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文中提升立意的好句子精選200條
2024年高考作文寫作經典技巧之立意
高考作文得分高,立意前后加詞語,開篇點題是訣竅。下面是小編為你帶來的2024年高考作文寫作經典技巧之立意,歡迎閱讀。
(一)話題作文的立意(中心觀點的確立):
話題作文的立意應考慮的幾個方向:
一是使要話題表達的主題更加明確;
一是使話題要表達的主題更加具體;
一是使話題要表達的主題易于深化;
一是使話題要表達的主題更為新穎。
從話題作文的話題結構特點看,話題可分為詞語型話題、句子型話題、關系型話題。
⑴:詞語型話題(包括獨詞類,偏正短語類)的立意:
詞語型話題,中心論點可用其造句進行提煉。對話題采用“前添加,后添加,中間添加”的辦法(添加定語狀語等修飾語,或添加主謂賓等主干成分),“寬題走窄”,使話題更具體明確,或把話題補充為一個句子。那么,文章的立意也就出來了。
如:話題“臉”(05江西)
■擴展為短語:媽媽的臉,孔繁森的臉,曹操的臉;城市的臉,中國的臉,地球的臉;美化臉部,化裝臉部;美麗的臉,丑陋的臉。
■擴展為句子:我希望有一張天使的臉;笑容,寫在臉上;三國史是一部“臉”史;請你收起偽善的臉;改革開放的成果展露在人們的臉上。
再如2005年高考山東卷的話題“雙贏的智慧”,我們就可以造出這樣一些 句子來:經商中需要雙贏的智慧,中國對外交往中也需要雙贏的智慧,人際交往中更需要雙贏的智慧;集體和個人應實現雙贏的智慧,雙贏的智慧來自雙方共同的需 要,雙贏的智慧可以實現共同發展……這樣一來,思路展開了,理解話題也就變得容易多了,立意也就出來了。
⑵:句子型話題(包括主謂短語類,動賓短語類)的.立意
句子型話題,其本身就是中心論點,但任須通過添加不同類型的六種成分具體化,從而列舉出不同的立意。話題:雕琢心中的天使。
■從對象的角度添加:
誰雕琢心中的天使?添加主語或通過添加不同的類屬定語細化主語————(我,媽媽,孔子,叢飛,巴金,李白---------)雕琢心中的天使
■從原因的角度添加:
為什么要雕琢心中的天使?給謂語“雕琢”添加各個層面的原因狀語———因為(責任感,使命感;人生有追求,個人有理想;---------)而雕琢心中的天使
■從辦法(方式)的角度添加:
怎樣雕琢心中的天使?給謂語“雕琢”添加各種的方式狀語———(用愛,用奉獻,用執著;用改造自己,用保持本色;用勇敢,用堅強,用獻身)雕琢心中的天使
■從賓語的類屬角度添加:
雕琢心中的什么樣的天使?從賓語的類屬角度添加定語———雕琢心中(人格高尚,才能卓越,形象高大,本色純真,貢獻巨大)的天使
■從后果(意義)的角度添加:
雕琢心中的天使就會怎么樣?在話題后面添加詞語或句子———雕琢心中的天使(自己幸福,人生精彩,社會美好;天地寬廣,人際和諧,社會進步---------)
⑶:關系型話題的立意:
重在考查考生的思辨能力。故構思作文之前,最重要的是要用辯證思維的方法,辨清構成話題的詞和詞、短語和短語之間的特定關系。這種關系即為中心論點。
【第1句】:對立統一關系:就是各要素單一來看是對立矛盾的,但實質上它們又相互 依存、相輔相成、和諧統一。也可稱之為無此無彼式。如“自由與紀律”這個話題,辨證唯物主義告訴我們,沒有“自由”無所謂“紀律”,沒有“紀律”也就沒有 “自由”,二者對立統一。當然,根據這種關系可變通理解為:沒有紀律,就不可能有真正的自由;人要有自由,但自由要受紀律約束。
