對于六國的論述,請課下查找蘇轍的《六國論》以及蘇軾的《六國論》,與本文作比較閱讀,加深對作品的理解。

六國論教案一等獎篇四

六 國 論(第一課時)

執教:靜寧縣仁大中學 楊菊紅

【學習目標】

通過朗讀,繼續積累文言詞匯及句式;提要鉤玄,理清文章結構;因聲求氣,初步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學過程】

作者的主要觀點是什么?作者的是如何安排文章結構的? 四.小結。五.作業

必做:總結文中的文言知識;熟讀文章

選做:課外閱讀蘇軾的《六國論》,試與本文比較。

六國論教案一等獎篇五

高二年級的學生已經積累了一定的邏輯思維知識,形成了一定的概念、判斷、推理的能力,也具備了一定的論辯說理的語感能力。但是,他們的論辯說理往往缺乏完整性和準確性,因而失之于片面性和簡單化,同時,語言上又常常不注意分寸感。因而,講授本文就要聯系學生實際,有針對性地進行多講多導,在溫習舊知的同時獲取新知。為此,本文的精講導讀目的可以確定為:

1、學習本文中例證、對比、分層、引用等論證方法。

2、學習本文極有分寸的論證語言。

3、理解作者提出“六國破滅”“弊在賂秦”的論題的本意。

1、運用邏輯思維的知識,探索本文嚴密的推理。

2、多角度、多側面地提出問題,啟發學生求異思維。

1、本文的中心論點和分論點各是什么?作者是怎樣提出的?有什么特色?

提示:本文的中心論點就是文章開頭第一句話:“六國破滅,非兵不利,戰不善,弊在賂秦。”第一個分論點是“賂秦而力虧,破滅之道也。”第二個分論點是“不賂者以賂者喪。”作者開門見山、直截了當地提出中心論點,不僅緊扣題目、明確了論題,而且便于后文馳騁文墨、自由論證,在結構上具有提挈下文、統攝全篇的主腦作用。兩個分論點實際上是從正(第一個分論點)反(第二個分論點)兩方面進一步揭示中心論點,使中心論點完備周密,在邏輯上站穩了腳。

提示:課文第二段論證了第一個分論點“賂秦而力虧,破滅之道也”。作者主要是用事例和引用的方法,針對韓、魏、楚三國賂秦的弊端進行論證。先擺出秦“戰勝而得”與諸侯“戰敗而亡”的事實,從正反兩方面對比論證,突出強調了“秦之所大欲”與“諸侯之所大患,固不在戰”的論斷。否定了與論題相反的論點,既照應了開頭,又為下文的進一步論證作好了準備。接下來,從“思厥先祖父”到“而秦兵又至矣”幾句,雖是想象之辭,但形象地說明了諸侯之地得來不易,然而他們卻“視之不甚惜”,為茍安一時,便輕易地拱手與人,這樣,非但不能保全自己,反而加深了敵人的侵吞欲壑,遺患無窮。接著,作者運用推理得出結論:由于“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無厭,奉之彌繁”,諸侯就越地少國弱,而“侵之愈急”,暴秦就越地多國強,因而得出結論為“故不戰而強弱勝負已判矣”。而后下一肯定判斷:終究發展到國家破滅是必然的。最后又引用古人的話“以地事秦,猶抱薪救火,薪不盡,火不滅”,作比喻論證,貼切恰當,既補充了上文的論證,又含有收束之意,而且使論證深入淺出,明白易曉,增強了說服力。

這一段,是從正面直接論證了第一個分論點,從而抓住中心論點“六國破滅”“弊在賂秦”的實質進行論證。所以,只要作者有力地、令人信服地論證了第一個分論點,就從根本上論證了中心論點。

課文第三段論證了第二個分論點“不賂者以賂者喪”。作者主要采用了分層論證的方法,針對齊、燕、趙三國不賂秦而破滅的情況進行論證。共分兩層論證。第一層論齊國,雖“末嘗賂秦”,但它親近秦國而不聯合五國,所以,五國一旦破滅,它就必然要被無厭的暴秦所遷滅。第二層分別論證“燕趙之君”的“義不賂秦”。這兩國都能用兵守土抗秦,保全國家,但由于燕丹“以荊卿為計”,因而“始速禍焉”,導致滅亡;同樣,由于趙國李牧被誅,用武不終,因而“邯鄲為郡”,結果也是國家滅亡。不僅如此,而且燕趙兩國“處秦革滅殆盡之際”,“智力孤危”沒有援助,所以是在不得已的情況下“戰敗而亡”的。作者層層推進地從齊燕趙二國破滅的結果推論其破滅的原因,有力地證明了“不賂者以賂者喪”的分論點,否定了“六國互喪,率賂秦耶”的疑問,從反面論證了中心論點的正確,避免了邏輯上的漏洞,使論證完備周密,無懈可擊。最后從“向使三國”到“或未易量”幾句,以假設的原因得出假設的結果,歸納了第二、三段對兩個分論點的論證,照應了開頭。

3、怎樣理解第四、第五段?

