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舌尖上的中國心得體會 念出舌尖上的中國心得體會
心得體會是指一種讀書、實踐后所寫的感受性文字。我們如何才能寫得一篇優質的心得體會呢?下面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心得體會范文大全,供大家參考借鑒,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舌尖上的中國心得體會篇一
中國自古以來就是一個美食的國度,其燦爛的飲食文化源遠流長,并且在不同地方有著獨特的特色。作為一個對中國飲食文化有著濃厚興趣的人,我通過品嘗各地美食,深刻體會到了念出舌尖上的中國的魅力。以下是我個人的心得體會。
第一段:為饕餮盛宴流連忘返
記得有一次我去四川旅游,終于有機會品嘗正宗的川菜。那辣得讓人難以忘懷的口味,真是讓我大呼過癮。麻辣小龍蝦、酸辣粉、毛血旺等一系列川菜,都散發著濃郁的香氣,吃起來辣而不燥,麻而不辣。而且,川菜更是行家里手,將各種食材的口感完美融合,令人嘖嘖稱奇。在享用美食的同時,我也深深感受到四川人熱情好客的特點,他們總是將桌上的美食慷慨地送給客人,讓人有一種賓至如歸的感覺。
第二段:領略天南地北的美食風情
在中國的北方,我嘗試了不少有特色的美食。比如,北京的烤鴨、天津的狗不理包子等。這些美食雖然口味上沒有川菜那般的辣味,但卻有其獨特的魅力。尤其是北京的烤鴨,烤至金黃酥脆的外皮下,肉質鮮嫩多汁,搭配著蒸餅、蔥和甜面醬,簡直是一種絕妙的味覺享受。而狗不理包子更是讓我大開眼界,一口咬下去,餡料鮮美,汁水飽滿,讓人忍不住一口接一口。這些北方美食,讓我體驗到了北方人的樸實和豪爽。
第三段:發掘深藏的地方特色小吃
除了大城市的美食,中國的小城鎮和偏遠地區也有著不可忽視的美食寶藏。在一次偶然的機會中,我來到了貴州的一個小鎮,被當地的土家美食深深吸引。那里的酸湯魚、苗家酸湯豆腐等,以鮮辣酸的風味獨樹一幟。品嘗過后,我對于中國飲食的多樣性有了更深的認識。這些地方的小吃或許在大多數人眼中不起眼,但卻是中國飲食文化中一顆顆璀璨的明珠。
第四段:傳統與創新相得益彰
中國的美食文化有著悠久的歷史,但也不乏創新的力量。最近幾年,我注意到越來越多的中國廚師開始嘗試融合傳統與現代的烹飪方法,創造出創新的美食。比如,以串串香為代表的火鍋精品,將傳統的火鍋形式與不同地方的特色美食相結合,讓人眼花繚亂。還有以蛋糕為代表的西式甜點,融合了中國傳統的口味和精致的制作工藝,給人以全新的味覺體驗。這種傳統與創新的結合,使中國美食更加多樣化和迷人。
第五段:中國美食的文化內涵
通過品嘗中國各地的美食,我深刻認識到中國美食的文化內涵。中國美食不僅僅是為了填飽肚子,更是一種獨特的文化表達。每一道菜背后都有著悠遠的歷史和豐富的文化內涵。比如,餃子代表了中國人對家庭團聚的渴望,年夜飯則寓意著新年的祝福和吉祥。中國美食不僅滿足口腹之欲,更是一種獨特的情感的傳遞方式。
