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月三穿壯族服飾的說說錦集80條
壯族三月三的習俗和傳說
關(guān)于歌圩節(jié)的來歷,壯族民間有許多優(yōu)美動人的傳說。
一說,古代有一對情人,都是有名的歌手,經(jīng)常唱山歌來表達相互的愛慕之情。但由于封建禮教的束縛,使他倆不能結(jié)為夫妻,于是他們絕望地雙雙殉情身亡。人們?yōu)榱思o念這對情侶,遂在三月初三唱歌致哀。
二說,在唐代,壯族出了一個歌仙,名叫“劉三姐”。她聰明過人,經(jīng)常用山歌歌頌勞動和愛情,揭露財主們的罪惡,財主們對她又恨又怕,因此一年的三月初三,乘劉三姐在山上砍柴時,財主派人砍斷了山藤,使她墜崖身亡。后人為了紀念這位歌仙,便在劉三姐遇難這天聚會唱歌,一唱就是三天三夜,歌圩就此形成。
這些傳說現(xiàn)已難于考證,但在宋人著的《太平寰宇記》中就有記載:“壯人于谷熟之際,擇日祭神,男女盛會作歌。”這說明當時的歌圩也很興盛。宋元以后,壯族山歌的發(fā)展尤為突出,歌圩也成了文化娛樂和男女談情說愛的場所,并出現(xiàn)了拋繡球的游戲。女子將繡球拋給自己心愛的男子后,雙雙退出歌場,互贈定情信物,到了清代,便形成了成千上萬人參加的大型活動。到1934年編的《廣西各縣概況》記載,當時廣西有歌圩活動的就有二十六個縣,幾乎遍布廣西各地。
歌圩節(jié)的這一天,家家戶戶都會做用紅蘭草、黃飯花、楓葉、紫蕃藤等染成的五色糯米飯,還染彩色蛋,歡度節(jié)日。歌節(jié)一般每次持續(xù)兩三天,地點在離村不遠的空地上,竹子和布匹搭成歌棚,接待外村歌手。對歌以未婚男女青年為主體,但老人小孩都來旁觀助興。對歌的內(nèi)容十分豐富,有知識性的盤歌、斗智的蠻歌和情歌等。內(nèi)容則是天文地理、文學、社會、倫理道德等無所不包。其中情歌又分為見面歌、邀請歌、愛慕歌等等。
小的'歌圩有【第1句】:二千人,大的歌圩可達數(shù)萬人之多。在歌圩旁邊,攤販云集,民貿(mào)活躍。附近的群眾為來趕歌圩的人提供住食,無論相識與否,都熱情接待。一個較大的歌圩,方圓幾十里的男女青年都前來參加,人山人海,歌聲此起彼伏,煞是熱鬧。巴馬的盤剛河畔、都安的棉山、田陽的喬業(yè)、宜山的下澗、柳州的魚峰山等,都是歷來較大的歌圩。人們到歌圩場上賽歌、賞歌。男女青年通過對歌,互贈信物,以為定情。歌聲像條紅線,牽著兩顆愛心,若姑娘中意小伙子,便趁旁人不注意,將手中繡球贈與他,“他”則回贈手帕、毛巾等物。另一表達感情的交際工具便是彩蛋。小伙子在歌圩上手握彩蛋去碰姑娘手中的彩蛋,姑娘若不愿意,就握住彩蛋不讓碰;若有意就讓小伙子把蛋碰裂后一起吃,同時也就播下了愛情的種子。如今三月三已成為國際性的歌節(jié)和具有新時代氣息的綜合性文化節(jié)日。
三月三花炮節(jié)是侗族人民傳統(tǒng)的體育盛會,至今已有上百年歷史。這天,湘、桂、黔交界的侗、壯、瑤、苗、漢等族的男女青年,身著民族盛裝前來廣西三江富祿地區(qū)赴會。后生們紛紛向姑娘們贈送糖果,哪個姑娘得到的糖果最多,她便是最受人們喜愛的姑娘。搶花炮是花炮節(jié)的主要活動。待炮聲一響,那個圈有紅綠布條的鐵圈沖上天空,立即成為全場注目的焦點,場上上百名隊員爭相搶奪,搶走花炮的選手意味著智勇雙全,他們不僅能獲得長者頒發(fā)的獎品,也會得到姑娘們的青睞?;ㄅ跁?,大家聚在一起吹蘆笙、對歌、唱彩調(diào)、看侗戲,斗牛、斗雞、斗鳥等,到處是一片歡樂的景象。在三月三這天,布依、彝等族要宰牛殺豬祭祀灶王和山神,同時還要掃寨趕鬼,外人絕不能在這天進寨,否則被認為是破壞掃寨。
