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說紙上談兵的意思合集70句
《紙上談兵》閱讀附答案
趙國名將趙奢的兒子趙括,自幼熟讀兵書,談論起行軍打仗來,頭頭是道,有時連他父親都說不過他。趙奢知道自己的兒子只是說說而已,沒有帶兵打仗的真本事,臨終前對趙括說:“你不是當大將軍的人才,千萬不要擔任將軍的職務。如果你當了大將,會給趙國軍隊帶來覆滅的命運。”
公元前262年,泰國進犯趙國。久經沙場、有著豐富作戰經驗的大將軍廉頗領兵二十萬前往抵抗。廉頗見秦軍強大,就在長平筑壘固守,最終與秦兵形成對峙局面。秦國見一時無法取勝,就派間諜到趙國去散布流言,說廉頗懼怕秦兵,秦國特別擔心趙王任命趙括為將。趙王聽信讒言,任命趙括為大將,再領兵二十萬,把廉頗換下來。
趙括接受任命后,立即改變以前的作戰方案,傳令全軍做好戰斗準備,隨時準備攻擊秦軍。
公元前260年的一天,趙括向秦軍發起全面攻擊。秦軍假裝戰敗,邊戰邊退,趙軍一直被引誘到秦軍大寨前。趙括知道中計,忙下令撤軍,可是為時已晚,退路已被秦軍堵死;他又下令攻打秦軍大營,但秦軍防御工事堅固,根本奈何不得;等他下令收兵暫歇時,秦軍又四處騷擾,趙軍得不到休息。又進退不得,成了甕中之鱉。
秦軍將趙軍緊緊圍困,并切斷趙國援軍和糧草救濟。幾十萬趙軍內無糧草,外無援軍,陷入絕境。
趙括決心孤注一擲地向外突圍。可還沒跑到秦軍陣地前,就被亂箭射死。主帥一死,趙軍全線崩潰,餓壞了的官兵,不得不向秦軍投降。最后趙國四十萬軍隊被秦將白起活埋。
1.請劃出加粗字的`錯誤讀音。
對峙(chì zhì) 崩潰(guì kuì) 筑壘(lǐ lěi) 讒言(chán chǎn)
2.根據意思從文中找出詞語。
(1)比喻逃脫不了的人或動物。 ( )
(2)比喻在危急關頭用盡所有力量做最后一次冒險。 ( )
3.趙奢是怎樣評價自己的兒子趙括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這個成語故事的題目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古人說:“讀萬卷書,行萬里路。”你同意這種說法嗎?請結合本文談談自己的感想。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參考答案:
1.劃去:chì guì lǐ chǎn
2.甕中之鱉 孤注一擲
3.只是說說而已,沒有帶兵打仗的真本事。
4.紙上談兵
5.除了讀書以外,還要積極參加實踐,把書本上所學到的知識和實際結合起來,方可提高自己的能力。
《紙上談兵》閱讀答案
從長遠角度考慮,語文閱讀理解能力的提高非一日一時之功。它需要在長期的學習過程中多關注最新信息,多閱讀名家名著,開闊視野,增加實踐,培養對語言的品評、賞析、感悟的能力,培養學習語文、陶冶性情的興趣,在多讀深思中進入學習語文的嶄新境界。
紙上談兵趙括自少時學兵法,言兵事,以天下莫能當。嘗與其父奢言兵事,奢不能難,然不謂善。括母問奢其故,奢曰:“兵,死地也,而括易言之。使趙不將括即已;若必將之,破趙軍者必括也!”即括將行,其母上書言于王曰:“括不可使將。”
趙括既代廉頗,系更約束,易置軍吏。秦將白起聞之,縱奇兵,佯敗走,而絕其糧道,分斷其軍為二,士卒離心。四十余日,君餓,趙括出銳卒自搏戰,秦軍射殺趙括。括君敗,數十萬之眾遂降秦,秦悉坑之。
《紙上談兵》注釋
趙括:趙國大將,兵敗長平,趙國遂敗亡。
