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說強勢父母對孩子的看法聚集90條
父母強勢對孩子的影響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位老師,也是孩子做人的楷模。下面和小編一起來看父母強勢對孩子的影響,希望有所幫助!
【第1句】:強勢家長的表現
現在,很多事業上很成功的父母,工作給他們帶來強大的壓力與責任,所以他們會投注很多精力在工作上,對待孩子,甚至采用工作上的方式,采用高壓政策。強勢的父母,通常愿采取簡單粗暴方式,希望在一頓怒火與責罵之下,孩子會神奇般地變好了。不過,這只是他們的一廂情愿。
那么,強勢家長有哪些表現呢?
【第1句】:少在孩子面前表露情感
由于現在大多是獨生子女家庭,孩子有種“恃寵生嬌”的態勢。為了避免孩子在家里橫行霸道,中國家長通常采用“從嚴”的教育方式,他們認為,只有維持自己在孩子心目樹立絕對的,孩子才不敢犯錯。
于是,強勢的家長對孩子的教育是說一不二,他們很少在孩子面前表露情感,不會對孩子進步表揚,或者不會做一些愛孩子的舉動。教育孩子時,常常態度生硬,言語粗暴,缺乏感情。
【第2句】:給寶寶設置規則和目標
強勢的父母總希望孩子按照自己設定的規矩做事,希望孩子按照他們設計的人生去走未來的路。于是,他們會根據自己的想法,為孩子設置規則和目標,強加自己的思想于孩子身上。
有個孩子叫小偉,他從小就參加培訓班,讀的幼兒園也是當地的,父母經常給他灌輸以后要上重點小學、初中、高中和大學,讓他覺得喘不過氣。但是,有一次,他和媽媽講,自己不喜歡學奧數,卻得到了父母的一頓痛罵。
【第3句】:不給寶寶犯錯的機會,強制寶寶完成目標
強勢家長在教育孩子的問題上,最明顯的表現是不給任何機會孩子犯錯。例如我們常說的“虎爸”。
“虎爸”從孩子上幼兒園開始,就決定限制他們的自由,并定下死規矩——只有完成作業,才可以休息,作業完成得不好,會受到狠狠的抽打。這種過分嚴厲教育孩子的方式,被人稱為“虎爸式”教育,而李勇,就是“虎爸”的代言人。
【第2句】:家長太強勢的危害
【第1句】:親子關系較生疏
強勢的父母,通常在社會上是領導的角色,他們很容易將這種人際交往的模式原封不動地搬到家中,只要自己發話,孩子必須服從。這樣的教育方式,很容易讓孩子成為家里的弱者。
如果孩子長期受到父母的壓迫,他自身成長的能量就會被削弱,對父母產生恐懼心理,承擔巨大的壓力,于是,他們會害怕父母,不敢和父母親近。
【第2句】:寶寶缺少自己主見
只要孩子做錯事情,或者不能完成父母布置的任務,父母就會打罵孩子,只要孩子夠膽反駁,那下場就更加可憐。
長期受到“壓迫”的孩子,就會把想法埋在心底,不敢講出自己的'意見。從而使他們遇到事情沒有自己主見,缺乏戰神挫折的信心。
【第3句】:可能導致孩子叛逆
長期壓抑的人,一旦爆發,后果將部堪設想。當孩子失敗或者遇到困難后,很多強勢的父母,不僅沒有及時鼓勵、安慰他們,反而進行批評、指責,這樣一來,就加大了孩子的心理壓力,使他們喪失了繼續面對失敗的勇氣。
也因為父母的過高要求,讓孩子不能接受失敗,從而產生逆反心理,導致厭學、頂撞父母和老師等叛逆行為。
