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天下第一打一成語 老子《道德經》精髓:30個成語,洞見其中蘊含智慧
約2500多年前的一天老子天下第一打一成語,一位老者,騎著青牛,來到函谷關前。關令尹喜見紫氣東來,知有圣人過關。來人正是老子。他迎入老子,齋戒問道,并請老子著書,以惠后世。老子乃著道德五千言授之,遂去,不知所終。這短短的五千言,便是對后世影響巨大的《道德經》。此書深奧難懂,歷來眾說紛紜。以下52個成語均出自《道德經》,或許能夠帶我們,管窺老子思想的魅力!
1玄之又玄
【解釋】:形容非常奧妙,不易理解。
【出自】:第一章:“玄之又玄,眾妙之門。”
2有無相生
【解釋】:有和無是可以相互轉化的。也指矛盾雙方的對立與轉化,陰陽相生的關系。
【出自】:第二章:“有無相生,難易相成,長短相形老子天下第一打一成語,高下相盈,音聲相和,前后相隨,恒也。”
3功成不居
【解釋】:任其自然存在,不去占為己有。后形容立了功而不把功勞歸于自己。
【出自】:第二章:“為而弗恃,功成而弗居也。”
4和光同塵
【解釋】:指不露鋒芒,與世無爭的平和處世方法。
【出自】:第四章:“挫其銳,解其紛,和其光,同其塵。”
5天地不仁
【解釋】:天地無私,在天地看來,萬物都是一樣的,沒什么區別。
【出自】:第五章:“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
6天長地久
【解釋】:形容時間悠久。也形容永遠不變(多指愛情)。
【出自】:第七章:“天長地久。天地之所以能長且久者,以其不自生也,故能長生。”
7上善若水
【解釋】:最高境界,就像水的品性一樣,澤被萬物而不爭名利。
【出自】:第八章:“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處眾人之所惡,故幾于道。”
8金玉滿堂
【解釋】:形容財富極多,也形容學識豐富。
【出自】:第九章:“金玉滿堂,莫之能守。”
9功成身退
【解釋】:大功告成之后,自行隱退,不再做官或復出。
【出自】:第九章:“功成身退,天之道也。”
10目迷五色
【解釋】:形容顏色既多又雜,因而看不清。比喻事物措綜復雜,不易分辨清楚。
【出自】:第十二章:“五色令人目盲。”
11寵辱若驚
【解釋】:形容人非常計較得失,以小失大,患得患失,無論受到寵愛或受到侮辱都好像受到驚恐。
【出自】:第十三章:“寵辱若驚,貴大患若身。何謂寵辱若驚?寵為下,得之若驚,失之若驚老子天下第一打一成語,是謂寵辱若驚。”
12視而不見
【解釋】:指不注意,不重視,睜著眼卻沒看見。
【出自】:第十四章:“視而不見,名曰夷。”
13聽而不聞
【解釋】:聽到了就像沒聽到一樣。形容漠不關心,不在意。
【出自】:第十四章:“聽之不聞,名曰希。”
14渙然冰釋
【解釋】:象冰遇熱消融一般。形容疑慮、誤會、隔閡等完全消除。
【出自】:第十五章:“渙兮若冰之將釋。”
15虛懷若谷
【解釋】:意指胸懷像山谷那樣深而且寬廣,形容十分謙虛。
【出自】:第十五章:“敦兮其若樸,曠兮其若谷。”
16絕圣棄智
【解釋】:指把頭腦中的權威概念消滅掉,讓自己不迷信任何人的觀點,拋棄自作聰明自以為正確的主觀性見解。
【出自】:第十九章:“絕圣棄智,民利百倍。”
17少私寡欲
【解釋】:減少私欲之意。
【出自】:第十九章:“見素抱樸,少私寡欲。”
18相差無幾
【解釋】:指二者距離不遠,或差別不大。
【出自】:第二十章:“唯之與阿,相去幾何?美之與惡,相去若何?”
19如登春臺
【解釋】:春臺:美好的旅游、觀光的地方,比喻極好的生活環境。好象生活在幸福的太平世界里。
【出自】:第二十章:“眾人熙熙,如享太牢,如登春臺。”
20飄風驟雨
【解釋】:指來勢急遽而猛烈的風雨。
【出自】:第二十三章:“故飄風不終朝,驟雨不終日。”
21余食贅行
【解釋】: 余食,即剩飯;贅,即多余;行,古多作形解。比喻遭人討厭的東西。
【出自】:第二十四章:“其在道也,曰余食贅形。”
22天大地大
【解釋】:形容極大。
【出自】:第二十五章:“故道大、天大、地大、王亦大。”
23道法自然
【解釋】:指大道以其自身為原則,自由不受約束。
【出自】:第二十五章:“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24知白守黑
【解釋】:意思是對是非黑白,雖然明白,還當保持暗昧,如無所見。
【出自】:第二十八章:“知其白,守其黑,為天下式。”
25去甚去泰
【解釋】:指做事不能太過分。
【出自】:第二十九章:“是以圣人去甚、去奢、去泰。”
26天道好還
【解釋】:天道:天理;好:常常會;還:回報別人。指天可主持公道,善惡終有報應。
【出自】:第三十章:“以道佐人主者,不以兵強天下,其事好還。”
27佳兵不祥
【解釋】:意為好用兵是不吉利的,即好戰非祥事。
【出自】:第三十一章:“夫佳兵者,不祥之器,物或惡之,故有道者不處。”
28知止不殆
【解釋】:指懂得適可而止就不會遇到危險。
【出自】:第三十二章:“知止可以不殆。”
29自知之明
【解釋】:指了解自己的情況,能正確認識自己的長處與短處。
【出自】:第三十三章:“知人者智,自知者明。”
30淡而無味
【解釋】:泛指菜肴清淡無味。亦形容說話、寫文章內容平淡,無趣味。
【出自】:第三十五章:“淡乎其無味。”
友情提示:關注小編的頭條號,可以查看道德經的全文注釋以及動畫解讀,回復001獲取動漫版道德經視頻
免責聲明:本文系轉載,版權歸原作者所有;旨在傳遞信息,不代表本站的觀點和立場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如需轉載,請聯系原作者。如果來源標注有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或者其他問題不想在本站發布,來信即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