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獨腿人生讀書筆記
在日常學習、工作或生活中,大家總少不了接觸作文或者范文吧,通過文章可以把我們那些零零散散的思想,聚集在一塊。那么我們該如何寫一篇較為完美的范文呢?這里我整理了一些優秀的范文,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下面我們就來了解一下吧。
獨腿人生讀書筆記篇一
零碎的寫作,總是能將人的思想打開缺口,我現在越來越明白,時間的本質就是改變。
——題記
就在下午快要晚上的時候,我讀完了路遙的又一本書《人生》。掩卷后久久不能平息。我感覺這部小說沒有寫完,可《人生》嘛,哪有那么完美。
讀完這本書的時候,夏末四點的太陽在西邊的天上掛著,直接照射的地方還是很熱,我聽著一首張晏銘的《前男友前女友》。滿腦子都是“生活啊生活”。對路遙真的佩服得五體投地,這人該有多么的閑暇才能觀察到這么多的生活真相,短短一支筆,勾畫了很多人生。
故事主要圍繞著高加林展開,一個貧苦山溝里的窮人家的孩子。生活和他開了個很大的玩笑。文中有兩個字“捉弄”,可真是到位。前幾章的時候,對于加林是一種同情,后來就有了點憤怒甚至是憎恨。在文中,生活才是永遠的大佬,而在路遙筆下,生活才是永遠的主角。包括《平凡的世界》。
貧苦人家的孩子加林沒考上大學,回鄉村當了民辦教師。
村支書家的兒子也沒考上,自然而然把加林頂替了。這時候的加林渴望著展翅飛翔,現實卻讓他當了社員,每天下地勞動。就在這時,村里面最漂亮最善良的財主家的女兒巧珍向他表露了愛意,兩人的愛情一觸即發。
被村里人發現后,財主自然不樂意,表現了極大的反對,可沒辦法兩孩子愿意。就在僵持無進展的時候,加林在外當官的叔父回到了地方當官,手下人自然而然把加林安排到了縣里上班。忘了說,巧珍是個好女子,是十里八村都找不到的好女子,只是沒念過書。
到了縣城的加林慢慢忘記了村里的那一套生活準則,也慢慢忘記了,不對,不能說忘記,只能說是他鑒于當前他的身份地位以及未來的前途拋棄了巧珍,那個像金子一樣的姑娘。他和之前高中的同學黃亞萍好了。
他去市里進修的時候,被黃亞萍前任男友的媽媽舉報是走后門當官,自然而然的撤銷了他的戶口和工作,而這時候的他還在市里進修,什么也不知道。巧珍也因為傷心過度,在村里找了個勤快善良的人嫁了,在農村,只要勤快善良就能找到好媳婦。加林回到縣里知道了一切,一路走回了村,村人在村口迎接他,沒有說太多的話語,但他能感到真誠的祝福和安慰。最后以村里老光棍德順老漢的話結尾。
這個故事和哪里的故事有點像呢?
