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烏蒙大草原的說說匯總五篇
烏蒙大草原導游詞
導游詞是導游人員引導游客觀光游覽時的講解詞,是導游員同游客交流思想,向游客傳播文化知識的工具,也是應用寫作研究的文體之一。小編精心為你整理了烏蒙大草原導游詞,希望對你有所借鑒作用喲。
女士們、先生們:
歡迎來到風景秀麗的貴州烏蒙大草原!本次旅行我將帶領大家一同享受這里的高原草場,讓我們的身心都來做一次瑜伽。
烏蒙大草原是西南地區海拔最高,面積最大的高原草場之一,2000年2月被評為省級風景名勝區。海拔為2857米,年平均氣溫為【第11句】:1℃,是一個夏日避暑的良好去處。這里有一望無際的獨特高原草場,有萬畝高原矮杜鵑林,有充滿神奇色彩美麗動人的高山湖泊,有民族文化濃郁的彝族風情,有世界罕見的自然奇觀——佛光,并融雄、奇、險、峻、幽于一身的牛棚梁子大山、八擔山等。
烏蒙大草原位于盤縣北部四格彝族鄉和坪地彝族風情鄉兩個鄉之間,。現在我們已經到達烏蒙大草原山腳下,也就是坪地彝族風情鄉境內。坪地還有一個美麗的名字叫做“絲格咪”為彝族后裔德施氏阿沙家支早期在此居住而得名。“新中國成立以后因這里壩子寬大、土地平坦遼闊而得名坪地”,因當地彝族百姓占的人口比例居多,所以又叫坪地彝族風情鄉。
說到彝族,那么過去彝族地區的嘉賓都知道彝族有一個盛大的節日,叫做“火把節”。火把節是怎樣來的呢?相傳在很久以前有一年發生了大面積的蝗蟲災害,凡是蝗蟲經過的地方變顆粒無收,因為蝗蟲太可怕人們又把它叫做天蟲!人們為了對付蝗蟲想盡了辦法,可是都無法將蝗蟲消滅!就在大家都傷心絕望的時候,有一個聰明的彝家小伙想到了一個辦法,蝗蟲是飛起來才能快速的去吃莊稼,又難以消滅的,那為什么不用火來試試啊?到了晚上他就帶領彝族百姓,高舉火把滿山遍野與蝗蟲做斗爭,高舉的火把宛如一條條火龍在山間飛舞,壯觀極了,戰爭最終勝利了。這天剛好是農歷的6月24日,為了慶祝這次的勝利,人們把它取了個非常形象的名字,那就是“火把節”。
起初火把節是慶豐收之意,后來因祖先的相繼去世,那它不僅是慶豐收,同時也是紀念祖先的時節。在改革開放后,更是我們彝家男女談戀愛的盛大節日。
大家隨左手邊望,高聳入云的那座大山就叫做北斗山大營。北斗山上曾修筑有一個防御匪盜侵襲的大營,與境內的各個小營相互呼應,北斗山大營為后代留下了祖先們一個個保衛家園的動人故事。
相傳在清朝末年,由于清政府腐敗無能,外國列強入侵中國,社會動蕩,民不聊生,地方強盜四起,匪患猖狂,為了保衛家園,讓地方百姓得到安寧,當時家住坪地彝族鄉蔣底村的張帥官、吳玉發二人組織各村的百姓,在各地主要的山頭設營,把指揮大營就設在北斗山上,所以村寨的小營與大營遙相呼應,統一由大營指揮,各營有事點火為號,大營指揮互相支援,各村寨的男子白天在地里干活,夜間在營地看守。
最大的一次保衛家園戰斗發生在1856年,那年云南宣威一個上千人的的強盜組織,揚言要攻打北斗山大營,掠走坪地壩子的財產。某日夜間,盜匪偷襲北斗山大營。當晚張帥官在箐口村小營守夜,吳玉發留守大營,當發現強盜時偷襲大營時,吳玉發一邊向各營地發出信號,一邊組織防守。他讓大部分人留在營地待命,自己帶著6個人埋伏于營丫口,伺機將盜匪頭領刺死,隨機向山上發出信號,頓時山上殺聲四起,人們把穿著衣服的草人從山上拋下,并用馬鈴聲助陣,對方以為是有天兵助陣,嚇得調頭就往回跑,由于山勢險要,對方又抱頭亂竄,互相踩踏,死的死、傷的傷。次日清晨幸存者也倉皇而逃,這一戰既保護了百姓的財產,又震住了四方土匪,此后在也沒有大股的盜匪入侵坪地。回來時沿途受到了百姓熱情款待。
當時有詩贊揚曰:“帥官出征,山崩地裂,賊匪聞風,調頭就逃”,以張帥官,吳玉發為首的農民軍,為保護地方百姓的生命財產,為地方的社會安定做出了重要的貢獻。當年建造的大營,以及箐口村的小營至今石墻依舊存在,給人們留下了美好的回憶。
天池嘉賓們,現在我們來到了今天的第一站(有著高原碧玉之稱的天池)。天池長2000米,寬300米,容水量為1【第31句】:1萬立方米,壩高28米,是西南地區最為獨特的高原湖泊。“天池之水天上來”烏蒙大草原一直流傳著這樣一個美麗的傳說:相傳在很久以前,一位彝家的小伙在這里與一位溫柔大方、善良美麗的女子邂逅和相愛,從此在這里過著男的耕地、放牧,女的織布中華的幸福生活。可是好景不長,一次小伙農作回家發現自家門口多了很多杜鵑花,心里覺著很是好奇,打算一探究竟。第二天,他早上起床,跟他妻子說:我要去干活了。然后就偷偷的跑到自家屋后躲了起來,只見妻子走出門口,四處張望了一下,便拿出自己頭上的發簪向天空揮舞了幾下,遠處的山坡上竟然變成了花的海洋。小伙子驚訝極了,原來自己的妻子如此的不平凡。這時玉皇大帝在天上看到了這道亮麗的風景,打算下來看看這是不是一個修煉的絕佳圣地,一來就發現了自己的女兒,竟私自下界,而且還和凡人締結姻緣,玉帝生氣極了。于是找到小伙,說:我要考考你,如果你能在一夜之間把烏蒙大草原劈成兩半,我就把我的女兒嫁給你,如果完成不了我就帶著我的女兒回天庭。我老頭也不欺負你,我就送你一把神斧。