奢:趙奢,趙括的父親,趙國的'大將。
難:駁倒。
廉頗:趙國的大將。
約束:指紀律號令等。
縱:出動
《紙上談兵》譯文
趙括從年輕的時候起就學習兵法,談論用兵打仗的事,認為天下沒有人能夠抵擋他。(趙括)曾經跟他的父親趙奢議論過用兵打仗的事,趙奢不能駁倒(他),然而(趙奢)不說他好。趙括的母親問趙奢其中的原因,趙奢說:“打仗,是要以命相搏、生死相爭的,但是趙括把它說得輕而易舉。假使趙國不讓趙括做將軍也就算了,如果一定要他擔任將軍,那么毀掉趙國軍隊的一定是趙括了。”
趙括代替廉頗以后,全部改變了原有的紀律和規定,撤換并重新安排軍官。秦將白起出動變化莫測的軍隊,佯裝失敗,卻斷絕他的糧道,分段兩軍,士卒士氣大亂。四十多天后,軍隊士兵饑餓,趙括帶領精銳的兵士親自上陣戰斗。秦軍射死了趙括。趙括的軍隊大敗,于是幾十萬兵士投降于秦國,秦國把他們全部活埋了。
《紙上談兵》文言知識
釋“既”。“既”的本意是食畢,此處引申為“已經”或“……之后”。上文“趙括既代廉頗”,中的“既”,不能理解為“既然”,應解釋為“已經”或譯為“(趙括代替廉頗)之后”。又,《桃花源記》:“既出,得其船……”,“既出”因理解為“從桃花源出來后”。又,“既定方針”,意為“已經確定的方針政策”。
《紙上談兵》閱讀答案
【第1句】:解釋:
①兵:帶兵作戰 ②以:認為
③當:抵擋 ④使:假如,如果
⑤將:以……為將 ⑥絕:斷,斷絕
⑦坑:活埋,挖坑掩埋
【第2句】:翻譯:
①兵,死地也,而括易言之:打仗,是要以命相搏、生死相爭的,但是趙括把它說得輕而易舉。
②趙括既代廉頗,系更約束,易置軍吏:趙括代替廉頗以后,全部改變了原有的紀律和規定,撤換并重新安排軍官。
【第3句】:“紙上談兵”現用來比喻:空談理論,脫離實際,不能就決實際問題 。
《紙上談兵》閱讀答案
紙上談兵,指在紙面上談論打仗。比喻空談理論,不能解決實際問題。一起來看看《紙上談兵》閱讀答案,歡迎讀者參考!
紙上談兵
趙括自少時學兵法,言兵事,以天下莫能當。嘗與其父奢言兵事,奢不能難,然不謂善。括母問奢其故,奢曰:“兵,死地也,而括易言之。使趙不將括即已;若必將之,破趙軍者必括也!”即括將行,其母上書言于王曰:“括不可使將。”
趙括既代廉頗,系更約束,易置軍吏。秦將白起聞之,縱奇兵,佯敗走,而絕其糧道,分斷其軍為二,士卒離心。四十余日,君餓,趙括出銳卒自搏戰,秦軍射殺趙括。括君敗,數十萬之眾遂降秦,秦悉坑之。
【注釋】
趙括:趙國大將,兵敗長平,趙國遂敗亡。
奢:趙奢,趙括的父親,趙國的大將。
難:駁倒。
廉頗:趙國的大將。
約束:指紀律號令等。
縱:出動
【譯文】
趙括從年輕的.時候起就學習兵法,談論用兵打仗的事,認為天下沒有人能夠抵擋他。(趙括)曾經跟他的父親趙奢議論過用兵打仗的事,趙奢不能駁倒(他),然而(趙奢)不說他好。趙括的母親問趙奢其中的原因,趙奢說:“打仗,是要以命相搏、生死相爭的,但是趙括把它說得輕而易舉。假使趙國不讓趙括做將軍也就算了,如果一定要他擔任將軍,那么毀掉趙國軍隊的一定是趙括了。”
趙括代替廉頗以后,全部改變了原有的紀律和規定,撤換并重新安排軍官。秦將白起出動變化莫測的軍隊,佯裝失敗,卻斷絕他的糧道,分段兩軍,士卒士氣大亂。四十多天后,軍隊士兵饑餓,趙括帶領精銳的兵士親自上陣戰斗。秦軍射死了趙括。趙括的軍隊大敗,于是幾十萬兵士投降于秦國,秦國把他們全部活埋了。
【文言知識】
釋“既”。“既”的本意是食畢,此處引申為“已經”或“……之后”。上文“趙括既代廉頗”,中的“既”,不能理解為“既然”,應解釋為“已經”或譯為“(趙括代替廉頗)之后”。又,《桃花源記》:“既出,得其船……”,“既出”因理解為“從桃花源出來后”。又,“既定方針”,意為“已經確定的方針政策”。