“加林高中畢業沒考上大學,灰溜溜的回到村里以后,巧珍高興的幾乎發了病。”
“生活在一瞬間就發生了巨大的轉折。”
“他覺得他想了很多問題,又覺得他什么也沒想。”
“他認為他們是單純的,也往往是單調的。”
“生活啊生活,有時候他把現實變成了夢想,有時候他把夢想變成了現實。”
“任何人只要剛從喧嘩如水的大城市再回到這樣僻靜的山區縣城,都會有這種印象。”
“一個人應該有理想,甚至是幻想,但他千萬不能拋開現實生活,去盲目追求實際上還不能得到的東西。”
如果要讓我推薦一本書,我還會選《平凡的世界》,短篇小說似乎不過癮。路遙的文章恰到好處的環境描寫,對于讀者理解人物帶入人物有著很好的作用,而黃土高原特有的景物描寫,不知道其他地方的人能不能準確的感知。
讀他的書,有種在村頭聽故事的感覺,而且不會懷疑。
獨腿人生讀書筆記篇二
《清單人生》生活總會告訴你一些什么,比如……或許在很早的時候我讀過弗雷德里克·巴克曼的《外婆的道歉信》,不過只能說是對這本書名很熟悉,以至對布里特·瑪麗的了解,來自于作者的另外一本書《清單人生》。有這樣一個老太太,她常常會做一個備忘錄,備忘錄上記滿了她要做的事情,她就靠著這份清單記錄過了一天又一天。這是一個患有潔癖外加強迫癥的女人,對世界形成了固定的看法,無人能夠改變她。
任何時候都要維持著看起來很得體的體面。就連血留在地板上,都會覺得太丟人,也不準眼淚滴到地板上,那樣會留下印子,會被認為是不禮貌。她不希望改變,不愿意出遠門去體驗不一樣的生活,她的理想就是待在家里,過一成不變的日子,自己給自己鋪床,自己用小蘇打清理床鋪。她總是在意別人的看法,不夠隨和、缺乏社交能力、試圖通過討好讓別人看到她的存在和努力。假如早上六點還打開廚房的燈話,她會認為別人以為她會睡懶覺;如果回答別人她不討厭紅酒,她會認為別人就此認為她是個酒鬼。你瞧,她有這么多的毛病。總是為別人而活。你遇到過這樣的人嗎?刻板、固執、患有潔癖甚至強迫癥。我遇到過,這真的很難讓人接受。因為你時時刻刻感受的是對這個人對你的諸多不滿和反對,對你所作所為的抵觸,時時刻刻都在告訴你,不要那樣做。僅僅是因為她不想那樣。一個正常的人是無法真正體會到,你的所作所為“侵犯”了她的潔癥后的焦慮和不適感。是的,無法真切的體會到。可是有一天,這個63歲的老太婆沒有了丈夫肯特,沒有了家里的陽臺,不能清洗丈夫帶著香水味的襯衣,不能用菲克新把家中所有的玻璃擦拭一遍,不能再往陽臺的花盆里撒小蘇打,不能擦拭桌子上看不見的碎屑。她能做的只有撫摸左手無名指上戒指留下的白印子。她似乎一下子什么都沒有了。但還有一件很重的事沒有向大家交代,但是她還有清單———一本清單,上面記錄了她所要做的事,如果這件事沒有納入清單,那她是不會去做的。她熱衷于她的清單。她建立了很多很多的清單,她按照清單行事,以確保生活的萬無一失。
然而,人生怎么可能用一紙清單來規劃呢?生活中的一切從丈夫外遇離婚發生了改變,再也沒有可信賴的丈夫,她不得不出去找工作,幾十年操持家務的習慣在一個經歷慘重的經濟危機后形成的臟亂差的小城市—————博格發生了改變。這樣一個破落的小城,一群近似野蠻無禮的人,一個酒氣熏天不得不在一起工作的殘疾女人,一群熱愛足球整天臟兮兮的小足球迷,然而,她接受了這里的一切。在遇到緊急情況或者焦慮不安時,她選擇了可以緩解她緊張情緒的方式:打掃衛生。一切的開始和友好都從打掃衛生開始。伴隨她的`是孤獨無助,只有冷漠的堅強,和對陌生環境的積極適應。我開始不再討厭這個古板有潔癥的女人了。所有的婚姻都有不好的一面,因為所有人都有弱點。她還是會常常想念肯特,常常會拿遇到的人和肯特去做對比,她會想念肯特的一些習慣,以及她還和肯特生活在一起的自己。有些時候,繼續生活下去還是比較容易的,你甚至不需要知道自己是誰。只要你明白自己究竟在哪里,根本不用知道自己是誰。瑪麗的一生盡顯為別人而活的風格。