到了晚上,小伙子就準備劈山了,很快他就發現自己上當了,一個凡夫俗子怎能揮舞這把神器呢?但小伙子還是不肯放棄,一次次的試著揮舞神斧,雞叫了,天也亮了,可是小伙子用盡了自己的所有力氣,也只把烏蒙大草原劈開了一個口子,他失望極了。玉帝開心了,早早的就把自己的女兒帶走了,臨走之際仙女傷心欲絕,留下了一滴眼淚,化作了這一汪清泉——天池。玉帝看小伙也是重情義之人,打算讓月老給他配一門好親事,可是小伙子卻說另有愿望,望玉帝成全。小伙子輕輕的說到:竟然您不允許我們在一起,那請讓我變成一只雄鷹,永遠翱翔在這烏蒙大草原上,離藍天白云和我的愛人更近一點,也守護著我們永遠的家。說完,小伙子如愿的變成了一只翱翔的雄鷹,永遠的守護著他的愛人和美麗的烏蒙大草原。小伙的'愛情感動著我們,也庇護著我們。之后雄鷹就變成了我們彝家的象征,都說烏蒙的彝族是雄鷹的后代,也就是這樣而來的。
風力發電站接下來映入大家眼里的這一座座美麗高大的風車,是大唐風力發電站所有。每座風車高70米,葉片長45米,是由廣西大唐風力發電公司投資興建的。風車每轉一圈,就能發電8度,聽說轉動一天就能帶來3萬多人民幣的收入,這個風車是利用風能發電,節能環保,在污染日益嚴重的當代社會,這樣的新型能源值得利用。在海拔如此之高的烏蒙大草原建筑電力風車也實屬不易,既技能環保,也為我們帶來一道亮麗的風景線。
杜鵑花接下來大家往遠處望去,就可以看見綿延一片的植被,這就是烏蒙大草原獨有的高山矮杜鵑了。杜鵑花在全球有960多個品種,我國就占有550多個品種,因此,我國是世界杜鵑資源的寶庫。杜鵑花也是我國的十大名花之一了,我們貴州省就有100多個品種,因此,杜鵑花就成為了我們的省花了。它也是我們彝族的象征之花,我們彝族人常說:藍天上最美的是金色的太陽,夜空中最美的是圓圓的月亮,春天里最美的就屬這明艷的杜鵑花了。據專家統計,在我們盤縣就有10多個品種的杜鵑,烏蒙大草原因海拔較高,氣候獨特,又有濕地,因此這里的杜鵑花種類也獨具韻味,在這里有最為獨特的高山矮杜鵑,生長面積最大,花期也最長。這種花常年不落葉,花瓣粉粉嫩嫩的,像極了剛出生嬰兒的皮膚。在烏蒙大草原上這樣的杜鵑花多達10萬畝。杜鵑花還有“花中西施”的美稱,著名的詩人白居易曾寫道“回看桃李都無色,映得芙蓉不是花”,這就是古代詩人對杜鵑花的高度贊美。事實上,古往今來,也有不少文人墨客也為此花傾倒、迷醉。有句話叫做“當你看到滿山盛開的杜鵑時,必定是愛神降臨之日”,因此,杜鵑花盛開的時節也是戀愛的好時節,讓我們每年的三月到五月一起相約邂逅這美麗曼妙的杜鵑,咱們不見不散!
牛棚梁子與娘娘山的傳說相傳遠古之時,天神太上老君鑄爐煉丹,欲集天上日月星辰之靈氣與大地山川萬物之精華,故腳踩祥云、手拄拐杖漫游天地,四處覓瞰。
不日,云駐烏蒙山巔牛棚梁子,但見奇峰俊秀、古木參天、云霧繚繞、溪水潺潺,山間一湖,波光閃閃(牛棚梁子頂北側的龍潭)。老君睹此喜上眉梢,不由心中暗暗踹算,此山之靈、此地之美,天上難覓,人間罕見,駐此通天容地,何愁煉丹無源,信手插杖山頭,以標源之據。
無獨有偶,一日,王母娘娘悠然出宮至南天門,居云端,望下界,仔細察看,見烏蒙山巔牛棚梁子形之妙、景之美,猶如仙境,欲用此山,再一細瞧,山頭老君之杖,祥光閃閃,略一皺眉,計上心間,即派玉女宮中取繡鞋,速埋老君杖下。
翌日,王母娘娘請來老君,指山戲笑而言:“我占駐此地,汝為何植杖此山?”老君坦然而言:“世上名山好,唯看誰在先,我有拐杖為憑,你有何物在先?”王母娘娘注目而笑:“我有繡鞋在先,先后憑物而斷。”二神爭機未果,事傳玉帝耳邊,即派司山之神前來詳查細看,三神同臨烏蒙山巔牛棚梁子,拔出老君拐杖,下連繡鞋燦燦,鞋先杖后,結果昭然。
山神回稟玉帝,即刻傳出公斷,此山應屬王母娘娘,老君宜另覓良山。然老君心里有氣,銀須頻頻發顫,信手摔掉拐杖,又乘紫云升天。
王母娘娘選定此山,為普度眾生,造福民間,即派玉女下飯,投胎發土嘎莊。此莊有一姓李人家,心地善良、古道熱腸。李家之姐,夜夢王母娘娘召見。不日,身懷有孕,生下三女美貌如花,取名:玉青、妙青、慧青。轉眼十余春秋,三女長大成人,個個端莊淑秀,聰穎知達賢,父母擇夫配婿,三女擺手連連,遙指烏蒙山巔牛棚梁子,示女兒以山為夫、以嶺為家、孝敬父母、造福天下,淚別父母,登山羽化。
王母娘娘召來三女賜名授任,大女玉青賜名“天母娘娘”,專司雷、電、雨、風、云、霞、露,調陰陽,轉四時;二女妙青賜名“地母娘娘”專司樹、木、花、草、五谷六畜,育萬物,富人寰;三女慧青賜名“人母娘娘”專司人間繁衍生息,綱常教化,正民風祛污邪。
三位娘娘所居之山即烏蒙山東北端,今日“娘娘山”為感三神思德,百姓筑廟進香,又稱此山“母親山”,九曲北盤江“母親河”,波濤滾滾山前過,母親山、母親河。山河之間這片沃土,烏蒙山見間民族勤勞、公正、平和之德由此生也。娘娘山、母親山、烏蒙山間炎黃子孫繁衍生息之搖籃。
駝峰群當你進入烏蒙大草原風景區的時候,在牛棚梁子背部,你一定會被一道神奇而美麗的風景線所吸引,那就是無數的”駝峰”。它形如駝峰,高達幾十公分,顏色金黃,柔軟如海綿,坐在上面你會有一種騎駝峰而舒適無比的感覺。那么這些“駝峰”是怎樣形成的呢?
