豐碑中人物描寫的句子感受匯集50句
《豐碑》這篇課文的理解分析
《豐碑》這篇課文的理解分析
《豐碑》李本深
一支長長的紅軍隊伍,在云中山的冰天雪地里,頂著混沌迷蒙的飛雪前進。嚴寒把云中山凍成了一個大冰坨,狂風像狼似的嗥叫著,要征服這支裝備很差的隊伍。 將軍的馬,早已讓給了傷員騎。將軍和戰士們一道踏著冰雪行軍。他不時被寒風嗆得咳嗽著。他要率領這支隊伍向前挺進,為后續部隊開辟一條通道。等待他們的將是十分惡劣的環境和十分殘酷的戰斗,可能三天兩頭吃不上飯,可能要睡雪窩,可能一天要走一百幾十里路,可能……哦,可能太多了,這支隊伍的素質怎么樣呢?能不能經受住嚴峻的考驗? 將軍思索著…… 前面的隊伍忽然放慢了行軍的速度,有許多人圍在一起,不知干什么。 將軍邊走邊喊:“不要停下來,快速前進!” 將軍的警衛員回來告訴他:“前面有一個人被凍死了” 將軍愣了愣,什么話也沒說,朝那邊走去。風雪太大了。他步履有些踉蹌,眼睛有點迷離。 一個凍僵的老戰士,倚靠一棵光禿禿的樹干坐著,一動也不動,好似一尊塑像。他渾身都落滿了雪,可以看出鎮定、自然的神情,卻一時無法辨認面目,半截帶卷的旱煙還夾在右手的中指和食指間,煙火已被風雪打熄。他微微向前伸出手來,好像要向戰友借火……“怎么他的衣服這么單薄、破舊?像樹葉,像箔片一樣薄薄地貼在身上……他的,他的御寒衣物呢?為什么沒有發下來給他? 將軍的臉上頓時陰云密布,嘴角邊的肌肉明顯地抽動了一下,驀然轉過頭向身邊的人吼道:“叫軍需處長來,老子要……”一陣風雪吞沒了他的話。他紅著眼睛,像一頭發怒的豹子,樣子十分可怕。 沒有人回答他,也沒有人走開…… “聽見沒有?警衛員!快叫軍需處長跑步上來!”將軍兩腮的肌肉大幅度地抖動著,不知是由于冷,還是由于憤怒。 這時候,有人小聲告訴將軍:“他就是軍需處長……” 將軍就要發火的手勢突然停住了。他怔怔地佇立了足有一分鐘。雪花無聲地落在他的臉上,溶化成閃爍的淚珠……他深深地呼出了一口氣,緩緩地舉起了右手,舉至齊眉處,向那位與云中山化為一體的犧牲者敬了一個莊嚴的軍禮…… 雪更大了,風更狂了。大雪很快覆蓋了軍需處長的身體,他變成了一座晶瑩的豐碑…… 將軍什么話也沒說,大步地鉆進了彌天的風雪之中,他聽見無數沉重而又堅定的腳步聲,好像是云中山在說:“如果勝利不屬于這樣的隊伍,還會屬于誰呢……”
【第1句】:“豐碑”的含義是________________,短文用“豐碑”做題目是因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2句】:你是怎樣理解文中劃線句子含義的?(畫線句子:如果勝利不屬于這樣的隊伍,還會屬于誰呢?)
【第1句】:豐碑原指什么?課文中指什么?
原指高大的石碑,比喻不朽的杰作或偉大的功績,課文中指軍需部長的高尚品德與舍己為人的精神 。
豐碑”象征了以軍需處長為代表的紅軍指戰員先人后己,勇于獻身的英雄主義精神。
原問題:他把溫暖送給了別人, 卻把寒冷讓給了戰友。 他為了別人能走出雪山, 自己卻永遠地留在了山上。 他完全可以避免這一切, 可他卻沒有這么做。 他的身體已被凍結, 但他的信念卻在戰士們的身體里沸騰! 他的心跳已經停止, 但戰士們卻邁開大步繼續前行! 他的'力量已經用盡, 但他舍生忘死的精神卻萬古長存!! 謹以此碑文獻給犧牲在雪山上的軍需處長和千...
