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泰山記中描寫夕陽的句子三篇

網絡整理 分享 時間: 收藏本文

登泰山記中描寫夕陽的句子三篇

《登泰山記》高中語文教案

[教學目標]

【第1句】:指導學生通過朗讀積累一定的文言實詞,進而疏解文意。

【第2句】:指導學生理清本文思路,體會描景特點。

【第3句】:指導學生欣賞精彩的寫景片段,品位形象而優美的語言,學習寫作方法。

[教學重點]

品位形象而優美的語言,學習寫作方法。

[教學難點]

體會描景特點。

[媒體設計]

多媒體課件以聲音畫面渲染氣氛,突出教學目標。

[課時安排]

二課時

[教學過程]

第 一 課 時

【第1句】:導入新課

利用電視或電腦錄放泰山風光與雄姿,并請去過泰山的同學說說自己是怎樣登泰山的。那么古人是怎樣登泰山的呢?今天我們就來學習姚鼐的《登泰山記》

【第2句】:作者介紹(投影)

《登泰山記》選自《惜抱軒詩文集》,作者姚鼐,字姬傳,一字夢谷,清代桐城人,杰出的散文家,桐城派集大成者。他因室名惜抱軒而被人稱為“惜抱先生”,著有《惜抱軒全集》,他所選編的《古文辭類纂》在近代是一部家傳戶誦的文章總集。

桐城派:清代中葉影響最大的散文流派創始于方苞,經劉大櫆、姚鼐的發展,形成完整的理論,三人并稱“桐城三祖”,姚鼐被稱為領袖,他秉承了“文道合一”的主張,講究義理、考據、詞章三者兼長,注重內容和形式的關系。寫景散文尤有獨特成就。

【第3句】:朗讀課文,疏通文意

【第1句】:教師范讀課文,提示學生注意朗讀節奏,依據節奏推知句意。

【第2句】:默讀全文,要求學生參閱注釋,理解文章大意,并提出自己難以理解的詞句,教師點撥,學生討論,揣度詞義,并將重點詞語形成板書。

泰山之陽——陽:山的南面,水的北面為陽,這里指泰山的南面。

其陰——陰:山的北面,水的南面,這里指泰山的北面。

乘風雪——乘:趁,這里有“冒著”的意思。

長城之限——限:界限,這里指城墻。

遂至山巔——巔:頂峰,顛峰。

半山居霧——居:停留。

戊申晦——晦:陰歷每月最后一天。

極天云一線——極:盡,盡頭。

絳皓駁色——駁:雜,錯雜。

盡漫失——漫失:模糊、缺損。

僻不當道者——僻:偏僻。

明燭天南——燭:名詞作動詞用,照。

【第3句】:指導學生準確理解課文內容,畫出作者登山線路圖,進行比較,看誰畫得準確。

【第4句】:整體感知,理清文章思路

【第1句】:全文有五段,每一段的內容要點是什么?學生發言、明確;

第一段:總寫泰山的地理形勢,點出泰山及其最高峰——日觀峰。

第二段:記述登山經過,著力敘寫登山的艱難和到達山巔后所見的景象。

第三段:集中描寫泰山日出的動人景象。

第四段:介紹泰山的人文景觀。

第五段:介紹泰山的自然景觀。

【第2句】:討論:作者是從何地動身?登山的方位在何處?簡述第一天行程和第二天所觀之景。

明確:作者從泰安動身,西南麓(日觀峰之南)登山。

第一天:從南麓循中谷入山,經天門,越中嶺,再循西谷達到極頂,其時天色已晚。

第二天:晨五鼓往日觀峰日觀亭觀日出,然后參觀名勝古跡,最后補記泰山極頂的景物特點。

【第3句】:思路(板書)

交代泰山位置——記述登山過程——描繪日出美景——返記人文景觀——補寫自然景觀。循序漸進,一線貫穿

綜觀全篇,文章緊緊圍繞作者的游蹤進行,敘述了偕友人冬日登泰山觀日出的經過,以精練的語言,生動地描寫了泰山雪后初晴的瑰麗景色和日出時的雄渾景象,寫出了泰山的神秀壯麗,能喚起我們對泰山的向往,感覺到祖國山河的壯美。

【第5句】:布置作業

【第1句】:鞏固重點字詞,完成練習二。

【第2句】:背誦課文。

【第3句】:思考:作者是如何準確寫出登山路徑的?如何精彩描繪泰山日出美景的?

第 二 課 時

【第1句】:導入新課

通過上節課的學習,我們已經領略了泰山的高峻、雄偉,那么作者是如何登上這“五岳獨尊”,游是如何精彩地描繪險峰之上那“無限風光”的呢?

【第2句】:精彩片段分析

討論:【第1句】:第二段作者詳寫登山的過程,精讀,說出作者的登山路線,寫景特點。

明確:(板書)

先寫:京師——泰安,點明時間和節令。

再寫:山麓——山頂。

路程:四十五里(遠)

石級:七千有余(高)

路線:中谷——西谷——山巔(險)

最后頂景:蒼山負雪,明燭天南(壯闊、上)——晚日照城,汶水、徂徠如畫(雄渾、下)半山居霧若帶然(高峻)——(遠——近)

【第2句】:文章通過景物變化寫泰山頂上的日出,是按照什么順序寫景物變化的?描寫了怎樣的勝景?

作者按照時間順序依次寫了日出前、日出時和日出后的不同景色,展現出一幅泰山日出迅速變化的換面。(板書)

日出前:大風揚積雪擊面——亭東自足下皆云漫——云中白若摴蒱數十立者,山也

日出時:極天云一線異色——須臾成五采——日上,正赤如丹,下有紅光動搖承之

日出后;回視日觀以西峰——或得日,或否,絳皓駁色——而皆若僂

色彩點染——絢麗壯美

【第3句】:全班齊讀第三段,體會寫法特點和感情。

總結:通過描寫山頂所見景觀和日出勝景,表達出作者的喜悅心情,抒發了熱愛祖國山河,贊美祖國山河的強烈感情。

【第4句】:找出文中幾處使用比喻和擬人的手法,體會特點和作用。

明確:

(1)“蒼山負雪,明燭天南。”這是初登山頂時剎那間的感受,作者不言冰雪覆蓋青山,卻說青山負白雪,賦予靜態的.青山以人的動態,用語新穎、傳神。進而說蒼山上的雪像蠟燭一樣照著天南,形象、生動地繪出了積雪的光彩。

(2)“望晚日照城郭,汶水、徂徠如畫,而半山居霧若帶然”。這是在山頂上遠望和俯視所得的畫面。作者縱目遠眺,夕陽照耀著泰安城,汶水徂徠好像自然天成的山水畫,而山腰間停留著的云霧好像飄帶一般,使人感到那種特有的寧靜氣息,而且設喻新奇,給人以美的享受。

