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年媽媽在病房的心情說說集合70句
病房里的春節優秀散文
臘月二十七,眼看就要過年了,家家戶戶忙著辦年貨,到處張燈結彩,年味十足,母親這幾天也像往年一樣忙前忙后。
中午下班回家,一進屋,我拉開嗓門就喊:“媽,今天準備了什么好吃的呢?”和平常不一樣,母親沒有應聲。我想可能沒聽見,又重復了一句,還是靜悄悄的。耶,又上街了。廚房里飄來了煮香腸臘肉的香味,我咽了一下口水,推開廚房的門。“媽,您怎么了?”我嚇壞了,母親正蹲在地上,捂住胸口,臉色蒼白,嘴角還有血跡,旁邊幾張紙巾上浸著紅紅的鮮血。“怎么了,媽媽——”我焦急地問。母親低聲地說,剛才感覺嘴里有一股咸咸的東西往外溢,接著又是一股一股的,整個胸口像重拳猛擊了一樣很痛。吐血肯定不是小毛病!我連忙問:“胸口痛多長時間了?”她說:“有,有十幾天了……快過年了,年后再去醫院看吧。”事不宜遲,我當機立斷決定馬上趕往重慶。母親推遲說觀察兩天吧。“不行,這就走,別耽誤了最佳治療時間!”簡單收拾了些東西,我們就趕往車站。
幾經周折來到了重慶大坪醫院。一進大門,好暖和。大廳里排了好幾列掛號的隊,好不容易掛上了專家門診,詢問病情和做了基礎檢查,醫生說須馬上到住院部心血管內科住院治療。急匆匆地辦完住院手續,我已渾身是汗。接下來就是各種檢測,心電圖,抽血,化驗,CT,CTA……一天多下來,母親的病情基本診斷了出來。吐血和胸痛主要是因為支氣管擴張引起了左下肺感染,加有心血管堵塞,急性心臟病突發等諸方面的毛病。主治醫師李醫生拿著一大摞片子和單子,把我叫到一邊說:“你們做子女的平時再忙也要多關心老人的身體,不能拖嚴重了再到醫院,她除了心血管堵塞、肺部感染外,還患有胃竇炎、肝囊腫、膽結石,真的千萬要小心!”我點點頭。拖著沉重的雙腳走進病房,看著母親沒有血色的臉,握著那雙冰冷的手,我潸然淚下。我知道母親的病是積勞成疾,多癥并發。她非常敬業地教了幾十年的書,認真批改過幾十萬本作文和作業,經常備課至深夜,榮譽證裝了一大柜,桃李滿天下。退休后也從來沒好好休息過,因為父親腦溢血偏癱了很多年,家里什么大大小小的事全得靠她,我們平時因為工作較忙也沒怎么幫她分擔。在后人面前,她臉上從沒有過愁容,再累也沒言過累,再苦也沒叫過苦。想到這兒,我非常的愧疚與自責。我知道,母親太需要在醫院好好地休養一段時間。
第一次沒在家里過年,母親若有所思、所苦,她有些老淚盈眶。我知道她在牽掛老伴兒,因為四十多年從未分開過過春節,加之父親腿腳不便。我看出了她的心思,寬慰說:“別擔心,好好養病,有你女婿陪伴他過年,可能不會安排得比你差吧。”她噓了一口氣。連續幾天十多瓶的輸液,打針,吃藥,母親的病情有了明顯的好轉,背伸直了些,眼睛有了光澤,臉上有了血色,緊鎖的眉頭也舒展開了,我心里的石頭才慢慢落了地。今天是臘月二十九,也就是往年的'除夕,病房滿滿的八個床位一下子就空出了五個。這時,一位穿藍色工作服的大姐走進病房說:“醫院的營養食堂過年不放假,除夕晚餐和大年初一的三頓飯,都由醫院贈送免費的套餐,還有雞腿呢。”聽到這里,全病房的人都開心笑了。這醫院考慮得可真周到,挺人性化的,不然這兩天到處關門,就只有吃方便面了。