生活在姐姐的陰影下,渴望得到媽媽的認可,她希望肯特能夠看到因為他而變得干凈明亮的房間,盡管他們從來都沒有說過感謝她,他們總是選擇了忽略。在博格,她僅僅做了自己想要去做的事情,她使娛樂城變得干凈,改變了大家的一些惡習,接受人們的生活習慣,也極力用通過自己的努力去影響那里的人,改變大家對這個落魄的小鎮的看法,使整個小鎮都看起來變得積極向上起來。這是她的功勞然而她對大家對她的認可感到震驚,人們能夠看到她的努力和付出,雖然她總是一本正經的不以為然,那心里的一陣陣竊喜,喚醒了她對生命的認知。她終于開始關注到一個終極問題:應該如何生活?瑪麗在博格生活的這段經歷,它不是一段插曲,而是突然擺在瑪麗面前的一個關于生活的難題。她精疲力竭的從原來的生活來到這里,竭盡所能的去面對,或許就是:人到了一定的年齡,人生所有的疑問都可以濃縮成為有個問題:應該如何生活?這一個看起來沒有標準答案的問題,它關乎時間,關乎每一個人對它不同的理解。“我年紀打了,不適合去巴黎了。”
“巴黎年紀多大?”面對這個問題,瑪麗開始關注到自己的內心,開始審視自我。在博格的每一天,她都在與自己對話,無論是給一只老鼠準備餐飯,還是與別人對話,還是默默地回憶過往生活,她其實是在與自己進行對話,在尋找自己。在文章的結尾,看的我眼淚婆娑。外遇的丈夫凱特返回來尋找瑪麗,樸實的斯文在默默地獻著他的傾心,瑪麗該做何選擇?她既沒有回到丈夫的身邊,也沒有接受斯文的傾心,而是正視自己的內心,尊重自己的夢想,拋開一切為自己活一次。這個結局真的讓人歡呼。布里特—瑪麗,六十三歲,獨自駕駛,載著足夠多的汽油,出發去了她夢想的地方———巴黎。夢想有多遠?夢想永遠沒有你的年齡長。如何生活,取決于你的心態,而非年齡。有生之年,有勇氣拋開世俗的眼光,能夠努力去做你想要做的事情,那真是一件幸運的事。人生中最艱難的事,恐怕就是舍棄無比熟悉的生活,重新開始。然而,那又如何?在這個世界上夢想越大的人越會是贏家。
一個人或許無法選擇環境,但他可以針對環境選擇采取什么樣的行動。人到了一定年齡,人生的所有疑惑幾乎可以全部濃縮成一個問題:應該如何生活?后來,“幾年”變成了“更多年”,“更多年”變成了“一輩子”,事情往往就是這樣。
獨腿人生讀書筆記篇三
“我年紀大了,不適合去巴黎了。”
“巴黎年紀多大?”
——《清單人生》
在我還沒有活了太久的人生里,經常聽到有人這么說。年紀大了,不適合做某某事了;年紀大了,學不了某某東西了;年紀大了,已經沒辦法再做出改變了。這是一種非常奇怪的說法,仿佛一個人過早地給自己的人生下了一個結論,仿佛一個人要做什么不是自己決定的,仿佛一句“年紀大了”,就可以解答漫長人生里的種種不安、躁動和困惑。
我們常以為,隨著年紀變大,許許多多問題就可以自然解決。一句常見雞湯說,生活總會越來越好。的確,大部分情況下,生活確實是會變得越來越好。然而不是生活本身自動變好的,而是因為人有了想要變好的強烈愿望,有意識、或者無意識地做出了推動生活變好的選擇和行動。
基于以上想法和心情,我拿起了這本書。吸引我的是腰封上的一句話:人生有一種艱難,是舍棄無比熟悉的生活,重新開始。我的朋友在旁邊看到,嘲笑起來,她覺得這種話太雞湯了,她一點也不喜歡。我也不喜歡雞湯,但是我喜歡這句話。因為我發自內心的相信,只要努力、勇敢和堅持,我的生活都可以重新開始,改變可以發生在許多許多年后的遙遠將來,也可以發生在我拿起這本書的當下。
布里特-瑪麗,本書的女主人公,在故事讀了還不到三個章節的時候,就讓我發出了一聲深深的嘆息。這位主角的形象鮮明和極端到有點夸張:清單達人、清潔狂魔、循規蹈矩、死板固執、情商感人、對話終結者……你可能會覺得真實的生活里不會有這樣的人,但是仔細一想,這樣的人卻又充滿了我們的生活。布里特-瑪麗,六十三歲,沒有自己的生活。
“為別人而活的人遲早都會習慣。”
