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有從開時人無再少年說說匯聚90條
花有重開時,人無再少年
匆匆一年隨白雪,明日不再復明日。
此去花有重開時,經年人無再少年。
“世上的事就是這樣,那好多熟悉的人,你不去呵護,慢慢就淡了,許多熟悉的事,你不去回味,漸漸就忘了。所有歲月的風,不僅能吹淡你我心中的情,也能冷卻你我的心;時光的手,不僅能模糊你眼中的我,也能淡忘我心中的你。” ——題記
窗外綿綿冬雨下的凄厲,站在記憶深處的終點,徘徊了好久,雙腳的溫度降到了歷史從未有過的冰點,無論怎么努力挪動,卻還是邁不出往前的一步。臨冬,燕子總會飛離北方去尋找希望,都說離開是為了彼此更好的飛翔,就像戀人走過的七年之癢,我們不是每天唱著昨天的歌就能回到過去。
經過一夜的纏綿,雨停了,花開花落卻從未停歇,就像命運的反復顛簸。枯干的枝頭,幾片嫩綠的新芽冒著刺骨風霜探出頭來,張望這無限遼闊的自然。昨夜濕透的屋檐,滴滴答答依稀風雨三兩聲,凌亂不成曲,卻在反復詢問著是誰家玉笛暗飛聲。太陽每天東升西落,歲月從南走到北,來回穿梭;山外之山林花謝了,一個冬天,一個腳印,一個輪回,我們的樣子還是沒有改變,只是我們初見時的笑容,成了回憶。
霎那間何年何月,只有傷痛躲在我的回憶里冬眠,寂寞把心里的苦慢慢熬成甜。日歷就這么一頁頁地翻過去,那些流過淚的昨天,帶著微笑的今天,那些放任過的動心,就這么一天天地過去,一年又到頭了。這一年扮演了各種不稱職的角色,成長的時好時壞,友情的或喜或悲,愛情的分分合合。陰差陽錯也是生活,看過的都是風景,走過的都成故事,十全十美并不是我要的生活,又一年的開始,我們都要學會堅強
一個經歷過秋涼冬冷春寒,所謂人生何處不相逢,一見傾心不過是擦肩,匆匆愛過又慌忙離開,人的一生大概就是這樣吧。陰差陽錯又一年過去了,這一年,遇見新歡,就樂開了花;遇人不淑,便跌落谷底。人來人往,走的路多了,沿途看過的都成了風景。時間長了,曾飽滿的記憶便開始衰竭,生活可以教會一個人遺忘,遺忘你心中曾引以為傲的英雄,遺忘那些你習以為常的曾經,我們都要試著對過去說再見,過回我們該過的生活。
回顧這一年我們的生活,總有些時候,需要矯情一下子,不是為了刻意讓誰想起,而是不想將渺小的自己掩埋在這紛擾的世界里,忘了在路上奔走的靈魂。一個人為什么要來這世上走一遭,活在這個世界上的意義是什么?是為了望一眼世間的繁華,不想為之付出辛勞,然后就想坐享其成,一生匆匆忙忙碌碌無為;還是為了去經歷、享受生活的喜悲,把沒做過的事情做一做,用各種各樣的顏色填充空白的人生。
我知道,有些感情總是來的猝不及防,可在歲月不斷的梳理與磨合過程中,從陌生到熟悉,從錯過到再見,從彼此對立到相互依賴,我們之間的過渡,幾經波折,幾路輾轉,經過了時光的摧殘,走過了人情的冷淡,艱難重重卻又顯得那么順其自然。時間荒廢了感情多年的自由,陽光拖走了你修長的身影,卻總會在某些絕望境地里給我幾分寬慰,時刻提醒著不要忘記那些深愛我的'人,為我作了一個最長情的告白:從遇見你的那一刻開始,就沒有停止過愛你,匆匆一眼,我便一輩子活進了你的驕傲里,不管明天風雨再不再來。
