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山上云海的唯美句子匯聚80條
云海古風詩句匯總
篇一:云海古風詩句
詩 詞 精 選
《思母吟》
子在豫南母嶺南,母子間遠難相見。 逆子貪嘴饞酒家,用心煎成盤中餐。 千叮萬囑予從弟,慎重親付便我食。 見此一盤餐中物,料得母悲思冠兒。 一碟茴香琵琶蝦,具是心頭淚里炸。 子為箏而飛九天, 仍有一線母相牽。 子為萍而漂遠方,即便天涯血脈連。 千恩萬情償不盡,今生來世作犬馬。
《詩憤》
早歲哪知賦詩難,下筆千言墨未干。 一言難以成四韻,深情不堪付兩聯。 文無第一百家鳴,詩傳千載萬古談。 平仄半丟倡古風,清水芙蓉最自然。
《憑吊白樂天》
一襲青衫出帝都,形單孑然影自孤。 壯志難酬寄山水。閑情不堪聽絲竹。 日暮江頭泊江渚,夜來琵琶訴離苦。 貶謫潯陽仍憂國,位卑未敢疏案牘。
《點絳唇·自題》
亂紅漸去,晚來楓林惹人醉。
凄風苦雨,哀秋風添悲。
點點滴滴,盡皆離人淚。
寒月升,孤鴻離影,往事以成灰。
《癸巳年端午》
菰葉裹糯米,潔白瑩如玉。 至今思屈子,萬古一鴻羽。
《思鄉》
皓月落白霜,思鄉滿長江。 仍有一水隔,橋邊人斷腸。
《修身歌》
海水揚其波,上下有清濁。 修身且自好,清白愛蓮說。 獄中死不屈,留芳正氣歌。 椒蘭吐幽香,汩羅自求索。 閑看天邊月,悠然以忘我。 世間煩惱事,諸般見彌勒。
《黃山云?!?/p>
遠上層巒掩青山,月落山頭飛玉盤。 天地茫茫爭一色,云海潺潺映山寒。 云中蛟龍嘯白川,云頭仙人駕玉鸞。 一派仙家好福地,人間絕色少比肩。
歲寒白天山,鳥絕人跡罕。 粼粼一波水,初平靜無端。 云攜一片影,梅開寒月前。 日暮風何在,瀟灑天地間。
《月夜》
誤將月夜作仙境,荷葉碧波點點星。 最喜仲夏清風送,紙扇輕撲飛流螢。
《漓江夜漁》
煙波紫氣繞群峰,千里茫茫隱赤龍。 此生若了塵俗事,何不漓江一漁翁?
《賀蘭曉月》(七絕·新韻)
賀蘭曉月冷光寒,千古凄涼話不完。 自古兵家多少事?征夫悲淚逝如川。
《無題其二》
落日帆影遠,海闊天地寬。 交游滿天下,何處不安然。
《梅》
孤芳傲群芳,一束開自賞。 淡淡流神韻,暗暗有清香。
眾鳥高飛盡,清波水留痕。 群山正相望,天地獨一人。
《題圖》
散落云霞半江紅,暮色茫茫水蒙蒙。 群帆正欲凌波起,何不飄搖一烏蓬。
《題賀蘭山》
朝陽初升萬馬騰,千古烽煙盡亡魂。 不屈英杰正廝殺,鏗鏘猶自帶銅聲。
《詠沙鷗》
何不為沙鷗,暢游云海間。 振翅凌天地,渺渺霧中仙。 不涉俗塵事,常伴海與天。 清高翱永翔,棲息冷峻巖 。
《天泉》
一泓晶藍醉天泉,數峰清瘦出云端。 遙看山頭飛白雪,憂愁已然逝如川。
《 題峨眉山》
峨眉雪芽白巖峰,不減清香云霧中。 居士論道金頂上,禪茶一昧與山風。
《金頂朝霞》
佛光祥寧照金頂,芳馨鳥語靜人心。
普賢端座渡四方,八風不動濟世情。
《云水居》
天上有仙人,居于云水間。 瓊樓映五彩,庭前飛玉鳶。 興起調琴瑟,舉杯向嬋娟。 閣中無日月,瀟灑年復年。 淡泊遠紅塵,浮生有清閑。
《峨眉山云霧》
云如濤浪卷霜雪,螓首峨眉天下絕。 靈巖疊翠出金頂,大坪霽雪飛白葉。
《醉酒歌》
杜康作秫酒,置飯于空桑。 郁郁凝其味,久而出芬芳。 酒星與酒泉,玉液流瓊漿。 紹興女兒紅,壇壇盡金黃。 貴州茅臺溝,綿柔且甘爽。 汾酒杏花村,回味思悠長。 巴蜀瀘州窖,白尾凈濃香。 柳縣棲西鳳,幽雅蕩回腸。 貧賤與富貴,盡皆飲佳釀。 古來多少杯,一夢醉黃梁。
篇二:云海古風詩句
中國古典詩歌的月亮是詩的意象,并不是客觀的想象,而是主觀的某種情感特征與客體的某一特征的猝然遇合,極富中國的民族特色。全世界人民心目的月亮各有特色。飛白先生在《比月亮――詩海游蹤之二》說“詩人代表著民族的眼睛,據我的統計,圓月在中國詩中(另外還有日本詩中)出現的頻率遠遠高于世界其它地區,因此完全可以概括地說‘中國的月亮比外國圓’。這證明我們見到的月亮,不是月亮的物象,天上的月亮同是一個,但是我們見到的月亮是不同語言的格式塔,中國月亮的格式塔是圓月(按因為有團圓的聯想),法國和中東月亮的格式塔是新月,法國和中東甚至在民族特色食品上也有體現。你們知道,中國月餅是圓的,而著名的法國‘月餅’croissant,直譯是詞義就是‘新月’,形狀也是新月形的?!保ò?,這就是所謂的羊角包)。飛白先生還指出,在法國人的想象中,新月意和鐮刀聯系在一起,意謂著“豐收”“光輝的前景”“善”“吉祥”和“完成”。這一點和中東人的想象有相近之外,不過在阿拉伯人的想象中,新月的顏色是綠的。
