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古代名門望族的句子描寫集錦3篇
滿分作文:中秋傳統
老話說“八月十五,菊黃蟹肥”,《紅樓夢》第38回就寫到一場中秋螃蟹宴。史湘云在“藕香榭”大擺螃蟹宴,賈寶玉和眾姐妹用“桂花蕊熏的綠豆面子”洗手,坐在山坡桂花蔭下的氈子上,持蟹賞花,以“菊”和“蟹”為題賽詩行酒令。“賈母那邊一迭聲問:‘見了什么這樣樂,告訴我們也笑笑。’鴛鴦等忙高聲笑回道:‘二奶奶來搶螃蟹吃,平兒惱了,抹了他主子一臉的螃蟹黃子。主子奴才打架呢。’”黛玉因不大吃酒,又不吃螃蟹,自令人掇了一個繡墩倚欄桿坐著,拿著釣竿釣魚。別人給她拿來黃酒,她說:“我吃了一點子螃蟹,覺得心口微微的疼,須得熱熱的喝口燒酒。”寶玉就給她端來合歡花浸的燒酒,喝high了,做了首詠菊的詩:“毫端蘊秀臨霜寫,口吃噙香對月吟。”襯得其他人沒了顏色。寶釵不甘下風,就做了首詩詠蟹:“眼前道路無經緯,皮里春秋空黑黃。”老辣的句子,顯出了她與黛玉之間的區別。《紅樓夢》中鋪陳的美食很多,但場面最大的就是這次蟹宴了。可見食蟹對古代大戶人家來說也是個事兒,不過吃蟹的'細節著墨不多,只是用來為環境和氣氛做個烘托罷了。
王敦煌在《吃主兒》里用了8頁紙寫他怎么吃完一只蟹。螃蟹身上每個部位都有吃主兒專用的名詞,他們家吃的蟹只分肥蟹和極肥蟹。“只憑手和口剝蟹,借用蟹身上的爪尖做工具,速度之快令人驚奇。剝出的螃蟹皮干干凈凈,整整齊齊,絕對不會再帶著吃不干凈的地方,也不可能再有殘留在皮里的肉絲。”但是,“中秋并不是北方吃蟹最好的季節。”王敦煌接受電話采訪時說,“應該是在公歷11月底12月初時候。從前北方吃蟹講究七尖八團,因為北方水冷,蟹繁殖期早,說的是白洋淀來的‘勝芳大蟹’,早斷檔多年了,現在都成了九尖十團了。”王敦煌說一口老北京土話,與北京大院話和北京胡同話都不太一樣,因為小時候他爸、媽下放,他是由家里的老仆玉爺帶大的。王敦煌的爸爸是旗人王世襄,除了研究明式家具,更是有名的“吃主兒”。王敦煌最津津樂道的他剝蟹的本事,是在他八九歲上爸爸手把手教給他的。“我很反對使用那‘蟹八件’,我現在牙口不好了,需要借助其中的一件工具,蟹鉗子,不過也就質量特別好的值得用用。我給我爸爸剝蟹,嘿,5分鐘剝兩只。全國許多螃蟹產區早就沒野生蟹了,‘大閘蟹’已經成為河蟹的代名詞,而且價格不菲,要是會剝蟹,剝得干凈,也對得起自己呀。”
蘇州畫家葉放在他的朋友眼中,就是個生活在現代的古人。每年中秋節他都是和好朋友們辦雅集。前幾年,他買了艘古船,停在三山島附近,一到中秋都帶朋友坐“百年船”喝“百年茶”,聽“千年琴”賞“萬古月”。有一年中秋,他做了一個叫做“花事”的雅集。那天的菜單很養眼:“天香引(丁香花,鴨肉)、尋瑤草(代代花,猴頭菇)、點絳唇(玫瑰花,豬肉)、沉醉東風(茶花,芥藍)、梅花引(梅花,蝦仁,蝦排)、疏影(梅花,荸薺)、澡蘭香(蘭花、花,豬肉)、望湘人(竹蓀,蘆筍)、霜天小角(菊花,蟹黃,蟹膏)、杏花天影(杏花,蛋清,干貝)解語花(百合花,藕,豬肉)、摸魚兒(玉蘭花,塘鯉魚)”
和同好一起賞花,詠花,食花。來自葉放童年食花的記憶。葉放生在蘇州一個名門望族,對他來說,花事雅集是發思古之幽情,也是營造新的文化意境。他說:“我們現在的很多文化活動都有符號化的問題。我就想重新思考,營造一種文化情境來提供文化想象,太符號化的東西很容易產生審美疲勞。當一種文化形式或行為,被某種審美習慣所包裝的時候,情感只能停留在經驗里,而體驗的空間也隨之被埋沒了。可偏偏這體驗能使你在過程中獲得感悟,在快樂中慰藉情愛,這是我們現代生活不可忽視的問題。你看,傳統文化想象的體驗不是也可以在現代生活中進行么?創造情境就是很好的途徑,不同的情境構成不同的文化體驗。”