總結起來,中國的美食文化讓人嘆為觀止。從四川的川菜,到北京的烤鴨,再到各地的特色小吃,每一種美食都有其獨特的魅力。而中國美食傳承著悠久的歷史和豐富的文化內涵,將食物和情感融為一體。通過念出舌尖上的中國,我深深體會到了中國美食的魅力和飲食文化的獨特之處。無論是傳統還是創新,無論是北方還是南方,中國的美食都能讓人流連忘返、回味無窮。
舌尖上的中國心得體會篇二
將光陰里的純美,雕成一朵心花,用無痕的筆墨,溫潤生命的色澤。五月,是花開的季節,摯愛的季節,感恩的季節,勞動的季節。五月的雨,纏綿而惹人憐惜,輕柔的風,像極了嬰兒的手,溫潤柔軟。一切都是恰到好處,淋漓而不失柔美,熱烈而不失婉約。繁花似錦,綠蔭如海,一切都顯得那么暖意。
一份平和,一份清醒。一分感嘆,人生是裝滿酸甜苦辣咸的五味瓶,酸甜苦辣咸舌尖上的味道,也是人生的味道,苦的是傷痕。酸的是泥濘,甜的是心境,辣的是堅韌,咸的是奮進,享受每一刻的感覺,欣賞每一處的風景,用心體會人生的滋味 。
紀錄片【舌尖上的中國】節目熱播當中,延續了第一季的主題,“探討人與食物的關系”,該片以美食為切入點,通過紀錄片影像進行一次中國飲食文化全景式、深層次地人文解讀,影片以“中華美食”為路徑,展示了中國遼闊地域的風土人情,將鏡頭對準中國社會的普通民眾,展現了中國人的生活智慧、勤勞,熱情和追求。不僅拍攝一流,讓人享受到了美食的盛宴,而且讓人得到了味覺上的享受。色_、味誘,誘得心靈驛動。
中國綿延幾千年的美食文化重新被人們審視.在此基礎,導演把筆觸更多地運用在了美食背后的故事講述和情感醞釀上,“觸動靈魂”,口水和淚水齊飛,讓女子同時,也留下了更多的感悟。 人文情懷愈加升華鄉愁成為渲染的主題,餐桌上的美食見證生命的誕生、成長、相聚、別離。通過美食,在精神上有滋有味地認知、古老的東方國度,五千年的人文深厚的底蘊。讓女子為之而自豪。
美食家蔡瀾說;愛吃東西的人,多數不是什么壞人。他們拼命追求美食,沒有時間去害人。大笑姑婆兼饞嘴,是完美的結合,這種女人多多益善,想來,女子可以擠身其中的一員,笑談一下。因為自己也是一個吃貨。一個完整的女人,應該是既會穿優雅的高跟鞋,又可以腳踏平底鞋在泥土地上接地氣而生活。既應該在工作中挽起袖口,懂得自我奮斗的價值,又懂得適當的轉換身份,輕盈的走入家庭-----楊瀾《一問一世界》里如此睿智的回答。說得極是。
林語語曾說;‘我們的身體都有一個饕餮精神的人,無可無不可,是人吃的東西女子都吃,越沒吃過的越想嘗嘗,幾乎如俗語所說;天上飛禽不吃風箏,地上走獸不吃板凳,不食人間煙火才算高潔么?恐是無人能做到吧!只有傳說中去尋覓了。
男人不可下廚房,這種頗舊的思想,很讓人費解,在女子看來也是不可思議的。無論男人或女人,基本都必需會一個人生活,至少要會為自己準備簡單的飯菜,打掃房間,如果連這些都做不到的話,啟算是一個正常人呢?對一個會做飯的男子在女子眼中是會加分的,在我看來,鍋碗瓢盆里碰撞交織的才是最樸實的生活,點起爐火,端起碗筷,里面傳達的是一份沉甸甸的愛。人生如做菜,做菜也如人生,一盤菜好不好吃,不只是量要足,火候要到,用心烹飪才是關鍵。