“從那一刻開始,她就把他的夢當成了自己的夢,把他的人生視作她自己的人生。”
布里特-瑪麗的人生充滿了各種清單,看似井井有條,但這一條條要做的事情,卻不能拼湊成布里特-瑪麗的自我。等到她不為別人而活了,才發現自己的清單人生是如此地空空蕩蕩。
尋找自我是一個歷久彌新的問題。人生就是一個帶著困惑去生活、去思考的過程。這個過程,永遠不會太早,也不會太晚。
所以看到故事最后,布里特-瑪麗失控的生活透出了一絲回歸“正常”的曙光,我開始擔心,她要和曾經出軌的丈夫重修舊好,還是接受另一個樸實的男人;是要回歸以往一成不變的日子,還是要在雞犬不寧的新環境里開始新生活。布里特-瑪麗第一次為自己做出了選擇,她沒有選擇以上生活的任何一種。
任何改變和選擇都是艱難的,但是正因為這種艱難,“重新開始”才如此的值得慶祝。
布里特-瑪麗,六十三歲,帶著一堆汽油桶,出發去巴黎。
獨腿人生讀書筆記篇四
一次偶然的語文期中考試,讓我重新認識了幾個詞——“頑強”、“自尊”、“誠信”以及“樂觀”。初次讀文,我的心就再也靜不下來了。一支腿便能撐起他的人生,這個人真不簡單啊!
“他的獨腿頑強地與后退的力量抗爭著,車輪發出“吱吱”的尖叫,車身搖搖晃晃,極不情愿地向前扭動……”讀到這,我被他那頑強不屈服的精神震撼了。他可真拼,為了那區區3元。“車夫黝黑的后頸高高繃起一股筋來,頭使勁地向前躥”可想而之,他當時有多么吃力,多么用勁。回想一下,平時我不知道浪費了多少個3元。現在真對之前的舉動感到愧疚。我又何曾不是每天找父母要錢,只管花,去不知道這錢的來之不易。他,只不過一名普通的車夫,可他卻不向命運屈服。一只腿便能穩穩地踏著三輪車,而我兩只腿騎車都搖搖晃晃。雖然前方道路不是那么平坦,但他沒有叫一聲“苦”,喊一聲“累”。區區為了那3元嗎?不是,他是為了向大家證明,證明他能行;他是為了向命運抗爭。而我卻僅僅因為手劃破了一個小口就哭得死去活來。我和他相比,真是差得遠。簡直不能比較。他雖然平凡,但他的精神卻不平凡。
當然,最重要的還是自尊了。自尊,即自我尊重,指既不向別人卑躬屈膝,也不允許別人的歧視,侮辱。它是一種健康良好的心理狀態。沒錯,這就是當客人為此感動多給錢時,他卻欣然拒絕的原因。如果別人不僅能欣賞我們的弱點與缺陷,這種被尊重的感覺更能使我們體驗到快樂與感動。無論是自己對自己價值的肯定,還是他人對我們價值的肯定,都是快樂的。
生活中,人人都可能有不如別人的地方,如長得不漂亮,個子長得不夠高,甚至有審理缺陷。只要不氣餒、不灰心、不放棄,你終會得到好報。他雖然因為一次特殊的事,失去了他的親人和他不到兩歲的兒子,還有一只伴隨了他37年的腿。面對這么多的不幸,他沒有選擇放棄,而是用樂觀的心態去面對一切的攔路虎。接下來,我要說的就是樂觀。
生活往往不是一帆風順的,處處都有障礙,唯有樂觀去面對才會到達成功的彼岸。他就憑借樂觀活了下來,雖然失去了腿,但什么也阻擋不了他。憑借豐富的經驗,一次又一次為中國人爭氣。讓韓國人感動落淚。此刻我的眼眶也微微濕潤,他就是我最敬佩的那個人。
沒想到,一篇短小的文章,卻能激發我無限遐想。我承認,我的確想過瞧不起他,但他震撼了我的心靈,使我受益匪淺。
獨腿人生讀書筆記篇五
同的選擇,就此有了別樣的人生。
我們各自的人生中,無一例外,要時時做出人生選擇,太多的抉擇。而無論做出怎樣的選擇,都會伴隨著舍與得,失去與得到。重要的是我們在給出這道選擇題的答案時,是不是沒有丟掉自己的本心、自己最初的夢想,使身隨心動。
讀完《人生》,走近高加林,我不想從人物形象的表層系統上探討才子高加林的悲劇性,也無意對他的人格心理作出怎樣的深刻剖析。不要說當時社會因素的紛雜,使他失去本我,沒了自我。失去本心,縱然空降再多再大的機遇,也無法實現超我的境界。自始至終,高加林是不清楚自己的本心的,不知道自己真正想要的是什么,因此錯過了太多,空留太多悔恨而終。由此,他的人生得以與茶具為伴,不乏“悲劇”。
