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陰侯列傳描寫人物句子70句
《史記.淮陰侯列傳》文言文閱讀理解及答案
上常從容與信言諸將能不,各有差。上問曰:“如我,能將幾何?”信曰:“陛下不過能將十萬。”上曰:“于公何如?”曰:“如臣,多多而益善耳。”上笑曰:“多多益善,何為我禽?”信曰:“陛下不能將兵,而善將將,此乃信之所以為陛下禽
也。且陛下所謂天授,非人力也。” ——司馬遷《史記.淮陰侯列傳》
【注釋】①上嘗從容與信言諸將能不:劉邦曾經隨便和韓信討論各位將領的才能,“上”指劉邦,“信”指韓信。②各有差:“差”讀“cī”,等級,此處指高低。
小題1:下面各組劃線字意思相同的一項是:( ) (2分)
A 多多而益善耳自以為大有所益 B 于公何如 皆以美于徐公
C 何為我禽此乃信之所以為陛下禽也 D 何為我禽游人去而禽鳥樂也
小題2:用現代漢語翻譯下面的句子。(2分)
陛下不能將兵,而善將將,此乃信之所以為陛下禽也。
小題3:這個故事隱含著的一句歇后語是:(1分)
韓信在這個故事中表現出的`性格特點是:(1分)
參考答案:
小題1:C
小題2:陛下不善于帶兵,但善于統領將領,這就是韓信我被陛下捉住的原因了。(重點詞語準確,句子通順即可,2分)
小題3:韓信點兵,多多益善。(1分) 答案示例:過分自信、自傲、自負。
解析
小題1:本題考查對文言詞語的理解能力。C項中的“為”都是“被”的意思。
小題2:本題考查學生翻譯文言文的能力。要求具有落實重點詞語的能力,不能遺漏,同時要與上下文連貫,有時還要補出省略的主語,同時要抓住其中的關鍵字。
小題3:本題是一道綜合題。先根據文章的內容說出本文隱含的歇后語。然后再根據文章對“韓信”的描寫來分析性格特點即可。
《史記淮陰侯列傳》的閱讀答案
(一)
陳豨拜為巨鹿守,辭于淮陰侯。淮陰侯挈其手,辟左右與之步于庭,仰天嘆曰:“子可與言乎?欲與子有言也。”豨曰:“唯將軍令之。”淮陰侯曰:“公之所居,天下精兵處也;而公,陛下之信幸臣也。人言公之畔,陛下必不信;再至,陛下乃疑矣;三至,必怒而自將。吾為公從中起,天下可圖也。”陳豨素知其能也,信之,曰:“謹奉教!”漢十年,陳豨果反。上自將而往,信病不從。陰使人至豨所,曰:“弟舉兵,吾從此助公。”信乃謀與家臣夜詐詔赦諸官徒奴,欲發以襲呂后、太子。部署已定,待豨報。其舍人得罪于信,信囚,欲殺之。舍人弟上變,告信欲反狀于呂后。呂后欲召,恐其黨不就,乃與蕭相國謀,詐令人從上所來,言豨已得死,列侯群臣皆賀。相國紿信曰:“雖疾,強入賀。”信入,呂后使武士縛信,斬之長樂鐘室。信方斬,曰:“吾悔不用蒯通之計,乃為兒女子所詐,豈非天哉!”遂夷信三族。
高祖已從豨軍來,至,見信死,且喜且憐之,問:“信死亦何言?”呂后曰:“信言恨不用蒯通計。”乃詔齊捕蒯通。蒯通至,上曰:“若教淮陰侯反乎?”對曰:“然,臣固教之。豎子不用臣之策,故令自夷于此。如彼豎子用臣之計,陛下安得而夷之乎!”上怒曰:“亨之。”通曰:“嗟乎,冤哉亨也!”上曰:“若教韓信反,何冤?”對曰:“秦之綱絕而維弛,山東大擾,異姓并起,英俊烏集。當是時,臣唯獨知韓信,非知陛下也。且天下銳精持鋒欲為陛下所為者甚眾,顧力不能耳。又可盡亨之邪?”高帝曰:“置之。”乃釋通之罪。
