圭打一成語 一謎一先賢、一事一傳奇
【編者語】上期謎語答案和相關知識。
(一)謎面:秋到村頭枝瑟索,繒衣染色舞大槊。
謎底為:于栗磾
秋到村頭枝瑟索為“栗”;磾為古代用來染繒的黑色礦物,另外于栗磾被賜名“黑槊將軍”。
于栗磾,代郡人,南北朝時期北魏名將。于栗磾好使一桿黑矛,武藝超群,在馬上可以左右開弓,有萬夫不當之勇。劉裕北伐后秦時,對駐扎在黃河邊上的于栗磾很是懼怕,親自寫信向他借道,在信的開頭稱他為“黑槊公麾下”。明元帝得知消息后,十分贊許,便賜他稱號為“黑槊將軍”。于栗磾年少時就開始統軍,直至白發蒼蒼圭打一成語,他臨事善作決斷,所向無前。加之謙虛待人,禮賢下士,不濫用刑罰。所以得知他去世時,太武帝傷心惋惜不已?!段簳ぞ砣弧ち袀鞯谑拧泛汀侗笔贰ぞ矶ち袀鞯谑弧肪杏涊d。
(二)謎面:二帝歸來發已斑,惟用金錢買刀劍。
謎底:于禁、于文則
二帝歸來發已斑:“斑“字兩王歸去只剩下中間文字;惟用金錢買刀劍:貝為古代錢幣,刀劍為“刂”。
于禁:于禁(?-221年),字文則,泰山鉅平(今山東泰安南)人。三國時期魏國武將。本為鮑信部將,后屬曹操,曾于張繡造反時討伐不守軍紀的青州兵,同時為迎擊敵軍而固守營壘,因此曹操稱贊他可與古代名將相比。然而在建安二十四年(219年)的襄樊之戰中,于禁在敗給關羽后投降,致使晚節不保。關羽敗亡后,于禁從荊州獲釋到了吳國。黃初二年(公元221年),孫權遣還于禁回魏,同年去世 ,謚曰厲侯,有一子于圭。
(三)謎面:將士開基心相系,大宇無奈一遠去!
謎底:于志寧
將士開基心相系:士加心為"志";大宇無奈一遠去:"宇"字去一橫為"寧"。
于志寧:于志寧(588年-665年),字仲謐,雍州高陵(今陜西高陵)人,唐朝宰相,北周太師于謹曾孫。于志寧原為隋朝冠氏縣長,后投奔唐朝,擔任渭北道行軍元帥府記室、天策府從事中郎,位列秦王府十八學士。后任太子左庶子、太子詹事,教導太子李承乾。他多次進諫,但李承乾不聽,終至被廢。唐高宗繼位后,于志寧升任侍中,又任尚書左仆射、同中書門下三品,進封燕國公。他在唐高宗廢后之事中,沒有表明立場,因而得罪武則天,被貶為榮州刺史,并以華州刺史之職致仕。665年(麟德二年),于志寧病逝,追贈幽州都督,謚號定。
(四)謎面:順水行舟一千地,鹢鳥展翅高萬里。
謎底:于謙、于廷益
順水行舟一千地:廷字;鹢鳥展翅高萬里:"鹢"字去掉"鳥"為"益"。
于謙:(1398年5月13日-1457年2月16日),字廷益,號節庵,漢族,明朝名臣、民族英雄,杭州府錢塘縣(今浙江省杭州市上城區)人。永樂十九年(1421年),于謙登進士第。宣德元年(1426年),以御史職隨明宣宗平定漢王朱高煦之亂,因嚴詞斥責朱高煦而受宣宗賞識,升為巡按江西,頌聲滿道。宣德五年(1430年),以兵部右侍郎巡撫河南、山西等地。明英宗時因入京覲見時不向權臣王振送禮,遭誣陷下獄,因兩省百姓、官吏乃至藩王力請而復任。土木之變后,英宗兵敗被俘,他力排南遷之議,堅請固守,升任兵部尚書。明代宗即位,整飭兵備,部署要害,親自督戰,率師二十二萬,列陣北京九門外,抵御瓦剌大軍。瓦剌太師也先挾英宗逼和,他以“社稷為重,君為輕”,不許。