傳說駱駝本來是生長在西北沙漠地帶的,但是那里的生存條件太惡劣,為了尋找一個良好的生活環境,一只駱駝首領帶領他的駱駝群,一路向南部遷移,長途跋涉來到牛棚梁子時,看到牛棚梁子上的小龍潭,潭水清澈見底,口干舌燥的駱駝,一起樸向了龍潭,這時潛在龍潭里的龍似乎感覺自己的領地被不速之客侵犯,于是將龍尾搖擺幾下,將龍尾由東向西收回,頓時水潭消失,無數的駱駝陷入泥潭無法自拔,身軀漸漸陷入泥潭之中,唯有駝峰露出潭面,于是那無數的駝峰就永遠的留在了那廣闊的已經干凅的龍潭上,供游客們在上面小憩,把玩。如果你認真觀察這些球狀體“駝峰”,它的表面是柔軟的駝毛,里面則像富有彈性的駱肉,坐或躺的時間較長,你的衣服會濕漉漉的,那就是駝峰里的水在溢出,烏蒙大草原的無數“駝峰”會讓你流連忘返。
龍潭與陳二老道的故事在烏蒙草原景區牛棚梁子的頂部,海拔2800米左右的地方,有一濕地,常年濕潤,由于水分充沛,春天一
到便開滿小花,漂亮至極,人們叫這個地方為“龍潭”。
相傳,很久以前這里是一潭清澈見底的潭水,不溢不流,潭里住著一條白龍,,白龍時常化作一匹白馬與當地牧民的馬群混在潭岸嬉戲。其形如牧人之馬無異,只愛嬉耍、跳動,與潭岸景致相得益彰,一片祥和美景。暮色降臨,牧民籠馬回歸,此白馬跳入潭中消失。
烏蒙山下有一個村莊叫“陳家村”,村里住著一位道行很深的老人,傳說他能呼風喚雨。人們都叫他“陳二老道”。白龍馬的事不期傳至陳二老道的耳里,于是陳二老道決定一探求竟。一日,天空晴朗,陳二老道帶領助手一行六人來到潭邊,把一雙鞋脫下,整齊的擺放在潭岸上,交代助手說“如果我的鞋子跳動起來的時候,你們要趕緊敲鑼打鼓”。說完就一頭跳進了潭里。
大約過了一個時辰,陳二老道的一雙鞋果然一起一落的跳動起來,助手看著鞋子猶如有人在跳舞一樣,甚是好笑,一時忘記了敲鑼打鼓。不一會兒,陳二老道滿身是傷的浮出了潭水,等助手們把他打撈上岸后,陳二老道已經沒氣了。
從那以后,龍潭變成了不可涌動的水,若有人涌動此水,頃刻間當地就會翻云覆雨、暴雨傾盆。
彝族服飾的由來相傳在過去的時候,在皇宮里面有一個皇后娘娘額頭痛,整日痛得難忍,宮里的名醫都束手無措,這個時候呢,皇帝就傳令下去,說是誰治好了娘娘的頭痛,就把自己的女兒許配給誰,那么這個時候呢,咱們彝族有一位年輕的小伙子養了一條非常聰明的狗,他就帶著他的狗進宮了,那么他的狗在皇后娘娘的痛處添了三下,從此皇后娘娘的額頭就不痛了。
于是皇帝只好履行自己的諾言,把自己的女兒嫁給了咱們彝族小伙,那么在那個時候呢,咱們彝族是住在山洞里面,這時候咱們這位彝族小伙就把這位公主帶回了大山,就過著咱們彝族人們的生活,一次偶然的機會,公主的哥哥上山打獵,無意哥哥就發現一個美女在摘桃子,這個時候哥哥便跑過去看一看,妹妹看到有外人來了趕快跑,那么妹妹跑到山洞里,這個時候他們兩個就開始對話了,在對話的時候他們發現原來是自己的妹妹哥哥,妹妹告訴哥哥她們沒有衣服穿,所以不敢見哥哥,于是哥哥便把身上的戰袍和披風都丟給了妹妹,心靈手巧的妹妹把哥哥的披風改成了衣服,用戰袍改了一個像瓦片一樣的帽子,從哪以后人們都開始模仿她的穿著,彝族人們也開始有了衣服,所以彝族的衣服就是這樣來的。
天鵝抱蛋烏蒙大草原上有一處美麗的景點,名叫“天鵝抱蛋”非常綺麗。
據說,在很久很久以前的一天早晨,坡上村一牧民到此地放牧,由于霧比較大,能見度較低,怕自己的牛羊跑丟了,所以漫山遍野的吆喝著。迷迷糊糊的走到了一塊開闊地,只聽到幾聲巨響,像拍打東西的聲音,一只白得發光的鳥升空而去,牧民被此嚇得膽戰心驚而暈倒,不知過了多久才蘇醒過來,醒來后發現大鳥飛起的地方,有很多像蛋一樣的東西,擺放有序,他壯著膽子小心的走過去想瞧個究竟,沒想到剛剛走了幾步,天上就電閃雷鳴。突然間,那些像蛋一樣的東西,變成了整齊有序的小山包,上面長滿了小矮杜鵑。從此以后,人們便把此地喚為“天鵝抱蛋”。現在,只要到春天一到,這些小山包上的小矮杜鵑花一開,遠觀真像是天鵝的蛋。