【第3句】:強勢家長需要如何改進
作為孩子的第一任教師,父母的言行是孩子的“標桿”,因此,父母的行為會影響孩子的行為習慣和性格心理。所以,強勢的家長在家庭生活中,要學會放下自己領導的架子。
【第1句】:學會調換身份,不用領導身份在家里發號施令
家長的教育方式,對待孩子的態度,對孩子影響很大。所以,家長在教育孩子過程中,不妨學會調換身份,不用領導身份在家里發號施令。
當孩子提出無理要求時,你可以和孩子講,現在我們玩個游戲,你當媽媽,我當你,如果我像你提出一定要買一個玩具,你會怎樣呢?也許,通過商量的口吻或者角色互換的方式,讓孩子有深刻的體會。
【第2句】:適當在孩子面前表達情感
大家都說中國的家長比較內斂,不敢在大家面前和孩子親昵。但是,《爸爸去哪兒》的天天和張亮的舉動告訴我們,父母適當在孩子面前表達情感,讓親子關系更加和諧。
當天天完成任務時,會和爸爸分享,主動講出自己的對與錯。當然,張亮也會毫不吝嗇地對天天進行表揚,會主動親孩子,表現出自己對孩子的愛。當孩子做錯事情時,要毫不客氣地批評,讓孩子主動承認錯誤。
【第3句】:制定簡單明確的規矩
作為家長,從小給孩子立規矩是正常的,但不能急于求成,應該根據孩子能力的不斷發展而增加難度。例如有的家長就把家規貼在墻上:尊重家長;該寫作業時寫作業;自己整理玩具;臟衣服放在筐里等等。
想孩子變得獨立,家長要給給孩子一個適應的時間,讓他自己逐漸學會遵守。例如有的孩子喜歡亂扔東西,你就要告訴他:“如果你再扔,以后就沒有喜歡吃的東西了。”
孩子每次扔東西都會得到相應的懲罰,以后每當他想扔東西時,想到的不是扔東西的樂趣,而是失去愛吃的零食的痛苦。
當然,父母給孩子立規矩不是不講情面。父母在立規矩的時候,既要堅持原則的又要給孩子愛撫,在情緒不好或者哭鬧反抗時,別忽視孩子的心理感受,應給予他安慰,引導他正確對待“規矩”
【第4句】:給孩子犯錯的機會
很多爸爸媽媽對孩子的指責和抱怨,是因為覺得孩子不能體諒和理解父母的心情,因為孩子總是做出讓爸爸媽媽反感的事情,讓諸多的父母很無奈。因此,一旦孩子犯錯,必定嚴懲,以杜絕孩子再敢范。
其實,在家庭互動中沒有所謂的對與錯,有的是是否適合,孩子對于外界的事物存在好奇心,希望自己去驗證去摸索,而在這個探索的過程中,難免會犯錯,如果父母希望孩子能夠在錯誤中成長,就要給機會孩子犯錯。
父母不要一味地對孩子職責,對孩子的錯誤吹毛求疵,讓孩子覺得壓力過大。當孩子小的時候,父母不給機會孩子犯錯,長大后,孩子犯錯的后果也許更加嚴重。
父母教育態度對孩子的影響
本文導讀:傳統教育認為,孩子與父母頂嘴是“大逆不道”,但最新研究認為,能同父母進行真正爭辯的兒童在以后會比較自信、有創造力和合群。
由于受千百年傳統觀念的影響,受封建禮教的約束,國人總覺得小孩子見識少、閱歷淺、不成熟,又是自己生養的,于是形成了“大人說話小孩子聽”的定論。不少家長不允許孩子與大人爭辯,他們奉行“父母之命”的教義。孩子只能對大人的話“言聽計從”,是決不允許與父母拌嘴、爭辯的,否則就是“大逆不道”。
其實,父母與孩子爭辯是件有益的事。爭辯是爭論、辯論的意思,是各執己見,相互辯論說理。這樣做有利于思想溝通,通過爭辯達到形成共識、解決問題。這有什么不好呢!
