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學期教學計劃小班科學
計劃在我們的生活中扮演著重要的角色,無論是個人生活還是工作領域。相信許多人會覺得計劃很難寫?這里給大家分享一些最新的計劃書范文,方便大家學習。
學期教學計劃小班科學篇一
本班幼兒53名,其中,男孩子26名,女孩子27名,男女比例適中。本班孩子中獨生子女占了絕大部分,大部分孩子依賴性強,獨立性差,自理能力差。還有幾個不合群的,但也有好多幼兒適應力強,很快適應了集體生活,喜歡與老師和小朋友交流溝通。
(一)科學
1、熟悉幼兒園的環境,熟悉常見的交通工具和飼養角的動物。
2、察查幾種常見的動植物,掌握其名稱、顯著特征,感受冬天的特征。
3、對小操作感興趣,并表達自己的所見所聞。
4、了解各種感官的作用,運用自己的感官來感知事物的特征。
(二)數學
1、樂意參加數學活動,并在老師的幫助下按要求取放操作材料。
2、感知5以內的數。
3、區別1和許多;多、少、一樣多;會動手一一對于應地對于物體多少進行排列。
4、熟悉幾種最簡單的幾何圖形(三角形、正方形、長方形、圓形)。在教師的示范下,拼搭簡單的物體,分清上下方位。
5、能按物體的外部特征進行分類。
(三)健康,運動課程
1、初步掌握洗手的基本方法,會使用手帕。
2、進餐時情緒愉快,進餐習慣良好。
3、認識身體的器官,并懂得簡單的保護方法。
4、不把異物放入耳、鼻、口內。
5、學習使用自己的毛巾和手帕,學會自己上廁所,養成定時大便的習慣。
6、學習自己動手穿、脫衣服和鞋襪,并把它們放在固定的地方。
7、學習在大型運動器械上活動的正確方法,能排隊玩、不推擠,不做危險動作。
8、能向指定方向走和跑,在指定范圍內四散跑,追逐跑,能走、跑交替100米左右能一個跟著一個走,走成一個人圈。
9、能較輕松自然地雙腳同時向前跳、向上跳,能從25~30厘米高處自然地跳下。
10、能在窄道或寬25厘米、高20厘米的平衡木上走。
11、能在65~70厘米高的障礙物下鉆來鉆去,能手、膝著地,自然協調地向前爬。
12、聽懂基本的口令和信號并做出相應的動作,邊念兒歌或邊聽音樂做模仿操。
13、遵守體育活動的規則和要求。
(一)教學活動
根據幼兒的年齡特點,采用幼兒感興趣的話題,設計活動主題。采用集體活動與區域小組活動相結合的方式,激發幼兒的學習興趣。面向全體,針對個別差異采用多種靈活的方法,挖掘幼兒的潛能。
(二)游戲活動
1、用幼兒感興趣的游戲的方式組織幼兒一日活動,使幼兒樂意參與活動。
2、以游戲活動為主,面向全體幼兒,循序漸進,注意幼兒的個別差異,采用靈活有序的形式,使幼兒在不同程度中得到發展。
(三)日常生活
1、科學合理地安排并組織幼兒的一日活動,注重室內外的交替和動靜的交替。
2、充分利用空氣、陽光等自然條件,每天帶領幼兒鍛煉或外出散步,讓幼兒接觸自然,心情舒暢,身體健康。
3、日常生活中培養幼兒良好的生活習慣、衛生習慣,如正確的洗手方法飯后漱口、擦嘴、定時排便、按時睡覺等。
以上是我這學期的教學安排,在具體過程中可能會做一些適當的變化。
學期教學計劃小班科學篇二
指導思想:
21世紀對人的素質提出要求--只有具有較高的科學素質,才能成為新世紀的主人。我們今天的幼兒就是明天的主人,他們將是21世紀的棟梁,21世紀是一個高科技的新世紀,是知識經濟的新時代,21世紀的公民要有比較高的科學素質,這就要從娃娃抓起。 "幼兒科學教育"作為我園的研究課題,我們小班組的老師,將努力鉆研理論知識,不斷轉變教育觀念,做到理論聯系實際,做一個具有先進教育理念的教師。本學期,我們小班組的科研活動計劃主要依照以下幾點的理論根據,展開活動。