這篇課文記敘了中國工農紅軍在行軍途中的一件感人肺腑的故事,反映了戰爭時期的艱苦生活,贊揚了軍需處長舍己救人的偉大精神。 二. 文章結構: 全文共有3個自然段。 第1自然段:描述了事情發生的環境。“在冰天雪地的云中山里”,“紅軍戰士穿著剛剛發下的舊棉衣”,“頂風冒雪前進”。 第2自然段:風雪中,人們發現一位老戰士凍死在冰崖旁。接著,具體細致地寫了軍長感情發生的變化。以軍長感情變化為線索,講述了軍需處長這個管理棉衣的人沒有棉衣,被凍死的感人故事,歌頌了他舍己救人的偉大精神,表達了對這位紅軍戰士深深的崇敬之情。 第3自然段:寫紅軍隊伍在風雪中繼續前進,軍需處長被大雪覆蓋,變成了一座晶瑩的豐碑。 三. 分析講解 【第1句】: 生字 (1)字...一. 文章概述:
這篇課文記敘了中國工農紅軍在行軍途中的一件感人肺腑的故事,反映了戰爭時期的艱苦生活,贊揚了軍需處長舍己救人的偉大精神。
二. 文章結構:
全文共有3個自然段。
第1自然段:描述了事情發生的環境。“在冰天雪地的云中山里”,“紅軍戰士穿著剛剛發下的舊棉衣”,“頂風冒雪前進”。
第2自然段:風雪中,人們發現一位老戰士凍死在冰崖旁。接著,具體細致地寫了軍長感情發生的變化。以軍長感情變化為線索,講述了軍需處長這個管理棉衣的人沒有棉衣,被凍死的感人故事,歌頌了他舍己救人的偉大精神,表達了對這位紅軍戰士深深的崇敬之情。
第3自然段:寫紅軍隊伍在風雪中繼續前進,軍需處長被大雪覆蓋,變成了一座晶瑩的豐碑。
三. 分析講解
【第1句】: 生字
(1)字音:本課生字較多,同學們在學習時要注意抓住重點。
崖:要注意它的讀音應為“yá”不讀“ái”。
(2)字形:同學們在學習時要注意這些字的字形。
碑:左邊為石字旁,碑指石碑,所以為石字旁,右邊是卑,表示讀音,注意中間的一撇是從上面貫通下來的。
凍:左邊是“冫”不是“氵”帶有“冫”的字大都與寒冷有關,如“冷、冰、涼、寒”等。
漫:要注意與“慢”相區別,漫指到處都是,充滿。如:漫山遍野、黃沙漫天、彌漫,還可以指隨便,不受約束。如:漫談、漫無限制等。
肌:要與“饑”相區別。
需:要與“須”相區別。需,指需要、想要的東西。如:需求。還指需用的東西,如:軍需。須原來指胡須,如:須發、須眉、須子。后來也指“須要”,是要注意的東西,如:必須努力、務須注意等。
(3)詞語解釋:
豐碑:高大的石碑,課文中比喻軍需處長崇高的精神,偉大的形象。
晶瑩:光亮而透明。
冰坨:坨,成塊或成堆的。冰坨,大冰塊、大冰堆。課文中比喻嚴寒中冰雪覆蓋的云中山。
【第2句】: 理解課文
這個故事離同學們的生活實際較遠,大家理解起來有一定的困難,所以希望同學們在學習前能先收集一些有關紅軍的資料,了解一些戰爭時期的艱苦生活。課文以軍長的情感變化為線索,從側面描寫了軍需處長的崇高精神。下面我們就從幾個方面來理解這篇課文。
(1)軍長的變化。
讓我們先來看看課文的主線——軍長的情感變化,想一想他為什么會有這樣的變化。
首先讓我們讀讀幾個句子。
①軍長聽了一愣,疾步朝長長的隊伍前面走去。
②他為什么沒穿棉衣?為什么沒有發給他棉衣?軍長思索著,臉變得陰云密布,嘴角的肌肉明顯地抽動著。猛然,他轉過身向旁邊的人喊:“把軍需處長給我找來!”
③ “警衛員,立刻把軍需處長叫來!”