今,透露出寫這篇史論的本意。據史載,北宋王朝在景德元年曾與遼國(契丹)訂立屈辱條約:每年給遼國十萬兩銀,二十萬匹絹,兩國以白溝河為界,史稱“澶淵之盟”。在宋仁宗慶歷四年又與西夏議和,每年給西夏銀七萬二千兩,絹十五萬二千匹,茶三萬斤。宋王朝的軟弱屈辱政策,雖可茍安一時,但實際上卻加速了它走向滅亡的進程。作者是從維護封建統治出發,借六國賂秦來批評北宋王朝賂契丹、西夏的茍安政策。所以,最后一段才是作者寫這篇史論的主旨所在。作者這樣篇末點題,猶如畫龍點睛,使主題得到了升華,給這篇史論賦予了強烈的戰斗力量和現實意義。

4、本文的論證語言有什么特色?

提示:本文的語言除氣勢俊偉、古勁簡練外,表現在論說語言的分寸感上。如“向使三國各愛其地,齊人勿附于秦,刺客不行,良將猶在,則勝敗之數,存亡之理,當與秦相交,或未易量”,提出與上文所論史實相反的情況以及可能出現的不同結果,雖為假設,但又不妄下斷語,表現了作者論述語言的準確性與分寸感,恰到好處。

(這一點一定要給學生講清、講透,因為高二學生的論證說理往往欠妥,不注意分寸感,要莫言過其實,小題大作,要莫失之膚淺,浮光掠影。因此,一定要讓學生注意說理的完整性和準確性,千萬不要片面化和簡單化。)

提示:本文中的某些論述欠妥,正好可以用來啟發、教育學生不要盲目相信書本,而要敢于質疑,善于獨立思考、動腦分析。

例如,課文第三段中論證燕國的滅亡是“以荊卿為計,始速禍焉”,就是欠妥的。作者并沒有抓住根本問題,而是擷取了一個偶然情況作為論據,把問題簡單化了,難以令人置信。要知道,當時強秦滅燕,是歷史的必然。只不過“以荊卿為計”加速了燕的滅亡罷了。從邏輯上說,作者是將必然的趨勢當作或然的情況來論述,這在邏輯上講不通,是違反客觀實際的。所以說,這個論斷是不妥的。再者,作者論六國滅亡,只論及賂秦的弊端及用武不終等等,卻沒有論及統治者的腐敗無能這一根本問題,這是不全面不深刻的。

當然,這是作者受其歷史的和階級的局限的結果。但正如本課“思考與練習一”中提示所說:“前人論史實,看法不一定正確,論述也不一定全面。但是本文能夠抓住關鍵性的問題來論證,持之有故,言之成理。”這就是說,作者能根據其寫作意圖,提出論點,進行自圓其說的論證。況且,作者撰寫此文的本意是對宋王朝屈辱妥協的政策進行諷誡,同時也是對統治者的委婉進說。因此,本文雖有不確之處,但論證說理縱橫姿肆,嚴密緊湊,具有強烈的現實意義與戰斗性,仍不失為一篇膾炙人口的政論佳作。

六國論教案一等獎篇六

1、掌握并積累文中重要字、詞、句。

2、理清全文的寫作思路,理解本文的寫作目的。

3、學習史論的常規寫法和借古諷今的'手法。

2課時

一、導入

《三字經》中有一句話:“蘇老泉,二十七,始發奮,讀書籍”,這個蘇老泉,就是蘇洵,號老泉。他二十七歲刻苦攻讀,博覽群書,潛心鉆研。由于他下筆頃刻數千言,語言曉暢,雄辯有力,深得歐陽修的賞識。嘉佑年間,歐陽修把他寫的22篇文章推薦給朝廷,一時名動京城,文人爭相模仿,因此蘇洵把自己的文集命名為“嘉佑集”。課文《六國論》選自《嘉佑集·權書》。我們一起來學習《六國論》,看看蘇洵是如何評論六國滅亡的。

二、梳理重要字詞句(更多注釋翻譯在書本上)

文中重要實詞有互、率、判、與、速

古今異義、使動、名作狀、

句式:狀后、被動、定后

請同學翻譯重要語句(勾畫語句——同學思考斟酌——上黑板書寫——師生共評)

三、揭示寫作目的

(從文章最后一句話“茍以天下之大,下而從六國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國下矣”的翻譯過渡)

蘇洵用這句話收束全文,有沒有什么目的和意圖呢?

廣闊的天下,指出誰的天下?為國者是誰?

——北宋,北宋當權者

——如果憑借北宋這么大的天下,采取下策,重蹈六國滅亡的覆轍,比六國還不如了。采取下策,是什么樣的策略?——像六國一樣的,賂敵求和的妥協策略。

蘇洵說的是“茍”,如果,那現實情況呢?

北宋建國后一百多年間,北宋軍隊與契丹、西夏的軍隊大小六十余戰,敗多勝少,到北宋中期,軍費開支浩大,財政入不敷出,社會矛盾尖銳,政治上**,軍事上驕墮無能,外交上極端軟弱。

蘇洵寫作本文的年代(1004年),契丹大舉進攻,直逼黃河北岸的州城下,威脅宋都,宰相寇準力主抗遼,宋打了勝仗,北宋統治者面對有利的形勢卻屈辱求和,與之訂立了“淵之盟”,答應每年向遼繳納白銀10萬兩,絲絹20萬匹。1042年,遼又向北宋索要晉陽瓦橋關以南10縣土地,宋又只能答應每年加納白銀10萬兩,絲絹10萬匹。1044年,為了停戰求和,北宋由答應每年向西夏輸納白銀10萬兩,絲絹10萬匹,茶葉3萬斤。

這樣*的結果,助長了侵略者的氣焰,加重了人民的負擔,極大地損傷了國力,帶來了無窮的后患。

蘇洵說得委婉含蓄,實際上是在批評北宋統治者屈辱求和、軟弱妥協的外交政策;警戒當權者要從六國賂秦求和,國力虧損,最終*亡國的歷史事實中吸取教訓,不要重蹈六國滅亡的覆轍。

說到底,蘇洵評論六國的滅亡,是為了借古諷今,針砭時弊,闡明自己用兵抗敵的主張。

蘇洵在文中說,“茍”,如果,為什么不直接指出批評對象呢?