“南京人中秋愛吃月餅外,還吃各種時鮮的瓜果,鮮藕、熟菱、柿子、石榴、糖芋頭等。不過現在我們過中秋,就是一幫好朋友一起吃一頓飯。隨便吃什么,可能全國各地的菜。”南京作家韓東說,“我還不知道今年中秋節是幾號,以前還會想著吃桂花鴨。桂花鴨正好在桂子飄香之時應市,肥而不膩,但現在隨時都能吃到,也就不一定非中秋節的時候吃了。”南京人酒后還喜歡食一小糖芋頭,澆以桂漿,也就是糖桂花。”“桂漿”,取名自屈原《楚辭·少司命》“援北方閉兮酌桂漿”,中秋前后采摘,用糖及酸梅腌制而成。
滿分作文:傳統的中秋習俗
中秋節是中國的傳統佳節,根據史籍的記載,“中秋”一詞最早出現在《周禮》一書中。以下是小編收集的傳統的中秋習俗作文內容,歡迎查看!
傳統的中秋習俗作文1
俗話說:“八月十五月正圓,中秋月餅香又甜”可見中秋節當然吃月餅了。
但是根據各地的習俗不同,吃的東西也五花八門。有吃栗子,吃田螺,吃山芋,吃柚子,吃鴨子,吃南瓜,飲桂花酒,食藕盒子,吃中秋蟹等。但是此次中秋節,據我了解湖南安陵書院舉行的中秋節賞月活動很有特色,光吃的就能使你養生歸原,名菜如下:臨武鴨、東江魚、洞庭湖大閘蟹、桂陽壇子肉、馬田豆腐、永興香螺、檳榔芋頭、沅陵板栗等。
吃月餅“中秋佳節吃月餅”,是我國流傳已久的傳統風俗。每當風清月朗、桂香沁人之際,家家嘗月餅、賞月亮,喜慶團圓,別有風味。
月餅作為一種形如圓月、內含佳餡的食品,在北宋時期就已出現。詩人兼品味家的蘇東坡就有“小餅如嚼月,中有酥和飴”的詩句。到了元朝末年,月餅已成為中秋節日美點。
吃南瓜 江南各地過中秋節,有錢人家吃月餅,窮苦人家有吃南瓜的風俗。
“八月半吃南瓜”的風俗是怎樣來的呢?傳說很久很久以前,南山腳下住著一戶窮苦人家,雙親年老,膝下只有一女,名叫黃花。那時連年災荒,黃花的父母病在床上,八月十五那天,黃花在南山雜草叢中,發現兩只扁圓形野瓜。她采了回來,煮給父母吃。兩老吃了后食欲大增,病體也好了。黃花姑娘就把瓜子種在地里,第二年果然生根發芽,長出許多圓圓的瓜來,因為這是從南山采來的,就叫南瓜。從此,每年八月十五這一天,江南家家戶戶流傳著八月半吃老南瓜燒糯米飯的風俗。
吃田螺至于中秋食田螺,則在清咸豐年間的《順德縣志》有記:“八月望日,尚芋食螺。”民間認為,中秋吃田螺,可以明目。但為什么一定要在中秋節特別熱衷于食之呢?中秋前后,是田螺空懷的時候,腹內無小螺,肉質特別肥美,因此是食田螺的最佳時節。如今在廣州民間,不少家庭在中秋期間,都有炒田螺的習慣。
吃芋頭 中秋食芋頭,則寓意辟邪消災,并有表示不信邪之意。清乾隆癸未年的《潮州府志》曰:“中秋玩月,剝芋頭食之,謂之剝鬼皮。”剝鬼而食之,大有鐘馗驅鬼的氣概,可敬。
飲桂花酒 每逢中秋之夜,人們仰望著月中丹桂,聞著陣陣桂香,喝一杯桂花蜜酒,歡慶合家甜甜蜜蜜,歡聚一堂,已成為節日的一種美的享受。
桂花不僅可供觀賞,而且還有食用價值。屈原的《九歌》中,便有“援驥斗兮酌桂漿”、“奠桂兮椒漿”的詩句。可見我國飲桂花釀酒的年代,也是相當久遠。
傳統的中秋習俗作文2
中秋節是家家團圓的日子,今年的中秋節也不例外,我是在外婆家度過的。
