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描寫貪酒的句子合集三篇
辛棄疾:愛酒又戒酒
導語:在中國的文學史上,辛棄疾是非常有影響力的人物,而辛棄疾除了作詩之外,也非常的喜歡喝酒。
自古以來,文人愛酒、醉酒的故事很多。晉代文豪劉伶嗜酒如命、縱酒無度。東晉田園詩人陶淵明,用酒為歸隱后的田園生活增色。詩仙李白,斗酒可成詩百篇。北魏名人李元忠,數九寒冬凍得齒寒身顫之際,還把褥子拿去換酒喝。三國時孫濟,曾以身穿之棉袍抵酒債仍不罷飲。唐代詩人賀知章以身佩之金龜來換酒,與李白狂飲。曹雪芹即使“舉家食粥”,也時常賒酒度日。女詩人李清照“沉醉不知歸路”,直至找不到回家的路。
辛棄疾也愛酒,其《西江月·遣興》可為一證:醉里且貪歡笑,要愁那得工夫。近來始覺古人書,信著全無是處。昨夜松邊醉倒,問松:我醉何如?只疑松動要來扶,以手推松曰:去!
這首詞描寫醉態、狂態,寫得生動真切,栩栩如生。“近來始覺古人書,信著全無是處。”這兩句是“醉話”,但“醉話”不等于胡言亂語。“松邊醉倒”,具體寫醉酒的'神態。這不是微醺,而是大醉。他醉眼迷蒙,把松樹看成了人,問他:“我醉得怎樣?”他恍惚還覺得松樹活動起來,要來扶他,他推手拒絕了。這些句子不僅寫出維妙維肖的醉態,也寫出了作者倔強的性格。
后來,辛棄疾因嗜酒而生疾,連筆都拿不穩,在謫居惠州時,痔疾復發,諸醫束手無策而百藥無效。辛棄疾自知病根在酗酒過度,遂自戒其酒而痔不藥自愈。此后仍滴酒不沾并書“從今東坡室,不立杜康祀”,以表示戒酒之決心。
晚年閑居的辛棄疾,深知酒之害,曾一反其“激昂排宕,不可一世”的基調,寫了一首止酒詞《沁園春》。
小序云:“將止酒,戒酒杯勿使近。”詞中指斥酒杯對于嗜酒的知己少恩。詞作這樣寫道:
杯汝來前,老子今朝,點檢形骸。甚長年抱喝,咽如焦釜,于今喜睡,氣似奔雷。汝說劉伶,古今達者,醉后何妨死便埋。渾如此,嘆汝于知己,真少恩哉。更憑歌舞為媒。算合作平居鴆毒猜。況怨無大小,生于所愛,物無美惡,過則為實。與汝成言,勿留亟退,吾力猶能肆汝杯。杯再醉,道麾之即去,招則須來。
詞的大意為:把酒杯叫到跟前,與之對座。鄭重其事地與它交談,我今天深刻地反省,發現自己的身體已被你傷害。這么多年來,我病態般地貪酒,喉嚨被燒得像鍋底,幸而因病得福不再想喝酒,而只想酣睡。再不要像嗜酒如命的劉伶吩咐的那樣,醉又何妨,死即可就地埋葬。
我曾把你當作知心朋友,笙歌曼舞應酬請你來助興合作,不料高興中常常爛醉如泥。真夠缺德呀!你這樣親敬于我,我也把你當作知己。但你勸我喝酒實際上是給我灌飲毒藥,況今日怒恨也罷,想從前情有所愛。你雖有美丑善惡,終不能過愛成災。所以,我現在恨你,請你快快離開,不然就對你不客氣了。
酒杯聆聽這番肺腑之言,連聲謝拜,并有禮貌地說:“既然你趕我走,自當知趣無奈,不過,你什么時候需要我,一定隨叫隨到,做到招之則來。”辛棄疾知酒為害,填此詞責己勸人,其用心可謂良苦也。