(節選自[漢]司馬遷《史記淮陰侯列傳》)
(二)
陳豨以賓客盛,為周昌所疑。高祖使案其客,始反耳。未必素有逆謀。韓信處嫌疑之地,輕與一陳豨出口言反,此亦非人情。信以淮陰侯家居,雖赦諸徒奴,合而使之,未易部勒也。上自出,關中雖虛,未能全無備,亦不可信也,論者卻未及此……史公依漢廷獄案,敘入傳中,而其冤自現。
(節選自[清]馮班《〈史記〉會注考證》)
6.下列句中加點詞的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 )
A.部署已定,待豨報 報:報告
B.相國紿信曰 紿:欺騙
C.秦之綱絕而維弛 弛:松懈
D.高祖使案其客 案:追究
【第7句】:下列句中加點的字,用法與意義相同的.一項是(3分)( )
A.子可與言乎 客亦知夫水與月乎
B.人言公之畔 師道之不傳也久矣
C.且喜且憐之 彼且奚適也
D.陳豨以賓客盛 私見張良,具告以事
8.把文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9分)
(1)乃為兒女子所詐,豈非天哉!(3分)
(2)且天下銳精持鋒欲為陛下所為者甚眾,顧力不能耳。(3分)
(3)雖赦諸徒奴,合而使之,未易部勒也。(3分)
9.馮班認為“史公依漢廷獄案,敘入傳中,而其冤自現”,請說明選文(一)中哪些地方能看出韓信的“冤”。(3分)
參考答案:
6.A(3分。回復)
7.B(3分。A項,和、同,介詞/和、同,連詞;C項,又/將;D項,因為/拿)
8.(1)竟然被小兒婦人欺詐,難道不是天意嗎?(3分。“乃”“為……所”“豈”各1分)(2)況且天下磨利兵器、手執利刃想要做陛下所做的事情的人很多,只是力量不能達到而已。(3分。“且”“銳精持鋒”“顧”各1分)(3)即使赦免了各位囚徒和奴隸,聚合一起驅使他們造反,也不容易統領約束啊。(3分。每句1分)
【第9句】:(1)韓信與陳豨辟人挈手之語,無人聽聞,說明是誣告;(2)韓信詐詔赦諸官徒奴來攻襲呂后、太子,不合情理,表明韓信可能有冤。(3)韓信被斬時的后悔,說明他沒有造反之心;(4)高祖“且喜且憐之”的心理,暗示韓信可能被冤;(5)蒯通痛罵韓信不用自己的計策導致被誅,表明韓信沒有造反之意。(3分。每點1分。答對三點即可)
《史記淮陰侯列傳》閱讀理解及答案
信數與蕭何語,何奇之。至南鄭,諸將行道亡者數十人,信度何等已數言上,上不我用,即亡。何聞信亡,不及以聞,自追之。人有言上曰:“丞相何亡。”上大怒,如失左右手。居一二日,何謁上。上且怒且喜,罵何曰:“若亡,何也?”何曰:“臣不敢亡也,臣追亡者。”上曰:“若所追者誰?”何曰:“韓信也。”上復罵曰:“諸將亡者以十數,公無所追。追信,詐也。”何曰:“諸將易得耳,至于信者,國士無雙,王必欲長王漢中,無所事信;必欲爭天下,非信無所與計事者。顧王策安所決耳!”王曰:“吾亦欲東耳,安能郁郁久居此乎!”