④滿臉怒氣的軍長突然冷靜下來,他向前走了幾步,深情地注視著眼前這位死去的戰友,慢慢地舉起了右手,莊嚴地行了一個軍禮,淚水潤濕了他的眼睛。
這幾個句子是描寫軍長感情變化的句子,知道了軍長感情變化的情況,那么為什么會有這么大的變化呢,讓我們再來看看描寫軍需處長的句子。
(2)軍需處長的外貌。下面這段話是全文中重點的重點,讓我們先來讀讀。
“風雪中,一位老戰士,靠著冰崖坐著,一動也不動,好像一尊塑像。他渾身落滿了雪花,神情十分鎮定、自然。他穿著一身破舊的單衣,布片像枯樹葉一樣貼在身上。”
對于這段話我們可以用結合上下文和聯系生活實際的方法來理解。
(3)體會環境描寫的襯托作用。
課文的開頭和結尾分別用了環境描寫,如:狂風怒吼、大雪紛飛、風雪彌漫。“風,更猛了!雪,更大了!”等詞句。突出了自然條件的惡劣,與課文中軍長神態、動作的變化以及軍需處長的犧牲有著密切的聯系,起到了襯托的作用。
(4)理解課題——豐碑
課文最后寫軍需處長變成了一座“晶瑩的豐碑”,對這句話我們要用聯系上下文的方法來理解。對于當時的環境,冰雪本身是晶瑩的,而聯系軍需處長的做法和軍長及其他戰士的表現(淚水潤濕了他的眼睛),我們又可以感受到這里“晶瑩的豐碑”指的是軍需處長舍己為人的精神,是軍長和戰友們心中永存的對這位偉大的紅軍戰士的無比崇敬,是包括我們在內的后來者,對軍需處長和千千萬萬的革命先烈永遠的緬懷。
如何分析《馬》這篇課文
《馬》課文分析。
作者以流暢優美的語言、細膩的筆法栩栩如生地描寫了馬的形態、習性、生理功能和馬的用途。馬在作者筆下不是畫,而是舞臺上的角色,一神一情,一舉一動,仿佛歷歷在目。那細致與逼真,可以令與馬為伍的人為之傾心,贊嘆,令不曾接近過馬的人發現許多新奇的知識。更讓人感興趣的,還是寫馴馬時的傳神和寫野馬時的賦意:馴馬是忠勇屈從的形象,野馬是自由的象征。然而,布封的.細膩絕非瑣細。無論寫什么,于品質有益者予以描寫,于品質無益者概不入文;與品質關系密切者放開細描,與品質小有關系者一筆帶過。全篇下來,細而不繁,豐而不雜,實而不贅,風貌秀麗舒展,猶如一株依主干風姿修剪枝葉而成型的觀賞植物。
布封描寫的馬給人以不尋常的親切感,讀者有時甚至自感與馬親切了許多。這正是布封的高明之處。他一開始就心照不宣地寫道:“它和人分擔著疆場的勞苦,同享著戰斗的光榮;它和它的主人一樣,具有無畏的精神,它眼看著危急當前而慷慨以赴……”它和人一起“共歡樂”。布封的意圖已經流露:要把馬當做人的同類來寫。
馬在戰場上本是被迫沖騰躥躍的,但作者卻說它是“喜愛”并“追求”兵器的撞擊聲;馬是受人擺布和約束的,但作者卻指出它“知道克制”自己;馬被馴服,這種馴服卻被作者說成是一種“教育”。馴馬在作者筆下變成了具有文明意識的生物。
同樣,作者在說野馬能夠因為不受羈絆而“感覺自豪”,它們“不屑于”受人照顧,不愿意“作戰”,過著“和平生活”。總之,凡能夠用來寫人的語言的地方,作者都力避使用動物學的語言;即便是本來并無“意識”的本能動作,作者都寫成具有人一般意志的自覺行為。馬被人性化了。
人性化仍不足以令人產生親切感。作品字里行間還散逸著比人性化更能催動人心的氣息,這就是人格化的描寫。馬具有“無畏的精神”,能在危急面前表現出“慷慨以赴”的凜然大義,具備“舍己從人”的風格,在險惡關頭能“奮勇當先”。這一切,使得由性靈之物躍入“文明者”之列的馬,再一次升華到了“崇高者”的境界。
如何分析《土地的誓言》這篇課文
課文研討
【第1句】:整體把握