辛棄疾介紹
辛棄疾,字幼安,號稼軒,漢族,南宋著名詞人、豪放派代表人物,在文學上,他與蘇軾并稱為“蘇辛”,與李清照并稱“濟南二安”。代表作品有《永遇樂·京口北固亭懷古》《清平樂·村居》等。辛棄疾現存詞600余首。強烈的愛國主義思想和戰斗精神是他的詞的基本思想內容。他是中國歷史上偉大的豪放派詞人。
關于更名一事,辛棄疾在抗擊金人的戰斗過程中,將原字“坦夫”改為“幼安”,旨在效仿西漢大將霍去病之事,也能奮勇殺敵,帶領將士打敗異族侵略。
他出生時北方就已淪陷于金人之手。他的祖父辛贊雖在金國任職,卻一直希望有機會能夠“投釁而起,以紓君父所不共戴天之憤”,并常常帶著辛棄疾“登高望遠,指畫山河”(出自《美芹十論》),同時,辛棄疾也不斷親眼目睹漢人在金人統治下所受的屈辱與痛苦。這一切使他在青少年時代就立下了恢復中原、報國雪恥的志向。而另一方面,正由于辛棄疾是在金人統治下的北方長大的,他也較少受到使人一味循規蹈矩的傳統文化教育,如“四書五經”。在他身上,有一種燕趙奇士的俠義之氣。辛棄疾歷任湖北、江西、湖南、福建、浙東安撫使等職。出生前13年,山東一帶即已為金兵侵占,二十一歲參加抗金義軍,不久歸南宋。紹興三十一年(1161年)率兩千民眾參加北方抗金義軍,次年奉表歸南宋。一生堅決主張抗擊金兵,收復失地。曾進奏《美芹十論》,分析敵我形勢,提出強兵復國的具體規劃;又上宰相《九議》,進一步闡發《美芹十論》的思想,都未得到采納和實施。在各地上任他認真革除積弊,積極整軍備戰,又累遭投降派掣肘,甚至受到革職處分,曾在江西上饒一帶長期閑居。光復故國的偉大志向得不到施展,一腔忠憤發而為詞,其獨特的詞作風格被稱為“稼軒體”。晚年被起用知紹興府兼浙江安撫使、知鎮江府。在鎮江任上,他特別重視伐金的準備工作,但為權相韓侂胄所忌,落職。一生抱負未得伸展,1207年10月3日,終因憂憤而卒。據說他臨終時還大呼“殺賊!殺賊!”(《康熙濟南府志·人物志》)。后贈少師,謚號忠敏。
作為南宋詞壇一代大家,其詞熱情洋溢,慷慨悲壯。筆力雄厚,藝術風格多樣,而以豪放為主。有《稼軒長短句》。今人輯有《辛稼軒詩文鈔存》。
孟浩然很愛酒
唐朝興詩成風,大凡寫詩作賦稍有名氣的人大都混得不錯。年屆四十的孟浩然,亦按捺不住,便來到京城謀求一官半職。他找到交往甚篤的王維幫忙。當下王維得知來意便滿口答應,并擇日約孟到官邸飲酒暢聚。
詩壇泰斗與翹楚雅聚的消息不知如何被當朝皇帝唐玄宗知道,竟突然擺駕到了王宅,見了孟浩然便詢問詩作之事。孟見皇帝垂問便受寵若驚,一首接一首背誦詩作。這時,朗誦不停、喝酒不斷,人已進入醉態,當孟把這次進京新作《歲暮歸南山》朗誦的第二句“不才明主棄”時,本來聽得很高興的唐玄宗,突然正色說:“你何曾求官,朕又何曾拋棄你?”說罷便拂袖離去。這次“醉吟”口不擇句得罪皇上,丟失了進身機遇。
