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人教版八年級物理力教案人人文庫 八年級物理人教版第課教案
作為一名教職工,就不得不需要編寫教案,編寫教案有利于我們科學、合理地支配課堂時間。大家想知道怎么樣才能寫一篇比較優質的教案嗎?下面我幫大家找尋并整理了一些優秀的教案范文,我們一起來了解一下吧。
人教版八年級物理力教案人人文庫篇一
style="color:#125b86">-->§2—1聲音的產生和傳播
-->
學習目標:1、知道聲音是由振動產生的。
2、知道聲音的傳播需要介質,知道聲音在不同介質的傳播
速度不同。
3、能分析一些常見的聲現象。
重、難點:(重)1、學生對聲音的產生與傳播過程的探究。
(難)2、設計探究的實驗。
3、聲現象的分析、解釋。
關鍵:指導學生分析實驗現象、總結結論。
教學過程:
導學達標:
學生觀看第一部分錄像——各種各樣的聲音。引入課題:聲音是怎樣產生和傳播的?
1、聲音的產生
演示實驗:(1)、敲打音叉——音叉振動,發聲。
(2)、握住振動的音叉,聲音馬上停止。
(3)、放一段聲音的錄像。
指導學生分析歸納,得出結論:
聲音是由物體的振動產生的,振動停止,發聲停止。
(4)、擴展:錄制聲音
2、聲音的傳播:
(1)、得出:固體、氣體可以傳播聲音。
(2)、實驗14頁圖1-4示:得出:真空不能傳播聲音
指導學生分析歸納,得出結論:
聲音的傳播需要介質。
固體、液體、氣體都能傳播聲音,真空不能傳聲。
學生活動:月球上的宇航員如何交談?
學生活動:如何證明液體可以傳聲?
(3)、聲波:利用錄像讓學生知道什么是聲波?同水波進行對比。
3、聲速:不同介質中的聲速是不同的。
學生活動:(1)、看15頁的表格內容
(2)、聲音在固體、液體、氣體中的速度誰快?
15℃聲音在空氣中的速度為340m/s。
學生活動:對著遠處的高山喊可以聽到回聲,為什么在教室里講話聽不回聲?
4、回聲:聲音的反射。0.1秒17米
二、小結:
小結本節內容,明確目標,強調重、難點
三、達標練習:
完成物理時習在線中本節內容,因內容較多,可以留一部分作課外練習。
四、課后活動:
動手動腦:1、2、3題。
教學后記:
在課堂上對聲音的知識不能擴展太多,這只是聲音的第一節課,可降低難點。
要測一測學生的接受情況。
人教版八年級物理力教案人人文庫篇二
1. 知道做功的兩個必要因素。
2. 理解功的定義、計算公式和單位,并會用功的公式進行簡單計算。
3. 知道功的原理。
教學重難點
【教學重點】
理解功的概念。
【教學難點】
判斷力對物體是否做功,以及做功的計算。
教學工具
木塊、木板、細繩、彈簧測力計、小車,杠桿和支架、鉤碼、滑輪、細線、刻度尺(兩個)
教學過程
一,引入新課
提問學生回答日常生活中“功”的含義。思考力學里所說的“功”含義。
演示實驗:在水平長木板用相同大小的力分別拉一木塊和小車。
觀察木塊、小車的運動狀態,思考并評價這兩個力的作用成效。
在實驗基礎上引入本課內容。
二 、進行新課
1.由課前的演示實驗引導學生總結出力學中關于“功”的確切含義:
如果一個力作用在物體上,并且使物體在力的方向上通過一段距離,這個力的作用就有了成效,力學里面就說這個力做了功。
2.請學生觀察教材圖14.1-1中力做功和14.1-2中力不做功的實例,分析、總結一下力學中的做功有哪些共同特點?分組討論總結。
板書:力學中做功的兩個必要因素:
一是作用在物體上的力
二是物體在這個力的方向上移動的距離
3.實例分析(突破難點)
(1)舉重運動員在把杠鈴舉高過程中是否對杠鈴功。舉在高處停留5秒過程中是否做功?
