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說天地之氣的升降出入集錦60條

文心雕龍 分享 時間: 收藏本文

說說天地之氣的升降出入集錦60條

內經天地自然法則

導語:內經奠定了人體生理、病理、診斷以及治療的認識基礎,是中國影響極大的一部醫學著作,被稱為醫之始祖。

【第1句】:天人合一,順應天地

《素問·寶命全形論》指出:“天覆地載,萬物悉備,莫貴于人。人以天地之氣生,四時之法成。”天地自然之中,天氣下降,地氣上升,陰陽交合,萬物滋生,人類為萬物之中最為貴重的成員,是稟天地陰陽之氣而生存的。

因此天地自然的變化,必然對人體的生理病理存在種種直接或間接的影響。比如,在一年四季之中,自然界表現出來的是春生、夏長、秋收、冬藏的發展變化,而人體的生理功能也會出現相應的變化。

與此同理,在一日之中隨著晝夜晨昏的陰陽變化,人體的生理功能也相應出現節律性的變化。

道醫養生重視順應天地自然界的運動變化,強調人體必須與天地自然界保持高度的和諧、協調、統一,這樣才有可能保持健康長壽。

正如《素問·四氣調神大論》所說:“陰陽四時者,萬物之終始也,死生之本也,逆之則災害生,從之則苛疾不起,是謂得道。”不單是四時氣候變化必須適應與順從它,地理位置、自然環境、水質空氣等,包括人體也必須很好地加以保護并順從它、適應它。這些都是養生防病必須遵循的重要原則。

【第2句】:“氣”是宇宙萬物的本原

老子在《道德經》云:“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獨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為天下母。”認為構成世界的原初物質是形而上者的“道”。宋钘、尹文將這種原初物質稱之為“氣”。《黃帝內經》受這些學說的影響,也認為“氣”是宇宙萬物的本原,“太虛寥廓,肇基化元,萬物資始,五運終天”。在天地未形成之先便有了氣,充滿太虛而運行不止,然后才生成宇宙萬物 。

這其實是揭示天體演化及生物發生等自然法則。在宇宙形成之先,就是太虛。太虛之中充滿著本元之氣,這些氣便是天地萬物化生的開始。由于氣的運動,從此便有了星河、七曜,有了陰陽寒暑,有了萬物。陰陽五行的運動,總統著大地的運動變化和萬物的發生與發展。

【第3句】:法于陰陽,和于術數,食飲有節,起居有常

陰陽者,天地之道也,萬物之綱紀,變化之父母,生殺之本始,神明之府也,治病必求于本。

上古知道養生之道的人,能夠按照客觀規律安排生活,養生之法就是讓自身的陰陽保持平衡(人體內的陰盛陽衰,或陽盛陰衰就會產生疾病),飲食上要有節制(不能飲食單一,暴飲暴食,大魚大肉,酒足飯飽等),在起居作息上同樣要有規律(不要熬夜,經常熬夜會造成人體內生物鐘紊亂,內分泌失調等),不能過于讓身體疲勞透支。如此,人的外形和體內的元氣就得到了養頤,所以懂得養生之道的人能活到百歲。而如今的人,對養生不已為然,飲酒無度,以消耗和糟蹋自己的身體為正常,經常醉酒行房,為所欲為,無節制地耗散先天之精氣(性欲無度就是在消耗生命的本源,節制性欲,固精保氣,為養生之道),當今的人也不顧身體得狀況,過分使用精力,滿足一時之快,尋歡作樂的方式都是有悖于養生之道的,所以到了五十歲便提前衰老了。

【第4句】:清凈內守,調和情緒

主張以調養精神思維活動,作為主要途徑來保養生命 、益壽延年。認為精神是生命活動的主宰,神靜則對抗衰老、延年益壽。人的思 、慮 、智 、志 、急、魂等,均由精神所主。主張神氣清靜內守,不宜躁動妄耗;強調清心寡欲,抑目靜耳,調攝神志,順應四時,常練靜功,以保持神氣清靜,促進健康。

【第5句】:人有三寶精、氣、神

人,從本質上說,只有三樣東西:精、氣、神;養生,從根本上說,只有也只需養精、養氣、養神。把握住“精氣神”的養生,是最本質的、最有效的更是最正道的養生。養精是養生的基礎,養氣是養生的路徑,養神是養生的關鍵;只有精氣神一起養,用“氣”來連通“精”和“神”,我們的身體才能“陰平陽秘”,我們的健康才能持久。

【第6句】:清積除弊,血脈暢通

道醫有個概念叫“積聚”。積聚分為:氣積、血積、食積、酒積、痰積、肉積、水積、乳積……這些積滯犯于經絡則經絡湮瘀,犯于血脈則血脈阻塞,犯于五臟則五臟受累,犯于筋骨則筋骨獲殃。究其積聚的成因,道醫認為有外因和內因兩大因素。所謂外因,道醫認為是“風、寒、暑、濕、燥、火”等外邪的侵害;所謂內因則是暴飲暴食等不良生活習慣造成營養過剩、運動量減少使營養物質不能消耗利用而積存體內、或因情志抑郁造成陰陽代謝失衡、有毒物質和惰性物質不能及時排泄而滯留體內,這就是造成積聚的主要原因。

道醫認為,風為百病之長,積為百病之源,先積而后著風。我們不妨結合積聚的成因來看一下現代疾病及亞健康癥候群中沒有一個不與積聚有直接因果關系,故有十人九積之嘆!慶父不死,魯難未已,積聚不除,人何以堪。《內經·湯液醪醴論》針對上述“嗜欲無窮,而憂患不止,精氣馳壞,榮泣衛除”的普遍現象,響亮地提出了“清積”這個典型的調治原則,用清瀉祛積的方法,疏通洗滌臟腑血脈,這樣才能達到精神自生,形體自盛,骨肉健壯,健康長壽的目的。

【第7句】:形勞而不倦

生命在于運動,但是要運動的適度,即“形勞而不倦”。一方面其認為人體是需要運動的,即“形勞”。因為人身的氣血要流通運動,就像江河里的水,日夜奔流不息,如果停滯了,水就會發臭、腐敗,或者由于淤積而沖開河堤泛濫成災。因此人不能貪圖安逸,運動不足。另一方面,運動不能過度,即是其言“勞而不倦”;若是勞累過度,則容易引起“勞傷”,又稱“五勞所傷”,即久視傷血、久臥傷氣、久坐傷肉、久立傷骨、久行傷筋。