云嫦口子接下來我們即將到達的是素有“草原一絕”之稱的云嫦口子。為什么說是“烏蒙一絕”呢?不知大家是否已經感受到了這里的獨特?這里遠離城市的繁華與喧囂,在這里登高望遠,令人心曠神怡。
傳說過去有智慧的坡上人到云南個舊打工,回流后發現這個地方的石頭也像銀礦似的,而且此地奇險,隱蔽不易被人發現,便悄悄地組織開采煉銀子。為了不讓任何人發現,他們日落而作,日出而息,以聽見箐腳人的雞叫為信號,只要箐腳的雞叫,他們便把洞口用樹枝遮掩好,再下山回家休息。由于此時平時風大危險,一般情況是沒人來的。因他們過往的這條路是一條羊腸小道,此道陡峭危險、長而狹窄,一次途經,其中一個人不慎掉下山崖,這事就炸開鍋了,當地政府為了保護自然資源和百姓安全,就把云廠口子封了,之后,因為這里總是云霧繚繞,氣象萬千,所以百姓給它叫了一個形象的名字叫“云嫦口子”。
百草坪大家面前這片寬闊地就是“百草坪”了,為什么叫百草坪呢?是因為這里生長著上百種草類,其中面積最廣的就是眼前這種開灰白色小花的植物,當地人叫它“蚊子草”,因為它長得像極了夏天的蚊子,那很多新人都喜歡這拍結婚照,因為他們想讓大山和佛光見證他們忠貞不移的愛情,所以又給這草取了個“灰色薰衣草”。夏末,草上就會結滿小小的草籽,顆粒雖小,里面卻有著豐富的營養價值,它是我們烏蒙大草原牛羊最愛吃的食物。
烏蒙大草原一直流傳著這樣一段民謠,“一到山上放羊子,二到坡上種蕎子,三到梁子挖洋芋,四在家里養豬雞。”可見,放羊、種蕎、種洋芋和養家畜是這里人們的主要生產勞動方式,在獨特的地理環境和氣候特征也孕育出了獨具特色的農作物,烏蒙山的玉米生長周期就比平常玉米要長,成熟時間要晚半個月至一個月。
苦蕎也是烏蒙山獨具特色的農作物之一,它是自然界中很少的藥食兩用的農作物。據《本草綱目》記載:苦蕎味苦,性本寒,有清熱活血,潤腸,強心等藥用價值,用苦蕎做主食,有調節血糖、血脂、抗氧化等妙用。彝家人用它做“蕎餅”、“蕎疙瘩”、“蕎面湯”等主食都有很高的營養保健價值和非凡的食療功效。
“三到梁子挖洋芋”指的是“烏洋芋”,這是我們烏蒙大草原獨具特色的農產品,它生長在2600米以上的高寒地區,是真正的綠色無公害的農產品,比起普通的洋芋,它的皮更薄,口感更好,還富含多種礦物質和較高的花青素,有很好的美容養顏的功效。
觀佛臺嘉賓們:
前面這一站就是觀佛臺了,佛經中說,佛光寺釋迦牟尼沒遇見放射出來的光芒,在我國只有峨眉山、梵凈山、泰山等少數地區出現這種奇觀。那么,烏蒙大草原的佛光為什么能與他們相媲美呢?因為這些地區的佛光一般都是兩到三個光環。二烏蒙大草原的佛光經常會出現五個光環,這也是很多游客慕名來此的目的。
那佛光是怎么出現的呢?其實是種自然現象,因我們面前是一個落差極大的缺口,在加上烏蒙大草原的海拔極高,極易形成云海,這時,巨大的霧氣就會向上升騰,下午三點鐘以后,當太陽光照射在云海上,而云海是由很多細小的小冰晶和小水珠凝集而成的,陽光就會把冰晶照得發亮,經過冰的反射,就形成了這種自然奇觀。
我們烏蒙大草原的佛光獨特景象、觀看點多,而且線路長,有的觀看線長達十幾公里,經氣象專家預測和印證。一年中春夏秋三季都會出現,出現時間大多在下午三點至六點左右。也就是說每年十月份至十月份第二年的四月期間,游客都能在一定時間范圍內觀賞到神奇的佛光。如果,按出現天數至少是三個月以上。
能有幸看到佛光固然很好,但這也并非我們此行的目的。佛家說:無論你遇見誰,他都是你生命中該出現的人。
佛家還說:不管何時開始,都是對的時刻。當我們準備好經歷生命中的新奇時,它就在那里,隨時準備開始。
正如今天我們能夠在烏蒙大草原上相遇并且結伴同行,一起感受這美麗的風景,傾聽烏蒙山的傾訴,我相信這絕非巧合,讓我們都善待自己和我們生命列車中遇見的每一個人吧!