委婉含蓄,把批判的鋒芒收一收,便于統治者接受。

當世社會動亂,妥協投降主義占上風,說得含蓄些既可以保護自己,又能使自己的主張廣為流傳。

六國滅亡的原因已經分析得明了透徹了,就在一個“賂”字,這和北宋當世的狀況驚人的相似,不言自明,照樣能起到發人深省的效果。一個“賂”字把歷史教訓和現實時弊緊緊聯系了起來。

作者開門見山提出六國破滅,弊在賂秦,這個觀點是這篇史論的中心論點,圍繞著中心論點,作者從幾個方面論證的?兩個方面,“賂秦而力虧,破滅之道也”“不賂者以賂者喪”,這兩個方面就是兩個分論點。

一二兩個小節提出中心論點,總領全文,并提出兩個分論點,引發下文的議論。

接下來,圍繞著兩個分論點,作者結合具體的歷史事實展開論述。

第三段,圍繞著第一個分論點,結合賂秦的韓、魏、楚三國滅亡的史實展開論證。對于三個賂秦的國家,作者分三個層次進行論證。

第一個小層,“秦以攻取之外,……固不在戰矣”對比雙方土地消長,證實由于“賂”而造成的得失遠遠超過戰爭造成的得失,以割地賂秦的事實說明賂秦的危害之大,得出“固不在戰矣”的結論。

第二小層,“思厥先祖父,……故不戰而強弱勝負已判矣,至于*,理固宜然”,割地求和造成自身國力日漸衰微,秦國的侵略野心愈來愈大,反而加速了自身的滅亡。賂秦求和適得其反,奉之彌繁,侵之愈急。

第三小層,“古人云……此言得之”引用古人的話為證,形象的說明賂秦的危害。

我們注意到,在論證過程中,作者用了對比論證方法,如把秦國得地的兩種途徑對比,賂者的失地的兩種情況對比,總的說來是賂造成的土地得失和戰爭造成的土地得失進行對比,還有,祖先艱辛辟地和子孫輕易割地對比,賂者奉之彌繁和秦國侵之愈急進行對比,對比之中強調“賂”帶來的亡國滅種的嚴重后果。

其中,祖祖輩輩篳路藍縷,艱辛開國得過程寫得很形象,子孫后代軟弱無能,割地求和的輕率以及被敵人步步緊逼狼狽尷尬的可憐相也進行了生動的描述。

同時,也恰到好處地用了古人的話,增強了論證的力量,這種論證方法叫引用論證。

第四段,圍繞著第二個分論點,結合齊、燕、趙的史實來展開論述。

對于不賂秦的齊、燕、趙三國,作者分層論證,也分了三個小層。

第一小層,講齊國滅亡的原因。五國滅亡了,齊國也不能獨自保全。

第二小層,合說燕、趙義不賂秦,敢于用兵抵抗,最終戰敗而亡,雖然有各自策略的失敗,但原因主要是,處秦革滅殆盡之際,孤立無援,滅亡是誠不得已。

第三小層,總說六國,提出假設,從反面將論證推進一層。進一步論述了“賂”秦的危害。

其中,最明顯的論證方法就是假設論證,或從另一個角度換個說法,也可以說是反面論證。

三四兩節論述是結合歷史事實展開的,和一二節相比,可以發現是不同的,一二節在展開論證的時候,是分析其中的道理,如為什么弊在賂秦呢,其中的道理是,賂秦而力虧,國力虧損,逐步滅亡。不賂者以賂者喪,道理是失去了強大的援助,不能獨自保存,被逐個殲滅了。我們把三四節這種論證方法叫事實論證,也叫事例論證看,而把一二節這種方法,叫道理論證。實際上,事實論證和道理論證經常結合使用。

接下來,第5、6節,總結歷史教訓,點明寫作意圖。

六國破滅弊在賂秦,這是一個慘痛的歷史教訓。從假設的角度為六國提出救亡圖存的策略,舉賢任能,團結一心,同仇敵愾,共御外辱,這樣能使秦國也心存忌憚,不敢輕舉妄動。這也是從反面推進論證,為六國賂秦而亡感到痛心和惋惜,啟示后人要吸取這個歷史教訓。

最后一句從歷史教訓轉到現實時弊,自然過渡,接下去,第6節,點名借古諷今的寫作意圖。

作為史論,本文由評論歷史到針砭時弊過渡自然,諷諫當朝統治者的寫作意圖委婉但并不隱晦,主張明確,立場鮮明,表現了中國古代知識分子的強烈的社會責任心。

因此本文是一篇比較典范的史論文,可供我們參考和借鑒。

六國論教案一等獎篇七

1、學習本文中例證、對比、分層、引用等論證方法。

2、學習本文極有分寸的論證語言。

3、理解作者提出“六國破滅”“弊在賂秦”的論題的本意。

二、導讀重點

1、運用邏輯思維的知識,探索本文嚴密的推理。

2、多角度、多側面地提出問題,啟發學生求異思維。

三、精講提示

1、本文的中心論點和分論點各是什么?作者是怎樣提出的?有什么特色?