【第8句】:謹和五味、食飲有節

《黃帝內經》的“謹和五味”、“食飲有節”等飲食調養。此學派主張飲食調養,補益精氣,糾正服腑陰陽之偏,以達到調治疾病、延年益壽的目的。唐代名醫孫思邈是這個學派的一代宗師,其主導思想是節制飲食,以食療痛,養老益壽。飲食宜清、淡、軟、簡,忌膩、厚、生冷。

【第9句】:綜合調攝

《黃帝內經》認為,影響人體健康是由諸多復雜因素構成的,除上述天時氣候、地理環境、水質空氣等外界因素外,人體自身的精神情態、生活起居、飲食習慣、勞逸房事等內在因素也相當重要。

因此,要想防病健身、延年益壽,就必須采取各種措施進行全方位的綜合調攝。正如《靈樞·本神》所說:“故智者之養生也,必順四時而適寒暑,和喜怒而安居處,節陰陽而調剛柔,如是,則僻邪不至,長生久視。”

這充分說明,人體養生必須是全方位的,只孤立強調某一方面,都是不成的。既要強調順從天地自然外界因素,又要強調調和情志、安定居處、節制房事、調節飲食等來保養身體。在具體方法上,要根據自身各方面條件及具體情況,選擇適合自己的各種養生術,綜合調理,全面攝養,從而達到健康長壽的目的。

【第10句】:久視傷血,久臥傷氣,久坐傷肉,久立傷骨,久行傷筋。

久視傷血:因為“肝開竅于目“而“肝受血而能視“,所以久視傷血;

久臥傷氣:過度臥床,易使肺缺乏新鮮空氣的調節,肺的機能不強健,而肺主一身之氣,所以人體的“氣“由此受傷;

久坐傷肉:長時間久坐,不活動,周身氣血運行緩慢,可使肌肉松弛無力,而“動則不衰“,動則氣血可周流全身,使得全身肌肉尤其四肢肌肉得養;

久立傷骨:久立傷腰腎,腎藏精,而精生髓、髓為骨之液,可養骨,故久立會損傷人體骨骼的功能;

久行傷筋:久行能使膝關節過度疲倦,而膝為筋之府,所以說久行傷筋。

拓展閱讀:內經——喚醒內在的曼達拉

胎兒的.生長第一個七天生起來的脈,并不是以這個脈為主。我的話邏輯很清楚,我現在是講暫定第一個七天生起來的就是中樞神經的脈。他講脈是什么?中樞神經也可以解剖的,我們的背脊骨這個骨節,一節一節連起來,中間是一條空管。把背脊里頭解剖了,分析起來有三層,硬骨頭里頭軟骨,軟骨里頭一種液體,液體里頭還有空的,那個是脈。所以脈跟氣,跟水一起結合的。

那么我們人體上呢?整個的人體百分之七十是水分液體。拿我們《易經》的八卦來講,風水叫“渙”,散開了。所以第一天起來是這樣。這個中脈所發生的以脈為主。我們正在研究《莊子》,我已經講《莊子》內七篇,其中講庖丁解牛的時候,提到過“緣督以為經”,以中樞神經為基礎。背脊骨為主叫督脈,一切生命都是這里先發展。

譬如我們的神經,以背脊骨為中心左右交叉,過去曉得是交叉,與量子力學的變是一樣,是一個變化的形態;還有一個變化形態在神經。所以密宗畫了很多的圖案叫做曼達拉,曼達拉梵文翻譯過來就是道場。反正是圖騰的標記,是圖案。有些三角形,有些四方形。譬如我們生命的關系到處都有三角,你看自己身上畫一畫,我們三角多得很。我們兩只眼睛下來這樣叫三角,到處是三角。整個三角兜攏來是四角方的,整個方的變成圓的這么一個身體。你們畫的圖,一條線這樣交叉也是一個圖案。密宗很多的畫很好看,老師啊!我送你一張曼達拉,西藏買來的。我說好。這是科學的,科學的圖案,但是他們當成宗教崇拜。

中脈生起來是在第一個七天,以后七天一個變化,七天轉換一個氣,換句話說是生命的能量轉變。由入胎到嬰兒生出來,三十八個七天,每七天的變化是一個氣化,能量變換了,名稱都不同。印度同我們《黃帝內經》講的又不同,太詳細了,包括每個轉化生出了多少脈。譬如講人體上脈的路線,由足趾頭到頭上,依肚臍為中心散開,這是粗的來講。

所以看密宗很多佛像的圖案,畫得很科學的,不是迷信。為什么科學的東西變成宗教的迷信呢?我們中國人懂,孔子在《易經》里告訴你,“圣人以神道設教”,其實沒有宗教,宗教是人建立的。所以禪宗有兩句名主:“魔由心造,妖由人興”。什么叫魔?什么叫鬼?都是唯心的。誰做的?是人造的,蓋個廟子,雕個木頭在那里,這是菩薩,這是土地公,你不信就出問題。其實哪里來的?心物一元的,科學的,所以他的圖畫是這么一個東西。

從肚臍以上到胸口,你看畫的佛像,我們中國塑的佛像大肚子坐在那里,這不是真的佛像。西藏畫的佛像,那是真的,三圍均勻,不管男女,工夫到了一定是這樣。這是氣脈的關系。肚臍以上到心臟這里,剛才講研究中醫,風大這個氣這里是下行氣,不是上行氣。老年人便秘,假定你用藥用錯了,給他瀉得太厲害,把下行氣瀉完,老人很快就死了。所以死亡以前肛門會打開,下元的元氣空虛了,下行氣沒有了,所以死亡。

