猜測成語 時不我待下一句是什么(全句意思及前后句)
時不我待下一句是只爭朝夕
前后全句子:
1、時不我待,只爭朝夕。
2、時不我待,歲不我與。
【時不我待】shí bù wǒ dài時間不會等待我們。指要抓緊時間。〈例〉時不我待,面對飛速發展的大好形勢,我們必須刻苦學習,迎頭趕上去。
【歲不我與】suì bù wǒ yǔ時間不等待我。指時間不多猜測成語猜測成語,須抓緊時間。(歲:歲月,光陰。與:等待。不我與:不等待我。)〈例〉歲不我與,企業改制刻不容緩。
辨析 都是直陳性成語;都指要珍惜時間,抓緊時間;都用于書面語;都常作賓語、定語、分句。
“時不我待”使用頻率比較高;文言意味弱些。“歲不我與”使用頻率比較低;文言意味強些。
百聞不如一見,下一句是什么
百聞不如一見,百見不如一干。
百聞不如一見: 出自東漢。 班固《漢書•趙充國傳》: “百聞不如一見。兵難渝度,臣愿馳至金城,圖上方略。”
時不我待與時不待我的區別
“時不我待”還是“時不待我”
有的成語語序不好記,稍不留意就弄錯了,比如“時不我待”、“時不待我”。從意義上理解,應該是時不待我,但實際上準確的成語應該是時不我待,為什么呢?
我們先看一下這個成語的意義。時不我待( shí bù wǒ dài ) :我待,“待我”的倒裝,等待我。時間不會等待我們。指要抓緊時間。出自《論語·陽貨》:“日月逝矣,歲不我與。”
成語是在語言中長期沿用,約定俗成,一般具有固定的結構形式與組成成分,有其特定含義,不能望文生義,在句子中的功能相當于一個詞的定型詞組或短句。所以我們不能想當然的根據意義來猜測。
成語“時不我待”來自古代漢語,保留了古代漢語的語法特點,這里的“我待”是“待我”的倒裝。
這個成語中保留的古漢語語法規則就是:否定句中,代詞作賓語,賓語一般(不是一律)要提前。這就是從意義上來說應該是“時不待我”但卻要寫作“時不我待”的原委。
①子不我思,豈無他人?(《詩·鄭風·搴裳》)你不想我,難道還沒有別的人?
②三歲貫女,莫我肯顧。(《詩·魏風·碩鼠》)供養你多年,可是你不肯體恤我。
③先生復縛置囊中,肩舉驢上猜測成語,而狼未之知也。(《中山狼傳》)而狼還不知道這一點。
④爾無我詐,我無爾虞。(《左傳·宣公十五年》)你不欺騙我,我也不欺騙你。“無”,毋。
類似語法結構的成語還有一些,較常用的如“人莫予毒”。莫:無指代詞,沒有誰。予:我。毒:傷害,威脅。全句意思是:沒有誰能夠傷害我。因為有一個否定詞“莫”,又是以代詞“予”作賓語,所以賓語“予”就放在動詞“毒”之前。
綜上所述,從語言規范化的角度來看,我們應該用“時不我待”而不用“時不待我”。一個意思啦。
我們知道,很多成語都來自古語。而古漢語的語法和現代漢語的語法有所不同,因而有為數不多的部分成語仍然保留了古漢語的一些語法特點。“時不我待”就是其中之一。這里的“我待”是“待我”的倒裝。
免責聲明:本文系轉載,版權歸原作者所有;旨在傳遞信息,不代表本站的觀點和立場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如需轉載,請聯系原作者。如果來源標注有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或者其他問題不想在本站發布,來信即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