也先無隙可乘,被迫釋放英宗。和議后,于謙仍積極備戰,挑選京軍精銳分十團營操練,又遣兵出關屯守,邊境得以安寧。當時朝務繁雜,于謙獨運征調,合乎機宜。其號令明審,令行政達。他憂國忘身,口不言功,平素儉約,居所僅能遮蔽風雨。但因個性剛直,招致眾人忌恨。天順元年(1457年),英宗復辟,大將石亨等誣陷于謙謀立襄王之子,致使其含冤遇害。明憲宗時,于謙被復官賜祭,弘治二年(1489年),追謚“肅愍”。明神宗時改謚“忠肅”。有《于忠肅集》傳世?!睹魇贰贩Q贊其“忠心義烈,與日月爭光”。他與岳飛、張煌言并稱“西湖三杰”。
(五)謎面:孔教孟學盡有得,仙山隱沒云腳下。
謎底:于子仁。
孔教孟學盡有得:子;仙山隱沒云腳下:仙字去山為“亻”,云去掉腳為“二”,得仁字。
于子仁:于子仁,湖廣武岡州人。明朝洪武十八年進士,其早年授庶吉士,后改任昌樂知縣,驅除當地虎患。后升任登州知府,因事被逮,后人訴冤,其弟于子禮愿以身代罪。民間亦有關于他的其他傳說,昌樂一帶稱之為“方山爺”。
(六)謎面:一心只為真理站,白首雄心一丈夫。
謎底:于慎行。
一心只為真理站:豎心旁在真的旁邊為"慎";白首雄心一丈夫:白首為“丿”,雄心為單人,以丈夫為一男丁,合為“行”。
于慎行:(1545~1607),明代文學家、詩人。字可遠,又字無垢。東阿縣東阿鎮(今屬平陰)人。明隆慶二年(1568年)進士,改庶吉士,授編修。萬歷元年(1573年)《穆宗實錄》成,進修撰,充日講官。后升禮部右侍郎、左侍郎,轉改吏部,掌詹事府,又升禮部尚書。萬歷三十三(1605年)年詔為詹事未上任,后朝中推出7位閣臣,首為于慎行,詔加太子少保兼東閣大學士,入參機務。萬歷三十五年(1607年)歸家,后臥病不起,起草遺疏,請皇帝“親大臣,祿遺逸,補言官”。數日病死,年62歲,贈太子太保,謚文定。于慎行著有《谷山筆麈》(18卷)、《谷城山館文集》(42卷)、《谷城山館詩集》(20卷)、《讀史漫錄》(10卷);編纂《兗州府志》。
(七)謎面:萬里城墻土飛遁,葉公家里多雕琢。
謎底:于成龍。
萬里城墻土飛遁:城去掉土旁為“成”;葉公家里多雕琢:葉公好“龍”。
于成龍①:(1617年—1684年) ,字北溟,號于山,山西永寧州(今山西省呂梁市方山縣)人。清初名臣、循吏。1661年(清順治十八年),于成龍被任命為羅城縣知縣,在任上明確保甲制度,百姓安居樂業,全力耕作土地。1667年(清康熙六年),于成龍升任四川合州知州。后遷任湖廣黃州府的同知和知府,歷任代理武昌知府,福建按察使,布政使、巡撫和總督、加兵部尚書、大學士等職。康熙二十年(1681年)入京覲見,升任江南江西總督??滴醵辏?684年),朝廷命令于成龍兼管江蘇、安徽兩地巡撫的政事,不久便在任上去世。被康熙帝追贈為太子太保。有《于清端政書》八卷等著作傳世。于成龍在20余年的宦海生涯中,三次被舉“卓異”,以卓著的政績和廉潔刻苦的一生,深得百姓愛戴,被康熙帝贊譽。
