誡子書中描寫修身的句子是200句
文言文《誡子書》練習題
【練基礎】
【第1句】:解釋下列句中加點的詞。
(1)夫君子之行 ( )
(2)儉以養德 ( )
(3)非寧靜無以致遠 ( )
(4)淫慢則不能勵精 ( )
(5)險躁則不能治性 ( )
(6)多不接世 ( )
答案:(1)品德高尚的人 (2)用、憑借、依靠 (3)實現遠大目標 (4)懈怠、懶惰 (5)陶冶性情 (6)接觸社會,有用世的意思
【第2句】:翻譯下列句子。
(1)夫學須靜也,才須學也。
譯文:
(2)非學無以廣才,非志無以成學。
譯文:
(3)年與時馳,意與日去。
譯文:
答案:(1)學習必須專心致志,增長才干必須刻苦學習。
(2)不努力學習就不能增長才智,不明確志向就不能在學習上獲得成就。
(3)年華隨著光陰逝去,意志隨著歲月消磨。
【第3句】:下列朗讀停頓不正確的一項是 ( )
A.夫/君子/之行
B.靜/以修身,儉/以養德
C.夫/學須靜也,才/須學也
D.年/與時馳,意/與日去
【解析】選D。D項正確停頓應為:年與時/馳,意與日/去。
【第4句】:用課文原句填空。
(1)文中有兩句話常被人們當作志當存高遠的座右銘,這兩句話是: , 。
(2)《誡子書》全文的中心論點是: , 。
(3)《誡子書》中能表現躁的危害的句子是:。
答案:(1)非澹泊無以明志 非寧靜無以致遠 (2)靜以修身 儉以養德 (3)險躁則不能治性
【第5句】:課內閱讀。
閱讀全文,回答(1)~(3)題。
(1)解釋下列句中加點的詞。
①誡子書 ( )
②淫慢則不能勵精 ( )
③年與時馳 ( )
④非志無以成學 ( )
答案:①告誡 ②振奮,振作 ③消失,逝去 ④立志
(2)用現代漢語翻譯下列句子。
①淫慢則不能勵精,險躁則不能治性。
譯文:
②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窮廬,將復何及!
譯文:
答案:①過度懶惰就不能振奮精神,暴躁就不能陶冶性情。
②最后就像枯枝敗葉那樣,對社會沒有任何貢獻,(到那時)守在自家的破房子里悲傷嘆息,又怎么來得及。
(3)讀了這篇文章,你受到了什么啟發?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示例):人在少年時期應該樹立遠大的志向,發憤圖強,避免老了后悔。
【練能力】
【第1句】:閱讀下面兩篇文言文,完成1~3題。
成王封伯禽于魯。周公誡之曰:往矣,子無以魯國驕士。吾,文王之子,武王之弟,成王之叔父也,又相天子,吾于天下亦不輕矣。然一沐三握發,一飯三吐哺,猶恐失天下之士。吾聞,德行寬裕,守之以恭者,榮;土地廣大,守以儉者,安;祿位尊盛,守以卑者,貴;人眾兵強,守以畏者,勝;聰明睿智,守之以愚者,哲;博聞強記,守之以淺者,智。夫此六者,皆謙德也。夫貴為天子,富有四海,由此德也。不謙而失天下,亡其身者,桀、紂是也。可不慎歟?
(《周公誡子》)
【第1句】:寫出下邊加點字在文中的意思。
(1)險躁則不能治性 ( )
(2)子無以魯國驕士 ( )
答案:(1)陶冶 (2)因為
【第2句】:這兩篇短文都是告誡兒子的文章,但中心內容不同。其中(甲)文諸葛亮告誡兒子的中心內容是: ;(乙)文周公告誡兒子伯禽的中心內容是: 。
答案:要立德、修身 不要因為受封于魯國就怠慢、輕視人才
【第3句】:將下列句子譯為現代漢語。
(1)非澹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
譯文:
(2)夫此六者,皆謙德也。
譯文:
答案:(1)不追求名利,生活簡單樸素,才能顯示出自己的志向;不追求熱鬧,心境安寧清靜,才能實現遠大目標。
(2)這六點都是謙虛謹慎的美德。
附【譯文】
周成王將魯地封給周公之子伯禽。周公告誡兒子說:去了以后,你不要因為(受封于)魯國就怠慢人才。我是文王的兒子,武王的弟弟,成王的叔父,又身兼輔助天子的重任,我在天下的地位也不能算輕賤的了??墒?,我一次沐浴,要三次停下來,握著自己已散的頭發,接待賓客。吃一頓飯,要三次停下來,接待賓客,還唯恐(因怠慢)失去人才。我聽說,用恭敬的態度來保有寬以待人的品行,就會得到榮耀;用節儉來保有廣大的土地,必定會有安定;用卑謙來保有顯赫的官職,就是高貴;用警備之心來保有人口眾多、兵強馬壯,就意味著勝利;用愚笨來保有聰明睿智,就是明智;用淺陋來保有淵博,也是一種聰明。這六點都是謙虛謹慎的美德。你貴為君王,之所以擁有天下,是因為遵從了這些品德。不謙虛謹慎從而失去天下,進而導致自己亡身,桀、紂就是這樣的下場。(你)能不慎重嗎?
