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描寫蘭亭序的句子100句
蘭亭集序總結
【第1句】:基本常識
【第1句】: 關于序、跋類文體
放在卷首為序,也稱前言;放在卷末為跋或后序。
序言有的是作者或者編者自己寫的,也有的是別人所寫。其內容和作用,多為說明寫作或編寫的情況、目的,闡述某些觀點,介紹或評價作品等。
序的體裁,有的是近似論說文,如《史記》中的書、表、傳的序,都是在議論中夾著感慨,總結歷史教訓,表達作者的見解和對人對事的態度。歐陽修編寫《新五代史》,其中的《伶官傳序》即屬此類。
抒情成分較多的序,多為詩歌唱和的集子而作。如李白的《春夜宴從弟桃李園序》,王羲之的《蘭亭集序》。
后序或跋一般是對序的再補充,大都簡峻峭拔,不像序那樣詳細豐富。
另外古代還有一種贈序,為臨別贈言一類的文體。如宋濂的《送東陽馬生序》。要和書序嚴格區別開來。
【第2句】:王羲之簡介
王羲之(321—379),東晉著名書法家。瑯琊臨沂(今山東)人,后居浙江會稽山陰。曾任右軍內史、會稽內史,故世稱王右軍。工書法,尤擅楷書和行書,人稱“書圣”。他的《蘭亭集序》帖,筆意妍麗勁健,“論者稱其筆勢,以為飄若浮云,矯若驚龍”。被稱為“天下第一行書”。其他較有影響的還有《樂毅論》、《十七帖》等。其子王獻之也是書法名家,父子齊名,世稱“二王”、“二圣”。
【第3句】:寫作背景
修禊,古代的一種習俗。于陰歷三月上旬的巳日(魏以后始固定為三月三),到水邊嬉游,以消除不祥,也稱“春禊”。據說東晉永和九年三月三,風和日麗,天清氣朗,王羲之與當時的名人謝安、孫綽等41人在山陰蘭亭暢飲歡歌,其實也可以看作是他們借“修禊”之名而舉行的一次詩會吧。名人雅士,融融歡聚,曲水流觴,低吟淺唱,好不愜意。王羲之面對高朋摯友,揮筆潑墨,寫下了“絕代無雙”、書文皆美的序文。
【第2句】:字詞語言
【第1句】:通假字
雖趣舍萬殊,靜躁不同 趣 通 取
后之視今,亦由今之視昔 由 通 猶
【第2句】:古今異義
茂林修竹 古:長 今;常用義為“修理”、“修飾”
列坐其次 古:旁邊、水邊 今:常用義為質量差
或取諸懷抱 古:兼詞,“之于”合音 今:常用義為眾
曾不知老之將至 古:讀zeng ,竟 今:讀zeng 多作姓
向之所欣 古:過去、原來 今:常用義為方向
終期于盡 古:至、及 今:無此義
亦將有感于斯文 古:這些文章 今:常用義為文雅,又指文化或文人
【第3句】:詞類活用
A、形容詞作名詞
群賢畢至 賢士
少長咸集 年輕人,年長的人
B、形容詞作動詞
齊彭殤為妄作 看作相等
C、名詞作動詞
映帶左右 環繞
一觴一詠 喝酒
D、數詞作動詞
固知一死生為虛誕 看作一樣
【第4句】:一詞多義
列坐其次 旁邊 水邊
又間令吳廣之次所旁叢祠中 駐扎
凡用兵之法,全國為上,破國次之 次一等
余船以次俱進 次序
所以興懷,其致一也 情致
假輿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 達到
家貧,無從致書以觀 得到
此人可就見,不可屈致也 招致
此地有崇山峻嶺,茂林修竹 高
況修短隨化,終期于盡 長
怠者不能修,而忌者畏人修 學習 進步
是故事修而謗興,德高而毀來 辦好
況修短隨化,終期于盡 至 、及
不期修古,不法???期望、要求
會天大雨,道不通,度已失期 時間期限
【第5句】:虛詞運用
所以 所以興懷,其致一也 表原因
所?a href='/wenxue/zawen/' target='_blank'>雜文砍一常鬩約猶?以此 用來
吾知所以距子者,吾不言 表方法
仰觀宇宙之大,俯察品類之盛 助詞 表定語后置
之 曾不知老之將至 用在主謂間,取消句子獨立性
及其所之既倦 動詞 往 達到
每覽昔人興感之由 助詞 的
【第3句】:理解分析
【第1句】:結構脈絡
(一)敘宴集盛況
(1)交代——時間、地點、人物、事情
(2)寫景——山、林、竹、水、氣候;
(3)盛況 ——流觴曲水,一觴一泳
(4)感受——信可樂也
(二)發人生感慨
(1) 為人處世的方式
靜態——晤言一室
動態 ——放浪形骸
(2) 感慨抒懷
修短隨化,終期于盡
死生亦大矣
(三)明作序要旨
(1) 否定虛無主義人生觀——“一死生為虛誕,齊彭殤為妄作”
(2) 寫作動機 ——“后之覽者,將有感于斯文”
【第2句】:重點語句理解
“向之所欣,俯仰之間,已為陳跡,猶不能不興之于懷,況修短隨化,終期于盡。”
“向之所欣”,意為先前所喜歡的事情,即先前的'“樂”事;“俯仰之間,已為陳跡”,言其先前樂事,頃刻之間已成往事;“猶不能不以之興懷,”為雙重否定句,意為尚且不能不因此而感慨;“況修短隨化,終期于盡”,意為何況對于生命不論長短,終究難免一死呢?