吳王大山在烏蒙大草原的高山上有一座吳王大山。聽當地的老百姓說,以前,平西王吳三桂征水西時,經過此山時說:“站在山頂回頭可以看見昆明城的燈火輝煌,向前看能看到貴陽的裊裊云煙,腳下是陡峭的萬丈懸崖”。那么能不能真正的看見呢?這個當然是看不見的,因為那個時候吳三桂的有一個偉大的報復和理想,他希望能站在世界的頂端,成為世界的主宰,所以他看見了。而我們并沒有像他那樣有那么偉大的報復和理想,所以我們看不見。當時吳三桂征水西經過此山時這里云霧非常大,能見度很低,不能繼續前行,這時吳三桂只能叫手下在此地安營扎寨,埋鍋造飯。就這樣一住就是六天,這六天天氣沒有一絲變化,沒有天晴,霧也沒有散開,這時吳三桂眼看就要錯過去水西的時間了,這個時候他想出了一個辦法,就是在山頂上跪求上天,不知道是他的誠意感動了上天還是蒼天真的有眼,第二天天居然晴。云霧也散了。吳三桂就順利的去了水西,在他走的時候就把這座山取名叫吳王大山,吳王大山就是這樣來的!
八擔山八擔山又叫八石山,位于四格北部和水城縣雞場鄉相接。在很久以前是一個被森林覆蓋的地方,并沒有人居住,到處是茫茫原野,后來四格彝族鄉何氏的先祖從云南遷居到了這里,在這里開荒種地,飼養放牧為生。
傳說有一天早上,一姓何的人家趕牛上山放牧,在路上看到一堆牛糞旁有一顆蕎麥,他把蕎麥帶回了家并精心照料和護理,當年收獲了滿滿一氈帽,第二年他撒下一氈帽蕎種,收得了八石三斗,從此便叫哪里為“八石三”。隨著歲月的變遷,歷史的演變漫漫的就被人們叫做了八擔山和八石山。
關于大草原導游詞
關于大草原導游詞怎么寫?草原是地球生態系統一種,分為熱帶草原、溫帶草原等多種類型,以下是小編為您整理關于大草原導游詞相關資料,歡迎閱讀!
關于大草原導游詞1
大家好!我是這次旅行導游:董xxx,大家可以叫我“董導”。我們即將游覽美麗富饒又神奇呼倫貝爾大草原,感受什么是“藍天綠地”,什么是“綠色凈土”。
呼倫貝爾大草原位于大興安嶺以西,由呼倫湖、貝爾湖而得名。地勢東高西低,海拔在650~700米之間,總面積約93000平方公里。這里生長著120多種營養豐富牧草,是中國現存最豐美優良牧場,豐美水草幾乎沒有受到任何污染,有“牧草王國”、“最純凈草原”美稱。
走近草原放眼望去,一碧千里,滿眼皆是綠色,中間點綴著白色羊群,猶如一幅巨大綠色畫卷,無邊無際,在草地上走走,空氣十分新鮮,有一種說不出來奇妙感覺。大家也可以冬季來這里旅游,冬季呼倫貝爾是冰和雪世界,這里美景讓你仿佛置身童話般世界,每年12月這里都會舉辦冰雪節,有冰上捕魚、馬拉雪橇、觀駱駝等活動。
來到草原,一定不要忘記去呼倫湖。關于呼倫湖和貝爾湖還有一個傳說:從前,草原上有一對情侶,女孩能歌善舞,才貌雙全,名叫呼倫;男孩力大無比,能騎善射,名叫貝爾,他們為了拯救草原與妖魔奮勇搏殺,最后女孩變作湖水淹死了眾妖,男孩為了尋找女孩勇敢投湖,于是他們雙雙化作了世世代代滋潤草原呼倫湖和貝爾湖。
站在湖邊一眼望去,看不到邊際,如海一般遼闊。在湖邊常常會遇到剛剛還是晴空萬里轉眼間風云突變,下起了大雨,可西方太陽并未褪去,這就是“太陽雨”,一面是電閃雷鳴烏云翻滾,一面是陽光明媚嬌紅醉臉,這時你會看到呼倫湖上穿高高架起一座彩虹橋,草原正以最隆重禮節向你祝福呢!
草原上人極為好客,一座座蒙古包里,主人們正歡歌樂舞,迎接著大家到來,一會大家可以在草原上騎馬、騎駱駝,看賽馬、摔跤比賽和烏蘭牧騎演出,吃著草原風味“全羊宴”,參與晚上特色篝火晚會,讓大家盡情體驗獨特草原風情。
多余話不多說,大家要細細品味呼倫貝爾大草原無限樂趣,祝大家旅途愉快!玩得開心!
關于大草原導游詞2
各位旅客,大家好,我是你們今天內蒙古大草原之旅導游張萌,今天我要帶你們參觀一下美麗大草原,希望大家今天玩開心!接下來,我們就要開始我們草原之旅啦!
看,這是內蒙古大草原小丘與平地,小丘與平地全都是綠。這里空氣比別處更清鮮,是一個天造地設天然氧吧。你再看一看溫順小綿羊,還有高大蒙古馬,騎上去試跑幾圈,你就不忍心下馬了。有人說內蒙古草原到處綠色,可實際不是這樣,看看河岸邊吧!有小花,有紅,有藍,有黃,有紫,有白,有粉,五彩繽紛,你不讓我,我不讓你開放,還有明如玻璃,清澈見底小河,小河上倒影著五顏六色花兒,花兒上沾滿了河水,其真是別具特色,美不勝收奇景,內蒙古大草原有多么美,大家知道了吧?
現在我們來到蒙古包里,大家可以品嘗品嘗內蒙古特色手抓羊肉,還有加有羊奶釀奶酒,和奶豆腐,我來介紹一下手抓羊肉,奶茶,還有奶豆腐。這三樣蒙古族同胞重要食品,手抓羊肉,咱們蒙古族同胞習慣用刀把羊肉切成大塊,煮熟了吃。吃時候用到割,用手抓。奶茶可不是我們常喝珍珠奶茶,而是摻和著牛羊奶茶,是內蒙古同胞招待客人,敬客最重要飲料。奶豆腐,當然也不是豆腐了,,它是用牛奶制成凝固食品,盛在盤子里用來當招待客人點心,比如奶酪,它也是叫奶豆腐。這些東西都是內蒙古同胞特色食品。
今天內蒙古大草原之旅到這里就結束了,明天我們再繼續參觀更多美麗景點。感謝大家今天配合,謝謝!