于成龍②:(1638-1700),字振甲圭打一成語,號如山,漢軍鑲黃旗人,原籍遼東蓋州,徙居廣寧,清軍入關后落籍于古北口外潮河川南關(今河北省豐寧縣黑山嘴鎮八間房村)。時人為區別清初另一名臣于文龍,又稱他為“小于成龍”。官至直隸巡撫、都察院左都御史、河道總督,卒謚“襄勤”?!肚迨犯濉分懈饔袀?,于成龍墓志中亦有贊語:“國朝有清忠強直經濟名臣曰兩于公,皆諱成龍” ,康熙皇帝南巡至江寧,要他好好向老于成龍學習。這也可以算是清史上的一段佳話。
(八)謎面:有月當去高臺游,他日白首為功名。
謎底:于右任。
有月當去高臺游:有去掉月字、臺字上面游走為口,合為“右”;他日白首為功名:此是根據謎面整體具有圖畫意味去合謎底為“任”。
于右任:(1879.04.11—1964.11.10),漢族,陜西三原人,祖籍涇陽斗口于村,中國近現代政治家、教育家、書法家。原名伯循圭打一成語,字誘人,爾后以“誘人”諧音“右任”為名;別署“騷心”“髯翁”,晚年自號“太平老人”。于右任早年是同盟會成員,長年在國民政府擔任高級官員,同時也是中國近代書法家,是復旦大學、上海大學、國立西北農林??茖W校(今西北農林科技大學)的創辦人和復旦大學、私立南通大學校董等。
(九)謎面:并駕齊驅馬四匹,單馭馳騁又飛去,焚蒿大火燒上頭,閘口甲丁均不留。
謎底:駟馬高門。
并駕齊驅馬四匹:駟;單馭馳騁又飛去:馭去“又”為馬;焚蒿大火燒上頭:蒿上草字頭被燒掉為“高”;閘口甲丁均不留:閘去掉“甲”為“門”。
駟馬高門:漢語成語。指門第顯赫。語出《漢書-卷七十一》中于定國的事跡。當初于定國的父親于公在世時,他家鄉的里門壞了,同鄉的父老要一起修理,于公對他們說:“把里門稍微擴建得高大些,使其能通過四匹馬拉的高蓋車。我管理訴訟之事積了很多陰德,從未制造過冤案,因此我的子孫必定有興旺發達的?!焙髞碛诙▏还僦霖┫?,于永也官至御史大夫,并封侯傳世。
(十)謎面:一潭清水日西落,桃李梅杏樣樣有,芝草入冬風吹遠,邊聲四起生不測。
謎底:土木之變。
一潭清水日西落:一在下,潭字的水、西、日均去掉為“十”,合為土;桃李梅杏樣樣有:均有木子旁為“木”;芝草入冬風吹遠:“芝”上草字頭不見為“之”;邊聲四起生不測:意為“變"。
土木之變:亦稱土木堡之變、土木之禍,指發生于明朝正統十四年(1449年)明英宗朱祁鎮北征瓦剌的兵敗事變。正統十四年(1449年)六月,明朝的瓦剌太師也先侵犯他人領地,明英宗在宦官王振的慫恿下,不顧群臣勸阻,把年僅兩歲的皇子朱見深立為皇太子,令異母皇弟朱祁鈺留守,親率大軍出征。軍政事務皆由王振專斷,行軍路線屢變,士兵疲憊不堪。兵部尚書鄺埜一再要求入居庸關,以保安全,但王振不準。后勤不續退至土木堡時王振下令移營,饑渴難忍的軍士一哄而起,人馬失序,瓦剌軍趁機進攻。明軍倉促應戰,所以兵敗,兵部尚書鄺埜、戶部尚書王佐等66名大臣戰死。當時京師精銳都已在土木堡失陷,剩下老弱士卒不到十萬。于謙力排眾議請郕王調兩京、河南備操軍,山東和南京沿海的備倭軍,江北和北京各府的運糧軍馳援,人心漸定。
(十一)謎面:東南西北四方神,同書姬于一條根。起筆壹柒肆貳柒,再書貳柒陸貳柒。
謎底:邘邰。
東南西北四方神,同書姬于一條根:為提示,意思為姓氏之始,同時也是四角號碼的意思;起筆壹柒肆貳柒:“邘”四角號碼為;再書貳柒陸貳柒:“邰”的四角號碼為.