回鄉隱居三年的孟浩然,依然想著進身事。一日,他想到好友韓朝宗能幫他進身出力。
韓朝宗約其一同赴京。赴京當日,正巧一位老朋友登門造訪,孟設席招待,席間兩人舉杯敘舊,孟又喝醉了。家人幾次提醒:“你和韓大人約好上京的時間已到……”孟不但不立即停杯,竟然認為家人掃興,便大聲說:“既然喝開了,管它還有什么事情?”這句話被在客廳等候的韓朝宗聽見甚為生氣,暗思這廝不識抬舉,我為何要推薦你?當下不辭而別。
孟見皇帝垂問便受寵若驚,一首接一首背誦詩作。這時,朗誦不停、喝酒不斷,人已進入醉態,當孟把這次進京新作《歲暮歸南山》朗誦的第二句“不才明主棄”時,本來聽得很高興的唐玄宗,突然正色說:“你何曾求官,朕又何曾拋棄你?”說罷便拂袖離去。這次“醉吟”口不擇句得罪皇上,丟失了進身機遇。
唐朝興詩成風,大凡寫詩作賦稍有名氣的人大都混得不錯。年屆四十的孟浩然,亦按捺不住,便來到京城謀求一官半職。他找到交往甚篤的'王維幫忙。當下王維得知來意便滿口答應,并擇日約孟到官邸飲酒暢聚。
詩壇泰斗與翹楚雅聚的消息不知如何被當朝皇帝唐玄宗知道,竟突然擺駕到了王宅,見了孟浩然便詢問詩作之事。孟見皇帝垂問便受寵若驚,一首接一首背誦詩作。這時,朗誦不停、喝酒不斷,人已進入醉態,當孟把這次進京新作《歲暮歸南山》朗誦的第二句“不才明主棄”時,本來聽得很高興的唐玄宗,突然正色說:“你何曾求官,朕又何曾拋棄你?”說罷便拂袖離去。這次“醉吟”口不擇句得罪皇上,丟失了進身機遇。
回鄉隱居三年的孟浩然,依然想著進身事。一日,他想到好友韓朝宗能幫他進身出力。
韓朝宗約其一同赴京。赴京當日,正巧一位老朋友登門造訪,孟設席招待,席間兩人舉杯敘舊,孟又喝醉了。家人幾次提醒:“你和韓大人約好上京的時間已到……”孟不但不立即停杯,竟然認為家人掃興,便大聲說:“既然喝開了,管它還有什么事情?”這句話被在客廳等候的韓朝宗聽見甚為生氣,暗思這廝不識抬舉,我為何要推薦你?當下不辭而別。
古人“醉吟”與今人的“醉駕”,同是害人誤事,可鑒。
辛棄疾《沁園春·將止酒戒酒杯使勿近》譯文及鑒賞
《沁園春·將止酒戒酒杯使勿近》
宋代:辛棄疾
杯汝來前!老子今朝,點檢形骸。甚長年抱渴,咽如焦釜;于今喜睡,氣似奔雷。汝說“劉伶,古今達者,醉后何妨死便埋”。渾如此,嘆汝于知己,真少恩哉!
更憑歌舞為媒。算合作平居鴆毒猜。況怨無小大,生于所愛;物無美惡,過則為災。與汝成言,勿留亟退,吾力猶能肆汝杯。杯再拜,道麾之即去,招則須來。
《沁園春·將止酒戒酒杯使勿近》譯文
酒杯,你靠近我跟前來,老夫今天要整飭自身,不使它再受到傷害。為什么我經年累月酒喝若狂,喉嚨干得像焦釜,真不自在;現在我終于患病疏懶嗜睡,一躺下便鼾聲如雷。你卻說:“劉伶是古今最通達的人,他說醉死何妨就地埋。”可嘆啊,你對于自己的知心朋友,竟然會說出這樣的話來,真是薄情少恩令人憤慨!