整個句子是一個用“……猶……何況……”關聯的遞進關系的復句。
這句話一是從蘭亭聚會聯想到現今人們“當其欣于所遇,暫得于己,快然自足,曾不知老之將至”和“及其所之既倦。情隨事遷,感慨系之”兩種態度的看法;二是以“況修短隨化,終期于盡”,引出“死生”這個全文的議論中心。
“一死生為虛誕,齊彭殤為妄作。”
“一死生”“齊彭殤”是莊周對人的生死的看法。“方生方死,方死方生”“天下莫大于秋毫之末,而泰山為小;莫壽乎殤子,而彭祖為夭。”莊子認為生和死,長壽和短命,沒有絕對的界限,是相對的。這本不錯,但他夸大了相對性,以致否定了生與死的區別,認為生和死相同。800歲的彭祖和夭折之人沒有區別,顯然是荒謬的。作者在第三段引出孔子“死生亦大矣”的觀點,以古人、今人和后人無不為無常而作生死之事之嘆,來說明莊子“一死生”“齊彭殤”之荒誕。
【第3句】:寫作特色
(1)敘述、描寫、抒情、議論的完美結合
第一段敘事、描寫,【第2句】:三段議論、抒情。先敘蘭亭之會盛況,描寫山水景致,而后由樂入悲,轉入對生死問題的議論,抒發感慨之情。文筆洗練,自然有致。
(2)借題發揮,立意高遠
《蘭亭集》為游宴詩集,作者借為其寫序表明了自己的生死觀。并批判了崇尚玄學的當時,存在著一種虛無主義的傾向。使本篇立意高遠,不同凡響。
【第4句】:補充拓展
【第1句】:補充注釋
(1)“死生亦大矣”:語出《莊子。德充符》:“仲尼曰:‘死生亦大矣,而不得與之變;雖天地覆墜,亦將不與之遺;審乎無假而不與物遷,命物之化而守其宗也。’”大意是道是主宰萬物的,它不會隨外物(包括人的生死)而變化。
(2)“一死生”“齊彭觴”不是莊子的原話。莊子原話是:“予惡乎知夫死者不悔其始自蘄(祈)生乎?”“莫壽于殤子,而彭祖為夭。”(均見《莊子。齊物論》)
(3)濫觴——本文有“引以為流觴曲水”句。我國古代有流觴而飲,吟詩歌賦之雅俗。江河發源處水流淺小,僅能浮起酒杯?!盾髯印W拥馈罚?ldquo;昔者江出于崏山,其始出也,其源可以濫觴。”后以此來比喻事物的開始。如:楚辭中的謠歌可以看作是我國五言詩的濫觴。
【第2句】:知識拓展
(1)東床——東晉名相王導是王羲之的叔父,劉禹錫《烏衣巷》詩云:“舊時王謝堂前燕,飛入尋常百姓家。”其中的王即指王導的家族?!稌x書。王羲之傳》載:“太尉郗鑒使門生求女婿于導(王導),導令就東廂遍觀子弟。門生歸,謂郗鑒曰:‘王氏諸少并佳。然聞信至,咸自矜持,惟一人在東床坦腹食,獨若不聞。’鑒曰:‘正此佳婿邪!’訪之,乃羲之也。遂以女妻之。”后因稱女婿為“東床”,也稱“坦腹”。
(2)《蘭亭序》帖——唐太宗李世民酷愛王羲之書法。千方百計得到《蘭亭序》帖后,愛不釋手,常常“朝夕觀覽”。貞觀十年,讓馮承素、虞世南、禇遂良等人摹拓十本,以賞近臣。死后將其真跡作為陪葬品帶進了昭陵。所以我們現在看到的都是次真跡一等的唐摹本。唐摹本中以馮承素臨摹最為逼真,較有影響。因帖前后印有唐中宗李顯年號“神龍”個半印,故又稱為“神龍本”。
(3)課外閱讀王勃《滕王閣序》,比較兩序的風格異同。
蘭亭集序知識點總結
摘要:《蘭亭集序》知識點綜合歸納,全面總結了蘭亭集序的知識點,包括文學常識、通假字、古今異義、詞類活用、一詞多義、特殊句式等內容,希望同學們可以全方位地進行復習和鞏固。
【文學常識】
《蘭亭集序》選自《_________》,王羲之,字_________,_________(朝代)瑯玡臨沂(現山東省臨沂縣)人,是中國古代杰出的_______家,有“_________”之稱,世稱“_______”。
【通假字】
【第1句】:悟言一室之內 “悟”通“晤”,會面
【第2句】:趣舍萬殊 “趣”通“取”
【古今異義】
【第1句】:列坐其次
古義:其,代詞,指曲水。次,旁邊、水邊。如:列坐其次。
今義:①次第較后;第二。 ②次要的地位。
【第2句】:亦將有感于斯文
古:這些文章 今:常用義為文雅,又指文化或文人
【第3句】:或取諸懷抱
古:胸懷抱負。今: ①抱在懷里; ② 胸前; ③ 心里存著; ④ 打算。
【第4句】:引(之)以(之)為流觴曲水。
古義:把……作為。今義:認為。