這是一篇抒情散文,充溢著飽滿、深沉的愛國熱情。作者這種情緒的表露,并不流于空泛,他把九一八事變以后東北流亡青年壓抑的情感用火一樣熾熱的語言表達出來,仿佛使人諦聽得到心臟的跳動,感受得到熱血的沸騰。眷念鄉土,這是一種具有共通性的感情,而作者所眷戀的關東原野,當時卻已被日本侵略者強占十年之久,對作者來說,她是失去的美好家園;對國人來說,她是祖國完整版圖上淪喪的土地,因此,眷念鄉土就有了讓人產生共鳴的強烈的愛國色彩。
這篇課文在藝術上體現了端木蕻良濃郁的抒情風格與獨特的抒情方式,那就是以傾訴式的語言表達激情,以富有力度與濃度的情感打動人心。幾個突出的特點是:
1.運用呼告的手法,直接對著土地傾訴自己的熱愛、懷想、眷念,并且將傾訴對象擬人化,以“她”而不是“它”相稱,隱含將土地比做“母親”的意思。比如:“我無時無刻不聽見她呼喚我的名字,我無時無刻不聽見她召喚我回去。”“她低低地呼喚著我的名字,聲音是那樣的急切,使我不得不回去。”等等。這種感情經過多次反覆,像音樂的主旋律一樣得到加強,自然會在讀者心里掀起重重波瀾,激起強烈的共鳴。
2.選擇有特征、有意味的景物組成疊印的一個又一個畫面,像電影鏡頭一樣閃現,展現東北大地的豐饒美麗。比如“我想起那參天碧綠的白樺林……原野上怪誕的狂風”一段,白樺林、蒙古狗、奔馬群、紅高粱、黑土地等東北特有的景物密集地排列在一起,加大了信息容量和對讀者的沖擊力。
3.大量運用排比造成連貫的、逐漸增強的氣勢,例如“當我躺在土地上的時候,當我仰望天上的星星……”等處。
4.課文中有憂傷、舒緩的回憶,有強烈急切近乎吶喊的誓愿,敘述的方式和內在感情的起伏表里相應,形成文章的波瀾與節奏。以“土地是我的母親,我的每一寸皮膚,都有著土粒;我的手掌一接近土地,心就變得平靜……我必定為她而戰斗到底”一段為例,先是以平靜的敘述,一組對句強調“我”與土地不可分離的關系。接著,是一個總結性的語句:“我不能離開她”。從“在故鄉的土地上”到“多么豐饒”,這一段話回憶“我”在故鄉成長的足跡,用詩一般的語言抒發思鄉之情。感情舒緩,境界優美,幾乎令人忘卻了現實的傷痛。由衷的沉醉之后,卻以一句“沒有人能夠忘記她”急收,思想跳回到現實當中,發出堅強的誓言:“我必定為她而戰斗到底。”至此,情緒漸強,達到高潮:“土地,原野,我的家鄉,你必須被解放!你必須站立!”這些藝術特點都要結合語言揣摩才能更細致地體會得到。
本文的結構看似復雜,實則線索清晰,結構簡單。第一段的主要內容是:我常常想起關東原野上的一切,我時時聽見故鄉的呼喚,我的內心為此熱血沸騰!第二段的主要內容是:故鄉美好的生活令我夢縈魂牽,我發誓要為故鄉母親而戰斗而犧牲!兩段文字一氣呵成,任由情感的激流傾瀉,在結構上有如雙峰對峙,又宛若對仗工整的.一副長聯!
【第2句】:問題研究
1.如何理解本文的標題──“土地的誓言”?
這一標題是比較獨特的,其要點在于“誓言”。從文章來看,這誓言是作者對著土地發出的。作者在文章末尾壯懷激越地發誓:“我要回到她的身邊……為了她,我愿付出一切。我必須看見一個更美麗的故鄉出現在我的面前──或者我的墳前。”這種擲地有聲的誓言讀者自可強烈地感受到。因此,這一標題應該理解為“面對土地發出的誓言”而不是“土地自身發出的誓言”。
這種表達方式并不是獨一無二的。例如朱德的“母親的回憶”,其意就是“關于母親的回憶”而不是“母親自身的回憶”。作者之所以作如此表達,估計是在不影響意思表達的前提下力求簡潔,在擬寫標題之時就更是如此。況且,本文集中筆力寫“土地”,將“土地”二字置于最醒目的位置也確實是一種較好的選擇。
2.怎樣理解文中“我常常感到它在泛濫著一種熱情”中的“泛濫”與“在那田壟里埋葬過我的歡笑”中的“埋葬”這兩個詞語的確切含義?