內經天地五味

《內經》包含了天文,地理,人事。所以張景岳說《內經》是“上極天文,下窮地理,中悉人事”。下面是內經天地五味,和小編來看一下吧。

飲檸檬水以美白肌膚,這是現代都市人較流行的做法。科學說,檸檬含有維生素C、檸檬酸等,具有抗氧化、促進肌膚新陳代謝、延緩衰老及抑制色素沉著等作用。科學指出檸檬美白的現象,卻沒解釋檸檬何以能「促進肌膚新陳代謝、延緩衰老」之原理。這是只知其表,不知其里。現代科學分析的化學物質「檸檬酸」與中國傳統醫學中檸檬之「酸」味,名同實異。前者是器物的分子學概念,后者是無形無質的感官味覺;前者重在分子結構的推演,后者重在味覺功能的抽繹。分子論未能揭示的「酸」之原理,千萬年來既已存續于古中醫。

五味,酸苦甘辛咸,是天地賜于人類的五種基本味覺類型。

《內經·素問·六節藏象論》:「天至廣,不可度;地至大,不可量。草生五色,五色之變,不可勝視。草生五味,五味之美不可勝極,嗜欲不同,各有所通。」天地雖廣大不可量,但仍可以生活中常見草木之色味來切度之。所謂「仰則觀象于天,俯則觀法于地,近取諸身,遠取諸物,以通神明之德,以類萬物之情。」(《易經·系辭》)義即傍此。

中國古人將這五種味道與心肝肺脾腎之五臟、東西南北中之五方、春夏長夏秋冬之五時、木火土金水之五行、風寒暑濕燥之五氣對應。五味的生克制化,與五臟五方五時五行五氣的演進規律相和合。古人以此為桷榬,建構了中國固有醫學之廩瓴。賴此五味,中華民族生生不息,古中醫亦以此奠定了她在人類文明史的旌標,其高度至今未被超越。中醫墳典《黃帝內經》,以對五味用藏的推演,成為人類氣味學鼻祖。

五味明,天地知。

天地萬物,人為之靈,故萬物皆能為我所用。萬物用之最善者,莫過于五味。《藏象論》曰:「天食人以五氣,地食人以五味。五氣入鼻,藏于心肺,上使五色修明,音聲能彰;五味入口,藏于腸胃,味有所藏,以養五氣,氣和而生,津液相成,神乃自生。」天地以陰陽勃伏為朝夕,人以氣味入出為死生。氣入心肺,音聲出,顏色明;味入腸胃,厥化津血,以養五臟。形神怡和,歲月康強。

《素問·陰陽應象大論》:「水為陰,火為陽;陽為氣,陰為味。味歸形,形歸氣;氣歸精,精歸化。精食氣,形食味;化生精,氣生形。味傷形,氣傷精,精化為氣,氣傷于味。」氣有開闔逆順,味有薄厚通泄;氣由清陽而見神明,味由濁陰而養臟腑。氣以味出入晝夜,味以氣更代水火。知氣味者,調之以陰陽;善陰陽者,運之以氣味。故《大論》又曰:「味出下竅,氣出上竅。味厚者為陰,薄為陰之陽;氣厚者為陽,薄為陽之陰。味厚則泄,薄則通;氣薄則發泄,厚則發熱。氣味,辛甘發散為陽,酸苦涌泄為陰。形不足者,溫之以氣;精不足者,補之以味。」甘酸辛苦,養生之法門;薄厚通泄,祛邪之通道。熟諳五味,岐黃之道過半矣。

五味于五臟各有所屬。

《素問·六節臟象論》:「心者,生之本,神之變也;其華在面,其充在血脈,其味苦,其色赤,為陽中之太陽,通于夏氣。肺者,氣之本,魄之處也;其華在毛,其充在皮,其味辛,其色白,為陽中之少陰,通于秋氣。腎者,主蟄,封藏之本,精之處也;其華在發,其充在骨,其味咸,其色黑,為陰中之太陰,通于冬氣。肝者,罷極之本,魂之居也;其華在爪,其充在筋,以生血氣,其味酸,其色蒼,為陰中之少陽,通于春氣。脾、胃、大腸、小腸、三焦、膀胱者,倉廩之本,營之居也,名曰器,能化糟粕,轉味而入出者也,其華在唇四白,其充在肌,其味甘,其色黃,此至陰之類,通于土氣。凡十一臟,取決于膽也。」概言之,心,南方火,味苦;肺,西方金,味辛;腎,北方水,味咸;肝,東方木,味酸;脾,中央土,味甘。以五味應合五臟五色五方五時五行五氣,大至天地,細至毛發,正是「其大無外,其小無內」的「天人合一」觀。此「天人合一」觀疇寘中國哲學,中醫是其典式。而五味,則是中醫之甓甃。

這里需向讀者指出的,是此段《臟象論》的最后一句「十一臟,取決于膽也」。《素問·靈蘭秘典論》:「肝者,將軍之官,謀慮出焉;膽者,中正之官,決斷出焉。」膽系于肝側,為肝之弼輔。民諺「肝膽相照」,即謂肝膽二臟互為表里不可磔析。肝雖有將軍之謀慮,仍需膽中正之節制。惟膽氣平和中正,諸臟乃能乂安無懼。膽主精神(西醫謂神經),凡精神疾病,諸如焦躁、恐懼、驚嚇等,都與膽攸關。西醫臨床不知膽主精神這一功能,視膽為無用之物,輕易即將膽囊炎、膽結石等病患的膽切除。而病家通常并沒因膽切除身體好轉,反致精神轉惡、體能下降,百病叢生,咎辜終生。西醫理法粗疏,刀鉏之害,莫過于此。

養生祛病,五味為尚。《素問·臟氣法時論》:「辛散,酸收,甘緩,苦堅,咸耎」,此為五味之稟賦。辛散,則能開郁;酸收,亦能消化;甘緩,多耦淡滲;咸耎,又常潤下。此為五味之常性。今人食檸檬以美白,即取酸味消積化滯之功能也。筆者前文《千年長賦一消渴》:糟粕渣滓壅積腸道,郁毒滋溢,則皮膚灰敗,毛發枯瘁,口氣穢惡,四肢怠懈,精神萎糜,甚而臟腑罹患暴疾,可知腸道不潔是百病之源。故養生祛病,潔凈腸道為首功。中醫「下」法為之根本。今,酸味入腸,消積祛滯,促進腸道蠕動,推動腸道排泄糟粕郁毒。糟粕出,郁毒清,腸道潔,百病除,肌膚重煥光澤。此似檸檬之用,實則「酸」味之能矣。