【第5句】:所?a href='/wenxue/zawen/' target='_blank'>雜文砍一?/p>
古義:①表憑借,用來。 ②……的原因。如:所以興懷。
今義: ①表因果關系的連詞;②實在的情由或適宜的舉動(限用于固定詞組中做賓語)。
【第6句】:俯仰一世
古義:形容時間短暫。今義:低頭抬頭
【第7句】:俯察品類之盛
古義:物品,物類。指天地萬物。 今義:物品的種類
【詞類活用】
【第1句】:形容詞作名詞 群賢畢至,少長咸集。賢,賢德之人 少,年輕的人,長,年長的人。
況修短隨化 壽命長 壽命短 死生亦大矣 大事
【第2句】:形容詞作動詞 齊彭殤為妄作 把……看作相等
【第3句】:名詞作動詞 ①映帶左右 環繞 ②一觴一詠 喝酒
【第4句】:數詞作動詞 固知一死生為虛誕 等同,把……看作一樣。
【第5句】:動詞的使動用法 所以游目騁懷 使……縱展 使……奔馳
猶不能不以之興懷 使(懷) 興,即:使感嘆產生,
【第6句】:動詞活用為名詞 足以極視聽之娛 耳目
【一詞多義】
(一)臨
【第1句】:未嘗不臨文嗟悼,不能喻之于懷:面對,引申為“閱讀”。
【第2句】:把酒臨風,其喜洋洋者矣:面對,引申為“迎”。
【第3句】:臨不測之淵,以為固:面對。
【第4句】:故臨崩寄臣以大事也:將要。
(二)一
(1) 一起。例:若合一契
(2) 一樣。例:其致一也
(3) 看作一樣。例:固知一死生為虛誕。
(4) 一邊……一邊……。例:一觴一詠
(三)次
【第1句】:列坐其次旁邊 水邊
【第2句】:又間令吳廣之次所旁叢祠中駐扎
【第3句】:凡用兵之法,全國為上,破國次之次一等
【第4句】:余船以次俱進次序
【第5句】:太上不辱先,其次不辱身:下一等。
【第6句】:陳勝、吳廣次當行:次序、按次序引申為“輪到”。
(四)致
【第1句】:所以興懷,其致一也情致
【第2句】:假輿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達到
【第3句】:家貧,無從致書以觀得到
【第4句】:此人可就見,不可屈致也招致
(五)修
【第1句】:此地有崇山峻嶺,茂林修竹高
【第2句】:況修短隨化,終期于盡長
【第3句】:怠者不能修,而忌者畏人修學習進步
【第4句】:是故事修而謗興,德高而毀來辦好
【第5句】:乃重修岳陽樓,增其舊制修建
【第6句】:修守戰之具整治
(六)期
【第1句】:況修短隨化,終期于盡至 、及 ,注定
【第2句】:不期修古,不法??善谕?、要求
【第3句】:會天大雨,道不通,度已失期時間期限
【第4句】:期(jī )年之后周、滿
【第5句】:、君與家君期日中約定
【虛詞運用】
【第1句】:所以
所以興懷,其致一也表原因
所以游目騁懷,足以極視聽之娛以此 用來
吾知所以距子者,吾不言表方法
【第2句】:之
仰觀宇宙之大,俯察品類之盛助詞 表定語后置
曾不知老之將至助詞用在主謂間, 取消句子獨立性
及其所之既倦動詞 往 達到
每覽昔人興感之由助詞 的
以之興懷代詞 回指上文中的事。
暮春之初音節助詞 襯足四個音節
【特殊句式】
(一) 判斷句:死生亦大矣。
(二)倒裝句:
⑴介賓短語后置( 于+賓語也叫狀語后置):
①會于會稽山陰之蘭亭──于會稽山陰之蘭亭會();
②不能喻之于懷──不能于懷(在內心)喻之
③亦將有感于斯文──亦將于(對)斯文有感
④當其欣于所遇──當其于所遇欣
⑵定語后置:
雖無管弦之盛──雖無盛之管弦
仰觀宇宙之大,俯察品類之盛——仰觀大宇宙,俯察盛品類
(三)省略句:
【第1句】:省略句:
⑴省主語:
①(群賢)會于會稽山陰之蘭亭 ②(群賢)引以為流觴曲水
⑵省介詞賓詞:
引以(之)為流觴曲水
⑶省介詞“于”:
①映帶(于)左右 ②悟言(于)一室之內
【涉及成語】
群賢畢至、崇山峻嶺、放浪形骸、情隨事遷、感慨系之、游目騁懷
【重點句翻譯】
此地有崇山峻嶺,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帶左右,引以為流觴曲水,列坐其次。雖無絲竹管弦之盛,一觴一詠,亦足以暢敘幽情.