(3)起重機使貨物在水平方向上勻速移動一段距離,拉力對貨物做功了嗎?
引導學生根據以上事例分析、總結在什么情況下不做功?
通過以上的學習,知道了做功不能離開兩個必要因素,缺一不可,又知道有三種情況下不做功,那么我們猜想一下,力學中的功的大小可能與哪些因素有關呢?指導學生帶著問題去閱讀教材。
三、功的計算
力學里規定,功等于力和物體沿力的方向上通過的距離的乘積。
板書:功的計算公式:
功=力×距離w=fs
單位:焦耳,簡稱焦符號j
1焦=1牛o米(1j=1nom)
出示例題,啟發學生分析計算。
四、功的原理
1.啟發學生提出探究的話題:使用機械是否省功。
2.指導學生探究實驗。
3.分析實驗數據,啟發學生討論歸納出功的原理
提出問題,猜想。在教師的啟發下,設計實驗方案,并在實驗基礎上進行分析、論證。
請學生談自己知道本節哪些知識,還想知道哪些內容及對本課的感受,教師進行情感激勵。
五、布置作業
估算一下你上樓到教室時,克服自身重力做多少功?
各小組進行本節課的評估與交流。
課后小結
不論是否考慮機械本身重,使用機械要省力就要多費距離,要省距離就必須費力,要想既省力又省距離是不可能的.即使用任何機械都不能省功.這就是功的原理.
人教版八年級物理力教案人人文庫篇三
1、知識與技能目標
(1)知道有用功、額外功、總功
(2)理解機械效率,會計算機械效率
2、過程與方法目標
(1)根據生活事例認識物理知識,并運用物理知識解決實際問題
(2)探究:斜面的機械效率
(3)學習根據實驗數據分析、歸納簡單的科學規律
3、情感、態度價值觀目標
使學生勇于探究日常用品或器件的物理原理,具有將科學技術應用于日常生活、社會初中的意識。
(二)教學重難點
1、重點:
(1)理解機構效率
(2)探究斜面的機械效率
2、難點:理解機械效率
(三)教學準備
長木板、木塊、彈簧秤、刻度尺、細線
(四)教學過程
一、引入新課
二、進行新課
假如用動滑輪提升沙子,請同學們觀著提沙子的過程。
對誰做的功是我們需要的?
(板書有用功:我們所需要的功。)
哪部分功是我們不需要,但不得不做的?
(板書額外功:工作時,對于額外負擔所不得不做的功。)
一共做的功等于什么?
(板書總功:有用功與額外功之和。)
假如我們用下面三種方法搬運沙子,你認為哪一種方法?為什么?
討論回答。(第三種方法,因為第三種方法做的額外功最少。)
根據公式計算,上面斜面的機械效率是多少?
(機械效率沒有單位,小于1,常用百分數表示。)
師:同學們,剛才我們知道上面斜面的機械效率,任何斜面的機械效率都一樣嗎?請同學們再來觀察用斜面推物體的情景。
下面我們探究斜面的機械效率(板書探究:斜面的機械效率。)
通過觀察上面用斜面推物體的情景,對斜面的機械效率你能提出什么問題?
提出問題。
(斜面的機械效率與斜面的傾斜程度有什么關系?斜面的機械效率與斜面的粗糙程度有什么關系?……)
請同學們猜想上面提出的問題。
根據提出的問題和做出的猜想,選擇其中的一個問題進行實驗,設計出實驗的方案。
小組討論,設計實驗的方案。
小組實驗,同時設計表格記錄數據。
分析實驗數據,你能得出什么結論?
(五)小結
通過本節課的學習,你有哪些收獲?
1.有用功、額外功、總功;
2.機械效率:定義、公式、計算;
3.探究:斜面的機械效率。)
(六)作業
2、動手動腦學物理
人教版八年級物理力教案人人文庫篇四
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
1、知道機械運動
2、知道參照物,知道運動和靜止的相對性.
3、知道勻速直線運動.
能力目標:
1、觀察實驗能力:能從生活中觀察到物體機械運動的實例.