“現實不是伊甸樂園,不是想要什么就能得到什么”,現實條件的殘酷,左右了他的本心。在他的人生中,不論是事業還是愛情有充滿著悲劇。現實是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的,一個人應該有理想,甚至可以有幻想,但是卻不能拋開現實,以求得到現實條件下還不能得到的東西。我們需要擺好自己的定位,尤其是對于一個剛踏入生活道路的年輕人來說。一個人來自本我的欲望適度,會給我們以激勵。而過分泛濫,則會吞噬我們的內心,失去本心,我們則是最大的輸家。
貫穿《人生》,我們可以看到高加林無論是事業上還是感情上都伴隨著悲劇,伴隨最終撕心裂肺的失去。我自身感觸頗多,跟隨本心,我最大的感觸則為他愛情道路的不堅守。
高加林與農村姑娘劉巧珍、城市姑娘黃亞萍的感情糾葛是這部書的主線之一。主人公高加林是一個實實在在的才子,有才有貌,才貌雙全,且文武兼備。他有理想有追求,他辛勤樸實、勇敢自信,他熱愛生活,注重實干。對于高加林的才能我是欣賞的,對于他事業上的變遷我是同情的,對于他的理想和追求我是支持且有共通的。而對于他的愛情道路的選擇,我卻是太多話要說,但又仿佛說不出什么。
初戀是美好美麗的,巧珍美麗善良,是一個地道的農村姑娘,沒有文化,卻真真切切愛上了高加林這個“文化人”。她以她充滿激情且實際的方式愛著高加林,純真無暇。被大馬河川最美的姑娘深愛著,高加林感覺到了這份幸福。伴隨事業上的“騰達”,他離開那片黃土地,來到城市,重逢了黃亞萍。與巧珍相比,她作為現代女性,熱情開放,開朗活潑與高加林有著共同的知識背景,共同的交談話題。
高加林婉言拒絕舊愛巧珍,接受黃亞萍的感情。巧珍含淚答應,堅強著,豁達著,繼續著對高加林不變的關心關懷。我不去想高加林于兩人間面臨怎樣的艱難抉擇,怎樣的內心掙扎,我只想說他的這次抉擇預示著上帝絕不會再繼續偏愛他,最后愛情道路的一無所有就已經盡不在意料之外。他拋棄了曾經的誓言、約定,曾經的純真,曾經一切的美好,丟了責任,丟了彼時的本心。
起初,我與同上帝一般、眾多讀者一樣偏愛著高加林,這位有理想有追求的青年才子。而我卻在讀完此書之后要說,才子固然討人喜歡,討我喜歡,而道德品性是不是更為重要,更為致命呢?而名利地位權利金錢面前,是不是能把握住愛他的人,把握住自己的本心呢?這些問題顯得又格外重要。
請守護我們的內心,守護本真,做真自我,才不會懼怕“步步驚心”,不懼怕做出過的選擇、在做的選擇、將做的選擇。
獨腿人生讀書筆記篇六
最近利用晚上睡覺前的一些零碎時間看完了路遙的《人生》這部小說。小說不長,一開始很好奇,像路遙這樣的作家為什么會用“人生”這個看起來很大很空的詞來做為一篇小說的題目。不過之前看過《平凡的世界》題目所用的詞也給人感覺很大。便看了下去,卻感觸頗多。
我是個看書很慢的,一般很多書都是堅持不下來的,不過對于《白鹿原》、《秦腔》、《平凡的世界》這類發生在農村的小說卻能在不知不覺中很享受的看完。《人生》亦不例外,故事發生在西北農村,以主人公高加林的一系列選擇來展現了他起起伏伏的人生,進而也對相關人物的人生產生了影響。
起初,高加林高中畢業做了民辦老師,這時,他想著轉成公辦老師。后來,村主任的兒子高中畢業就把他頂替掉了,苦悶的他回到地里,斷掉了以前的種種想法,開始做個農民,這時一直暗戀他的未從認字的劉巧珍開始鼓起勇氣追求他,在自己準備在農村扎根,與劉巧珍生活一輩子時,又一下子迎來了自己在縣勞動局當局長的二叔,最后被馬占勝走后門安排到了縣委當了一名通訊干事。這時已經成為成為張克南女朋友的黃亞萍回到縣城的高加林又重新燃起了對高加林的愛戀,毅然決然的和張克南分手。就在他在縣委宣傳部里干得紅紅火火,準備和黃亞萍一家去南京,追逐自己的夢想時,又一下子被張克南的母親揭發,不得不回到農村,老老實實的當一名社員。故事就這樣結束了!