關于大草原導游詞3
女士們、先生們:
大家好!
內蒙古景區有呼和浩特、呼倫貝爾、錫林郭勒、包頭等。而我們今天一起游玩是呼倫貝爾大草原。
內蒙古自治區北面近鄰蒙古和俄羅斯,東緣嵌著一塊茫茫林海大興安嶺,嶺東南山麓西遼河平原,是內蒙跨經緯度最大省份,其地理位置特殊性決定了當地旅游資源豐富多樣。
內蒙古最吸引人當屬獨特自然風光,境內同時并存有大面積草原和沙漠,以及上千個大小湖泊。其北部草原居全國牧場之首,呼倫貝爾大草原、中部錫林郭勒草原、希拉穆仁草原都是感受草原風光好去處。在零星散落蒙古包映襯下,天空純凈明亮、草原遼闊壯麗、空氣清新、牛羊成群,對久居都市人來說,這一切都是那么遙遠而親切。內蒙古沙漠主要分布在西部地區,比較著名有巴丹吉林沙漠、騰格里沙漠、庫布齊沙漠響沙灣等。而以蒙古族為主體民族風情更為內蒙古草原增添了淳樸自然神韻。
內蒙也是“一代天驕、成吉思汗”故鄉,境內有不少名勝古跡,如成吉思汗陵、昭君陵、五當召、席力圖召等。
這里奶茶是摻和著牛奶或羊奶茶,是蒙古族同胞敬客最重要飲料。奶豆腐是用牛奶制成凝固食物,盛在盤子里點心,并不是真豆腐。
內蒙古手抓羊肉是那里最美味食物,普通客人來這里是不會上這道菜,只有來了貴客他們才能上這道菜。
內蒙古人民特別熱情好客,只要來了客人,他們都會到幾十里外去迎接,大家快看,熱情蒙古人來迎接我們了,他們一定會拿出豐盛食物來款待我們,等會兒大家進了蒙古包一定不要客氣,盡情地吃喝。
等大家下次來草原,希望還能與大家合作,下一次再見吧。
大草原的導游詞
草原是種以草本植物為主的植被形態,分布于各大洲,草原很多,游牧民族經常會在草原上放牧,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大草原的導游詞,歡迎參考~
大草原的導游詞一
親愛的朋友們:
大家好!你們見過草原嗎?那一望無際的綠色,平地是綠的,小丘也是綠的。一群群的羊在草原上奔跑著,走在哪里都像給無邊的綠毯繡上了白色的大花,是那么的美!草原的空氣是那么清鮮,天空是那么明朗,使人心曠神怡,在那種境界里即愿久立四望,又想坐下低吟一首奇麗的小詩,就連駿馬和大牛都有時候靜立不動,好像回味著草原無限樂趣。
來到蒙古包,又見我的同胞,主人迎客,群馬領跑,少年套馬,壯士摔跤,武士舞刀;主人舉杯,老翁敬酒,少年獻歌。蒙古族同胞的純樸熱情,也證明了蒙漢情深。
“天蒼蒼,野茫茫,風吹草地現牛羊”也只有在這里才可以體會到,來到這里,會使你流連忘返,時時沉浸在草原的無限樂趣,站在草原上,你會覺得天是那么的藍,大地一片綠色,會覺得自己也是這一片綠色的一員,仿佛自己是這片綠色中的一棵小草。否則老舍先生也不會說“蒙漢情深何忍別,天涯碧草話斜陽”!
大草原的導游詞二
藍藍的天,白白的云,綠綠的草原,奔騰的駿馬,熱情的蒙古人,香噴噴的烤全羊……描寫內蒙古草原的作文
八月中旬的一天,我和媽媽來到了內蒙古的希拉穆仁大草原,一下車,就有一群熱情的蒙古人唱著歌來迎接我們,而且最后一個下車的人,要喝三碗馬奶酒,這等好事當然讓一位大叔叔擁有啦!
一下車來,我就看見了一排排的蒙古包,有磚頭的,有像帳蓬布一樣的;有白色的,也有藍色的,很漂亮。我和幾個小朋友奔跑在青青的草原上,偶爾會看到星星點點的五彩斑斕的小野花,花色的小奶牛群,三三兩兩的駿馬靠在一起,悠閑地吃著草兒,時不時地抬頭看看,用尾巴甩一甩,鳴叫一聲,遠遠看去,身上油光發亮,真想騎上去試一試。
終于要騎馬了。騎馬前,我和其他小朋友一樣,心里有一點恐慌、緊張和興奮,心想:“我會不會從馬背上摔下來呢?騎馬的感覺會是怎樣的呢?”上馬時,我緊緊地抓住扶手和馬繩,心中就好像有一塊大石頭在空中蕩啊蕩啊,心里更加緊張了。但真正跑起來的時候,我心里的大石頭總算落地了,原來騎馬沒有什么好恐慌的,不就是坐在馬背上,給馬倌們帶著跑嗎。當加快速度的時候,我感覺胃都要晃出來了,屁股顛得好疼啊,但是心里感覺好爽啊。由于我在最前面,所以回頭看去,馬隊拉得長長的,叔叔們哈哈笑著,阿姨們哇哇叫著,小朋友們興奮地唱著,大家奔馳在遼闊的草原上,在太陽光的照射下,多漂亮而又生動的馬隊啊!經過1個小時的馬程,我們到達終點,下馬后,我的腿腳很酸,心里超爽,帶著戀戀不舍地心情結束了草原騎馬。
大草原的導游詞三
各位遠方來的朋友:
大家好,歡迎來到了我們的蒙古之旅,我是這里的旅行社的導游——林杰成,大家叫我林導游就可以了。
我們這個地方是內蒙古自治區的大草原,到了那里,主人們會在小丘上騎著馬,穿著五彩繽紛的衣裳歡迎我們,只要我們在乘五分鐘車程就可以了。