1、根據小班幼兒的心理、生理特點,為他們創設一個寬松、自主、自由的`科學探索空間,理解、尊重孩子的想法,保護幼兒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讓我們的孩子敢問、愛問、愛探索。讓我們的孩子喜歡科學。同時,我們也將發展幼兒的科學能力,如觀察能力、思維能力、表達能力,創造能力。從而為幼兒以后的科學探索打下一個良好的基礎。
2、幼兒的生活就是學習,學習就是生活。因此在在內容的選擇上我們將選擇一些孩子們所關注的周圍生活和環境中的常見事物。同時,我們老師也將抓住幼兒一日生活中的各個環節來開展科學活動,真正做到科學就在我們的身邊。從而來提高教師的科學教育意識,提高老師捕捉科學教育契機的能力。讓我們的老師和孩子都能得到成長。如:秋天來了,我們就讓孩子認識各種秋天的水果、秋天的樹葉等活動。快過年了,我們又帶孩子一起認識各種糖果、品嘗糖果、剝糖果。
3、采用多種形式的活動讓幼兒親歷和感受科學探索的過程和方法,在與環境不斷的相互作用中,體驗探索的樂趣。我們小班組將不斷研討、大家一起出謀劃策、讓我們的課題活動能開展的豐富多彩,有聲有色,讓我們孩子都能得到發展。
4、角落活動的開展一直都是小班老師比較頭疼的事情,小班孩子年齡小,怎么樣的角落活動才是適合他們的,他們所喜歡的。我們將加大對科學角落活動的研討,從而能更豐富我們小班科學角落活動的內容。
具體實施計劃
第三周:
1、學習科研計劃,了解本學期科研活動的方向。
2、討論交流小班如何開展課題活動。
3、探討如何在活動中滲透科學教育、引發對周圍環境變化的關注。
4、學習文章。
5、討論各班自然角的種植情況。
第五周:國慶放假
第七周:
1、學習文章。
2、對9月份的科學活動進行修改、整理。
3、討論各班科學角落活動開展的情況。
4、討論如何開展關于秋天"水果王國"的活動。
5、交流九月份的科學心得。
第九周:
1、學習文章。
2、教師每人設計一個科學角落活動。
3、談談在日常生活中各班是如何組織偶發性活動的,教師舉例說說。
4、討論各班集體活動的開展情況。
5、制定遠足計劃。
6、參觀稻田。
第十一周:
1、學習文章。
2、對10月份的科學活動進行修改、整理。
3、討論如何創設一個趣味性、探索性、操作性強的科學角落內容。
4、討論交流如何組織好遠足活動-去大橋公園找秋天。
5、交流十、十一月份的心得。
第十三周:
1、學習文章。
2、交流各班子課題的開展情況。
3、討論如何創設一個趣味性、探索性、操作性強的科學角落內容。
4、談談如何利用家長資源來開展科學活動。
第十四周:
1、學習文章。
2、討論如何開展小聰明科技周的活動。
3、如何有效的利用種植角對幼兒開展偶發性教育活動。
4、討論本月每班如何安排操作材料,帶領小班組幼兒輪流進班進行科學探索活動。
5開展小聰明科技周活動,交流各班的開展情況
第十五周:
1、學習文章。
2、對12月份的科學活動進行修改、整理。
3、交流科學心得。
4、回顧各班一學期的課題開展情況。
5、交流課題
總結
。學期教學計劃小班科學篇三
我班幼兒通過在園一學期的學習、生活以及各位家長的積極配合下,基本上每位幼兒都在原有的基礎上得到了提高,生活自理能力方面能做到在老師的幫助下自己穿脫衣服,自己吃飯等。
1、對周圍常見的事物、現象感興趣,并能關注一些事物、現象的變化,有初步探索的欲望。
2、能運用多種感官認識事物的多樣性,樂意操作,喜歡思考、提問,體驗探索過程的樂趣。