最后的人物關系是,張克南和黃亞萍分手,高加林和劉巧珍分手,而后,黃亞萍和高加林戀愛,最后,由于高加林重新回到農村,黃亞萍和高加林也分手了,這時,高加林真正愛的劉巧珍已經在絕望中嫁給了一直追求她的馬栓了!
故事的發展是由高加林一步一步的選擇推動的!做農民是覺得自己是農民和不識字的劉巧珍安安穩穩的過一輩子邊上極大的幸福;當回到縣城工作了,覺得劉巧珍說的都是村里面的七大姑八大姨的雞毛蒜皮的瑣事,應該和黃亞萍這樣讀過書的談的來,而且可以去南京實現自己的遠大理想。讀后感·結果從農村來又回到農村,而且可愛體貼的劉巧珍也不在了!故事的結尾,劉巧珍攔下了要在半路上攔住回村的高加林為她出去的母親和大姐,并且求大姐回去和她一起求村支書再給高加林謀求一份民辦教師的工作。
故事有很多淚點,特別是高加林提出和劉巧珍分手的時候,對白不多,卻整個場面讓人心酸。
也許,作者將小說命名為“人生”,是為了說明,人生就是由一次次的選擇組成,而每一次的選舉是否正確將會影響我們接下來的人生道路吧!
讀完后,有兩個短語一直縈繞在我的腦海中——雞飛蛋打,不作死就不會死。
獨腿人生讀書筆記篇七
人生就像過山車,有高峰也有低谷;人生就像海面,有平靜也有波濤洶涌;人生就像蒲公英,看似自由卻也身不由己。正如書中的主人公高加林的一生一樣,有高峰也有低谷,有平靜也有曲折。
《人生》這本小說以高中畢業生高加林為主線,描述了他回到土地,離開土地又回到土地的過程。在此期間他與農村姑娘劉巧珍,城市姑娘黃亞萍發生了情感糾葛,使得小說內容更加跌宕起伏。
在我看來,高加林身上體現了自強不息,敢于向命運挑戰的品質,他熱愛生活,有著遠大的理想和抱負,關心社會問題,能夠融入時代變遷之中。但他卻不能認清現實與夢想之間的差距,使得他在人生路上嘗盡酸甜苦辣。人生或許就是這樣充滿著變遷,當高加林拒絕了劉巧珍,和黃亞萍開始了短暫的幸福生活,當高加林被人舉報他進城背后的故事,當高加林重新回到農村感受到家鄉人的淳樸。他終于認清了現實,他終于褪去了驕傲。
貫穿整部小說,我雖然喜歡高加林有理想,有追求的性格,但他卻不能堅守本心,在名利與金錢面前放棄愛他的人。相比高加林,劉巧珍的堅強豁達,勤勞賢惠,通情達理,對高加林矢志不渝的關懷不禁讓人感嘆,即便最后劉巧珍嫁作他人婦,而她身上體現的美好品質卻讓人難忘。
人生或許就是從得到中失去,從失去中得到。正如小說中所說:“生活,有時讓夢想變成現實,有時候讓現實變成夢想”,因此要想在社會中立足,必須分清現實與夢想的差距,不必患得患失,做最好的自己就可以了。除此之外,人生中充滿了選擇,因此我們要堅定信念,不被外界環境所動搖。正如小說中順德爺爺所說的:“娃娃,你不要灰心,一個男子漢不怕摔跤,就怕跌倒后爬不起來了,那就變成死狗了……”
人生猶如一條小路,有時蜿蜒有時平坦,但是路再難行我們也要堅定地走下去。人生沒有十全十美,樣樣順心,我們活著,經歷著,堅持著,誰也無法預知以后會發生什么,會經歷什么,我們要用豁達的胸襟經歷人生,寬廣的胸懷去生活,而不是怨天尤人,這樣才能實現我們的人生價值。