若你決定從此刻起要做一個快樂的人,你首先要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學會如何在絕望時堅強。人生何其漫長,人心何其險惡;腳下的鋼筋水泥路走了一半,沒了溫度,不知冷暖;時間的鐘走了一半,忽然停擺,不知原因;山外山上云外云,車到山前必有路,一條路走不通,你可以試著轉彎,也許下一個拐角處就是柳暗花明。在這荒涼的世間里行走,我擁有一個簡單的夢,我用行動與汗水筑起一道道銅墻鐵壁,就是為了不被殘酷的生活所淘汰。
花有重開時,人無再少年。時光太暗,故事太久。今天太短,明天太長。我們的故事在夕陽里散去,時差不增不減天天依舊,四季不慌不忙年年依舊,而那些逝去的青春,破碎的記憶,老去的人與事,都在我們擁抱之前永遠離開了。剛剛煙花綻放的那一刻,2024走了,但它卻真實的來過我的生命,留下密密麻麻的印記,記錄我們一路走過的平凡與泥濘。2024,對我而言,真正重要的不是成功與完美,而是以一種簡單的方式認真的生活。
牡丹花有斂光時-優秀散文
對美麗的事物,人都有喜愛之情,自古皆然。就連在田里干活時的男子,臉朝黃土背朝天帶著一身的泥土和汗水,只要艷麗一閃而過,也會將其驚呆,古代就有這樣的事:“行者見羅敷,下擔捋髭須;少年見羅敷,脫帽著帩頭。 耕者忘其犁,鋤者忘其鋤;來歸相怨怒,但坐觀羅敷。”(漢樂府《陌上桑》)可見人對艷麗的渴愛。
牡丹的艷麗,更為世人所知,在詩人們的世界里,對它的描寫之詞,代代相傳。“我愿暫求造化力,減卻牡丹嬌艷色。 少回卿士愛花心,同似吾君憂稼穡。”(白居易 《牡丹芳》 )你看,求人已經無濟于事了,要祈求上天的力量,讓牡丹不要開得那么艷麗,可憐一下大地上的人們,白居易是一個天真的詩人。“落盡殘紅始吐芳,佳名喚作百花王。 竟夸天下無雙艷,獨占人間第一香。”(皮日休《牡丹》)李白也說:“云想衣裳花想容, 春風拂檻露華濃。 若非群玉山頭見, 會向瑤臺月下逢。”祈求上天有用嗎?天上也有了,她不僅白天開放,夜晚照開不誤。“桃李花開人不窺,花時須是牡丹時。 牡丹花發酒增價,夜半游人猶未歸。 ”(邵雍《洛陽春吟》)牡丹花有它擋不住的光芒的時候,人們還在夜晚喝著酒去賞牡丹。
但,敏銳的詩人不僅看到它的艷麗的層面,更也能看到它斂光的層面。“綠艷閑且靜,紅衣淺復深。花心愁欲斷,春色豈知心。”(王維《紅牡丹》)“簇蕊風頻壞,裁紅雨更新。 眼看吹落地,便別一年春。”( 元稹《牡丹》 )牡丹花有斂光之時。
作為“花魁”的牡丹,要么不開,一開就艷動京城,“庭前芍藥妖無格,池上芙蕖凈少情。唯有牡丹真國色,花開時節動京城。”( 劉禹錫《賞牡丹》)要么不斂,一斂就可以光芒全隱。