3、關心、愛護動植物和周圍的環境,萌發初步的環保意識,并參與力所能及的環保活動。
4、能運用適當的觀察記錄的方法感知操作活動中的感受和發現,并嘗試與同伴交流。
5、獲得有關物體數量、形狀以及時間、空間等方面的簡單的感性經驗,體驗數學活動的樂趣。
6、能初步了解自己身體的基本結構及其作用,并知道如何愛護自己身體。
1、在日常生活和游戲中,認識“10”以內的數字,理解數字的意義,會用數字表示物體數量。
2、在日常生活和游戲中,引導幼兒不受物體大小和擺放形式的干擾,正確說出“10”物體的總數。
3、幫助幼兒感知“10”以內數之間的前后關系,使幼兒能夠運用觀察、比較的方法判斷“10”以內的數量關系,并逐步建立等量觀念。
4、在日常生活和游戲中,幫助幼兒學習“10”以內數的順數、倒數。
5、引導幼兒認識“7”以內的序數。
6、引導幼兒學習按數量(粗細、高矮等)的差異進行“7“以內的正逆排序,學習按特定的規律進行排序。
7、結合日常生活和活動,引導幼兒認識橢圓形,感知其明顯特征。
8、結合日常生活和游戲中,能夠不受顏色、大小及擺放位置等因素的影響,正確辨認圖形;能夠用平面圖形進行結合拼搭。
9、在日常生活和活動中,引導幼兒學習概括圖形的兩個特征,能按照物體的某一特征進行分類,并學習按某一特征的肯定與否定進行分類。
10、在日常生活和游戲,引導幼兒正確辨認前后方位。
11、在日常生活和游戲中,引導幼兒感知物體的輕重。
12、引導幼兒主動愛護動植物,并觀察、了解不同環境中典型的動植物的形態、習性、特征和生長變化。
13、在日常生活中,幫助幼兒了解春、夏季的明顯特征,知道一些適應氣候變化的方法,初步理解氣候對人們生活的影響,指導幼兒進行初步的天氣變化記錄活動。
第二周:接下去是幾
第三周:找圖形
第四周:連連看
第五周:圈數字
第六周:給花寶寶排隊 裝電池
第七周:給春天的信 毛毛蟲和蝴蝶
第八周:認識梯形 蝸牛吃什么
第九周:會動的玩具 它們相等嗎
第十周:輪子 圖形變變變
第十一周:我的好幫手—刷子 變成一樣多
第十二周:捕鼠能手—貓頭鷹 剝豌豆
第十三周:做紙牌
第十四周:圖形身份證
第十五周:圖形的家
第十六周:小魚有多長
第十七周:水果店 夏天到了
第十八周:水上的小船 圖形的二級分類
第十九周:沉與浮
學期教學計劃小班科學篇四
一、目標:
1、知識方面
(1)引導幼兒觀察周圍常見得個別自然物(動、植物和無生命物質)的特征,獲取粗淺的科學經驗,初步了解它們與幼兒生活、與周圍環境的具體關系。
(2)引導幼兒觀察周圍常見自然現象的明顯特征,獲取粗淺科學經驗,并感受它們和幼兒生活的關系。
(3)引導幼兒觀察日常生活中直接接觸的個別人造產品的特征及用途,獲取粗淺的科學經驗,感受它們給生活帶來的方便。
2、方法技能方面
(1)幫助幼兒了解各種感官在感知中的作用,學習正確使用各種感官感知的方法,發展幼兒的感知能力。
(2)幫助幼兒掌握根據一個或兩個特征從一組物體中挑選出物體并歸為一類的分類方法。
(3)幫助幼兒掌握通過目測等簡單方法比較物體的形狀大小和數量的差別。
(4)引導幼兒能用詞語或簡單的句子描述事物的特征或自己的發展,與同伴、教師交流。
(5)幫助幼兒學習使用他們日常生活中常用科技產品的簡單方法,參與簡單的制作活動。
3、情感方面
(1)激發幼兒對周圍事物的好奇心,使其樂意感知和擺弄他們能夠直接接觸到的自然物和人造物。
(2)使幼兒萌發探索自然現象和參與制作活動的興趣。
(3)使幼兒喜愛動植物和周圍環境,并能在成人的感染下表現出關心、愛護周圍事物的情感。