母親好久沒睡這么沉了,看她睡得那么香,我就到病房外的走廊上轉轉。這時,兒子澤坤發來短信:“媽媽,您照顧外婆辛苦了!叫外婆好好養病,家里一切都好,請放心。祝外婆早日康復,祝你們新年快樂,笑口常開!”看著十五歲兒子發來的祝福,心里暖暖的,孩子真的長大了。明天就是壬辰龍年的大年初一了,病房外的節日氛圍很濃,中國結、粉色氣球,還有一串一串的小紅燈籠,布滿了整個走廊。來到護士站,醫生護士都很忙,有的在接待新入院的病人,有的在接電話向對方解答病因,有的在寫著值班記錄,有的在交代幾號床要新增輸液藥品……轉過身來,我看見左邊墻上貼著一張卡通圖案的溫馨提示“疾病在這里消失,健康從今天開始”。再往右看“合理膳食,適量運動,戒煙限酒,心理平衡”。這里的字字句句都關心著病人,關注著健康,真是溫暖如家呀!。
下午三點多,“嗨,過年好!” “拜年了!”門開了,一片白云飄來。原來是值班的羅醫生帶著一群值班護士姑娘逐間病房來問好了。接著,工作人員送來了贈閱的《重慶晚報》。整個頭版就印著兩個大大的字“回家”,背景是一幅藍天、白云、綠草、艷陽構成的畫面。的確,回家是一張車票,擁擠的車廂擠不掉游子的期盼;回家是一句問候,那熟悉不過的聲音就是最好的禮物;回家是一次大團聚,增進的是親情,表達的是關懷和敬意。有一條新聞很搶眼《農民工真幸福》,講的是政府出錢包車讓農民工回家過年的大好事。對了,我得抓緊時間去買點兒東西回來。出了大門,到處華燈璀璨,天下著蒙蒙小雨,寒風有些刺骨。不遠處一個小超市燈特亮還沒關門,我趕緊跑過去。返回醫院,我把剛買來的糖和水果分成好幾袋,給值班的醫生護士送去。他們說不能收病人家屬的東西,我說:“大過年的,你們認真負責地堅守崗位,作為一名病人家屬很感動,這點心意表示敬意。”說了一大通,他們才肯收下。回到病房,我又給2號病床的魏大姐和5號病床的張爺爺,表達了新年祝福,送了些糖和水果。他們的陪伴也到我母親的病床邊握手問好。同室的病友和家屬們也相互問候新年好,整個病房情誼濃濃。
還好,每間病房都有壁掛大電視。除夕之夜終于到了,窗外的禮花和鞭炮聲此起彼伏,我們都守在電視機前等待春晚拉開序幕。今年春晚的舞臺真是很炫,科技讓生活更精彩了,30年的經典老歌確實非常好聽,耐人尋味。當董卿介紹到“博大精深的竹文化”,請大家欣賞《空山竹語》時,我直起了腰,倍感親切。對呀,我們家鄉的竹資源多豐富,竹文化就是我縣的地域特色。看到這個節目的背景畫面那茫茫竹海,真像大竹的五峰山森林公園。看得正起勁的時候,突然,暖暖的病房的門被推開,一陣輕風吹了進來,接著就是急促的腳步聲。鋪床,量血壓,打掉針,小護士們忙得不可開交。來的是一位七十多歲的老太太,突發心肌梗塞。“奶奶,你躺好,給你打針,不痛的。” “她有什么情況,就隨時叫我們——”醫生護士們甜甜的語言,連我們都感到格外舒服。
病房的春節本來是痛苦的,誰都不愿在這里過,但我們不得已偏偏就在病房里過年了。這病房里的春節有免費的湯圓、雞腿,有醫生護士的日夜治療、悉心照護,有“過年好!”“拜年了!”熱情的祝福,再融入病員之間的問候、鼓勵,陪伴之間的祝愿交流,還有24小時的暖氣呵護。病房的春節別樣暖融融,令我感激油然,溫情頓生。