作為這種代表花的主人薛寶釵,在她的身上有儒家的“溫柔敦厚”,更有剛柔相濟的特點,她兼有探春的“剛”和黛玉的“柔”。探春的屋里主要展現的是剛的特點,整個屋里面所用的“大”字有八個:“大理石、大案、斗大、一大幅、大鼎、大觀窯、大盤、大佛手”。黛玉處用的是如“夾路、小茶盤、窄”等詞,在說到想給黛玉換窗紗時,“鳳姐忙把自己身上穿的一件大紅綿紗襖子襟兒拉了出來,向賈母薛姨媽道:‘看我的這襖兒。’”哪有在說別人窗紗的時候,拉自己的.小襖出來的?不是這個女人有問題就是作家別有用意,當然是后者,是突出一個“小”字。寶釵的屋里,有探春的大氣而沒有那么多的擺設,有黛玉的柔和簡樸而避免寒酸逼仄。你看,“異香撲鼻”、“奇草仙藤愈冷逾蒼翠,都結了實,似珊瑚豆子一般,累垂可愛”、“雪洞一般,一色玩器全無……茶奩茶杯而已”、“ 他自己不要的”、“(賈母)如今讓我替你收拾,包管又大方又素凈……你把那石頭盆景兒和那架紗桌屏,還有個墨煙凍石鼎,這三樣擺在這案上就夠了。再把那水墨字畫白綾帳子拿來,把這帳子也換了。”寶釵與黛玉不同,家里財力雄厚,作家寫她的屋子“雪洞一般”,其實就是突出她的“富貴不能淫”的特性。在這里我用了這些文字來說寶釵,我想說明的是她斂光的思想基礎,就是有高尚的做人品德。作為一個“圣之時者”,不是一味地耀閃著光芒,如果單純地閃光,那她就是一個扁平人物,而不是立體人物,所以她一定是動靜有時。關于她“剛”的層面,我們在第五十六回欣賞她如何在后面幫助探春管理大觀園以及其它回目中的情節,本文只關注她斂光的也就是“溫柔”的一面。如果說寶釵同情劉姥姥是她的敦厚,那么她適時斂光就是她的溫柔。在她身上我們能看到“溫柔敦厚”四個字, 它是儒家的傳統詩教,在長期的中國封建社會中發生了很大的影響。
寶釵的“溫柔”,在她的隱忍。
第八回:“(對著寶玉)黛玉一面接了,抱在懷中,笑道:‘也虧你倒聽他的話。我平日和你說的,全當耳旁風,怎么他說了你就依,比圣旨還快些!’……寶釵素知黛玉是如此慣了的,也不去睬他。”面對黛玉的諷刺挖苦,寶釵用一種含光的藝術處理,不跟她斗嘴:“(黛玉)一面悄推寶玉,使他賭氣,一面悄悄的咕噥說:‘別理那老貨,咱們只管樂咱們的。’那李嬤嬤不知黛玉的意思,因說道:‘林姐兒,你不要助著他了。你倒勸勸他,只怕他還聽些。’林黛玉冷笑道:‘我為什么助他?我也不犯著勸他。你這媽媽太小心了,往常老太太又給他酒吃,如今在姨媽這里多吃一口,料也不妨事。必定姨媽這里是外人,不當在這里的也未可定。’李嬤嬤聽了,又是急,又是笑,說道:‘真真這林姐兒,說出一句話來,比刀子還尖。你這算了什么。’寶釵也忍不住笑著,把黛玉腮上一擰,說道:‘真真這個顰丫頭的一張嘴,叫人恨又不是,喜歡又不是。’”這個 “笑,擰”“恨又不是,喜歡又不是”免去了多少是非。大家來看看一個釵黛的對比:“寶釵笑道:‘我笑如來佛比人還忙:又要講經說法,又要普渡眾生,這如今寶玉,鳳姐姐病了,又燒香還愿,賜福消災,今才好些,又管林姑娘的姻緣了。你說忙的可笑不可笑。’林黛玉不覺的紅了臉,啐了一口道:‘你們這起人不是好人,不知怎么死!再不跟著好人學,只跟著鳳姐貧嘴爛舌的學。’一面說,一面摔簾子出去了。”在整部《紅樓夢》中你在什么地方看到過寶釵有過黛玉如此激烈而極端的語言和動作?