3、怎樣理解第四、第五段?

4、本文的論證語言有什么特色?

例如,課文第三段中論證燕國的滅亡是“以荊卿為計,始速禍焉”,就是欠妥的。作者并沒有抓住根本問題,而是擷取了一個偶然情況作為論據,把問題簡單化了,難以令人置信。要知道,當時強秦滅燕,是歷史的必然。只不過“以荊卿為計”加速了燕的滅亡罷了。從邏輯上說,作者是將必然的趨勢當作或然的情況來論述,這在邏輯上講不通,是違反客觀實際的。所以說,這個論斷是不妥的。再者,作者論六國滅亡,只論及賂秦的弊端及用武不終等等,卻沒有論及統治者的腐敗無能這一根本問題,這是不全面不深刻的。當然,這是作者受其歷史的和階級的局限的結果。但正如本課“思考與練習一”中提示所說:“前人論史實,看法不一定正確,論述也不一定全面。但是本文能夠抓住關鍵性的問題來論證,持之有故,言之成理。”這就是說,作者能根據其寫作意圖,提出論點,進行自圓其說的論證。況且,作者撰寫此文的本意是對宋王朝屈辱妥協的政策進行諷誡,同時也是對統治者的委婉進說。因此,本文雖有不確之處,但論證說理縱橫姿肆,嚴密緊湊,具有強烈的現實意義與戰斗性,仍不失為一篇膾炙人口的政論佳作。

六國論教案一等獎篇八

1、感悟盛唐詩歌“聲律風骨兼備”的特點及其闊大雄渾、豪邁恢宏的藝術境界。

2、初步熟悉張九齡、李頎、王維、孟浩然、高逋、岑參的生平事跡及其詩歌的主要特征。

3、初步了解盛唐邊塞詩派和山水田園詩派的風格差異。

1、初步熟悉高逋生平事跡及其詩歌的基本風格,理解詩作所表達的復雜感情和主旨。

2、初步感受盛唐邊塞詩的特征。初步感受盛唐詩歌“聲律風骨兼備”的特點及其闊大雄渾、豪邁恢宏的藝術境界。

3、理解、背誦,并進一步學習詩歌的賞析。

:2教時

要點:了解作者及背景,了解所謂邊塞詩,朗讀,理解

我們中國從古到今都是一個多民族國家,民族多,疆域大,人氣旺是好事,但是,民族之間的相處也是一個不容易的事情。我國古代民族之間的戰爭就基本沒有停過,漢族人口最多,又盡占地利,少數民族多居邊地,環境也多惡劣;漢族人的大漢族主義和征服意識,少數民族的利益驅使和自恃勇武,導致邊境地區常常血流成河。

唐開元、天寶年間,唐朝和突厥、回紇、吐蕃之間,在我國北方連年有戰爭。對于唐的戰爭,當時的詩人,一般是不反對的,因為是衛國戰爭。對于參加這些戰爭的將士,又常常歌頌他們為民族英雄,認為他們是為國死節,不是為了貪功受賞。

盛唐文人們多熱衷于功名,渴望施展自己的才華和抱負。從軍邊塞為國立功,成為文人求取功名,實現人生價值的一種理念,而且他們也很向往新奇的邊疆生活、邊塞風光。在詩歌創作上,他們融入了這樣的所見、所聞、所感,形成了一個創作流派,這就是邊塞詩派。

盛唐邊塞詩派的代表作家是高適、岑參,世稱“高岑”。還有王昌齡、李頎、王之渙、崔顥、王翰等。邊塞詩的內容主要是:反映邊塞戰爭生活的艱苦和軍旅生活的種種體驗,以及征人、思婦的離愁別緒;抒發為國立功的豪情壯志和不滿現實的情緒;描寫邊塞風光、異域風情。

邊塞詩的藝術特點:詩歌的格調雄渾豪放、慷慨悲涼,境界闊大、雄奇壯美。邊塞詩的佳作以樂府歌行和五、七言絕句居多。

高適(約702~765),唐代詩人。字達夫。居住在宋中(今河南商丘一帶)。少孤貧,愛交游,有游俠之風,并以建功立業自期。早年曾游歷長安,后到過薊門、盧龍一帶,尋求進身之路,都沒有成功。在此前后,曾在宋中居住,與李白、杜甫結交。天寶八載(749),經睢陽太守張九皋推薦,應舉中第,授封丘尉。十一載,因不忍“鞭撻黎庶”和不甘“拜迎官長”而辭官,又一次到長安。次年入隴右、河西節度使哥舒翰幕,為掌書記。安史亂后,曾任淮南節度使、彭州刺史、蜀州刺史、劍南節度使等職,官至左散騎常侍,封渤海縣侯。世稱“高常侍”。