【第2句】:(2013包頭中考)閱讀下面的文字,回答4~7題。
孫叔敖疾,將死,戒其子曰:王數封我矣,吾不受也。為我死,王則封汝,必無受利地。楚、越之間有寢之丘①者,此其地不利,而名甚惡。荊②人畏鬼,而越人信 ③??砷L有者,其唯此也。孫叔敖死,王果以美地封其子,而子辭,請寢之丘,故至今不失。孫叔敖之知,知不以利為利矣。知以人之所惡為己之所喜,此有道者之所以異乎俗也。
(選自《呂氏春秋》)
【注】①寢之丘:含有陵墓之意。②荊:楚國的別稱。③ (jī):迷信鬼神和災祥。
【第4句】:解釋下面句子中加點的詞語。
(1)孫叔敖疾 ( )
(2)王數封我矣 ( )
答案:(1)生病(或生重病) (2)多次(或屢次)
【第5句】:翻譯下面的句子。
(1)此其地不利,而名甚惡。
譯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孫叔敖之知,知不以利為利矣。
譯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這個地方的土地貧瘠(不好),而且地名十分兇險(不好、不吉)。
(2)孫叔敖的智慧,在于知道(懂得、明白)不把世俗利益看作利益(不把一般人認為好的看成是好的)。
【第6句】:孫叔敖之子請寢之丘為封地,至今不失的原因是什么?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此題考查理解文章內容的能力。從寢之丘含有陵墓之意,再結合文中荊人畏鬼,而越人信 思考作答。
答案:因為荊人畏鬼,而越人信 ,選擇地名不吉的封地就不會被楚人越人惦記搶奪。(或:此其地不利,而名甚惡。荊人畏鬼,而越人信 。)
【第7句】:孫叔敖之知表現在哪兩件事上?你從中明白了什么道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此題考查整體感知、概括文意的能力。從孫叔敖不接受封賞和讓兒子請寢之丘的角度思考作答。
答案:孫叔敖之知表現在兩個方面:楚王多次封賞他,他卻不受;讓兒子不受利地,而請寢之丘。讓我們明白了:做人不可貪心不足(或:做事要有遠見;吃虧是福;別人看不上的東西才能長久保有等)。
附【譯文】
孫叔敖病危,臨死前,告誡他的'兒子說:楚王多次封賞我,我都沒有接受。我死后,楚王就會封賞你,(你)一定不要接受肥沃的封地。楚國和越國交界的地方有塊叫寢的山地,這個地方的土地貧瘠(不好),而且地名十分兇險(不好、不吉)。楚國人敬畏鬼,而越國人迷信鬼神和災祥??梢蚤L時間享有的,大概只有這個地方。孫叔敖死后,楚王果然拿肥沃的土地封給他的兒子,孫叔敖的兒子沒有接受,請求楚王封給叫寢的這塊山地,所以到現在也沒有失掉這塊封地。孫叔敖的智慧,在于知道(懂得、明白)不把世俗利益看作利益(不把一般人認為好的看成是好的)。懂得把別人所厭惡的作為自己所喜歡的,這就是有道的人比普通人高明的地方。
誡子書練習題及答案
【練基礎】
【第1句】:解釋下列句中加點的詞。
(1)夫君子之行 ( )
(2)儉以養德 ( )
(3)非寧靜無以致遠 ( )
(4)淫慢則不能勵精 ( )
(5)險躁則不能治性 ( )
(6)多不接世 ( )
答案:(1)品德高尚的人 (2)用、憑借、依靠 (3)實現遠大目標 (4)懈怠、懶惰 (5)陶冶性情 (6)接觸社會,有“用世”的意思
【第2句】:翻譯下列句子。
(1)夫學須靜也,才須學也。
譯文:
(2)非學無以廣才,非志無以成學。
譯文:
(3)年與時馳,意與日去。
譯文:
答案:(1)學習必須專心致志,增長才干必須刻苦學習。
(2)不努力學習就不能增長才智,不明確志向就不能在學習上獲得成就。
(3)年華隨著光陰逝去,意志隨著歲月消磨。
【第3句】:下列朗讀停頓不正確的一項是 ( )
