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舟記中描寫蘇東坡的句子聚集80條
《核舟記》閱讀附答案
《核舟記》閱讀附答案1
文《核舟記》和《黃履莊傳》片段,完成下面題目。(共16分)
【甲】明有奇巧人曰王叔遠,能以徑寸之木,為宮室、器皿、人物,以至鳥獸、木石,罔不因勢象形,各具情態。嘗貽余核舟一,蓋大蘇泛赤壁云。……
船頭坐三人,中峨冠而多髯者為東坡,佛印居右,魯直居左。蘇、黃共閱一手卷。東坡右手執卷端,左手撫魯直背。魯直左手執卷末,右手指卷,如有所語。東坡現右足,魯直現左足,各微側,其兩膝相比者,各隱卷底衣褶中。佛印絕類彌勒,袒胸露乳,矯首昂視,神情與蘇、黃不屬。臥右膝,詘右臂支船,而豎其左膝,左臂掛念珠倚之,珠可歷歷數也。
【乙】黃子履莊①,少聰穎,讀書不數過,即能背誦。尤喜出新意,作諸技巧。七八歲時。嘗背塾師,暗竊匠氏刀錐,鑿木人長寸許,置案上能自行走,手足皆自動,觀者異以為神。
所制亦多,予不能悉記。……作木狗,置門側,卷臥如常,唯人入戶,觸機②則立吠③不止。吠之聲與真無二,雖黠者不能辨其為真與偽也。作木鳥,置竹籠中,能自跳舞飛鳴,鳴如畫眉,凄越可聽。……所作之奇俱如此,不能悉載。 節選自《虞初新志 黃履莊傳》
注:①黃子履莊:即黃履莊,清代順治、康熙年間人。 ②機:機關。 ③吠(fèi):狗叫。
【小題1】解釋下列劃線字在句中的意思。(4分)
①詘右臂支船( ) ②嘗貽余核舟一( )
③鑿木人長寸許( ) ④予不能悉記 ( )
【小題2】把下面兩個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4分)
①其兩膝相比者,各隱卷底衣褶中。
②雖黠者不能辨其為真與偽也。
【小題3】下列劃線字用法相同的一組是:( )(2分)A.中峨冠而多髯者為東坡(《核舟記》)不以木為之者(《活板》)B.佛印絕類彌勒(《核舟記》)哀轉久絕(《三峽》)C.其人視端容寂(《核舟記》)其印自落,殊不沾污(《活板》) D.持就火煬之(《活板》)瞬息可就(《活板》)
【小題4】甲文中王叔遠的技藝甚高,可用文中的“ ”一詞來概括。
乙文介紹黃履莊小時候“作諸技巧”的一件事是
(用自己的語言概括)(共2分)。
【小題5】甲文中的王叔遠和乙文中的黃履莊可謂能工巧匠。請結合選文的具體內容,談談兩人的作品各有什么特點?(4分)
答案
【小題1】①“詘”同“屈”彎曲;②贈送;③表示約數,左右,上下;④全,都。(每小題l分)
【小題1】①他們的互相靠近的兩膝,都遮掩在畫卷下面的衣褶里。②即使是狡猾(聰明)的人也不能夠分辨它是真是假。
【小題1】C
【小題1】奇巧;制作了一個能夠自動行走的木頭人
【小題1】示例:王叔遠的作品小巧精致(或惟妙惟肖)。如他能用很小的'桃核雕刻人物、器皿,還能做到各具情態(三人不同的動作和表情),令人贊嘆。黃履莊的作品以“活”取勝。如他做的木狗、木雞等能動、能叫,其聲音更是難辨真偽。
解析【小題1】學生對文言文中重點詞語的釋義掌握要具體、精確。
【小題1】文言翻譯要求意思正確、句意完整、語句通順。(大意正確即可。①小題每個分句l分,②小題“雖黠者”l分,“不能辨其為真與偽也”1分。共4分)
