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禮記學記讀后感
讀后感,就是看了一部影片,連續劇或參觀展覽等后,把具體感受和得到的啟示寫成的文章。那么你會寫讀后感嗎?知道讀后感怎么寫才比較好嗎?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搜集的讀后感范文,僅供參考,一起來看看吧
禮記學記讀后感篇一
課堂練習,試卷中“名篇名句”題涉及到《禮記·學記》的一個句子:“獨學而無友,則孤陋而寡聞”。許多同學沒有寫上。再聯系以前試卷中出現過的“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學,不知道”等句子,我感到是時候集中學習《學記》了,于是我整理有關資料,為同學們印發了《學記》全篇,并把它作為課文來研讀。
在課堂學習中,我們除了完成詞句理解外,有意展開思考有關教育的問題,產生了不少感想,我們分幾個部分來談。
今天我們先看開篇兩段:發慮憲,求善良,足以謏文,不足以動眾;就賢體遠,足以動眾,未足以化民。君子如欲化民成俗,其必由學乎!
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學,不知道。是故古之王者,建國君民,教學為先。《兌命》曰:“念終始典于學。”其此之謂乎!
這兩段談教育的目的和作用,其中“君子如欲化民成俗,其必由學乎!”和“建國君民,教學為先”是關鍵句,它站在治理國家、管理和教化百姓的高度來談論教育的重要意義,實在是了不起的思想。
于是我們不禁需要反思我們現在教育的問題。
第一,我們對教育的認識和重視程度遠遠不夠,我們僅僅把教育當成培養人才的途徑,當作為經濟服務的手段,而忽視了教育和受教育過程本身就是目的。
第二,我們現在許多地方的中學教育已經徹底淪為“應試教育”,教育的目的就是升學和就業,教育的過程就只剩下了做題和考試。
我們過于強調教育的功利性,重視教育的短線作用,而對于教育“培養健全的人”“培養合格的社會公民”等則大大淡化甚至排斥掉了。
從這個角度來說,我們現在的教育不是進步了,而是退步了,這實在是教育的悲哀。
禮記學記讀后感篇二
《禮記·學記》道:“良冶之子,必學為裘;良弓之子,必學為箕;始駕馬者反之,車在馬前。君子察于此三者,可以有志于學矣。”意思是說,老師要學會根據一個孩子的家庭職業背景,找到這個孩子感興趣的東西來啟發他的智慧。
于是我想,也許可以從他的家庭關系里面父母的職業找到突破口。我了解到他的父母都是生意人,平時工作比較忙,家里還有一個小弟弟,家人將更多的精力放到了弟弟身上,媽媽性格比較急躁,平時對待孩子的批評和指責多于鼓勵和贊賞,于是,他做出種種出格的行為,這些多是為了獲得別人更多的關注。
根據這個孩子的個性,我想先從他的紀律方面入手,只要他在這個方面改進,獲得認可和成就感,那么其他方面的進步就不是問題了。
9月下旬,我在班會課上鄭重任命他為紀律委員,強調職責同時提醒他,作為紀律委員首先自己一定要遵守紀律,文明用語,上課認真,按質按量完成作業等等,他當著全班同學的面表態,保證一定管好自己并做好紀律委員。
任命之后沒過幾天就是國慶假期,假期之后學堂孩子們去黃山游學,我特別與陪伴游學的老師們交流,留意并適當引導這個孩子的言行舉止。
游學回來,我和所有的老師都發現,這個孩子已經明顯沒有以前那么愛說臟話了,偶爾會有一兩次,但只要老師稍微提醒,他馬上就會主動認錯。一天天過去了,我發現,他已經不說不合適的語言了,上課坐姿也特別端正,各科作業和課堂反饋都有很大進步和提升。
在一次班會課上,我當眾贊賞了這個孩子,并獎勵給一本課外書。他特別開心,也許很少真正獲得過正面的鼓勵,并且被作為榜樣效仿,他的自信度和個人成就感一下就建立起來了,心結打開了,他變得越來越自信,并愿意學習和積極幫助他人,在接下來的全校一日禮儀學習評比中被評為優秀。
除此之外,班級衛生每次輪到他打掃的時候已經不需要我操心了,他一個人在規定的時間內不僅把教室打掃得干干凈凈,黑板擦得一塵不染,窗戶干凈明亮,而且主動細心地將桌椅下面、教室的門以及黑板最上面的位置都打掃得特別干凈整潔。
我又利用班會課贊賞他,并且激勵他:“老師覺得你不僅可以在清潔衛生方面做榜樣,還可以在學業方面做得更好。比如,你的英文單詞聽寫和閱讀,只要你花精力,你也一定會做得更好的,老師相信你,加油!”