邘邰:河南沁陽一古村,于氏發源地。邘國是中國歷史上商朝至春秋時期的一個諸侯國,即今河南省沁陽市西北三十里的西萬鎮邘邰村。周王朝建立后,為加強統治,周武王封次子邘叔建立姬姓侯國,春秋時被鄭國所滅。后代子孫以國為姓,去邑為于。邘邰村東有邘國古城遺址,邘國古城遺址為長方形,東西約820米,南北580米,總面積480平方米,城周圍有城壕。城由內城、外城組成。內城在東,外城在內城西北,現為邘邰村。現存邘國故城(內城)城墻有東西兩面,東長150多米,北長450多米,高2-7米,寬12-17米。專家們從城墻夯窩考證,古城墻分三層,分別是商、周、漢三個朝代修建?!端涀ⅰ酚涊d:邘水出太行之阜山。其水南流至邘城西,又東南經孔子廟東,又東南經邘亭西,又東南注于沁。為姬于起源地。
(十二)謎面:一水清江是異鄉,古貌一變綠滿坡,前功盡棄淚雙落,癡女常伴某身側。
謎底:紅葉為媒。
一水清江是異鄉:紅字;古貌一變綠滿坡:古字上下結構變為左右為“葉”,葉綠色;
前功盡棄淚雙落:“功”去掉前面的“工”,再多兩個點是“為”;癡女常伴某身側:“女”加“某”為“媒”。
紅葉為媒:也叫紅葉題詩、紅葉傳書,這個傳奇源自一個愛情故事。 在封建社會,總是由民間選出成千上萬的良家女子到皇宮里服侍帝王、妃子及公主、皇子。這些宮女們如花的青春歲月,便在寂寞的皇宮中消磨掉,凄慘而恓惶,哪里有半點幸??裳?。
唐僖宗時,有個宮女叫韓翠蘋,身處長安皇城深宮之中,她在一片紅葉上題詩:“流水何太急,深宮盡日閑。殷勤謝紅葉,好去到人間?!弊尲t葉隨著御河的水漂到宮外。
正巧一位叫于佑的書生傍晚來到皇城御河岸邊,正撩水洗手,偶然拾得題詩的紅葉。書生為詩中的幽情所感動,也題詩于紅葉之上:“曾聞葉上題紅怨,葉上題詩寄阿誰?”借流水傳到宮中。韓翠蘋常偷空到御河邊,因此也得到了題詩紅葉。兩人都心懷愛慕,卻無緣相識。 后來,唐僖宗令后宮放宮女3000人,宰相韓詠是韓翠蘋同族,收留了她,正碰上于佑在韓府門館擔任文書,韓詠無意中促成好事,做了他們的媒人,二人遂結為伉儷。
婚后,韓翠蘋在于佑書箱中發現了紅葉,她十分驚異,說:“這紅葉上的詩是我作的,夫君是怎么得到的?”于佑就把得紅葉事詳細講給了妻子。韓氏又說:“我在宮城御河里也撿到了一片題句的紅葉,不知道是宮外何人所寫?!彼蜷_自己的衣箱取出了一片紅葉,于佑接過來一看上面的題句就連聲說:“這是我題的!”韓翠蘋感慨萬端,又題詩一首道:“一聯佳句隨流水,十載幽情滿素懷。今日卻成鸞鳳友,方知紅葉是良媒?!焙髞恚拇蠹抑坏陌讟惆堰@段傳奇改編成雜劇《韓翠蘋御水流紅葉》。
(十三)謎面:一樣相思兩相宜,十一過來明月離,別佳人兮日落時,及第才子竹帽去。
謎底:桐葉封弟。
一樣相思兩相宜:取“同”意;十一過來明月離:“十”加“明”去掉“月”“日”去“一”為“口”,合為“葉”;別佳人兮日落時:“佳”去單人旁為“圭”,“時”去日為“寸”,合為“封”;及第才子竹帽去:“第”去掉竹字頭為“弟”。
桐葉封弟:周代,叔虞為周成王的胞弟,據傳叔虞與成王玩耍,成王把一桐葉剪成一個似玉圭的玩具,對叔虞說:我將拿著玉圭封你,史稱“桐葉封弟”。后因以指帝王封拜。 亦省作“ 桐封 ”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