【小題1】C中都是代詞。
【小題1】學生能學會用原文概括內容,也要學會用自己的話表達。
【小題1】大意對即可。兩人作品的特點各l分,結合具體內容各1分,共4分
《核舟記》閱讀附答案2
①舟首尾長約八分有奇,高可二黍許中軒敞者為艙,箬篷覆之旁開小窗,左右各四,共八扇啟窗而觀,雕欄相望焉閉之,則右刻“山高月小,水落石出”,左刻“清風徐來,水波不興”,石青糝之。
②船頭坐三人,中峨冠而多髯者為東坡,佛印居右,魯直居左蘇、黃共閱一手卷東坡右手執卷端,左手撫魯直背魯直左手執巷末,右手指卷,如有所語東坡現右足,魯直現左足,各微側,其兩膝相比者,各隱卷底衣褶中佛印絕類彌勒,袒胸露乳,矯首昂視,神情與蘇、黃不屬臥右膝,詘右臂支船,而豎其左膝,左臂掛念珠倚之——珠可歷歷數也。
③舟尾橫臥一楫楫左右舟子各一人居右者椎髻仰面,左手倚一衡木,右手攀右趾,若嘯呼狀居左者右手執蒲葵扇,左手撫爐,爐上有壺,其人視端容寂,若聽茶聲然。
【小題1】.解釋下列劃線的詞。(4分)
(1)高可二黍許
(2)神情與蘇、黃不屬
(3)臥右膝,詘右臂支船
(4)珠可歷歷數也
【小題2】.用現代漢語翻譯下列句子。(2分)
其兩膝相比者,各隱卷底衣褶中。
【小題3】.按照下面括號內的提示,用文中相關詞語填空(2分)
(1)蘇東坡________ (肖像特征)
(2)佛印_________ (神態特征)
【小題4】.從選文看,雕刻家的高超技藝主要表現在哪些方面?(3分)
答案
【小題1】(1)上下、左右(2)類似(3)同“屈”,彎曲(4)分明可數的樣子(4分)
【小題1】他們互相靠近的兩膝,各自隱藏在卷子下邊的衣褶里。(2分)
【小題1】(1)峨冠多髯(2)絕類彌勒 (矯首昂視)(2分)
【小題1】主要表現在以下三個方面:①用料體積小;②所刻東西(字、景、人、物)多;③刻畫細膩逼真,情態畢備,富有詩情畫意。(每點1分,意思對即可。共3分)
《核舟記》閱讀附答案3
下面文言語段,完成7—10題。(12分)
【甲】遙聞深巷中犬吠,便有婦人驚覺欠伸,其夫囈語。既而兒醒,大啼。夫亦醒。婦撫兒乳,兒舍乳啼,婦拍而嗚之。又一大兒醒,絮絮不止。當是時,婦手拍兒聲,口中嗚聲,兒含乳啼聲,大兒初醒聲,夫叱大兒聲,一時齊發,眾妙畢備。滿坐賓客無不伸頸,側目,微笑,默嘆,以為妙絕。
【乙】忽一人大呼:“火起”,夫起大呼,婦亦起大呼。兩兒齊哭。俄而百千人大呼,百千兒哭,百千犬吠。中間力拉崩倒之聲,火爆聲,呼呼風聲,百千齊作;又夾百千求救聲,曳屋許許聲,搶奪聲,潑水聲。凡所應有,無所不有。雖人有百手,手有百指,不能指其一端;人有百口,口有百舌,不能名其一處也。于是賓客無不變色離席,奮袖出臂,兩股戰戰,幾欲先走。
【小題1】.給下列劃線的詞注音并加以翻譯。(3分)
⑴中間力拉崩倒之聲( )
⑵曳屋許許聲( )
⑶幾欲先走( )
【小題2】.翻譯下面的句子。(4分)
⑴ 一時齊發,眾妙畢備。
⑵人有百口,口有百舌,不能名其一處也。
【小題3】.作者逼真地描寫了口技表演之后,寫了聽眾的神態和動作。請在甲、乙段中各找出一個句子,并說明其作用。(3分)
句子:甲段中的句子如:_____乙段中的句子如:_____作用:_____