我在單詞聽寫測試的前一天特別提醒他:“明天聽寫好好準備,老師相信你一定會有進步的!”第二天測試中,10個單詞聽寫他居然對了6個,在自然拼讀課上,如果學了20個詞,我不引導,他居然也能自己試著拼出10個以上,如果我給一些幫助,他能夠全部拼讀出來,我真的特別感動。
現在這個孩子每天都有進步和變化,這讓我找到了作為老師的成就感。我特別感謝學堂帶給我們的《禮記·學記》的研修,讓我對教育有了更多的思考和領悟。
我深深體會到,每一個孩子都是有著無限潛能的,作為老師需要發現每個孩子的特質并適時引導和鼓勵;一個孩子只有在獲得成就感的同時才能保持對大千世界濃厚的探索興趣,作為老師我們需要好好善護孩子們最本真的東西。
禮記學記讀后感篇三
《 禮記》是儒家經典之一,是秦漢以前各種禮儀的選集。西漢戴圣對秦, 漢以前各種禮儀論著加以輯錄、編纂而成,共49 篇。
禮運,《禮記》篇名,大約是戰國末年或秦漢之際儒家學者托名孔子答問的著作。
原文如下:昔者,仲尼與于蠟賓事畢,出游于觀之上,喟然而嘆。仲尼之嘆,蓋嘆魯也。言偃在側,曰:君子何嘆?孔子曰:大道之行也,與三代之英,丘未之逮也,而有志焉。
大道之行也,天下為公。選賢與能,講信修睦。故人不獨親其親,不獨子其子。使老有所終,壯有所用,幼有所長。矜寡孤獨廢疾者,皆有所養。男有分,女有歸。貨惡其棄於地也,不必藏於己。力惡其不出於身也,不必為己。是故謀閉而不興,盜竊亂賊而不作。故外戶而不閉。是謂大同。
今大道既隱,天下為家:各親其親,各子其子;貨力為己;大人世及以身體,城郭溝池以為固;禮義以為紀——以正君臣,以篤父子,以睦兄弟,以和夫婦;以設制度,以立田里;以賢勇知,以功為己。故謀用是作,而兵由此起。禹、湯、文、武、成王、周公,由此其選也。此六君子者,未有不謹于禮者也。以著其義,以考共信,著有過,刑仁,講讓,示民有常。如有不由此者,在埶者去,眾以為殃。是謂小康。
這篇是講儒家的理想大同世界,也講小康的情況。開頭孔子參加祭祀以后,走到宮闕上參觀,嘆息魯國祭禮的不完備。他的弟子言偃問他為甚么,孔子說:
大道實行的時候,天下是屬于大家的。那時候的官吏是:選拔賢良,委任有才能的人出來作事。個人修養是:講求信義,和睦相處。對于社會,不只是愛自己的父母兒子,也愛別人的父母兒子。社會是:老年人有養老的地方,壯年人有工作,幼年人有生長的地方,其它殘廢有病的人都有療養的設備。工作:男的有職業,女的有家庭。生產貨物,不必為己;盡力怍事,不必為己。這樣一來,沒有陰謀,沒有強盜,小偷、亂徒、賊黨,連大門都不必關。這就是大同世界。
后來大道不實行了,天下變成了私有的。大家只愛自己的父母、兒子。貨物、力量只是為自己。天子和諸侯把爵位傳給自己的子弟。建筑內外城和護城河,作為防備。以禮義來規范君臣、父子、兄弟、夫婦的關系。把功勞當作自己的。以禮來斷是非,賞罰人民。這是小康政治。
把二者聯系起來,并加以對比,就可以看出來,人類在不同的時期、不同的環境中的一個變化過程。說不上來,這中間哪一方對錯,只是覺得當今的社會中所存在的不同層度的“問題”如能在這篇千載不衰的佳作中獲得一絲啟發,便足矣!