酸之消積,最為常見。如年節期間,飲食厚膩,大魚大肉,腸胃盛滿,通常一碟酸菜,或一碗酸湯,解膩去垢,精神大見清爽。一些「三高」患者常飲醋汁以化血栓降血脂等,大有來自。知「酸」之能,美容祛病則大可不必泥于檸檬,凡「酸」味之物,山楂、刺梨、各式酸菜等,效驗彰著。

除酸之外,飲食之中,辛亦多用。辛,發散開郁。蔥韭味辛,其入腸,以辛之發散開郁鼓動腸道,推動腸道排泄糟粕。糟粕盡出,郁毒驅滅,營養精微物質吸收增多,氣血化生來源大開,體能增強,床幃之事自然勃興。故坊間有「蔥韭壯陽」之說。

老輩人常說的「冬吃蘿卜夏吃姜,不勞醫生開藥方」,亦同此理。夏天陽氣興發在外,陰氣凝閉于內;冬天陽氣蟄藏在內,陰氣肅殺于外。人身陰氣盛則病,陽氣盛則健。所謂養生,無非逐陰散陰、生陽護陽。蘿卜、姜,氣味辛溫。夏吃姜,辛入中焦,發散驅逐體內凝滯之陰,以長陽氣;冬吃蘿卜,仍在辛味溫開,以衛伏陽。蘿卜入腸,細心的讀者會發現,腸鳴增加,甚至能感覺到腸道在肚子里的`蠕動。所以吃蘿卜俗稱「順氣」。腸道蠕動加快,排出體內渣滓亦更通暢。

他如夏天食苦瓜消暑清火。苦入心,味能降下。夏日炎炎,心煩意亂,苦降心火,煩熱自退。清暑清火,非瓜之能,實「苦」之功也。五味之能,百姓日用而不知。

檸檬、生姜、蔥韭、蘿卜、苦瓜,生活中再平常不過之細物,卻蘊含了中醫養生治病的法理:五味制化。

五味雖能養生,然縱欲過度,嗜味不知節制,則病害生焉。「陰之所生,本在五味;陰之五宮,傷在五味。」(《素問·生氣通天論》)五味致眚的徵象,因五臟而異。《素問·五藏生成篇》:「心之合脈也,其榮色也,其主腎也。肺之合皮也,其榮毛也,其主心也。肝之合筋也,其榮爪也,其主肺也。脾之合肉也,其榮唇也,其主肝也。腎之合骨也,其榮發也,其主脾也。是故多食咸,則脈凝泣而變色;多食苦,則皮槁而毛拔;多食辛,則筋急而爪枯;多食酸,則肉胝月芻而唇揭;多食甘,則骨痛而發落,此五味之所傷也。故心欲苦,肺欲辛,肝欲酸,脾欲甘,腎欲咸,此五味之所合也。」五臟所「合」者,外應也;五臟所「主」者,所不勝也,為其所克者也。咸入腎,腎屬水,嗜咸過度致水盛;水盛乘火,心為火,血脈及形貌顏色為之應,心傷故血脈稠厚蹇塞不通,顏色作黑。同理,嗜酸過度,木盛乘土,脾為土,肉腠及唇吻為之應,脾傷故肉胝不和口焦唇揭;嗜甘過度,土盛乘水,腎為水,骨、發為之應,腎傷則骨病痛而頭發自落;嗜苦過度,火盛乘金,肺為金,皮、毛為之應,肺傷故皮毛枯槁;嗜辛過度,金盛乘木,肝為木,筋爪為之應,肝傷故手足脛股痙攣,甲爪干枯無華。五味薄厚,五臟榮衰,生理綱紀,不過五行之生克矣。日益增多的高血壓、高血脂、高血糖,及心腦血管病、脂肪肝等患者,都是平時葷腥厚膩,不知節制,甘咸攝入過多所致。這些病在過去一般稱作「富貴病」,粗食疏飯的貧窶之人,少見此「貴恙」。故古圣戒之曰:「謹和五味,骨正筋柔,氣血以流,腠理以密,如是則骨氣以精。謹道如法,長有天命。」(《素問·生氣通天論》)所謂如法,如節制五味之法矣。是以養生之法,宜甘淡,不宜奢糜。「衣不重彩,食不重味」,古人以簡淡為尚,恬適為用;今人則不然,衣必錦繡,食必厚味,甘咸滋膩于口腹,聲色惑亂于耳目,欲利交爭于膏肓,能不危殆乎。

五味除了飲食日用,其攻邪治病,亦為中醫蒿矢。

五味所忌,衛生大過。《靈樞·五味》:「肝病禁辛,心病禁咸,脾病禁酸,腎病禁甘,肺病禁苦。」辛屬肺金,肝病禁辛,金克木也;咸屬腎水,心病禁咸,水克火也;酸屬肝木,脾病禁酸,木克土也;甘屬脾土,腎病禁甘,土克水也;苦屬心火,肺病禁苦,火克金也。五味相率,五臟相制,五行相克也。《素問·宣明五氣篇》:「辛走氣,氣病無多食辛;咸走骨,骨病無多食咸;苦走血,血病無多食苦;甘走肉,肉病無多食甘;酸走筋,筋病無多食酸。」肺主氣,職肅降;辛入肺;氣病無多食辛者,肺病,氣機肅降不利,發散之辛入肺,致厥氣上逆,故重益肺病。同理,腎主骨,咸入腎,腎病,咸入重益其病,故骨病無多食咸。心主血脈,苦入心;血病,苦入重益其病,故血病無多食苦。脾主肉,脾病,癥見肉腠虛浮胖濕,甘入重益其病,故脾病無多食甘。肝主筋,肝病,癥見筋節痙攣,酸入重益肝病,故痙攣者無多食酸。五味太過,五臟不堪負也。

五味補瀉,乃因虛實。《素問·臟氣法時論》曰:「肝欲散,急食辛以散之,用辛補之,酸瀉之;心欲耎,急食咸以耎之,用咸補之,甘瀉之;脾欲緩,急食甘以緩之,用苦瀉之,甘補之;肺欲收,急食酸以收之,用酸補之,辛瀉之;腎欲堅,急食苦以堅之,用苦補之,咸瀉之。」五味之能,極于岐黃。明于五味,岐黃之道過半矣。