病房里的春天散文
春天來了,一切都煥然一新,到處充滿了溫暖的氣息。這美好的大自然之春,讓我想起了更溫暖的另一個春天。
我媽媽的兩只眼睛,患有白內障已經好幾年了,一拖再拖,一直沒機會帶她去醫院手術治療。早春二月,我帶她去醫院做了雙眼檢查。醫生說,媽媽的眼病,已經不能再拖了,只有做手術治療。此前,媽媽曾跟鄰居們閑聊,聽說去私人醫院做白內障手術不要花錢,就絮叨著要去。我明白,媽媽是怕花錢,給我們增加負擔呢。為了保險起見,我沒聽媽媽的話,做眼病手術是一件大事,關系到媽媽今后的視力恢復,馬虎不得。再說媽媽都這把年紀了,也該我們兒女盡孝道了,怎么能夠為了省錢,讓媽媽去冒險呢?我寧愿選擇在公立醫院花錢為媽媽看病,也不能去貪那樣的小便宜。我拿定主意,陪媽媽來到了市中醫院,主要看眼病,也順便為她做一次全面體檢。
我平時忙于工作,也很少有時間陪媽媽。在醫院的那些天,治病之余能夠陪陪媽媽,對我來說,也是一段難忘的快樂時光。上了年紀的人愛嘮叨,有時讓人有點煩,但想想自己從小到大,讓媽媽操了不少心,受了不少累,也就不覺得煩了。烏鴉尚知反哺報恩,何況我們?百善孝為先,對年邁的父母來說,兒女們的孝心就是他們最大的幸福快樂。
一直記得我小時候生病時的情景。那時候,我因體質太虛弱,常常因感冒高燒不退。媽媽既心疼又害怕,恨不能替換我所有的病痛。在我生病期間,媽媽常常寢食不安,不辭勞苦地為我求醫問診、煎湯熬藥。在媽媽的精心呵護下,我的身體狀況也逐漸有了好轉,一天天強壯起來。生病的日子里,媽媽為了不耽擱我的學業,常常背著將我送到離家一公里外的小學去上學。趴在媽媽的背上,我感覺那是世界上最溫暖的港灣。現在回想起這些來,我仍然能感受到那份暖暖的愛意。
媽媽盡管常年身體不好,但她很少往醫院跑,這次來醫院做白內障手術,在我記憶中是她第二次住院。媽媽說在醫院花費高,一做完手術就要回家。我當然不會同意,手術后的康復治療很重要,不能掉以輕心,再說,那些醫療費用對我來說也不是大問題。只是媽媽習慣了凡事都為兒子著想,心里唯獨不在乎她自己。我堅持要她在醫院住幾天,她也只好聽我的了。
媽媽雖然一把年紀了,對于“手術”這樣的字眼,還是極為敏感,一聽說要動手術她便心生膽怯,還未跨入手術室門,她就開始恐懼,嚇得渾身發抖。醫師翁主任及手術室的護士們,都耐心地勸慰她不要緊張,但她依然如故。為了消除媽媽的緊張情緒,醫生特許我進入手術候診室,陪伴著媽媽,以便讓她能安心手術。對于醫務人員的寬容,我非常感激,感覺心里暖暖的。
按照醫生的安排,兩只眼睛必須要分開做手術。這樣,媽媽就得分兩次住院。媽媽的病房是三人間,而且湊巧兩次都是中間的床位,這也方便媽媽和其他病人交談。她在醫院住著,也不至于太寂寞。
第一次做完手術后,已經過了午飯的時間,媽媽說肚子餓了。我正要去買飯,鄰床病友的家屬聽到了,趕緊給媽媽盛了一碗她剛剛送來的稀飯。這讓我覺得很是過意不去,只好連聲道謝。我知道,這簡單的“謝謝”根本無法表達我的感激和感動,但是陌生人之間的溫暖關懷,卻讓我初次感受到了病房里春天般的溫暖。