一方水土養育一方人,無論靠山還是靠水,勞動者都有專屬于自己家人的美味。自小就喜歡喝雞湯,自打離開老家。媽媽燉雞湯,總抱怨湯肉不如當年鮮美,那時愚鈍,不知道好與不好,鮮與不鮮差距何在,心想大概是“一代不如一代論吧”,現在才大概明白了些。
在人的腦海中,只有故鄉的味道熟悉而頑固,它就像一個味覺定位系統,一頭鎖定千里之外的異地,另一頭則永遠牽絆著記憶深處的故鄉。 起點,終點,歸根到底都是家所在的地方。這是中國人秉持千年的信仰,樸素,但有力量。
越是彌足珍貴的美味,外表看上去,往往越是平常無奇,辛苦勞作給全身心帶來的幸福,從來也是如此。極致的美食只留給最勤勞的人們.只要對自然懷著不變的信任和尊重,每一道菜,每一家人,都會獲得甘甜的回報。有一千雙手,就有一千種味道,中國烹飪,無比神秘,難以復制,從深山到鬧市。無不如此。廚房里沒有秘密,注滿了愛的就是珍貴佳肴。
民以食為天,食以味為鮮,色香味俱全,味與形色兼顧,正是中國人的飲食哲學。每個平凡的人,都在某個瞬間,參與創造了舌尖上的非凡史詩。祖先的智慧,心覺和領悟,美味的每一個瞬間,無不用心創造,代代傳承。從手到口,從口到心,中國人延續著對人生特有的感知。
尋常的衣食住行中,傳統日復一日地延續。對于揚州人來說,上午喝茶皮包水,下午泡澡水包皮。如果在聽一場評話,便是平凡而精彩的一 天,就像那些動人的故事,聽過千遍也不厭倦,女子非常贊賞這種生活方式,在快節奏的壓力中,還能有這種慢生活。愜意的棲居。不失本真。也是一種返璞歸真的傳承。
【舌尖上的中國】看的不僅僅是中國的美食,還有中國的文化習俗.美味的不只是食物,還有背后有關食物的情感與故事,每一種食物背后的來源與創造,無不透露出中國千萬種美食的博大精深“認清明天的去向,不忘昨日的來處。”中國傳統文化的傳承才是精髓,食物恰如其分的融入中國人的勤勞勇敢重視親情的美德。舌尖上的正能量,淋漓盡致的表達了中國人的審美觀點,在美食中感受到愛的味道!
憶苦思甜,一所幼兒園里,老師問小朋友;你們知道吃的大米是哪里來的嗎?一個小朋友奶聲奶氣的回答。老師,我知道,是從超市里買來的。一笑,無言。孫子孫女都上小學了,可是,在當今社會,還有多少爺爺奶奶在追著給他們的寶貝喂飯。這就是安逸的生活所教育出來的孩子么?苦不苦,三年困難時期,對饑餓的人來說,所有的快樂都于食物相關,鳥為食亡,人也一樣,像傳說中的神農一樣,人們嘗遍了百草百蟲,為擴充人類的食譜作出了貢獻。
《舌尖上的中國》讓人們愛上“那一個個采摘者、種植者、打撈者,以及持守傳統制作工藝的烹飪者”,用那些我們熟知未知的食材,傳達了有關于記憶的共同屬性,擊中的不是個體,而是所有人心。
從今以后,這世界有你,有我,一米一面,一粥一飯當思來之不易,一飲一啄飽蘸苦辣酸甜。當知自然厚藏,萬勿浪費。感恩生活。
舌尖上的中國心得體會篇三
第一段:介紹舌尖上的中國的背景和意義(大約200字)
“舌尖上的中國”是一部中國優秀紀錄片,通過展示中國各地的美食文化,向觀眾展示了這個千年古國豐富多樣的飲食傳統。這部片子既是一次對中國美食的獨特拍攝和記錄,也是一次對中國的傳統文化和人民生活的贊美。我在觀看這部紀錄片的過程中,受到了深深的觸動,開啟了我對中國文化及美食的全新認知和理解。
第二段:對中國各地美食的全新認識和領悟(大約300字)
