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飄讀后感受
讀后感,就是看了一部影片,連續劇或參觀展覽等后,把具體感受和得到的啟示寫成的文章。可是讀后感怎么寫才合適呢?下面我就給大家講一講優秀的讀后感文章怎么寫,我們一起來了解一下吧。
飄讀后感受篇一
戰爭會改變一切,不是嗎?
戰爭開始的時候,思嘉對這并不感興趣。在她的世界里,只有永遠參加不完的野宴和舞會,只有追求者們不斷的奉承。在她的體內流著父親勇敢的愛爾蘭人血液和母親高貴的法蘭西純正血統。她以一個遼闊的農場陶樂為家,有上百的黑奴供她差遣,這就是思嘉,一個驕傲而又與眾不同的大小姐。這美好的.一切,在戰爭后。發生了巨大的改變。母親患病而死,父親從此沉默,農場近乎荒蕪,甚至連溫飽都成了問題。一切的重擔都落在了十九歲的思嘉肩上。在一無所有的情況下,她要養活一家九口人。這對于一個原先高床軟枕、錦衣玉食的大小姐來說,是多么大的落差啊!
要是換做別人,恐怕無論如何都不法接受;比如說思嘉的妹妹蘇倫,比如說思嘉暗戀的對象阿希禮。當困境來臨時,他們都選擇了逃避,選擇了怨天尤人。相反的,對于思嘉,我是不得不佩服的,佩服她的堅強,佩服她對土地的執著,佩服她能在那中環境下,舍棄以前的思想,下田干活,佩服她能不顧社會上的言論而開創自己的事業。她生命有幾個靈魂,一個就是她的母親。她的母親是一位溫柔的典型貴夫人,卻又是非常能干的女人,母親是她最敬佩的人。可是,母親為了救人而被傳染傷寒,去世了。另一個,是她十幾年來最愛的人——阿希禮。她能在逆境中站起來,有很大一部分原因就是阿希禮。她對阿希禮是異常執著的。還有一個,就是玫蘭妮。在一起奮斗的十幾年里,玫蘭妮已經成為她生命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了。我覺得思嘉就像個小孩子一樣,對自己想要的東西異常執著,而對自己所擁有的東西卻不屑一顧。一面在拼命地讓自己幸福,一面又不斷地把幸福推離,把愛人推向深淵。。。
思嘉是個矛盾體,可又有誰不是矛盾體呢?她在生命的道路上一路走來,當她面對困難時,她選擇迎接,當她面對責任時,她選擇擔負,可當她面對愛的抉擇是,起初,她選擇蒙蔽自己,當她終于認清,想要面對時,卻已為時已晚。而她,在無能為力時,就會告訴自己,明天是新的一天,明天一切都會好了,她在整個故事中,都是個充滿生氣、充滿斗志的人。我最欣賞的,便是她永遠充滿了希望,充滿斗志,永遠不會放棄,永遠不會絕望。這份精神,是最值得我學習的。
生活就好像一座大山,山路不可能完全平坦。當從顛峰跌落時,也許會跌的頭破血流,會跌的絕望,會跌的失去生存的勇氣。但如果你要生存下去,你就必須要爬起來,迎合這巨大的改變。
飄讀后感受篇二
初讀《飄》,覺得作者不知道在講些什么,只知故事是從一場宴會開始。后來,再次讀了一遍,或許是成長了,便讀出了整個故事的曲折、復雜。
縱觀全文,我覺得,最喜歡的人物還是思嘉,盡管她任性狡黠、殘忍貪婪,但同時在她身上表現出的還有她的嬌艷美麗、精明能干。她不像當時的婦女們,她們那么拘謹,又是那么迂腐,而思嘉不同,她是只活潑又不受束縛的鳥兒,在那樣一個昏暗的社會自由自在翱翔。當她錯誤地給艾希禮套上自己精心編制的“禮服”時,她的愛便錯了;當她不明白自己的情感,消耗盡瑞德的愛時,她又再次錯了。好在,思嘉很堅強,當她兩次犯錯時,她想起父親的話:“世上唯有土地與明天同在。”她正面自己的情感,不再迷茫、猶豫,她相信明天,明天她就能把握住愛。主人公思嘉便是那么一個有些孩子氣,卻又堅強,擁有希望的人。
就像艾希禮所說,媚蘭是那樣脆弱膽小,而思嘉卻是那么勇敢。雖然思嘉在愛情上失敗了,但是她的生活,她的努力,顯而易見得成功。當艾希禮把媚蘭托付給思嘉時,盡管心里很不滿,但她還是遵守自己的諾言,細心地照顧媚蘭。在戰爭期間,人人都過得很困難,思嘉卻靠著自己的努力養活了媚蘭還有自己的一家人,雖然很多是靠欺騙弗蘭克得來的。或許,有人認為她真是狡猾,手段卑劣,但我卻不能認同,思嘉這樣做,完全是為了救所有的人,她不能讓父親的家業毀于一旦。思嘉是那么努力,她執著、勇敢地保護著所有人。