(3)“回視日觀以西峰,或得日,或否,絳皓駁色,而皆若僂”。這一比喻寫出了西海諸峰的特點,更顯出日觀峰的雄峻,且賦予山峰以人的情感,形象而生動。

【第3句】:寫作特點

討論、交流、舉例分析。

明確:

【第1句】:章法嚴明,剪裁得當。

【第2句】:善于抓住景物特征,巧妙進行烘托。

【第3句】:用筆簡潔,詞語精當。

【第4句】:句式多變,用此靈活傳神。

歸納總結;

本文無論從清晰的思路,還是簡潔明凈的語言,亦或是色彩鮮明、生動的描景,都可見桐城派古文家錘煉語言的功力,很值得我們學習借鑒。

【第4句】:齊背課文,進一步體會以上特點。

【第5句】:布置作業

【第1句】:熟練背誦課文。

【第2句】:完成練習一(3)

【第3句】:寫一段冬季雪景片段,具體生動地寫出景物特征。

《登泰山記》語文教案

作為一名無私奉獻的老師,常常需要準備教案,編寫教案有利于我們準確把握教材的重點與難點,進而選擇恰當的教學方法。那要怎么寫好教案呢?下面是小編整理的《登泰山記》語文教案,歡迎大家借鑒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登泰山記》語文教案1

【素養目標】

語言建構:積累文中重點文言實詞的含義。

審美鑒賞:品味文章的精彩語言,理解文中作者的情感。

思維發展:分析文中景物描寫所運用的表達技巧及其藝術效果。

文化傳承:背誦全文;培養學生熱愛祖國大好河山的感情。

【課時安排】三課時

【知識儲備】

【第1句】:題目注解

泰山崛起于華北大平原東側的齊魯古國,東臨煙波浩淼的大海,西靠源遠流長的黃河,南有汶泗淮之水。縱覽東部沿海廣大區域的地理形勢,泰山突兀挺拔雄偉壯麗踞高臨下,成為萬里原野上的“東天一柱”。歷代封建帝王都把泰山當作神的化身,常常登山封禪建廟塑神。泰山因而成為游覽的圣地,歷代文人給我們留下了許多的記游作品,姚鼐的《登泰山記》就是其中的一篇。

【第2句】:作者名片

姚鼐(1731——1815)清散文家。字姬傳,一字夢谷,室名惜抱軒,人稱惜抱先生,安徽桐城人。主張文章必須以“考據”、“詞章”為手段,以闡揚儒家的“義理”,并以陽剛、陰柔區別文章的風格。為“桐城派”主要作家。與方苞、劉大櫆并稱“桐城三祖”。

【第3句】:背景視窗

這篇山水游記,敘述作者偕友人冬日登泰山觀日出的經過。文章以精練的語言生動地描寫了泰山雪后初晴的瑰麗景象和日出時的雄渾景象,寫出了泰山的神秀壯麗,能喚起人們對泰山的向往,使人們感受祖國山河的無限壯美。

【重點梳理】

泰山之陽——陽:山的南面,水的北面為陽,這里指泰山的南面。其陰——陰:山的北面,水的南面,這里指泰山的北面。乘風雪——乘:趁,這里有“冒著”的意思。長城之限——限:界限,這里指城墻。遂至山巔——巔:頂峰,顛峰。半山居霧——居:停留。戊申晦——晦:陰歷每月最后一天。極天云一線——極:盡,盡頭。絳皓駁色——駁:雜,錯雜。盡漫失——漫失:模糊、缺損。

僻不當道者——僻:偏僻。明燭天南——燭:名詞作動詞用,照

【整體感知】

用簡練的語言概括文章每一段的主要內容和你的閱讀初感受。

【文本賞析】

【第1句】:作者是從何地動身?登山的方位在何處?簡述第一天行程和第二天所觀之景。

【第2句】:第二段作者詳寫登山的過程,精讀,說出作者的登山路線,寫景特點。

【第3句】:文章通過景物變化寫泰山頂上的日出,是按照什么順序寫景物變化的?描寫了怎樣的勝景?

作者抓住了泰山日出的什么特點?怎樣進行描繪的?

【限時檢測】

(一)補寫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在《登泰山記》中,作者先后用擬人和比喻的修辭手法寫出了自己登上泰山山頂時剎那間的感受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在《登泰山記》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這兩句寫出了登泰山時天氣的惡劣以及路途的艱辛。

3.在《登泰山記》中,作者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這三句用很少的筆墨給我們勾畫出一幅泰山夕照圖,寫出了泰山的安詳、明媚,以及肅穆中有溫柔飄逸美的特殊風韻。

4.在《登泰山記》中,作者寫自己在泰山頂上觀日出,“____________________”一句對天氣的描寫與前文“迷霧冰滑”照應,再次突顯了天氣的惡劣。

5.在《登泰山記》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兩句寫出了在泰山頂上看到太陽將出時的景色,奇幻無比,為下文寫日出的壯觀景色作了襯托。

(二)文言現象

通假字

1.其級七千有余()

2.少圜()

詞類活用

1.汶水西流()2.濟水東流()

3.崖限當道者()4.道少半()

一詞多義

當:1.當其南北分者()2.崖限當道者()

【第3句】:僻不當道者()

余:1.余以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2.其級七千有余()

以:1.余以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2.余始循以入()

3.回視日觀以西峰()

限:1.越長城之限()2.崖限當道者()

道:1.道皆砌石為磴()2.道少半()

有:1.其級七千有余()2.泰山正南面有三谷()

及:1.今所經中嶺及山巔()2.及既上()

3.皆不及往()

云:1.世皆謂之天門云()2.亭東自足下皆云漫()

日:1.與子穎坐日觀亭待日出()2.或得日,或否()

3.是日()

漫:1.亭東自足下皆云漫()2.其遠古刻盡漫滅()

特殊句式

1.當其南北分者,古長城也。/云中白若摴蒱數十立者,山也。

2.酈道元所謂環水也。/余所不至也。

3.今所經中嶺及山巔崖限當道者

4.與知府朱孝純子穎由南麓登。/與子穎坐日觀亭待日出。/皆不及往。/觀道中石刻。

5.蒼山負雪,明燭天南。

6.觀道中石刻,自唐顯慶以來。

7.復循西谷

【拓展閱讀】

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9~12題。

游大龍湫記戴名世

距樂清六十里,有村曰芙蓉,倚天而濱海。余以歲辛已四月三十日,由芙蓉逾丹芳嶺,至能仁寺。坐少頃,出寺門里許,有泉曰燕尾泉。水自大龍湫來,為錦溪。錦溪之水至此從巨石落下,成小瀑布。石中高而旁低,水分左右下,若燕尾然。循錦溪而行,凡三四里,有峰屹立溪水中,旁無所倚,高數百丈,兩股如蟹螯,望之若剪刀然,曰剪刀峰。至峰下行百余步,又變為石帆,張于空中,曰一帆峰。又行百余步,又變為石柱,孤撐云表,曰天柱峰。左右皆石壁峭削,詭狀殊態,不可勝數。