A.夫/君子/之行
B.靜/以修身,儉/以養德
C.夫/學須靜也,才/須學也
D.年/與時馳,意/與日去
【解析】選D。D項正確停頓應為:年與時/馳,意與日/去。
【第4句】:用課文原句填空。
(1)文中有兩句話常被人們當作“志當存高遠”的座右銘,這兩句話是: , 。
(2)《誡子書》全文的中心論點是: , 。
(3)《誡子書》中能表現“躁”的危害的句子是:
。
答案:(1)非澹泊無以明志 非寧靜無以致遠 (2)靜以修身 儉以養德 (3)險躁則不能治性
【第5句】:課內閱讀。
閱讀全文,回答(1)~(3)題。
(1)解釋下列句中加點的詞。
①誡子書 ( )
②淫慢則不能勵精 ( )
③年與時馳 ( )
④非志無以成學 ( )
答案:①告誡 ②振奮,振作 ③消失,逝去 ④立志
(2)用現代漢語翻譯下列句子。
①淫慢則不能勵精,險躁則不能治性。
譯文:
②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窮廬,將復何及!
譯文:
答案:①過度懶惰就不能振奮精神,暴躁就不能陶冶性情。
②最后就像枯枝敗葉那樣,對社會沒有任何貢獻,(到那時)守在自家的破房子里悲傷嘆息,又怎么來得及。
(3)讀了這篇文章,你受到了什么啟發?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示例):人在少年時期應該樹立遠大的志向,發憤圖強,避免老了后悔。
【練能力】
【第1句】:閱讀下面兩篇文言文,完成1~3題。
(甲)《誡子書》全文。
(乙)成王封伯禽于魯。周公誡之曰:“往矣,子無以魯國驕士。吾,文王之子,武王之弟,成王之叔父也,又相天子,吾于天下亦不輕矣。然一沐三握發,一飯三吐哺,猶恐失天下之士。吾聞,德行寬裕,守之以恭者,榮;土地廣大,守以儉者,安;祿位尊盛,守以卑者,貴;人眾兵強,守以畏者,勝;聰明睿智,守之以愚者,哲;博聞強記,守之以淺者,智。夫此六者,皆謙德也。夫貴為天子,富有四海,由此德也。不謙而失天下,亡其身者,桀、紂是也??刹簧鳉e?”
(《周公誡子》)
【第1句】:寫出下邊加點字在文中的意思。
(1)險躁則不能治性 ( )
(2)子無以魯國驕士 ( )
答案:(1)陶冶 (2)因為
【第2句】:這兩篇短文都是告誡兒子的文章,但中心內容不同。其中(甲)文諸葛亮告誡兒子的中心內容是: ;(乙)文周公告誡兒子伯禽的中心內容是: 。
答案:要立德、修身 不要因為受封于魯國就怠慢、輕視人才
【第3句】:將下列句子譯為現代漢語。
(1)非澹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
譯文:
(2)夫此六者,皆謙德也。
譯文:
答案:(1)不追求名利,生活簡單樸素,才能顯示出自己的志向;不追求熱鬧,心境安寧清靜,才能實現遠大目標。
(2)這六點都是謙虛謹慎的美德。
附(乙)【譯文】
周成王將魯地封給周公之子伯禽。周公告誡兒子說:“去了以后,你不要因為(受封于)魯國就怠慢人才。我是文王的兒子,武王的弟弟,成王的叔父,又身兼輔助天子的重任,我在天下的地位也不能算輕賤的了??墒?,我一次沐浴,要三次停下來,握著自己已散的頭發,接待賓客。吃一頓飯,要三次停下來,接待賓客,還唯恐(因怠慢)失去人才。我聽說,用恭敬的態度來保有寬以待人的品行,就會得到榮耀;用節儉來保有廣大的土地,必定會有安定;用卑謙來保有顯赫的官職,就是高貴;用警備之心來保有人口眾多、兵強馬壯,就意味著勝利;用愚笨來保有聰明睿智,就是明智;用淺陋來保有淵博,也是一種聰明。這六點都是謙虛謹慎的.美德。你貴為君王,之所以擁有天下,是因為遵從了這些品德。不謙虛謹慎從而失去天下,進而導致自己亡身,桀、紂就是這樣的下場。(你)能不慎重嗎?”