禮記學記讀后感篇四
最近,通過認真閱讀了《禮記》,使我懂得了許多做人的道理,可謂受益匪淺。在賀州市圖書館舉行的“禮記讀書心得演講秀”比賽中,媽媽和我同臺參賽,并且分別取得了第一、第二名的好成績呢!
說實話,我覺得《禮記》中有些文章對我來說太難懂,比如《大學》、《中庸》等,而《冠義》一文就比較通俗易懂。
比如文中的“故孝弟忠順之行立,而后可以為人”意思是一個人只有做到了對父母孝順,對兄長友愛,對國家忠誠,對長輩順從,才能被稱為真正的人。這與《三字經》中的“首孝悌,次謹信”,有異曲同工之妙。
孔子說過,“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我的媽媽是個國學“發燒友”,她常對我說“讀書要善于思考,并用書中的道理去指導生活”。那么,通過學習《禮記》--《冠義》,我得到了什么啟發呢?那就是---要做個盡孝道的好少年。
從小,爸爸媽媽就教育我要尊敬師長、孝順長輩,孝順已經成為我們家的家風。媽媽常說,其他事情或許可以等,但是盡孝不能等,不能留下“子欲養而親不待”的遺憾!
記得有一天,遠在老家的爺爺生病住院了,我們心里急得像熱鍋上的螞蟻,立即動身趕回了老家。爸爸媽媽和姑姑日夜守護在爺爺的病床前。在我們的悉心照料下,爺爺很快康復了,臉上露出了久違的笑容。爺爺出院后,我們就把他接到身邊一起生活,帶他去旅游,每天都讓他過得開開心心。
孝順,不一定要有驚天動地舉動,也許只是爺爺累時幫他捶捶背、長輩回家時為他們送上拖鞋,或是端來一盆洗腳水,這些點點滴滴就足以溫暖他們的心田。
讀書讓我明事理,懂孝道,成為一個盡孝道的好少年。今后,我還要繼續在書的海洋里泛舟,汲取知識,更加茁壯地成長!
禮記學記讀后感篇五
禮記學記是我國古代教育文獻中最早,體系比較嚴整而又極有價值的一篇,是我國古代教育學的雛形,是世界教育史上最早出現的自成體系的教育專著。總結了我國兩千多年前的教育經驗,對教育作用、教育目的、教育制度、教育內容和、教育原則和方法,以及教師和學生關系等各個方面,都做了比較系統而精辟的闡述。其中的教育思想在現代社會依舊閃爍著真理的光輝。 古人說:道而弗牽,強而弗抑,開而弗達。君子教學,不是直接灌輸知識,而是創設情境,言此而意彼,讓學生感悟、發現,從而得到教師“舉一”而學生“反三”的教學效果。
作為一名教師,我們的任務是引導學生去思考,而不是牽制學生;鼓勵學生去思考,而不是訓斥他們。這樣才會使師生關系更加的融洽,師生之間更加親近。學生愿意和老師主動交流學習上的問題,而老師也愿意和學生共同探討解決學習生活上的問題。學生的思維和學習的興趣因此也被調動起來,學習的興趣和學習的效率會有很大的提高。而老師對于此狀,也有更加飽滿的情緒去教學。強而弗抑,才會使學生學習時感到輕松;開而弗達,才會讓學生們真正地去動腦筋思考,學習心態才會由被動轉為主動。因此做到了這三條,才可以真正的說是善于誘導了。 當然在教學中,最重要的不是你去講了多少教學重點,引導學生去思考才是最關鍵的。教師向來被看作“傳道、授業、解惑”的“師者”,處于主導地位。這種教學思想注定了雙基教學中的教師的主導地位和啟發性特征。
當然,于此,在我們日常的教學生活中就存在著這樣的問題,而對試卷的分析就是對學生的一個正確的引導。
平日里學生考試后,當課代表把批改好的試卷發下去時,發到試卷的