今天中午我去了外婆家吃飯。開飯了!哇!好豐盛呀!有素的、有肉的。看,還有一個特色菜,你們猜猜是什么?你們一定猜不到,公布答案:螃蟹!這時我用疑惑的目光看著螃蟹,問道“這東西怎么吃啊?”外公笑著回答:“讓我來幫你吧!”只見外公拿來了鉗子,夾住螃蟹腿兒輕輕一使勁就開了,外公再一擠,鮮嫩的肉出來了,再蘸一蘸醬,然后送到我嘴邊,說道:“給你,吃吧!”我張開口,輕輕一吸,哇!好鮮美的'螃蟹肉呀!我和外公都吃撐了,大家都很高興,這真是一頓幸福的團圓飯。
晚上回到家里八點整,中秋晚會開始了,我們一家三口坐在沙發上津津有味地看了起來。這時,爸爸給我講起了中秋節的來歷:
相傳,遠古時候天上有十個太陽同時出現,一個名叫后羿的英雄,他同情受苦的百姓,一口氣射下九個太陽,并嚴令最后一個太陽按時起落,為民造福。后羿因此受到百姓的尊敬和愛戴,后羿娶了一個美麗善良的妻子,名叫嫦娥。一天,后羿巧遇王母娘娘,便向王母娘娘求得一包長生不老藥。據說,服下此藥,能即刻升天成仙。然而,后羿把藥交給嫦娥珍藏。三天后,后羿外出,壞人逼迫嫦娥交出不死藥,危機之時她當機立斷,拿出不死藥一口吞了下去,嫦娥吞下藥,向天上飛去,由于嫦娥牽掛丈夫,便飛到了離人間最近的月亮上成了仙。
傍晚,后羿回到家,因思念妻子,只好到嫦娥喜愛的后花園里,放上平時她愛吃的蜜桃鮮果,遙祭在月宮中的嫦娥。百姓們聞知嫦娥奔月的消息后,紛紛在月光下擺設香案,向善良的嫦娥祈求平安。
從此,中秋節拜月的風俗在民間傳開了。
爸爸講完了,我終于知道了中秋節的來歷,原來中秋節還有這么美麗的傳說!
今年中秋我玩的真快樂,我希望把中秋的節日文化發揚光大,讓全世界來感受一下中秋節的樂趣。
傳統的中秋習俗作文3
每年的農歷八月十五是我最喜愛的一天,因為這一天是中秋節,也是團圓節。
中秋節的來歷還有一個傳說,就讓我來給大家講一講吧:
相傳,遠古時候天上有十日同時出現,曬得莊稼枯死,民不聊生,一個名叫后羿的英雄,力大無窮,他同情受苦的百姓,登上昆侖山頂,運足神力,拉開神弓,一氣射下九個太陽,并嚴令最后一個太陽按時起落,為民造福。
后羿因此受到百姓的尊敬和愛戴。后羿娶了個美麗善良的妻子,名叫嫦娥。后羿除傳藝狩獵外,終日和妻子在一起,人們都羨慕這對郎才女貌的恩愛夫妻。
不少志士慕名前來投師學藝,心術不正的蓬蒙也混了進來。一天,后羿到昆侖山訪友求道,巧遇由此經過的王母娘娘,便向王母求得一包不死藥。據說,服下此藥,能即刻升天成仙。然而,后羿舍不得撇下妻子,只好暫時把不死藥交給嫦娥珍藏。嫦娥將藥藏進梳妝臺的百寶匣里,不料被小人蓬蒙看見了,他想偷吃不死藥自己成仙。三天后,后羿率眾徒外出狩獵,心懷鬼胎的蓬蒙假裝生病,留了下來。待后羿率眾人走后不久,蓬蒙手持寶劍闖入內宅后院,威逼嫦娥交出不死藥。嫦娥知道自己不是蓬蒙的對手,危急之時她當機立斷,轉身打開百寶匣,拿出不死藥一口吞了下去。嫦娥吞下藥,身子立時飄離地面、沖出窗口,向天上飛去。由于嫦娥牽掛著丈夫,便飛落到離人間最近的月亮上成了仙。
人們為了祭奠嫦娥,就在嫦娥喜愛的后花園里,擺上香案,放上她平時最愛吃的蜜食鮮果,遙祭在月宮里的嫦娥。
這就是關于中秋節的傳說《嫦娥奔月》。
中秋節也有很多的習俗,比如:賞月、吃月餅、和家人一起吃團圓飯……
賞月是我最喜歡的的事。每到中秋節的晚上,我都會和爸爸媽媽在院子里賞月。
我坐在小板凳上,抬頭仔細的望著皎潔的月亮,仿佛看見了嫦娥帶著玉兔在月寒宮走動著、玩耍著。月亮在漆黑的天空上顯得格外的明亮,小星星在眨著眼睛,天空中變得非常熱鬧……
這就是中秋節,不管是來歷,還是習俗,都是那么的特別,我愛中秋節!