五分鐘過后,我們來到了目的地,,下了車,這里的天空別處更可愛,空氣那么新鮮,天空那么明亮,這里的草原無邊無際,就算你用天文望遠鏡竟也看不見盡頭。
首先,我們參觀一些蒙古包,蒙古包使用一些帆布做成的,然后用一些堅硬的竹子作為支撐架,如果用一些不堅硬的竹子,刮大風的話,就會好容易倒的。
然后,如果你們會騎馬,只有跟主任說一聲,那里的馬任你騎,如果你不會騎,跟主任說一聲,就會有人叫你騎。
到了晚上,主人們會熱情的吧你邀請到一座蒙古包里。蒙古包中間有一張桌子,桌子上擺著一盤奶豆腐,一盤手捉羊肉,一杯酒。吃著吃著,吃的美味的時候,會有一個鄂溫克的姑娘,他們很拘束,也有點羞澀。他們唱民歌,我們同行的.都唱的唱。
各位旅客,現在這個蒙古之旅就在這里結束了,謝謝你們得到來。
大草原的導游詞四
各位朋友大家好,歡迎來內蒙古自治區參觀游覽。我叫張湛,是“呱呱叫”旅行社的導游,愿您在內蒙古度過一段美好而難忘的時光。俗話說“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有幸與大家相識,在接下來的幾天里將由我陪同大家一起游覽內蒙古大草原,希望在這短暫的時間里大家能通過我走進草原,了解草原。
恩,現在我們已經起程了,順便我再介紹一下,內蒙古的具體情況。在這個花的世界,草的原野上,那些悠哉悠哉、憨態可鞠、成堆成群的小牛犢,那些珍珠般潔白的羊群,那些出沒于林間草叢的珍稀野生動物、那些婉轉吟唱歡快的鳥兒,還有那些翱翔蒼穹的雄鷹,再現了“天蒼蒼,野茫茫,風吹草低現牛羊”景色。這里有著國家野生動物,三河牛、三河馬、草原紅牛、內蒙古細毛羊、阿爾巴斯白山羊、阿拉善駝等優良品種,在中外聞名天下。
內蒙古草原遼闊、富饒而美麗,尤其在涼爽宜人的夏秋季節,塞外草原更添風采神韻,藍天白云,無涯的芳草中蒙古包點點,牧歌聲聲,羊群好象白云在茫茫綠海中輕飄慢移,旅游者身臨其境,定會舒展身肢,內蒙古是個絢麗多姿、極富傳奇色彩的地方,草原“六大奇觀”構成了獨特的旅游勝景,別具北國風采,塞外情韻。內蒙古素有“歌舞之鄉”的美稱。蒙古歌舞是世界文化藝術寶庫中的燦爛明珠,賽馬、摔跤、射箭被稱為蒙古族的“男兒三藝”,蜚聲中外,傳統的那達慕大會常常把到草原旅游的中外游客,帶進濃烈的興趣之中。
好了,我們已經到了內蒙古大草原,再等一會兒,你就可以吃到本地有名地奶豆腐、手抓羊肉,可以喝到奶茶了,怎么?饞了,那就隨我一起進蒙古包吧!
烏蒙情節散文
小松
款款的,邁著細碎的步子,從冬的氛圍里走來。
大風,迷住了你的眼睛。流沙,塞住了你的思路。你柔一弱的身一子,于是穿上了一層厚厚的塵衣。
然而,一場雪進入了你的視野。
好大的一場雪呀!風住了,沙也停了。
你抖了抖清爽的身一子,你的血液頓時流暢了起來。
你聽到了一種叭叭的聲音。
你的枝條,于是就碧意四現了!
植樹
植一棵樹吧!讓清風來棲,讓細雨來住。讓一只鳥兒來做巢。
讓一個家寧靜而溫暖。
不要怕嚴冬的寒流,不要怕酷暑的炎熱。
澆水,施肥;施肥,澆水。
讓樹是一種風景。讓樹的桿立地撐天,讓樹的根深入大地; 讓樹的枝你紛我披,讓樹的葉四季常青。
讓兩只鳥兒,生下一只小鳥兒。
讓一個村莊,看到明天的希望。
農家
喜慶的鑼鼓走了。扭一動的秧歌走了。
田野的路上,一切突然靜了;鄉村的街道上, 一切突然寂了。四野的風,刮起來了。太陽的臉,紅起來了。
小院中,一雙大手,正在梳理著鋒利的農具。
屋子里,一份心思,正在細數著種一子的紋理。
大地深處,根的腳步萌動了。
天空之中,到處漲滿了鳥兒的翅膀。
驚蟄
這無疑是一聲春雷!
小小的蟲兒,一只一只醒了。潺一潺的草兒,一株一株活了。
我們看到,騰格里的地上,亭亭的白楊青了, 依依的垂柳綠了,裊裊的沙棗笑了。
一個孩子,從小院里跑出,放一枚風箏。
兩個孩子,從小院里跑出,放兩枚風箏。
一群孩子,從四下里跑來,放一群風箏。
這些不安分的孩子,他們跳著鬧著, 他們打著笑著,他們喊著逗著,他們就象一群鳥兒。
他們嘰嘰喳喳的,讓我們聽到了一種細雨的沙沙!
犁鏵
進入鄉村,犀銳的犁鏵高于一切。
不用說,這是一種鐵和木的美妙組合, 這是一種力與骨的最佳優化,這是一種春與秋的極致展示。
走近犁鏵,我的眼睛就一下子明亮了。
撫一摸犁鏵,我的血液就突然沸騰了。
扛起犁鏵,我的骨頭就一節一節堅一硬了。
我知道種一子的愿望,我曉得土地的心意, 我明白季節的哲理,我懂得農家的思想。我愿意走出城市,和父老鄉親并肩歌上一曲。
我愿意深入土地,和犁鏵一同開上一壟。
多年了,昔日那種牛的感覺早已不見了!