【閱讀訓練以及答案】
【第1句】:解釋:
①兵:帶兵作戰
②以:認為
③當:抵擋
④使:假如,如果
⑤將:以……為將
⑥絕:斷,斷絕
⑦坑:活埋,挖坑掩埋
【第2句】:翻譯:
①兵,死地也,而括易言之:打仗,是要以命相搏、生死相爭的,但是趙括把它說得輕而易舉。
②趙括既代廉頗,系更約束,易置軍吏:趙括代替廉頗以后,全部改變了原有的紀律和規定,撤換并重新安排軍官。
【第3句】:“紙上談兵”現用來比喻:空談理論,脫離實際,不能就決實際問題。
紙上談兵閱讀答案
《紙上談兵》趙括自少時學兵法,言兵事,以天下莫能當。嘗與其父奢言兵事,奢不能難,然不謂善。括母問奢其故,奢曰:“兵,死地也,而括易言之。使趙不將括即已;若必將之,破趙軍者必括也!”及括將行,其母上書言于王曰:“括不可使將。”
趙括既代廉頗,悉更約束,易置軍吏。秦將白起聞之,縱奇兵,佯敗走,而絕其糧道,分斷其軍為二,士卒離心。四十余日,軍餓,趙括出銳卒自搏戰,秦軍射殺趙括。括軍敗,數十萬之眾遂降秦,秦悉坑之。
【注釋】
(1)少時;小時候。
(2)言兵事:議論用兵打仗的事。
(3)以天下莫能當:認為天下沒有人抵得過他的。
(4)奢:趙奢,趙括之父,趙國良將。
(5)難:駁倒。
(6)兵,死地也:用兵打仗,本是危險的場合。
(7)易言之:把它說得很輕易。
(8)趙:趙國。
(9)廉頗:趙國良將。廉頗對秦作戰,根據實際情況,采用深溝高壘的防御戰。后趙王中了秦的離間計,用趙括代廉頗。
(10)悉更約束:全部改變原有的紀律和規定。
(11)坑(kēng):活埋。
(12)嘗:曾經
(13)卒:步兵,士兵
(14)將:使……為將,使動用法
(15)佯:假裝
【第1句】:(1)比喻逃脫不了的人或動物。( )
(2)比喻在危急關頭用盡所有力量做最后一次冒險。( )
【第2句】: 古人說:“讀萬卷書,行萬里路。”你同意這種說法嗎?請結合本文談談自己的感想!
【第3句】: 用現代漢語寫出下列句子的意思。
嘗與其父言兵事,奢不能難,然不謂善。
《紙上談兵》閱讀答案:
【第1句】:甕中之鱉; 孤注一擲。
【第2句】: 我不完全同意,因為我們不僅要學習課本上的知識,還要自己動手實踐才行。所謂“操千曲而后曉聲,觀千劍而后識器。”實踐才能出真知。
【第3句】: 趙括曾經和他的父親談兵事,他的父親不能駁倒他,卻不說(趙括)善于打仗。
【翻譯】
趙括從年輕的時候起就學習兵法,談論用兵打仗的事,認為天下沒有人能夠抵擋他。(趙括)曾經跟他的`父親趙奢議論過用兵打仗的事,趙奢不能駁倒(他),但是(趙奢)不承認他有軍事才能。趙括的母親問趙奢其中的原因,趙奢說:“打仗是要以命相搏的事,但是趙括把它說得輕而易舉。假使趙國不讓趙括做將軍也就算了,如果一定要他擔任將軍,那么毀掉趙國軍隊的一定是趙括。”等到趙括將要起程的時候,他母親上書給趙王說:“趙括不可以做將軍。”
趙括代替了廉頗(擔任抗秦大將)后,全部更改(原有的)紀律和規定,并撤換重新安排軍官。秦將白起聽說了這件事后,便派出引誘趙括做出錯誤判斷的小股部隊,佯裝失敗,卻斷絕他的糧道,分段兩軍,士卒的士氣大亂。四十多天后,軍隊士兵饑餓,趙括帶領精銳的兵士親自上陣戰斗。秦軍射死了趙括。趙括的軍隊大敗,于是幾十萬兵士投降于秦軍,秦軍把他們全部殺死,并把尸體堆積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