(選自《史記淮陰侯列傳》)
【第16句】:下面各句加點詞語 以 的意義和用法與例句相同的一項是()(2分)
例句:諸將亡者以十數
A.不及以聞 B.以光先帝遺德 C.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D.子墨子解帶為城, 以牒為械
【第17句】:下列句子加點詞意思不同的一項是( )(2分)
A.信度何等已數言上 孤不度德量力 B.丞相何亡 若亡,何也
C.大楚興,陳勝王 王必欲長王漢中 D.諸將行道亡者數十人 馬無故亡而入胡
【第18句】:回答下列問題。(3分) ①文中的.“上”指的是(寫出姓名)(1分) ②后人根據這段歷史故事概括出一個典故,它是
參考答案:
【第16句】:D(3分)
【第17句】:B(3分)
【第18句】:劉邦(1分) 蕭何月下追韓信(2分)(若只寫蕭何追韓信亦可)
《史記·淮陰侯列傳》閱讀答案及譯文
淮陰侯韓信者,淮陰人也。始為布衣時,貧無行,不得推擇為吏,又不能治生商賈,常從人寄食飲,人多厭之者。常數從其下鄉南昌亭長寄食,數月,亭長妻患之,乃晨炊蓐食。食時信往,不為具食。信亦知其意,怒,竟絕去。
淮陰屠中少年有侮信者,曰:“若雖長大,好帶刀劍,中情怯耳。”眾辱之曰:“信能死,刺我;不能死,出我袴下。”于是信孰視之,俯出袴下,蒲伏。一市人皆笑信,以為怯。
數以策干項羽,羽不用。漢王之入蜀,信亡楚歸漢,未得知名,為連敖。坐法當斬,其輩十三人皆已斬,次至信,信乃仰輕,適見滕公,曰:“上不欲就天下乎?何為斬壯士?”滕公奇其言,壯其貌,釋而不斬。與語,大說之。言于上,上拜以為治粟都尉,上未之奇也。
信數與蕭何語,何奇之。至南鄭,諸將行道亡者數十人,信度何等已數言上,上不我用,即亡。何聞信亡,不及以聞,自追之。人有言上曰:“丞相何亡。”上大怒,如失左右手。居一二日,何來謁上,上且怒且喜,罵何曰:“若亡,何也?”何曰:臣不敢亡也,臣追亡者。”上曰:“若所追者誰何?”曰:“韓信也。”上復罵曰:“諸將亡者以十數,公無所追;追信,詐也。”何曰:“諸將易得耳。至如信者,國士無雙。王必欲長王漢中,無所事信;必欲爭天下,非信無所與計事者。顧王策安所決耳。”王曰:“吾亦欲東耳,安能郁郁久居此乎?”何曰:“王計必欲東,能用信,信即留;不能用,信終亡耳。”王曰:“吾為公以為將。”何曰:“雖為將,信必不留。”王曰:“以為大將。”何曰:“幸甚。”于是王欲召信拜之。何曰:“王素慢無禮,今拜大將如呼小兒耳,此乃信所以去也。王必欲拜之,擇良日,齋戒,設壇場,具禮,乃可耳。”王許之。諸將皆喜,人人各自以為得大將。至拜大將,乃韓信也,一軍皆驚。
選自《史記·淮陰侯列傳》
【注釋】①敖:管理糧倉的低級官員。
【第9句】:下列句子加點字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
A. 于是信孰視之 通“熟”,仔細地
B. 若雖長大,好帶刀劍 若:你
C. 數以策干項羽 干:激怒
D. 王素慢無禮 慢:傲慢
10.下列各項全都變現韓信才能卓出,不同于常人的一項是
①常數從其下鄉南昌亭長寄食
②信亦知其意,怒,竟絕去
③于是信孰視之,俯出袴下,蒲伏
④上不欲就天下乎?何為斬壯士?
⑤何聞信亡,不及以聞,自追之。
⑥王必欲拜之,擇良日,齋戒,設壇場,具禮,乃可耳
A. ①④⑥ B. ②⑤⑥ C. ③④⑤ D. ④⑤⑥
【第11句】: 下列對原文有關內容的分析與概括,不正確的一項是
A.韓信當初為平民百姓時,貧窮,沒有好品行,不能夠被推選去做官,又不能做買賣維持生活,經常寄居在別人家吃閑飯,人們大多厭惡他。
B.面對淮陰屠中少年的侮辱,韓信沒有挺身反抗,表現了他忍辱能屈的大丈夫品行。
C.滕公很欣賞韓信,把他推薦給漢王劉邦,漢王看出他有超眾之才,任命他為治粟都尉
D.由于未得重用,韓信選擇離開劉邦。蕭何追之,并向劉邦力薦韓信。最終,劉邦聽從了蕭何的建議,任命韓信為大將軍。