平時不愛說話的媽媽,在病房里感受到了鄰床病友的熱情,就情不自禁地和病友拉開了話匣子。她處處跟人說兒子的好,對她如何如何孝順等等,這讓我聽得有些慚愧。媽媽辛苦了大半輩子,在她住院期間,作為兒子的我,來服侍媽媽這是理所當然的.事情。俗話說,養兒防身老。所以,對她的全程陪護和細心照料,是我的分內之事。可媽媽還很是感動,也很滿足,覺得兒子的孝順是她最大的福氣。
媽媽只需要上午輸液,下午沒什么事,她就一邊陪伴病友聊天,一邊提醒護士為持續輸液的病友換藥。媽媽幾乎成了她們的半個陪護,這同樣讓病友們也深受感動。
媽媽第二次來醫院后,鄰近的床位住的是一位不足五十歲的中年婦女,她叫張曉紅。別看她年齡不是很大,孫子卻已經六歲了,病床邊也常常被四代人的愛暖暖地包圍著。從閑聊中得知,這是她有生以來第三次住院了。她第一次生病是在36歲那年,因感冒病毒侵入了大腦,導致她半身不遂。在當地人民醫院治療了二十多天后,因療效甚微,不得已轉到上海華山醫院進一步診治,這才得以保住了性命。
都說病人容易煩躁、愛生氣,可令人羨慕的是,在這十三年中,張曉紅的丈夫何俊從來沒有讓她生過一次氣。何俊放下了一貫的大男子主義,不離不棄陪伴著她,鼓勵她一天天戰勝病魔。他十三年如一日,堅持不懈地為她做必要的康復治療,每天為她端屎倒尿。更難能可貴的是,每天臨上班之前,何俊總要為她梳頭發扎小辮子。這樣的“必修課”一做就是十三年。鄉鄰們沒聽說過舉案齊眉的故事,也不知道張敞畫眉的典故,但都被何俊所感動。當張曉紅一臉幸福地給我們講述這段往事的時候,我的內心也被這人世間難得的真情深深地觸動了。
在病房里的那些天,我每天都能看到丈夫何俊一勺一勺地喂妻子吃飯的情景,他那體貼入微的樣子就像在服侍一個襁褓中的嬰兒。這讓病友和醫護人員深受感動。張曉紅的婆婆也同樣對兒媳關懷備至,每天為她做飯洗衣,收拾房間,出出進進地忙個不停。她婆婆告訴我,她共有三個兒子,沒有女兒,所以一直把兒媳婦當成親生女兒來看待。這些淳樸的話語聽得人心生溫暖,讓人感覺到愛的偉大和生活的溫暖。正是因為有這么多人的關懷和照顧,張曉紅才得以像一個正常人一樣幸福地生活著,并且一直生活在春天般的溫暖里。
春天帶給人們的是希望,是勃勃生機。在這乍暖還寒時候,媽媽的病房里始終氤氳著暖暖的春意。醫護人員對病人噓寒問暖、細致入微的關懷,病友之間親密無間的互相幫助,陪護人員熱情坦誠的笑容談吐,都讓我們感受著春天般的溫情。
在我的精心照料下,媽媽的眼睛漸漸地得到了康復。在燦爛的暖陽下,她又能清楚地看到美麗的春天了。媽媽很高興,我更覺欣慰。其實,每一顆真心都是一縷溫暖的陽光,只要我們每個人都能真誠相待,彼此關愛,這個世界必將溫暖如春。
病房記趣散文
初入病房,已是凌晨2點,病房里總共3張床,我在16床,15床、17床已酣然入睡。
第二天醒來,才看清楚另外兩張床上躺著兩個精干的男子。后來,通過交談得知,他們兩位都是司機,都是因為交通肇事入院的。
15床31歲,宜君人氏,女兒6歲,現安家在黃陵,搞運輸為生。今年10月6日夜間,駕車行駛在高速路上的他被另一輛貨車撞了,腰部神經受損。
16床,那就是而立之年的在下了。某一晚,下樓時不慎踩空而導致膝關節、踝關節損傷。