他們的歷法是根據月亮的盈虧來計算的,“新月是人事和朝謹的計時,齋月的開齋和封齋也是看新月。為了迎接新月,專用白銀制作祭祀法器。作為牧民,他們的原始圖騰是一對公羊角,兩解彎成弧形,構成的正是一對新月的形狀?!惫手袞|和法國詩歌中,多有歌新月而不是圓月之作。
月亮在中國古典詩歌中,是一個傳統的母題。在對月亮的天體性質有科學認識的時代,月亮和太陽一樣很容易觸發詩人的想象和意象。太陽,最初,在詩人們心目中,比較自由,不但有贊美的,而且也有咒罵的:“時日曷喪,予及汝偕亡”。(《尚書?湯誓》)。)在那農業社會,太陽對于農作物,是太重要性了,這就決定了歌頌性的意象在太陽上凝聚起來了。扶桑、若木的神話典故,駕蒼龍,馳赤羽的意象,最后竟成了至尊所獨享,日為君象的性質就固定下來,而詩人與太陽的關系,除了葵藿傾心(葵藿傾太陽,物性固難奪)的忠貞以外,竟沒有任何想象余地。贊美太陽,就得貶低自己。自己跪下來,君王才顯得偉大。但是,月亮卻不同,月亮在中國古典詩歌里,比較平民化,比較人性化,和人的悲歡、親情和愛情,骨肉之間的悲歡離合緊密相連。贊美月亮不但不意味著一定要貶低自己,恰恰相反,往往是展示自我,美化自我。月亮早在《詩經》就是佼好的意象:“月出皎兮,佼人僚兮”(《詩經?國風?陳風?月出》)以月光臨照天宇吸凈顯示感情的純凈。經過了千百年的審美積淀,在曹操的《短歌行》中,“明明如月,何時可掇?憂從中來,不可斷絕”,是以月的無邊透明,美化憂愁的無限的。謝靈運的“明月照積雪,朔風勁且哀”,寫明月透明與雪色之白融為一體。讓朔風勁吹其間,長驅直入,從質上,為這個純凈的宇宙定性為“哀”,從量上,顯示整個宇宙的悲涼。到唐代月亮意象的符號意味在思鄉的親情上趨于穩定。這個意象具備了公共性。李白的“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之所以不朽,就是因為它表現了鄉愁在潛意識中敏感到不觸而發。但是李白在月亮的這個意象上的貢獻并不限于此,而在于突破了這個意象公共的單一性,展開了想象的多樣性。在李白現存詩作中,不算篇中間出的月亮意象,光是以月為題的就達二十余首,從月亮意象衍生出來的群落,其豐富和深邃,大大超過唐宋以來的一切詩人。李白賦于月亮以自己的生命,使月亮煥發出多元的生機,改變了它作為觀賞對象的潛在成規,月亮和李白不可羈勒的情感一樣運動起來,靜態的聯想機制被突破了,隨著李白的情感變幻萬千。當他童稚未開,月亮就是“白玉盤”“瑤臺鏡”(小時不識月,呼作白玉盤。又疑瑤臺鏡,飛在青云端。)當友人遠謫邊地,月光就化為他的友情對之形影不離地追隨(我寄愁心與明月,隨君直到夜郎西)。月亮可以帶上他孤高的氣質(萬里浮云卷碧山,青天中道流孤月),也可以成為豪情的載體在功成名后時供他賞玩(一振高名滿帝都,歸時還弄峨嵋月)。金樽對月意味著及時享受生命的歡樂(人生得意須盡歡,莫使金樽空對月)。對月可比可賦,無月亦可起興(獨漉水中泥,水濁不見月。不見月尚可,水深行人沒。)抱琴弄月,可借無弦之琴進入陶淵明的境界。 “明月出天山,滄茫云海間”中的月帶著滄涼而悲壯的色調,“長安一片月,萬戶搗衣聲,秋風吹不斷,總是玉關情”,思婦閨房的幽怨彌漫在萬里長空之中,幽怨就變得浩大。月對于李白來說,月不但可以“待”(浩歌待明月,曲盡已忘情),而且可以“邀”,視之為自己孤獨中的朋友(舉杯邀明月,對影成三人)。不但可以詠歌之,“弄”(彈奏)之,甚至可以“攬”(“欲上青天攬明月”),使之交織著“逸”興和“壯”思。在他以前,甚至在他以后,沒有一個詩人,有這樣的才力營造這樣統一而又豐富的意象。雖然皎然也曾模仿過,寫出“吾將攬明月,照爾生死流”(《雜寓興》),只是借月光的物理性質,而不見其豐富情志。千年以后,毛澤東“可上九天攬月,可下五洋捉鱉”(《水調歌頭?重上井岡山》)藝術上亦粗放,不能望其項背。這里選擇的月不是被“弄”“邀”“攬”而是可以“問”的。但是這種問并不僅僅限于屈原式的對神話經典的質疑 (白免搗藥秋復春,嫦娥孤棲與誰鄰?),而且最深邃的是是對生命苦短的傳統母題的反思和突破。
八種經典月亮之二——李白《把酒問月》
青天有月來幾時,我今停杯一問之:人攀明月不可得,月行卻與人相隨?