翻譯:
仰觀宇宙之大,俯察品類之盛,所以游目騁懷,足以極視聽之娛,信可樂也
翻譯:
夫人之相與,俯仰一世,或取諸懷抱,悟言一室之內;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
翻譯:
固知一死生為虛誕,齊彭殤為妄作
翻譯:
【用課文中的話填空】
課文第一段記敘了蘭亭集會的盛況。首先介紹了盛會的時間、地點、事件,其語句是____。接著記敘了到會的人物場面:___________。再接著介紹了盛會所在地的環境:_________、氛圍:____________、天氣:____________,最后記敘了與會者的行為:____________。
第二段在第一段的基礎上進行議論,交待了這場“詩會”中詩的由來。先由社會人事的應酬周旋談起,其語句是____________,指出盡管人們的.生活方式不同,其語句是____________、愛好不同、性格不同,其語句是_________,但是“情隨事遷”的感慨相同,其語句是 _______。然后指出,正是這種共同的感慨,引起人們寫詩的欲望,用詩記下這種感慨,其語句是_______。
第三段,交待詩會所作成集的目的。分為兩個層次。第一層抒發看古人之詩的感受及受到的啟示,其語句是______________。第二層交待將詩成集之目的,其語句是
【蘭亭集序的情感】
第一自然段,記敘了集會的時間、地點、事由、人物,由“此地有崇山峻嶺”引出四周環境及場面的鋪敘,最后由“是日也”領起描寫游人的心境,抒發集會的心情。本文第一自然段作者對這次宴集環境的描述素淡雅致,攝其神韻,天朗氣清,惠風和暢,這些都看出作者快樂的心情和對自然美的熱愛之情。
第二自然段,由蘭亭集會聯想到現今人們的相處往來,即便為人處世方法各異,靜躁不同,但從中提示了人生憂患的來源。首先來自生命本體永不滿足的內在欲望,“欣于所遇”便“快然自足”,及其“所之既倦”“感慨系之矣”。其次來自外在世界的流轉不定,難以依持,即“向之所欣,俯仰之間,已為陳跡”。第三來自個體生命的短暫有限,即“修短隨化,終期于盡”。最后以“死生亦大矣,豈不痛哉?”作結。第二自然段,雖然作者對時光飛逝,人生短暫大發感慨,但字里行間暗含對人生的眷戀和熱愛之情。正因為作者對人生憂患有清新的認識,才可揚長避短,在有限人生中進行無限的價值創造。
第三自然段由讀古人“興感”之作時的體驗“若合一契”說明古人也有感于死生;然后轉入人生世事的深入抒寫,批判當前士大夫“一死生為虛誕,齊彭殤為妄作”,表現了王羲之抗拒人生虛幻的執著努力,隨之又發出“后之視今,亦由今視昔,悲乎”的慨嘆,可見作者對人生敏銳、深刻的感受中有一份對人生特別的熱愛和執著,接著作者交代了《蘭亭集》的成因“后之覽者,亦將有敢于斯文”,總結全文。第三自然段,作者在盡述古人、今人、后人慨嘆人生無常的同時,批判了莊周“一死生”“齊彭殤”的虛無主義,當然應該看作是積極的。
蘭亭集序虛詞總結
【古今異義】
其次
古義:其,代詞,指曲水。次,旁邊、水邊。如:列坐其次。
今義:① 次第較后;第二。
② 次要的地位。
斯文
古義:這次集會的詩文。如:亦將有感于斯文。
今義:文雅;文化或文人。
懷抱
古義:胸懷抱負。
今義: ①抱在懷里; ② 胸前; ③ 心里存著; ④ 打算。
【句式】
古漢語句式:
a) 判斷句:死生亦大矣。
b) 倒裝句:欣于所遇(賓語前置)
c) 倒裝句:會于會稽山陰之蘭亭(狀語后置)
【詞類活用】
①群賢畢至,少長咸集。少,年齡輕的人,長,年齡大的人。均是形容詞作名詞。賢,賢德之人,形容詞作名詞。
②固知一死生為虛誕。一,數量詞作動詞,等同,把……看作一樣。
③齊彭殤為妄作。“齊”字形容詞作動詞,把……看作相等。
④少長咸集。少長,形容詞作名詞,年齡大的和年齡小的人。
【一詞多義】
(一)之
(1) 動詞,往,到達。例:所之既倦。
(2) 代詞,回指上文中的事。例:以之興懷。
(3) 結助,取消句子獨立性。例:夫人之相與。
(4) 結助,定語標志。例:極視聽之娛。
(5) 音節助詞,襯足四個音節。例:暮春之初。
(一)一
(1) 一起。例:若合一契
(2) 一樣。例:其致一也
(3) 看作一樣。例:固知一死生為虛誕。
(4) 一邊……一邊……。例:一觴一詠
【通假字】
悟言一室之內 “悟”通“晤”,面對面。
趣舍萬殊 “趣”通“取”,取向?;蛲?ldquo;趨”,趨向。
《赤壁賦》知識點整理
【第1句】:虛詞
【第1句】: 而