二、具體措施
1、應用操作法讓幼兒主動探索,特別是通過擺弄、操作具體事物材料來學習。除此之外,還運用觀察法、實驗法、游戲法、講解演示等方法。
2、運用集體教學有目的、有計劃的對幼兒施加影響。
3、教師為幼兒創設一個寬松和諧的環境,提供各種科學活動的材料,引發幼兒好奇心,讓幼兒進行自選操作活動。
4、把教育活動和幼兒的生活緊密的聯系起來。
三:活動內容安排
第一周 常規
第三周 玩具真好玩
第五周 找春天
第七周 美麗的蝴蝶
第九周 它是誰的寶寶
第十一周 小兔乖乖
第十三周 糖怎么不見了
第十五周 吹泡泡
第十七周 手電筒亮起來
第十九周 下雨了
第二十周 復習
學期教學計劃小班科學篇五
小班幼兒由于年齡小、他們對一些簡單的學習10以內自然數及其加減運算、感知物體的數量的理解能力差。對數與數之間的落差關系理解能力差,對于身邊自然環境中常見的事物不能夠理解,由于這些意識還沒有養成,還有待進一步培養。
(一)科學領域的教育目標
1、知識方面
(1)在生活中觀察和擺弄各種物體、探索各種現象,獲得對事物特征及其聯系的粗淺理解。
(2)在生活,游戲及其他活動中理解建立初步的數學關系。
2、能力方面
(1)運用多種感官、動手動腦、探究問題,并能用適當的方法表達和交流探索的過程和結果。
(2)借助具體的事物和形像進行初步的邏輯思考,運用以有的科學知識和數學知識解決生活中的簡單問題。
3、情感方面
(1)對周圍的事物、現象感興趣、喜歡探究和思考,有好奇心和求知欲。
(2)關心和愛護周圍環境中的事物,親近自然,珍惜自然資源
(二)科學領域的內容
1、科學、(自然、科技)部分
認識身邊自然環境中常見事物,包括有生命物質(動物、植物等)和無生命物質(砂、石、土、水、陽光、空氣等),通過對自然環境的認識和了解它們和生活的具體聯系。
2、數學部分
學習分類、排序和對應、包括:按物體的外部特征及多種特征進行分類,按物體內在的包含關系,按物體量的差異及按某種規律進行排序;將相關物體進行一一匹配,用一一對應的邏輯方法比較兩組物體的數量等。
學習10以內自然數及其加減運算,包括;感知物體的數量理解數的實際意義,理解數與數的數差關系,認識數的組成,體驗部分和整體的關系、認識數字理解數字的含義、理解加減法的意義,掌握10以內整數加減運算的計算技能。
認識幾何圖形,辨認常見的正面圖形、理解平面圖形的特征以及圖形之間的簡單關系認識立體圖形,應分平面圖形和立體圖形。
認識量、區別和比較物體和各種量的差異,感受量的守恒,在比較量時初步理解量的相對性。
學習生活中常見餓數學知識,如認識人民幣、認識空間、認識時間和時鐘等。
1、內容的廣泛性
科學教育的內容涉及很多自然科學的學科內容十分廣泛,同時決大多數的科學內容的各種形式呈現在幼兒的常生活中,吸引著幼兒去注意、去探索。
2、知識的邏輯性
科學知識揭示的自然世界中的邏輯聯系,因此邏輯性是它的重要特點,而數學知識所缺的事物之間抽象的數量關系,更是一種邏輯性知識。
1、我會放玩具(數學)
2、甜甜的糖果(科學)
3、喂寶寶吃餅干(數學)
4、感官游戲-奇妙的口袋(科學)
5、分糖果(數學)
6、感官游戲-神奇的罐子(科學)
7、水果有幾個(數學)
8、種大蒜(科學)
9、大大小小的樹葉(數學)
10、一串紅(科學)
11、小小送貨員(數學)
12、蘋果娃娃(科學)
13、鋪地板(數學)
14、我喜歡的`水果(科學)
15、放煙花(數學)
16、有趣的核(科學)
17、娃娃超市(數學)
18、照鏡子(科學)
學期教學計劃小班科學篇六