與媚蘭相比,思嘉真算不上一個良家婦女,但就是這樣一個人才更顯得真實,更令人感同身受。媚蘭太完美,完美到不可能,所以她只能算是一種美好形象的代表而已,這便是我喜歡思嘉的理由,她才是一個正真活著的、有血有肉的人。于媚蘭,思嘉剛開始的情感只有嫉妒與厭惡,但最終媚蘭的寬大胸懷讓她明白了她是喜歡和依賴著媚蘭的,畢竟,媚蘭一直在背后默默地幫助她。思嘉其實也擁有一顆寬容天下的心,戰爭期間,她以寬容容下了媚蘭。正是這樣一顆寬容的心,保護了媚蘭,也讓思嘉看清了自己。
《飄》的篇章是華麗的,它塑造了思嘉這樣一個有著自己靈魂,又豐富多彩的人物。讓我從思嘉身上認識了她的堅強、任信、努力、執著、勇敢與寬容。全文也因此人物,增添了不少的意趣。
飄讀后感受篇三
人生如草木之秋;像夢一樣漂浮,像悲劇一樣。看完《飄》后的思考。——銘文
戰爭是對生命的毀滅,但也像是黑暗下改變人的催化劑。所謂的愛情,在戰爭面前是那么渺小。
“反正明天又是新的一天!”這是女主角斯佳麗在書的最后說的話,也是我記在心里的一句話。在南方的奴隸社會里,斯佳麗被嬌寵,一雙纖弱纖細的手是俘獲男人芳心的殺手锏。不幸的是,北方軍帶走了她的財產,她的奴隸和她憤怒結婚的丈夫。繁華的亞特蘭大城被攻破了。在所有男人都走完的關鍵時刻,她脫下華麗的衣服,帶著柔弱的媚蘭回到家鄉——十二橡樹。她用纖弱的手臂拎著大包小包的棉花和一家人。她用顫抖的雙手播下希望的種子,拋開黑暗,尋找光明的未來。
戰爭讓在繁華中長大的斯佳麗更加成熟堅強,卻變得更加自私勢利。
起初,為了不失去自己的家,她用美人計騙瑞德的錢。在成功的那一刻,她那雙布滿老繭的手出賣了她。瑞特識破了她的騙錢計劃,導致她騙錢失敗。不甘失敗的斯佳麗為了保護自己的家庭和家人,再次放下尊嚴,甚至違背了自己的道德價值觀。她從姐姐手里搶走了她不喜歡但有錢的弗蘭克。她犧牲了自己的感情來換取家庭和家庭的穩定。這種愛深沉真摯,是斯佳麗的閃光點。但是成長有時候也是人類走向成熟的腐朽之路。后來,斯佳麗以倔強的`行為建立了鋸木廠。為了賺更多的錢,她打破規則,面對別人的詛咒和否定,不擇手段的把錢裝進自己的口袋。其中支撐她的信念是她希望家人過上更好的生活而形成的自私。
韓寒說:“我一直不明白為什么人類把安全感寄托在金錢上,這樣更不安全。”但在亂世,也許只有金錢才能超越愛情,幾乎超越一切。飽經風霜的斯佳麗發現,她的真愛不是艾希禮,而是臭名昭著的瑞德。無論是金錢蒙蔽了她的心還是打開了她的心,估計1000個人的心里有1000個哈姆雷特。有錢不是萬能的,沒錢是萬萬不能的。如果她沒有300元的稅,怎么保護她的塔拉和她的親人?
繁榮耗盡后,南方社會只剩下令人窒息的塵埃。我比斯佳麗更為書中的另一個女人梅蘭妮難過。我對她的死深感悲痛。
梅蘭妮是一個善良、天真、美麗的女孩。她待人真誠,始終相信世界的美好。除了我個人的感受,她真的讓我很激動。
"不要為了所有事情的利益而爭論,做每個人都討厭的事情。"這是她的閃光點。她從不高調,從不吸引蜜蜂和蝴蝶,從不嫉妒。面對她的情人阿什利擁抱和親吻斯佳麗的謠言,她選擇不相信,即使這是真的。但是,她還是想為斯佳麗洗清別人的誹謗。當她告訴我她懷孕了的時候,暗戀阿什莉的斯佳麗沖動地說了些打斷她的話。她不僅沒有責備斯佳麗,還向悲傷的斯佳麗道歉。她無條件的支持斯佳麗,她發自內心的對別人好,她用真情回報阿什莉的愛,讓我佩服和佩服:她不喜歡為斯佳麗這樣的心愛之人調情,她沒有斯佳麗那種自私的和別人私奔的想法。梅勒妮,無條件地對待世界上的一切。
愛情和戰爭交織在一起,生命在洶涌的風中搖曳。大家都知道氣候會變,更別說撒謊了。大自然的力量在命運面前是否變得脆弱,取決于你的能力。看完《飄》,為斯佳麗的改變而痛心,為媚蘭的死而流淚。戰爭把輝煌的人生變成了悲劇,人的命運在亂世起伏。
莎士比亞說:“人有選擇自己命運的權利。如果我們受制于人,那不是命運而是我們自己。”面對逆境,要看你有沒有“明天又是新的一天”的覺悟和勇氣。
飄讀后感受篇四
殘陽如血,在鄉間寧靜的暮色中,一個女人站在空蕩的房間里沉默著,無聲地目送那個身影行遠,沒有一句蒼白的語言。當她在決然中抬頭仰望,希望卻從她眼中星星地燃起,蔓延,漫過了一切。
她,永遠相信明天!