《舌尖上的中國》通過捕捉各地美食的獨特魅力,向觀眾展示了它們與地域文化和人民生活的緊密聯系。例如,云南省的過橋米線讓我深刻感受到了獨特的風味,它融合了多種食材,表達了這片土地獨有的自然和人文景觀;四川的辣子雞翅讓我體會到了那份辛辣與麻辣的獨特滋味,也讓我感受到四川人豪爽和火辣的性格特征。這些美食不僅僅是食物的味道,更是一種文化符號,代表著地域的獨特性和歷史的傳承。
第三段:對中國人民生活與文化的思考(大約300字)
《舌尖上的中國》通過展示中國人民的日常生活和飲食方式,讓我對中國文化有了更深入的思考。中式餐桌的熱鬧場景,餐桌上親朋好友的團聚,不僅僅是一種飲食文化,更是表達了中國人情感的方式。中國人注重親情和友情,飲食文化成為了人們情感交流和團結的紐帶。同時,在這個紀錄片中,我看到了許多普通人家庭的餐桌上擺滿了各色各樣的菜品,雖然不富裕,但他們享受并珍視著每一餐。這讓我深刻感受到了中國人民的獨特情感和對生活的熱愛。
第四段:對中國飲食文化的傳承和創新的認識(大約200字)
中國的飲食文化源遠流長,幾千年的發展,形成了豐富多樣的飲食傳統。《舌尖上的中國》不僅僅展示了傳統美食的精髓,更展示了中國人對于食物的獨特創造力。在紀錄片中,我看到了許多傳統美食在現代被重新演繹和創新,以適應當代社會的需求和口味。這讓我思考到飲食文化的傳承需要與時俱進,并能夠保持傳統與創新的平衡,以保持其獨特魅力。
第五段:對中國飲食文化的自豪和熱愛(大約200字)
通過觀看《舌尖上的中國》,我對中國的飲食文化產生了強烈的自豪感和熱愛。中國擁有廣闊的土地和多樣的自然資源,這為中國的飲食文化提供了豐富的材料基礎。同時,中國的歷史和多元文化也為其飲食文化增添了濃厚的底蘊。作為一個中國人,我感到幸運和驕傲,能夠擁有如此豐富多彩的飲食文化。這種自豪和熱愛將激勵我更加深入地了解和傳承中國的飲食文化,從而使之更加璀璨奪目。
總結:通過觀看《舌尖上的中國》,我不僅僅對中國的飲食文化有了更深的認識和了解,更對中國人民的生活方式和文化傳承有了全新的思考。中國的飲食文化不僅僅是吃飯的方式,更是一種情感的表達和文化的傳承。我深感自豪和熱愛,愿意為傳承和發揚這一獨特的飲食文化做出自己的努力。
舌尖上的中國心得體會篇四
《舌尖上的中國》是一部關于中國飲食文化的紀錄片,深入探討了中國不同地區、不同民族的飲食習慣和飲食文化。這部紀錄片展現出的豐富多彩的中國飲食文化,讓我隨著講述者的腳步,深入了解了中國飲食文化的博大精深。
第二段:舌尖上的中國
《舌尖上的中國》講述了不同區域、不同民族的飲食文化,紀錄片的一個一個場景都讓我印象深刻。例如,四川市中心的小吃攤上的擔擔面,面條做得細而有彈性,濃濃的炸醬和紅油配以一份剛好量到的豆花和蒜泥,一口下去的感覺讓我流連忘返。湖南郴州市的鹵菜開胃美味,巨大的石鍋下鋪著烤芋頭,鹵菜用汨汨的開水沖開,口感誘人。從這部紀錄片中我深深意識到,中國的飲食文化博大精深而豐富多樣。
第三段:地域飲食文化特色