【第2句】:是非取舍關系:即指關系型話題的諸要素之間是一是一非、一對一錯的關系,對它們只能有所取舍選擇。也可稱之為有此無彼式。對“自信·自滿·自負”,我們應理解為“要自信,不能自滿,更不能自負”。
【第3句】:辯證關系:即指構成話題的諸要素之間存在著某種關系,但這種關系不是一成不變的。也可稱之為有此未必有彼式。如“痛苦與成功”這個話題,我們可理解為“成功來自痛苦的磨礪”。但痛苦之后不全是成功,成功也并非全部源自痛苦。
【第4句】:并列共存關系:即指構成話題的諸要素之間存在著一種平等并列的關系, 幾個要素可以同時共存。也可稱之為有此有彼式。如“和而不同”,須理解為“既要做到‘和’,又要做到‘不同’”,意即“既要善于調和矛盾,與別人和諧相 處,同時又要有不同于別人的獨立見解,不能隨風倒、隨大流”。
【第5句】:條件結果關系:即話題兩個要素之間為一是其中另一個的條件。也可稱這為有此就有彼式。
(3)分論點的提煉與表述
論證某一方面觀點、某一事理,從不同角度、不同側面、不同層次去展開,這每一層、每一面就一一個“分論點”。分論點是對中心論點的展開與說明,是中心論點的具體化。因此,提煉分論點的前提是先確定中心論點,并用一個句子的形式表達出來。提煉分論點的常用方法有:
【第1句】:追問原因法——即問一個“為什么”
追問原因法,就是把中心論點作為結論去追溯這個結論產生的條件和原因,或透過現象深入本質,或揭示問題產生的原因,從而形成分論點。由于因果聯系是存在于一切事物和現象之間的一種普遍聯系,因此,運用因果分析法形成分論點是議論文寫作中使用得較多的一種方法。
例1:古訓說:“不以規矩,難以成方圓”。現代人說,如何創新,就是要打破傳統的框框,突破規矩。請以“規矩”為話題作文。
分析:先把話題(題目)擴展成一個句子(中心論點):沒有規矩,難成方圓。再對這個句子表述的現象追問原因,于是得到分論點:①沒有規矩,個人不能成才;②沒有規矩,集體不能穩定;③沒有規矩,國家不能發展。
例2:2000年的高考話題作文“答案是豐富多彩的”。
提煉:話題“答案是豐富多彩的”本身就是一個句子(中心論點),無須擴展。對這個句子表述的現象追問原因,于是得到分論點:⑴世界千變萬化,事物是復雜的;?⑵人們看問題的方法、角度不同;③評判事物時所持的標準不同。
2。追問辦法法——即問一個“怎么辦”
所謂追問辦法法,就是解決論證中的“怎么辦”的問題,提出解決問題的具體措施和途徑。這些具體措施和途徑往往就是文章的分論點。采用“追問辦法法”提煉分論點,也必須先確立中心論點。
例1:06年湖南高考,題目“談意氣”。
提煉:先把題目“談意氣”中的關鍵詞“意氣”擴展成一個句子(即中心論點),:人要有意氣,然后追問:人怎樣才能有意氣?于是得到三個分論點:⑴堅韌不屈,不畏風霜,不畏冷雨;⑵勇敢不懼,勇往直前,不怕犧牲;⑶自信樂觀的,幾多風雨陰霾,總能撥開云霧見陽光
例2:命題作文《學會欣賞別人》。
提煉:標題就是中心論點,無須擴展成句子。圍繞“怎樣學會欣賞別人”提出 解決問題的三個具體做法(亦即三個分論點):學會欣賞別人,要求自己有胸懷坦蕩、虛懷若谷的作風;學會欣賞別人,就是要努力發掘別人身上的閃光點,學習并 借鑒,不求全責備,不嫉賢妒能;學會欣賞別人就是要互幫互學,取長補短,共同提高。
【第3句】:追問結果法——即問一個“會怎樣”
追問結果法,就是把由話題(標題)確定的中心論點作為前提,去推想在這個前提下將會產生的結果(意義、價值、影響)。
例1:話題“答案是豐富多彩的”