第二十八回,黛玉和寶釵同時在寶玉處,寶玉當著黛玉的面對寶釵下逐客令:“林黛玉道:‘理他呢,過會子就好了。’寶玉向寶釵道:‘老太太要抹骨牌,正沒人呢,你抹骨牌去罷。’寶釵聽說,便笑道:‘我是為抹骨牌才來了?’說著便走了。”摔簾子嗎?也許寶玉那里沒有簾子吧?其實,她是來調解的,有人還拿這個情節作為寶釵爭風吃醋的依據,實在是看小了寶釵。
第三十回:“林黛玉聽見寶玉奚落寶釵,心中著實得意……寶釵再要說話,見寶玉十分討愧,形景改變,也就不好再說,只得一笑收住。別人總未解得他四個人的言語,因此付之流水。”正因為寶釵的隱忍,才讓本來可能出現的爭執“付之流水”。這是“花魁”在收斂鋒芒。
第三十四回:“可巧遇見林黛玉獨立在花陰之下,問他那里去。薛寶釵因說‘家去’,口里說著,便只管走。黛玉見他無精打采的去了,又見眼上有哭泣之狀,大非往日可比,便在后面笑道:‘姐姐也自保重些兒。就是哭出兩缸眼淚來,也醫不好棒瘡。’”這個情節有人又拿來作為釵黛爭風吃醋的依據,這種讀者也是不知道寶釵哭的是什么,沒有認真閱讀前面她的家庭悲劇。所以在第三十五回一開頭就作了交代:“話說寶釵分明聽見林黛玉刻薄他,因記掛著母親哥哥,并不回頭,一徑去了。”
在別人贊她時,她一點也沒有得意之態:“寶玉勾著賈母原為贊林黛玉的,不想反贊起寶釵來,倒也意出望外,便看著寶釵一笑。寶釵早扭過頭去和襲人說話去了。”這不是含光是什么呢?
第三十七回,眾人作詩比賽,“獨黛玉或撫梧桐,或看秋色,或又和丫鬟們嘲笑。……一時探春便先有了,……因問寶釵:‘蘅蕪君,你可有了?’寶釵道:‘有卻有了,只是不好。’”“只是不好”幾個字說得謙遜平和,其實她的詩寫得非常“含蓄渾厚”,黛玉只能屈居第二:“瀟湘妃子當居第二”。寶釵的葆光,正是“溫柔敦厚”詩教的具體演繹。
第四十二回,寶釵針對惜春作畫,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寶釵道:‘我有一句公道話,你們聽聽。……該添的要添,該減的要減,該藏的要藏,該露的要露。這一起了稿子,再端詳斟酌,方成一幅圖樣’”其實這是她的做人標準在畫畫上的延伸,也是牡丹花的搖曳多姿。
“香菱學詩”的故事,大家應該是耳熟能詳的了,香菱是寶釵的嫂子,在家里受夠了氣,寶釵把她帶到大觀園來住,香菱要學寫詩,寶釵寫詩有一流的水平,完全可以做香菱的老師,并且住在一起,但香菱卻拜了黛玉為師。第四十八回,“只見香菱興興頭頭的又往黛玉那邊去了。……眾人因問黛玉作的如何。黛玉道:‘自然算難為他了,只是還不好。這一首過于穿鑿了,還得另作’……寶釵笑道:‘不像吟月了,月字底下添一個‘色’字倒還使得,你看句句倒是月色。這也罷了,原來詩從胡說來,再遲幾天就好了。’”寶釵的這種涵養,就拿今天來說,又有幾人能做到?文人相輕的風氣在社會上還是流行的。寶釵收斂自己的光芒,讓黛玉充分發揮她的才能,成人之美。她是牡丹,是眾芳之冠,卻隱退在黛玉的后面,但她有大眼光,不在寫詩一項上占盡風光。
當黛玉用自己的智慧與寶釵爭鋒時,她收斂自己的光芒,第五十一回:“寶釵先說道:‘前八首都是史鑒上有據的,后二首卻無考,我們也不大懂得,不如另作兩首為是。’黛玉忙攔道:‘這寶姐姐也忒‘膠柱鼓瑟’,矯揉造作了。……這竟無妨,只管留著。’寶釵聽說,方罷了。”