古人歷經千萬年的探索驗證,以心神為綱,以護陽為目,以五味為之樞機,建立了中國固有醫學的恢弘體系。古人用藥,都是再平常不過的草木根荄,卻能化腐朽為神奇,藥到病處。非古人有神功秘技,惟稔熟醫理,掌握樞機,綱目并舉而已。

中醫治病,人、癥、時、地,各有不同,然,理法惟一。綱舉目張,才能成竹在胸。組方隨手拈來,效驗如湯潑雪。任耳疾病千變萬化,只要抓住綱領,它就不能為害人間。理法不明,猶無拄拐之瞽瞀,這路要怎么走?現在中醫院校的學子們,虛浮躁進,為生業計,背經抄方,寢不暖席,食不甘味,不可謂不用功。所謂經方秘方,都是前人經驗之作,然不知其處方用藥原理,縱背一肚子經方秘方又能如何?捏著死方醫活人,既使偶爾見效,亦是瞎貓逮住死老鼠,蒙對了。理法不明,蒙對的概率亦會越來越小。如此,不僅病患,醫者自己亦會埋怨老祖宗的方子無效,是忽悠人,甚而連帶中醫一并掃入垃圾堆。世無明醫,豎子誤人也。中醫之凋蔽,不在中醫本身,而在恃中醫混飯之人無術耳。

法天地陰陽:《黃帝內經》10條天規

引導語:《黃帝內經》在理論上建立了中醫學上的“陰陽五行學說”、“脈象學說”“藏象學說”、“經絡學說”、“病因學說”“病機學說”、“病癥”、“診法”、論治及“養生學”等等學說,今天我們一起來談一談,《黃帝內經》10條天規。

1天人合一,順應天地

《素問·寶命全形論》指出:“天覆地載,萬物悉備,莫貴于人。人以天地之氣生,四時之法成。”天地自然之中,天氣下降,地氣上升,陰陽交合,萬物滋生,人類為萬物之中最為貴重的成員,是稟天地陰陽之氣而生存的。

因此天地自然的變化,必然對人體的生理病理存在種種直接或間接的影響。比如,在一年四季之中,自然界表現出來的是春生、夏長、秋收、冬藏的發展變化,而人體的生理功能也會出現相應的變化。

與此同理,在一日之中隨著晝夜晨昏的陰陽變化,人體的生理功能也相應出現節律性的變化。

中醫養生重視順應天地自然界的運動變化,強調人體必須與天地自然界保持高度的和諧、協調、統一,這樣才有可能保持健康長壽。

正如《素問·四氣調神大論》所說:“陰陽四時者,萬物之終始也,死生之本也,逆之則災害生,從之則苛疾不起,是謂得道。”不單是四時氣候變化必須適應與順從它,地理位置、自然環境、水質空氣等,包括人體也必須很好地加以保護并順從它、適應它。這些都是養生防病必須遵循的重要原則。

2“氣”是宇宙萬物的本原

老子在《道德經》云:“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獨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為天下母。”認為構成世界的原初物質是形而上者的“道”。宋钘、尹文將這種原初物質稱之為“氣”。《黃帝內經》受這些學說的影響,也認為“氣”是宇宙萬物的本原,“太虛寥廓,肇基化元,萬物資始,五運終天”。在天地未形成之先便有了氣,充滿太虛而運行不止,然后才生成宇宙萬物[95] 。這其實是揭示天體演化及生物發生等自然法則。在宇宙形成之先,就是太虛。太虛之中充滿著本元之氣,這些氣便是天地萬物化生的開始。由于氣的運動,從此便有了星河、七曜,有了陰陽寒暑,有了萬物。陰陽五行的運動,總統著大地的運動變化和萬物的發生與發展。

3法于陰陽,和于術數,食飲有節,起居有常

陰陽者,天地之道也,萬物之綱紀,變化之父母,生殺之本始,神明之府也,治病必求于本。

上古知道養生之道的人,能夠按照客觀規律安排生活,養生之法就是讓自身的陰陽保持平衡(人體內的陰盛陽衰,或陽盛陰衰就會產生疾病),飲食上要有節制(不能飲食單一,暴飲暴食,大魚大肉,酒足飯飽等),在起居作息上同樣要有規律(不要熬夜,經常熬夜會造成人體內生物鐘紊亂,內分泌失調等),不能過于讓身體疲勞透支。如此,人的外形和體內的元氣就得到了養頤,所以懂得養生之道的人能活到百歲。而如今的人,對養生不已為然,飲酒無度,以消耗和糟蹋自己的身體為正常,經常醉酒行房,為所欲為,無節制地耗散先天之精氣(性欲無度就是在消耗生命的本源,節制性欲,固精保氣,為養生之道),當今的人也不顧身體得狀況,過分使用精力,滿足一時之快,尋歡作樂的方式都是有悖于養生之道的,所以到了五十歲便提前衰老了。

4清凈內守,調和情緒

主張以調養精神思維活動,作為主要途徑來保養生命 、益壽延年。認為精神是生命活動的主宰,神靜則對抗衰老、延年益壽。人的思 、慮 、智 、志 、急、魂等,均由精神所主。主張神氣清靜內守,不宜躁動妄耗;強調清心寡欲,抑目靜耳,調攝神志,順應四時,常練靜功,以保持神氣清靜,促進健康。

5人有三寶精、氣、神

人,從本質上說,只有三樣東西:精、氣、神;養生,從根本上說,只有也只需養精、養氣、養神。把握住“精氣神”的養生,是最本質的、最有效的更是最正道的養生。養精是養生的基礎,養氣是養生的`路徑,養神是養生的關鍵;只有精氣神一起養,用“氣”來連通“精”和“神”,我們的身體才能“陰平陽秘”,我們的健康才能持久。