提煉:以“答案是豐富多彩的”為前提,可以去闡發“答案是豐富多彩”的意 義(結果)。這樣我們可以想到:⑴在思維領域,正因為答案的豐富多彩,才有那么多發明創造,才有“百家爭鳴”的局面;⑵在文學藝術領域,正因為答案的豐富 多彩,才有風格的多樣、創作方法的多樣,才有“百花齊放”的絢麗多彩;⑶在經濟領域,正因為答案豐富多彩,我們經濟才繁榮,社會生活才豐富多彩。
例2:題目《這山望著那山高》
提煉:題目《這山望著那山高》即為中心論點,無須擴展成句子,用推想結果的方法提煉:①這山望著那山高,人就會永不滿足;②這山望著那山高,人就會精益求精;③這山望著那山高,人就會進取開拓;④這山望著那山高,人就會力爭上游。
【第4句】:追問對象法——即問一個“關涉到哪些人事物”
追問對象法,就是先將由話題(標題)確定的中心論點用一個句子表達出來,再看這個句子的謂語可涉及到哪些人(事,物),然后補出來或者具體列舉出來,即成為分論點。
例1:06年廣東高考,話題“雕琢心中的天使”
提煉:將話題變具體一點為“用愛雕琢心中的天使”,為它作中心論點,謂語“雕琢”可涉及的人有:叢飛,李春燕,洪戰輝等,于是可以組合成文章主體部分的三個內容:⑴叢飛用愛雕琢心中的天使;⑵李春燕用愛雕琢心中的天使;⑶洪戰輝等用愛雕琢心中的天使。
例2:以“最美的顏色”為話題作文
提煉:把話題補充為“什么是最美的顏色”,于是可得到分論點:⑴綠色是最美的顏色,因為它是生命的顏色;⑵紅色是最美的顏色,因為它象征熱情;⑶白色是最美的顏色,因為它象征純潔。
【第5句】:追問內容法-——即問一個“關涉哪些方面”
追問內容法,就是先將由話題(標題)確定的中心論點用一個句子表達出來,再看這個句子的賓語可涉及到哪些人(事,物),然后補出來或者具體列舉出來,即成為分論點。
例1:06年廣東高考,話題“雕琢心中的天使”
提煉:將話題補充為一個句子:一代大家辛棄疾雕琢心中的天使。然后對賓語“天使”具體化,即得到分論點:⑴一代大家蘇軾把自己雕琢成愛國的天使(國家危難時);⑵一代大家蘇軾把自己雕琢成的樂觀的天使(受貶時)⑶一代大家蘇軾把自己雕琢成的詞壇的天使(文學上)。
例2:《拒絕窩囊廢》文題
提煉:題目即為中心論點。對“窩囊廢”進行分析,分析它的能指和所指,可以形成三個分論點:(1)拒絕平庸無能者(提倡德才兼備);(2)拒絕怯懦無聊者(提倡敢作敢為);(3)拒絕鼠目寸光者(提倡志存高遠)。
分論點的表述:【第1句】:“扣得住”,是說所列的幾個分論點應該從同一角度回答同一問題;【第2句】:“分得開”,是說所列分論點之間界限清楚,不互相交叉重疊,沒有包容關系;【第3句】:“排得順”是說分論點的先后順序要合乎邏輯,合乎情理。
高考作文寫作立意的方法
在平時的作文練習中,很多同學就對材料作文的審題立意感到十分苦惱,因為一不小心就容易走偏。下面是小編整理的高考作文寫作立意的方法,歡迎閱讀。
【第1句】:主旨領悟法
這是材料作文最為常用且最為穩妥的審題立意方法。如果能準確地領悟材料的中心,并以之為文章的主旨,那么,所寫文章定能既切題又有深度。
示例
《華爾街日報》報道:海灣戰爭前夕,該報記者到駐沙特的美國陸戰隊采訪時,驚奇地發現,在沙漠的帳篷里,待命的軍艦上,美國的官兵正在爭相研讀中國的《孫子兵法》。陸戰隊司令格雷將軍指令:《孫子兵法》為陸戰隊官兵必讀書。
綜觀材料,我們不難發現,美國官兵之所以學習中國的《孫子兵法》,是用以指導他們的戰術,材料的主旨十分清晰,據此,可提煉“他山之石可以攻玉”之類的觀點。當然,這是顯性的;從隱性看,外國人尚且如此重視對我國文化遺產的學習,那么作為中國人的我們,則更應“重視祖國文化遺產的傳承”,而這在某種意義上更具深意。