【小題4】.選出下列表述有誤的一項(2分)
A.【甲】段描摹了深夜一家四口由醒入睡的過程。【乙】段描摹了一家由失火到救火的場面。
B.“遙聞深巷中犬吠”一句模擬了遠處“深巷”里傳來的狗叫聲,在文中起到了以動寫靜的作用,營造出夜深人靜的氛圍。
C.【乙】段中連用了五個“百千”,濃筆重彩點染了由于失火從屋內臥室到鄰近火場而傳來的很多人和物發出的各色聲響。
D.【甲】段中的“既而”與【乙】段中的“俄而”都是表示時間的詞語,前者表現兩種情況相繼發生;后者則表示過了很短的時間又發生。
答案
【小題1】3分;(1)jiàn 夾雜⑵yè 拉⑶ī幾乎
【小題1】4分,⑴ 同時都發出來,各種聲音都表演得維妙維肖。⑵ 即使一個人有上百張嘴,每張嘴里有上百條舌頭,也不能說出其中的一個地方來啊。各2分。
【小題1】3分;找句子各1分,作用1分。甲段:滿坐賓客無不伸頸,側目,微笑,默嘆,以為妙絕。乙段:賓客無不變色離席,奮袖出臂,兩股戰戰,幾欲先走。作用:表現了口技表演對聽眾具有巨大的吸引力的表演效果,從側面突出了口技表演者的技藝高超。
【小題1】2分 A
《核舟記》文言文閱讀附答案
《核舟記》節選(11分)
閱讀下列文段,完成18—21題。
①舟首尾長約八分有奇,高可二黍許中軒敞者為艙,箬篷覆之旁開小窗,左右各四,共八扇啟窗而觀,雕欄相望焉閉之,則右刻“山高月小,水落石出”,左刻“清風徐來,水波不興”,石青糝之。
②船頭坐三人,中峨冠而多髯者為東坡,佛印居右,魯直居左蘇、黃共閱一手卷東坡右手執卷端,左手撫魯直背魯直左手執巷末,右手指卷,如有所語東坡現右足,魯直現左足,各微側,其兩膝相比者,各隱卷底衣褶中佛印絕類彌勒,袒胸露乳,矯首昂視,神情與蘇、黃不屬臥右膝,詘右臂支船,而豎其左膝,左臂掛念珠倚之——珠可歷歷數也。
③舟尾橫臥一楫楫左右舟子各一人居右者椎髻仰面,左手倚一衡木,右手攀右趾,若嘯呼狀居左者右手執蒲葵扇,左手撫爐,爐上有壺,其人視端容寂,若聽茶聲然。
【小題1】.解釋下列劃線的`詞。(4分)
(1)高可二黍許
(2)神情與蘇、黃不屬
(3)臥右膝,詘右臂支船
(4)珠可歷歷數也
【小題2】.用現代漢語翻譯下列句子。(2分)
其兩膝相比者,各隱卷底衣褶中。
【小題3】.按照下面括號內的提示,用文中相關詞語填空(2分)
(1)蘇東坡________ (肖像特征)
(2)佛印_________ (神態特征)
【小題4】.從選文看,雕刻家的高超技藝主要表現在哪些方面?(3分)
答案
【小題1】(1)上下、左右(2)類似(3)同“屈”,彎曲(4)分明可數的樣子(4分)
【小題1】他們互相靠近的兩膝,各自隱藏在卷子下邊的衣褶里。(2分)
【小題1】(1)峨冠多髯(2)絕類彌勒 (矯首昂視)(2分)
【小題1】主要表現在以下三個方面:①用料體積小;②所刻東西(字、景、人、物)多;③刻畫細膩逼真,情態畢備,富有詩情畫意。(每點1分,意思對即可。共3分)
《核舟記》教案
導語:《核舟記》一課詳細地描繪了核舟上五個人物的造型。在通讀了這篇文言文后,給學生制定出分析對象,自學范圍。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核舟記》教案,歡迎閱讀。
