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滄海景物描寫的句子集錦70句
《觀滄海》中虛實夾雜的景物描寫
引導語: 東臨碣石,以觀滄海。曹操在《觀滄海》中開頭就寫了兩個很有特色的景物,在這首詩中,作者描寫了哪些景物,各自有什么特點呢?
《觀滄海》中的景物描寫
【第1句】:全詩實景描寫在前四句:
東臨碣石,以觀滄海。
水何澹澹,山島竦峙。
樹木叢生,百草豐茂。
秋風蕭瑟,洪波涌起。
具體包括:
碣石山、平靜的海水、小島、島上林木,島上花草、風吹涌起的海浪。
實景的特點:
是由近及遠,由靜到動。這樣的描寫特點,更好的突出了全詩后四句中詩人無窮的想象力,帶給讀者更加震撼的思想沖擊。
【第2句】:全詩虛景描寫在后兩句: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星漢燦爛,若出其里。
具體包括:日月和星辰。
虛景的特點是波濤洶涌、吞吐日月。
【第3句】:全詩寫景之中,能夠讓詩人情感真正得以噴發的正是“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漢燦爛,若出其里。”
日月的運行好象出沒于大海的懷抱之中,燦爛的`銀河群星好象包孕于大海的母腹之內。請看,這就是大海的氣魄,大海的胸懷。
《觀滄海》一詩全篇寫景,其中并無直抒胸臆的感慨之詞,但是誦讀全詩,仍能令人感到它所深深寄托的詩人的情懷。通過詩人對波濤洶涌、吞吐日月的大海的生動描繪,使我們仿佛看到了曹操奮發進取,立志統一國家的偉大抱負和壯闊胸襟,觸摸到了作為一個詩人、政治家、軍事家的曹操,在一種典型環境中思想感情的流動。
全詩語言質樸,想象豐富,氣勢磅礴,蒼涼悲壯,為歷代讀者所激賞。
拓展
問:“東臨碣石,以觀滄海”的碣石在哪里?
碣石:山名,在現在河北昌黎。碣石山馀脈的柱狀石亦稱碣石,該石自漢末起已逐漸沉沒海中。
有關資料:公元207年秋天,曹操征烏恒時經過此地。
遼寧也有,但與曹操無關
指墓碑。
碣石位于綏中縣城西56公里處的止錨灣海濱,距山海關15公里,長10公里。這里風光秀麗,氣候宜人。海水清澈見底,水淺波輕,海灘寬闊平緩,白沙細膩無泥,海中無礁 石。海濱浴場的海底坡緩,距岸邊百米之外海水僅齊胸深。止錨灣東側的海域淺水區,海底坡度更緩,水拂腳面,極適于兒童游玩。
在距岸邊200余米的海面之中, 聳立著三塊巨大礁石,高出海面約20余米. 民間傳說為孟姜女投海葬身之處.每逢落大潮, 從岸邊到礁石隱約現出一條巨石鋪就的海中棧 道,可直達礁石腳下。在姜女墳的東西兩側海岸,各有一峭壁伸向海面,東側叫紅石砬子,西側叫黑石砬子(又稱黑山頭),象兩條巨龍靜臥在海中,構成似”二龍戲珠”(海中礁石)的獨特景觀。近年來,經過考古發現證明,姜女墳就是當年秦始皇、漢武帝、 魏武帝”東臨碣石,以觀滄海”的碣石,紅石砬子、黑石砬子和碣石正對的石碑地都發現了秦漢皇帝巨大的行宮遺址。1994年,遼寧省開始在此興建旅游度假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