小班幼兒生活經驗積累少,注意力不夠穩定,活動中情緒波動大,所以教育 幼兒熱愛科學,并逐漸形成科學的意識意義重大。首先,內容的選擇要生活化。 教學過程中,往往會出現教師從自己的經驗、興趣出發選擇內容,造成教師費了 力,幼兒不感興趣的現象。小班幼兒活動范圍、知識經驗相對中大班幼兒貧乏, 他們對發生在身邊的有趣的內容最有好奇心,所以教師選擇內容時,要貼近幼兒 的生活,以“兒童化的思維”方式去理解幼兒;其次,在活動中要突出“動”。 小 班幼兒有意注意時間短、注意力易轉移,所以在小班科學活動中一定要讓幼兒真 正地“動”起來,材料要滿足每位幼兒充分探索的需要;最后,教師要善于維持 幼兒的興趣。 我們一般比較注意活動開始的興趣激發,隨著活動的開展,時間 的增長,小班幼兒的注意特別容易轉移,而去關注一些無關事項。教師此時要把 握好幼兒的特點,適時地用多種方法,調動、維持幼兒對活動的興趣。
1、喜歡參加探究活動,對周圍的事物、現象感興趣。 2、愿意親近大自然,對動、植物感興趣。 3、學習運用感官感知日常生活中的事物和變化。 4、了解自己的身體,嘗試用身體的不同部位發出聲音。 5、學習簡單的記錄方法。 6、學習用語言、動作表達探究過程。 7、引導幼兒感知白天、黑夜和早晨、晚上,知道其具有代表性的日常變化。 8、引導幼兒以自我為中心嘗試判斷上下位置關系。 9、在日常生活和游戲中,引導幼兒初步感知人們的推拉動作對物體的作用。 10、從生活和媒體中幼兒直接接觸的科技產品入手,引導幼兒感受科學技術對生 活的影響,萌發他們對科學的興趣。
周次、教學內容、教學要求 :
1 我家的房間 知道家里各種房間的名稱和功能
2 親親寶貝 了解動物爸爸媽媽照顧寶寶的方式
3 動物媽媽的袋子 了解動物媽媽袋子的作用
4 我喜歡的車 嘗試根據車子的特征進行分類
5 開車子 學習聽信號或看提示標志行進和停止
6 喜歡旅行的種子 知道運載東西的`不同方式
7 加油站 初步認識加油站的功能
8 大家來開車 根據規則模仿開車的行進動作
9 可愛的熊貓 初步了解熊貓的外表特征和生活習性
10 尾巴妙用多 初步知道動物尾巴的功能
11 送動物回家 初步了解動物的生活習性及生存環境
12 動物創意秀 了解人類由動物特征而發明的事物
13 瓜棚下的瓜 觀察不同形狀的氣球,并聯想各種不同的 瓜果
14 嘗一嘗、猜一猜 學習根據物體的一個特征對其進行猜測 和判斷
15 瓜果沉浮 觀察并學習用語言表達瓜果在水中的沉 浮現象
16 番茄紅了 用品嘗、觀察的方法認識番茄的特點
17 瓜果美食會 愿意和大家分享瓜果美食
18 動物洗澡 知道動物洗澡的方法。
1、知識方面
(1)引導幼兒觀察周圍常見得個別自然物(動、植物和無生命物質)的特征,獲取粗淺的科學經驗,初步了解它們與幼兒生活、與周圍環境的具體關系。
(2)引導幼兒觀察周圍常見自然現象的明顯特征,獲取粗淺科學經驗,并感受它們和幼兒生活的關系。
(3)引導幼兒觀察日常生活中直接接觸的個別人造產品的特征及用途,獲取粗淺的科學經驗,感受它們給生活帶來的方便。
2、方法技能方面
(1)幫助幼兒了解各種感官在感知中的作用,學習正確使用各種感官感知的方法,發展幼兒的感知能力。
(2)幫助幼兒掌握根據一個或兩個特征從一組物體中挑選出物體并歸為一類的分類方法。
(3)幫助幼兒掌握通過目測等簡單方法比較物體的形狀大小和數量的差別。
(4)引導幼兒能用詞語或簡單的句子描述事物的特征或自己的發展,與同伴、教師交流。
(5)幫助幼兒學習使用他們日常生活中常用科技產品的簡單方法,參與簡單的制作活動。
3、情感方面