《核舟記》教案
設計思路:
本文是一篇介紹一件精美工藝品的小品文,具有濃厚的文學色彩。全文僅400余字,卻描述了整個核舟的全部景物。語言見解生動嚴密。在教學時應采用多種形式,引導學生掌握重點詞句,領悟文章內容,培養文言語感。同時,要引導學生體會文章是如何按照空間順序有條不紊地介紹事物特征的方法,體會我國古代勞動人民在工藝美術方面的高超技藝和智慧,增強民族自豪感。
本文教學安排兩課時。第一課時掃除閱讀障礙,朗讀課文,整體感知課文內容;第二課時體會文章的主要特色。兩課時都以學生活動為主,教師做好引導、點撥工作。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第1句】:導入 新課
以令人嘆為觀止的微雕藝術導入 。今天,我們要學習的《》,就是遠在幾百年前我國民間藝術中精湛絕倫的微雕技藝的精彩展示。(板書課題)
【第2句】:整體閱讀,把握課文基本內容
要求學生自己散讀課文一到兩遍,注意以下內容。
1.本文出處及作者簡介。
2.,給文章的生字詞注音并釋義,用鉛筆標出疑難句。
示例:①罔(wǎng)、貽(yí)、軒敞(xuānchǎng)、箬蓬(ruòpéng)、黍(shǔ)、糝(sǎn)、髯(rán)、褶(zhě)、髻(jì)、篆(zhuàn)等
②罔不因勢象形,各具情態等
3.思考下列問題:
(1)核舟大小如何?
(2)在這樣小的核舟上雕刻家究竟雕了多少人和物?
(3)雕刻者是如何精當巧妙地安置這些人物的?
【第3句】:巡視課堂,掌握學生自學情況,以便為下面的課文分析提供材料和根據。
【第4句】:朗讀課文,請三位同學朗讀課文
每位同學朗讀兩段。朗讀后,各由其余同學對該位同學的朗讀情況作評價,或指明其讀音的錯誤,或糾正其斷句不當,或稱贊其成功之處。
【第5句】:學習課文第【第1句】:二段
1.學習第一段。
2.疏通重點字詞。注意以下詞句。
明有奇巧人:巧,技藝高明;奇巧,技藝高明超凡。
能以徑寸之木,為宮室:以,用;木,木頭,木材;為,制,這里指雕刻。
罔不因勢象形,各具情態:罔 ,沒有;因,根據;具,具有。
嘗貽余核舟一:本句謂語“貽”(yi,贈)后的賓語是“余核舟一”,是個雙賓諾。
蓋大蘇泛赤壁云:蓋,承上文作解說,可譯為“是”;泛,泛舟;云,語氣詞,無義。
3.思考以下問題:
①這段的主要內容是什么?
明確:這段的主要內容是概略介紹明代雕刻匠師王叔遠技藝的精湛超凡,并交代核舟的來歷。
②在概略介紹中,從幾個方面說明醫師技藝的精湛超凡?
明確:從兩個方面說明匠師技藝精湛超凡:一是匠師擅長微型雕刻,能夠在“徑寸之木”上,雕刻出宮室、器皿、人物等許多各種各樣的形狀;二是匠師在小小的材料上,雕出什么像什么,無不“各具情態”。
4.學習第二段。
5.疏通重點詞句,注意以下詞語。
①舟首尾長約八分有奇:有,you,用于整數與零數之間;奇,零數,余數。
②中軒敞者為艙:軒,高起;敞,開闊;為,是。
③啟窗而觀,雕欄相望焉:啟,打開;而,連接狀語與謂語;比,這里的意思是正對著。
④閉之,則右刻:則,連詞,就(看見)。
6.思考討論以下問題。
①這段的主要內容是什么?是如何具體說明的.?