孩子同父母爭辯并非壞事
德國兒童心理學家專家認為,能夠同父母進行真正爭辯的兒童,在以后會比較自信、有創造力和合群。漢堡心理學家安格利卡·法斯博士證實:“隔代人之間的爭辯,對于下一代來說,是走上成人之路的重要一步。”這位心理學家還談到爭論的一些重要之處。
【第1句】:有助于找到界限
“等我們吃完了再去干”,媽媽勸兒子盧卡斯。9歲的盧卡斯生氣地把椅子往后一推,頂了一句:“為什么?”我還有些事要做,比坐在這里要好。”法斯博士說,盧卡斯的這種挑釁是在試驗他的能力的極限在何處。同這個倔頭倔腦的階段相似,同父母拌嘴能使孩子有機會學會估量自己。爭辯是擺脫兒童無方向狀態的一個途徑,可以使他們知道自己的能力和界限在何處。
【第2句】:形成自己的意志
法斯說:“爭執能幫助兒童變得自信和獨立。在對抗中他們感覺到自己受到重視,知道怎樣才能貫徹自己的意志。”爭執也表明孩子正在走自己的路,他們注意到,父母并非總是正確的.。
【第3句】:應付沖突的訓練
安格拉想學騎馬,但是她媽媽反對。媽媽說:“我要對你負責”。安格拉反駁說:“薩比內的父母也對她負責,但他們允許她騎馬。”爭論有學習的效果。孩子通過爭論學到爭論的藝術。考慮到日后在工作中,以及和同伴的關系中會有爭論,這種學習對兒童是重要的。
【第4句】:愛的表示
俗語說,相親相愛,才會相互逗弄。斗嘴是向對方表示,你對我是重要的。一個人如果總是與世無“爭”,他就是向周圍的人表示,你們對我無所謂。
孩子與父母爭辯對成長有益
心理學家經過調查研究得出這樣的結論:在反抗期,能同父母進行真正爭辯的孩子,將來會比較自信,也富有創造力。孩子與父母爭辯,在成長歷程中至少有兩點益處。
刺激智力的發展
能促成孩子和父母爭辯的直接原因,是他們語言能力的進步和參與意識的覺醒。在爭論時,孩子必須根據自己對環境的觀察分析,選擇并運用學到的語匯和表達方式,試圖有條理地表達自己的欲望、觀點,挑戰父母,這將大大刺激孩子語言能力的發展。而且,通過爭辯,孩子可以學到爭論、辯論的邏輯技巧,這對孩子日后思維的發展是有利的。
幫助形成個人意志
心理學家認為,爭執能幫助孩子變得自信和獨立。在爭辯中,孩子會感覺到自己受到重視,知道應該怎樣表達才能實現自己的意志。爭執也表明孩子自我意識的覺悟,正在嘗試著走自己的路。孩子在與父母爭辯后發現,父母并非總是正確的。辯論的勝利,無疑使孩子獲得一種快感和成就感,既讓孩子有了估量自己能力的機會,也鍛煉了他們的意志力。
因此,明智的父母通常不把自己的意志簡單地強加在孩子身上,而是為孩子的爭辯創造了一種寬松、平等的氛圍。在爭辯的過程中,父母應循循善誘,以理服人,不要簡單地把孩子的爭辯看作是對長輩的不敬。
父母對我的影響作文
導語:父母不單在道德觀念上影響著我,也教會了我許多有用的學習方法。就拿背誦古詩來說吧。有一次,我在背一首很長的古詩,費盡心思卻怎么也背不下來,而老師明天就要抽查,我心急如焚。小編為你整理了父母對我的影響作文,歡迎大家閱讀。
篇一:父母對我的影響
小時候,父母耐心地教我說話,教我走路,教我穿衣拿筷……長大一些后,父母又教會我如何拿筆寫字,讀書看報……父母不僅在生活上教我們做許多事,在人生的道路上,他們的一舉一動也都在無形中影響著我們的性格,人品以及道德觀念。