中國的飲食文化具有廣泛的地域特色,這些不同的飲食文化背后蘊含著著各自地域的文化特征。例如,重慶小面鹵水面、臘汁肉夾饃、油潑辣子雞等等重慶特色小吃,幾乎已經成為了中國飲食文化中的代表,展現了中國南方美食的精髓;而西安的小龍蝦、肉夾饃、油潑面等美食,展現了中國西北地區粗曠豁達的飲食特色。不同地域的飲食文化代表了各自地域的特點和傳承,同時也讓我對中國文化更加著迷。
第四段:飲食文化的衍生品
除了各地區特色美食,飲食文化在中國還有許多與其相關的衍生品。例如,餐桌文化,廣為人知的“不浪費一粒米、不浪費一滴油”就是代表。餐桌文化以“開胃、增味、益健康、有涵養”等為核心,不僅體現了中國人的飲食文化素養,也反映了中國人美好的人文情懷。此外,中國的傳統糕點、茶文化、酒文化等等都是飲食文化的衍生品,這些文化讓人看到中國人不只有吃的欲望,更有深厚的文化韻味。
第五段:總結
《舌尖上的中國》這部紀錄片的成功,給我們展示了中國飲食文化的豐富多彩和人性化品質,意義重大,值得深思。中國飲食文化博大精深,在不斷的傳承和發展中,不僅豐富了人們的生活,也成為了一個文化的符號。希望在未來的日子里,更多的人能夠認真地觀看這部紀錄片,并更多地去了解和感受中國飲食文化的博大精深。
舌尖上的中國心得體會篇五
每一次觀看《舌尖上的中國》都深深地震撼和感動著我。我從心底里熱愛著這些美味的“文化”。心中也會不由得感嘆:“中國的飲食文化真是令人嘆為觀止!”
每一個民族都遺留著最原始,最具特色的飲食文化;種植著天然的原材料,制作出各種美味的特色小吃,保留著最傳統的飲食習俗,遺傳著祖祖輩輩對飲食那種熱衷的精神。
《舌尖上的中國》讓我享受著視覺盛宴,總會不由自主地聯想到那些美味的食物,嘴饞的也會感嘆著那一種種美食,同時更多的是內心的感動。因為我看到了各種美食背后的故事,看到了人們辛勤地種植食材,辛苦地尋找食材,勤勞地收獲食材,最后自己動手做出美味的食物給親人品嘗,我看到了人們洋溢著幸福的的笑臉,美好快樂的生活6舌尖上的中國》將各地居民那份質樸,勤勞展現的淋漓盡致!總讓我油然而生一份敬佩之情。
在中國的這片土地上,各個角落的人們都有著自己的生活方式。《舌尖上的中國》中有很多令我印象深刻的人物。綏德賣黃饃饃的老大爺,每天一大早騎車很遠的市上賣自己和妻子辛苦做出的黃饃饃;圣武和茂榮兄弟倆每年9月在湖北的嘉魚縣,惡劣的環境下采挖自然的美味—蓮藕;一位從16歲開始以捕魚為業的70歲老人還堅持著自己的工作,在除夕為全家人準備豐富的全魚宴;卓瑪一天走幾十公里路程,只為艱辛采集有限的松茸……為了生活,他們用自己的雙手給我們帶來美味,營養的食材。
從香格里拉采松茸到浙江挖冬筍,從西安泡饃到新疆烤馕,從南方的水磨年糕到北方的面條,從發酵的腐乳到腌制的臘肉,從鹵水豆腐到過橋米線……《舌尖上的中國》讓我看到了各地的美食,看到了中國人民的勤勞與智慧。他們用自然的饋贈,制作出最溫暖,最濃烈的味道。
不管是采摘食材的人,還是餐館的廚師。正是他們,眾多的個人,用辛勤的勞動和超常的智慧創造了燦爛的飲食文化。舌尖是個人的,中國則是共同的。眾多人的舌尖構成中國人的共同飲食體驗,從味蕾到故鄉,從個人的故鄉到眾人的故鄉—就成為了“中國”。超越美食,那些細節與溫情,喜怒與哀樂,讓觀眾不得不贊嘆:多可愛的中國!多質樸的人民!