滿分作文:傳統文化
大隱隱于市,小隱隱于山。
在西方文化和思想大舉侵入中國的現代,還能有多少人做到如此?
——題記
簡說現在是一個極好的時代亦是一個極壞的時代,可供享受的物質空前的豐富,而生活卻變得越來越抽象。于是越來越多的人在如此的經濟浪潮下迷失了自我。
如果說讓你選擇:
坐于西味兒十足的餐廳,一個服務員拿著菜單來為你服務,問你需要些什么,然后你啃起了土司面包……
或者自然的坐于農家經營的那些小茶館里,然后對著店家吼著“嘿,哥們兒,來碗清茶潤潤喉!”
我想對于我而言,我喜歡后者,因為那樣來得自在灑脫。
只是在這個物欲橫流的現在,愈來愈多的人選擇拼了命的想要去往那些摩登都市,去體驗一把巴黎的浪漫,過上奢靡的生活,慢慢享受人生。于是那些擁有著土家風味兒的傳統民居,便離人們愈來愈遠。
當初覽沈從文的《邊城》,初識蒙有一層神秘面紗的古城鳳凰,初遇那天真善良、溫柔清純的翠翠,初見那充滿了苗族藝術氣息的吊腳木樓,你會有何感觸?是否你會頓感茫然不知。或許你知道有一位作家,他叫沈從文,那么《邊城》是什么?鳳凰古城又在哪兒?翠翠又是誰?這些你都一無所知;亦或許你知道在我們五十六個民族中,有著一個苗族,然而什么又是吊腳樓?
還是好好地給自己一個機會去體驗一把最樸實的生活吧,早早的起床,去體驗一下鳳凰古城的魅力,看看勤勞的鳳凰人開始一天的勞作,聽聽那在沱江劃著船的老船夫哼的'調調。也許你會看到小橋上的上學孩童戲水嬉鬧,你會望見一位美麗的姑娘,對你回眸一笑,你會遇見一位賣花的老人,買下她那美麗的鮮花,嗅嗅它的清香。
老酒鋪,新燈籠。古樸的青瓦,古典味十足的交易。這些你都該好好的體驗一把。
乘著年輕,多去些地方,多學些東西,多體驗一下中國的傳統文化吧,不要總沉溺于燈紅酒綠的世界里,并不是每一個人都適合。或許你就該是平靜的生活在像鳳凰這樣寧靜的古城中,遇見一位如翠翠那般的姑娘,亦或是純樸勤勞的古城男子,然后安寧的度過余生,淡然平靜。
滿分作文:傳統美德
作為一個中國人,可堪自豪的事物實在太多了,關于傳統美德的作文。我們勤儉而誠懇,友善而勇敢,這是叫億萬炎黃子孫倍感驕傲的傳統美德。(開頭兩段,第一段扣住"傳統"--漫長,第二段扣住美德。入題快。)
勤",是中國傳統美德中最聞名于世的。中國人以農立,"鋤禾日當午,汗滴禾下土。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農民們日出而作,日落而息,長年累月辛勤地勞動,以汗水換來碩碩豐成,造福子孫后代;同時也因為"勤",加上極富鍥而不舍的研究精神,中國人創造了四大發明、圓周率、渾天儀、《本草綱目》等等智慧結晶,在人類歷史上寫下了極其光輝的篇章。(此段說"勤",引用的詩句體現"勤",四大發明等說明"勤"的結果。)
中國人是勇敢的,有傲氣的。南宋名將岳飛以精忠報國的信念,燃起了他那不屈不撓的強烈愛國心志,為國家,為民族拋頭顱,灑熱血,奮勇抗敵,保衛河山;民族英雄文天祥,少有大志,終不肯向元人投降,最后從容就義。他曾說過:"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這是何等壯烈感人的豪語!他們的忠義能與日月爭光,在民族史冊上,烙下了不朽的印跡!