再加上以歌舞作飲酒的媒介,算起來應該把酒當作鴆毒疑猜。何況怨恨不管是大是小,都產生于人們過分的鐘愛;事物無論多么美好,喜愛過度也會變成災害。現在我鄭重地與你約定:“你不要再逗留,應當趕快離開,我的力量仍然可以將你摔壞。”酒杯惶恐地連連拜謝,說:“你趕我走,我就離去,招我來,我也一定再回來。”
《沁園春·將止酒戒酒杯使勿近》注釋
沁園春:詞牌名。又名“東仙”“壽星明”“洞庭春色”等。雙調一百十四字,上片十三句四平韻,下片十二句五平韻。
止酒:戒酒。
汝:你,此指酒杯。
點檢形骸:檢查身體。
甚:說什么。抱渴:得了酒渴病,口渴即想飲酒。
焦釜:燒糊的鍋。
氣似奔雷:鼾聲如雷。
“汝說”句:《晉書·劉伶傳》載,劉伶縱酒放蕩,經常乘一輛車,帶一壺酒,令人帶著鋤頭跟隨,并說“死便掘地以埋”。
渾如此:竟然如此。
為媒:作為媒引,誘人飲酒。
算合作:算起來應該看作。鴆毒:用鴆鳥羽毛制成的劇毒,溶入酒中,飲之立死。古時常以鴆酒殺人。
成言:說定,約定。
亟(jí):急,快。
肆:原指處死后陳尸示眾。這里指打碎酒杯。
再拜:古代一種隆重的禮節,先后拜兩次。
麾(huī):同“揮”。
《沁園春·將止酒戒酒杯使勿近》賞析
辛棄疾的詞,素以風格多樣而著稱。他的這首《沁園春》,以戒酒為題,便是一首令人解頤的新奇滑稽之作。題目“將止酒,戒酒杯使勿近”就頗新穎,似乎病酒不怪自己貪杯,倒怪酒杯緊跟自己,從而將酒杯人格化,為詞安排了一主(即詞中的“我”)一仆(杯)兩個角色。全詞通過“我”與杯的問答,風趣而又委婉地表達了作者對南宋政權的失望與自己心中的苦悶。
此詞首句“杯汝來前!”從主人怒氣沖沖的吆喝開始,以“汝”呼杯,而自稱“老子”(猶“老夫”),接著就鄭重告知:今朝檢查身體,發覺長年口渴,喉嚨口干得似焦炙的鐵釜;近來又嗜睡,睡中鼻息似雷鳴。要追問其中緣由。言外之意,即是因酒致病,故酒杯之罪責難逃。“咽如焦釜”“氣似奔雷”,以夸張的手法極寫病酒反應的嚴重,同時也說明主人一向酗酒,接著“汝說”三句,是酒杯對主人責問的答辯。它說:酒徒就該像劉伶那樣只管有酒即醉,死后不妨埋掉了事,才算是古今達者。這是不稱“杯說”而稱“汝說”,是主人復述杯的答話,其語氣中,既驚訝于杯的冷酷無情,又似不得不承認其中有幾分道理。故又嘆息:“汝于知己,真少恩哉!”口氣不但軟了許多,反而承認了酒杯曾是自己的“知己”。
詞的下片語氣又轉,似表明主人戒酒的決心。下片以一“更”字領起,使已軟的語氣又強硬起來,給人以一弛一張之感。古人設宴飲酒大多以歌舞助興,而這種場合也最易過量傷身。古人又認為鴆鳥的.羽毛置酒中可成毒酒。酒杯憑歌舞等媒介使人沉醉,正該以人間鴆毒視之。這等于說酒杯慣于媚附取容,軟刀子殺人。如此罪名,死有余辜。然而這里只說“算合作人間鴆毒猜”,倒底并未確認。接著又說:何況怨意不論大小,常由愛極而生;事物不論何等好,過了頭就會成為災害。實些話表面看來振振有詞,實際上等于承認自己于酒是愛極生怨,酒于自己是美過成災。這就為酒杯開脫不少罪責,故而從輕發落,只是遣之“使勿近”。“吾力猶能肆汝杯”,話很嚇人,然而“勿留亟退”的處分并不重,主人戒酒的決心可知矣!杯似乎看出了這一點,亦不再辯解,只是再拜道:“麾之即去,招則須來。”“麾之即去”沒什么,“招則須來”則大可玩味,說得俏皮。
