貓狗像什么打一成語 說說狗以及其它
浙江河姆渡遺址發掘出的狗的化石,距今八千年左右,是我國發現的最早的馴化狗的證據。另外在江蘇花廳村古墓葬區,出土了一只距今約5000年的狗化石。在我國半坡文化、仰韶文化、龍山文化等古代文化遺址中,也都有狗的化石出土。
到了周代,人們根據用途把狗分為三類:一為田狗,即專門用來打獵的獵狗;二為吠狗,是用來看家護院、擔任警戒任務的狗;三是食狗,供人們食用。
春秋戰國時期,狗的馴化有了更高的發展,《詩經》中記載:“躍躍狡兔貓狗像什么打一成語,遇犬獲之”,描繪了人們用狗獵兔的情景。
一個有趣的情形是,史料記載當時的人們還曾訓練狗來捕鼠,只是隨著后來貓的馴化,狗捕鼠的職責才慢慢交給了貓。在當時看來,“狗拿耗子”還真不是多管閑事。
很多人認為狗是人類最忠誠的動物,“牧羊犬三千里尋主”,“義犬救主”等故事無不在昭示著狗的忠誠!可是,在中國的傳統文化里,狗的形象卻是卑微的。
狗既沒有像龍鳳麒麟一般獲得圖騰似的尊崇,也沒有如獅虎龜鶴般列為吉獸而為人歌頌,甚至作為犧牲以配享祖先神靈的資格也沒有。
在中國人的文化意識中,狗即使淪落為人類的食物,也是“狗肉不上正席”,似乎只是下等平民的尋常菜肴,這也正道破了中國人對狗的蔑視。一般而言,通覽一種語言中的成語或詞匯構成,是可以多少看出該民族對一些事物的心理定式和價值判斷的。
“狗”在漢語中的定位,往往便與貶斥相連。
狗材走狗,豬狗不如,雞鳴狗盜,雞犬升天,狗仗人勢、甘效犬馬、喪家之犬等
這也就算了,狗的身上每一個部位都被用來形容人的卑賤,比如描寫“頭”的成語“狗頭軍師”;描寫眼的成語“狗眼看人低”
描寫“嘴”的成語“狗嘴里吐不出象牙”;描寫“腿”的成語“狗腿子”;
描寫“肉”的“狗肉不上席”;描寫肺的成語“狼心狗肺”;
描寫血的成語“狗血淋頭”;描寫皮的成語“狗皮膏藥”;
描寫尾巴的成語“狗尾續貂”;
甚至連狗的屁和屎都用成語“狗屁不如”“狗改不了吃屎”。
狗與人和其它動物的關系比較和比喻也衍生出了很多的成語和俗語,比如狗和雞放到一起成了“雞鳴狗盜”“雞飛狗跳”;不好的朋友之間成了“狐朋狗友”;
狗與人之間的關系更有意思:狗仗人勢貓狗像什么打一成語,狗咬呂洞賓、狗娘養的。所有的這些都指向了狗的奴性和不堪。
在中國人的“國罵”中,狗輩或狗娘養的,可以說是最惡毒的,曾幾何時,“華人與狗不得入內”也刺痛了億萬國人的神經和民族自尊
也許是基于這樣一種世代相傳的“狗觀”,魯迅先生才認定狗的特質是:見到所有的富人皆搖尾乞憐,見到所有的窮人都狂吠不止,因而在其筆下才會畫出“落水狗”、“叭兒狗”以及“喪家的資本家的乏走狗”的卑怯形象
在流傳或傳統的看法里,狗唯一得到稱頌的品質是忠誠,而這種忠心護主的精神,反而成了奴性的極致境界。
無論是其主子是強盜或是暴君,它的愚忠都會使其為虎作倀,助紂為虐,成為死心塌地的幫兇。因是之故,狗遂為人所不齒。
上世紀90年代,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逐漸提高,我國興起了一股很強的養狗熱潮:人們養狗的熱情空前高漲起來,城市居民的養狗量日漸增加。2018年中國全國寵物市場共有9149萬只狗和貓,人均單只寵物年消費金額5016元貓狗像什么打一成語,其中狗寵物人均單只年消費5580,貓寵人均單只年消費4311元。
同時期我國的貧困人口脫貧的標準什么?我國現行脫貧標準是農民年人均純收入按2010年不變價計算為2300元,2014年現價脫貧標準為2800元。綜合考慮物價水平和其他因素,逐年更新按現價計算的標準。按每年6%的增長率調整測算,2020年全國脫貧標準約為人均純收入4000元。
我們的國家還有這么多的貧困人口,不是錢不夠,也不是糧食不夠,而是因為有太多人愛畜生勝過愛人,人獸不辨,城里人養的一條狗,一個月怎么也得幾百塊的花費。
其實農村的小孩一個月有三百塊就吃的很好了,城里人殺一條狗,就可以幫助農村的一個兒童。但是那些有愛心的養狗人士不喜歡把愛心獻給人。其實他們標榜的愛心只是愛自己,而不是愛別人。
改開,設想是讓一部分人先富起來,再帶動其他人富起來。而有一部分人先富起來之后呢,只是讓他的貓貓狗狗也富了起來。
聲色犬馬,玩物喪志就是中國文化對這類人的評價。為什么古圣人說,玩物喪志呢?沒有匡天下之心,就不會有大志。而眼光只局限于貓貓狗狗瓶瓶罐罐上,那么就不可能關系天下黎民蒼生,也就不可能產生遠大志向,更不可能有偉大的成就。天天逗狗溜馬的男人在古代是最被人看不起的廢物。
做一個有思想的中國人!
免責聲明:本文系轉載,版權歸原作者所有;旨在傳遞信息,不代表本站的觀點和立場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如需轉載,請聯系原作者。如果來源標注有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或者其他問題不想在本站發布,來信即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