【第2句】:(2013包頭中考)閱讀下面的文字,回答4~7題。
孫叔敖疾,將死,戒其子曰:“王數封我矣,吾不受也。為我死,王則封汝,必無受利地。楚、越之間有寢之丘①者,此其地不利,而名甚惡。荊②人畏鬼,而越人信 ③??砷L有者,其唯此也?!睂O叔敖死,王果以美地封其子,而子辭,請寢之丘,故至今不失。孫叔敖之知,知不以利為利矣。知以人之所惡為己之所喜,此有道者之所以異乎俗也。
(選自《呂氏春秋》)
【注】①寢之丘:含有陵墓之意。②荊:楚國的別稱。③ (jī):迷信鬼神和災祥。
【第4句】:解釋下面句子中加點的詞語。
(1)孫叔敖疾 ( )
(2)王數封我矣 ( )
答案:(1)生病(或生重病) (2)多次(或屢次)
【第5句】:翻譯下面的句子。
(1)此其地不利,而名甚惡。
譯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孫叔敖之知,知不以利為利矣。
譯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這個地方的土地貧瘠(不好),而且地名十分兇險(不好、不吉)。
(2)孫叔敖的智慧,在于知道(懂得、明白)不把世俗利益看作利益(不把一般人認為好的看成是好的)。
【第6句】:孫叔敖之子“請寢之丘”為封地,“至今不失”的原因是什么?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此題考查理解文章內容的能力。從“寢之丘”含有陵墓之意,再結合文中“荊人畏鬼,而越人信 ”思考作答。
答案:因為“荊人畏鬼,而越人信 ”,選擇地名不吉的封地就不會被楚人越人惦記搶奪。(或:此其地不利,而名甚惡。荊人畏鬼,而越人信 。)
【第7句】:“孫叔敖之知”表現在哪兩件事上?你從中明白了什么道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此題考查整體感知、概括文意的能力。從孫叔敖不接受封賞和讓兒子“請寢之丘”的角度思考作答。
答案:“孫叔敖之知”表現在兩個方面:楚王多次封賞他,他卻不受;讓兒子不受利地,而“請寢之丘”。讓我們明白了:做人不可貪心不足(或:做事要有遠見;吃虧是福;別人看不上的東西才能長久保有等)。
附【譯文】
孫叔敖病危,臨死前,告誡他的兒子說:“楚王多次封賞我,我都沒有接受。我死后,楚王就會封賞你,(你)一定不要接受肥沃的封地。楚國和越國交界的地方有塊叫寢的山地,這個地方的土地貧瘠(不好),而且地名十分兇險(不好、不吉)。楚國人敬畏鬼,而越國人迷信鬼神和災祥。可以長時間享有的,大概只有這個地方?!睂O叔敖死后,楚王果然拿肥沃的土地封給他的兒子,孫叔敖的兒子沒有接受,請求楚王封給叫寢的這塊山地,所以到現在也沒有失掉這塊封地。孫叔敖的智慧,在于知道(懂得、明白)不把世俗利益看作利益(不把一般人認為好的看成是好的)。懂得把別人所厭惡的作為自己所喜歡的,這就是有道的人比普通人高明的地方。
誡子書練習題
閱讀《誡子書》,回答問題,各位同學們,我們看看下面的誡子書練習題。
誡子書練習題
夫君子之行①,靜以修身,儉以養德,非淡泊②無以明志,非寧靜③無以致遠。夫學須靜也,才須學也,非學無以廣才,非志無以成學。淫慢④則不能勵精⑤,險躁⑥則不能治性。年與時馳,意與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⑦,悲守窮廬,將復何及!(選自《諸葛亮集》)
注釋:
①行:操守,品德。
②淡泊:不追求名利。
③寧靜:安靜,集中精力。
④淫慢:淫,過度;慢,怠惰。
⑤勵精:振奮精神。
⑥險躁:暴躁,與寧靜相對而言。
⑦接世:接觸社會,承擔事務。