又行百余步,徑窮路轉,得大龍湫,為天下第一奇觀。水自雁湖合諸溪澗,會成巨淵,淵深黑不可測。其側有石檻,中作凹,水從凹中瀉下,望之若懸布,隨風作態,遠近斜正,變幻不一:或如珠,或如毬,如驟雨,如云,如煙,如霧;或飄轉而中斷,或左右分散而落,或直下如注,或屈如婉蜒。下為深潭,觀者每立于潭外,相去數十步,水忽轉舞向人,灑衣裾間,皆沾濕。忽大注如雷,忽為風所遏,盤溪橫而不下。蓋其石壁高五千尺,水懸空下,距石約一二尺許,流數丈,輒已勢遠而力弱,飄飄濛濛,形狀頓異。他處瀑布皆沿崖直走,無此變態也。潭之外有亭,曰忘歸亭;其側有亭,曰觀不足亭。而龍湫右側絕壁,曰連云障,障上有風洞,每洞口木葉飛舞,則大風疾作。

又有小龍湫,在東谷靈巖寺。水自石城諸溪澗來,會于霞障之右,從巖上飛流而下,高三干尺,半沿崖,半懸流,變態稍不及大龍湫。而其下稍西,水涌出石罅,直上指二尺許,形如立劍,望之光明瑩潔而搖動,亦奇觀也。

相傳大龍湫上數里,復有上龍湫,飛流懸瀉,亦數百丈,與大龍湫相似。昔有白云,云外二僧居之,地僻無人跡,今不知其處矣。

余性好山水,而既游雁蕩,觀大龍湫,御風,恍惚仙去。今追而記之,不能詳也。

1.對下列句子中加點的詞的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

A.循錦溪而行循:沿著B.不可勝數勝:超過

C.相去數十步去:距離D.形狀頓異頓:立刻

【第2句】:下列各組語句中,加點詞的意義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組是

A.倚天而濱海B.忽為風所遏

C.蓋其石壁高五千尺D.會于霞障之右

3.以下句子中,全部屬于描寫大龍湫瀑布的形態的一組是

①水分左右下,若燕尾然②望之若懸布,隨風作態

③忽大注如雷,忽為風所遏④水懸空下,距石約一二尺許

⑤從巖上飛流而下,高三千尺⑥乘云御風,恍惚仙去

A.①③⑤B.②④⑥C.②③④D.③④⑤

4.下列對原文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確的一項是

A.文章第一段根據游蹤先后介紹了燕尾泉、錦溪、剪刀峰、一帆峰和天柱峰。

B.作者認為大龍湫是天下第一奇觀,主要原因在于它的瀑布形態豐富多變。

C.文章除了正面描寫,還運用鋪墊、襯托和側面描寫來突出大龍湫變幻多姿的形態。

D.文章先敘述描寫,后抒情議論,表達了作者寄情山水、遠離塵世的人生追求。

【第5句】:將文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6分)

(1)余以歲辛巳四月二十日,由芙蓉逾丹芳嶺,至能仁寺。(3分)

(2)他處瀑布皆沿崖直走,無此變態也。(3分)

登泰山記答案:

【第1句】:示例:

第一段:總寫泰山的地理形勢

第二段:敘述從京師來到泰山、偕友登山的經過以及所見之景

第三段:寫山頂看日出的過程,描繪泰山日出前后的優美景色

第四段:返記泰山的人文景觀

第五段:補記泰山的自然景觀

文章緊緊圍繞作者的游蹤進行,敘述了偕友入冬日登泰山觀日出的經過,以精練的語言,生動地描寫了泰山雪后初晴的瑰麗景色和日出的雄渾景象,寫出了泰山的神秀壯麗,能喚起我們對泰山的向往,感覺到祖國山河的壯美。

【第2句】:作者從泰安動身,西南麓(日觀峰之南)登山。

第一天:從南麓循中谷入山,經天門,越中嶺,再循西谷達到極頂,其時天色已晚。

第二天:晨五鼓往日觀峰日觀亭觀日出,然后參觀名勝古跡,最后補記泰山極頂的景物特點。

【第3句】:先寫:京師--泰安,點明時間和節令。

再寫:山麓--山頂。

路程:四十五里(遠)

石級:七千有余(高)

路線:中谷--西谷--山巔(險)

最后頂景:蒼山負雪,明燭天南(壯闊、上)--晚日照城,汶水、徂徠如畫(雄渾、下)半山居霧若帶然(高峻)--(遠--近)

【第4句】:作者按照時間順序依次寫了日出前、日出時和日出后的不同景色,展現出一幅泰山日出迅速變化的換面。

日出前:大風揚積雪擊面--亭東自足下皆云漫--云中白若摴蒱數十立者,山也

日出時:極天云一線異色--須臾成五采--日上,正赤如丹,下有紅光動搖承之

日出后;回視日觀以西峰--或得日,或否,絳皓駁色--而皆若僂

色彩點染--絢麗壯美

文言現象

古今異義

1.至于泰安(至于,古義:到,到達;今義:表示另提一事)

2.是月丁未(是,古義:這,此;今義:常用作判斷詞)

3.復循西谷(復,古義:再,又;今義:往復,重復)

4.戊申晦(晦,古義:農歷每月的最后一天;今義:昏暗,夜晚)

5.多平方(平方,古義:方方整整的,指山石;今義:數學名詞)

通假字

1.其級七千有余(“有”通“又”,用來連接整數和零數)

2.少圜(“圜”通“圓”,圓形的,指山石)

詞類活用

1.汶水西流(西:名詞作狀語,向西)

2.濟水東流(東:名詞作狀語,向東)

3.崖限當道者(限:名詞作狀語,像門檻一樣)

4.道少半(道:名詞作動詞,走,走路)

一詞多義

當:

1.當其南北分者(在,在……的地方,介詞)

2.崖限當道者(擋住,動詞)

【第3句】:僻不當道者(面對,動詞)

余:

1.余以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我,代詞)

余始循以入(同上)

余所不至也(同上)

2.其級七千有余(幾,表示整數后不定的零數,數詞)

以:

1.余以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在,在……的時候)

2.余始循以入(同“而”,表順承,連詞)

3.回視日觀以西峰(連接方位名詞,用法同現代漢語,連詞)

限:

1.越長城之限(界限,名詞)

2.崖限當道者(門檻,名詞)

道:

1.道皆砌石為磴(路,名詞)

道有天門、崖限當道者、道中迷霧冰滑、觀道中石刻、僻不當道者(同上)

2.道少半(走,走路,動詞)

有:

1.其級七千有余(通“又”,用來連接整數和零數)

2.泰山正南面有三谷(有,與“無”相對,動詞)

道有天門、下有紅光、亭西有岱祠、又有碧霞元君祠(同上)

及:

1.今所經中嶺及山巔(和,連詞)

2.及既上(等到,介詞)

3.皆不及往(趕得上,動詞)

云:

1.世皆謂之天門云(語氣助詞,表示不大肯定的語氣)

2.亭東自足下皆云漫(云霧,名詞)

日:

1.與子穎坐日觀亭待日出(太陽,名詞)

2.或得日,或否(陽光,名詞)

3.是日(天,名詞)

漫:

1.亭東自足下皆云漫(彌漫,布滿,動詞)

2.其遠古刻盡漫滅(磨滅,動詞)

居:

1.半山居霧若帶然(停留)

乘:

1.自京師乘風雪(冒著)

或:

1.回視日觀以西峰,或得日,或否(有的)

極:

1.極天云一線異色(盡頭)

視:

1.回視日觀以西峰(看)

坐:

1.與子穎坐日觀亭待日出(與“站”相對)

始:

1.余始循以入(開始)

判斷句

1.當其南北分者,古長城也。/云中白若摴蒱數十立者,山也。(以上兩句用固定格式“……者,……也”表示判斷。判斷句)

2.酈道元所謂環水也。/余所不至也。(以上兩句用句末語氣詞“也”表示判斷,主語“此”省略。判斷句)

3.此東海也。(用句末語氣詞“也”表示判斷。判斷句)

4.亭東自足下皆云漫。(用副詞“皆”表示判斷,“皆”相當于“都是”。判斷句)

定語后置句

5.今所經中嶺及山巔崖限當道者(“崖限當道者”一句中,“限當道”為“崖”的定語。定語后置句)

省略句

6.與知府朱孝純子穎由南麓登。/與子穎坐日觀亭待日出。/皆不及往。/觀道中石刻。

(以上四句均省略主語代詞“余”)

7.蒼山負雪,明燭天南。(后一分句承前一分句省略主語:雪。“蒼山”前面省略謂語:見)

8.觀道中石刻,自唐顯慶以來。(后一分句承前一分句省略主語:石刻。后一分句為判斷句,主語是“石刻”,謂語是“自唐顯慶以來”)

9.生石罅(“生”前面省略主語:樹。“生”后面省略介詞“于”,“于”相當于“在”)

10.復循西谷(“西谷”后面省略謂語:走)

11.余始循以入(“循”后面省略賓語代詞“之”,“之”代“環水”)

12.中谷繞泰安城下(“中谷”后面省略賓語代詞“之”,“之”代“水”)

【第1句】:B(盡)【第3句】:C(①寫的是錦溪小瀑布,⑤寫的是小龍湫,⑥寫的是作者的感受)

4.D(“議論”“遠離塵世的人生追求”有誤。)

5.(1)我在辛巳年四月二十日,從芙蓉村越過丹芳嶺,到達能仁寺。

(2)其他地方的瀑布都沿著懸崖直流,沒有這種變化的形態。

《登泰山記》語文教案2

教學目的

【第1句】:指導學生通過朗讀積累一定的文言實詞,進而疏解文意。

【第2句】:指導學生理清本文思路,體會描景特點。

【第3句】:指導學生欣賞精彩的寫景片段,品位形象而優美的語言,學習寫作方法。

教學設想

【第1句】:安排兩課時教學。

【第2句】:在教學過程中,注重朗讀環節,知道學生在理解文意的基礎上,理清思路。

【第3句】:利用預習的效果教學,重點突出一些疑難字、詞、句,采用課堂討論的方式解決,教師適當點撥。

【第4句】:結合練習一的回答,達到教學目的【第2句】:三,應是本文的教學重點和難點。

教學步驟

【第1句】:導入新課

利用電視或電腦錄放泰山風光與雄姿,并請去過泰山的同學說說自己是怎樣登泰山的。那么古人是怎樣登泰山的呢?今天我們就來學習姚鼐的《登泰山記》

【第2句】:作者介紹(投影)

《登泰山記》選自《惜抱軒詩文集》,作者姚鼐,字姬傳,一字夢谷,清代桐城人,杰出的散文家,桐城派集大成者。他因室名惜抱軒而被人稱為“惜抱先生”,著有《惜抱軒全集》,他所選編的《古文辭類纂》在近代是一部家傳戶誦的文章總集。

桐城派:清代中葉影響最大的散文流派創始于方苞,經劉大櫆、姚鼐的發展,形成完整的理論,三人并稱“桐城三祖”,姚鼐被稱為領袖,他秉承了“文道合一”的主張,講究義理、考據、詞章三者兼長,注重內容和形式的關系。寫景散文尤有獨特成就。

【第3句】:朗讀課文,疏通文意

【第1句】:教師范讀課文,提示學生注意朗讀節奏,依據節奏推知句意。

【第2句】:默讀全文,要求學生參閱注釋,理解文章大意,并提出自己難以理解的詞句,教師點撥,學生討論,揣度詞義,并將重點詞語形成板書。

泰山之陽——陽:山的南面,水的北面為陽,這里指泰山的南面。

其陰——陰:山的北面,水的南面,這里指泰山的北面。

乘風雪——乘:趁,這里有“冒著”的意思。

長城之限——限:界限,這里指城墻。

遂至山巔——巔:頂峰,顛峰。

半山居霧——居:停留。

戊申晦——晦:陰歷每月最后一天。

極天云一線——極:盡,盡頭。

絳皓駁色——駁:雜,錯雜。

盡漫失——漫失:模糊、缺損。

僻不當道者——僻:偏僻。

明燭天南——燭:名詞作動詞用,照。

【第3句】:指導學生準確理解課文內容,畫出作者登山線路圖,進行比較,看誰畫得準確。

【第4句】:整體感知,理清文章思路

【第1句】:全文有五段,每一段的內容要點是什么?學生發言、明確;

第一段:總寫泰山的地理形勢,點出泰山及其最高峰——日觀峰。

第二段:記述登山經過,著力敘寫登山的艱難和到達山巔后所見的景象。

第三段:集中描寫泰山日出的動人景象。

第四段:介紹泰山的人文景觀。

第五段:介紹泰山的自然景觀。

【第2句】:討論:作者是從何地動身?登山的'方位在何處?簡述第一天行程和第二天所觀之景。

明確:作者從泰安動身,西南麓(日觀峰之南)登山。

第一天:從南麓循中谷入山,經天門,越中嶺,再循西谷達到極頂,其時天色已晚。

第二天:晨五鼓往日觀峰日觀亭觀日出,然后參觀名勝古跡,最后補記泰山極頂的景物特點。

【第3句】:思路(板書)

交代泰山位置——記述登山過程——描繪日出美景——返記人文景觀——補寫自然景觀。循序漸進,一線貫穿

綜觀全篇,文章緊緊圍繞作者的游蹤進行,敘述了偕友人冬日登泰山觀日出的經過,以精練的語言,生動地描寫了泰山雪后初晴的瑰麗景色和日出時的雄渾景象,寫出了泰山的神秀壯麗,能喚起我們對泰山的向往,感覺到祖國山河的壯美。

【第5句】:布置作業

【第1句】:鞏固重點字詞,完成練習二。

【第2句】:背誦課文。

【第3句】:思考:作者是如何準確寫出登山路徑的?如何精彩描繪泰山日出美景的?