17床28歲,蒲城人氏,有一個3歲的兒子。他也是在夜間遭遇了車禍,當他從昏迷中醒來,左膝以下部分已離他而去。
其時,15床已住了20多天,16床已住了兩個多月了,他們都由妻子陪著,我也由妻子陪著。這樣一來,3張床,3對夫妻,倒也相映成趣。
慢慢地,我發現這3對夫妻各有特點。
15床說他是家里的老大,母親去世的早,有一個弟弟靠他接濟。也許是因為傷勢太重,他的脾氣很暴,且心事重重。他不止一次地說他想放棄治療。這一點,從他平日的舉止上完全可以看出來:護士剛掛上吊瓶,他就讓妻子用一個針管往外抽液體。妻子稍有不從,他便是摔東西,破口大罵。妻子只好照辦。等護士來換藥——護士當然明白其中緣由:我和他的吊瓶是同時掛上的,同樣的流速,他的已經底朝天了,而我的還有一半呢。重新掛上一瓶藥后,護士意味深長地說:“你要為自己的身體負責,否則誰也幫不了你。”
有時,他很著急,受不了了便生硬地拄著雙拐在病房里轉圈圈,唉聲嘆氣。為此,醫生曾不止一次地警告他:腰部神經受損,必須安靜臥床,萬萬不可活動,否則就永遠告別了走路……
而他的妻子,身材高挑,手腳麻利,但對自己男人的要求,不管合理不合理,都是滿口應允,準確執行,甚至逆來順受也無所謂。
其實,我和17床也曾多次勸他聽從醫生的安排,安心治療,但效果甚微。對他而言,除過自暴自棄似乎就別無他法了。
17床可是一個開心果,盡管他少了一條腿。他有時唱,有時笑,有時竟然用單腿在地上跳閃騰挪。他的舉動經常會感染病房里所有的人。比如,護士小姐來查房,剛推開房門,還沒等護士小姐開口,他就搶先說:“我們病房里都好著呢,趕緊歇著去吧。”一聽這話,護士小姐笑魘如花。后來,只要護士一進來,我們3個都會說“好著呢,趕緊歇著去吧”。
一天,他信心十足地說:“奶奶的,今年因為一條腿花掉了十幾萬元,明年肯定能掙回來!現在,就讓我們開開心心地吃吃喝喝吧。”過了一刻,他抱住自己的那半截殘腿,意味深長地說:“多么帥的一個小伙子呀,怎么就少了一條腿呢。”
這種情境讓我實在忍俊不禁,那里還能想到自己身上的痛楚呢。
而他的妻子和他簡直是琴瑟合鳴了。兩人都一樣地喜歡玩撲克,一樣地喜歡打罵逗樂。
我和妻子則相對安靜些,一會隨著15床唉聲嘆氣,一會被17床逗得笑疼了肚子。
更為有趣的`是,病床上的3個男人經常一起吸煙。若護士進來質問,三個人一邊捂著煙頭,一邊異口同聲地說:“沒有人吸煙呀。”無奈,護士拋下一句“你們好自為之”就出去了。
也許是受3個男人的影響,此后3個妻子也開始步調一致。她們一起出去買飯回來吃,以致于護士不解地說:“真是少見,你們這個病房里連吃飯都是一起吃啊。”嘿嘿,吃飯算什么,我們還一起看電視、一起讀報、一起睡覺、一起起床,甚至商量著要一起出院呢。
你給我兩個桔子,我給你兩個蘋果,這在病房里是常有的事。其樂融融,就像一家人似的。
某日飯后,15床有些詭秘地笑著,忽然變戲法似地拿出一瓶太白酒和兩包花生米來,給我和17床分別倒了半杯。
我和17床一瞅見酒,真是大喜過望,先往嘴里塞了一顆花生米,接著就要碰杯。
這時,妻子們即刻上前制止。
“你們不許喝!現正在打針吃藥,怎么可以喝酒?”