6清積除弊,血脈暢通

中醫有個概念叫“積聚”。積聚分為:氣積、血積、食積、酒積、痰積、肉積、水積、乳積……這些積滯犯于經絡則經絡湮瘀,犯于血脈則血脈阻塞,犯于五臟則五臟受累,犯于筋骨則筋骨獲殃。究其積聚的成因,中醫認為有外因和內因兩大因素。所謂外因,中醫認為是“風、寒、暑、濕、燥、火”等外邪的侵害;所謂內因則是暴飲暴食等不良生活習慣造成營養過剩、運動量減少使營養物質不能消耗利用而積存體內、或因情志抑郁造成陰陽代謝失衡、有毒物質和惰性物質不能及時排泄而滯留體內,這就是造成積聚的主要原因。

中醫認為,風為百病之長,積為百病之源,先積而后著風。我們不妨結合積聚的成因來看一下現代疾病及亞健康癥候群中沒有一個不與積聚有直接因果關系,故有十人九積之嘆!慶父不死,魯難未已,積聚不除,人何以堪。《內經·湯液醪醴論》針對上述“嗜欲無窮,而憂患不止,精氣馳壞,榮泣衛除”的普遍現象,響亮地提出了“清積”這個典型的調治原則,用清瀉祛積的方法,疏通洗滌臟腑血脈,這樣才能達到精神自生,形體自盛,骨肉健壯,健康長壽的目的。

7形勞而不倦

生命在于運動,但是要運動的適度,即“形勞而不倦”。一方面其認為人體是需要運動的,即“形勞”。因為人身的氣血要流通運動,就像江河里的水,日夜奔流不息,如果停滯了,水就會發臭、腐敗,或者由于淤積而沖開河堤泛濫成災。因此人不能貪圖安逸,運動不足。另一方面,運動不能過度,即是其言“勞而不倦”;若是勞累過度,則容易引起“勞傷”,又稱“五勞所傷”,即久視傷血、久臥傷氣、久坐傷肉、久立傷骨、久行傷筋。

8謹和五味、食飲有節

《黃帝內經》的“謹和五味”、“食飲有節”等飲食調養。此學派主張飲食調養,補益精氣,糾正服腑陰陽之偏,以達到調治疾病 、延年益壽的目的。唐代名醫孫思邈是這個學派的一代宗師,其主導思想是節制飲食,以食療痛,養老益壽。飲食宜清、淡、軟、簡,忌膩、厚、生冷。

9綜合調攝

《黃帝內經》認為,影響人體健康是由諸多復雜因素構成的,除上述天時氣候、地理環境、水質空氣等外界因素外,人體自身的精神情態、生活起居、飲食習慣、勞逸房事等內在因素也相當重要。

因此,要想防病健身、延年益壽,就必須采取各種措施進行全方位的綜合調攝。正如《靈樞·本神》所說:“故智者之養生也,必順四時而適寒暑,和喜怒而安居處,節陰陽而調剛柔,如是,則僻邪不至,長生久視。”

這充分說明,人體養生必須是全方位的,只孤立強調某一方面,都是不成的。既要強調順從天地自然外界因素,又要強調調和情志、安定居處、節制房事、調節飲食等來保養身體。在具體方法上,要根據自身各方面條件及具體情況,選擇適合自己的各種養生術,綜合調理,全面攝養,從而達到健康長壽的目的。

10久視傷血,久臥傷氣,久坐傷肉,久立傷骨,久行傷筋。

久視傷血:因為“肝開竅于目“而“肝受血而能視“,所以久視傷血;

久臥傷氣:過度臥床,易使肺缺乏新鮮空氣的調節,肺的機能不強健,而肺主一身之氣,所以人體的“氣“由此受傷;

久坐傷肉:長時間久坐,不活動,周身氣血運行緩慢,可使肌肉松弛無力,而“動則不衰“,動則氣血可周流全身,使得全身肌肉尤其四肢肌肉得養;

久立傷骨:久立傷腰腎,腎藏精,而精生髓、髓為骨之液,可養骨,故久立會損傷人體骨骼的功能;

久行傷筋:久行能使膝關節過度疲倦,而膝為筋之府,所以說久行傷筋。

《內經》五味學說

五味學說指導中醫臨床用藥,為中醫遣方用藥提供重要依據。下面是《內經》五味學說,一起來看看吧。

五味是中藥藥性理論的重要內容之一。五味理論早在《內經》已具雛形,但由于《內經》中關于五味的論述是零散的,缺乏系統性,故亟待整理和提高。

【第1句】:五味的產生

五味,即酸、苦、甘、辛、咸五種基本的味道。始見于《呂氏春秋》一書。而最早論述中藥五味的,則首推《內經》。如“草(指藥物,因中藥以草類為本)生五味”(《素問·六節藏論篇第九》),“濁氣出于胃,走唇舌而為味”(《靈樞·邪氣藏腑病形第四》),“水谷皆入于口,其味有五”(《靈樞·五癃津液別第三十六》),說明藥物具有五味,是通過口嘗而得知的。如甘草味甘,苦參味苦,細辛味辛,昆布味咸,烏梅味酸等,都是藥物實際味道的客觀反應。相傳神農嘗百草,一日而遇七十毒,就是我國古代勞動人民嘗試藥味,認識藥物過程的真實寫照。

在長期的生活與醫療實踐中,人們還發現不同味道的藥物,具有不同的藥理作用。《內經》把藥味與藥理作用緊密聯系起來,從而產生了中藥性能的味,如“辛散、酸收、甘緩、苦堅、咸軟”(《素問·藏氣法時論篇第二十二》),這就是古人對五味作用的最早認識,為后世五味理論的形成和發展奠定了基礎。后世醫藥學家在此基礎上不斷地進行補充和發揮,使之日臻完善,如清·吳儀洛《本草從新》云:“凡酸者能澀能收,苦者能瀉能燥能堅,甘者能補能和能緩,辛者能散能潤能橫行,咸者能下能軟堅”,斯為歷代醫家中對五味作用最全面的概括,現行《中藥學》教科書亦多宗此說。