同學臉上卻都洋溢著燦爛的笑容,好像各個都得滿分似的,而且都忙著在打聽、比較其他同學的成績。當時我想:他們為何不先去查查失分的原因。難道考試的目的是求個分數?試卷分析課是為了讓他們相互比較分數的高低?考試的目的是什么?分析試卷的目的又是什么是否如同學所理解的呢?我們知道,考試作為教學的一種方式,是衡量教學效果的一種常用的方式。那么,什么是“教”呢?只有弄清“教”的目的,我們才能明白作為教學方式之一的“考試”的目的以及“分析試卷”的目的。《禮記學記》中對教育是這樣定義的:“教者,長善而救其失也”。中國的古圣先賢早在幾千年前就說出了教育最重要的兩個主軸——“長善+救失”。教育的的目的就是長養學生德行保持學生的好習慣;糾正學生的過失,導正學生的不良習慣,端正學習態度。“物有本末,事有終始,知所先后,則近道矣”
功半,又從而怨之。”東漢的許慎在《說文解字》中曾精辟的講到了“教育”的本質,“教者,上所施,下所效”,所以教育最重要的本質是要以身作則。因此,分析試卷的過程實際上也是老師自己反省教學上存在的優點和不足的機會,通過試卷的分析衡量自己教學上是否符合學生的發展方向和教育理念的標準,而不是將分析試卷課看作是又一次批評學生的機會和衡量學生好差的尺度。古語云:正己而不求于人,則無怨。若我們明白了“教”的目的、“教”的本質,那相信每一次的試卷分析課將是一道和諧的教學風景線。對于考試,我們首先應該引導學生正確的去看待,其次,對于分數,應該讓同學們對此既不必耿耿于懷又不要不加重視,那么問題就在于引導了。這是一個極其重要的環節,這個工作應該在一開始就做好,而不是等到學生出現了問題之后再去引導,恐怕這時候已經晚了。成績的分析主要就是讓同學們明白每一次考試的意義,從中讓學生去吸取經驗,這是在初中的學習生活中最具有意義的一項工作,如果這項引導做好了,那么這個班的學習氣氛也會被隨之帶動起來,同學們學習的熱情就會更高漲。因此可見引導對于學生的學習是有多的重要,當然這項寶貴的教育財富,老祖先在20xx多年前就已經告訴我們了。
禮記學記讀后感篇六
第一次認識《禮記》來源于初中老師所教的對“四書五經”的認識,五經指的是《詩》、《書》、《禮》、《易》和《春秋》。這里的《禮》通常包括三禮,即《儀禮》、《周禮》、《禮記》。“四書五經”是古人通過科舉走向仕途的必考科目,因而那個時候對于《禮記》的認識無非就是古代封建社會“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一套迂腐的社會禮儀制度罷了。
今天,真正讀《禮記》方才對其有了進一步的認識。總體來說,《禮記》記載的是春秋戰國時期上至國君諸侯,下至庶民百姓的婚喪嫁娶、待人接物的典章制度、儀式和各種繁文縟節。
但是,何為“禮”?“禮”究竟是什么呢?
“禮”是華夏文化的主要特點之一,幾千年來,禮制一直在中國人的社會生活中扮演著不可或缺的角色。可以說,中國文化的特質就是“禮”。在古代中國,從家庭到家族、國家,都是按照“禮”的原則建立起來的,大到國家典制,小到人們的服飾、建筑、行為方式等等,無不貫穿著禮的精神。禮制對人們的影響儼然已經內化為了一種習慣。
陳明遠和金岷彬在《陶器時代:“禮”的`起源和發展》中認為:“禮”最初表現為:(1)尊重死者的隨葬品,(2)祭祀天神和崇拜祖宗,(3)人際關系出現的等級觀念。而在中國的古典文獻中,我們也不難發現古人對于禮的理解:
“禮者,履也,所以事神致福也。”
——(漢)許慎《說文解字》
“禮者,法度之通名。大別則官制、刑法、儀式是也。”
——章太炎《檢論禮隆殺論》
夫禮者,所以定親疏,決嫌疑,別同異,明是非也。
——《禮記曲禮上》
根據以上文獻,我認為“禮”的原始意義可以解釋為(1)敬神祈福的儀式,這是一種祭祀祖先的需要,諸如《禮記祭義》中記載的“致齊(祭祀)于內,散齊于外”;(2)一種森嚴的等級制度,必須要符合統治者整體利益的行為準則,諸如《禮記曲禮下》中記載的“天子以犧牛,諸侯以肥牛,大夫以索牛,士以羊豕”;(3)社會生活中,由于風俗習慣和道德觀念而形成的規范,諸如《禮記曲禮上》中記載的“臨財毋茍得,臨難無茍免”以及“長者問,不辭而對,非禮也”等。