路漫漫其修遠兮?對于我們即將踏入社會的人來說,前路漫漫,考驗和誘惑隨處存在,如何選擇會變得極其重要。但是我們不必驚慌,只要我們有“長風破浪會有時,直掛云帆濟滄海”的勇氣和意志,即便不成功,也無憾。
獨腿人生讀書筆記篇八
路遙的作品我看的也不是很多,以前最喜歡的是《平凡的世界》,因為在這本書里我看到了什么是生活,什么是人生,也就是所謂的"平凡的世界"吧!大學學現當代文學史的時候,路遙的作品幾乎沒介紹幾篇,唯一提到的也是作為"反思文學"的《人生》,我當時還憤憤不平,怎么沒有《平凡的世界》呢?怎么會是《人生》呢?今時再看真的是我淺薄了。
在最落寞、最需要安慰的時候,高加林為著自身心靈上的解脫去接受了一個他自己打心眼里瞧不起的角色——巧珍,這些其實與是否是巧珍并沒有半點關系,在這個時候只要是任何長得還能說得過去又對他好的人,他應該都會接受。因為他的接受只是自己從心理上接受現有狀態的嘗試,他的接受是為自己那虛弱的靈魂所找的掩護,與是誰沒有關系。他們看似經歷了一段浪漫而幸福的愛情,但這一切的前提只是高加林覺得也許他的生活就只能如此沒有任何轉機了,他接受了自己現有的農民身份。他叔叔的出現改變了現有的一切,讓他從劣勢轉化為優勢,他有了自我實現的資本,所以他幾乎是毫不猶豫地離開了農村,去尋找他的大世界。
黃亞萍的出現讓他看到了更美好的生活,他可以更美滿地去實現自己,所以他絕情地拋棄了巧珍。其實就算沒有他叔叔的出現,就算沒有黃亞萍,他就一定能跟巧珍相守一輩子嗎?在他的內心深處永遠有一顆躁動不安的心,她永遠不是他的最終選項,而是備選項。這就是他——一個典型中國男性,不能說他沒有血性,他比誰都自尊而自傲;也不能說他庸俗,他看似很有才華,可就是這樣敏感而又狂放自大的人,那又怎樣?在現實的誘惑和利害關系面前,照樣不是攀著往高爬。最后的失敗也許是作者對他的懲罰,也許是為了警醒世人,但現實是怎樣,稍微不糊涂的人都很明白。
巧珍——這個典型的中國女性,不知道為什么,看著她我老是想起千里尋夫的孟姜女、怒沉百寶箱的杜十娘,領孩子告狀的秦香蓮。這些可憐的中國婦女,她們一生最大的追求就是相夫教子,把男性看成是自己的精神支柱,以把自己的一生奉獻給家庭為榮 ,而不去管別人為啥要跟自己結婚,也不去想這樣做到底有何價值,只知道傻傻地欣賞、傻傻地付出。一旦連這種最廉價的要求也不能滿足時,就哭的哭,自殺的自殺,隨便嫁人的嫁人,從沒想過自身的價值在哪里。
巧珍喜歡高加林是因為他有文化,而她的沒文化讓她總是顯得低人一等,雖然在當時的條件下,以村里人的眼光是高加林高攀了她,但出現在高加林眼中的她永遠都是那么唯唯諾諾,她有十二分與家庭、世俗作對的勇氣,卻沒有對高加林提一個要求的念頭,她無條件地對他好,卻不管別人是不是真心對自己,即使最后高加林提出分手,她都認為這是理所應當,因為她覺得自己本身就不配。而且在高加林最后回到農村時,雖然自己已為他人婦,卻還幫著他找工作。這就是中國女子的"善良",在作者極力美化她的同時,其實是在塑造男性眼中女性的典范,永遠那么善良、永遠那么與世無爭,其實這背后隱藏的是千百年來對女性的一種壓抑,對女性生命價值的蔑視。