在窮苦的女孩子面前,也會收斂光芒,第五十七回:“邢岫煙生得端雅穩重,且家道貧寒,是個釵荊裙布的女兒。……有時岫煙仍與寶釵閑話,寶釵仍以姊妹相呼。
寶釵的蘅蕪苑,在大觀園很有地位,從第四十回賈母帶著大家游園的線路來看,最早寫黛玉的,寶釵在最后寫,但蘅蕪苑是位于主殿的近旁,這些物、事的安排,體現著中國博大精深的哲學思想。第七十四回抄檢大觀園,王熙鳳對王善保家的說:“薛大姑娘屋里,斷乎檢抄不得的”,表面上是說她是親戚,事實上并非如此,從古代朝廷搜查現象來分析,特別是有關皇室的顏面的時候,親戚的關系應該放在其次。黛玉也是親戚,無論賈府怎樣有時口頭上說是自家人,有時口頭上說不是自家人,但骨子里就是親戚,第九十回說得再明白不過了:“賈母道:‘自然先給寶玉娶了親,然后給林丫頭說人家,再沒有先是外人后是自己的。況且林丫頭年紀到底比寶玉小兩歲。依你們這樣說,倒是寶玉定親的話不許叫他知道倒罷了。’”“外人”當然就是親戚了。同樣是親戚,搜查黛玉而不搜查寶釵,并且好像有個正當的理由。這是因為寶釵的氣質、品格、修養、薛姨媽等在起作用。但,雖然她的光彩照著自己,最后她還是主動地葆光了,遠離了刀光劍影。“君子不站危墻之下”。誰也拿她沒辦法,第七十八回:“王夫人點頭道:‘我也無可回答,只好隨你便罷了。’”
一個人在別人面前為了作假,可能會演戲,也會流淚,但在自己的母親面前流的眼淚,應該沒有多少是假的,真正的眼淚只會向懂得自己的人而流。在得知要與寶玉成親時,寶釵反而流出了珍貴的淚水,第九十七回:“次日,薛姨媽回家將這邊的話細細的告訴了寶釵,還說:‘我已經應承了。’寶釵始則低頭不語,后來便自垂淚”。如果一個人能在自己的母親面前流出虛假的眼淚,我認為,這個人就沒有資格在這里談寶釵了。因為正如《紅樓夢》里所說的“假作真時真也假”,你既然可以流假淚作真眼淚來騙人,那當然別人的真眼淚在你的眼里就是假的了。這就是作者在第一回道出的又一句具有高度藝術概括力名言——“假作真時真也假”。寶釵諸如此類斂光的例子,不勝枚舉,作者的目的只有一個,就是用盡生平之力將這個光輝的“圣之時者”刻畫成功。
《紅樓夢》里的寶釵是一個十多歲的孩子,今天我們的身邊能看到這樣的孩子嗎?現實世界哪有這樣的十五六歲的女孩?《紅樓夢》里面的那些女孩,不是普通的人,寶釵是曹雪芹寄托理想的一個媒介。歷史上一個注解《莊子》最有名的人叫郭象,他在注解莊子“北冥有魚,其名為鯤。鯤之大,不知其幾千里也。化而為鳥,其名為鵬。”這幾句話時,說:“鵬鯤之實,吾所未詳也。夫莊子之大意,在乎逍遙遊放,無為而自得,故極小大之致,以明性分之適。達觀之士,宜要其會歸而遺其所寄,不足事事曲與生說。自不害其弘旨,皆可略知耳。”我們解讀《紅樓夢》,郭象的話能給我們極大的啟發,也就是“宜要其會歸而遺其所寄”,從這個角度來說,寶釵這個形象有寓言式人物的色彩,是最高貴的“牡丹”多面性元素的斂光的一面,是“花魁”的一個側身而已。
茍無民何以有君閱讀答案
【原文】
茍無民,何以有君
齊王使使者問趙威后①。書未發②,威后問使者曰:“歲③亦無恙④耶?民亦無恙耶?”使者不說,曰:“臣奉使使威后,今不問王而先問歲與民,豈先賤而后尊貴者乎?”威后曰:“不然,茍無歲,何以有民?茍無民,何以有君?【故有舍本而問末者耶】?”
