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雪中描寫畫面的句子聚集三篇
柳宗元《江雪》描繪的是什么一幅什么樣的場景
《江雪》
.[唐].柳宗元.
千山鳥飛絕,萬徑人蹤滅。
孤舟蓑笠翁,獨釣寒江雪。
【注釋】
①這首詩寫于永州。 ②蓑:蓑衣。以棕或莎草編成的雨具。獨釣句:大雪紛飛中獨自在江上垂釣。
【題解】
詩人被貶永州,精神上飽受打擊,神情悒郁,于是便借描寫山水景物,頌詠隱居的漁翁來寄托自己的清高孤傲的情懷,抒發(fā)政治上失意的郁悶苦惱。
【翻譯】
千山鳥飛絕,千座高山喲飛鳥已經(jīng)斷絕,
萬徑人蹤滅。萬條小徑喲人蹤已經(jīng)湮滅。
孤舟蓑笠翁,只見孤舟上披蓑戴笠漁翁,
獨釣寒江雪。孤獨地垂釣這寒江的風雪。
【賞析】
這是柳宗元被貶為柳州司馬時的詩作。
這是一個怎樣凄清冷寂的意境啊!“獨釣寒江雪”,不是“釣雪”,而是 “釣于寒江的雪中”。這樣的意境,我們在其他的詩人筆下也經(jīng)常見到,比 如李白的《獨坐敬亭山》:
眾鳥高飛盡,孤云獨去閑。
相看兩不厭,只有敬亭山。
再如王維的《竹里館》:“獨坐幽篁里,彈琴復長嘯。深林人不知,明月 來相照。”又如鄭板橋《自遣》詩中寫的“看花不妨人去盡,對月每恨酒來 遲”。他們營造出這樣孤寂的意境,表達的只是自己憤嫉落寞、蘇世獨立的 品格與心情。說得悲觀一些,是“世與我而相違,復駕言兮焉求”(陶淵明 《歸去來辭》);說得樂觀一些,是“舉世皆濁我獨清,眾人皆醉我獨醒”(屈 原《漁父》)。
我曾經(jīng)看見過有的老師的教案,他們向?qū)W生提出過這樣的問題:“柳 宗元究竟在釣什么?”遇到這樣的老師,是學生的不幸。你說呢,柳宗元在 釣什么?是不是也該問問李白在“看”什么,王維在“嘯”什么呢?
絕句和律詩是規(guī)定必須押平聲韻的,但是這一首詩押的'是仄聲韻。這 種詩,又被稱為“古絕”。
【賞析】
這首詩勾畫了一幅絕妙的圖畫:白雪茫茫,千山萬嶺悄然無聲,江中孤舟上,老翁頂笠披蓑獨自垂桿釣魚。然而細讀此詩,仍有深層意味:江山萬里,大雪飄飄,一片純白,這不正是詩人皎潔的品行么,孤舟垂釣不正是在寫詩人特立獨行嗎?以“千”和“萬”之廣博,比襯于“孤”與“獨”,更能顯示詩人品行孤高?!扒А币齺淼氖恰敖^”,“萬”引來的是“滅”,使得廣闊的背景更加沉寂,漁翁在這里孤獨垂釣,“釣”字使景物產(chǎn)生動感,通過靜景與動景的對比,喻示詩人絕不與世俗同流的高貴品行。
用具體細致的筆調(diào)描寫背景,遠距離的虛略處理主要形象,使人覺得詩人身處景外,又似在畫中;精雕細琢和極度夸張概括并用,使這首詩具有獨特的藝術(shù)特色。
從另一個角度思考,白色象征死亡,雪象征虛偽,也正是這樣的白雪,使這世界“滅”、“絕”,籠罩在一片死亡的白色里。面對這樣的死亡世界,江上“釣”者猶如身處尸群而獨自存活。處此境地能作什么呢?只能是“獨釣寒江雪”。江雪有何可釣?也許是死亡的世界值得一“釣”吧。
這首詩運用夸張對比,突出主要形象,寫景幽寂潔美而寄意深刻。
柳宗元的江雪是一首什么詩
江雪 柳宗元 千山鳥飛絕,萬徑人蹤滅。 孤舟蓑笠翁,獨釣寒江雪。《江雪》是唐代詩人柳宗元的一首山水詩,描述了一幅江鄉(xiāng)雪景圖。山山是雪,路路皆白。飛鳥絕跡,人蹤湮沒。遐景蒼茫,邇景孤冷。意境幽僻,情調(diào)凄寂。漁翁形象,精雕細琢,清晰明朗,完整突出。詩采用入聲韻,韻促味永,剛勁有力。