(1)激發幼兒對周圍事物的好奇心,使其樂意感知和擺弄他們能夠直接接觸到的自然物和人造物。
(2)使幼兒萌發探索自然現象和參與制作活動的興趣。
(3)使幼兒喜愛動植物和周圍環境,并能在成人的感染下表現出關心、愛護周圍事物的情感。
1、應用操作法讓幼兒主動探索,特別是通過擺弄、操作具體事物材料來學習。除此之外,還運用觀察法、實驗法、游戲法、講解演示等方法。
2、運用集體教學有目的、有計劃的對幼兒施加影響。
3、教師為幼兒創設一個寬松和諧的環境,提供各種科學活動的材料,引發幼兒好奇心,讓幼兒進行自選操作活動。
4、把教育活動和幼兒的生活緊密的聯系起來。
第一周 常規
第三周 玩具真好玩
第五周 找春天
第七周 美麗的蝴蝶
第九周 它是誰的寶寶
第十一周 小兔乖乖
第十三周 糖怎么不見了
第十五周 吹泡泡
第十七周 手電筒亮起來
第十九周 下雨了
第二十周 復習
學期教學計劃小班科學篇七
一、班況分析
我班幼兒通過在園一學期的學習、生活以及各位家長的積極配合下,基本上每位幼兒都在原有的基礎上得到了提高,生活自理能力方面能做到在老師的幫助下自己穿脫衣服,自己吃飯等。
二、教學目標:
1、對周圍常見的事物、現象感興趣,并能關注一些事物、現象的變化,有初步探索的欲望。
2、能運用多種感官認識事物的多樣性,樂意操作,喜歡思考、提問,體驗探索過程的樂趣。
3、關心、愛護動植物和周圍的環境,萌發初步的環保意識,并參與力所能及的環保活動。
4、能運用適當的觀察記錄的方法感知操作活動中的感受和發現,并嘗試與同伴交流。
5、獲得有關物體數量、形狀以及時間、空間等方面的簡單的感性經驗,體驗數學活動的樂趣。
6、能初步了解自己身體的基本結構及其作用,并知道如何愛護自己身體。
三、具體措施:
1、在日常生活和游戲中,認識“10”以內的數字,理解數字的意義,會用數字表示物體數量。
2、在日常生活和游戲中,引導幼兒不受物體大小和擺放形式的干擾,正確說出“10”物體的總數。
3、幫助幼兒感知“10”以內數之間的前后關系,使幼兒能夠運用觀察、比較的方法判斷“10”以內的數量關系,并逐步建立等量觀念。
4、在日常生活和游戲中,幫助幼兒學習“10”以內數的順數、倒數。
5、引導幼兒認識“7”以內的序數。
6、引導幼兒學習按數量(粗細、高矮等)的差異進行“7“以內的正逆排序,學習按特定的規律進行排序。
7、結合日常生活和活動,引導幼兒認識橢圓形,感知其明顯特征。
8、結合日常生活和游戲中,能夠不受顏色、大小及擺放位置等因素的影響,正確辨認圖形;能夠用平面圖形進行結合拼搭。
9、在日常生活和活動中,引導幼兒學習概括圖形的兩個特征,能按照物體的某一特征進行分類,并學習按某一特征的肯定與否定進行分類。
10、在日常生活和游戲,引導幼兒正確辨認前后方位。
11、在日常生活和游戲中,引導幼兒感知物體的輕重。
12、引導幼兒主動愛護動植物,并觀察、了解不同環境中典型的動植物的形態、習性、特征和生長變化。
13、在日常生活中,幫助幼兒了解春、夏季的明顯特征,知道一些適應氣候變化的方法,初步理解氣候對人們生活的影響,指導幼兒進行初步的天氣變化記錄活動。
四、具體進度安排表:
第二周:接下去是幾
第三周:找圖形
第四周:連連看
第五周:圈數字
第六周:給花寶寶排隊裝電池
第七周:給春天的信毛毛蟲和蝴蝶
第八周:認識梯形蝸牛吃什么
第九周:會動的玩具它們相等嗎
第十周:輪子圖形變變變
第十一周:我的好幫手—刷子變成一樣多
第十二周:捕鼠能手—貓頭鷹剝豌豆
第十三周:做紙牌
第十四周:圖形身份證
第十五周:圖形的家
第十六周:小魚有多長
第十七周:水果店夏天到了