尤其是17床的妻子,疾步走到他男人跟前,杏眼圓睜:“你敢喝嗎?試試看!”
只見17床嘿嘿笑著說:“科學研究證明,少量飲酒對身體有百利而無一害。尤其是現在,我們3個都是內傷,喝點白酒既殺菌又消毒,這不是大好事嗎?”
“完全正確,加10分!”我和15床齊聲附和道。
最終,妻子們妥協了。
就這樣,3個男人在病房里就著花生米,品著酒,訴說著各自的心事,真是別有一番滋味。
隨后,3人分別在寫下自己的聯系方式,除過各自的姓名、電話外,還特別注明了“XX醫院15床、16床、17床”的字樣。并約定,日后互相走動時定要豪飲呢。
說到喝酒,不禁想起史書上的一個人來——王景文,南北朝時南朝的中書令。據記載:某日,他正與客人對弈,宋文帝的詔書到了。他看過詔書,置于懷中,繼續和客人下那盤棋,精思妙想,從容應對。下完棋,他把棋子兒一一放入盒內,這才對客人說:“剛才圣旨下,賜我死。”說完,端起那杯毒酒,向客人一舉,說:“這杯酒不敢相讓了!”遂一飲而盡。
瞧瞧,這是何等地瀟灑、何等地豪放!
而我們,除過一點點俗世的幸福,還有什么呢。
春節里的懷念散文
一年又一年春去春來,花開花落,落花有淚、流水無情,片片花瓣暗香遺留,甜蜜的回憶。流水歲月沉淀的是美好珍貴的往事,不曾忘記過,若隱若現相伴至今。“爺爺與我隔開了十五個春秋、奶奶二十個冬夏”,曾經耳濡目染的親情慈愛在春潮中滾滾而來!
——題記
時光荏苒、日月如梭,疾馳的年輪仿佛瞬間一躍,不知覺中人生三十九載、下一個春天我整整四十歲了!眼前2024春節的腳步越來越臨近,每年春節總會想起兒時的爺爺奶奶,在心里像云霧般的繚繞。思念挾雜著淡淡的悠傷,忘不了爺爺奶奶在世時,一家人過春節的其樂融融……
在鄉下,家家戶戶趕在冬至腌臘魚臘肉等準備年貨,喜氣洋洋的年味早早的彌漫了整個鄉村。用大人們的話說一年辛苦到頭了,似乎沒有比過年更期待的事情,盼漂泊在外的游子歸家、一家團圓,合家歡度春節。熱誠的親情繾綣在迎春的氣流中,這是每一個人,每一個家庭的心愿!
春節充滿無比燦爛的光景鐫刻在人們的心上,是人生中一個唯美、團聚、歡樂、思親、念故、情感的代名詞。蘊涵太多深邃的寓意,家的溫馨,親人的牽掛,幸福的祈望,美好的祝福……
當吃年飯的鞭炮,——噼啪啪啪的響起,坐在餐桌上的我默思著爺爺奶奶,腦海里閃現兒時一家人吃年飯的情景,今已變成珍貴的流年。在這家庭溫馨、新年玉錦的時節,曾經曖曖的祖孫深情潛潤心田,定格在新春的懷念中!
那親情濃郁的朝夕相伴,愛家顧后的真摯無私,甚至老態龍鐘仍然為家庭操勞不倦,即使能獻出一點余力也竭盡身心。我無法用文字來表達出心里的感情與懷念,這段往事是我人生中經久不衰的歌謠……
那時一家人笑逐顏開圍坐在八仙桌前吃年飯,擺滿了一盤盤的美味佳肴,這是豐盛純正的一桌農家菜。大人們疼惜的叫我多吃菜,吃不完的飯不能倒掉要存起來,吃完了坐在桌前待一家人一起下桌散席,母親會拿出兩無錢塞在我衣兜里,這便是我記憶中的壓歲錢。那時還是孩子的我不懂這些習俗講究,這淳厚的鄉村民俗風情、赤誠的愛子之心,動感的搖曳時光中閃爍!