1.中國人歷來崇尚、重視家教,無論是諸葛亮的《誡子書》、《曾國藩家書》,還是《毛澤東家書》、《傅雷家書》,都體現了家教的'魅力。而本文是從哪兩個方面進行家教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誡子書》跨越了一千七百年時空,仍給人以強烈的震撼,請就此談談你讀后的體會。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參考答案:
1.學習和做人。
2.可以圍繞全文總談,也可以就某一名句而談,但不要脫文而空談。
《誡子書》古文練習題
學習目標:
【第1句】:讀準字音,熟讀成誦。
【第2句】:在理解重點詞語的基礎上翻譯全文。
【第3句】:理解文中深刻的人生理念和父對子的殷殷期望。
【第1句】: 反饋展示:
1.《誡子書》選自 ,作者 ,字 ,三國時期著名的`政治家、軍事家。我們以前學過他感人肺腑的課文《 》,陸游對這篇千古傳誦的表文曾稱贊道: , 。
2.給粗體字注音或根據拼音寫漢字
夫君子之行( ) 澹泊 ( ) 淫慢( )則不能lì( )精
險躁( )則不能治性 年與時馳( )遂成枯落( )悲守窮lú( )
3.解釋下列句中加粗字
①夫君子之行 ②非澹泊無以明志
③非寧靜無以致遠 ④非志無以成學
⑤淫慢則不能勵精 ⑥險躁則不能治性
⑦年與時馳 ⑧遂成枯落 ⑨悲守窮廬
4.背誦默寫
夫君子之行, , 。非澹泊無以明志,
夫學須靜也,才須學也, , 。
淫慢則不能勵精, 。 ,意與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窮廬,將復何及!
【第2句】:精讀課文,疏通文意
【第5句】:小組合作學習:
借助課下注釋,工具書自主翻譯課文,了解文章內容,圈畫疑難問題。
探究不成的,小組代表上臺板書。
【第6句】:師生討論交流,解決疑難句子
【第3句】:研讀賞析課文
7.解題
8.諸葛亮寫這封家信的用意是什么?(或亮從哪幾個方面來告誡和勉勵兒子的?)
【第4句】:課堂練習,總結提升
9.文中有兩句話常被人們用作志當存高遠的座右銘,這兩句話是 , 。
10.在《出師表》一文中也有能體現諸葛亮的淡泊名利的思想的語句是 , 。
11.閱讀下面的文言短文,回答后面問題。
章武三年春
章武三年春,先主于永安病篤①,召亮于成都,屬以后事,謂亮曰:“君才十倍曹丕,必能安國,終定大事。若嗣子可輔,輔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绷撂槠唬骸俺几医撷诠呻胖Γе邑懼?,繼之以死!”先主又為詔敕③后主曰:“汝與丞相從事,事之如父?!?/p>
【注釋】①篤:病重。②竭:用盡。③敕:告誡,囑咐。
1.解釋下列句中加點的字。
必能安國: 若嗣子可輔: 事之如父:
2.翻譯句子
臣敢竭股肱之力,效忠貞之節,繼之以死!
3.請寫出一個人們陳贊諸葛亮高風亮節的成語。
4.近人游俊曾寫過一副對聯:“兩表酬三顧,一對足千秋。”你知道其中的“兩表”“三顧”“一對”分別是指什么呢?
兩表: 三顧: 一對:
5.下面的一副對聯概括了諸葛亮一生的功績。參考示例,寫出具體所指。
收二川,排八陣,六出七擒,五丈原前,點四十九盞明燈,一心只為酬三顧;
取西蜀,定南蠻,東和北拒,中軍帳里,變金木土爻神卦,水面偏能用火攻。
【示例】三顧:三顧茅廬
六出: 東和: 收二川:
七擒: 北拒: 排八陣:
【第5句】:談感受,說啟發
【第1句】:從文中找出自己所喜歡的一個警句,談自己的理解和所受到的啟發。
【第2句】:積累與文章相關的名言警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