第十八周:水上的小船圖形的二級分類
第十九周:沉與浮
學期教學計劃小班科學篇八
指導思想:
“小班化教學”這種形式的產生順應了素質教育的需要,它為學生提供了相對平等的受教育氛圍,讓受教育者能比較充分地享受教育資源。其具體內涵是:在班容量意義上,每班學額數最多不超過36人,平均每班配備約3.5名教師,師生比控制在1∶10以內,這樣既可以充分地發揮班級人數少的優勢,又可以使每班具有一定的人氣規模,營造一個合適的教學氛圍。
實施辦法:
小班化的“小”主要體現在人數的少上,不僅人數少,從師資、教學設備、環境的設置上都應該體現一個“精”字。它擁有了比較優越的物質條件,但同時我們應該看到它應該具有更加精致的“軟”環境,如何創設這樣的“軟”環境,我想就幾個問題談談自己的想法:
一、環境設置要有特色,適合學生的個性發展。
首先,教室的環境設計要以適應培養學生的個性發展為出發點,讓教室變的不在是教室,讓教室成為孩子們的學習場所、游戲場所、生活的場所,優化教室的空間,讓學生的課桌根據實際需要隨意擺放,自由選擇同桌和前后位,既可以是小組式的集中擺放,又可以是分散式的擺放,在空間的上使學生感覺到不受約束,有利于師生和生生之間的交流和交往。其次,把講臺設置在教室的任何一個角落,而不局限于孩子中間和孩子之外。讓教室的每一個地方都成為教師進行教學的講臺,因此教師應該沒有講桌,拓寬教師的活動范圍。提倡把教師的辦公桌搬到教室里來,放在不妨礙學生學習活動的地方,這樣能增加學生和老師接觸的時間,有利于教師進行個別教育和指導。再其次,從教室周圍的安排上,要把墻壁變成展示學生勞動成果的展示臺,學生的書畫、壁報、作文都可以為學生做一展示。另外,墻壁上設計學生喜歡的圖畫,文字,讓教室真正成為熏陶學生的知識樂園。其他電教、生活設施也要圍繞有利于學生的個性培養這一主導思想,讓學生看著舒服,用著愉快。
二、教學要有特色,促進學生的個性發展。
在現代教育理念的指引下,創設“互助、互動、合作、開放”的課堂教學模式,緊緊圍繞學生的個性發展。采取“探究教學”“分組教學”“參與教學”“分層教學”“合作教學”等一系列教學新策略。根據學生的個體差異,實施因材施教,加強對個別學生的個別指導。
小班化教學創設“互助、互動、合作、開放”的教學模式,教師要在課堂教學中注意引導學生進行的“互助、合作”實際活動,師生互動,不斷的轉換師生的角色,發揮學生的主體能動性,限度使課堂教學走向開放。這里應該特別注重小組合作教學與個別教學相結合的研究。一方面根據學生的個體差異進行異質分組,使小組成員合理搭配,在教學中充分調動每一個學生的積極主動性,讓他們大膽表現自己的個性,教師給予恰當的鼓勵性的評價,使學生在小組中自主活動,互助活動,發揮學生個人的主體作用。另一方面教師在面向全體的同時,照顧每一個學生的差異情況,實施個別教學的策略。根據學生的具體情況進行采用不同的方式方法,尊重、激勵學生,保護好每一個學生的自尊心,使他們的個性得到健康發展。
三,加強課外實踐,張揚學生的個性
學生的個性發展是在實踐活動中培養的,是主體在與環境的相互作用下形成和發展起來的,教師應該為學生的個性發展創造良好的外部環境,使學生的個性得到進一步的張揚。小班化教學由于人數較少,學生的課外實踐活動容易組織,所以教師在課堂教學之余,組織好學生從課內走向課外,通過各種活動培養學生實踐能力,同時為學生搭建展示的舞臺,把學生在實踐中的所做所想通過日記、板報、故事會、讀書匯報等等形式展示出來。鼓勵學生敢于發表自己的見解,尤其要鼓勵學生的創新思維。教師在實踐中還應注意分析學生的個性,分析潛能沒有發展的原因,調動內因,讓學生自己對自己不滿,自己和自己“打架”在“打架”中不斷發展自己。同時還應特別注意那些成績平平,在集體中毫不起眼的學生,為他們提供一個施展身手的機會,顯露才華的舞臺,使他們建立起自信,讓每一個學生個性得到充分的發揮。