【第2句】:關鍵把握法
關鍵詞句往往是“文眼”,蘊含著材料的主旨。因此,可將其作把握材料、選擇立意角度的突破口。在材料作文的材料中,關鍵詞句常常是命題者或材料中的人物的評議性語句。
示例
巴西足球名將貝利在足壇上初露鋒芒時,一個記者問他:“你哪一個球踢得最好?”他回答說:“下一個!”而當他在足壇嶄露頭角,已成為世界著名球王,并踢進一千多個球后,記者又問道:“你哪一個球踢得最好?”他仍然回答:“下一個! ”
這“下一個”三個字,既體現出永不滿足的進取精神,又蘊含著藝無止境、不斷創新的哲理,閃耀著人格、智慧、精神的光芒。抓住了這個關鍵詞,便抓住了材料的靈魂實質。
【第3句】:由果溯因法
事物都是互相聯系的'。比如,有很多事物就是以因果關系的聯系形式存在的。寫材料作文,審題時如果能由材料中列舉的現象或結果推究出造成所列現象或結果的本質原因,往往能找到最佳的立意。
示例
某膠粘劑公司研制成強力萬能膠水,在推向市場之前,別出心裁地將一枚價值可觀的大金幣,用該膠水粘在該公司的大理石柱上,并稱誰能將其取下而不損壞門柱,金幣歸誰。一時間,門前人頭攢動,不少人紛紛一試身手,結果力氣耗盡,金幣卻巋然不動。人群中爆發出熱烈掌聲,各色人等稱贊有加,消息不脛而走。新產品一上市,廠家即獲得巨大效益。
材料中新產品一上市,之所以“獲得巨大效益”,一是因為該強力萬能膠水粘后能“巋然不動”的有目共睹的過硬質量,二是由于公司采用了非同尋常的營銷宣傳策略,于是,我們便能順理成章地分別得出 “事實勝于雄辯”、“酒香還需巧吆喝”的結論。相比之下,后者更富有時代氣息。
【第4句】:寓意揭示法
對于一些寄寓性材料,如寓言、童話、漫畫等,須透過材料的表象,進行“由物及人”、“由物及事”的聯想,即由材料中的物聯想到人,進而聯想到與材料內容相類似的人生哲理、社會現象等,挖掘其真正的內涵,從而確立論點。
示例
驢子馱鹽渡河,它滑了一下,跌進水里,鹽溶化了,它站起來時輕了許多。這件事使它很高興。又有一天,它馱了海綿走到河邊,故意一滑,跌進水里,那海綿吸了水,驢子站不起來,終于淹死了。
這則寓言告訴我們,一切應從實際出發,情況變化了,我們的思想和工作方法也應隨之變化,如果墨守成規,或盲目套用,必將招致失敗。寫作時要透過驢子馱鹽和海綿的表象,把握并取其寓意作為文章的論點。
【第5句】:細節切入法
示例
鄭板橋的書法,用隸書參以行楷,非隸非楷,非古非今,俗稱“板橋體”。他的作品單個字體看似歪歪斜斜,但總體感覺錯落有致,別有韻味,有人說“這種作品不可無一,不可有二”。
從局部細節來看,大致有以下思路:
鄭板橋書法,“用隸書參以行楷,非隸非楷,非古非今”,啟示人們要“善于借鑒”,學會融合;“作品單個字體看似歪歪斜斜,但總體感覺錯落有致,別有韻味”,提示我們要注重個體與總體、局部與整體關系的和諧,即“和諧就是美”;而“這種作品不可無一,不可有二”,則揭示出任何事物唯有 “彰顯個性”,具有鮮明的個性特色,方能體現其價值、立于不敗之地的真理。
【第6句】:傾向揣摩法
面對材料作文,不少考生因未能真正吃透材料,熟練掌握審題立意、觀點提煉的方法,時常造成所提煉的觀點與材料若即若離,甚至南轅北轍,即使你的文章結構再嚴謹、論證再充分、事例再豐富、語言再優美,也只能是“瞎子點燈白費蠟”了。可見,材料作文的觀點提煉,至關重要。
那么,如何才能吃透材料,緊扣材料,選好角度,確立一個具有相當新意、深意的觀點呢?