春播
播吧,在燕子銜來的風中。亮出你的雙手,亮出你的汗水,亮出你的智慧, 亮出你的勤勞,亮出你的心。
播吧,在春雨來臨之前。把地整好,把肥施足,把一切的一切調整到最佳狀態。播吧,播進你的口糧。播吧,播進你的愛情。
不要辜負了這片肥沃的土地。
讓季節,在你的視野里,井井有條,頭頭是道;讓歲月,在你的田野上,粒粒金黃,顆顆飽滿。
只要精耕細作,你定會博得一片耀眼的碧意, 你定會擁有一個易人的金秋。
一月
一月,是一盞星星點亮的燈。
一月走進我的世界。我看到了一種顏色*,我聽到了一種聲音, 我感受到了一種溫度,我體味到了一種力量。
一月在我的脈管里游來蕩去。
一月是鳥,讓綠色*彌漫了我的天空。
一月是魚,讓思維洗凈了我的思維。
我只想和一月攜手。去親近那株白楊,去擁一吻那株沙棗。然后, 在和風細雨中,靜靜地坐下來。
看一片一片的麥子,爭先恐后地拔節!
麥苗
麥苗探頭的時候,鳥兒就飛來了。鳥兒飛來的時候,芬芳就散開了。芬芳散開的時候,杏兒就綻放了。
杏兒綻放的時候,孩子們就不安分了。
這是一個風和日麗的日子,我游走在鄉土的風里, 我沐浴在農歷的雨里,我徜徉在民謠的韻里。
我知道:一株麥子,有一個貨真價實的夢想; 一只鳥兒,有一個無憂無慮的渴望;一枚杏兒, 有一個純凈甜美的向往。
我真想自己也是個孩子。去牽麥苗的手,去追鳥兒的塵,去覓杏兒的蹤。 逗夠了,再做一根小小的笛。
讓它的清澈,在原野上,悠悠的蕩開!
燕子
這一只燕子,涉過風雨,斜斜而來。
它可否就是去年的那只呢?
去年的那只,在一個春日的下午,它撞進了我的小屋,不為躲風,不為躲雨。后來,它極想出去,卻怎么也不能成功。
我看到了它眼睛里的一絲兒慌亂, 就只好輕一撫一著它的羽一毛一,安慰了它一首小詩。
小小燕子,你翻閱著鄉村的書頁, 你可是這炊煙裊裊中,我純凈家園最后的情一人。
溫柔的燕子,你占據了鄉村的天空,讓我的視野, 到處都是翅膀的影子。在這五谷的風里,我也想斜斜而去呢!
呼吸
走出城市,就是為了一種呼吸。
城市的陽光,銹跡斑斑;城市的樹木,原汁俱無; 城市的上空,金屬四溢;城市的容顏,純樸盡失。
我需要一種花草的新鮮。我需要一種莊稼的清靜。我需要一種自然的樸素與粗糙。
這世界,我們太注重生存與物質,我們在燈紅灑綠中,早已迷失了鄉村的自己。
走出城市,到田野上去!在那些田間小徑上,讓自己的思想,花一樣開放, 水一樣流淌,鳥一樣飛翔。
讓自己的手腳,去接受一種久違了的芬芳!
春柳
這些日子,最讓人眼熱的,就是這一棵一棵的柳。它們依依的站著,任陽光來牽,任微風來拂, 任細雨來瀝,任草色*來洗。
青青的柳呀!你是嚴冬過后,最早讓我感受到春天的,你是農歷的使者。寒風里,我聽到了你對燕子的催促。陽光下,我看到了你對小草的致意。我愿意和你一樣,牽著麻頭的手,暖著麥子的心; 撫一著高粱的額,溫著玉米的情。我愿意在家園的一角,和你,和地道的炊煙一起, 共同吟唱一首裊裊的謠曲。
依依的柳呀!你的葉子尚未長出, 就賦予了我一種柔柔的情致。
因了你,我將是一朵綠色*的云。因了你,我將是一眼清爽的'泉。
春杏
莊稼破土的時候,杏就來了。
紅紅的杏,芬芳的杏,招人的杏, 其實根本用不著出墻,就被孩子們鬧開了。
杏來的時候,約了燕子,也約了雨。杏只想給莊稼一份突然的驚喜!
杏來的日子,最開心的, 還是那些正在準備進入莊稼的女子,她們總是把杏當作最知心的朋友,與之和平共處,與之心照不宣。
杏來的日子,還催來了布谷。布谷在雨中細數農歷的時刻,杏的心情最韻, 杏的日光最佛,杏的胸懷最禪。
這時間的鄉村,絕對是杏的鄉村。不信,你就打開自己的思想,去走走!
鄉音
打起行囊,走了很遠的路。回過頭來,才明白,鄉音最親切。
這一派鄉音啦!騰格里的風,吹過;騰格里的沙,淬過;騰格里的雨,打過;騰格里的酒,浸過。
這一派鄉音啦!扛在肩上,是一把鋤頭;拿在手中,是一把鐮刀; 插一進土中,是一只犁鏵;捂在心中,是一只酒杯。
這一派鄉音啦!我的父老鄉親,祖祖輩輩改不了它, 世世代代離不了它,霜霜雪雪忘不了它。
從鄉音的最動情處下水,你會發現:它的形象,比麥子更青翠;它的韻味,比山泉更清澈;它的心地,比楊柳更純正。
種一子
一把種一子,意味著什么?
父親數過之后,笑了。母親數過之后,也笑了。
一把種一子,是昨日的豐收,象一粒一粒的星星, 照亮了父親飽滿的額頭;一把種一子,是明日的希望,象一滴一滴的雨意, 滋潤了母親充實的心地。
一把種一子,從我面前走過。我看到兩只鳥兒,正在向翠柳致意。
我聽到一種聲音,正在從我身體的某一部位, 打馬起程,去啟動我渾身上下一塊一塊的骨頭。
一把種一子,竟讓我有了一種叮咚的感覺。(畢節學院教育系05理科一班:郭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