2、思維能力:判斷和分析機械運動,結合參照物的知識分析運動和靜止的情況.
3、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解釋、判斷自然界中的運動現象.
情感目標:
1、辯證唯物主義運動觀的教育.
2、培養學生科技意識,熱愛科學、崇尚科學的思想.
3、利用地球同步衛星的教學滲透愛國主義教育.
教材分析
教材從實例中引出了物體運動的問題,并稱物體位置的變化為機械運動,再推廣到自然界的實例中.參照物的概念也是由實例引出,并聯系實際分析生活和自然界中的實例,要求學生會聯系實際判斷已知參照物的情況下物體的運動情況和由運動情況分析所選的參照物.在此基礎上,感性的分析了勻速直線運動,并說明物理學研究問題的一種方法,即從簡單的問題入手,逐漸深化,最后分析我國發射的地球同步衛星并思考一些問題.
教法建議
盡量不加深課本上的內容,而應當多聯系實際,提高學生自主學習能力和由實踐中學習的習慣,加深一些物理學習方法的體會.
通過討論引入新課,引導學生思考問題,并直接界定物理學中的機械運動,對于運動和靜止的相對性的學習,應當提出問題,學生討論,并由此引出參照物的概念,關于參照物的問題要由學生列舉實例,學生分析,教師可以做評價,最后總結分析的一般方法.在本內容的教學中可以使用適當的媒體資料,例如可以用課本的配套錄像帶"運動的相對性"并回答本節的練習.
勻速直線運動的教學,觀察和分析課本上的實例,說明這是近似的勻速直線運動,由學生思考生活和自然界中近似的勻速直線運動,加深學生對勻速直線運動的感性認識,在此基礎上給出定義.定義中只須講清快慢不變,不宜引入速度的概念.
教學設計示例
教學單元分析
本節教學重點是參照物的教學,關于參照物要求能夠由運動情況分析所選擇的參照物和知道參照物判斷物體的運動情況.
教學過程分析
一,機械運動
討論引入新課,學生閱讀教材的內容和提供的參考資料,閱讀問題是:什么叫機械運動;舉例說明自然界中的機械運動;課桌、房屋是否做機械運動,為什么;能舉出絕對不動的例子嗎.
對學生列舉的示例可以進行分析,注意講解的問題:我們把物體位置的變化叫做機械運動;宇宙是運動的,其中的所以物體都是運動的.
二,參照物
說明日常生活中對一些現象的解釋,并進一步引出了參照物的概念,講解時注意的問題是:通過實例分析,說明不同的人對運動的描述不同,其原因是他們對運動描述所選擇的標準不同,我們把被選作標準的物體叫做參照物.
由學生列舉實例說明當選不同的參照物時,同一物體的運動的情況,并深入分析選其他參照物時的運動特點.
分析兩類實例:已知參照物,判斷物體的運動情況;根據描述的運動情況判斷選擇的參照物.由學生的具體情況可以教師提供參考示例學生分析,也可以發揮學生的創造性,由學生組成小組,自行設計問題,討論,由教師評價.提供一些參考示例:“每天的日起日落這句話是以什么做參照物的”、“地球同步衛星總是靜止在地球的某處上空,這是以什么做參照物”、“以太陽做參照物,地球同步通信衛星的運動情況怎樣”、“小小竹排江中游,巍巍青山兩岸走”這句歌詞中前半句和后半句中所選的參照物各是什么”等.
三,勻速直線運動
觀察一些實例,可以提供錄相和視頻文件、圖片讓學生思考這些運動的特點,對于基礎較好的學生,可以由他們發現其中的共性,總結出勻速直線運動的特點.講解時,要注意勻速解釋成快慢不變,而不要引出速度的概念,使學生形成對勻速的感性認識,并說明勻速直線運動是最簡單的機械運動,而物理研究問題是從最簡單的問題入手的.
對于想想議議中的問題,可以提供學生自然科學中的圖片資料,對于基礎較好的學生可以在課前就布置查閱資料的預習內容,要求查找關于我國衛星發射的情況和衛星運動的資料.