平日很少喝酒的爺爺,吃年飯前、把散裝的白酒倒一個在小玻璃瓶里,放在開水中湯熱,一口一口的慢慢抿起來,仿佛品味著家庭美滿幸福的醇香!印象中最辛勤的是奶奶,過年也難得清閑下來,一日三餐都是她在灶臺上操持。家里有親朋好友來拜年,客人一來要把家里燉的湯,端上桌熱情款待,這是我們家鄉招待客人的新年禮儀,這些都是奶奶在忙乎著。
那時家里還沒有電視,除夕晚上到鄰居家里去看春節聯歡晚會,一臺最老式的黑白電視機,坐滿了鄰里鄉親,嘴里嗑著瓜子,有說有笑,臉上浸潤在過年的喜悅之中。夜色中所有的房屋燈火通明,一晚照到天亮,一陣陣歡聲笑語湊響在除夕夜,勾勒出鄉村最璀璨歡樂的夜景。
八十年代初期的鄉村,我最早的印象中,煙花炮、乃至當今盛行的國粹娛樂經典麻將,在鄉下很少見,大人小孩主要是靠撲克牌娛樂。
時光轉瞬即逝,想起我和弟弟妹妹,孩提時一起成長,被爺爺奶奶呵護疼愛的童年。那深沉的慈愛從舊歲中暗涌而來,在歲月的幽靈夢影中、天國里的爺爺奶奶依如往昔護愛著我們!
如今我們兄妹都已成家做父母了,離開了生養我們的故鄉,關懷愛撫我們長大的老屋,分別在不同的異鄉扎根安家,可春節再也沒有過兒時的團聚,卻是陳年舊歲曖心入骨的回憶。
美好難忘的事情總是彈指一揮間,今天一回眸三十多年了,真讓人感覺光陰似箭,人生如癡如夢!當歲月勾起溫情感念的回憶,不由而然會觸景生情,心里、眼里、夢里,皆滿了曾經兒時的.朝朝暮暮。
按故鄉的風情習俗,大年初一早上起床的第一件事情給祖宗,離世的先輩上墳,在陰陽兩個世界一起過春節。一捆冥錢,兩根蠟燭,三根香,一卷鞭炮,在這最傳統的祭典緬懷中凝思,曾一家親依依相伴……
爺爺奶奶離世后,這一天我一直未到他們的墳前祭奠,此時我除了慚愧還是慚愧,又是多么的想回到故鄉,走到他們的墳前,以此洗禮哀思,以最近的距離夢回兒時。
在墳頭喊一聲爺爺奶奶,雙膝三磕頭、雙手對墳朝天三作儀!春節,我來到了他們的旁邊,曾經——曾經——默默回想那慈祥的音容笑貌!
記得兒時有一年春節,爺爺帶著我去給未見過的姥姥上墳,歲月的變遷墳早已不在了,但我清晰的記得那個地方。這蒼涼傷殘的時空在世間流轉,如今我要給爺爺奶奶上墳盡孝,假如時光讓我選擇留在兒時,我寧可永遠不長大,也不愿有今日!
兒時的年味是甜美的回憶,卻又銘刻著對世故親人的懷念。長大后歷經一個又一個春節,已漸行漸遠,然記憶中的春節如陳年的美酒,越釀越醇、歷久濃香。心潮蕩漾著那段悠悠歲月的情,猶如一曲清婉凄美的笙簫,低吟淺唱在美麗的春天里,此時百感交集!
時光向前飛奔不停,但兒時的春節在更新的年輪中回轉不棄,辭舊不忘祖,不忘親,不忘恩情。歲月無法從我心間帶走爺爺奶奶,在故鄉、在兒時、在老屋,曾共度春節的溫馨愜意,一幅流年的印跡在溫曖中情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