總之,這首詞通過擬人化的手法,成功地塑造了“杯”這樣一個喜劇形象。它善于揣摸主人心理,能應對,知進退。在主人盛怒的情況下,它能通過辭令,化嚴重為輕松。當其被斥退時,還說“麾之即去,招則須來”,等于說主人還是離不開自己,自己準備隨時聽候召喚。
作者通過這種生動活潑的方式,委婉地述說了自己長期壯志不展,積憤難平,故常借酒發泄,以至于拖垮了身體,而自己戒酒,實出于不得已這樣一種復雜的心情。
另外,詞中大量采取散文句法以適應表現內容的需要,此即以文為詞。與原有調式不同,又大量熔鑄經史子集的用語,從而豐富了詞意的表現,在詞的創作上也有其獨到之處。
《沁園春·將止酒戒酒杯使勿近》創作背景
此詞作于宋寧宗慶元二年(1196)辛棄疾閑居瓢泉時。在此兩年前,辛棄疾遭臺臣彈劾,罷福建安撫使,再次退居信州帶湖。
《沁園春·將止酒戒酒杯使勿近》作者介紹
辛棄疾(1140-1207),南宋詞人。原字坦夫,改字幼安,別號稼軒,漢族,歷城(今山東濟南)人。出生時,中原已為金兵所占。21歲參加抗金義軍,不久歸南宋。歷任湖北、江西、湖南、福建、浙東安撫使等職。一生力主抗金。曾上《美芹十論》與《九議》,條陳戰守之策。其詞抒寫力圖恢復國家統一的愛國熱情,傾訴壯志難酬的悲憤,對當時執政者的屈辱求和頗多譴責;也有不少吟詠祖國河山的作品。題材廣闊又善化用前人典故入詞,風格沉雄豪邁又不乏細膩柔媚之處。由于辛棄疾的抗金主張與當政的主和派政見不合,后被彈劾落職,退隱江西帶湖。
辛棄疾簡介
南宋是實現不了他的理想的,他的文才與豪氣,雖不是不是詞人,也得變詞人。下面是詩人辛棄疾的介紹,歡迎閱讀。
【詩人簡介】
辛棄疾(1140年5月28日-1207年10月3日),字幼安,號稼軒,山東東路濟南府歷城縣(今濟南市歷城區遙墻鎮四鳳閘村)人。南宋豪放派詞人、將領,有“詞中之龍”之稱。與蘇軾合稱“蘇辛”,與李清照并稱“濟南二安”。
辛棄疾生于金國,少年抗金歸宋,曾任江西安撫使、福建安撫使等職。著有《美芹十論》與《九議》,條陳戰守之策。由于與當政的主和派政見不合,后被彈劾落職,退隱山居。開禧北伐前后,相繼被起用為紹興知府、鎮江知府、樞密都承旨等職。開禧三年(1207年),辛棄疾病逝,享年六十八歲。后追贈少師,謚號“忠敏”。
辛棄疾一生以恢復為志,以功業自許,可是命運多舛,備受排擠,壯志難酬。但他恢復中原的愛國信念始終沒有動搖,而把滿腔激情和對國家興亡、民族命運的關切、憂慮,全部寄寓于詞作之中[1] 。其詞藝術風格多樣,以豪放為主,風格沉雄豪邁又不乏細膩柔媚之處。其詞題材廣闊又善化用前人典故入詞,抒寫力圖恢復國家統一的愛國熱情,傾訴壯志難酬的悲憤,對當時執政者的屈辱求和頗多譴責;也有不少吟詠祖國河山的作品。著名詞作《水調歌頭·帶湖吾甚愛》、《摸魚兒·更能消幾番風雨》、《滿江紅·家住江南》、《沁園春·杯汝來前》、《西江月·夜行黃沙道中》等。現存詞600多首,有詞集《稼軒長短句》等傳世。
【文學成就】