【第7句】:多向發散法
有些材料作文的材料比較散。對于這樣的材料,審題時可以采用多向發散的思維方法,圍繞材料展開多角度立意。
示例
薛潭學謳于秦青,未盡秦青之技,自謂盡之。遂辭歸。秦青弗止,餞于郊衢。撫節悲歌,聲振林木,響遏行云。薛潭乃謝求反,終身不敢言歸。
從薛潭角度,我們可抓住他 “學謳”、“未盡秦青之技”就“辭歸”,得出“要謙虛”的啟示;也可從他意識到自己遠未學到老師的本事而 “謝求反”,總結出“要知錯即改”的道理。從老師秦青的角度,我們可從他面對學生的自以為是,并未發怒,而是“弗止,餞于郊衢”,且“撫節悲歌,聲振林木,響遏行云”的不一般的舉動中,受到啟發:“教育要講究方法”。
然而薛潭 “終身不敢言歸”的做法值得商榷。倘若學生真的將老師的本事全部學到家的話,那又何必 “終身不敢言歸”呢?我們完全可以理直氣壯地另行拜師,博采眾長。當然,提煉出多個觀點后,應擇優而作。
【第8句】:舍次求主法
有些材料作文的材料往往會牽涉許多人和事。因此,審題時要明確哪些是材料的主要人物或事件,哪些是次要人物或事件,并舍棄次要人物或事件,從主要人物或事件的角度審題立意。
示例
公交車靠站停穩后,車站上一位婦女為抓緊時間,抱起原先站著等車的小孩上車。車上一青年乘客主動起身讓座。抱小孩婦女謝過對方,放下小孩,笑笑說:“小家伙剛會走路,還是讓他自己站吧。”此刻,見兩人互相謙讓,無人入座,一旁的時髦少婦眼明手快,一屁股坐下,并大聲招呼道:“囡囡,媽媽幫儂搶到座位了。 ”
材料中共出現了三個“人物”。無論從讓座青年角度提倡 “要助人為樂”,還是從搶座位的時髦少婦方面提出“要文明禮讓”,似乎均無不可。然而從整個材料的重心、指向來看,應舍棄后兩個次要人物,著眼點放在主角抱小孩的婦女身上,宜立意“盡早讓孩子自立”。
【第9句】:求同存異法
此法對組合性材料作文尤為適宜。如果提供的組合性材料內涵是一致的,可以抽取其共同的、本質的內容,提煉出一個論點;如果提供的材料之間內涵不一致,甚至相差很遠,那么應摒棄相異的面,尋找交叉、重合的點。
示例
丹麥人去釣魚會隨身帶一把尺子,釣到魚,常常用尺子量一量,將不夠尺寸的小魚放回河里。他們說:“讓小魚長大不更好嗎? ”兩千多年前,我國孟子曾說過:“數罟不入洿池,魚鱉不可勝食也。 ”
一中一外、一古一今的兩材料,告訴我們的是同一個道理:在急功近利、異常浮躁的當今社會,務必“要有遠見卓識 ”。
【第10句】:互補完善法
示例
①佛羅倫薩詩人但丁的名言:“走自己的路,讓別人去說吧! ”
②波蘭諺語:“常問路的人不會迷失方向。 ”
材料①“走自己的路”強調要有堅定的信念;材料②“常問路的人不會迷失方向”是講走路時要有虛心求教的精神,要聽從他人指導。兩者孰是孰非?兩者具有很強的互補性,若將兩者結合起來,就既全面又合理。因此,可以提煉這樣的觀點:只有既有“走自己的路”的堅定信念,又有“常問路”的虛心精神,才能走好自己的人生之路。
當然,材料作文審題立意的方法還有很多,而各種方法也并非孤立的,可能互有交叉。若在具體的審題立意過程中能靈活地綜合運用,效果則更佳。
2024年高考作文寫作經典技巧之審題
高考作文得分高,審準文題最重要。下面是小編為你帶來的2024年高考作文寫作經典技巧之審題,歡迎閱讀。
(一) 話題作文的審題:
話題作文一般由“引入性材料+闡釋性話語+話題核心詞+寫作要求”構成。 “材料”主要用來引出話題,同時對話題的走向起導向和提示作用;“提示語”主要是啟發審題立意,打開寫作思路;“要求”則是寫作時注意的事項,寫作時不可 輕視。話題作文審題包括:審材料,審提示,審話題,審要求。最關鍵的是審話題,包括審準話題的寫作范圍與寫作重點。
⑴單個詞語型話題:其話題本身是一個字或詞語。名詞要注意 其本義,引申義和比喻義。如:“臉”本義“人臉部”,引申義“表情,情感”(媽媽的臉指媽媽的關愛),比喻義“面貌”(城市的臉)。形容詞與動詞話題,寫 作時根據立意,補出主語或賓語后,按后面的主謂短語和動賓短語的方法確定寫作范圍與重點。
