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只蟬打一成語 古詩中,經常會用到的一些意象之蟬
提示:點擊上方"北廣人物"↑免費訂閱本刊
和梅花一樣,蟬也是古代詩歌當中,一種經常使用的意象。
蟬,也叫知了。是一種幼蟲生活在土里,成蟲生活在樹上的昆蟲,
蟬有2000余種,成蟲的身體長度大多在2至5厘米之間,有兩對薄且透明、左右形狀基本相同的膜翅,翅上有明顯的翅脈。它的頭部寬而短,兩只復眼一左一右,長在頭頂的兩側,據說它的視力是相當好的。它的嘴,也稱口器,跟針頭很像,尖而細,中空,還很硬,當它饑渴時,就會把嘴插進樹干里,吮吸樹干里的汁液。它還有一個十分堅硬的背殼。胸部可分為前胸、中胸和后胸,前、中胸都較長,后胸較短。胸上長有三對足,特別是長在前胸上的足,力量很大,具有很強的挖掘能力;腹部呈錐形,一共有10個節,雄蟬的第1、2腹節上,各有一個小圓片,昆蟲學家,管這叫音蓋,音蓋下有一層薄膜,音蓋和薄膜之間,是有空隙的,蟬鳴聲就是從這里發出的,因為那兩個小圓片都能快速地開合(據說一秒鐘能開合一萬次),它在開合時,會產生振動兩只蟬打一成語,薄膜受到振動,就會持續不斷地發出尖銳的聲響。雌蟬沒有音蓋,所以都是啞吧蟬。另外,雌蟬的第10腹節也跟雄蟬的不同,雄蟬的只管排泄,而雌蟬的則還負責排卵,卵在排出前,也都儲藏在它的第10腹節內,故雌蟬的第10腹節相對于雄蟬的,要大一些。
雄蟬為什么要不停地叫,因為它的叫聲,在雌蟬聽來,就像一首美妙的樂曲,雌蟬在聽到雄蟬的叫聲后,就會來找它交配。
可是呢,雄蟬在交配完后,很快就會死去;雌蟬則會多活個三五天。它在這三五天里,會用自己像劍一樣的產卵管,在樹枝上(基本上都是在比較干的細技上)刺出一排小孔(三四十個),然后把卵產在小孔里(刺一個孔,產一次卵,每個孔里大約會有10顆卵)。產完卵,它的生命也就走到了盡頭。
大約兩周以后,蟬的幼蟲就會從卵里孵化出來。關于蟬的孵化,《昆蟲記》的作者法布爾是這樣描述的,它剛孵化出來的時候,“很像極小的魚,眼睛大而黑,身體下面有一條鰭狀物。這種鰭狀物,有些運動能力,能夠幫助它移到樹枝的表面——這對于小小的幼蟲來說,是一件比較困難的事情。
“魚形的幼蟲爬到孔外,立刻就會脫去一層皮。脫下的皮,很快就會變成一條線,幼蟲就是靠著這條線附著在樹枝上。
“幼蟲落地之前,就在這里進行著日光浴,它偶爾會踢下腿,但大部分時間都是懶洋洋地掛在那里,隨絲搖擺著?,F在,它的觸須已經自由了,身體也在漸漸地變硬,兩只前爪兒也可以自如地開合了……”
一陣秋風吹來,蟬的幼蟲紛紛掉在地上。
它一落地,就會拼盡全力,用它的兩個前爪在地上刨出一個洞,然后鉆進去。
以后,少則三年,多則十幾年,蟬的幼蟲都是生活在暗無天日的地下的,靠吸食樹根里的汁液維持生命。從幼蟲到成蟲,它要經過五次蛻皮,其中四次都是在地下進行的,最后一次,則是它終于在某年夏初的一天,帶著一身如同是甲胄一樣的殼,破土而出以后,爬到樹上,等到天黑以后,才開始由頭到上半身,再到翅膀,再到下半身的,從那如同甲胄一樣的殼里,一點點地蛻出來,這個過程,大約要持續一個小時左右。
在完成了這次蛻皮(殼)之后,它就變成成蟲了。蟬成蟲的壽命一般只有六七十天。