第二課時

一)、導入新課

通過上節課的學習,我們已經領略了泰山的高峻、雄偉,那么作者是如何登上這“五岳獨尊”,游是如何精彩地描繪險峰之上那“無限風光”的呢?

二)、精彩片段分析

討論:【第1句】:第二段作者詳寫登山的過程,精讀,說出作者的登山路線,寫景特點。

明確:(板書)

先寫:京師——泰安,點明時間和節令。

再寫:山麓——山頂。

路程:四十五里(遠)

石級:七千有余(高)

路線:中谷——西谷——山巔(險)

最后頂景:蒼山負雪,明燭天南(壯闊、上)——晚日照城,汶水、徂徠如畫(雄渾、下)半山居霧若帶然(高峻)——(遠——近)

【第2句】:文章通過景物變化寫泰山頂上的日出,是按照什么順序寫景物變化的?描寫了怎樣的勝景?

作者按照時間順序依次寫了日出前、日出時和日出后的不同景色,展現出一幅泰山日出迅速變化的換面。(板書)

日出前:大風揚積雪擊面——亭東自足下皆云漫——云中白若摴蒱數十立者,山也

日出時:極天云一線異色——須臾成五采——日上,正赤如丹,下有紅光動搖承之

日出后;回視日觀以西峰——或得日,或否,絳皓駁色——而皆若僂

色彩點染——絢麗壯美

【第3句】:全班齊讀第三段,體會寫法特點和感情。

總結:通過描寫山頂所見景觀和日出勝景,表達出作者的喜悅心情,抒發了熱愛祖國山河,贊美祖國山河的強烈感情。

【第4句】:找出文中幾處使用比喻和擬人的手法,體會特點和作用。

明確:

(1)“蒼山負雪,明燭天南。”這是初登山頂時剎那間的感受,作者不言冰雪覆蓋青山,卻說青山負白雪,賦予靜態的青山以人的動態,用語新穎、傳神。進而說蒼山上的雪像蠟燭一樣照著天南,形象、生動地繪出了積雪的光彩。

(2)“望晚日照城郭,汶水、徂徠如畫,而半山居霧若帶然”。這是在山頂上遠望和俯視所得的畫面。作者縱目遠眺,夕陽照耀著泰安城,汶水徂徠好像自然天成的山水畫,而山腰間停留著的云霧好像飄帶一般,使人感到那種特有的寧靜氣息,而且設喻新奇,給人以美的享受。

(3)“回視日觀以西峰,或得日,或否,絳皓駁色,而皆若僂”。這一比喻寫出了西海諸峰的特點,更顯出日觀峰的雄峻,且賦予山峰以人的情感,形象而生動。

三)、寫作特點

討論、交流、舉例分析。

明確:

【第1句】:章法嚴明,剪裁得當。

【第2句】:善于抓住景物特征,巧妙進行烘托。

【第3句】:用筆簡潔,詞語精當。

【第4句】:句式多變,用此靈活傳神。

歸納總結;

本文無論從清晰的思路,還是簡潔明凈的語言,亦或是色彩鮮明、生動的描景,都可見桐城派古文家錘煉語言的功力,很值得我們學習借鑒。

四)、齊背課文,進一步體會以上特點。

五)、布置作業

【第1句】:熟練背誦課文。

【第2句】:完成練習一(3)

【第3句】:寫一段冬季雪景片段,具體生動地寫出景物特征。

本文來自人民教育出版社全日制普通高級中學教材(人教版)教案系列叢書《語文第二冊教案》,本文署名馬彥英。

附:

桐城派

中國清代散文流派。創始人方苞。繼承發展者雖眾,影響最大的主要是劉大櫆和姚鼐。因方、劉、姚都是安徽桐城人,世稱桐城派,時在乾隆末期。桐城派的文論,以義法為中心,逐步豐富發展,成為一個體系。方苞謂“義”,即言有物,指文章的內容;“法”,即言有序,指文章的形式。他的義經法緯之說,是要求文章內容和形式統一,古文當以“雅潔”為尚,反對俚俗和繁蕪。劉大櫆發展了方苞關于“法”的理論,進一步探求散文的藝術性,提出了“因聲求氣”說。姚鼐是桐城派的集大成者,強調“義理、考證、文章”三者合一。桐城派的文章在思想上多為“闡道翼教”而作;文風上簡明達意,條理清晰,清真雅正,頗具特色。方苞的《獄中雜記》、《左忠毅公逸事》,姚鼐的《登泰山記》等,都是代表作品。桐城派在清代文壇上影響極大。對矯正明末清初的文風,促進散文發展起了一定的作用。

方苞(1668~1749)

中國清代散文家。字鳳九,一字靈皋,號望溪。安徽桐城人。康熙四十五年(1706)進士。五十年,被牽連進戴名世《南山集》案入獄。赦出后隸漢軍旗籍,入直南書房。累官至內閣學士兼禮部侍郎。曾寫《獄中雜記》,揭露當時司法制度的黑暗與殘酷,具有現實意義。他是桐城派散文的創始人。提倡寫古文要重“義法”,重“清真雅正”。他在行文時始終以此為宗旨,文章寫得雅潔精練,沒有支蔓蕪雜的毛病,開創清代古文的新風貌。方苞尊奉程朱理學和唐宋散文,因而發表很多文章反對黃宗羲、顏元的反程朱理學的思想,在當時影響極大。著有《望溪先生文集》18卷,《集外文》10卷,《集外文補遺》2卷。

劉大櫆(1698~1779)

中國清代散文家。字才甫,一字耕南,號海峰。安徽桐城人。桐城派散文代表作家之一。他極重文的神氣。在布局謀篇、行文寫作上喜歡鋪張排比。辭藻氣勢,較方苞、姚鼐為盛,而雅潔淡遠則不如。在描寫山水、刻畫景物的文章中,又以篇幅長大、描繪詳盡取勝。代表作有《觀化》、《息爭》、《焚書辨》、《書荊軻傳后》、《黃山記》等。著作有《海峰先生集》16卷,《論文偶記》1卷。

《海峰先生詩文集》書影

姚鼐(1732~1815)