⑵偏正短語型話題:正部是寫作的重點,偏部限定寫作范圍。如:生存的智慧,“智慧”是寫作的重點,“生存”限定寫作范圍,即“智慧”只能是“生存”方面的“智慧”。
⑶動賓短語型話題:動詞是寫作的重點,賓語是論述的對象范圍。如:戰勝誘惑,“戰勝”
是寫作的重點(為什么要戰勝,怎么樣戰勝),“誘惑”限定戰勝的對象只能是“誘惑”而不是別的。
⑷主謂短語型話題:謂語是寫作的重點,主語表示謂語論述的對象。如:答案豐富多彩,“豐富多彩”是寫作的重點,“答案”則限制豐富多彩的對象只能是“答案”,而不是別的事物。
⑸并列短語型話題:主要是關系型話題,寫作時以一者為主,兩個方面對比貫穿全文。關系型話題的主要關系有:①依存關系,如《看到自己與看到別人》;②主次關系《自我認識與他人期望》;③取舍關系,如《材與非材》;④條件關系,如《人文素養與自我發展》。
⑹完整句子型話題:以謂語為寫作重點,同時注意主語,賓語和修飾語對對象和范圍的限制。如:細節決定成敗,謂語“決定”是寫作重點(為什么決定,怎么樣決定),“細節”“成敗”則表示“決定”的范圍對象。
特別強調:審題時,要注意話題中的詞語的本義、比喻義、引伸義或其它特殊意義。深入準確地挖掘這些含義,往往會適使文章立意深遠深刻。
(二)命題作文審題與話題作文的比較:
命題作文和話題作文雖然不是同一概念,但二者有交叉的地方。有些命題本身 就是話題,如“安”(05北京)、“愿景”(06天津)、“談意氣”(06湖南)等等,這樣的命題與話題作文,二者立意完全相同。而有些命題就不能僅僅把 它看作話題,因為它已經是作者的觀點或主張了,如“我想握住你的手”(06上海),“今年花勝去年紅”(05年遼寧)等,這樣的命題作文,立意必須嚴格服 從題目的指向(作文的標題也不得改變)。
值得指出的是,如以“一枝一葉一世界”(05年浙江),“雕琢心中的天 使”(06廣東)為話題作文,盡管話題即觀點,但也可以反過來立意,“一枝一葉未必一世界”“心中的天使不需雕琢”(保持人的本真美)。廣東省作文評分標 準中對這樣的立意是認可的'(05年“紀念”也可以立意為“無須紀念”),因為它符合“在話題范圍內”的要求。
(三)材料作文審題與話題作文的比較:
請比較下面兩則材料并加以區別:
材料1:“一只老鳥指著開著門的鳥籠對它的幾個孩子說“進去吧,我早就為你們準備好了家。”“不,我們要上天!”它的孩子回答說。請根據以上材料,寫一篇議論文。
材料2:有人說當代中學生常常是矛盾的。一方面,帶有個性的臉頰,他們開 始認識到自我,自信“我就是我”;另一方面,在繽紛炫目、而且必須面對的生活面前,他們有時也迷茫,常常會問:“誰能告訴我,我是誰?”請你結合成長中的 親身經歷,以“我的故事”為話題,講出一段真實的體驗和感受。
通過比較,我們很容易發現,由于材料的“功用”不同,二者的區別是明顯的。前一則材料,是文章立意的出發點和歸宿點,同學們必須找準材料的“焦點”,審清“自立”這個題旨后才能構思寫作;而后一則材料,僅僅為我們提示了一個內容指向,其寫作范圍也要比前者大得多。
在寫法上,以往的材料作文很容易套用“三段論”、“四步法”。引述材料、 分析材料、聯系材料、歸結材料幾乎成了這類作文固定的寫作模式(并不是說這種模式完全要不得,作為基礎訓練它是可以的,但在選拔考試中,這種模式作文肯定 占不了什么優勢)。而話題式材料作文,除了明確限定性內容外,同學們在寫作時,完全可以從簡審題,突破傳統材料作文所形成的種種程式,在它為同學們提供的 最廣闊的思維空間里,大膽地發表對事物的高見,不拘一格地寫出社會生活的五彩繽紛,寫出自己的最精彩的故事。
高考作文指導:立意
導語:意立得高下與否,決定著一篇文章質量的優劣。那么,怎樣確定立意才會使你的文章高蹈勝出呢?下面我們來詳細看看。
技法一:聯系社會,寫出深刻
高考作文命題中有許多材料,提供的是自然現象或物體,若僅就其本身“原地踏步”,很難立論。對這些托物類的命題,就應該展開聯想想象的雙翼,開辟發散思維的通途,分析相似的社會現象,探求事物的本質特征,由物及人,由事及理,由自然而社會,從而探求文章的主題,確立文章的立意。如:
從一個人的成長看來,先要學會走,然后才會跑,任誰都跑過——無論身體上還是心靈上的,但跑的體驗是不盡相同的。
你或許有難忘的經歷,或許有深切的感受,或許有獨到的認識,請結合自身生活實際,以“跑的體驗”為話題,自選角度,自擬標題,寫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記敘文或議論文。
這個題目中的“從一個人的成長看來,要先學會走,然后才會跑”,引導考生應該去仔細琢磨“走”與“跑”之間的關系,先學會走,然后才會跑,這是符合人的自身成長規律的,但這說的只是表象,從材料中的提示語“無論身體上的還是心靈上的”來看,寫作時不要局限于只寫現實生活中能夠親眼見到的“跑”的體驗,還可以寫心靈上的。聯系現實生活,要透過現象看到本質,比如:我國體育健兒奧運奪冠是在“跑”,它讓我們體驗到中國體育事業的發展;我國航天員太空遨游是在“跑”,它讓我們體驗到中國科技的騰飛;袁隆平走進田間搞研究是在“跑”,它讓我們體驗到中國科學家的偉大精神等。那么,在文章中就可以表達這樣的主題:跑是一種努力進取的姿態,在跑的過程中堅忍不拔、持之以恒,終會贏得成功之神的青睞。
再比如以寓言式漫畫“貓吃魚”為材料,要求選準角度,明確立意,不脫離材料內容及含意的范圍作文。乍一看似乎無從著手,但只要把它與某一種社會現象聯系起來思考,很快就會變得容易寫了。請看作文《為自己負責》中的.片段:
只有為自己負責,才能用意志的血滴和拼搏的汗水釀成瓊漿,使生命歷久彌香;只有為自己負責,才能用不凋的希望和不滅的向往織成彩虹,使生命絢麗輝煌;只有為自己負責,才能用永恒的執著和頑強的韌勁鑄成銅墻鐵壁,使生命固若金湯。
為自己負責,讓我們相信“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盡還復來”的浩然大氣,塑造我們的性格;為自己負責,讓我們相信“安能摧眉折腰事權貴,使我不得開心顏”的凜然豪氣,提升我們的精神層面;為自己負責,讓我們相信“千磨萬擊還堅勁,任爾東西南北風”的渾然正氣,完善我們的靈魂;為自己負責,讓我們相信“黃沙百戰穿金甲,不破樓蘭終不還”的巍然志氣,撥轉我們的生命航向……
青年時代是個黃金的時代,年輕時代是個激情的時代。年輕的心怦怦跳動,年輕的血汩汩流動,年輕的歌激昂慷慨,年輕的夢絢麗多彩。讓我們攜上背包,秉持著對自己負責,去攀登人生的金字塔。
——為自己負責,你會越走越遠,越攀越高!
該文作者充分展開發散思維,聯系到生活中一些人缺乏責任意識、不對自己的人生負責的社會現實,確立了“人生應當為自己負責”的文章立意,深刻而有見地。
技法二:變換角度,寫出新意
變換角度,從新的視角、新的方位審察和思索客觀事物,就會有新的發現,見人之所未見,獲得新的意蘊。任何事物都具有很多不同的質,本身具有豐富的自身關聯,或者對別的事物有著多方面的關系,這就使變換角度、獲得新的發現具有了可能性,從而開辟了立意的多種途徑。采用變換角度的方法,就要打破單向、一元的思維定勢,不拘于一孔之見或一隅所感,要盡可能尋找新的突破口,從新的側面切入,使立意別具一格,讓人耳目一新。如:
以“肩膀”為題,寫一篇800字的作文,除詩歌外,體裁不限。
盡管是體裁不限,要是單純地寫成介紹“肩膀”的說明文,估計這個命題好下筆,但是卻難得高分。“肩膀”大家都熟悉,都有話可說,有情可抒,同時,“肩膀”的寓意又是相當狹窄的,這就要突破想象力了。小時候在父親、母親的肩膀上,那是每個人快樂的童年。如果變換一下角度去思考,就會發現,其實生活遠不止這些,在一個人的生命當中,受傷的時候,在你身邊的人就是你的肩膀;一個肩膀,可以托起你人生的希望;一個肩膀,可以承載無數人的生命;還可以從反面寫,一個人的成長,需要自己的拼搏,如果老是靠肩膀,那么如果有一天沒有肩膀了,人生就倒掉了。這些都是很不錯的“意”。
又如:
“細雨濕衣看不見,閑花落地聽無聲”是唐詩中的名句。有人說,這是歌詠春天的美好品格;有人說,這是暗指一種恬淡的做人境界;有人說,這是嘆息“細雨”“閑花”不為人知的寂寞處境;有人說,“看不見”“聽無聲”并不等于無所作為;還有人說,這里的情趣已不適合當今的世界……請你根據自己讀這兩句詩的體會,展開聯想,寫一篇文章。
面對詩句,不同的考生會讀出不同的理解。題目提示的幾個切入角度,給考生提供了廣闊的發揮天地,考生應該順著這幾個方面的任何一個方面延伸、拓展,進行二度創造,談出自己對人生、社會、為人處世等方面的體會和感想。比如題目提示的“這里的情趣已不適合當今的世界”的切入角度,就可以結合實際進行二度創造,尋找到新的主題:目前,現代工業的迅猛發展使得全球氣候變暖,環境污染嚴重,我們已經很難再找到古典詩歌中描述的美好意境,在某種意義上,古典詩歌給我們矗起了一座紀念碑,但更是一座刻有滅絕物象的冰冷的殤碑,這是一種倒退,這是一種人文缺失,所以,我們應該關注人類自身的生存環境。
技法三:研析材料,寫出高遠
就是分析文題材料提供的情況,推斷其性質、原因和結果,從而概括出正確的主題,確定出卓爾不群的立意。如:
許多城市都有能代表其文化特征并具有傳承價值的事物,這些事物可以稱作該城市的符號。故宮、四合院是北京的符號;天橋的雜耍、胡同小販的吆喝是北京的符號;琉璃廠的書畫、老舍的作品是北京的符號;王府井商業街、中關村科技園是北京的符號……隨著時代的發展,今后還會不斷涌現出新的北京符號。保留以往的符號,創造新的符號,是北京人的心愿。
請以“北京的符號”為題,寫一篇文章,談談你的感受或看法。
要解讀“北京的符號”,只需抓住一點,寫出自己的感悟和理解。這個“符號”應該有歷史和現實的含義,可是北京的符號到底是指什么呢?是那些古老的建筑,是胡同文化,還是小吃名流?建筑承載的是歷史的延續,胡同承載著生活的氣息,小吃名流各大城市應該都有,這些似乎都不足以說明“北京的符號”。這個“符號”,應該是中國的符號,它有中國過去的屈辱,也有中國今日的輝煌;應該是世界的符號,它是一個國家的首都,也是一個文明的象征。據此分析,可以這樣確定文章的立意:“北京的符號”是對中國的過去、現在和將來的一種承載,也是華夏民族的文明、文化的象征。
又如:
著名歌手叢飛節衣縮食,捐贈300萬元,資助了178名貧困學生。當他自己病危住進醫院經濟困難時,幾位受助完成學業就在本地工作的年輕人,竟然沒有一個來看望他。這件事被媒體披露后,有一個受助者居然還埋怨說,這讓他很沒面子。叢飛說,不要責怪他們,我已經不再需要醫療了。
華農大的學生小李和同學們將賣廢品的錢捐給了一所希望小學。不久,小李被查出得了白血病,這所希望小學的師生給小李捐款,一個四年級的女生捐了10元,問她為什么把春節壓歲錢全部捐出來,她說:“只要做到小李姐姐說的那句話就滿足了。”問她那是一句什么話,她說:“記住別人對自己的幫助,學會幫助別人。”
要求選擇一個角度構思作文,自主確定立意,確定文體,確定標題;不要脫離材料內容及含意的范圍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襲。
這兩則對照式的材料,從不同的角度說明了這樣一個道理:我們生活在世間,要學會感恩,要心存感恩。正如材料所說“記住別人對自己的幫助,學會幫助別人”,我們生活在這個世界上,一草一木都對我們有恩情,所以,每一個有良知的人,應該常懷一顆感恩之心。只要你胸中常懷一顆感恩之心,心中就會不斷地涌動著溫暖、自信、堅定,生活就會處處充滿陽光;而一個連感恩都不知曉的人必定擁有一顆冷酷絕情的心,往往見利忘義,甚至欺師滅祖、背叛祖國。分析到了這些,文章的主題就明確了,可以這樣確定文章的立意:常懷感恩之心,生活充滿陽光。
總之,立意要首先求準,然后求深求新求高遠。只有這樣,才能獨到為文,以自由之筆,抒自然之情,發自得之見,激自在之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