由此可見,蟬的壽命雖長,但一生卻很少生活在陽光下……
古代文人很早就注意到了蟬這種昆蟲,把它寫入詩中,最早可追溯到《詩經》。比如:“四月秀葽(音:yāo),五月鳴蜩(音:tiáo,蜩就是蟬)”(這句的意思是:四月草長得很茂盛,五月就可以聽得見蟬鳴了。本句出自《詩經·豳風·七月》),再比如:“如蜩如螗(音:táng,螗也是蟬),如沸如羹”(這句的意思是,蟬鳴就如同煮沸的水一樣。本句出自《詩經·大雅·蕩》)。
不過,《詩經》寫蟬,基本上寫的還都是它的叫聲。到魏晉南北朝,文人騷客再以蟬入詩時,寫的就不單純是它的叫聲了,而是對它的聲、形、生活方式等,都有所涉及了,并開始賦予了它很多人格化的感情色彩。比如,范云在他的《詠早蟬》中所說的“生隨春冰薄,質與秋塵輕。端綏挹霄液,飛音承露清”、陶淵明在他的《己酉歲九月九日》中所說的“哀蟬無留響,叢雁鳴云霄”,以及陸機在他的《擬明月何皎皎》所說的“涼風繞曲房。寒蟬鳴高柳”等等。
等到了唐宋時期,詩人詠蟬,就更加的普遍了。
那蟬作為一個意象,在古詩詞當中,都包含了那些方面的內容呢,總結起來,大致有以下五種:
一、把它看成是秋天的象征,當它是個報秋的使者。
因為蟬出生在六七月份(古人不知道蟬的幼蟲其實已在土中生活了好多年了),一到秋天,便會死去,為此,古人還造了個成語,叫“蟬不知雪”。而蟬鳴又多開始于夏末秋初,是以,古人也順理成章地將蟬與秋聯系在了一起。
于是,就有了“鳴蟬厲寒音,時菊耀秋華”、“猿啼知谷晚,蟬咽覺山秋”、“高天澄遠色,秋氣入蟬聲”、“殘暑蟬催盡,新秋雁戴來”、“千里夢隨殘月斷,一聲蟬送早秋來”等等詩句。
二.用以襯托環境的幽靜。
因為蟬都是生活在枝繁葉茂的大樹上的,能聽見蟬鳴的地方,也多為僻靜之地。所以,故人也常通過蟬鳴來襯托環境的幽靜。
這其中兩只蟬打一成語,最典型的就是辛棄疾的“明月別枝驚鵲,清風半夜鳴蟬”,月光驚動了棲息在樹上的鳥,蟬鳴讓夜晚顯得更加的寂靜,還有“蟬噪林逾靜,鳥鳴山更幽”,這兩句真是妙?。∫詣右r靜,以“蟬噪”和“鳥鳴”來寫山林之幽靜,他(王籍)是怎么想出來的?
再比如,唐代詩人姚合在《閑居》一詩中寫道:“不自識疏鄙,終年住在城。過門無馬跡,滿宅是蟬聲?!币彩怯孟s聲來襯托自己,一個失勢之人的住所之冷清的。
三、起興思鄉之情。
因蟬鳴多預示著秋天將至,古人又愛“悲秋”,故當古人,特別是出門在外的游子,聽到蟬鳴——蟬鳴的一大特點就是天南地北的蟬鳴都是一樣的,難免會引發思鄉之情,是以借“蟬鳴”來訴思鄉之苦的詩人不在少數。
比如唐代詩人陸暢的《聞早蟬》:“落日早蟬急,客心聞更愁。一聲來枕上,夢里故園秋”;白居易的《早蟬》:“亦如早蟬聲,先入閑人耳。一聞愁意結,再聽鄉心起”;朱熹的《宿山寺聞蟬作》:“樹葉經夏暗,蟬聲今夕聞。已驚為客意,更值夕陽薰”;盧殷的《晚蟬》 “深藏高柳背斜暉,能軫孤愁減昔圍。猶畏旅人頭不白,再三移樹帶聲飛”;張喬的《蟬》:“先秋蟬一悲,長是客行時。曾感去年者,又鳴何處枝”,還有耿湋的《新蟬》:“今朝蟬忽鳴,遷客若為情。便覺一年謝,能令萬感生”等等。
四、借蟬鳴來抒發離愁別恨。