注釋:①趙威后:趙惠文王妻
②書未發:國書沒有打開
③歲:年成
④恙:憂患
【問題】
【第10句】:用“/”劃分下面文案的朗讀節奏。(1分)
齊王使使者問趙威后
11.解釋下面加點的詞。(3分)
(1)使者不說。 說:
(2)臣奉使使威后。 使:
(3)茍無歲。 茍:
12.翻譯畫線文案:故有舍本而問末者耶?(2分)
譯文:
【第13句】:短文中使者說的`“賤者”“尊貴者”分別指什么人?(2分)
答:
14.趙威后說的話體現了她的什么思想?簡單文案這種思想有什么現實意義?(2分)
答:
【參考答案】
【第10句】:齊王/使使者/問趙威后。
【第11句】:(1)通“悅”,高興
(2)出使
(3)如果
【第12句】:哪里有舍棄主要的而問次要的問題呢?。
【第13句】:百姓
統治者
【第14句】:圍繞“以民為本”思想談。
有飯無局散文隨筆
民以食為天。曾幾何時,卻成了人們的一種奢侈行為。為了教育我們從小節約糧食,父母經常拿他們在上世紀60年代困難時期鬧饑荒的情形說事。
現在,當然不會吃不飽飯了,但怎么吃卻成了問題。華燈初上,街邊的大排檔、小飯館、星級酒店人頭攢動,形形色色的飲食男女們出入其間,在各種飯局中穿梭不息。他們有“做飯局”的,或為謀權,或為爭利,不一而足。這做局請吃實在是一門高深的學問,是直接出面請呢,還是另請高明迂回出面呢?是請張三作陪呢,還是李四?是去鬧市高檔酒店呢,還是鄉野農家樂?個中奧妙,不足為外人道也。“吃人家的嘴軟”,那些被請的人自然要從別的方面“買單”了,似乎吃的`不是飯而是局。
其實,這飯局并不在飯如何,關鍵還在主角——酒,名之為“酒局”似乎更為恰當些。無酒不成席,壺里乾坤大,杯中日月長,自古亦然。古人曾云:“自古圣賢皆寂寞,惟有飲者留其名”,陶淵明棄官隱居在家,逢人請客“造飲輒盡,期在必醉”,詩仙李白更是斗酒之后詩百篇,“酒入愁腸,七分化為劍氣,余下三分化作月光,繡口一吐,便是半個盛唐”。可如今,喝酒少了許多人文氣,酒過三巡,不再是詩詞歌賦,取而代之的是所謂的黃段子紅段子綠段子;不再是曲水流觴,更多的是劃拳比拼。總之,飯局有了酒,才真正有了“局”的意思。正所謂“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間也”,這喝酒的本意也不在酒,在乎酒過三巡之后那些個形形色色也。
有人說,現如今,一個人,特別是一個男人,要是經常沒飯局應酬,似乎混得寒磣。我卻不這樣認為,若在閑暇之余,邀上三五好友,弄幾碟小菜,沽幾兩老酒,相伴清風明月,或坐于山間溪旁,或圍于旮旯小店,耳聞淙淙流水聲,坐看云卷云舒,閑說花開花落。洞開心扉,品酒說人生,有飯有酒卻無局,豈不快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