從我記事開始,就記得我每次吃零食都會剩下一些,吃面包饅頭有時也會余下一小塊,而媽媽就像一個垃圾箱,每次都不厭其煩地把我吃剩的東西塞進肚里,我卻對這中行為感到厭惡,因為我覺得只有貧民窟里的難民才會去做這種事。終于有一天,我看不下去了,生氣地問媽媽:“干嗎老吃我吃剩的?面包饅頭桌子上不都有整個的嗎?”話一出口,我就后悔了,心想,這樣對媽媽說話肯定要挨罵了。課讓我沒想到的是,媽媽不但沒發火,還心平氣和地對我說:“寶貝,我們小時候可不像你現在這樣想吃什么有什么,那時候米和油都是按量供應的,別說面包和零食了。現在我們的生活條件好了,但不能忘本,想想那個時候,就知道現在的生活是多么幸福了,要懂得節約……”我聽了不屑地撇撇嘴嘟囔道:“您那都是啥時候的事了,都快回到公元前了!”媽媽聽了也沒說什么,搖搖頭走了,我也沒把這件事放在心上。直到有一天,媽媽把一張從網上打印出來的照片給我看,我才徹底改變了自己的看法。照片上是一群非洲難民窟里的孩子們,他們手里拿著盤子,盤子里的菜湯都被他們舔的干干凈凈,他們都很瘦,小小的`臉上似乎只剩下一雙大大的眼睛,眼睛里閃著對食物的渴望,那眼神像利劍一樣刺痛了我年幼的心,我當時就發誓不再浪費,那目光會讓浪費的我受到良心的譴責,我從此學會了節約。
父母不單在道德觀念上影響著我,也教會了我許多有用的學習方法。就拿背誦古詩來說吧。有一次,我在背一首很長的古詩,費盡心思卻怎么也背不下來,而老師明天就要抽查,我心急如焚。而我越著急就越背不下來,眼看都過去一個小時了,可我還沒有一點進展。這時爸爸進來了,問明了怎么回事后說:“不急不急,你知道這首詩的意思嗎?”我支支吾吾答不上來。爸爸說:“你看,我就知道是這么回事,你要先理解了它再背,不要怕浪費時間,理解后再背比你這樣死記硬背要快很多,不信,你試試!”爸爸一語點中我的心思――我就是怕浪費時間,不肯去理解它的意思,熟不知我死記硬背中浪費的時間遠比理解再背要多的多。于是我靜下心來逐字逐句地去理解,果然,不出十分鐘就背完了。這件事爸爸不僅教會我一個好的學習方法,還教會我一個道的理――“磨刀不誤砍柴工”。
在我成長歷程中,爸爸媽媽像陽光和雨露一樣照耀滋養著我,讓我漸漸地枝繁葉茂,讓我茁壯成長,他們又像是一只啄木鳥及時去除我的壞毛病,他們教我快樂,寬容,博愛……
篇二:爸爸對我的影響
在一個人的一生中對他影響最大的,往往是父親,在一個人的言行中,多多少少會投射出父母的影子,在這一點上,爸爸讓我學會了堅持。一天晚上,我在自己屋里寫作業,爸爸見我很久沒寫完,推門進來問:“還沒寫完嗎?”“沒有,還有好多沒寫的呢。”他看起來有些不放心,便在我床上坐下看書。一會兒,我實在寫不下去了,就說:“反正老師說這作業有時間就做,沒時間就不用做,要不不做了行不行呀?”,沒想到,他的臉色沉下來,十分嚴厲,說:“那怎么行!”話雖簡短,卻有著不可反抗的力量,我也不敢再問了,還有些后悔問這一句話,心想:爸爸常告訴我,做任何事都要堅持,不能半途而廢。這一次我一定會堅持。于是,直到深夜,我才把作業寫完,爸爸一直陪在旁邊,將睡未睡的樣子,但還是堅持著看著我寫完了作業,才與我一同睡下。從那時后,我就再也沒有主動放棄寫作業的念頭了。
有一段時間里,爸爸身體情況很不好,晚上胸口疼得睡不著,還要我用勁捶他才能有所緩解。早上起來,我只要看到電視遙控器挪了位置,就知道他又失眠了,只有看幾個小時電視才能睡著。他年輕時就有心臟病和高血壓,到了現在極為嚴重,使得他的眼睛也很不好。眼皮有些發紫,眼中也有很多血絲,然而他還是堅持去上班,每天都提著一袋子的藥出門,家中一些瑣事也常惹他生氣,然而他最終還是堅持下來了——他也只能堅持。
比爾蓋茨說過,他的成功在于專注,沃倫巴菲特說過,他的成功在于堅持不懈地走一條路。因此,爸爸讓我養成了堅持的性格,我必將受用終生。
篇三:父親對我的影響
每個人的一生中都會有一盞燈,這盞燈帶給你前行的動力,指引你前進的方向。對我而言,父親就是我心中一盞閃光的明燈!