(1)浩浩乎如馮虛御風,而不知其所止(連詞,表轉折)
(2)倚歌而和之(連詞,表修飾)
(3)正襟危坐,而問客曰(連詞,表承接)
(4)侶魚蝦而友麋鹿(連詞,表并列 )
(5)逝者如斯,而未嘗往也(連詞,表轉折 )
(6)盈虛者如彼,而卒莫消長也(連詞,表轉折)
(7)自其不變者而觀之( 連詞,表修飾 )
【第2句】: 之
(1)月出于東山之上(助詞,的)
(2)凌萬頃之茫然( 助詞,定語后置的標志)
(3)哀吾生之須臾(助詞,的)
(4)蓋將自其變者而觀之(代詞,它 )
(5)茍非吾之所有(助詞,主謂之間取消句子獨立性)
(6)耳得之而為聲(代詞,它 )
(7)取之無禁,用之不竭(代詞,它們)
(8)吾與子之所共食(助詞,主謂之間取消句子獨立性 )
【第3句】: 于
(1)蘇子與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介詞,在 )
(2)月出于東山之上( 介詞,從 )
(3)徘徊于斗牛之間( 介詞,在 )
(4)于是飲酒樂甚( 介詞,在 )
(5)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 介詞,被 )
(6)漁樵于江渚之上(介詞,在)
(7)寄蜉蝣于天地( 介詞,在)
(8)托遺響于悲風( 介詞,在 )
【第4句】: 乎
(1)浩浩乎如馮虛御風( 形容詞詞尾)
(2)飄飄乎如遺世獨立( 形容詞詞尾 )
(3)郁乎蒼蒼( 形容詞詞尾 )
(4)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 語氣詞,表示疑問)
(5)而又何羨乎(語氣詞,表示疑問 )
(6)相與枕藉乎舟中( 介詞,在 )
【第2句】:實詞
【第1句】: 通假字
(1)浩浩乎如馮虛御風(通“憑”,乘 )
(2)山川相繆(通“繚”,環繞 )
(3)舉酒屬客 ( 通“囑”,勸人飲酒)
(4)舉匏尊以相屬(通“囑”,勸人飲酒 )
【第2句】: 古今異義
(1)徘徊于斗牛之間
古義:斗宿和牛宿,都是星宿名
(2)白露橫江
古義:白茫茫的水汽
(3)凌萬頃之茫然
古義:浩蕩渺遠的樣子
【第1句】: 望美人兮天一方
古義:指他所思慕的人。古人常用來作為圣主賢臣或美好理想的象征。
【第2句】: 倚歌而和之
古義:循,依。
【第3句】: 一詞多義
(1)東 a順流而東(動詞,向東進軍)
b東望武昌(名詞作狀語,向東)
1 望 a七月既望(名詞,農歷每月十五)
b望美人兮天一方(動詞,眺望,遠看)
【第1句】: 下 a方其破荊州,下江陵(動詞,攻占)
b蘇子與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名詞,下面)
(4)如 a縱一葦之所如 (動詞,往)
b如怨如慕(副詞,像)
(5)歌 a扣舷而歌之 ( 動詞,唱)
b歌曰 (名詞 歌詞)
c倚歌而和之 (名詞 曲調)
(6)長 a抱明月而長終 ( 永遠)
b而卒莫消長也 (增長)
【第4句】: 詞類活用
(1)西望夏口,東望武昌(名詞用作狀語,向西,向東)
(2)下江陵(名詞用作動詞,攻占)
(3)順流而東也(名詞用作動詞,向東進軍)
(4)舞幽壑之潛蛟(動詞的使動用法,使……起舞 )
(5)泣孤舟之嫠婦(動詞的使動用法,使……哭泣)
(6)正襟危坐(形容詞用作動詞,整理 )
(7)月明星稀,烏鵲南飛( 名詞用作狀語,向南 )
(8)況吾與子漁樵于江渚之上(名詞用作動詞,打魚砍柴 )
(9)侶魚蝦而友麋鹿(名詞的意動用法,以……為侶,以……為友)
(10)不知東方之既白(形容詞用作動詞,顯出白色 )
【第4句】:文言句式
【第1句】: 判斷句
是造物者之無盡藏也(語氣詞“也”,表判斷)
【第2句】:介詞結構后置
蘇子與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
況吾與子漁樵于江渚之上
月出于東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間
相與枕藉乎舟中
【第5句】:定語后置
凌萬頃之茫然
客有吹洞簫者
【第6句】:謂語前置
渺渺兮予懷
【第7句】:被動句
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
【第8句】:賓語前置
何為其然也?
而又何羨乎?
而今安在哉?