由是觀之,五味源于口嘗,在實踐中逐步抽象為中藥性能的味,成為藥物作用的重要標志。

【第2句】:五味與陰陽、五行、臟腑的關系

作為中藥性能的五味,它必須要接受中醫藥理論的指導。因此,要掌握中藥的五味,必須嫻熟五味與陰陽、五行、臟腑的關系。

(1)五味與陰陽藥味分陰陽,肇始于《內經》。如“辛甘發散為陽,酸苦涌泄為陰;咸味涌泄為陰,淡味滲泄為陽”(《素問·至真要大論篇第七十四》),“味厚者為陰,薄為陰之陽。……味厚則泄,薄則通”(《素問·陰陽應象大論篇第五》)。即說明辛、甘、淡為陽,具有發散滲利的作用;酸、苦、咸為陰,具有涌吐泄降作用。《內經》把五味按陰陽屬性分為兩大類,執簡馭繁,開后學之門徑。

(2)五味與五行 “五行者,金木水火土也”(《素問·藏氣法時論篇第二十二》)。《內經》用取象比類的方法,把五味與五行相配,即木生酸,火生苦,土生甘,金生辛,水生咸(《素問·陰陽應象大論篇第五》)。并以五行學說為依據,闡明了五味之間的相互關系。如酸生苦,勝甘;苦生甘,勝辛;甘生辛,勝咸;辛生咸、勝酸;咸生酸,勝苦(《素問·陰陽應象大論篇第五》),對臨床用藥具有一定的指導意義:

(3)五味與臟腑《內經》認為,五臟對五味的'嗜欲各有不同,而五味對五臟也各有所通。如“酸入肝,辛入肺,苦入心,咸入腎,甘入脾” (《素問·宣明五氣篇第二十三》),“酸走筋,辛走氣,苦走血,咸走骨,甘走肉”(《靈樞·九針論七十八》)。“走”與“入”其義相同,均表明了不同的藥味,對機體的不同部位具有一定的選擇性(親和力),揭示了五味喜歸本臟的一般規律,成為后世五味歸經說的基礎。

【第3句】:五味的作用

五味是藥物作用的標志。一般而言,不同的藥味,具有不同的藥理作用;相同的味,可具有多方面的藥理作用。這是五味理論的核心,是辨證用藥的基礎。

[辛味]

(1)發散風淫于內……以辛散之”(《素問·至真要大論篇第七十四》)。辛善走肌表,具有開發腠理,宣通陽氣,發汗散邪的作用。如麻黃辛溫,功能發散風寒,主治風寒表證。

(2)散郁 “肝欲散,急食辛以散之”(《素問·藏氣法時論篇第二十二》)。肝性條達,喜暢惡郁,郁之則病。辛能散之,解其束縛,使之暢達。如柴胡味辛,功能疏肝解郁,主治肝氣郁結諸證。

(3)潤燥 “腎苦燥,急食辛以潤之”(《素問·藏氣法時論篇第二十二》)。腎為水臟,藏精而惡燥,“燥則津液枯,腠理閉,上下之氣不通矣”(《素問經注節解》),多表現為口渴、小便不利等津液運行受阻,敷布異常的病證。“以辛能開腠理,致在內之津液而通氣于外,在下之津液而通氣于上,故能潤也”(《黃帝素問直解》),從而使燥象得以解除,如五苓散中之桂枝,能宣通太陽之氣,使水自下行而小便利,津液上承而消渴止(辛味本無潤燥之功,實乃“發散”,之間接作用)。

[甘味]

(1)補脾“陰陽俱不足,補陽則陰竭,瀉陰則陽脫。如是者,可將以甘藥”(《靈樞·終始第九》)。陰陽俱不足者,多責之于脾胃。以甘入脾,培補中宮,使化源充足,陰陽兩虛漸可恢復。如甘草味甘,功能補中益氣,主治脾氣虛弱的病證。

(2)緩急 “肝苦急,急食甘以緩之”(《素問·藏氣法時論篇第二十二》)。肝主筋,其志怒,其氣急,急則自傷,多表現為筋脈攣急一類的病證。可選用甘味藥以舒緩之。如甘草味甘,功能緩急止痛,主治攣急作痛。

[酸味]

收澀,酸,“其氣澀以收”(《靈樞·味論第六十三》),具有收斂固澀的作用。主要用于精氣耗散,體虛滑脫之證,如自汗、盜汗、遺精等,常用藥物有五味子、訶子等。

[苦味]

(1)降氣 “肺苦氣上逆,急食苦以瀉之”(《素問·藏氣法時論篇第二十二》)。肺氣以肅降為順,逆之則喘滿。苦能降其上逆之氣而平喘止咳,如杏仁、厚樸等。

(2)瀉下 “陽明之復,……以苦泄之,以苦下之”(《素問·至真要大論篇第七十四》),陽明主燥,在腑為大腸。若邪熱過甚,勢必津枯便燥,“以苦泄之下之,開燥結以通實邪”(《類經》),如大黃味苦,功能瀉下通便,主治大便秘結。

(3)燥濕 “脾苦濕,急食苦以燥之”(《素問·藏氣法時論篇第二十二》),脾主運化,屬土制水,喜燥而惡濕。若脾為濕困者,常運用苦味藥(如黃連、蒼術等)以治之,使濕運脾健。

(4)利水 “太陰之復……以苦瀉之,燥之泄之”(《素問·至真要大論篇》),“瀉以奪其壅,燥以勝其濕,泄以利其水也”(《類經》),苦味具有利水滲濕之功,如木通。

(5)堅陰 “腎欲堅,急食苦以堅之”(《素問·至真要大論篇第七十四》)。堅即堅陰,乃瀉火存陰之義。凡腎精失固,陰虛火旺者,常選用苦味藥以堅之,如知母、黃柏等。

[咸味]

(1)催吐、瀉下 “咸味涌泄為陰”(《素問·至真要大論篇第七十四》),咸味俱有催吐和瀉下的雙向作用。“上以涌痰積于胸喉,下以泄垢穢于腸胃”(《素問經注節解》),如鹽湯催吐,芒硝潤下。

(2)軟堅對于病有堅結不解者,如癥瘕積聚、痰核瘰疬等證,可首選咸味藥(如海藻、昆布等)以軟堅散結。所謂“堅者軟之”(《素問·至真要大論篇第七十四》)之意

【第4句】:五味的運用

五味理論是指導臨床用藥的基礎,正確地運用五味理論,應注意以下幾點:

(1) 以五行規律指導用藥如“風淫于內,治以辛涼,佐以苦甘,以甘緩之,以辛散之。……”(《素問·至真要大淪篇第七十四》),本條論述了六氣過勝(六淫)致病的治療用藥原則。以風淫為例,概及其余。