歷代詩人無不交口稱絕。千古丹青妙手,也爭相以此為題,繪出不少動人的江天雪景圖。
江雪是一首仄韻的五言絕句,是柳宗元的代表作之一。大約作于他謫居永州(今湖南零陵)期間。描述了一幅冰天雪地寒江,沒有行人、飛鳥,只有一位老翁獨處孤舟,默然垂釣。
【賞析】
柳宗元筆下的山水詩有個顯著的特點,那就是把客觀境界寫得比較幽僻,而詩人的主觀的心情則顯得比較寂寞,甚至有時不免過于孤獨,過于冷清,不帶一點人間煙火氣。這首《江雪》正是這樣,詩人只用了二十個字,就描繪了一幅幽靜寒冷的畫面:在下著大雪的江面上,一葉小舟,一個老漁翁,獨自在寒冷的江心垂釣。詩人向讀者展示的,是這樣一些內(nèi)容:天地之間是如此純潔而寂靜,一塵不染,萬籟無聲;漁翁的生活是如此清高,漁翁的性格是如此孤傲。
其實,這正是柳宗元由于憎恨當時那個一天天在走下坡路的唐代社會而創(chuàng)造出來的一個幻想境界,比起陶淵明《桃花源記》里的人物,恐怕還要顯得虛無縹緲,遠離塵世。詩人所要具體描寫的本極簡單,不過是一條小船,一個穿蓑衣戴笠帽的老漁翁,在大雪的江面上釣魚,如此而已??墒?,為了突出主要的描寫對象,詩人不惜用一半篇幅去描寫它的背景,而且使這個背景盡量廣大寥廓,幾乎到了浩瀚無邊的程度。背景越廣大,主要的描寫對象就越顯得突出。首先,詩人用“千山”、“萬徑”這兩個詞,目的是為了給下面兩句的“孤舟”和“獨釣”的畫面作陪襯。沒有“千”、“萬”兩字,下面的“孤”、“獨”兩字也就平淡無奇,沒有什么感染力了。其次,山上的鳥飛,路上的人蹤,這本來是極平常的事,也是最一般化的形象??墒?,詩人卻把它們放在“千山”、“萬徑”的下面,再加上一個“絕”和一個“滅”字,這就把最常見的、最一般化的動態(tài),一下子給變成極端的寂靜、絕對的沉默,形成一種不平常的景象。
因此,下面兩句原來是屬于靜態(tài)的描寫,由于擺在這種絕對幽靜、絕對沉寂的背景之下,倒反而顯得玲瓏剔透,有了生氣,在畫面上浮動起來、活躍起來了。也可以這樣說,前兩句本來是陪襯的遠景,照一般理解,只要勾勒個輪廓也就可以了,不必費很大氣力去精雕細刻??墒?,詩人卻恰好不這樣處理。這好像拍電影,用放大了多少倍的特寫鏡頭,把屬于背景范圍的每一個角落都交代得、反映得一清二楚。寫得越具體細致,就越顯得概括夸張。而后面的兩句,本來是詩人有心要突出描寫的對象,結(jié)果卻使用了遠距離的鏡頭,反而把它縮小了多少倍,給讀者一種空靈剔透、可見而不可即的感覺。只有這樣寫,才能表達作者所迫切希望展示給讀者的那種擺脫世俗、超然物外的清高孤傲的思想感情。至于這種遠距離感覺的形成,主要是作者把一個“雪”字放在全詩的最末尾,并且同“江”字連起來所產(chǎn)生的效果。