皎如飛鏡臨丹闕,綠煙滅盡清輝發?但見宵從海上來,寧知曉向云間沒?
白兔搗藥秋復春,嫦娥孤棲與誰鄰?今人不見古時月,今月曾經照古人。
古人今人若流水,共看明月皆如此。唯愿當歌對酒時,月光長照金樽里。
在那遠距離交通不發達的古代,月亮的意象和親游子思鄉和閨怨的結合為一體,似乎已經成了想像的定勢。但是,李白在這首古詩(古風)中,卻對月亮的固定母題進行了一次突圍。突圍的關鍵,就在題目中的一個“問”字。
為什么會“問”起來呢?
在這首詩題目下面,李白自己提供了一個小注“故人賈淳令予問之”。這個賈淳是什么樣的人士,目前還不可考。但是,他居然“令”李白問月.這里有兩點值得分析,一是,他與李白的交情不一般;二是,看來,這位賈淳先生,對于當時的詩中,關于月亮的'流行寫法有看法。一般寫寫月亮的題目大抵都是描述性的,如春江花月夜,或者閨中月、關山月,最老實的就是一個字:月,或者:詠月,到了拜月,步月,玩月,就是挺大膽的了。在全唐詩中,光是“望月”為題者,就有五十首。可能是這位賈淳先生對這樣的單調的姿態有點厭倦了,所以才敢于“令”李白來一首“問月”。李白之所以接受這樣的命令,可能也是受這個“問”的姿態所沖擊,激發出靈感來。要知道,向一個無生命的天體,一種司空見慣的自然現象,發出詩意的問話,是需要才情和氣魄的。在唐詩中,同樣是傳統母題的“雪”,也有對雪,喜雪、望雪、詠雪,玩雪,但是,就是沒有問雪。在賈淳那里,“問”就是一種對話的姿態,但是,到了李白這里,則不是一般的問問,而是“把酒問”: 青天有月來幾時,我今停杯一問之。
這是李白式的姿態,停杯,是把酒停下來,而不是把杯子放下來,如果是把酒杯放下來,就和題目上的“把酒問月”自相矛盾了。這種姿態和中國文學史上屈原那樣的問法是不太相同的:
天何所沓?十二焉分?日月安屬?列星安陳?出自湯谷,次于蒙氾。自明及晦,所行幾里?夜光何德,死則又育?
屈原更多的是,對天體現象的追問:老天怎么安排天宇的秩序,為什么分成十二等分,太陽月亮星星是怎么陳列的,太陽從早到晚,走了多少里,而月亮的夜光,消失了怎么會重新放光。憑著什么德行?這是人類幼稚時代的困惑,系列性的疑問中混淆著神話和現實。屈原的姿態是比較天真的,但是,李白的時代文明已經進化到不難將現實和神話加以區別
的程度。故李白要把酒而問,拿著酒杯子問,姿態是很詩意的,很瀟灑的。酒,是令人興奮的,也是令人迷糊的。酒是興奮神經的,又是麻醉神經的。酒在詩中的功能就是讓神經從實用規范中解脫出來,使想象和情感得以自由釋放。故在詩中,尤其是在李白的詩中,”把酒”是一種進入想象境界,盡情浪漫的姿態:
人攀明月不可得,月行卻與人相隨。
這里提出了一個矛盾,人攀明月不可得,說是的是,十分遙遠,而月亮與人相隨,說的是十分貼近。這就構成了一種矛盾,似乎是很嚴肅的。但是,這完全是想象的,并不是現實的,因而是詩意的“無理而妙”。人攀明月,本身就是不現實的。月行卻與人相隨,關鍵詞是“相隨“,也是不是現實的。月亮對人無所謂相隨不相隨。相隨不相隨,是人的主觀感受,是人的情感的表現,這種情感的特點是什么呢?月亮對人既遙遠,又親近到緊密地追隨。這種矛盾的感覺,把讀者帶進了一個超越現實的境界,天真的、浪漫的境界.接下去,并沒有在邏輯上聯貫地發展下去,而是一下子,跳躍到月亮本身的美好上去:
皎如飛鏡臨丹闕,綠煙滅盡清輝發。
這兩句換了入聲韻腳,同時也是換了想象的角度。上句的關鍵詞是“皎”,是比潔白更多一層純凈的意味。有了這一點,詩人可能覺得不夠過癮,又以“丹闕”來反襯。純凈的月光照在官殿之上。這里的丹,原意是紅色,皎潔的月亮照在紅色的宮殿之上。丹闕,似乎不一定在色彩上拘泥原意,可直接解作“皇宮”:古代五行說以五色配五方,南方屬火,火色丹,故稱,南方當日之地,引申為帝王的。如:丹詔(皇帝的詔書);丹蹕(帝王的車駕);丹書鐵券(皇帝頒給功臣使其世代享受免罪特權的詔書)。丹闕就是帝王的居所。下面一句,則寫月之云霧。不是說云霧迷蒙,因為云霧是黑白的,而這里卻說是綠煙。綠的聯想是從什么地方生發的呢?我想應該是從飛鏡來,今天,我們用的鏡子是玻璃的,沒有綠的感覺,而當時,鏡子是青銅的。青銅的銹是綠色的,叫做銅綠。有了綠煙,不是不明亮了嗎?但是,這里的銅綠,是被“滅盡”了的,一旦被月光照耀,就是發光了。但是不說發光,而說“清輝”煥發。清與綠有一點聯想的自然,還有一點透明的意味,輝,也不像光那樣耀眼,有一點輕淡的光華。全聯從“飛鏡”到“綠煙”到“清輝”構成統一互補的聯想肌理。這是一幅靜態的圖畫。接下去再靜態,就可能單調,所以李白讓月亮動起來:
但見宵從海上來,寧知曉向云間沒?
這個動態的特點是,第一,幅度是很大的,一是從空間上來說,從海上來,到云間沒。從時間說,從宵到曉。第二,從活生生的“來”到神秘的“沒”?到這里,語氣是既可以是疑問,又可以說是感嘆。這是本詩許多句子的特點。因為詩人雖然是問月,但是,并不指望有什么回答。只是表達自我對現成現象的質疑和驚訝。倒是下面的句子真格地問起來了:
白免搗藥秋復春,嫦娥孤棲與誰鄰?
好像是對神話的發問,也并不在乎有什么回答,只是詩人的感興。這在他的《朗月行》中也曾經發出過“白兔搗藥成,問言與誰餐?白兔搗藥,老是搗個沒玩,和誰一起享用呢?這好像不過是問著玩玩而已。其實,深意隱約可感。句子中的那個“孤”字。白兔是不是有伴,嫦娥是不是有鄰?孤獨感,而這正是詩人反復強調的意脈,而這也是他與屈原不同的地方。接下去,跳躍性就更大了。一下子跳到:
今人不見古時月,今月曾經照古人。
這種孤獨感,從哪里來的呢?這是這首詩的主題的關鍵。值得細細分析。
第一,生命在自發的感覺中,并不是太暫短的,而是相當漫長的。然而,一旦和月亮相比照,就不一樣了。 “今月曾經照古人”,那就是說,古月和今月,是一個月亮。今人中卻沒有古人,古人都消失了。生命是之暫短的主題就顯現出來了。第二,“今人不見古時月。”本來月亮只有一個,今古之間,月亮的變化可以略而不計,不存在古月和今月的問題。但是,李白作為詩人,卻把“古時月”和“今月”作了區分。這是一個想象的對比,有利于情感的抒發,好像真有古月和今月之分似的。有了古今月亮的區別,古人和今人的
區別就很明顯了,由于古人已經逝去了,他們感覺中的月亮,已經不可能重現了。把古月今月對立起來,不過是為了強調古人和今人的不同(暗示生命的大限)。第三,雖然古人今人是不同的,但是,他們在看月亮的時候,其命運又是相同的:
古人今人若流水,共看明月皆如此。
古人今人雖是不同的人,然而在像流水一樣過去這一點上是一樣的。[1]和明月的永恒相比,在生命的暫短這一點上,古人今人毫無例外的。這似乎有點悲觀,有點宿命。但全詩給讀者留下的印象似乎并不如此,相反倒是相當開懷的。原因在于,李白對生命苦短,看得很達觀。最后用這樣的話,來作結:
惟愿對酒當歌時,月光常照金樽里。
對酒當歌,其中的當,是門當戶對的當,對也就是當,并不是應當的當。這是用了曹操詩歌中的典故。但曹操是直接抒發人生幾何的苦悶,!而李白則是,用一幅圖畫,這幅圖畫,由兩個要素構成,一個是月光,一個是金樽。本來月光是普照大地的,如果那樣,就沒有意味了。只讓月光照在酒樽里,也就是把其它空間的月光全部省略。讓月光所代表的永恒和金樽所代表的對暫短生命的歡樂,二者統一為一個意象。暫短的生命由于有了月光,就變得精致了。永恒不永恒的問題被詩人置之腦后,詩人就顯得更加瀟灑了。
這幾句詩在中國古典詩歌中,屬于千古絕唱一類。除了因為表現出當時士人對生命的覺醒之外,還因為其思緒非常特殊。在自然現象的漫長與生命的暫短,在人世多變與自然相對穩定不變的對比中顯示出一種哲理的深刻。在藝術上,之所以能夠這種把生命暫短的悲歌轉化為歡歌,原因還在于,其月亮的意象的奇特和心靈對話的自由。