中國清代散文家。字姬傳,一字夢偲,室名惜抱軒,人稱惜抱先生。安徽桐城人。乾隆二十八年(1763)進士,曾任刑部郎中,充山東、湖南鄉試考官,會試同考官。主持梅花、紫陽諸書院講席共40年。姚鼐繼承方苞、劉大櫆、姚范的古文之學,成為桐城派散文的集大成者。他繼承方苞的義法論和劉大櫆的聲氣論,在理論上又有所發展。①提倡義理、考證、文章三者的合一以“相濟”。②總結文章的“神理氣味”、“格律聲色”為八大要素。③概括文章的陽剛、陰柔兩大類的風格,認為兩者不能偏廢。姚鼐的文章與歐陽修、曾鞏相近,簡潔清淡,紆徐要渺,雍容和易,一如其人,在桐城派諸家中,最富有情韻。實際上是偏于“陰柔”之美。他的議論文如《伍子胥論》、《李斯論》,序跋如《老子章義序》、《海愚詩抄序》,書信如《答翁學士書》,記傳如《登泰山記》,都可看出他的風格。其缺點是氣力不能健舉,規模不夠闊大,缺少現實內容。他的詩清拔淡遠,尤工近體,但為文名所掩。著有《惜抱軒全集》88卷,所輯文總集《古文辭類纂》,世以為精當,流傳很廣。

《登泰山記》語文教案3

〔設計說明〕

文言文教學是高一語文教學的難點,學生學起來感到困難,學習興趣受到影響。而對文言文的濃厚興趣恰恰是學好文言文的基礎和保證。如何提高學生學習文言文的興趣,是文言文教學的重要課題,更是文言文自讀課文教學的重要課題。本設計就是想通過多種教學手段,激發學生學習文言文的興趣,在愉快的氛圍中讀懂課文,在讀懂課文的過程中提高學習文言文的興趣,形成一種良性循環。

〔設計提要〕

本設計根據各段的特點,采用不同的方法:第一段:畫圖法第二段:導游法第三段:描述法第【第4句】:五段:法第六段:講解法

〔實施步驟〕

【第1句】:預習

【第1句】:通讀課文,借助注釋和工具書,初步讀懂課文。

【第2句】:在課文疑難處打上記號。

【第3句】:初步理清作者的游覽路線。

【第2句】:學習第一段

每大組推舉一名代表上臺,根據第一段內容在黑板上畫出詳圖。

畫完后比一比,哪一組的代表畫得最好。

各組的學生都可以為本組上臺的代表幫助和意見。

〖說明本段有“陰”“陽”“東”“西”“南北”等表方位的詞,有“汶水”“濟水”“谷”“古長城”“日觀峰”等表示地點的詞,如果能準確畫出詳細示意圖,就說明這一段讀懂了,示意圖上出現的問題也正是閱讀中存在的問題,多個示意圖一比較,孰好孰差,誰對誰錯,也就清楚了,教師再適時點撥,問題也就解決了,學習興趣也激發起來了。

【第3句】:學習第二段

每兩人一小組,分好工:一人根據第二段內容畫出作者的登山路線圖,另一人根據登山路線圖寫出游覽導游詞,二人必須緊密配合。

完成后,每大組抽一個小組上臺演示:一人畫一人講(邊畫邊講)。教師根據情況作些提示或指導,最后講評。

〖說明此段是重點段,有敘述有描寫,難點較多。畫登山路線圖著重熟悉作者所經過的地方:京師(起點)、齊河、長清、泰山西北谷、長城之限、泰安、泰山南麓、中谷、中嶺、西谷、泰山巔、東谷、天門(終點);導游詞著重解決登山時間、行走距離、登山情況、途中所見,以及適當的聯想和想象。這種方法,不僅能使學生讀懂、讀通,而且能有效地激發學生的興趣,消除學文言文的畏難情緒。

【第4句】:學習第三段

要求學生根據第三段的描寫,聯系自己在生活中看到過的日出的情景,分別描述日出前、日出時、日出后的景象。抽2-3人發言,其他同學對發言同學的發言作出評論,教師作。

〖說明此段是寫得最好、描寫最精彩的一段,但作為文言文,今人讀來稍嫌簡略,加上學生這方面的經驗不夠,所以學生難以真正領會作者筆法的高超,通過聯想和想象,調動學生在這方面的生活積累,既能加深對原文的理解,又有利于提高語言表達能力和聯想、想象能力。

【第5句】:學習第【第4句】:五段

要求學生從第四段中摘錄出表現泰山人文景觀的詞語;從第五段中找出泰山“三多三少三無”的自然景觀。

〖說明這兩段沒什么難點,不難讀懂,但關系到游人對泰山的總體印象,不能忽視,用法做一個.,能使學生對全文有一個整體的把握,留下較深的印象,。

【第6句】:學習第六段

教師介紹“桐城派”代表人物、文學成就及其藝術特征和風格,重點介紹作者姚鼐。

〖說明有關作家生平創作及重要文學流派的知識是學生有必要了解和掌握的,也是學生感興趣的。

【第7句】:朗讀并背誦課文,體會抓住特征巧妙烘托和語言簡潔生動的特色。

〖說明的藝術特色非常突出,在反復朗讀和背誦中,教師稍加點撥,學生即可體會得到,不需過多講解。

【第8句】:完成課后練習第二題。

〖說明可適當補充一些文言詞匯和文言句式的練習。

《登泰山記》教案

教學目的:

【第1句】:理解常用文言詞語“陰”“始”“望”“坐”“視”“或”的用法。

【第2句】:理解詞類活用現象:西、東、道、陰、燭

【第3句】:辨別通假字:采、圜

【第4句】:理解文章記敘的內容和所表達的作者的思想。

教學重點及難點:

本文詳略恰當的特點;側面烘托的手法

教學方法:

“讀——講——析——結”四步閱讀法

教學課時:

2課時

一課時

【第1句】:引入新課:

同學們,你們知道“五岳”都是哪些山嗎?對了,是東岳泰山、南岳衡山、西岳華山、北岳恒山、中岳嵩山,“五岳”之中,泰山是“三山五岳”之首,今天我們來了解一下泰山的地理位置和美麗如畫的泰山日出。

【第2句】:介紹作者、作品。

姚鼐。清代散文家,字姬傳,一字夢谷,室名惜抱軒。桐城人,乾隆二十八年進士,曾任刑部郎中,充山東、湖南鄉試考官,會試考官。主講于梅花、紫陽等書院40余年。是桐城派散文的集大成者。其散文簡潔精練,溫潤清新,有文采,形象性強。

本文是一篇冬日登泰山的游記,重點記登山路徑和泰山的景色,觀日出一段尤其精彩,泰山,亦稱岱山、岱宗。泰山山脈綿亙于山東省東部,主峰玉皇頂在山東省泰安市城北,海拔1524米。山峰突兀峻拔,雄偉壯麗,有南天門、日觀峰、經石峪、黑龍潭等名勝古跡。記,文體名,即記人、敘事、寫景、狀物一類的文章,是古文中運用最廣泛的一種文體。

【第1句】:補充注音:

汶(wen)水 南麓(lu)石磴(deng)山顛(dian)

徂(cu)徠(lai)岱(dai)祠行(xing)宮姚鼐(nai)解釋加點的字

【第2句】:補充釋字

泰山之陽——陽:山的南面,水的北面為陽,這里指泰山的南面。

其陰——陰:山的'北面,水的南面,這里指泰山的北面。

乘風雪——乘:趁,這里有“冒著”的意思。

長城之限——限:界限,這里指城墻。

遂至山巔——巔:頂峰,顛峰。

半山居霧——居:停留。

戊申晦——晦:陰歷每月最后一天。

極天云一線——極:盡,盡頭。

絳皓駁色——駁:雜,錯雜。

盡漫失——漫失:模糊、缺損。

僻不當道者——僻:偏僻。

明燭天南——燭:名詞作動詞用,照。

【第3句】:理清課文結構

寫泰山地理形勢泰山地理位置

周圍山川形勢

記敘登泰山的經過時間路徑

山頂所見

描寫泰山日出日出前———風、雪、云

日出時——形、色、光

日出后——色

介紹泰山人文景觀建筑

古跡

介紹泰山自然景觀

【第4句】:說明游蹤

第二課時

【第1句】:導入新課

通過上節課的學習,我們已經領略了泰山的高峻、雄偉,那么作者是如何登上這“五岳獨尊”,游是如何精彩地描繪險峰之上那“無限風光”的呢?