高適的詩風現實主義多于浪漫主義。在描寫邊塞的戰斗生活時,他側重于表現戰斗的激烈、艱苦和對士卒的同情,在《燕歌行》中,他就將沙漠的荒涼環境,激烈的戰斗氣氛,士兵的復雜心態等的思想內容融為一體,形成了雄厚豪健、悲壯渾樸的藝術風格。他的一些贈別詩,如《別董大》、《別韋參軍》也具有他的邊塞詩豪邁動人的氣概。

原詩在前面有個小序:“開元二十六年,客有從御史大夫張公出塞而還者,作《燕歌行》以示適,感征戍之事,因而和焉。”

開元十五年(727),高適曾北上薊門。二十年,信安王李禕征討奚、契丹,他又北去幽燕,希望到信安王幕府效力,未能如愿:“豈無安邊書,諸將已承恩。惆悵孫吳事,歸來獨閉門”(《薊中作》)。可見他對東北邊塞軍事,下過一番研究工夫。開元二十一年后,幽州節度使張守珪經略邊事,初有戰功。但二十四年,張讓平盧討擊使安祿山討奚、契丹,“祿山恃勇輕進,為虜所敗”(《資治通鑒》卷二百十五)。二十六年,張守珪部下幽州將趙堪矯張守珪之命,出兵攻奚、契丹,先勝后敗。“守珪隱其狀,而妄奏克獲之功”(《舊唐書。張守珪傳》)。高適對開元二十四年以后的兩次戰敗,感慨很深,因寫此篇。

詩的主旨是譴責在皇帝鼓勵下的將領驕傲輕敵,荒淫失職,造成戰爭失敗,使廣大兵士受到極大的痛苦和犧牲。詩人寫的是邊塞戰爭,但重點不在于民族矛盾,而是同情廣大兵士,諷刺和憤恨不恤兵士的將軍。

“燕歌行”,是樂府古題,也就是漢魏樂府音樂中一支曲調的名稱。“燕”是戰國時期一個國家的名字,地域在今河北省北部。可能就是那一帶的民歌曲調。“歌行”是一種詩體,屬“古體詩”。句數及每句字數無定,音節格律比較自由,易于敘事抒情,一般篇幅較長。

這首詩突破了以前舊樂府同題詩作那種鋪陳、渲染征人思婦纏綿相思之情的格局,而大大開拓了歌辭的內容。舉凡出征的軍容、軍情的緊急、塞漠的荒寒、戰爭的酷烈、軍中的苦樂不均、戰士的勇武、別離的悲愴、和平的祈愿等等,俱熔為一爐。詩中駢散相間的句式和平仄互換的用韻,以及援聲律入古體的寫法,和盧、駱以來的歌行并無二致,但局勢的動蕩排闔卻非前人可比。詩人的筆觸并不固定在某種單純的情思上,而是在復雜的內心波瀾間跌宕回旋,在激越的抒情中又不時變換著場景,形成規格整煉而又一氣斡旋,淘洗藻飾而又意象鮮明的特色。《燕歌行》不僅是高適的“第一大篇”(近人趙熙評語),而且是整個唐代邊塞詩中的杰作,千古傳誦。

1、看注解,前后串讀,解釋下列加線詞句

燕歌行

高適

漢家煙塵在東北,漢將辭家破殘賊。

男兒本自重橫行,天子非常賜顏色。

摐金伐鼓下榆關,旌旆逶迤碣石間。

校尉羽書飛瀚海,單于獵火照狼山。

山川蕭條極邊土,胡騎憑陵雜風雨。

戰士軍前半死生,美人帳下猶歌舞!

大漠窮秋塞草腓,孤城落日斗兵稀。

身當恩遇常輕敵,力盡關山未解圍。

鐵衣遠戍辛勤久,玉箸應啼別離后。

少婦城南欲斷腸,征人薊北空回首。

邊庭飄搖那可度,絕域蒼茫更何有!

殺氣三時作陣云,寒聲一夜傳刁斗。

相看白刃血紛紛,死節從來豈顧勛?

君不見沙場征戰苦,至今猶憶李將軍!

2、交流

(燕歌行:漢魏樂府詩舊題。

漢家煙塵:漢家,代指唐朝。既可以借漢代的強大自夸,也可以因為批評避諱。煙塵,戰爭。

殘賊:兇殘的敵人。

橫行:縱橫馳騁,不可阻擋。用典于《史記》。

非常:兩個詞,“非”:不,不是。“常”:通常、平常。“非常”即不平常。今天“非常”雖有此意,但它是一個詞,是副詞。

賜顏色:俗語給面子,賞臉。

摐金伐鼓下榆關:描寫出征時的聲勢浩大。摐:撞擊。金:古代軍中的金屬樂器。伐:敲打。鼓:戰鼓。榆關:山海關。是我國內陸通向東北的要隘。下:去、到。

旌旆逶迤碣石間:描寫唐軍出征時軍容整肅。旌旆:軍中各種旗幟。逶迤:形容唐軍行進的蜿蜒曲折。碣石:碣石山,在今河北省昌黎縣西北。

校尉羽書飛瀚海:軍隊的長官。羽書:插有羽毛的文書,表示情況緊張,十萬火急。瀚海:本意是沙漠,這里指代與敵人交戰的邊境。

單于獵火照狼山:單于,本是漢代匈奴首領的專門稱號,作者在這里指代敵人首領。獵火:打獵時燃起的火,這里表示戰爭就要爆發了。狼山:地名,在今內蒙西北郡,漢代時是匈奴地盤。這里就用狼山來指代敵人活動的地區。

