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寫八月濤聲吼地來的句子集錦80句
《浪淘沙·八月濤聲吼地來》閱讀答案
《浪淘沙·八月濤聲吼地來》是唐代文學家劉禹錫的詞作(有人認為是詩)。作品描寫的是八月十八的錢塘江大潮漲落的壯觀景象。前二句描寫漲潮情形,后二句描寫退潮情形,寫漲潮固然寫出其勢,寫退潮實亦寫出其力,顯得形象生動、豐滿多姿。
浪淘沙
劉禹錫
八月濤聲吼地來,頭高數丈觸山回。
須臾卻入海門去,卷起沙堆似雪堆。
【第1句】:詩的開頭兩句中“吼”字和“觸”字用的好,請簡要賞析。
【第2句】:全詩運用了哪些表現手法?請指出并簡要分析。
《浪淘沙·八月濤聲吼地來》閱讀答案
【第1句】:首句“八月濤聲吼地來”,寫潮來之勢,由遠而近,以一個動詞“吼”字,突出濤聲逼近的感覺。第二句寫潮勢達到頂點時的壯觀場面。湍急的潮頭,昂揚著數丈高的身軀,撞擊著兩岸的山崖。【第1句】:二兩句,以“吼地來”和“觸山回”相對照,描寫出潮漲潮退的全過程,語氣上的急轉,更襯托出潮勢的奔騰急遽。
【第2句】:對比、襯托,動靜結合。由開頭的動態描寫轉入對潮去之后的靜態描寫,當潮水退出海門之后,洶涌的波濤以另一種形態展示出它的氣概——波濤卷起的沙堆似座座雪堆。以潮去后留下的又一奇景,更襯托出八月潮吼地而來、觸山打游的壯觀場面。(意對即可)
拓展閱讀:《浪淘沙·八月濤聲吼地來》注釋
①浪淘沙:唐教坊曲名,其形式為七言絕句。后又用為詞牌名,形制又變。作品描寫的是八月十八錢塘江大潮的壯觀景象。
②須臾:指極短的時間。
③海門:江海匯合之處。
《浪淘沙·八月濤聲吼地來》譯文
八月十八的錢塘江海潮浪濤聲如萬馬奔騰,吼地而來,數丈高的浪頭沖向岸邊的山石,又被撞擊回來,發出震耳欲聾的巨響。似乎在片刻之間,潮水便退向江海匯合之處回歸大海,但它所卷起的座座沙堆卻留了下來,在陽光照耀下像雪堆一樣堆積在江岸。
《浪淘沙·八月濤聲吼地來》賞析:
《浪淘沙·八月濤聲吼地來》是唐代文學家劉禹錫的詞作(有人認為是詩)。作品描寫的是八月十八的錢塘江大潮漲落的壯觀景象。前二句描寫漲潮情形,后二句描寫退潮情形,寫漲潮固然寫出其勢,寫退潮實亦寫出其力,顯得形象生動、豐滿多姿。
這是劉禹錫《浪淘沙》第七首,寫的是八月十八錢塘江海潮漲落的壯觀景象。
錢塘江,又稱浙江。江口呈喇叭狀,海潮倒灌,形成著名的錢塘潮。錢塘潮以每年的夏歷八月十八在海寧所見者為最壯觀。潮水涌來之時,潮頭壁立,波濤洶涌,有如萬馬奔騰,成為古往今來自然界的一大奇觀。
此詩首句,“八月”點出大潮時節,“濤聲吼地來”寫潮來之勢,由遠而近,以一個動詞“吼”字,突出濤聲逼近的感覺。第二句寫潮勢達到頂點時的壯觀場面。悍湍的'潮頭,昂揚著數丈高的身軀,撞擊著兩岸的山崖。【第1句】:二兩句,以“吼地來”和“觸山回”相對照,描寫出潮漲潮退的全過程,語氣上的急轉,更襯托出潮勢的奔騰急遽。據《海寧縣志·浙江潮略說》,錢塘江口有兩座山,其南曰龕,其北曰赭,并峙于江海匯合之處,即所謂海門。【第3句】:四兩句寫退潮的景象。第三句以“須臾”承接第二句,潮水應時而來,應時而退,來時兇猛,退去迅疾,似乎“須臾”之間。這里由開頭的動境描寫轉入對潮去之后的靜態描寫。當潮水退出海門之后,呈現在詩人面前的是,洶涌的波濤以另一種形態展示出他的氣概━━波濤卷起沙堆似雪堆座座。文字表面上看已不是寫潮水,實際上恰恰正緊扣起句“吼地來”,以潮去后留下的又一奇景,更襯托出八月潮吼地而來、觸山打游的壯觀場面。全詩不事雕琢,流走飛動,而又緊湊洗練,顯示出詩人高度的藝術才能。
作者簡介
劉禹錫
(772~842)唐代文學家、哲學家。字夢得,洛陽(今屬河南)人,祖籍中山(今河北定縣),為匈奴族后裔。因避安史之亂,舉族東遷,劉禹錫出生于嘉興(今屬浙江)。公元793年(貞元九年)與柳宗元同榜登進士第,一同參與永貞革新,結果一同貶謫遠郡,歷盡坎坷。晚年回到洛陽,任太子賓客、秘書監分司東都的閑職,后加檢校禮部尚書銜。世稱劉賓客、劉尚書。其詩精煉含蓄,生前與白居易齊名,世稱“劉白”,白居易則稱他為“詩豪”。
浪淘沙夜雨詩歌閱讀附答案
閱讀下面一首詞,然后回答問題。
浪淘沙 夜雨
梁寅①
檐溜瀉泉聲,寒透疏欞。愁如百草雨中生。誰信在家翻似客,好夢先驚。