李白沒有辜負老朋友賈淳命意的期望,這首詩成為神品。對后世許多詩人產生巨大影響。如蘇東坡《的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辛棄疾《太常引》(一輪秋引轉金波)《木蘭花慢》(可憐今夜月)。王夫之在《唐詩評選》卷一中說到這首詩“于古今為創調,乃歌行必以此為質,然后得施其體制?!?[2] 此話,在今天的讀者來看,可能有點隔膜。關鍵詞是“歌行”,說的是,這首詩是歌行體,是李白時代的“古詩”。這種古詩與律詩、絕句不同,不講究平仄對仗,句法比較自由,句間連貫性比較強,古人、今人,古月,今月,作相互聯綿地生發,明明是抒情詩,卻似乎在推理,用的不是律詩的對仗,而是流水句式,情緒顯得尤為自由、自如。
八種經典月亮之三——李白《月下獨酌》
孫紹振
花間一壺酒。 獨酌無相親。舉杯邀明月。對影成三人。月既不解飲。影徒隨我身。暫伴月將影。行樂須及春。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亂。醒時同交歡。醉後各分散。永結無情游。相期邈云漢。
這一首以月光和酒為意象的主體。但從根本上與《把酒問月》是不相同的。把酒問月的
姿態已經是夠浪漫的了。這一首,仍然有把酒,舉著酒杯的姿態,但是,不同在于,沒有把月亮當成被問的對象,而是在想象中把它當作有生命的大活人. 可以說是與月共舞以反抗孤獨五重奏。
在內涵上,這一首也和上面一首不太相同。從標題上看就很清楚。月下獨酌,關鍵詞是
一個“獨“字。也就是孤獨。前面一首《把酒問月》,還有一個朋友在邊上竄綴他問月,而這里的詩意,就從沒有朋友的感覺中激發出來一開頭,就是:
花間一壺酒,獨酌無相親。
很孤獨,只有自己一個人,沒有一個親人,話說得很直白。屬于直接抒情的手法。孤獨的
主題,在唐詩中,以獨坐、獨游,獨往、獨酌、獨泛、獨飲、獨宿、獨愁為題者甚多,孤獨比之群居,更受詩人青睞。李白有許多孤獨為題的詩,似乎對獨酌之美更有體悟。光
是以獨酌為題的主詩他就寫了七首。這一首是從《月下獨酌》四首中選出的。
其實其它幾首也是很精彩的:如其三中說:“一樽齊死生,萬事固難審。醉后失天地,兀然就孤枕。不知有吾身,此樂最為甚。”在醉意中可以忘卻生死、榮辱等等的痛苦。正是因為這樣,酒才是超越圣賢、神仙的自由的象征:
天若不愛酒,酒星不在天。地若不愛酒,地應無酒泉。
天地既愛酒,愛酒不愧天。已聞清比圣,復道濁如賢。
賢圣既已飲,何必求神仙。三杯通大道,一斗合自然。
但得酒中趣,勿為醒者傳。
這就顯示出來孤獨之飲,關鍵在于可以忘卻痛苦,;孤獨是寂寞的,然而又是高傲的,不為世俗所拘束的,達到自由的精神境界的。當然,所有上述的詩歌,都是一種豁達的人生之悟。但是,這種豁達,是一種直接激情的表白,以痛快淋漓,極端化,不留余地為特點。而我們面前的這一首,則是想象意象群落的描繪:
舉杯邀明月,對影成三人。
本來是獨酌,沒有親人。本詩的立意就是在要打破孤獨,舉杯邀月,把月亮當成朋友這是第一層次。對影成三人,這是第二層次。層次的上升,強化了歡樂的氛圍,但,同時也增添了孤獨的色彩。本來在中國詩文中,“形影相吊”是孤獨的表現,李密在《陳情表》中創造了這種經典性的意象.但是,李白卻把它變成了形影相邀,造成成了排除反抗孤獨的意境.更精彩的是,李白把形影相吊的意象群落,變成形影共舞,把它與自己的生命的特殊體悟結合起來.李白所強調的是,畢竟月亮和影子并不是人。把月亮和影子當成朋友,恰恰是沒有朋友的結果。正是因為這樣,這里抒發出來的感情,不是一般單線的,而是復合的,一方面是想象中解脫自由,一方面則是現實的孤獨壓力,其間交織著歡樂和悲涼。這一點到了下面情緒就醞釀著轉折了:
月既不解飲,影徒隨我身。
畢竟月亮和影子的友情,缺乏人的特點,月既不解飲,也就是不能解愁,影子隨身則更是
徒然的,對影成三人,就完全是空的。這不是把想象境界徹底解構了嗎?不然: 暫伴月將影,行樂須及春。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亂。
雖然是月亮和影子是沒有生命的,但是不能因此而陷于孤獨的痛苦之中。還是趕緊行樂,
享受生命歡樂。只要我進入歡樂的境界,月亮和影子的“徘徊”“零亂”,就有了生命的動態。但是,這種動態并不是生活的真實,多多少少是有點醉時的幻覺的。那是不是值得多慮呢?不!