人教版八年級物理力教案人人文庫篇五
1.知識與技能
(1)結合實例知道機械功的概念。
(2)能用生活、生產中的實例解釋機械功的含義。
(3)理解功的概念,知道使用任何機械功都不省功。
2.過程與方法:通過觀察和實驗了解功的物理意義。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具有對科學的求知欲,樂于探索自然現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學道理,有將科學技術應用于日常生活、社會實踐的意識。
教學重難點
教學重點:功的概念和做功的兩個必要因素,功的計算公式。
教學難點:功的概念。
教學工具
多媒體設備
教學過程
一、引人新課:
提問:平時,我們常用力去移動物體,使其位置改變。下面請同學們一起做三個小實驗。
1.學生實驗:用手勻速將放在桌旁地面上的書包和4本書分別提到桌面上。
問:兩次移動的距離怎樣?哪次“累”一些呢?為什么?
2.學生實驗:用手將放在桌旁地面上的書包分別勻速提到凳子上和桌面上。
問:哪次“累”一些呢?為什么?
3 .學生實驗:用手將書包提 5厘米左右和將 4本書從地面提到桌面上。
講述:由此,人提物體“累”的程度,不 能僅僅單獨由力的大小或單獨由移動的距離大小來比較或表示,所以我們引人一個新的物理量—— 機械功(簡稱功)。
二、講授新課:
功這個物理量和 什么因素有關呢?
請同學們看圖:課本104頁圖15.1-1:
這兩幅圖中有什么共同的地方或者共同的要素。
答:都有力,物體都移動了一段距離。
問:移動的距離和力之間有何關系?
答:是在力的作用下,沿力的方向上移動的距離。
講述:在物理學中就說圖中的力對物體做了功。
請同 學們看圖:課本104頁圖15.1-2:
甲:用力而未移動距離;
乙:水平方向移動的距離但水平方向上卻沒有力。
分析得出:
1.做功的兩個必要因素:
(1)作用在物體上的力;
(2)物體在力的方向上通過的距離。
[演示1]手提著鉤碼在空中靜止不動,問拉力是否對鈞碼做功?為什么?
[演示2]手提著鉤碼勻速水平移動一段距離,問拉力是否對物體做功?為什么?
[演示3]手提著鈞碼勻速上升,問拉力是否對物體做功?為什么?
功的大小與力和距離這兩個因素有何關系呢?
力越大,使物體移動的距離越大,這個力的成效越顯著,說明力所做的功越多。
2.物理學中,力與物體在力的方向上通過的距離的乘積叫做功。
即功=力×距離用
功的公式:w=fs。
w-功-焦耳(j),f-力-牛頓(n),s-距離-米(m)。
3.功的單位:焦耳(j)
1焦耳=1牛頓o米 1j=1nom
分析:因為馬在水平路面上前進,豎直方向上沒有通過的距離,所 以車受的重力不做功 。求馬的水平拉力,可從已知拉力做功和車前進的距離,由w=fos公式求得。
答:車受的重力沒有做功,馬的水平拉力是750牛。
學生閱讀課本106頁,小結 :使用機械時,人們所做的功,都不會少于不用機械時所做的功,也就是功的原理:使用任何機械都不省功。
三、鞏固檢測:
[例題 3]回憶上課起始做的三個實驗,若勻速提書包和 4本書所需的力分別為30牛和5牛,課桌高80厘米,計算下面情況下拉力做功的大小:
(1)把書包和4本書從地面提 到桌面上, 拉力分別做功多少?
(2)把書包提高5厘米,把4本書從地面提到桌面上,拉力做功分別為多少?