【第5句】:重點語句翻譯
【第1句】: 月出于東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間
譯文:月亮從東邊山上升起,徘徊在斗宿、牛宿之間。
【第2句】: 縱一葦之所如,凌萬頃之茫然
譯文:任憑小船在茫茫無際的江面上自由漂流,越過那浩蕩渺遠的江面。
【第3句】: 浩浩乎如馮虛御風,而不知其所止;飄飄乎如遺世獨立,羽化而登仙
譯文:多么廣闊浩瀚啊,我們像凌空駕風而行,不知道將停留到什么地方;飄飄然,我們像脫離塵世,無牽無掛,變成飛升仙界的神仙。
【第4句】: 哀吾生之須臾,羨長江之無窮
譯文:哀嘆我們生命的短促,羨慕長江的無窮無盡。
【第5句】: 蓋其自其變者而觀之,而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變者而觀之,則物與我皆無盡也
譯文:原來,要是從那變化的方面去看它,那么天地間的萬事萬物,連一眨眼的時間都不曾保持過原狀;從那不變的方面去看它,那么事物和我們本身都沒有窮盡。
【第5句】:重點語句默寫
【第1句】:清風徐來,水波不興。舉酒屬客,誦明月之詩,歌窈窕之章。(蘇軾《前赤壁賦》)
【第2句】:白露橫江,水光接天。縱一葦之所如,凌萬頃之茫然。(蘇軾《前赤壁賦》)
【第3句】:客有吹洞簫者,倚歌而和之。其聲嗚嗚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訴,余音裊裊,不絕如縷。舞幽壑之潛蛟,泣孤舟之嫠婦。(蘇軾《前赤壁賦》)
【第4句】:方其破荊州,下江陵,順流而東也,舳艫千里,旌旗蔽空,釃酒臨江,橫槊賦詩,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蘇軾《前赤壁賦》)
【第5句】:寄蜉蝣于天地,渺滄海之一粟。哀吾生之須臾,羨長江之無窮。挾飛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長終。(蘇軾《前赤壁賦》)
【第6句】:蓋將自其變者而觀之,則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變者而觀之,則物與我皆無盡也,而又何羨乎?(蘇軾《前赤壁賦》)
《游褒禪山記》知識點梳理
(一)通假字
【第1句】:長樂王回深父。 父,通“甫”,古代對男子的美稱。
(二)詞類活用
【第1句】:始舍于其址。 舍:名詞活用為動詞,筑舍定居。
【第2句】:名之曰褒禪。 名:名詞活用為動詞,命名,稱呼。
【第3句】:有泉側出。 側:名詞作狀語,在一側。
【第4句】:問其深, 則其好游者不能窮也。 深:形容詞用作名詞,深度。
【第5句】:好游者亦不能窮也。 窮:形容詞活用為動詞。窮盡,走到頭。
【第6句】:而其見愈奇。 見:動詞作名詞,見到的景象。
【第7句】:蓋其又深,則其至又加少矣。 至:動詞用作名詞,到達的人。
【第8句】:火尚足以明也。 明:形容詞用作動詞,照明。
【第9句】:不得極夫游之樂也。 極:形容詞作動詞,盡情享受。
【第10句】:而世之奇偉、瑰怪、非常之觀,常在于險遠。 險遠:形容詞用作名詞,險遠的地方。
【第11句】:世之謬其傳而莫能名者,何可勝道也哉。
謬:形容詞的使動用法,弄錯,使……錯。
傳:動詞作名詞,流傳的文字。
名:名詞作動詞,說明白。
(三)文言固定句式
【第1句】:其孰能譏之乎?(難道……嗎?)
【第2句】:何可勝道也哉!(哪里……呢!)
【第3句】:此所以學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這就是……的緣故。)
(四)省略句、判斷句
【第1句】:有志與力,而又不隨之以怠。(賓語)
【第2句】:余于仆碑,又以之悲夫古書之不存。(賓語)
【第3句】:今所謂慧空禪院者,褒之廬冢也。
【第4句】:此所以學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六)狀語后置句
【第1句】:古人之觀于天地、山川、蟲魚、鳥獸,往往有得。
(七)重點翻譯句
【第1句】:世之奇偉、瑰怪、非常之觀,常在于險遠,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
【第2句】:至于幽暗昏惑而無物以相之,亦不能至也。
(八)多義詞
【第1句】:乃
①以其乃華山之陽名之也(副詞,表示判斷,可譯為“是”“就是”)
②巫醫樂師百工之人,君子不齒,今其智乃反不能及,何也(竟,竟然,居然)
③良乃人,具告沛公(于是)
④于是為長安君約車百乘,質于齊,兵乃出(才)
【第2句】:道
①有碑仆道(路,道路)
②師者,所以傳道受業解惑也(道理)
③于是廢先王之道,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主張)
④何可勝道也哉(說,講)
⑤策之不以其道(方法)
【第3句】:蓋
①日初出大如車蓋(車蓋)
②蓋失強援,不能獨完(承接上文,表示原因,可譯為“因為”“是因為”“是由于”等)
③況劉豫州王室之胄,英才蓋世,眾士仰慕,若水之歸海(超過,勝過)
④蓋其又深,則其至又加少矣(有“大概”的意思)
【第4句】:文
①獨其為文猶可識,曰“花山”(文字)
②不以木為之者,文理有疏密(紋)
③屬予作文以記之(文章)
④文過飾非(掩飾)
【第5句】:然
①至于顛覆,理固宜然(如此,這樣)
②吳廣以為然(對,正確)
③有穴窈然(形容詞詞尾,“……的.樣子”
④然視其左右,來而記之者已少(但,但是)
【第6句】:其
(1)始舍于其址。(代詞,它的,代華山)
(2)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禪。(代詞,那)
(3)距其院東五里。(代詞,那個)
(4)以其乃華山之陽名之也。(代詞,它)
(5)其文漫滅。(代詞,它的,代仆碑)
(6)獨其為文猶可識曰“花山”。(代詞,它上面)
(7)其下平曠,有泉側出。(代詞,它的,代華山)
(8)問其深。(代詞,代上文“有穴窈然”的“穴”,譯作“那個洞”)
(9)則其好游者不能窮也。(代詞,代“好游者”,譯作“那些”)
(10)入之愈深,其進愈難,而其見愈奇。(“其進”的“其”是指代第一個分句,譯作“那”,“其見”的“其”是指代第【第1句】:二分句,也譯作“那”)
(11)然視其左右,來而記之者已少。(代詞,它的,代后洞)
(12)蓋其又深。(代詞,指代后洞,譯作“那”)
(13)則其至又加少矣。(代詞,代那些)
(14)既其出。(句中語氣助詞,沒有什么實際意義)
(15)則或咎其欲出者。(代詞,指代“欲出者”,譯作“那”)
(16)而余亦悔其隨之而不得極夫游之樂也。(第一人稱代詞,自己)
(17)以其求思之深而無不在也。(代詞,他們)
(18)其孰能譏之乎?(副詞“其……乎”這個固定格式,用來表示反問,可譯作:難道……嗎?)