具體而言,我認為古代的“禮”主要指的就是一套完整嚴密的等級制度,小到見面、穿著、喪葬等日常生活,大到政治、法律等,它包含著古人對于“神權”的敬畏,以及對于皇權的服從。即便是對人們日常交往中、對人們孝順父母、尊敬長輩的一些言論,其根本目的也是為了維護社會穩定,最終還是為了維護封建皇權的尊嚴。
時代發展到今天,“禮”也隨著社會的變遷而不斷的改變和發展,其內涵也發生了改變。特別是五四運動使得傳統的“禮”文化中落后、糟粕的一面大多被剔除。今天的“禮”指的主要是符合社會道德、審美、有序的行為規范,其基本的原則是真誠、簡易、克己和適度。
禮記學記讀后感篇七
翻開我的筆記本,本子上摘錄的第一句話便是《禮記》這部書中的一段文字:“博學之,審問之,慎思之,明辯之、篤行之。”這句話的原意是:“要廣博地學習,對學問要詳細地詢問,徹底搞懂,要慎重地思考,要明白地辨別,要切實地力行。”我經常將《禮記》中的這句話作為我的座右銘,并時常用這句話教導與勉勵我的孩子和我身邊的年青朋友。“博學之”即講學習首先要廣泛的獵取,培養充沛而旺盛的好奇心。好奇心喪失了,為學的欲望也將隨之而消亡,博學遂為不可能之事。“博”還意味著博大和寬容。惟有博大和寬容,才能兼容并包,使為學具有世界眼光和開放胸襟,真正做到“海納百川、有容乃大”,進而“泛愛眾,而親仁”。因此博學乃能成為為學的第一階段。越過這一階段,為學就是無根之木、無源之水。
“審問”為第二階段,有所不明就要追問到底,要對所學加以懷疑。問過以后還要通過自己的思想活動來仔細考察、分析,否則所學不能為自己所用,是為“慎思”。“明辯”為第四階段。學是越辯越明的,不辯,則所謂“博學”就會魚龍混雜,真偽難辨,良莠不分。“篤行”是為學的最后階段,就是既然學有所得,就要努力踐履所學,使所學最終有所落實,做到“知行合一”。“篤”有忠貞不渝,踏踏實實,一心一意,堅持不懈之意。只有有明確的目標、堅定的意志的人,才能真正做到“篤行”。這句話時常提醒我在工作中注重學習,不僅要精通業務知識,還要廣泛學習其它方面的優秀書籍,不斷提升個人的綜合素養,做一個“一專多能”的人,此外在平時還要多與身邊的同事朋友溝通交流,學習他們先進的工作方法,對于工作生活中的難題要多向有經驗的老同志請教。此外,光學習理論和書本知識還不夠,還得多實踐、多鍛煉,做到活學活用、學以致用。
在這部書中,我也了解到了古代的儒學家們對古代禮儀制度的一些認識,諸如禮的起源和禮的作用,古代人對冠禮、聘禮、祭禮等禮儀規范的解釋。可以說,《禮記》的出現,標志著中國禮教文化的成熟。這部書對于現代中國社會中的禮儀禮節仍有很好的啟示和教育研究意義。當然《禮記》中的部分文字也含有全力維護封建等級制度及頑固宣揚男尊女卑的思想,這些思想是不可取的,需要我們以“取其精華、去其糟粕”的態度進行對待。
總之,《禮記》是一部極具價值的國學經典,就像一壺好茶,需要慢慢細品,才能感受到那沁人的芳香。
“最是書香能致遠,腹有詩書氣自華”,我將在書海里不斷徜徉,擷一縷淡淡的書香。
禮記學記讀后感篇八
閑暇時我常常喜歡一個人靜靜地坐在書桌旁,一邊品著綠茶,一邊慢慢研讀著《禮記》這部古代經典,那淡淡的茶香與書香頃刻間在心脾間交融、彌漫、繚繞,足以令我心曠神怡、如癡如醉,讀著,讀著,我仿佛回到了遙遠的古代,正在與古代圣賢品茗與對話。