極邊土:臨邊境的盡頭。

胡騎憑陵雜風雨:意謂敵人來勢兇猛,像疾風暴雨。憑陵:敵人憑著人高馬大,善于馬上作戰,發動了猛烈的進攻。雜風雨:形容敵人來勢兇猛,猶如狂風夾雜著暴雨而來。

塞草腓:塞草,邊境上的草。腓,本意是病,這兒指草枯萎發黃。

恩遇:皇帝的恩惠。

輕敵:輕敵,不怕流血犧牲。

未解圍:沒能解除敵人對邊境城堡的圍攻。

玉箸:玉做的筷子,這兒比喻思婦的眼淚。筷子豎起來是兩行,少婦眼淚也是兩行。玉做的筷子晶瑩透明,少婦的眼淚也是如此。這里實際上是借代修辭,用玉箸來指代這些兵士的妻子。

邊庭飄搖那可度:邊庭,邊境。飄搖,比喻局勢動蕩不安。那可度:過不下去,沒法生活。

殺氣三時作陣云:殺氣,戰爭氣氛。三時,有的解為春、夏、秋三個務農季節,這里解為早晨、中午、晚上為好。這樣可增加兵士們的緊張、辛苦。作陣云,化作戰云,也就是一天到晚經常要打仗。

寒聲一夜傳刁斗:寒聲,使人聽了心寒的聲音。這兒指刁斗的聲音。刁斗:是古代軍隊煮飯的銅鍋,白天用來煮飯,晚上用來敲擊報更巡夜。

死節從來豈顧勛:死節,為節義而死,這兒指為報效國家而死。顧,顧及,想到。勛,功勛。

李將軍:指漢代著名將軍李廣。匈奴聽到他的名字就感到害怕,當時匈奴稱他為飛將軍。)

六國論教案一等獎篇九

1. 繼續研習課文。

2. 掌握詞類活用。

[教學過程]

一.檢查一、二自然段的背誦情況

1.指名背誦(3——5名)

2.分小組背誦一或二自然段

3.學生齊背一、二自然段

二.繼續研習課文內容

(一).研習第三自然段

1.學生齊讀第三段,注意讀準字音。

注意下列加點字的讀音

(1).與贏而不助五國也

(2). 牧以讒侏

(3).且燕趙處秦革滅殆盡之際

(4).勝負之數

2.學生參照注解自譯第三段,隨時質疑,教師解疑。

3.理清思路,引導學生背誦

問:本段從哪個方面論證六國滅亡的原因?分幾層意思,怎樣論證的?

學生自由討論,各抒己見。

明確:本段緊承第二個分論點“不賄者以賄者喪”來論證六國滅亡的原因。分三層,從正反兩方面展開論述,全面深入的論證。

板書:

(1) 齊國:與贏不助五國 反面

(2) 燕國:用荊卿為計速禍 正面

趙國:牧以讒侏用武不終

(3) 齊人勿附

燕客不行 勝負或未易量 反面假設

趙將猶在

學生順思路背誦第三段

(二)研習四、五自然段

1.學生反復誦讀四、五自然段

2.請兩名同學試析這兩個自然段

注意下列加點字詞的的意義和用法

(1) 禮天下之奇才:名詞活用作動詞,“禮遇”“以厘相待”。

(2) 并力西向:名詞做狀語,“向西”

(3) 為秦人積威之所劫:為…….所,表被動的一種句式

(4) 日削月割:名做狀,“日日”“月月”

(5) 茍以天下之大:假若,如果,連詞

3. 問:第四段的中心是什么?作者是如何論述的?第五段是否多余?

學生分組討論,教師明確

明確:第四段的中心是論史評古。作者先承上文之末的設想抒發感慨,如六國不賄秦而抗秦,必將大有作為,行文搖曳多姿,興味無窮;然后承上啟下,又回到史實,揭開病根,重申賂秦之弊,最后借題發揮,大聲疾呼,告戒為國者,對敵要以此為訓,敢于斗爭。

第五段并非多余,是對現實抒發感慨,指出北宋“以天下之大”而重復六國賂秦破滅之“弊”的不當,這是中心論點的引申,亦是寫作的本意所在——借古諷今。

提問:第五段或明或暗地做了多方面的對比,請同學說出幾個來。

明確:第五段雖沒有直接展開對比,但通過文字信息可知對比是多方面的。首先是六國與秦的爵位比較(“皆諸侯”)、實力比較(“其勢若于秦”);當然,暗中說了宋與契丹西夏的爵位比較、實力比較,以及契丹、西夏與秦的比較。

4.學生背誦第四、五自然段

三.淺析本文的寫作特色

1.學生討論,自由發言

2.教師點撥

本文是史論,但不是進行史學分析,也不是就史寫史,而是就史立論,以古鑒今。

對中心論點的論證,運用例證、引證、假設論證,突出的運用了對比論證。

運用了多種語言表達方式。

3.明確:

(1)借古諷今,切中時弊

(2)論點鮮明,論據嚴密

(3)語言生動,氣勢充沛

四、難點、重點分析

提示:可以從作者意圖、文章布局和思路、重要的論斷等方面進行考慮。

方式:四人一小組。討論后誰代表發言。

小結:六國滅亡原因各不相同,而以地賂秦者不過三國,作者巧妙地提出“不賂者以賂者喪”這一論斷,這樣就把滅亡的原因集中到“弊在賂秦”這一中心論點上來了。至于為什么要“賂秦”,作者則直到最后才說出了最要緊的一句:“為秦人積威之所劫”。這叫做“立片言以居要,乃一篇之警策。”(注意:蘇轍同題文章中最緊要的一句是“不知天下之勢”。)作者這樣來論述問題是有極強的針對性,因為北宋正是為遼、西夏“積威之所劫”而年年納幣。如果刪去“以天下之大,而從六國之故事”,就看不出這一點了,這是違背作者的意圖的。其次,從布局上看,本文是從論史逐步轉向論策的。因此從第3段開始,先肯定燕、趙的“遠略”,接著又批評了他們的錯策。循此繼進,作者又為六國設想出總體的戰略:第一步,不賠秦,不附于秦,不派刺客,不殺良將;第二步,“以 賂秦之地封天下之謀臣,以事秦之心禮天下之奇才,并力西向”。這樣的設想是為下文“不賂而勝之”一語作鋪墊的。這個總體的戰略設想也是針對北宋朝廷說的。如果刪去第5段話,上面這些話就變成無的放矢了。這種寫法就叫做“借古諷今”。

2.本文的論證語言有什么特色?

分析:本文的語言除氣勢俊偉、古勁簡練外,表現在論說語言的分寸感上。如“向使三國各愛共地,齊人匆附于秦,刺客不行,良將猶在,則勝敗之數,存亡之理,當與秦相交,或未易量”,提出與上文所論史實相反的情況以及可能出現的不同結果,雖為假設,但又不妄下斷語,表現了作者論述語言的準確性與分寸感,恰到好處。

分析:本文中的某些論述欠妥,正好可以用來啟發、教育學生不要盲目相信書本,而要敢于質疑,善于獨立思考、動腦分析。 例如,課文第3段中論證燕國的滅亡是“以荊卿為計,始速禍焉”,就是欠妥的。作者并沒有抓住根本問題,而是擷取了一個偶然情況作為論據,把問題簡單化了,難以令人置信。要知道,當時強秦滅燕,是歷史的必然。只不過“以荊卿為計”加速了燕的滅亡罷了。從邏輯上說,作者是將必然的趨勢當作或然的情況來論述,這在邏輯上講不通,是違反客觀實際的。所以說,這個論斷是不妥的。再者,作者論六國滅亡,只論及賂秦的弊端及用武不終等等,卻沒有論及統治者的腐敗無能這一根本問題,這是不全面不深刻的。當然,這是作者受其歷史的和階級的局限的結果。但正如本課“思考與練習一”中提示所說:“前人論史實,看法不一定正確,論述也不一定全面。但是本文能夠抓住關鍵性的問題來論證,持之有故,言之成理。”這就是說,作者能根據其寫作意圖,提出論點,進行自圓其說的論證。況且,作者撰寫此文的本意是對宋王朝屈辱妥協的政策進行諷誡,同時也是對統治者的委婉進說。因此,本文雖有不確之處,但論證說理縱橫恣肆,嚴密緊湊,具有強烈的現實意義與戰斗性,仍不失為一篇勝炙人口的政論佳作。

六國論教案一等獎篇十

1. 學習運用分論點,并舉例論證的方法,領略借古諷今的寫作特點。

2. 理解:弊、率、完、患、暴、判、速、再、數等詞語的意義。

歸納:得、非、或、相、勢等多義詞的義項,了解使動用法。

本文不同于純粹論史的文章,它具有很強的針對性,教學重點是理解它的政論目的,即借古諷今,批評北宋政府對西夏、契丹的妥協政策。

了解作者及背景,整體把握課文,研習一、二段。

蘇洵在文學上取得顯著成就,是經過一番刻苦讀書、認真作文的過程的。據他自述,少年時,他不愛學習,到了二十五歲,才開始知道讀書。自以為比伙伴們學得好,但后來取古人之文一讀,才覺得古人的“出言用意”都跟自己大不相同,于是下決心將過去所寫的數百篇文章全部燒毀。然后,將《論語》《孟子》、韓愈的文章取來,終是誦讀,讀了七八年,才感到古代文章確實寫得好。時間一久,讀之益精,自己胸中也“害然以明”,但還未敢自出其言。又經過一番努力,胸中之言日益多,甚至不能控制自己,只好將它書寫下來。到了這時,落筆為文,才“渾渾乎覺其來之不易矣”。這就是歷史上關于蘇洵焚稿、勤奮讀書、刻苦作文的美談。

蘇洵為文,成就顯著。因此博得他同時代的文壇領袖歐陽修以及著名文學家曾鞏的好評。歐陽修指出:蘇洵之文“博辯宏偉”。曾鞏認為:蘇洵之文“其雄壯俊偉,若決江河而下也;其輝光明白,若引星辰而上也”。

三人(三蘇)之文章,盛傳于世。得而讀之者,皆為之驚,或嘆不可及,或慕而效之。自京師至于海隅障徼,學士大夫,莫不人知其名,家有其書。

(選自《蘇明允哀詞》)

唐太宗李世民在其名相魏征去世后,感慨地說:“人以銅為鏡,可以正衣冠;以史為鏡,可以知興替;以人為鏡,可以明得失。朕常保此三鏡,以防己過。今魏征殂逝,遂亡一鏡矣!”