《舌尖上的中國》每一個情節都是感動的,它讓我與遠方的人們進行了心靈上的溝通,我看到了他們在勞作,理解了他們的辛勞與汗水;我感受到了他們的幸福,融入到了他們那個大家庭。同時,我也正洋溢著笑容,默默地支持著你們。希望你們的勞動與智慧讓更多人看到,學習你們勤勞,質樸的精神。不僅僅是飲食文化,我們要將中國傳承下來的各種優秀的文化發揚光大!
舌尖上的中國心得體會篇六
“壇起葷香飄四鄰,佛聞棄禪跳墻來。”
兒時年少無知,只知道酸酸甜甜的糖醋排骨是鄰居家玩伴的最愛;只知道香甜綿軟的糯米飯是小妹的最愛;只知道有奶奶的味道的飯菜是爸爸的最愛。
漸漸長大,讀的書比小時候多了點,吃的東西比以前多了點,去過的地方也以前多了點。我才在各種雜書帶給我的思考中知曉:一道令人吃后回味悠長的佳肴,常常有著它背后的故事,有著不同土地上風格迥異有令人倍感親切的氣息。也許這些微妙的元素或平凡或不俗,卻都是這道菜所包含的秘密,不得不用心品味才能明了它獨特的魅力。這樣的魅力就好像:為什么一道簡簡單單的小蔥拌豆腐就能留在不少人最深的記憶里一樣。
今天提到的是一道福建的名菜:“佛跳墻”其菜名有“菜肴太好吃了,連僧人都忍不住要跳墻過來吃的寓意”福跳墻又名“滿壇香”、“福壽全”,是福州的首席名菜。據說,唐朝的高僧玄荃,只往福建少林寺途中,傳經路過“閩都”福州,夜宿旅店,正好隔壁貴官家以“滿壇香”宴奉賓客,高僧嗅之垂涎三尺,頓棄佛門多年修行,跳墻而入一享“滿壇香”。
這些是從一位福州東南面小鎮的一位老大爺口中得知,那時旅途中正好趕往下一個目的地,途徑小鎮,夜宿一夜。有幸嘗到這道美味。老大爺做的雖沒有大飯店里的華美,不過卻有了一種更真實的感覺,用當地話說就是“特實誠”。我們一群摩拳擦掌的半大孩子們,眼睛直勾勾地盯著那個偶爾冒一兩縷熱氣的酒壇,等一掀開,一陣熱滾滾的香氣就迎面撲來,然后一雙雙筷子就似雨點一樣密密地打在一起。
香嫩的豬肚,混著濃郁的湯汁,筋道的蹄筋、松軟的羊肉、滑膩的鴿子蛋……浸在甘醇鮮美的湯汁你,狼吞虎咽地嘗上兩口,都是暖人心肺啊!特別是在那樣一個飄著小雪的日子,呼吸的都是濃烈的香氣,真是讓我們欲罷不能。
那一屋子笑得甚是歡愉,從來沒有的溫暖。
舌尖上的中國心得體會篇七
舌尖上的中國是中國大陸的一部有關美食的紀錄片,各種特色美食層出不窮,世界各地的觀眾都通過這部紀錄片看到了中國飲食文化的多樣性。由于自己熱愛中國美食文化,我也看過這部紀錄片。在這個過程中,我突然發現了許多讓我感到驚喜的東西,也領悟到了許多令人感嘆的道理。
第二段:中國飲食文化
在中國,每個地區的美食都有其獨特的味道和制作方式,這就是所謂的“中國飲食文化”,每一種美食都傳承了一種獨特的文化意義。從熟悉的麻婆豆腐到中國人傳統的宴席,我發現在每一個省份,都有著不同的飲食文化,而中國的美食,在亞洲和世界其他地方也風靡著。中國的飲食文化是多彩多樣的,充滿了人情味,由此可見,飲食文化是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
第三段:傳統的食材和制作方式