醒時同交歡,醉后各分散。
哪怕是暫時的歡樂,也是應該盡情享受的,一旦真正醉了,沒有感覺了,分散了,也不是悲觀的理由。為什么呢?這里隱含著詩人在人世孤獨的悲涼。
永結無情游,相期邈云漢。
在天上,在銀河之上,會有相逢的日子。這當然是一種自我安慰,安慰中有沉重的無奈,
但是,更多的是對孤獨的反抗。
這首詩發揮了古風的自由體的,不以傳統的比興取勝,更不屬于成為套路的情景交融, 完全是直接抒發,又不是一般的直接獨白,而是在想象中層層推進,其想象之奇特,之精致,是其成功之道,但是,其想象之所以奇,又由于其想象邏輯之曲折。首先,其曲折的特點是一再向相反方面轉折。第一次反向轉折,是舉杯邀月,使孤獨感減少,進一步轉折,則是對影成三人,使孤獨感變成了歡聚感。第二次反向轉折,月不解飲,影徒隨身,則復歸孤獨。第三次,則是,堅持反抗孤獨,“行樂須及春”。這種及時行樂的母題,是古詩十九首早就確立的,不過寫得天真直白,而李白的杰出就在于將之美化,美化的關鍵
篇三:云海古風詩句
【第1句】: 董貞問劍,江湖,御劍江湖,醉夢仙霖,墨魂,仙劍賦,回到起點,雕花籠,仙戀,世上豈有神仙哉,牽絆,風碑,劍起滄瀾,相思引,金縷衣,古劍情韻 河圖傾盡天下,風起天瀾,如花,為龍,還影,金陵秦淮夜,鳳凰劫,陽關調音頻怪物 醉仙歌,溯世書 小詩 菁華浮夢,江南調,何處似尊前 墨名棋妙 終章,且試天下,蘭若詞 HITA 劍破琴心 東籬 菩提雪,生別離永別離,雪訴離歌,若相惜 慕寒 息兮
【第1句】: 董貞 <朱砂淚>
引歌長嘯浮云劍試天下 白衣染霜華 當年醉花蔭下紅顏剎那 菱花淚朱砂 猶記歌里繁華夢里煙花 憑誰錯牽掛 黃鶴樓空蕭條羈旅天涯 青絲成白發 流年偷換 憑此情相記 驛邊橋頭低眉耳語 碧落黃泉紅塵落盡難尋 回首百年去 鏡湖翠微低云垂 (什么都可以原諒) 佳人帳前暗描眉 (什么都能夠遺忘) 誰在問君胡不歸 (只要開口對我講) 此情不過煙花碎 (什么都可以隱藏) 愛別離酒澆千杯 (什么都能夠埋葬) 淺斟朱顏睡 (完美的偽裝) 輕寒暮雪何相隨 (什么都可以原諒) 此去經年人獨悲 (什么都能夠遺忘) 只道此生應不悔 (除非你已不再想) 姍姍雁字去又回 (什么都可以隱藏) 荼蘼花開無由醉 (什么都能夠埋葬) 只是欠了誰 一滴朱砂淚 引歌長嘯浮云劍試天下 白衣染霜華 當年醉花蔭下紅顏剎那 菱花淚朱砂 猶記歌里繁華夢里煙花 憑誰錯牽掛 黃鶴樓空蕭條羈旅天涯 青絲成白發 流年偷換 憑此情相記 驛邊橋頭低眉耳語 碧落黃泉紅塵落盡難尋 回首百年去 鏡湖翠微低云垂 (什么都可以原諒) 佳人帳前暗描眉 (什么都能夠遺忘) 誰在問君胡不歸 (只要開口對我講) 此情不過煙花碎 (什么都可以隱藏) 愛別離酒澆千杯 (什么都能夠埋葬) 淺斟朱顏睡 (完美的偽裝) 輕寒暮雪何相隨 (什么都可以原諒) 此去經年人獨悲 (什么都能夠遺忘) 只道此生應不悔 (除非你已不再想) 姍姍雁字去又回 (什么都可以隱藏) 荼蘼花開無由醉 (什么都能夠埋葬) 只是欠了誰 一滴朱砂淚 鏡湖翠微低云垂 (什么都可以原諒) 佳人帳前暗描眉 (什么都能夠遺忘) 誰在問君胡不歸 (只要開口對我講) 此情不過煙花碎 (什么都可以隱藏) 愛別離酒澆千杯 (什么都能夠埋葬) 淺斟朱顏睡 (完美的偽裝) 輕寒暮雪何相隨 (什么都可以原諒) 此去經年人獨悲 (什么都能夠遺忘) 只道此生應不悔 (除非你已不再想) 姍姍雁字去又回 (什么都可以
隱藏) 荼蘼花開無由醉 (什么都能夠埋葬) 只是欠了誰 一滴朱砂淚
【第2句】: 董貞, 陸雪琪<情醉>