(選自《貞觀政要》唐吳兢編著)

如何以史為鏡,關鍵在于發現錯綜復雜的歷史事實之間的內在聯系,理出導致王朝興替的中心線索,才能達到借鑒史實、古為今用之目的。戰國七雄,何以演變為秦一枝獨秀,且看蘇洵是如何抽絲剝繭、層層剖析的。

在我國歷史上戰國七雄爭霸時代,《六國論》中的“六國”即除秦以外的齊、楚、燕、韓、趙、魏六個國家。秦國本來是個弱小落后的國家,經過商鞅變法的徹底改革,經濟和軍事實力都強大起來;而原本強大的六國卻因宗法勢力的強大,因循守舊,經濟和軍事實力日益衰落。秦強盛起來后,積極向東發展,奪取六國的土地。六國也曾聯合起來對抗秦國,這就是所謂“合縱”。但他們各有自己的打算,所以這種聯合并不鞏固。秦采取“遠交近攻”的軍事戰略。韓、魏、楚三國都緊靠秦國,因此直接受到秦國的威脅和侵略。在秦國強大的軍事和外交攻勢下,紛紛割地求和,并最早被消滅;齊、燕、趙三國也相繼滅亡。六國滅亡,“非兵不利,戰不善”,其原因是多方面的,絕不僅僅是因為割地賂秦。蘇洵抓住六國破滅,弊在賂秦“這一點來論證,是為其針砭現實服務的。

信息流廣告 網絡推廣 周易 易經 代理招生 二手車 網絡營銷 招生代理 旅游攻略 非物質文化遺產 查字典 精雕圖 戲曲下載 抖音代運營 易學網 互聯網資訊 成語 成語故事 詩詞 工商注冊 注冊公司 抖音帶貨 云南旅游網 網絡游戲 代理記賬 短視頻運營 在線題庫 國學網 知識產權 抖音運營 雕龍客 雕塑 奇石 散文 自學教程 常用文書 河北生活網 好書推薦 游戲攻略 心理測試 石家莊人才網 考研真題 漢語知識 心理咨詢 手游安卓版下載 興趣愛好 網絡知識 十大品牌排行榜 商標交易 單機游戲下載 短視頻代運營 寶寶起名 范文網 電商設計 免費發布信息 服裝服飾 律師咨詢 搜救犬 Chat GPT中文版 經典范文 優質范文 工作總結 二手車估價 實用范文 愛采購代運營 古詩詞 衡水人才網 石家莊點痣 養花 名酒回收 石家莊代理記賬 女士發型 搜搜作文 石家莊人才網 銅雕 詞典 圍棋 chatGPT 讀后感 玄機派 企業服務 法律咨詢 chatGPT國內版 chatGPT官網 勵志名言 河北代理記賬公司 文玩 朋友圈文案 語料庫 游戲推薦 男士發型 高考作文 PS修圖 兒童文學 買車咨詢 工作計劃 禮品廠 舟舟培訓 IT教程 手機游戲推薦排行榜 暖通,電采暖, 女性健康 苗木供應 ps素材庫 短視頻培訓 優秀個人博客 包裝網 創業賺錢 養生 民間借貸律師 綠色軟件 安卓手機游戲 手機軟件下載 手機游戲下載 單機游戲大全 免費軟件下載 網賺 手游下載 游戲盒子 職業培訓 資格考試 成語大全 英語培訓 藝術培訓 少兒培訓 苗木網 雕塑網 好玩的手機游戲推薦 漢語詞典 中國機械網 美文欣賞 紅樓夢 道德經 網站轉讓 鮮花 社區團購 石家莊論壇 書包網 電地暖
主站蜘蛛池模板: 亚洲va欧美va天堂v国产综合 | 中文字幕国产剧情| 漂亮人妻被黑人久久精品| 国产精品资源在线观看| 久久精品国产精品亚洲色婷婷| 精品人妻久久久久久888| 国产美女自慰在线观看| 久久久久av综合网成人| 爽天天天天天天天| 国产午夜毛片一区二区三区| sss欧美一区二区三区| 最近的中文字幕视频完整| 又爽又黄又无遮挡的视频在线观看| 91精品国产高清久久久久久91| 日本猛少妇色xxxxx猛交| 亚洲美女在线观看播放| 中文字幕电影在线| 欧美黑人疯狂性受xxxxx喷水| 国产在线91区精品| 99久久精品费精品国产| 日本成本人三级在线观看2018| 亚洲精品美女久久7777777| 麻豆AV一区二区三区久久| 天天影视综合网| 久久国产精品免费专区| 波多野结衣电影区一区二区三区| 国产五月天在线| 5555国产在线观看精品| 成人性生交视频免费观看| 亚洲中文字幕久久无码| 精品一区二区三区中文| 国产寡妇树林野战在线播放| 99久久精品美女高潮喷水| 抬头见喜全集免费版| 亚洲人成未满十八禁网站| 看黄色免费网站| 国产亚洲精品第一综合| 18禁高潮出水呻吟娇喘蜜芽| 女同久久另类99精品国产 | 久青草影院在线观看国产| 狠狠做深爱婷婷综合一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