明確:這段的主要內容是說明這個小小核舟的船艙部分是如何雕制的,都雕刻了哪些東西。船舶的艙頂有著竹葉做的船篷覆蓋,艙兩旁各有四扇小窗戶,這八扇小窗戶能打開能關上,打開了便可看見雕花欄桿左右相對,關上后就能看見右邊窗戶刻有“山高月小,水落石出”八個字,左邊窗戶刻有“清風徐來,水波不興”八個字,這16個字是用石青色。長僅八分多一點,高僅兩粒黃米的核舟,它的船艙部分就雕刻了工頂船篷(能看 出是用什么東西做的)、8扇窗戶(能開能關)、左右欄桿(上有花紋)、16個字(字字清晰可見)。
②這段主要采用什么說明方法?
明確:這段主要采用數字說明方法。核舟體積有多大,長多少,高多少,船艙部分雕刻了多少種東西,各有其數,明白清楚,兩相對比,其意曉然。
7.齊讀課文第【第1句】:二段。
【第6句】:布置作業
第二課時
【第1句】:檢查作業 ,導入 新課時
【第2句】:學習第三段
1.質疑并點講有關詞句:
峨冠而多髯者如有所悟其兩膝相比者絕類矯首昂視
2口譯并評價翻譯情況。
3.思考討論:這一段是介紹船頭部分;主要說明了什么?
明確:描述船頭三人的神情態度。
4.分別由學生朗讀描述蘇武、魯直(黃庭堅)和佛印神態的句子,說說雕刻者是要竭力渲染他們此時此地的什么樣的心態?
明確:從“蘇、黃共閱一手卷”、東坡“左手撫魯直背”、魯直”右手指卷,若有所培”和佛印的“矯首昂視”可以看出,雕刻家的意圖是要表現他們豁達、放曠的胸襟,說明他們在山光水色的掩映之中完全忘記了現實的煩惱,而陶醉在眼前畫卷的美好意境里。
5.作者在說明船頭三人時,著墨較多的是誰?為什么?
明確:這當然是“東坡”。三人中,蘇武居中,作者起筆直逼其面:“峨冠而多髯者”,因為刻得用心刻得仔細,作者也就說得真切細膩。所以如此,一是雕刻者的安排本身如此,說明者當然不能違背其“初衷”;二是核舟的雕刻主題是“蓋大蘇泛赤壁”,這樣說明,才能與其主題吻合。否則,松散割裂,不知所云。
6.你從哪些描述可以看出雕刻家技藝的奇巧、精湛、無微不至呢?
明確:表現這一點的地方較多,如對東坡外貌的刻畫,對東坡、魯直‘依格”的介紹,對怫印左臂所掛念珠的說明“珠可歷歷數也”。
【第3句】:學習第四段
1.考察古漢語中數詞使用與現代漢語的差異。先聯系前面部分看一些實例:
(1)長約八分有奇。(2)左右各四,共八扇。(3)船頭坐三人。(4)共閱一手卷。
(5)橫臥一揖。(6)倚一衡木。(7)為字共三十有四。
由此可見,古漢語中一般情況下,數詞可以直接修飾名詞,這與現代漢語中較嚴格的“數詞十量詞十名詞”的格局不同。
2.這一段用了哪些修辭手法?
明確:擬人:船尾橫臥一揖比喻:居右者誰會仰面
頂真:左手撫爐,滬上有壺。
3.這一段文字說明舟尾情況是怎么布局的呢?
明確:主要運用了總分結構。先說“楫左右舟子各一人”,而后分說,從“居右者”說 到“居左者”。
4.這一段描述“舟子”神情動作渲染了一種什么氛圍?