中國人愛國,對自己的國家有著非筆墨可形容的深感情。愛國詩人陸游在遺作《示兒》中寫道:"死去元知萬事空,但悲不見九州同。王師北定中原日,家祭無忘告乃翁。"他對死亡泰然處之,臨終時還念掛著國家民族的安危,是多么可敬可佩啊!北宋著名文學家及政治家范仲淹,憂國憂民,他"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的精神,充分反映出他"以天下為己任""國家興亡,匹夫有責"的高貴情操。翻開中國歷史,這樣為國家、社稷鞠躬盡瘁、死而后已的人物比比皆是,林則徐、孫中山、周恩來等等,真是數之不盡。(此兩段說"愛國",例舉的人物都是歷史上的愛國人物,議論中有強烈的感情,用語形象,如"燃起了他那不屈不撓的強烈愛國心志"。)
孝道也是中國傳統美德中的代表,它根植在人心。"臥冰求鯉""黃香暖席"的故事,廣受傳頌。而古詩里的人物花木蘭更是家喻戶曉,她為免老父再受征戰沙場的痛苦,決心女扮男裝代父從軍,是一位不可多得的孝女。
反觀現今的社會--人與人之間的關系日漸疏離,變得淡薄、冷漠,這些奠基在利益上的人際關系,缺乏彼此的互諒關懷,完全沒有溫情可言;而家庭不和、子女忤逆引發的倫常悲劇,差不多每天都可在報紙上讀到,在新聞報導中兒女一朝飛黃騰達后,便對父母置之不理,任由父母風餐露宿的事已屢見不鮮;人們的浮夸作風,自以為是、吊兒郎當的處世態度隨處可見,實際上,這種人是名副其實的`"井底之蛙",常不可一世地自我吹噓,對他人的才華不屑一顧,甚至冷嘲熱諷,完全不明白"取人之長,補己之短"的道理,這的確是現今社會的一大哀歌,作文素材《關于傳統美德的作文》。(此兩段說"孝",先說"根植在人心",再"反觀現今的社會",寫得簡潔。)
千里之堤,潰于蟻穴",若這些社會弊病越來越多,越積越深,到了積重難返的地步,會發生什么事情呢?我們固不能想象,也不敢想象。
我認為,中國傳統美德是醫治社會弊病的靈丹妙藥。在這個時代,有重新提倡其價值的必要,以廓清社會歪風,為年青的新一代培養優良的品行、淳樸大方的風度,重見我國道德文化的光芒。(此兩段說現實意義。)
孟子說:“沒有規矩,不成方圓規者,正圓之器;距者,正方之器”。所以,我們應當時時刻刻都遵守規則。規則不僅保證著我們在工作中,學習中和生活上的公平公正,帶給我們高效率,甚至保證著我們的心靈自由,知道有所為,有所不為。讓規則看守世界,是生命的圣潔花園,是人人向往的天堂。心中有正義良善的規則,猶如靈魂有了信仰,人們的生活才享受更多的明媚陽光。
雷鋒說過:“一滴水只有放進大海里才永遠不會干枯,一個人只有當他把自己和集體事業融合在一起的時候才能最有力量。”所以,我們只有團結一致,才能戰勝困難,取得成功。一群大雁結伴飛行,它們為什么可以飛得更遠呢?我們有了團隊,在團隊的努力下,我們為什么就能實現更高的目標呢?這些只能說明集體是個人戰勝困難,獲得勝利的力量源泉,是獲得友誼的橋梁和紐帶,是我們施展聰明才智的廣闊舞臺。因此,我們應當熱愛集體的利益和榮譽。讓我們為集體添一片綠葉,奉上一束鮮花,做出一份貢獻吧!
荀子說過:“人無禮則補生,事無禮則不成,國無禮則不寧”。千百年來,禮儀之風傳承至今,我國素以“文明古國”,“禮儀之邦”著稱于世。文明禮儀要注重平時,從小培養,形成良好的習慣。有句古話“少成若天性,習慣成自然”。“劉備三顧茅廬”的故事說明只有尊重別人,才能受到別人的尊重。今天,在我們的身邊,文明禮儀就像和煦的春風,為我們的生活增添了絲絲溫暖,縷縷芳香。
其實美德還有許許多多,不論是在學習上,還是在生活中,都應該以堅持德育為先。做一個有道德的人,做一個有修養的人,讓祖國的明天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