憑什么女性就得永遠以男性為中心,她們可以有自我的價值。正如舒婷所說我必須作為樹的象征和你站在一起,你喜歡我只是因為我是我,而非其他任何東西,既不需要仰視、更也不需要同情。
獨腿人生讀書筆記篇九
莫泊桑在小說《一家人》里,塑造了小職員卡拉旺這么一個形象。雖然這篇小說沒有他的《羊脂球》、《漂亮朋友》等等經典作品的名氣大,但讀過之后,卡拉旺這個形象在我心中,卻留下了比羊脂球和杜洛華更為深刻的印象。
他是一個普通的職員,說好聽一點,叫“主任科員”。您看,就是那種有點虛名,但沒有實權的職位。這個稱呼讓人眼熟,名片滿天飛的時代,如果能沾點邊,大概誰都忘不了給自己頭銜后面加印一個括號:副科級;科級;處級等等,以顯示自己應該得到但卻沒有獲得的地位,期望因此從心理上獲得些許被人尊重的滿足。
他三十年如一日的奔走在單位和家庭之間,就像我們經常調侃老實人時的一句話:他不是在家里,就是在單位,要么就是正在家庭通往單位的路上(或者說小火車上)。他沒有什么壞習慣,不會到處亂逛,雖然也免不了去一趟咖啡館喝上一小杯什么的,但他沒有什么風流韻事,也不會沉迷夜店,絕不會把時間白白浪費在家庭生活和單位工作以外。也就是說,這是一個好男人的形象。
盡管一肚子的不滿意,但是在單位領導面前,卡拉旺卻是提心吊膽,甚至戰戰兢兢,從來不敢說出半個“不”字。千算計萬算計,唯恐有什么方面得罪了領導,唯恐自己有哪些言行表現出來讓領導不滿意。他在單位像一只溫順的羔羊,又像一個待罪的可憐蟲。這一點正如《二十二條軍規》里面的卡思卡特上校一般:“他記得他曾不斷地給那些大人物留下了可怕的不可磨滅的印象,每想到這些他就傷心不已,可實際上,那些大人物幾乎根本不知道有他這么個人活在世上。”
在家庭里,他對妻子惟命是從。妻子是典型的那種自私自利的市井婆娘。除了對丈夫的無能表示不滿,另外加些許同情之外,整天就是打雞罵狗,無事生非。卡拉旺九十歲的老娘是她的眼中釘肉中刺。在一次激烈的爭吵之后,老太太在自己的臥室中昏厥過去。卡拉旺不學無術的醫生朋友認為老人已經死亡,沒救了。聽說老太太已經一命嗚呼,妻子不光沒有多少高興,反而非常憤怒。為什么呢?她認為老太太沒有為兒子早作安排,立下遺囑,把遺產都分給他們,就這樣撒手歸西,簡直太不負責任啦。一氣之下,她逼迫卡拉旺先下手為強,在小姑子來奔喪之前,拿走她早就看中的老太太的一只五斗櫥和一個鍍金的座鐘,這樣在遺產分割的時候可以多賺一部分。卡拉旺雖然不甚情愿,卻不敢違抗妻子的意志,只好費大力氣,“吭哧吭哧”把東西從老太太的床前將東西搬走。
可憐的卡拉旺,他本來以為自己辛辛苦苦,可以熬個一官半職;他本來以為忍辱負重,可以有一個安寧的家庭;他本來以為任勞任怨,可以得到大家的尊敬;他本來以為真心待人,可以得到他人的友誼。可是,在一個物質化的社會中,所謂進步、安寧、尊敬、友誼,都成了奢侈品,擁有這些,頗為不易。卡拉旺啊,你太天真,大錯特錯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