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安江至清淺深見底貽京邑同好
新安江至清淺深見底貽京邑同好【1】
沈約
眷言訪舟客,茲川信可珍。
洞澈隨清淺,皎鏡無冬春。
千仞寫喬樹,萬丈見游鱗。
滄浪【2】有時濁,清濟【3】涸無津。
豈若乘斯去,俯映石磷磷。
紛吾【4】隔囂滓,寧假濯衣巾?
愿以潺湲水,沾君纓上塵。
注釋:【1】本篇作于沈約離京外任東陽太守途中。【2】滄浪:水名。《孟子·離婁》:“滄浪之水清兮,可以濯我纓,滄浪之水濁兮,可以濯我足。”【3】清濟:水名。《戰國策·燕策》:“齊有清濟、濁河”。【4】紛吾:我。
【問題】
【第11句】:下列對本詩的理解,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
A.作者外放為官,途經新安江看到眼前之景,回顧往事,心懷落寞給友人寫下此詩。
B.“洞澈”兩句,作者寫新安江清淺可鑒,無論是冬天還是春天,水面都皎如明鏡。
C.自“滄浪”句以下轉入抒情,但緊跟“豈若”句又回到寫景,看似突兀卻具匠心。
D.本詩表面上贊美新安江,言語之間頗有“久在樊籠里,復得返自然”的慶幸之感。
【第12句】:“千仞寫喬樹,萬丈見游鱗”一句,以樹影和游魚在江水中清晰可見,側面寫出江水之“清”。下列詩句運用這一手法的一項是(3分)
A.繁如瑞雪壓枝開,越嶺吳溪免用栽。(羅鄴《梅花》)
B.一聲已動物皆靜,四座無言星欲稀。(李頎《琴歌》)
C.萬壑有聲含晚籟,數峰無語立斜陽。(王禹偁《村行》)
D.秋氣不驚堂內燕,夕陽還戀路旁鴉。(龔自珍《逆旅題壁》)
【第13句】:李白被“賜金返還”離開京城后,曾在新安江下游作《清溪行》:“清溪清我心,水色異諸水。借問新安江,見底何如此?人行明鏡中,鳥度屏風里。向晚猩猩啼,空悲遠游子。”同樣是臨江抒懷,這首詩和沈詩在景情關系方面有何不同?請結合詩句,具體分析。(6分)
【參考答案】
【第11句】:(3分)A
【第12句】:(3分)B
【第13句】:(6分)
參考答案:
李詩融情于景,詩人與令自己感到“清心”的溪水對話,江邊猿啼仿佛在為作者悲啼,外在景物染上了作者的主觀情感色彩,表達了詩人遠游他鄉,濟世報國之志無著的落寞。
沈詩觸景生情,看到清澈的新安江水,以及江水中棱角分明的石,頓生自由和清凈之感,洋溢出一種遠離塵囂的輕松愉快之情,并希望友人在塵世中也能保持澄澈的內心。
【評分參考】景情關系2分,結合詩歌分析景物2分,情感2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