(19)后世之謬其傳而莫能名者。(代詞,指代那些以訛傳訛的情況,可譯為“那”)
(十)異義詞
【第1句】:比好游者尚不能十一。
古義:十分之一。
今義:數詞。
【第2句】:世之奇偉、瑰怪、非常之觀。
古義:不平常。
今義:用作表程度的副詞,十分,很。
【第3句】:此所以學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古義:泛指求學的人,指讀書人。
今義:特指有專門學問的人。
【第4句】:此所以學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古義:是代詞“所”與介詞“以”結合,相當于“……的原因”。
今義:常用來表示因果關系的連詞。
【第5句】:于是余又嘆焉。
古義:“于”,介詞,對;“是”,代詞,這件事。為單音詞連用。
今義:合用為一個連詞。
(十一)《游褒禪山記》字詞句基礎知識舉要
【第1句】:名
“名”是個會意字,從口從夕。夕是傍晚,這時候,光線暗淡,眼睛看不清楚事物,就用口說;事物不認識,就得給事物取名字。“命名”是“名”的本義。由此引申有“名字”“名稱”的意思;再引申有“名聲”“名望”“著名的”等意思。本文中“以其乃華山之陽名之也”的“名”用的是本義“命名”。由“命名”還可以引申出“說明”、“說出”的意思。《口技》“人有百口,口有百舌,不能名其一處也”,成語“莫名其妙”,本文“后世之謬其傳而莫能名者”,其中的“名”都是“說出、說明”的意思。
【第2句】:蓋
“蓋”作虛詞用,屬副詞類。常用來表示對事物帶有推測性的判斷或委婉的判斷,或者表示對原由的解釋。因為常用在句首,起提示語氣、起引出下文的作用,所以有人叫它作句首語氣詞。“蓋”可以根據上下文的語意,譯為“大約”“似乎”“大概”“原來”等。本文有三個句子用了“蓋”。
(1).今言“華”如“華實”之“華”者,蓋音謬也。(蓋:原來。)
(2).蓋余所至,比好游者尚不能十一,然視其左右,來而記之者已少。(蓋:大約。)
(3).蓋其又深,則其至又加少矣。(蓋:大概。)
【第3句】:所以
“所以”是文言中一種常見的凝固格式,由助詞“所”和介詞“以”組成,表示兩種基本的意義,依介詞“以”表示的不同意義而定。“以”當“用”講時,“所以”表示“……的方法”之義,《墨子·公輸》“吾知所以拒子矣”中的“所以拒子”的意思便是“抵抗你的方法”;“以”當“因”“由”講時多,“所以”表示“……的緣故”之義,本文中“此所以學者不能不深思而慎取之也”的“所以”便是“……的緣故”的意思。
【第4句】:今所謂慧空禪院者,褒之廬冢也。今言“華”如“華實”之“華”者,蓋音謬也
這兩個句子都用了判斷句式“……者,……也”,但用法不同,表示的語法關系也不同。兩個“者”字都是助詞,第一句表示單純的判斷,“者”在這里標明語音上的停頓,并有引出下文的作用;第二句表示因果關系的復合判斷,“者”在這里除了標明停頓和起引出下文的作用之外,還有提示原因的作用。“者”用在復合句前一分句之末,前后兩分句有解析和被解析的關系。前一分句提示某種結果或現象,后一分句申述緣由,這實際上是用判斷句式表因果關系。
【第5句】:余亦悔其隨之而不得極夫游之樂也
這個主謂句的結構比較復雜,可分三個大的層次:第一層,主語是“余”,謂語是動詞短語“亦悔其隨之而不得極夫游之樂”;第二層的動詞短語是動賓結構,動詞是“悔”,它的賓語是主謂短語“其隨之而不得極夫游之樂”;第三層,作賓語的主謂短語的主語是“其”,謂語是由兩個“動+賓”的動詞短語“隨之”和“不得極夫游之樂”組成的,這兩個動詞短語之間有因果關系,因為“隨之”,所以“不得極夫游之樂”。
蘭亭集序教案總結
《蘭亭集序》敘寫蘭亭美景,抒發人生感慨,寫景妙趣天成,說理深沉悠遠。
教學目標:
【第1句】:熟讀背誦課文
【第2句】:掌握一些重要的文言詞語
【第3句】:體會作者對生命的感悟
教學重點:
【第1句】:理解背誦
【第2句】:由景入情的寫作方法
教學安排:二課時
教學步驟:
第一課時
【第1句】:直接進入新課。
【第1句】:教師板課題:蘭亭集序
【第2句】:由美文到美書
①《蘭亭集序》書法掠影:古今書法學習的范本。
②抽學生寫作者名:王羲之。并由此鏈接到:晨曦;熙熙攘攘。后讓學生試將“王羲之”“晨曦”“熙熙攘攘”三個詞語組合造句,以加深書寫印象。
【第3句】:由美書到美文:《蘭亭集序》是千古傳誦的名篇。
【第4句】:了解作者情況,簡述寫作背景,明確文章體裁。
【第2句】:如果有學生在預習時已能背誦,先抽一二學生試背。
【第3句】:指導第一段的背誦,點撥理解句意,強調關鍵詞語,注重文言基礎知識教學。過程中要讓學生反復讀背。
背誦線索:時間——地點——事件——人物——環境——活動——天氣——感覺。
時間:永和九年,歲在癸丑,暮春之初。
地點:會于會稽山陰之蘭亭。
事件:修稧事也。