我第一次把我的目光停留在一本書的標題上如此之久——《飄》,無論是從漢字上的“飄”與“風”,還是原文的gone with wind,都是隨風流浪,隨風而逝之意。其中隨風流浪的是斯嘉麗的命運,而隨風而逝的是白瑞德對她的愛情。在美國南北戰爭的亂世風塵里,她的生命如同葦草般被風拔起,在風中飄蕩。后來的電影譯名《亂世佳人》,這只滿足了吸引觀眾目光的需要,根本不如“飄”帶有一絲悲哀的美感。
斯嘉麗絕對不是善良或有品德的人,她任性、自私,冷酷又不擇手段。先后為了錢與虛榮心搶走艾希禮妹妹與自己妹妹的未婚夫,為了維持生活向白瑞德出賣自己,允許工頭雇用犯人并折磨他們來獲得利潤。可她同時又是勇敢而堅定的人,在自己一無所知的情況下,幫助自己討厭的梅蘭妮平安生子,在戰后滿目瘡痍的故鄉像黑奴一樣在毒辣的烈日下干農話,想盡辦法,禱告上天,讓家人不至于挨餓。
她是堅毅的,盡管戰爭推毀了她所擁有的一切,她卻固執而拼命地在傷痕累累的大地上活著。她顧念著家人,能放下自己曾經的小姐身份,跟奴隸一起下田,也體現了她對人世的執著與頑強。人總是渴望生,盡管許多時候活著比死亡更需要勇氣,但人本性中對未來的希望,對明天的期望永不死去。
在烽火硝煙里,第三次結婚的斯嘉麗與一直在她身邊的`白瑞德走到了一起,但她對艾希禮的余念以及對白瑞德的忽視卻永遠地傷害了他。最終白瑞德在女兒夭折后徹底失望與疲乏,死心地離開了斯嘉麗。
此刻她才幡然醒悟,如果她真正了解艾希禮,她就不會愛上他;如果她真正了解白瑞德,她就不會失去他。她愛的和她愛而復失的兩人,她一個都不了解。她可能從未真正了解一個人,而她的錯誤是愛了一個虛無的幻影。
她仿佛失去了一切,因為她多年的信念在那一刻全數崩塌。回想自己年輕時是那樣輕松快活,她嘗到幻滅的痛苦,如同手術后麻木的疼痛。但此時她卻固執地開始了希冀,她永遠不知道什么是失敗,即使失敗冷冷地瞪著她,她也會翹起下巴。
“我明天到了塔拉再想這一切吧,明天我就能挺住了,明天,我會想出辦法把他搞回來。不管怎樣,明天又是新的另一天了。”
我最為觸動的是“明天又是新的一天”這樣的尾句,它是不可磨滅的希望,而這樣的宣言近乎悲壯。她仍像流浪兒一樣赤著雙腳在嶙峋荊棘上鮮血淋漓地走去,一路哭泣一路尋光,是一種難以言喻的悲涼與堅強。
斯嘉麗是真正的葦草,或者說每個人活得都像野地里的葦草。每天無論是被車輪碾壓還是被人踐踏,當暮色的晚風吹拂時,葦草總能固執地從污濁陰暗的泥地抬起頭,仰望天上寥廓的星空,開始對明天莫名的期許。
無論是殘疾孩子,還是孑然一身仍在黃牛背上歌唱的老人,或是用粉筆在街頭賣藝畫虎的乞討者,他們心中永遠活著希望。讓他們在寒風中得以站成葦草的姿態,耐寒的形狀。
“活著”這兩個字的意義遠比實際更廣博,它是一種不屈的精神,是一首堅忍之歌,而希望是流淌于歌中的每一個詞句,每一個躍動的音符。
生命是一襲華美的袍,上面爬滿了虱子。有的人只看到華美,有的人只能看到虱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