【第2句】:精彩片段分析

討論:【第1句】:第二段作者詳寫登山的過程,精讀,說出作者的登山路線,寫景特點。

明確:(板書)

先寫:京師——泰安,點明時間和節令。

再寫:山麓——山頂。

路程:四十五里(遠)

石級:七千有余(高)

路線:中谷——西谷——山巔(險)

最后頂景:蒼山負雪,明燭天南(壯闊、上)——晚日照城,汶水、徂徠如畫(雄渾、下)半山居霧若帶然(高峻)——(遠——近)

【第2句】:文章通過景物變化寫泰山頂上的日出,是按照什么順序寫景物變化的?描寫了怎樣的勝景?

作者按照時間順序依次寫了日出前、日出時和日出后的不同景色,展現出一幅泰山日出迅速變化的換面。(板書)

日出前:大風揚積雪擊面——亭東自足下皆云漫——云中白若摴蒱數十立者,山也

日出時:極天云一線異色——須臾成五采——日上,正赤如丹,下有紅光動搖承之

日出后;回視日觀以西峰——或得日,或否,絳皓駁色——而皆若僂

色彩點染——絢麗壯美

【第3句】:全班齊讀第三段,體會寫法特點和感情。

總結:通過描寫山頂所見景觀和日出勝景,表達出作者的喜悅心情,抒發了熱愛祖國山河,贊美祖國山河的強烈感情。

【第4句】:找出文中幾處使用比喻和擬人的手法,體會特點和作用。

明確:

(1)“蒼山負雪,明燭天南。”這是初登山頂時剎那間的感受,作者不言冰雪覆蓋青山,卻說青山負白雪,賦予靜態的青山以人的動態,用語新穎、傳神。進而說蒼山上的雪像蠟燭一樣照著天南,形象、生動地繪出了積雪的光彩。

(2)“望晚日照城郭,汶水、徂徠如畫,而半山居霧若帶然”。這是在山頂上遠望和俯視所得的畫面。作者縱目遠眺,夕陽照耀著泰安城,汶水徂徠好像自然天成的山水畫,而山腰間停留著的云霧好像飄帶一般,使人感到那種特有的寧靜氣息,而且設喻新奇,給人以美的享受。

(3)“回視日觀以西峰,或得日,或否,絳皓駁色,而皆若僂”。這一比喻寫出了西海諸峰的特點,更顯出日觀峰的雄峻,且賦予山峰以人的情感,形象而生動。

【第3句】:寫作特點

討論、交流、舉例分析。

明確:

【第1句】:章法嚴明,剪裁得當。

【第2句】:善于抓住景物特征,巧妙進行烘托。

【第3句】:用筆簡潔,詞語精當。

【第4句】:句式多變,用此靈活傳神。

歸納總結;

本文無論從清晰的思路,還是簡潔明凈的語言,亦或是色彩鮮明、生動的描景,都可見桐城派古文家錘煉語言的功力,很值得我們學習借鑒。

【第4句】:布置作業

【第1句】:完成《學案》中的練習題

【第2句】:寫一段冬季雪景片段,具體生動地寫出景物特征。

《燈》高中語文教案

教學目的:

【第1句】:了解散文“形散而神不散”的特點。

【第2句】:體會作者以情馭景,以景顯情所創設的“物”我”之間完美的融合與統一。

【第3句】:陶冶學生性情,提高審美能力。

教學重點:

根據散文“形散而神不散”的特征,理清其“形”,并領悟蘊涵于“形”中的“神”,進一步體會散文“形”“神”的辨證關系。

教學用具:投影儀。

教學時數:二課時

導入:

【第1句】:大家是否還記得在初中學過的茅盾的一篇著名的抒情散文——《白楊禮贊》?這篇散文是不是就是贊頌那種極普通卻又不平凡的樹——白楊樹?在當時的時代背景下,作者還謳歌了一種怎么樣的精神?(北方抗日軍民堅強不屈的精神)。這種通過某個具體形象表現某種相似的思想感情和一種深遠涵義的寫作技法,我們稱為——象征(以物寓情)(板書)。

今天我們要學習的一篇新課文,我國現代杰出的文學家巴金寫的散文《燈》也同樣運用了象征手法,大家在閱讀時一定要細細體味其中的深意。

【第2句】:巴金是我國現代著名作家,他生于1904年,原名李芾甘,是四川成都人。他創作的長篇小說《家》、《春》、《秋》統稱為“激流三部曲”,《霧》、《雨》、《電》統稱為愛情三部曲。

50年前的巴金是個什么樣子呢?通過這篇散文,我們將了解中年時期的巴金在民族危亡時刻心靈的呼聲,感受他那載著歷史重負的脈搏的跳動。

【第3句】:課題“燈”是大家所熟悉的事物。處在黑暗中,人們自然會想到燈。如果情況特殊,人們會更加迫切地需要燈,譬如合家歡宴,突然斷電,其心情之迫切是可想而知的了。巴金寫這篇文章時,也是處在一個特殊的環境中,課本的預習提示對此有介紹。

【第4句】:巴金是在什么時間什么情況下寫的這篇文章呢?當時中國的社會情況怎樣?(教師準備本文的時代背景材料,見教參附文)

從這些背景材料中我們知道:在當時的白色恐怖環境下,作者的信念是無比堅定的,他堅信——正義的最后勝利,堅信抗日戰爭的最后勝利。這就不難看出,本文通過對燈光的描寫,表達了作者的愛國熱情和對人民抗日力量的堅定信心。既然作者想要表達的是這樣一種思想感情,那么文章的標題為什么不用“高舉信念的旗幟”?作者選用“燈”作標題有什么特別的用意?而“燈”這個具體的形象又是怎樣把那種思想感情貫穿起來呢?下面就讓我們共同來看看課文是怎樣解決這些問題的。

課文分析:

【第1句】:(學生朗讀1—3段)燈是全文描寫的中心,那么文章一開始作者有沒有直接寫到燈?(明確:文章開始并沒有直接寫到燈,而是從噩夢中驚醒寫起,感到窒悶,便到廊上呼吸寒夜的空氣,文章一開始便把我們帶到了一個什么樣的氛圍——非常壓抑的氛圍。在這樣的環境中,一個人最渴望的應該是什么呢——當然是溫暖和光明,那么下面這一段是不是由此而寫到了燈呢?