風為百病之長,為外邪致病的先導,多自皮毛腠理入侵人體而致病。“在其皮者,汗而發之”(《素問·陰陽應象大論篇第五》),當首選辛味發散之藥(如薄荷、麻黃之類)以治之,使邪從汗出而解。然辛味藥取效亦速,失效亦快,且用之不當,又易耗散人體正氣。故常佐以苦味或甘味藥物。苦勝辛,甘緩急,既可防止辛散太過,又可延緩藥物效能,使其發散祛邪而無傷正之憂。這種配伍用藥原則,是以五行生克制化關系作為理論依據的。其配伍精當,絲絲入扣,頗堪效法。

(2)以藏象學說指導用藥《內經》認為,五臟各有“苦”、“欲”,苦為五臟之所惡,欲為五臟之所喜。如肺苦氣上逆,欲收;心苦緩,欲軟;腎苦燥,欲堅;肝苦急,欲散;脾苦濕,欲緩(《素問·藏氣法時論篇第二十二》)。臨證用藥,首當明此,因而調之,方可無誤。以肺為例加以說明:

肺為華蓋,主一身之氣,具有宣發和肅降之能,二者相互依存、相互制約,共同維持肺的正常生理活動。若肺氣失宣、或氣逆于上、或肺氣失于正常的收斂,均會導致肺的功能失調而表現為咳嗽、喘促等病證。其治:肺氣失宣,散(宣)之以辛,如麻黃;肺氣上逆,泄(降)之以苦,如杏仁;肺氣不斂,收之以酸,如訶子。總之根據疾病的不同特點,具有針對性地選用不同味的藥物進行調治,使其失調的功能恢復到正常的狀態。若肺氣不斂而反用辛味或苦味的藥物則易耗氣陰,重傷其正。病當宣降而反用酸收的藥物,則斂邪益疾,重助其害,此皆不明五臟特性所致。由是悟出肺病的三大治療法則,即宣肺用辛,降肺用苦,斂肺用酸,余臟仿此。這些治療大法衍至今日,仍為醫家所習用。

(3)注重飲食五味調養飲食調養是治療疾病過程中不可忽視的一環,也是《內經》一貫的主導思想。《內經》說:“毒藥攻邪,五谷為養,五果為助,五畜為益,五菜為充”(《素問·藏氣法時論篇第二十二》),又說:“谷、肉、果、菜,食養盡之,無使過之”(《素問·五常政大論篇第七十》)。明確指出了治療疾病,不能單純地依靠藥物,還必須配合飲食調養。且飲食要適中,多樣化。并針對五臟不同的病理特點,制定了具體的飲食五味調養的方法。如“肝色青,宜食甘,粳米牛肉棗皆甘;心色赤,宜食酸,小豆犬肉李韭皆酸;肺色白,宜食苦,麥羊肉杏薤皆苦;脾色黃,宜食咸,大豆豕肉栗藿皆咸;腎色黑,宜食辛,黃黍雞肉桃蔥皆辛”(《素問·藏氣法時論篇第二十二》),開后世飲食療法之先河。

【第5句】:五味的使用注意

《內經》說:“陰之所在,本在五味;陰之五官,傷在五味”(《素問·生氣通天論篇第三》)。五味雖能養五臟,但過食或偏嗜亦能傷及五臟,導致疾病的發生。如“味過于酸,肝氣以津,脾氣乃絕;味過于咸,大骨氣勞,短肌,心氣抑;味過于甘,心氣喘滿,色黑,腎氣不衡;味過于苦,脾氣不濡,胃氣乃厚;味過于辛,筋脈沮弛,精神乃央”(《素問·生氣通天論篇第三》),就是五味偏盛致病的具體體現。若偏盛日久,甚則會影響生命,導致早死或夭折,“氣增日久,夭之由也”(《素問·至真要大論篇第七十四》),這些都是古人在長期的生活、醫療實踐中,觀察到藥食五味過甚(或偏嗜)對人體所造成的危害,總結出來的經驗教訓,并提出“五禁”(《靈樞·五味第六十五》)、“五裁”(《靈樞·九針論第七十八》)之戒,以示人們要“謹和五味”(《素問·生氣通天論篇第三》),做到藥食有節,切忌偏嗜或過量。

此外,五味之用,還應結合四時五臟與疾病的關系,結合四氣等藥性理論來綜合考慮。這樣,才能全面地認識和運用藥物,才能獲得較好的臨床療效。

“凡酸者能澀能收,苦者能瀉能燥能堅,甘者能補能和能緩,辛者能散能潤能橫行,咸者能下能軟堅”!

主站蜘蛛池模板: 久久久久99精品成人片直播| 成人福利免费视频| 国产在线精品网址你懂的| 久久亚洲国产精品成人AV秋霞 | 中国人xxxxx69免费视频 | 啊灬啊别停灬用力啊呻吟| 久久精品国产屋| 色噜噜一区二区三区| 总裁舌头伸进花唇裂缝中| 人妻无码久久久久久久久久久 | 久久综合欧美成人| 蜜桃视频一日韩欧美专区| 妺妺窝人体色WWW在线观看| 亚洲精品乱码久久久久久自慰| 99re在线视频精品| 欧美人与动性xxxxx杂性| 国产乱子伦在线观看| 一区二区精品在线| 欧美精品久久久久久久影视| 国产成人亚洲精品91专区高清| 久久se精品一区精品二区| 男女猛烈激情XX00免费视频| 国产精品无码素人福利不卡| 久久综合狠狠色综合伊人| 美女免费视频黄的| 国产美女视频网站| 久久无码人妻一区二区三区午夜 | 日本bbw搡bbbb搡bbbb| 最近的中文字幕视频完整| 国产一区在线mmai| 99精品国产在热久久| 旧番拯救精灵森林第四集| 午夜福利一区二区三区在线观看| 97久久精品人妻人人搡人人玩| 日韩制服丝袜电影| 伊人色综合视频一区二区三区| 日本免费a视频| 富二代琪琪在线观看| 国产99视频精品免视看7| 91精品观看91久久久久久| 日本欧美视频在线观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