在這首詩里,籠罩一切、包羅一切的東西是雪,山上是雪,路上也是雪,而且“千山”、“萬徑”都是雪,才使得“鳥飛絕”、“人蹤滅”。就連船篷上,漁翁的蓑笠上,當然也都是雪??墒亲髡卟]有把這些景物同“雪”明顯地聯(lián)系在一起。相反,在這個畫面里,只有江,只有江心。江,當然不會存雪,不會被雪蓋住,而且即使雪下到江里,也立刻會變成水。然而作者卻偏偏用了“寒江雪”三個字,把“江”和“雪”這兩個關(guān)系最遠的形象聯(lián)系到一起,這就給人以一種比較空蒙、比較遙遠、比較縮小了的感覺,這就形成了遠距離的鏡頭。這就使得詩中主要描寫的`對象更集中、更靈巧、更突出。因為連江里都仿佛下滿了雪,連不存雪的地方都充滿了雪,這就把雪下得又大又密、又濃又厚的情形完全寫出來了,把水天不分、上下蒼茫一片的氣氛也完全烘托出來了。至于上面再用一個“寒”字,固然是為了點明氣候;但詩人的主觀意圖卻是在想不動聲色地寫出漁翁的精神世界。試想,在這樣一個寒冷寂靜的環(huán)境里,那個老漁翁竟然不怕天冷,不怕雪大,忘掉了一切,專心地釣魚,形體雖然孤獨,性格卻顯得清高孤傲,甚至有點凜然不可侵犯似的。這個被幻化了的、美化了的漁翁形象,實際正是柳宗元本人的思想感情的寄托和寫照。由此可見,這“寒江雪”三字正是“畫龍點睛”之筆,它把全詩前后兩部分有機地聯(lián)系起來,不但形成了一幅凝煉概括的圖景,也塑造了漁翁完整突出的形象。
用具體而細致的手法來摹寫背景,用遠距離畫面來描寫主要形象;精雕細琢和極度的夸張概括,錯綜地統(tǒng)一在一首詩里,是這首山水小詩獨有的藝術(shù)特色。
《江雪》柳宗元
江雪 柳宗元 千山鳥飛絕, 萬徑人蹤滅。 孤舟蓑笠翁, 獨釣寒江雪。柳宗元詩鑒賞:
這是柳宗元貶永州司馬時寫的一首吟詠江野雪景的五言絕句,是古今傳誦的名作。
頭二句寫雪封山野的情景。千山萬壑,樹木茂密,可是山中卻不見一只飛鳥;原野遼闊,路徑萬條多,卻不見一個行人的足印。極目四望,唯見四野白茫茫,一片銀色世界,這兩句沒有明點“雪”字,但“鳥飛絕”、“人蹤滅”的幽寂境界,卻生動地表現(xiàn)出了漫山遍野的雪封景象,使人感到寒意凜冽。
后兩句別開生面,勾畫了一個漁翁獨釣寒江的奇異景象。風雪滿江,在那嚴寒的江上看不見任何東西,只有一葉漁舟,漁舟上坐著一個身披蓑衣、頭戴斗笠的漁翁,正迎風抗雪,在寒江上垂釣。最后一句點出“雪”字,包籠全篇。
四句詩,有山有水,有孤舟,有漁翁垂釣,人物與景色渾然一體,詩情畫意極佳,是一幅絕妙的寒江獨釣圖。稱得上詩中有畫,畫中有詩。難怪后世畫家,多喜用該詩的`意境入畫。
這首詩看似乎寫景,其實是借江野雪景的描寫來塑造詩人自己的形象的。“孤舟蓑笠翁,獨釣寒江雪”,這一形,實際上是詩人的自畫像,它寄寓著詩人在永貞革新失敗后的堅貞不屈的精神。永貞革新失敗后,詩人遭到殘酷的打擊迫害,遠謫永州,與同黨天各一方,處境孤獨,但他并不自棄,始終堅貞不屈。他在《答周君巢餌藥久壽書》中就曾表明:“雖萬受擯棄”,也“不更乎其內(nèi)”。在永州十年后,他改任柳州刺史,地雖更為僻遠,但有了實權(quán),他就又以積極的革新政治的姿態(tài),興利除弊,為柳州人民做了不少好事。這都清楚地說明他在政治革新失敗后的堅貞不屈的精神。所以說詩中所刻畫的老漁翁形象,正是詩人同惡劣環(huán)境對抗的內(nèi)心世界的形象表現(xiàn)。但是詩中以遼闊空曠的背景映襯寒江獨釣的孤舟,也透露出詩人寂寞孤獨的情懷。
這首詩語言簡約,意境高潔。“絕”、“滅”、“雪”都是以入聲字作韻腳。入聲字短促,很適合表達憤慨不平的心聲和幽寂凄冷的情調(diào)。
柳宗元江雪課件
這是柳宗元被貶到永州之后寫的詩,借寒江獨釣的漁翁,抒發(fā)自己孤獨郁悶的心情。那么課件有哪些呢?下面和小編一起來看看吧!