【第2句】:(教師朗讀第二段)這一段先寫的是夜的漆黑一片,作者用什么樣的修辭方法來寫的(比喻)?給我們什么樣的感覺?(多么濃重的夜啊!)接著寫馬路顯現出來了,作者是怎么來寫這一切的?(“浪花似的浮起來”,比喻)再寫夜色逐漸減淡,分辨出山了,分辨出屋了,接著連菜園也分辨出來了。“山”比“屋”、“菜園”要遠,為什么會先分辨出遠處的“山”,而不是近旁的“菜園”和“屋”呢?(這種細膩而又有層次的描寫,是非常符合人們驟入黑夜中視覺逐漸清楚的過程。其實,這個過程中,起了決定作用的是另一個具體事物——燈光的力量。所以作者在第三段便把描寫對象“燈”引了出來——

【第3句】:(教師朗讀第三段)正是這平房里的燈光掃淡了黑暗的顏色,所以作者才能夠逐漸看清周圍的景象。這段里面,哪一個詞語用得最富有表現力?(掃淡)為什么?(“掃”字,顯示了燈光的力量,“秋風掃落葉”,“淡”字和“濃”相對,“淡汝濃抹總相宜”,最適合用來表現顏色。)從這個詞我們能不能推知作者這時的心情起了什么樣的變化?(“窒悶”之情開始解脫,燈光使作者感到興奮和不平靜。)作者為什么不在第一段就把燈光推出來呢?(這一段,就像電影里的特寫鏡頭,把謳歌對象“燈”推到讀者眼前,給人以深刻的印象,這比一開頭寫燈,效果要好得多。

【第4句】:全班學生朗讀第4—5兩段。

引出燈光后,作者又是怎樣贊揚它的呢?第4段作者寫了一件什么事?推斷出燈光什么樣的作用?(作者從目睹黑夜中夜行人走得極快的這件事中,推斷出燈光給人以明亮,給人以溫暖。)這一段中有一個詞用得非常的形象,是哪一個?這個“溜”字寫出了夜行人什么樣的特點?

同學們有過獨自夜行的經歷嗎?我少年時也常走夜路,也比較膽小,夜晚獨自回家,常常感到自后有一只手。但是只要看到燈光,心里就感到很大的安慰。前面的燈光對夜行人有一種自然的吸引力,周圍的黑暗對夜行人又有一種壓迫感,一個“溜”字,就把急欲逃離黑暗急匆匆靜無聲的特點表現出來了。不僅寫出了夜行人的“動態”,而且寫出了夜行人的“心態”。

第五段緊接前段,由對于眼前夜行人的揣摹,進而寫到自己也有過類似的經驗,作者敘述了一次在風雪夜里趕路的情景,看見的.燈光大不大?“看見了一點豆大的燈光”,但作者卻受到鼓舞,始終前行,在這里,燈光的第二個作用是——給人指路,鼓舞人前進。作者雖然寫的是生活中的經歷,但卻啟迪人們由此進行更深入的生活哲理的控索——人生道路上在奮進,也如同雪夜行路,充滿艱難困苦,有時也會迷失方向,這時我們也同樣需要一盞明燈來指路……

【第5句】:第6—8段由對往事的追憶轉回對眼前的燈的感受的抒寫,請同學們迅速用兩分鐘的時間看一遍,并找出一句作者直接謳歌和贊頌燈光句子,是一句作者思想感情的升華和總結的句子。

第8段最后這個句子是作者思想感情的升華和總結,所以作者在第6段就寫到了:自己的生活雖有過好些大的變化,而對于燈的認識卻沒有變,看到燈光不會感到安慰,感到鼓舞,第【第7句】:8段進一步補充和發揮,表明了作者對于燈的感情愈來愈深,進一步揭示了燈的意義。

【第6句】:第9段作者寫到了哪里的燈光呢?——作者由眼前的燈光又聯想到了海上的燈塔,接下來作者在課文寫了兩個外國的傳說,一個是哈里希島上姐姐為弟弟在窗前點燈的故事,一個是希臘女教士希洛點燃火炬照亮利安得爾的故事,這兩個傳說與課文的中心有什么聯系?(只要有燈光,它就能給人以幫助,就能指明方向,就能驅散人們心靈的黑暗,而這正是本文所要表達的中心思想。)

【第7句】:(全班同學朗讀11段)這一段的中心句是哪一句?為什么說它是中心句呢?我們先來看幾個指示代詞所指代的內容,“它們”指代什么?(這些光)“它”指代什么?(我的心靈)“如此”指代什么?(我們不是單靠吃米活著)“它”指代什么?(我的心)從這幾個指示代詞的指代內容,我們明白這一段主要就是圍繞“燈和心靈”的關系來指出燈光的普遍意義的,所以這一段的中心句應是——“光驅散了我心靈的黑暗,熱促成了它的發育。”

【第8句】:在第十二段,作者為什么還要敘述一個友人的故事呢?

(作者敘述一個友人的故事,說明人間的溫暖使一個求死的人改變了人生態度,指出燈光照亮了人們的心靈,歸結到贊頌燈光這個中心上來。)

主站蜘蛛池模板: 北条麻妃jul一773在线看| 天堂中文8资源在线8| 免费看片在线观看| aaa成人永久在线观看视频 | 免费国产高清视频| 97热久久免费频精品99| 欧美性xxxx偷拍| 国产成人8X视频网站入口| 久久久久久久久久久久久久久| 美女奶口隐私免费视频网站 | 午夜性色吃奶添下面69影院| aa在线免费观看| 樱桃视频高清免费观看在线播放| 国产伦子沙发午休| 一本大道香蕉大vr在线吗视频| 波多野结衣在线观看3人| 国产欧美一区二区三区免费| 久久久久久久伊人电影| 男人操女人网站| 国产精品久久久久久影视| 久久亚洲av无码精品色午夜| 精品国产日韩一区三区| 国产精品爽爽影院在线| 久久久精品久久久久三级| 男女猛烈xx00免费视频试看| 国产精品免费观看视频播放| 久久久久亚洲av无码专区蜜芽 | 影音先锋女人aa鲁色资源| 亚洲欧美日韩国产精品久久| 麻豆精品久久久久久久99蜜桃| 成人永久福利在线观看不卡| 亚洲色精品vr一区二区三区| 欧美另类黑人巨大videos| 性欧美video视频另类| 亚洲小说图片区| 色吧首页dvd| 国产麻豆精品入口在线观看| 久久国产一区二区三区| 波多野结衣有一部紧身裙女教师| 国产性猛交╳XXX乱大交| chinesespanking2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