辛棄疾有許多與陸游相似之處:他始終把洗雪國恥、收復失地作為自己的畢生事業,并在自己的文學創作中寫出了時代的期望和失望、民族的熱情與憤慨。在文學創作方面,他不像陸游喜歡寫作詩歌尤其是格式嚴整的七律,而是把全部精力投入詞這一更宜于表達激蕩多變的情緒的體裁。
辛棄疾在詞史上的一個重大貢獻,就在于內容的擴大,題材的拓寬。他現存的六百多首詞作,寫政治,寫哲理,寫朋友之情、戀人之情,寫田園風光、民俗人情,寫日常生活、讀書感受,可以說,凡當時能寫入其他任何文學樣式的東西,他都寫入詞中,范圍比蘇詞還要廣泛得多。而隨著內容、題材的變化和感情基調的變化,辛詞的藝術風格也有各種變化。雖說他的詞主要以雄偉奔放、富有力度為長,但寫起傳統的婉媚風格的詞,卻也十分得心應手。如著名的《摸魚兒·淳熙亥己……》,上闋寫惜春,下闋寫宮怨,借一個女子的口吻,把一種落寞悵惘的.心情一層層地寫得十分曲折委婉、回腸蕩氣,用筆極為細膩。
【曲折生涯】
初到南方
辛棄疾初來南方,對朝廷的怯懦和畏縮并不了解,加上宋高宗趙構曾贊許過他的英勇行為,不久后即位的宋孝宗也一度表現出想要恢復失地、報仇雪恥的銳氣,所以在他南宋任職的前一時期中,曾熱情洋溢地寫了不少有關抗金北伐的建議,像著名的《美芹十論》《九議》等。盡管這些建議書在當時深受人們稱贊,廣為傳誦,但已經不愿意再打仗的朝廷卻反應冷淡,只是對辛棄疾在建議書中所表現出的實際才干很感興趣,于是先后把他派到江西、湖北、湖南等地擔任轉運使、安撫使一類重要的地方官職,去治理荒政、整頓治安。這顯然與辛棄疾的理想大相徑庭,雖然他干得很出色,但由于深感歲月流馳、人生短暫而壯志難酬,內心也越來越感到壓抑和痛苦。
隱居生活
辛棄疾一向很羨慕笑傲山林的隱逸高人,閑居鄉野同他的人生觀并非沒有契合之處;而且,由于過去的地位,他的生活也盡可以過得頗為奢華。但是,作為一個熱血男兒、一個風云人物,在正是大有作為的壯年被迫離開政治舞臺,這又使他難以忍受,“休說鱸魚堪膾,盡西風,季鷹歸未?求田問舍,怕應羞見,劉郎才氣”(《水龍吟·登建康賞心亭》)。所以,他常常一面盡情賞玩著山水田園風光和其中的恬靜之趣,一面心靈深處又不停地涌起波瀾,時而為一生的理想所激動,時而因現實的無情而憤怒和灰心,時而又強自寬慰,作曠達之想,在這種感情起伏中度過了后半生。“了卻君王天下事,贏得生前身后名。可憐白發生!”(《破陣子·為陳同甫賦壯詞以寄之》),“卻將萬字平戎策,換得東家種樹書”(《鷓鴣天》),在這些詞句中,埋藏了他深深的感慨。寧宗嘉泰三年(1203),主張北伐的韓侂胄起用主戰派人士,已六十四歲的辛棄疾被任為紹興知府兼浙東安撫使,年邁的詞人精神為之一振。第二年,他晉見宋寧宗,慷慨激昂地說了一番金國“必亂必亡”(《建炎以來朝野雜記》乙集),并親自到前線鎮江任職。
宋寧宗開禧元年(公元1205年),辛棄疾任鎮江知府,時年六十五歲,登臨北固亭,感嘆對自己報國無門的失望,憑高望遠,撫今追昔,于是寫下了《永遇樂·京口北固亭懷古》這篇傳唱千古之作。但他又一次受到了沉重打擊,在一些諫官的攻擊下被迫離職,于當年重回故宅閑居。雖然后兩年都曾被召任職,無奈年老多病,身體衰弱,終于在開禧三年秋天溘然長逝,享年68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