柳宗元江雪課件
教學目標
【第1句】: 學習本文從“形象、意境、藝術(shù)特色”等方面來賞析詩歌。
【第2句】: 詩文賞析學會運用敘述與議論相結(jié)合的表達方式。
【第3句】: 通過閱讀與品味深入領(lǐng)會文本,初步掌握詩歌賞析文的一般寫法,在語言學習和鑒賞能力獲得同步發(fā)展。
說明:
詩歌通常是言有盡而意無窮的,對詩歌的鑒賞實際就是從文本出發(fā)去探求隱藏在文本背后的詩意的過程。本文賞析先從解讀詩歌的常識開始,利用想象再現(xiàn)詩人描繪的畫面,感受詩中的形象,把畫面中詩人沒有直接寫到的部分補充出來。再利用背景資料,進而理解詩歌的內(nèi)容,把握詩歌的意境,領(lǐng)會畫面背后深遠的意蘊。重點是學習第四節(jié)細致地賞析方法,這是作者賞析文字中最見功夫的部分。教材的示范,旨在通過閱讀探討、思考對話等過程與方法指導學生把握內(nèi)容,初步掌握詩歌賞析文的一般寫法。
針對本詩歌的藝術(shù)特色,作者抓住詩中的意象和文字,進行對比、聯(lián)想,點染、放大,運用電影術(shù)語進行細致入微的賞析,在閱讀中需要用心體會的。
教學重點與難點
【第1句】: 重點:找文中關(guān)鍵句理清作者賞析詩歌的基本思路。
【第2句】: 難點:深入文本,在對具體段落、詞句的品讀中,體會作者抓住詩中的意象和文字,運用電影術(shù)語,通過對比、聯(lián)想,點染、放大等方法作細致入微的賞析。
說明:
本文篇幅較長,針對九年級的認知水平,教學過程中帶領(lǐng)學生解讀文本、抓關(guān)鍵句從整體上感知作者是從哪幾個方面賞析的,理清作者的行文思路還是不難的,教學中需要給學生閱讀思考活動的時空、同時讓他們在對具體文字段落的品味感悟中加深理解,體會作者評析的深刻之處。
本文難就難在作者細致的評析詩人藝術(shù)匠心上:抓住詩中的意象和文字,運用電影術(shù)語進行對比、聯(lián)想,點染、放大等方法作細致入微的'賞析,這種專業(yè)的評析距離學生較遠。希望教師在教學過程中緊扣文本讀懂內(nèi)容并進而學得其法。
教學過程
教學環(huán)節(jié)教師活動預設(shè)學生活動預設(shè)設(shè)計意圖
導入激趣讀“題”思考【第1句】: ppt展示《江雪》這首詩,想想如何把文字轉(zhuǎn)換成畫面。組成了一組藝術(shù)dv?
【第2句】: 讀題,猜猜本文會從哪些方面來賞析本詩歌。【第1句】: 交流:可以運用想象,可以“設(shè)身處地”,可以“觸境生想”,也可以“意象加工”,同時將古今對接起來等。(教師可適當?shù)囊龑В?/p>
【第2句】: 可以結(jié)合剛才的轉(zhuǎn)換經(jīng)歷,談?wù)効赡艿馁p析角度?(學生可能只注重聯(lián)想與想象,教師可作引導。)找準話題能使學生更快進入課堂。而讀這篇文章也是讓學生了解賞析詩歌的一些方法。
抓關(guān)鍵句
理清思路【第1句】: 表達方式:敘述與議論相結(jié)合
【第2句】: 找關(guān)鍵句和總結(jié)段。
【第3句】: 解釋一個文學理論術(shù)語——“仄韻”(什么是平仄、四聲?)
【第4句】: 找出重點段落,并說出理由來。
【第5句】: 讀中心句和總結(jié)段。從這些句子和段落來看作者從哪些角度來賞析的?
【第1句】: 想象部分為敘述。評析部分為議論。除第一段總起和最后一段總結(jié)外,其它每個段落的開始句都是中心句(作者的觀點)。
【第2句】: 明白所謂“押仄韻”,就是指詩歌的【第2句】:四兩句的最后一個字(韻腳)——“滅”和“雪”都是仄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