這兩個詞語的運用都逾越了常規。凡是反常之處總是格外引人注目并且令人感到困惑的。對于這些特殊的用法,應該從以下兩個方面求解:【第1句】:明確該詞的本意;【第2句】:分析該詞所處的語境。最后在本意和語境間可以發現詞語的具體確切的含義。
“泛濫”原意是“江河水溢出,淹沒土地”,又引申為“思想、事物到處擴散”。細細品味這一詞語會覺得十分貼切:作者的心情正如決堤之水不可遏抑地向四下泛濫奔流,作者那激憤狂放的心情用了“泛濫”來形容較之用“澎湃”“涌動”等詞語更多了幾分野性和難以駕馭的力量。至于“埋葬過我的歡笑”中的“埋葬”就更加特殊,作者為什么不用“飄蕩著我的歡笑、回響著我的歡笑”之類的語句呢?須知,埋葬只用于已經死去的事物,那么,我的歡笑已經死去了嗎?是的,昔日在田壟間留下的歡笑曾經是晶瑩如露珠般點綴在壟上,散發著迷人的光澤。而今,這一切早已不復存在。昔日的快樂歡笑早已蕩然無存,取而代之的只是凄苦、哀愁和悲憤!作者的歡笑確實“死了”,它被埋葬在故鄉的田壟間。作者的歡樂只屬于失去的故園。這樣想來,用“埋葬”是不是更多了一層沉重的感覺和悲憤的心緒呢?誰埋葬了我們的歡笑,誰奪去了我們的“田壟”,我們就要埋葬他們!讓埋葬我們歡笑的田壟成為埋葬侵略者的墓地!這是不是使作者發出錚錚誓言的原因之一呢?
3.怎樣理解“當我記起故鄉的時候,我便能看見那大地的深層,在翻滾著一種紅熟的漿液……在那亙古的地層里,有著一股燃燒的洪流,像我的心里噴涌著血液一樣”等語句?
這幾句確實較為費解,因為它包含了好幾個層面的意思。
從表層看,這是寫實。在任何一塊大地的深層,都涌動著沸騰的巖漿,這些巖漿就是文中所說的“紅熟的漿液”。這一表層含義必須理解。那么,作者為什么會有這一種聯想呢?因為他的內心也正如地下沸騰的巖漿一樣在燃燒在沸騰在奔突,似乎正要噴涌而出!這時,充滿激情的作者就進入了寫意的層面:他用詩一般的語言塑造了兩個顫栗著、憤怒著并且不可阻擋地將要爆發出來的意象──一個是大地之心,一個是作者之心。這塊廣大的“關東大地”因為這些擬人化的描寫而有了生命有了情感,于是可以像人一樣召喚著我、激勵著我為之奮斗為之犧牲!
4.為什么文章起初寫“關東大地”用“她”來稱呼,而到了后面時卻又改口說“土地,原野,我的家鄉,你必須被解放!你必須站立”?
人稱的變化實際上是情感的變化的結果。文章開始用第三人稱,是因為感情起初比較平穩,但隨著作者情緒一步步的激動,作者就不滿足于使用向第三者介紹的人稱代詞“她”了,于是拋開讀者直接與自己所敘述的對象進行對話交流,對土地以“你”相稱,情感顯得更加直接而迫切。這在修辭上叫做“呼告”,具有強烈的抒情效果。
簡單分析桃花心木這篇課文
這是一篇精讀課文,是我國臺灣著名作家林清玄的一篇散文。這篇文章語言樸實流暢、寓意深刻。作者借樹苗的生長,來比喻人的成長,寫一個種樹人讓“樹木自己學會在土地里找水源”的育苗方法,說明了在艱苦環境中經受生活考驗、克服依賴性對人成長的重要意義。
文章從描寫桃花心木的`形狀很特別開始,引出桃花心木樹苗和種樹人,再寫作者觀察種樹人種樹的奇怪現象,最后寫作者與種樹人的談論。種樹人的話,使作者受到感動,明白了“不只是樹,人也是一樣,在不確定中生活的人,能比較經得起生活的考驗,會鍛煉出一顆獨立自主的心”的道理,點明了文章的主旨。作者在描寫和敘述中轉承自然流暢,由作者的疑問引出種樹人的一番話,使作者受到啟示,感悟到人生的道理。
編選這篇課文,一是讓學生抓住重點句段,聯系生活實際,領悟文章蘊含的道理;二是體會課文是怎樣借物喻人,從中感悟人生的道理;三是初步感悟文章的語言特點。
教學的重點和難點是種樹人的話和“我”從中感悟到的育人的道理。體會到作者介紹種樹的經驗、道理和方法僅是一個比喻,其目的是為了說明育人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