小結:功的大小是由力和在力的方向上移動的距離大小共同決定的,作用力大的做的功不一定多,距離長的過程做的功也不一定多。解題時要注意單位統一。
[例題4]小剛把重為1000牛的箱子沿著水平地板推動1米,小剛對箱產做的功()
a.1000焦 b.1焦 c.0焦 d.無法確定
引導學生分析物體受到幾個力, 畫出力的示意圖
課后小結
強調做功的兩個必要因素,功的計算公式w=f·s及單位1焦耳=1牛·米。
人教版八年級物理力教案人人文庫篇六
1、 知識功的原理
1、 觀察、分析、總結、歸納的能力
2、 動手實驗能力
3、 應用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對學生進行物理學史的教育,培養學生熱愛科學,為科學勤奮學習的情感
功的原理,第三冊功的原理。通過學生分組實驗,創設物理情景,學生討論等方法突出重點
一、 新課引入
1、前面我們已經學過了功和功率,今天我們學習一個與機械做功有關的原理------功的原理。(出示學習目標)
片一:
我們的目標:
1、 知道功的原理,能用功的原理分析日常生活中比較簡單的實際問題。
2、出示一個重物,問:在生活中,要把這個物體運到高處,你有哪些方法?(討論)
討論后得出:
(1) 可以直接用手把物體拉上去(片二)
(2) 可以用杠桿把物體提上去(片三)
(3) 可以用動滑輪,定滑輪或滑輪組把物體提升(片四)
3、請大家思考:
用手把物體拉上去,拉力對物體做功了嗎?
用杠桿,動滑輪等簡單機械提升物體時,動力對機械要做功嗎?如何計算?(w1=fs)機械要對重物做功嗎?如何計算?(w2=gh)機械對工作對象做功,我們就說機械克服阻力做了功。在實際生活中,大家為什么要選擇簡單機械呢?討論思考,小結(見投影片五)
片二: 片三
可以省力 (但費距離 所以不省功)
可以省距離 (但費力 所以不省功)
使用簡單機械
可以改變施力方向 (既不省力,也不省距離,同樣不省功)
片四 片五(做成覆蓋片)
二、 新授
1、那么,動力對機械所做的功,與機械克服阻力所做的功相比,兩者大小是否一樣?或者說,使用簡單機械能不能省功?下面我們用動滑輪提升重物的實驗研究這個問題(引導學生預習實驗方法,原理,實驗步驟及實驗注意事項)
2、學生實驗,完全下列表格:(投影六)
實驗次序
鉤碼重(牛)
彈簧秤示數(n)
鉤碼提升高度(m)
繩子自由端移動距離(m)
動力對機械做的功w1(j)
機械克服阻力做的功w2(j)
四、課堂練習(投影九)
1、 功的原理內容是什么?
2、 既然任何機械都不做功,人們為什么還要使用機械呢?
3、 判斷對錯:
a、使用定滑輪不省力,也不省功 ( )
b、使用動滑輪省一半力,所以省一半功 ( )
c、使用機械不能省功,但一定省功 ( )
d、省距離的機械一定費力 ( )
e、使用任何機械都不能省功,因此使用機械是無益的( )
f、功的原理只適用于自重和摩擦不計的理想機械 ( )
g、要把20n的物體舉高1米,不論使用何種機械都不省功,動力做功至少20焦。
完全投影片五,加深對功的原理的理解,加深使用任何機械均不省功的理解。
4、 一人用一根輕質杠桿將重為500牛的物體舉高時,做了250焦的功,求物體被提升的高度。
五、布置作業
1、 完成課后作業1、2
人教版八年級物理力教案人人文庫篇七
教學目標
1、知道做功的兩個必要因素。
2、理解功的定義、計算公式和單位,并會用功的公式進行簡單計算。
3、知道功的原理。
教學重難點
【教學重點】
理解功的概念。
【教學難點】
判斷力對物體是否做功,以及做功的計算。
教學工具
木塊、木板、細繩、彈簧測力計、小車,杠桿和支架、鉤碼、滑輪、細線、刻度尺(兩個)
教學過程
一、引入新課
提問學生回答日常生活中“功”的含義。思考力學里所說的“功”含義。
演示實驗:在水平長木板用相同大小的力分別拉一木塊和小車。
觀察木塊、小車的運動狀態,思考并評價這兩個力的作用成效。
在實驗基礎上引入本課內容。
二、進行新課
1、由課前的演示實驗引導學生總結出力學中關于“功”的確切含義:
如果一個力作用在物體上,并且使物體在力的方向上通過一段距離,這個力的作用就有了成效,力學里面就說這個力做了功。
2、請學生觀察教材圖14。1-1中力做功和14。1-2中力不做功的實例,分析、總結一下力學中的做功有哪些共同特點?分組討論總結。
板書:力學中做功的兩個必要因素:
一是作用在物體上的力
二是物體在這個力的方向上移動的距離
3、實例分析(突破難點)
(1)舉重運動員在把杠鈴舉高過程中是否對杠鈴功。舉在高處停留5秒過程中是否做功?