人物:群賢畢至,少長咸集。
環境:此地有崇山峻嶺,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帶左右。
活動:引以為流觴曲水,列坐其次。雖無絲竹管弦之盛,一觴一詠,亦足以暢敘幽情。
天氣:是日也,天朗氣清,惠風和暢。
感覺:仰觀宇宙之大,俯察品類之盛,所以極視聽之娛,信可樂也。
【第4句】:學生自讀背誦5分鐘。
【第5句】:抽一至二名學生試背課文,教師可作必要的線索提示。
第二課時
【第1句】:聽名家示范朗誦,學生小聲跟讀。
【第2句】:復習鞏固第一自然段的閱讀背誦。
【第3句】:朗讀、解析第二自然段,理解文章“由敘入感”的寫作結構。
明確:第一段記蘭亭暢游,樂視聽之娛;第二段感人生易老,悲死生之大。
【第1句】:注意本段的結構層次
【第2句】:學生質疑,教師指導、點撥,掌握重要的文言基礎知識
【第4句】:誦讀、講析第三自然段,完成以下內容:
【第1句】:學生質疑,教師指導、點撥,幫助學生理解句意、文意。
【第2句】:歸納結論:睹物傷情,詩文敘懷,記于今,留之后,古今一理。
【第3句】:交代文章的寫作意圖(由學生找出相關文句,強調此乃“序”類文體的重要內容之一)
【第5句】:學生列舉“古今文人論生死”。
例舉摘要:
【第1句】:司馬遷:“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輕于鴻毛?!?從人生意義來講)
【第2句】:文天祥:“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從人生意義來講)
【第3句】:奧斯特洛夫斯基:“人最寶貴的是生命,生命對每個人只有一次?!?從人生意義來講)
【第4句】:史鐵生:“死是一件不必急于求成的事,死是一個必然會降臨的節日?!?從生命規律來講)
【第5句】:孟子:“生,亦我所欲也,義,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義者也?!?/p>
【第6句】:陶淵明:“親戚或余悲,他人亦已歌。死去何所道,托體同山阿?!?坦然面對)
【第7句】:莊子:鼓盆而歌(齊生死)
【第6句】:學生談:怎樣看待生與死?
【第7句】:作業布置:課后練習三
《蘭亭集序》反思總結
王羲之的《蘭亭集序》作為書法作品,歷來為人推崇,被尊為“墨皇”,亦有“天下第一行書”之譽。其實,作為入選教材,文章也是文辭優美,識見高遠,至今膾炙人口,熠熠生輝。而作為一篇文言文來教學,如何在具體教學過程中妥善處理好文言關系,打破傳統機械的先“言”后“文”教學模式,卻值得探討研究。我的這節課是《蘭亭集序》的第一課時。主要學習內容是文章一二兩段,解決的是三個問題:一是了解作者及其創作的`緣由,了解書序的相關知識;一是掌握重點字詞的意義和用法;一是體會作者的感受及寫作的特點。
本節課基本上完成了教學目標,但是在教學過程中我感覺到一節課下來大家的學習情緒沒能調動起來,課堂氣氛不是很好,原因當然有很多,有學生預習不夠,也有老師備課上的問題,比如在解決字詞這一塊學生就很被動,感受作者的的感受的時候也不夠深刻。
基于此于是我參照新課標精神嘗試改變文言文教學思路,從由教師講解變成讓學生誦讀,從重視翻譯到重視感悟。在教學中多讓學生去讀,多讓學生去說去感受。
首先加強誦讀,多讓學生自己去感悟,適當時候才做點撥。
第一遍聽讀:校正自己的字音、句讀錯誤。勾畫出自己有疑問的字詞,讀完后討論。
第二遍自讀:自由誦讀第一自然段,讀出自我體驗。
第三遍誦讀:齊讀,從每一段中找出一個字概括作者的心情。
第四遍悟讀:帶著感情誦讀,在朗讀中分別體現出歡樂、痛惜、悲傷的感情。其他同學邊聽邊思考,第一段中,作者歡樂的因素有哪些?第二段中他為何而痛?第三段中他又為何而悲?
采取誦讀的教學方法后,我發現,許多過去需要講解的知識在誦讀中就解決了。在誦讀中去感受“信可樂也!”“豈不痛哉!”“悲夫!”三句話中的情感就跟自然了。“文章不厭百回讀,熟讀深思子自知”,“書讀百遍、其義自現”,學習語文學科,必須達到這種境界,才終身受益不盡。” 誦讀是文言文學習的金鑰匙。
其次我更加強了學生的動手和思維能力的訓練,比如以填表格的形式完成一二段內容的教學,并對其進行了分析和總結,還讓學生自己在本節課結束前總結歸納重點字詞的意義和用法。讓學生從被動接受變為自動學習,這樣充分調動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
從這節課的教學中,我深深體會到“興趣是學習的最好老師“,我想:只要我們教師能夠逐漸培養起學生學習文言文的興趣,就一定能將古文課上得有滋有味,在以后的教學中我將繼續實踐探究更實用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