《禮記》是一部研究中國古代社會情況、典章制度和儒家思想的重要著作,在歷史上的地位僅次于《論語》 ,比肩于《孟子》 ,又遠超于《荀子》 。這部書可謂是包羅萬象,它以禮樂為核心,所闡述的思想,包括社會、政治、倫理、哲學、宗教等各個方面。《禮記》在唐代就被列為“九經”之一,到宋代則被列入‘十三經 ”之中,為士者必讀之書,由此可見《禮記》這部書的重要價值。《禮記》與《儀禮》《周禮》合稱為“三禮”,對中國 文化 產生過深遠的影響,各個時代的人都從中尋找思想資源。
“大道之行也,天下為公,選賢與能,講信修睦。故人不獨親其親,不獨子其子,使老有所終,壯有所用,幼有所長,矜寡孤獨廢疾者皆有所養……”。我反復吟讀著這段文字,深深地被文字中所蘊含的那股強大的精神力量所感染。“大道實行的時代,天下為天下人所共有。選舉有德行的人和有才能的人來治理天下,人們之間講究信用,和睦相處。所以人們不只把自己的親人當親人,不只把自己的兒女當做兒女,這樣使老年人能夠安享天年,使壯年人有貢獻才力的地方,使年幼的人能得到良好的教育,使年老無偶、年幼無父、年老無子和殘廢的人都能得到供養,這樣的社會就叫做大同世界 。”孫中山先生就曾提出“天下為公”的思想,主張為了老百姓,建立一個民有、民享、民治的民主共和社會。這段文字,并不會因年長日久而失去光澤,至今讀來,它仍發出道道金光照亮了我們每個人的內心,表達了我們每個人對對美滿、公正的大同社會的強烈向往。
翻開我的筆記本,本子上摘錄的第一句話便是《禮記》這部書中的一段文字:“博學之,審問之,慎思之,明辯之、篤行之。”這句話的原意是:“要廣博地學習,對學問要詳細地詢問,徹底搞懂,要慎重地思考,要明白地辨別,要切實地力行。”我經常將《禮記》中的這句話作為我的座右銘,并時常用這句話教導與勉勵我的孩子和我身邊的年青朋友。“博學之”即講學習首先要廣泛的獵取,培養充沛而旺盛的好奇心。好奇心喪失了,為學的欲望也將隨之而消亡,博學遂為不可能之事。“博”還意味著博大和寬容。惟有博大和寬容,才能兼容并包,使為學具有世界眼光和開放胸襟,真正做到“海納百川、有容乃大”,進而“泛愛眾,而親仁”。因此博學乃能成為為學的第一階段。越過這一階段,為學就是無根之木、無源之水。“審問”為第二階段,有所不明就要追問到底,要對所學加以懷疑。問過以后還要通過自己的思想活動來仔細考察、分析,否則所學不能為自己所用,是為“慎思”。“明辯”為第四階段。學是越辯越明的,不辯,則所謂“博學”就會魚龍混雜,真偽難辨,良莠不分。“篤行”是為學的最后階段,就是既然學有所得,就要努力踐履所學,使所學最終有所落實,做到“知行合一”。“篤”有忠貞不渝,踏踏實實,一心一意,堅持不懈之意。只有有明確的目標、堅定的意志的人,才能真正做到“篤行”。這句話時常提醒我在工作中注重學習,不僅要精通業務知識,還要廣泛學習其它方面的優秀書籍,不斷提升個人的綜合素養,做一個“一專多能”的人,此外在平時還要多與身邊的同事朋友溝通交流,學習他們先進的工作方法,對于工作生活中的難題要多向有經驗的老同志請教。此外,光學習理論和書本知識還不夠,還得多實踐、多鍛煉,做到活學活用、學以致用。
在這部書中,我也了解到了古代的儒學家們對古代禮儀制度的一些認識,諸如禮的起源和禮的作用,古代人對冠禮、聘禮、祭禮等禮儀規范的解釋。可以說,《禮記》的出現,標志著中國禮教文化的成熟。這部書對于現代中國社會中的禮儀禮節仍有很好的啟示和教育研究意義。當然《禮記》中的部分文字也含有全力維護封建等級制度及頑固宣揚男尊女卑的思想,這些思想是不可取的,需要我們以“取其精華、去其糟粕”的態度進行對待。
總之,《禮記》是一部極具價值的國學經典,就像一壺好茶,需要慢慢細品,才能感受到那沁人的芳香。
“最是書香能致遠,腹有詩書氣自華”,我將在書海里不斷徜徉,擷一縷淡淡的書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