情絲如夢 愁斷白頭 花開花落望穿多少個秋 千年等候 只為破繭重逢 一生的痛只愿你為我讀懂 紅顏獨憔悴 莫笑桃花劫 一腔春水只為你擱淺 男:把酒唱離別 追憶鴛鴦弦 用生命換永遠駐你心田 女:潮起潮落月缺月又圓 男:滄海桑田春去春又歸 合:緣起緣滅 輪回落凡間 天上人間醉無眠 女:情絲如夢 男: 愁斷白頭 合:花開花落 望穿多少個秋 女:千年等候 漸合:只為破繭重逢 一生的痛只愿你為我讀懂 女:紅顏獨憔悴 莫笑桃花劫 一腔春水只為你擱淺 男:把酒唱離別 追憶鴛鴦弦 用生命換永遠住你心田 女:潮起潮落 月缺月又圓 男:滄海桑田 春去春又歸 合:緣起緣滅 輪回落凡間 天上人間醉無眠 女:情絲如夢 男:愁斷白頭 合:花開花落 望穿多少個秋 女:千年等候 漸合:只為破繭重逢 一生的痛只愿你為我讀懂 女:一生的痛只愿你為我讀懂
【第3句】: 董貞<幽狐>
古柏青幽幽 陰下環佩伶仃歌 誰遣山風迎嘉客 遺君菟兒絲 點點芳馨附松蘿 好女亦慕少艾色 輕啟唇 木蘭減字調般涉 心相悅 心相悅 情滿頜 復子衿 不期君以靜女和 心歡喜 心歡喜 聲愈樂 竟已是霞送日落 良辰倏忽盡 執手兩不舍 拆舊穗綰成新結 系于綬側 望君珍之如惜我 極秋水 青驄絕塵早不得 意重重 意重重 復長歌 歌高唐 忽恐緣如巫山一刻 意遲遲 意遲遲 聲漸澀 溺于思 夜半回回夢繼昨 訴別情 訴別情 淚潸落 清晌起 才記
除卻乞巧難見飛駁 自笑癡 自笑癡 挑紅羅 自笑癡 自笑癡
4董貞<浮夢逍遙>
回夢云峰仙鄉 青山幽谷白鶴成行 靈散無蹤 月迷似暮 怎忍又見煙水兩忘 為尋舊夢隱劍芒 好花好景莫負韶光 天涯遙望 莫失情牽 莫忘情長 仙靈一別經年仍否有霓裳 獨斂衣袂倚斜陽 千年還似一夢 前塵已茫茫 誰言別后才懂牽腸 玉笛聲漸 青鸞箜篌響 自古癡心多離悵 不若斗酒千盅 醉臥云海旁 留待后人紛紜一世逍遙癡狂 寂寞瑤宮難訪 笑歸紅塵滿袖寒香 山風桀驁 細雨無聲 共我輕揚 仙靈一別經年仍否有霓裳 獨斂衣袂倚斜陽 千年還似一夢 前塵已茫茫 誰言別后才懂牽腸 玉笛聲漸 青鸞箜篌響 自古癡心多離悵 不若斗酒千盅 醉臥云海旁 留待后人紛紜一世逍遙癡狂 RAP:蝶戀飛花凋入水龍吟和夜風鳴廊 還魂草寄語誰的情絲綰作玉滿堂 飛絮輕點湖如鏡 青空流過紗織云 摘一顆璀璨奪目換得一夕馥郁芬芳 一別經年仍否有霓裳 獨斂衣袂倚斜陽 千年還似一夢 前塵已茫茫 誰言別后才懂牽腸 玉笛聲漸 青鸞箜篌響 自古癡心多離悵 不若斗酒千盅 醉臥云海旁 留待后人紛紜一世逍遙癡狂云海古風詩句。
【第5句】: 董貞<相思引>
夢隨風萬里 幾度紅塵來去 人面桃花長相憶 又是一年春華成秋碧
莫嘆明月笑多情 愛早已難盡 你的眼眸如星 回首是瀟瀟暮雨
天涯盡頭看流光飛去 不問何處是歸期 今世情緣不負相思引
等待繁花能開滿天際 只愿共你一生不忘記 莫回首笑對萬千風景
夢隨風萬里 幾度紅塵來去 人面桃花長相憶 又是一年春華成秋碧
莫嘆明月笑多情 愛早已難盡 你的眼眸如星 愛早已難盡 你的眼眸如星
回首是瀟瀟暮雨 天涯盡頭看流光飛去 不問何處是歸期
今世情緣不負相思引 等待繁花能開滿天際云海古風詩句。
只愿共你一生不忘記 莫回首笑對萬千風景 今世情緣不負相思引
等待繁花能開滿天際 只愿共你一生不忘記 莫回首笑對萬千風景
6河圖<傾盡天下>
刀戟聲共絲竹沙啞 誰帶你看城外廝殺 七重紗衣 血濺了白紗 兵臨城下六軍不發 誰知再見已是 生死無話 當時纏過紅線千匝 一念之差為人作嫁 那道傷疤 誰的舊傷疤 還能不動聲色飲茶 踏碎這一場 盛世煙花 血染江山的畫 怎敵你眉間 一點朱砂 覆了天下也罷 始終不過 一場繁華 碧血染就桃花 只想再見 你淚如雨下 聽刀劍喑啞 高樓奄奄一息 傾塌 是說一生命犯桃花 誰為你算的那一卦 最是無瑕 風流不假 畫樓西畔反彈琵琶 暖風處處 誰心猿意馬 色授魂與顛倒容華 兀自不肯相對照蠟 說愛折花 不愛青梅竹馬 到頭來算的那一卦 終是為你 覆了天下 明月照亮天涯 最后誰又 得到了蒹葭 江山嘶鳴戰馬 懷抱中那 寂靜的喧嘩 風過天地肅殺 容華謝后 君臨天下 登上九重寶塔 看一夜 流星颯沓 回到那一剎那 歲月無聲也讓人害怕 枯藤長出枝椏 原來時光已翩然輕擦 夢中樓上月下 站著眉目依舊的你啊 拂去衣上雪花 并肩看 天地浩大