因為蟬的叫聲都較為凄楚、哀切、悲涼,是以古人文人多借此渲染凄清的氛圍。比如柳永的名篇《雨霖鈴》以“寒蟬凄切,對長亭晚”來開頭,一下子就奠定了全詞哀傷的情感基調;趙彥端的《點絳唇·憔悴天涯》以“寒蟬鳴處,回首斜陽暮”來收尾,視聽結合,渲染的也是種淡淡的憂傷。
“初唐四杰”之一的王勃。在經歷了罷官之后,更是將蟬鳴視為蟬泣,將蟬旁的露水看成是了蟬的眼淚,“鷹風凋晚葉,蟬露泣秋枝”,這都是典型的寓情于物,借物表情;白居易“人貌非前日,蟬聲似去年”,也是在借蟬聲抒發心中的離別之苦和對友人的思念。還有陸游的“斷角斜陽觸處愁,長亭搔首晚悠悠。世間最是蟬堪恨,送盡行人更送秋”,雍陶的“高樹蟬聲入晚云,不唯愁我亦愁君”,王沂孫的“一襟余恨宮魂斷,年年翠陰庭樹。乍咽涼柯,還移暗葉,重把離愁深訴”,亦莫不是在借蟬鳴來寫離愁別恨。
五、將蟬視為品性高潔的代表,用以自況。
這也是最重要的一點。
古人認為蟬棲于高技之上兩只蟬打一成語,餐風飲露,不食人間煙火,是以就常愛用它來比喻自身品性的高潔和卓爾不群。所謂“詠蟬者每詠其聲,此獨尊其品格”是也。
史上最著名的“詠蟬三絕”,就屬于是這一類的千古佳作。
那下面,我們就一起來欣賞一下這三首號稱是“三絕”的詠蟬詩吧。
第一首:虞世南的《蟬》
垂緌飲清露,流響出疏桐。
居高聲自遠,非是藉秋風。
虞世南是唐朝凌煙閣二十四功臣之一,博學多才,常與太宗一起,討論歷代政治的得失。唐太宗曾贊他有“五絕”,即德行可稱一絕、忠直可稱一絕、博學可稱一絕、文辭可稱一絕,書翰也可稱為一絕。還嘗夸他說:群臣皆如虞世南,天下何憂不理!
但就算是這樣,虞世南也從不以鯤鵬自居,而是用小小的蟬來自比,足見其為人情操之高尚。
第二首:駱賓王的《在獄詠蟬》
西陸蟬聲唱,南冠客思侵。
那堪玄鬢影,來對白頭吟。
露重飛難進,風多響易沉。
無人信高潔,誰為表予心。
唐高宗儀鳳三年,武則天專權,駱賓王多次上書,諷刺武則天,結果被以貪贓的罪名下獄。這首詩就是他在獄中寫的。
在這首詩中,詩人以蟬自比,表達了自己品行高潔,卻被下獄的悲傷之情,全詩情感充沛,用典自然,語意雙關,可以說是達到了物我一體的境界,
沒有人知道我像蟬一樣品行高潔,誰又會為我表白我清白的內心呢?
人生,總有一個時刻是孤獨的,不被人理解的。但是人總還是要有一點堅持,只要我知道我是清白的、是對的,那么,就是有再多的磨難,也無法使我屈服。
第三首:李商隱的《蟬》
本以高難飽,徒勞恨費聲。
五更疏欲斷,一樹碧無情。
薄宦梗猶泛,故園蕪已平。
煩君最相警,我亦舉家清。
李商隱是個大才,但一生沉淪下吏,且處境更是每況愈下。這首詩也是以蟬自比,表達了詩人雖身處逆境,但仍不愿放棄自己所堅守的清高的一首詩。希望大家可以仔細品讀其中的妙味。
END
免責聲明:本文系轉載,版權歸原作者所有;旨在傳遞信息,不代表本站的觀點和立場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如需轉載,請聯系原作者。如果來源標注有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或者其他問題不想在本站發布,來信即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