(3)起重機使貨物在水平方向上勻速移動一段距離,拉力對貨物做功了嗎?
引導學生根據以上事例分析、總結在什么情況下不做功?
通過以上的學習,知道了做功不能離開兩個必要因素,缺一不可,又知道有三種情況下不做功,那么我們猜想一下,力學中的功的大小可能與哪些因素有關呢?指導學生帶著問題去閱讀教材。
三、功的計算
力學里規定,功等于力和物體沿力的方向上通過的距離的乘積。
板書:功的計算公式:
功=力×距離w=fs
單位:焦耳,簡稱焦符號j
1焦=1牛o米(1j=1nom)
出示例題,啟發學生分析計算。
四、功的原理
1、啟發學生提出探究的話題:使用機械是否省功。
2、指導學生探究實驗。
3、分析實驗數據,啟發學生討論歸納出功的原理
提出問題,猜想。在教師的啟發下,設計實驗方案,并在實驗基礎上進行分析、論證。
請學生談自己知道本節哪些知識,還想知道哪些內容及對本課的感受,教師進行情感激勵。
五、布置作業
估算一下你上樓到教室時,克服自身重力做多少功?
各小組進行本節課的評估與交流。
課后小結
不論是否考慮機械本身重,使用機械要省力就要多費距離,要省距離就必須費力,要想既省力又省距離是不可能的。即使用任何機械都不能省功。這就是功的原理。
人教版八年級物理力教案人人文庫篇八
1、知識目標
常識性了解照度的概念
2、能力目標
培養學生用物理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3、情感目標
通過照度對視力影響的介紹,激發學生的求知欲
教材通過把光源設置在不同位置,觀察桌面的明暗程度給出照度的概念和單位,然后介紹了自然界中典型情況下的照度和國家規定標準中的學校用房的平均照度。最后通過實驗照度與光源距離、與光照面的傾斜程度的關系。
1)通過實驗觀察與測量加強學生對照度的感性認識。
2)讓學生通過實際測量教室各位置的照度,判斷是否達到國家標準。從而使學生增強“標準”意識。
3)照度與光源距離、與光照面的傾斜程度的關系,最好讓學生通過實驗自己歸納得出。
照度與光源距離、與光照面的傾斜程度的關系
照度計、點光源、每個同學帶一個手電筒
一、新課引入
在暗室中進行學生實驗:用手電筒垂直照射桌面,改變與桌面的距離,觀察桌面明亮程度的變化,引入照度的概念。
二、新課教學
1.照度的概念
給出照度的概念后,介紹自然界中典型情況下的照度,以及國家規定的照度衛生標準。
讓學生感知照度:給出國家規定的教室桌面的照度標準,通過改變教室內燈的個數,來達到桌面的規定照度標準,若教室燈的亮度不夠,可采用手電筒輔助照明。
2.影響照度的因素
提出問題:照度與哪些因素有關?
學生猜想:學生可能猜測出很多方面,如與光源有關等,正確的給與肯定。屬于本節課實驗探究活動范圍的不予判斷。
設計實驗:
實驗探究:
限定條件:同一光源
研究內容:
1)照度與光源距離的關系
2)照度與光照面傾斜程度的關系
學生交流分析得出結論:
對同一個光源來說,光源離光照面越遠,光照面上的照度越小;光源離光照面越近,光照面上的照度越大。
光源與光照面距離一定的條件下,垂直照射與斜射比較,垂直照射的照度大;光線越傾斜,照度越小。
進行眼睛的保健衛生教育。
三、板書設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