【第7句】: 河圖<為龍>
手心上亙古的月光 那道傷一笑而過的蒼涼 翹首覲向你佇立一方
是你生而為龍的狷狂 謹記你的姓名是炎黃 烽燧上戰地的殘陽 斷刃旁歲月悄然的流淌 十二章紋你遙祭四望 血脈奔騰的黃河長江
血脈奔騰的黃河長江 是你與生俱來的張揚 風雨打盡紅墻和綠瓦
丹青留下明日的黃花 漢字里墨香溫存的一筆一劃 世代傳承的表達
盛衰榮辱斑駁了臉頰 千載過后洗凈了鉛華 一直堅守的土壤在你腳下
至死不渝的回答 烽燧上戰地的殘陽 斷刃旁歲月悄然的流淌
十二章紋你遙祭四望 血脈奔騰的黃河長江 是你與生俱來的張揚
風雨打盡紅墻和綠瓦 丹青留下明日的黃花 丹青留下明日的黃花
漢字里墨香溫存的一筆一劃 世代傳承的表達 盛衰榮辱斑駁了臉頰
千載過后洗凈了鉛華 一直堅守的土壤在你腳下 至死不渝的回答
風雨打盡紅墻和綠瓦 丹青留下明日的黃花 漢字里墨香溫存的一筆一劃
世代傳承的表達 盛衰榮辱斑駁了臉頰 千載過后洗凈了鉛華
一直堅守的土壤在你腳下 至死不渝的回答 藏心上亙古的月光
懷中殤不再回眸的蒼涼 翹首覲向你佇立此方 謹記生而為龍的模樣
謹記我的姓名是炎黃
8河圖<鳳凰劫>
有沒有剩下回望的時間再看我一眼 我分不清天邊是紅云還是你燃起的火焰 哪一世才是終點徹悟卻說不出再見 有沒有剩下燃盡的流年羽化成思念 是塵緣還是夢魘是劫灰還是你燃起的炊煙 哪一念才能不滅是涅磐還是永生眷念 幻化成西天星光是你輪回的終點 寂滅到永生沙漏流轉了多少時間 你在三途河邊凝望我來生的容顏 我種下曼佗羅讓前世的回憶深陷 多少離別才能點燃梧桐枝的火焰 我在塵世間走過了多少個五百年 曼佗羅花開時誰還能夠記起從前 誰應了誰的劫誰又變成了誰的執念 有沒有剩下燃盡的流年羽化成思念 是塵緣還是夢魘是劫灰還是你升起的炊煙 哪一念才能不滅是涅磐還是永生眷念 幻化成西天星光是你輪回的終點 寂滅到永生沙漏流轉了多少時間 你在三途河邊凝望我來生的容顏 我種下曼佗羅讓前世的回憶深陷 多少離別才能點燃梧桐枝的火焰 我在塵世間走過了多少個五百年 曼佗羅花開時誰還能夠記起從前 誰應了誰的劫誰又變成了誰的執念
【第9句】: 音頻怪物<浮生未歇>
誰家的清笛漸響漸遠 響過浮生多少年 誰家唱斷的錦瑟絲弦 驚起西風冷樓闕 誰蛾眉輕斂 袖舞流年 誰比
詩詞精選詩 詞 精 選《思母吟》子在豫南母嶺南,母子間遠難相見。 逆子貪嘴饞酒家,用心煎成盤中餐。 千叮萬囑予從弟,慎重親付便我食。 見此一盤餐中物,料得母悲思冠兒。 一碟茴香琵琶蝦,具是心頭淚里炸。 子為箏而飛九天, 仍有一線母相牽。 子為萍而漂遠方,即便天涯血脈連。 千恩萬情償不盡,今生來世作犬歡迎來到/經典語句欄目,本文為大家帶來《云海古風詩句》,希望能幫助到你。
肩天涯仗劍 誰今昔一別 幾度流連 花期漸遠 斷了流年 不如就此相忘于塵世間 今夜無風無月星河天懸 聽罷笛聲繞云煙 看卻花謝離恨天 再相見 方知浮生未歇 若揮袖作別 流云萬千 可有人千萬流連 若今昔一別 一別永年 蒼山負雪 浮生盡歇 今夕隔世百年一眼望卻 嘆只嘆他輕許了誓言 把千年咒怨輕湮 成全了誰的祈愿 他不見 她守韶華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