“小班化教學”這種形式的產生順應了素質教育的需要,它為學生提供了相對平等的受教育氛圍,讓受教育者能比較充分地享受教育資源。小班化教學具有大班教學無法比擬的優勢,學生人員少使教育教學環節緊湊,節奏加快,周期縮短,為學生提供更加廣闊的自我表現與發展的空間。
學期教學計劃小班科學篇九
小班幼兒由于年齡小、他們對一些簡單的學習10以內自然數及其加減運算、感知物體的數量的理解能力差。對數與數之間的落差關系理解能力差,對于身邊自然環境中常見的事物不能夠理解,由于這些意識還沒有養成,還有待進一步培養。
(一)科學領域的教育目標
1、知識方面
(1)在生活中觀察和擺弄各種物體、探索各種現象,獲得對事物特征及其聯系的粗淺理解。
(2)在生活,游戲及其他活動中理解建立初步的數學關系。
2、能力方面
(1)運用多種感官、動手動腦、探究問題,并能用適當的方法表達和交流探索的過程和結果。
(2)借助具體的事物和形像進行初步的邏輯思考,運用以有的科學知識和數學知識解決生活中的簡單問題。
3、情感方面
(1)對周圍的事物、現象感興趣、喜歡探究和思考,有好奇心和求知欲。
(2)關心和愛護周圍環境中的事物,親近自然,珍惜自然資源
(二)科學領域的內容
1、科學、(自然、科技)部分
學習分類、排序和對應、包括:按物體的外部特征及多種特征進行分類,按物體內在的包含關系,按物體量的差異及按某種規律進行排序;將相關物體進行一一匹配,用一一對應的邏輯方法比較兩組物體的數量等。
學習10以內自然數及其加減運算,包括;感知物體的數量理解數的實際意義,理解數與數的數差關系,認識數的組成,體驗部分和整體的關系、認識數字理解數字的含義、理解加減法的意義,掌握10以內整數加減運算的計算技能。
認識幾何圖形,辨認常見的正面圖形、理解平面圖形的特征以及圖形之間的簡單關系認識立體圖形,應分平面圖形和立體圖形。
認識量、區別和比較物體和各種量的差異,感受量的守恒,在比較量時初步理解量的相對性。
學習生活中常見餓數學知識,如認識人民幣、認識空間、認識時間和時鐘等。
1、內容的廣泛性
科學教育的內容涉及很多自然科學的學科內容十分廣泛,同時決大多數的科學內容的各種形式呈現在幼兒的常生活中,吸引著幼兒去注意、去探索。
2、知識的邏輯性
科學知識揭示的自然世界中的邏輯聯系,因此邏輯性是它的重要特點,而數學知識所缺的事物之間抽象的數量關系,更是一種邏輯性知識。
1、我會放玩具(數學)
19、云朵朵(科學)
2、甜甜的糖果(科學)
20、自然角里的小烏龜(科學)
3、喂寶寶吃餅干(數學)
21、高大的梧桐樹(科學)
4、感官游戲-奇妙的口袋(科學)
22、小樹葉找媽媽(科學)
5、分糖果(數學)
23、開汽車(科學)
6、感官游戲—神奇的罐子(科學)
24、踩影子(科學)
7、水果有幾個(數學)
25、冷冷的水(科學)
8、種大蒜(科學)
26、凍冷花(科學)
9、大大小小的樹葉(數學)
27、暖暖的帽子(科學)
10、一串紅(科學)
11、小小送貨員(數學)
12、蘋果娃娃(科學)
13、鋪地板(數學)
14、我喜歡的水果(科學)
15、放煙花(數學)
16、有趣的核(科學)
17、娃娃超市(數學)
18、照鏡子(科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