【第12句】:翻譯句子(10分)
①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鱔之穴無可寄托者,用心躁也。(3分)
②然秦以區區之地,致萬乘之勢,序八州而朝同列,百有余年矣。(3分)
③句讀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師焉,或不焉,小學而大遺,吾未見其明也。(4分)
參考答案
【第9句】: C(干:求取)
【第10句】:D(④ 通過韓信的言語細節表現。⑤⑥ 托蕭何之口側面表象韓信的非凡才能。)
【第11句】:C(“漢王看出他有超眾之才”錯誤,原文說“上未之奇也”。)
【第12句】: ①蟹有六條腿和兩個蟹鉗,如果沒有蛇鱔的洞穴就無處藏身,是因為它用心浮躁。
②然而秦國憑借小小的地方,得到了兵力強盛的權勢,統治八州,使同等的諸侯國來朝拜,已經一百多年了。
③不懂得文句,不理解疑惑,有的向老師學習,有的.不向老師學習,小的方面學習,大的方面卻放棄了,我看不出他們明智的地方。
附:譯文
淮陰侯韓信,是淮陰人。當初為平民百姓時,貧窮,沒有好品行,不能夠被推選去做官,又不能做買賣維持生活,經常寄居在別人家吃閑飯,人們大多厭惡他。曾經多次前往下鄉南昌亭亭長處吃閑飯,接連數月,亭長的妻子嫌惡他,就提前做好早飯,端到內室床上去吃。開飯的時候,韓信去了,卻不給他準備飯食。韓信也明白他們的用意。一怒之下,居然離去不再回來。
淮陰屠戶中有個年輕人侮辱韓信說:“你雖然長的高大,喜歡帶刀佩劍,其實是個膽小鬼罷了。”又當眾侮辱他說:“你要不怕死,就拿劍刺我;如果怕死,就從我胯下爬過去。”于是韓信仔細地打量了他一番,低下身去,趴在地上,從他的胯下爬了過去。滿街的人都笑話韓信,認為他膽小。
韓信多次把計策獻給項羽,以求重用,項羽沒有采納。漢王到蜀地時,韓信離楚歸漢,仍然默默無名。他擔任管理糧倉的連敖,因犯罪應當斬首;同案犯十三人都已經被斬首,輪到韓信,韓信于是抬頭仰視,剛好看到滕公夏侯嬰,韓信就說:“君王不是要統一天下嗎,他為什么要殺壯士呢?”滕公認為他的話很奇特,他的容貌很雄壯,就釋放了他不殺;和他交談之后,非常高興,就向漢王報告。漢王于是封他為治粟都尉,也并沒有發現韓信有什么特別之處。
韓信多次跟蕭何談話,蕭何認為他是位奇才。到達南鄭,各路將領在半路上逃跑的有幾十人。韓信揣測蕭何等人已多次向漢王推薦自己,漢王不任用,也就逃走了。蕭何聽說韓信逃跑了,來不及報告漢王,親自追趕他。有人報告漢王說:“丞相蕭何逃跑了。”漢王大怒,如同失去了左右手。過了一兩天,蕭何來拜見漢王,漢王又是惱怒又是高興。罵蕭何道:“你逃跑,為什么?”蕭何說:“我不敢逃跑,我去追趕逃跑的人。”漢王說:“你追趕的人是誰呢?”回答說:“是韓信。”漢王又罵道:“各路將領逃跑了幾十人,您沒去追一個;卻去追韓信,是騙人。”蕭何說:“那些將領容易得到。至于像韓信這樣的杰出人物,普天之下找不出第二個人。大王果真要長期在漢中稱王,自然用不著韓信,如果一定要爭奪天下,除了韓信就再沒有可以和您計議大事的人了。但看大王怎么決策了。”漢王說:“我是要向東發展啊,怎么能夠內心苦悶地長期呆在這里呢?”蕭何說:“大王決意向東發展,能夠重用韓信,韓信就會留下來,不能重用,韓信終究要逃跑的。”漢王說:“我為了您的緣由,讓他做個將軍。”蕭何說:“即使是做將軍,韓信一定不肯留下。”漢王說:“任命他做大將軍。”蕭何說:“太好了。”于是漢王就要把韓信召來任命他。蕭何說:“大王向來對人輕慢,不講禮節,如今任命大將軍就像呼喊小孩兒一樣。這就是韓信要離去的原因啊。大王決心要任命他,要選擇良辰吉日,親自齋戒,設置高壇和廣場,禮儀要完備才可以呀。”漢王答應了蕭何的要求。眾將聽到要拜大將都很高興,人人都以為自己要做大將軍了。等到任命大將時,被任命的竟然是韓信,全軍都感到驚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