在中國,許多美食都依賴于傳統的食材和制作方式,這是中國美食文化的精髓所在。例如,麻婆豆腐最原始的制作方法就是在油鍋中翻炒辣椒等香料,再加入嫩豆腐改小火慢慢煮。這個過程中的每一個步驟都要非常小心,否則就會把紅油糊掉,失去了辣椒的香氣,甚至會失去口感。但是,這樣制作出的麻婆豆腐是特別美味的,最值得嘗試。
第四段:不同地區的美食差異
中國的美食不僅在制作方式上存在著區別,在不同的地區也有著不同的特色。例如,四川火鍋就是一種有著獨特味道的食品。在這里,火鍋底料有辣味、麻味和鮮味。在水中煮熟的食材有黃喉、毛肚、豬肺、牛肉等。在四川,許多人將火鍋作為一種家庭聚餐的方式,食材的選擇也因此更加豐富,可以型多樣品種豐富。這是一個非常具有四川特色的美食,讓人愛不釋口。
第五段:總結
雖然這是一篇簡短的文章,但我感受到,中國的美食有著深厚的歷史和文化傳承,帶給人們的不僅僅是口感的享受,還有著文化價值。飲食文化可以幫助人們了解不同地區的歷史和文化。這也是我們更深入地了解中國和中國人的飲食文化的重要原因。最后,我希望更多的人能夠品嘗中國美食,探索和理解中國的文化。
舌尖上的中國心得體會篇八
不管是在中餐還是在漢字里的神奇的“味”字,似乎永遠都充滿了無限的可能性。除了舌之所嘗,鼻之所聞,在中國文化里,對于“味道”的感知與定義,既起自于飲食,有超越了飲食。也就是說,能夠真真切切感受到“味”的,不僅是我們的舌頭和鼻子,還包括中國人的心。
和全世界一樣,漢字用“甜”來表達喜悅幸福的感覺。這是因為人類的舌尖能夠先感受到的味道,就是甜,而這種味道來源于同一種物質糖。
在不少即將消失的潮汕美食中,有一種甚至讓人在睡夢中還會想念的香甜,它就是糖蔥薄餅。在以前,可以在潮汕地區的大街小巷看到許多賣糖蔥薄餅的攤檔。每到春天,賣糖蔥薄餅的老伯伯·老奶奶·大叔大媽走街串巷拉著長音吆喝著“糖蔥薄餅~”
在潮汕的一個步行街對面,我曾吃到過一次糖蔥薄餅。做糖餅的是一個看起來年過七旬的老人,他站在攤檔前,在這片不大的地方,一邊熟稔的糖餅,一邊講述著他的故事。從老人口中得知:這門做糖餅的技藝是從他祖上傳下來的,早年他還不愿意學,可是后來家中變故,他又不得不靠著門手藝來維持生計。老人的臉上布滿了密密麻麻的皺紋,歲月的痕跡在他的臉上彰顯無疑。
他一邊說著,手邊也不停的忙活著。他先在鍋里剛一勺糖,慢慢加熱后白糖變成了焦黃色,之后放在一旁等它冷卻,等到溫度合適后他才趁拉打。拉糖的動作很像北方拉關東糖。他將糖條中間往釘子上一掛,拉長后兩股合在一起往上拉。這樣不斷重復拉打,不斷將空氣包在糖里面,直到變成白色的中空長方形糖條。然后是制作薄餅,他手里捧著稀面團往鍋底一抹收回,被粘住附著在鍋上的薄面層卻凝固成餅,于是另一只手將薄餅揭起疊放在旁邊。如此一抹一收,一揭一放,十分的快捷。把三張薄餅疊擺成品字形,中間放兩塊糖蔥,灑上碎花生米黑白芝麻加上一根香菜,包起來,就是美味可口的糖蔥薄餅了。
手中吃著入口即化的糖蔥薄餅,能夠品味到一個老人獨自支撐起家庭的那份堅信。
除了甜,還有酸,苦,辣,咸等著我們去慢慢體驗。五味使中國菜的味道千變萬化,也為中國人在況味和回味他們各自不同的人生境遇時,提供了一種特殊的表達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