明確:兩“舟子”雖神情各異,一個“若嘯呼狀”,仿佛是在那里呼喚清風,顯得悠閑自在;一個“視端容寂”,仿佛在專注聽“茶聲”。但表現了一個共同的氛圍,這就是愉悅。
輕松、活潑自樂。再加上船揖的“橫臥”,更加暗示出有輯同于無揖,有舟子等于沒有舟子的一種放任自流的境界。
【第4句】:學習第【第5句】:六段
1.學生自讀課文。
2.疏通重點詞句。注意以下字詞。
①則題名其上:則,就;題,書寫,這里解為刻上;名,宇。
②文曰“天啟壬成秋日,虞山王毅叔遠甫刻”:文,文字;曰,是;天啟王戌秋日,即明嘉宗天啟二年(公元1622年)的秋天,蘇武《前赤壁賦》作于“壬戌之秋”,即來神宗元豐五年(公元1082年)的秋天,可見,王叔遠在核舟頂端刻上這個日子,表明他雕刻此核舟是在蘇武作《前赤壁賦》后540年的“秋日”有感而為之以作紀念的;甫,指男子的字。
③鉤畫了了:鉤畫,字的一鉤一畫。
④通計一舟,為人五:通,全部,整個;為,有;
⑤蓋簡桃核修狹者為之:簡,選擇;為,制作。
⑥ 嘻,技亦靈怪矣哉:嘻,xi,贊嘆聲;靈,善,好;怪,奇異,罕見。
3.思考:這兩段各寫了什么內容?
明確:第五段的主要內容是說明核舟船頂部位的雕制。第六段的主要內容是小給總計核舟上都刻了些什么,最后作者直抒對王叔遠雕刻技藝之“奇巧”的贊嘆以結束全文。
【第5句】:學生齊讀課文,綜合思考以下問題
(l)本文名為“記”,是不是記敘文,為什么?
(2)文章主體部分的寫作順序是怎樣的?
(3)文章的全部內容安排實際上緊扣了怎樣一個核心?
【第6句】:布置作業
課文主要使用的說明方法是什么?試舉例說明。
核舟記課件
先寫蘇黃,這里按從上到下的次序,以“手卷”為界,先寫蘇黃的上半身,詳細的做法是:總寫蘇
一.(一)概述鐫刻家王叔遠的精湛武藝,點出了核舟所鐫刻的內容。
三(六)闡述作者對鐫刻家技巧的稱贊 。
學習第一段:對照解釋,讀一句,譯一句,然后翻譯全段。
補充:以:用。 為:鐫刻。 嘗:已經。貽:送。 因:動詞,順著、根據。 勢:樣子。象:模擬。:具:備、有,動詞。余:我。核舟一:一只核舟。
翻譯句子:罔不因勢象形,各具情態
思索:請用一個詞語概括“核舟”的特點?并指出詳細的表現。
“奇巧” 表現為“能以徑寸之木¨¨¨各具情態”
¨
讀譯第二段,要領同上核舟記課件
補充:有奇:有零。“有”同“又” 軒:高。啟:打開
翻譯句子:中軒敞者為艙,箬篷覆之
思索:
一.這段呈現了三個“之”,意思能否相同?指代什么?
二.窗上的文字為什么可這十六個字,而不是別的字?
參考答案:一.不相同。分別是船艙 ,小窗 ,字
二.這十六個字是《前赤壁賦》《后赤壁賦》里的名句,
突出了游覽的'地點是赤壁,照應了“大 蘇泛赤壁云”
小結:這段掃尾總寫核舟的體積,接上去寫船艙。以船艙為主體,其先容的次序是箬篷---小窗---雕欄---春聯。
體積:首尾長約八分有奇,高可二黍許
船艙:箬篷---小窗---雕欄---春聯
讀譯第三末節,對照解釋,逐一落實。小我私家無法辦理交給小組,小組不能辦理交給大組辦理。
補充:絕類:極象。屬:相干聯。核舟記課件
重點字詞表明:峨 現 比 矯 詘 倚 歷歷
重點句子翻譯:中峨冠而多髯者為東坡
其兩膝相比者,隱卷底衣褶中
佛印絕類彌勒
神情與蘇、黃不屬
先寫蘇黃,這里按從上到下的次序,以“手卷”為界,先寫蘇黃的上半身,詳細的做法是:總寫蘇核舟記課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