忠厚老實是父親的最大優點,他做事很實在,從不偷奸耍滑,總是信奉“吃虧是福”的處世哲學。他是江蘇雙山集團的一名普通機修工,下班回到家,常常滿身油污,一臉疲憊,我問他,怎么那樣“傻”,干活稍稍偷懶,又沒人發現,為什么還要自討苦吃?父親總是微微一笑,撫摸著我的頭,和藹地對我說:“孩子,你說得沒錯,我偷一點懶是沒關系,沒人發現,也沒人計較,可是,我對不住自己的良心呀!”父親沒有干出轟轟烈烈的大事業,也不是什么驚天動地的大人物,但從他身上,我深深體會到了一個普通勞動者的職業操守。
父親的人緣極好,總是一臉和氣,滿面微笑,見人總是熱情地打招呼,左鄰右舍總認為他是一個沒脾氣的“老好人”。就是這個“和事佬”對我卻十分嚴格,每當我學習上有了松懈,他就提醒我抓緊。有一次,我光顧著看電視,忘記了做作業,父親發現后嚴厲地批評我說:“如果農民不種地,工人不上班,戰士不站崗,我們這個國家和社會不就亂套了?每個人都要清楚自己的責任和義務啊!”看著一臉怒氣的父親,我漸漸明白了他做事認真,教我做人的良苦用心和”“望女成鳳”的強烈渴望。
父親不僅做事認真,而且一諾千金,從不失信于人。有一次,父親帶回家一只八音盒,我喜出望外,以為是父親買給我的一件禮物。我正要打開包裝盒,父親卻一把搶過來遺憾地說:“這是我答應給班上同事的兒子買的,不能拆開!”我生氣地對他嚷嚷:“你怎么老是想到別人,就不想到我呢?”父親連忙安慰我說:“孩子,一定要說話算話,我這次答應人家的事情就一定要辦到!只有下次再給你買了,你是一個懂事的好孩子,一定能理解爸爸,對嗎?”雖然我有點悶悶不樂,但是,我還是從心底里佩服父親這種信守承諾的做法。
父親就是通過日常生活中這些“雞毛蒜皮”的小事來影響我,教育我。他就像一盞雖不耀眼卻默默奉獻的路燈,陪伴我,溫暖我,指引我,照亮了我成長的道路,激勵我走向遠方!
父母對孩子的教育名言
如果孩子由于生性好動、天真活潑而做了頑皮的事,他自己會后悔的。隨著年齡的增長,他的意志力也日益增強,當他善于控制自己的.時候,他會自己支配自己的良心,不會讓那種壞的伙伴和外界的生活條件等等來支配自己。
——捷爾任斯基
人類有義務將最美好的東西給孩子。 ——佚 名
最好的教育是以身作則。孩子們對謊言或虛偽非常敏感,極易察覺。如果他們尊重你、依賴你、他們就是在很小的時候也會同你合作。
——甘地夫人
脫開了母親的扶助,孩子才真正學會了走路。 ——佚 名
在我家里,關心別人是理所當然的事。父母親從小就向我們灌輸,一個人既要有雄心壯志,又不能自高自大目中無人,自立自強是生活的基本原則。
——艾森豪威爾
盡管孩子們說不出,他們也能切身感受到父母的生活態度。與其用嘴向他們灌輸正義良知,不如父母在自己的生活中用身體力行來示范,可以說這才是最高明的方法。我認為:能夠正確的教育引導孩子,歸根結底,并不是教給孩子什么東西之類的教育技術問題,而是父母本身作為一個人,是否能有正確履行職責的生活方式問題。
——池田大作
父母是孩子們啟蒙教師,孩子是母親的一面鏡子。 ——李岫云
愛之不以道,適所以害之也。 ——《資治通鑒》
我們應該賦予子女勇氣和自信,還要幫助他們加以發展,正如牛津大學巴利奧學院院長史密斯19xx年給英國首相的信中所寫的那樣:“心胸開闊,目光敏銳,熱愛真理,就能抵制無理詭辯,陳腐信仰,嘩眾取寵和偽善之言”。
——甘地夫人
家中沒有嚴父慈母之別,若說嚴,父母都嚴;若說慈,父母都慈。全家相處有如朋友一樣。 ——福澤諭吉
把孩子和他們同齡人隔離,將給他們的心靈帶來無法磨滅的創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