花發恐飄零,只待朝晴。彩霞紅日照山庭。曾約故人應到也,同聽啼鶯。
【注】①梁寅( 13019-1390),字孟敬,新喻(今江西省新余縣>人,元宋明初學者。
① 詞中主人公為何而“愁”?“彩霞”“紅日”“啼鶯”這組意象表達了他怎樣的.心境?(3分)
②畫線詞句是怎樣寫“愁情”的?請簡要分析。(4分)
參考答案:
【第14句】:(1)①為“花發恐飄零”而愁(或為“在家翻似客,好夢先驚”而愁)。②表達了豁達、愉悅的心境。[3分。“為何而愁”1分,“心境”2分。]
(2)①通過描寫雨驟天寒,渲染出一種“愁”的氛圍。②將“愁”喻作春雨后瘋長的“百草”,形象而貼切地突現了“愁”之濃烈。[4分。“雨驟天寒”1分,“渲染氛圍”1分;“將‘愁’喻作‘百草’”1分,“‘愁’之濃烈”1分。]
《浪淘沙》劉禹錫閱讀題及答案
閱讀下面一首唐詩,回答問題。
浪淘沙 劉禹錫
九曲黃河萬里沙,浪淘風簸自天涯。
如今直上銀河去,同到牽牛織女家。
【注】①浪淘沙:唐教坊曲名。創自劉禹錫、白居易,其形式為七言絕句。后又用為詞牌名。②九曲:自古相傳黃河有九道彎。形容彎彎曲曲的地方很多。③浪淘:波浪淘洗。④簸:掀翻。⑤牽牛織女:銀河系的兩個星座名。自古相傳,織女為天上仙女,下凡到人間,和牛郎結為夫婦。后西王母召回織女,牛郎追上天,西王母罰他們隔河相望,只準每年七月七日的夜晚相會一次。
【第1句】:詩的后兩句用了什么表現手法來描寫黃河?請簡要分析。(4分)
【第2句】:本詩抒發了作者怎樣的思想感情?(4分)
參考答案
【第1句】:詩人以浪漫的`想象結合優美的傳說,運用擬人等修辭手法,把黃河洶涌澎湃特點寫得更加具體、生動、形象。
【第2句】:這首絕句,以生動形象的筆調,高度的藝術想象,極大的熱情描繪了黃河的雄偉形象,抒發了作者的豪邁氣概和奮發精神,同時表明作者對美好生活的向往。
《浪淘沙·疏雨洗天清》閱讀答案
《浪淘沙·疏雨洗天清》是南宋詩人鄧剡所作的一首詞。該篇詞作上片由悲秋直抒身世飄零之感,下片轉而懷古。下面我們為大家帶來《浪淘沙·疏雨洗天清》閱讀答案,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到大家。
浪淘沙·疏雨洗天清 鄧 剡①疏雨洗天清。枕簟涼生。井桐一葉做秋聲。誰念客身輕似葉,千里飄零? 夢斷古臺城。月淡潮平。便須攜酒訪新亭②。不見當時王謝宅,煙草青青。
【注】①鄧剡:南宋詞人,追隨文天祥抗元。南宋滅亡,被俘押赴北上,本詞為北上途經建康(今江蘇南京)所作。
②新亭:在今南京市南,據史料記載,西晉滅亡后南渡士人經常相邀到此。
【第1句】:本詞主要運用了哪些表現手法,請作具體分析。(5分)
【第2句】:結合全詞的內容,談談作者“枕簟涼生” “涼”的原因。(6分)
《浪淘沙·疏雨洗天清》閱讀答案
【第1句】:①用典(1分)“客身”句化用李煜的“夢里不知身是客”的`詞句,寫出自身的飄零之況; “新亭”句,運用西晉滅亡后南渡士人的哀嘆和相慰,寫出亡國之痛(2分)②融情于景(1分)“井桐一葉做秋聲”,秋葉飄落暗含著盛極而衰的哲理,“月淡潮平”,暗含心境的凄愴(此處若答成“反襯”,寫出激憤之情,也可給1分)(1分)
【第2句】:①秋天到來,客觀氣候的轉涼;②自身被俘,被押北上的凄涼身世;③家國淪亡的悲涼。(每點2分)(分析時結合全詞)
二:
【第14句】:“浪淘沙”是這首詞的 。(1分)
【第15句】:對本詞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3分)
A.這首詞開篇就奠定了全詞的情感基調。
B.井桐落葉勾起詩人身世之感,引出下文內容。
C.“不見王謝宅”隱含對南宋即將滅亡的擔憂。
D.“訪新亭”意味深長,為紓解自己無盡的情思。
【第16句】:賞析本詞和李清照的《聲聲慢》中“桐”“雨”意象的異同點。(4分)
《浪淘沙·疏雨洗天清》閱讀答案
【第14句】:(1分)詞牌名
【第15句】:(3分)C
【第16句】:(4分)相同:兩首詞的桐和雨都形象寄托了作者悲秋之感和凄苦哀愁。
不同:李清照借桐和雨更多抒發自身凄清孤獨之苦,而鄧剡則表現寂寞飄零的無奈,抒發亡國之痛,境界更深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