“三月三,耍西山”是昆明民間傳統(tǒng)習俗。這天,彝、白、傣、苗、哈尼、納西、僳僳等民族的青年男女,身著節(jié)日盛裝,呼群約伴,到西山踏青游春,大家盡情享受大自然的美景和節(jié)日的歡樂,日暮興盡方歸。
海南黎族在農(nóng)歷三月要過“愛情節(jié)”,這最初本是黎族美孚支系特有的節(jié)日,后逐漸發(fā)展成為整個黎族的節(jié)日。它的形成與黎族的婚制有著極為密切的聯(lián)系。這天,必定舉行篝火歌舞晚會。篝火旁,黎家姑娘、小伙和著節(jié)拍,跳起歡快的“檳榔舞”和“竹杠舞”等。待月上中天,“山戀”開始了,男女青年在山林里、溪水邊,三五成群的對歌擇偶。中意的便雙雙離群,互贈定情信物,小伙子將耳鈴或手鐲為姑娘戴上,姑娘則將自織的七彩腰帶系在情郎腰間。這種對唱情歌擇偶的傳統(tǒng)已延續(xù)了兩千多年?,F(xiàn)在的“三月三”,除傳統(tǒng)歌舞外,還有經(jīng)貿(mào)交流等活動。
壯族農(nóng)歷三月三的傳說
農(nóng)歷三月三是布依族等多個少數(shù)民族的傳統(tǒng)節(jié)日,至于此節(jié)日的來歷,卻沒有統(tǒng)一的說法;
三月三最早可推到追念伏羲氏。伏羲和其妹女媧摶土造人,繁衍后代,豫東一帶尊稱伏羲為“人祖爺”,在淮陽(伏羲建都地)建起太昊陵古廟,由農(nóng)歷二月二到三月三為太昊陵廟會,善男信女,南船北馬,都云集陵區(qū),朝拜人祖。
農(nóng)歷三月三還是傳說中王母娘娘開蟠桃會的日子。晚清《都門雜詠》里有一首七言詩是這樣描寫當年廟會之盛況的:“三月初三春正長,蟠桃宮里看燒香;沿河一帶風微起,十丈紅塵匝地揚。”傳說西王母原是我國西部一個原始部落的保護神。她有兩個法寶:一是吃了可以長生不老的仙丹,二是吃了能延年益壽的仙桃——蟠桃。神話傳說中的'嫦娥,就是偷吃了丈夫后羿弄來的西王母仙丹后飛上月宮的。此后,在一些志怪小說中,又把西王母說成是福壽之神。
農(nóng)歷三月三日,也是道教真武大帝的壽誕。真武大帝全稱“北鎮(zhèn)天真武玄天大帝”,又稱玄天上帝,玄武,真武真君。生于上古軒轅之世,華歷三月三日,是道教中主管軍事與戰(zhàn)爭的正神。各地的道教宮觀在三月三日這一天都要舉行盛大的法會,道教信徒們也會在這一天到宮觀廟宇中燒香祈福,或在家里頌經(jīng)祈禱。“真武山太上真武碑記”對真武大帝的來歷和國內(nèi)主要的真武道場以及真武“救軍旅之禍”的“仁人之心”都作了簡明而藝術(shù)地闡釋。說明了人們在三月三紀念真武大帝的來由和意義。
古時以三月第一個巳日為“上巳”,漢代定為節(jié)日。“是月上巳,官民皆絜(潔)于東流水上,曰洗濯祓除,去宿垢疢(病),為大絜”(《后漢書·禮儀志上》)。后又增加了臨水宴賓、踏青的內(nèi)容。晚上,家家戶戶在自己家里每個房間放鞭炮炸鬼,傳說這天鬼魂到處出沒。
農(nóng)歷臘月二十三的傳說作文
導語:農(nóng)歷臘月二十三,是春節(jié)前的一個重要民間節(jié)日,人們稱它為“祭灶節(jié)”。下面是小編整理的關(guān)于臘月23的傳說作文,請大家認真閱讀!
【臘月23的傳說作文1】
傳說古代的時候,一對老夫婦僅有一子,兩人十分疼愛兒子。但因家中貧困,只得讓兒子去挖煤。兒子久去不歸,老人格外想念。這天,老太婆叫老漢到煤礦看看。路上,老漢遇到一個光腳片的同路人,兩人越走越熟,十分融洽。閑談之中,老漢得知光腳片是受閻王指使,來收回一百名礦工。老漢很著急,乞求光腳片留下自己的兒子。光腳片答應了。見了兒子,老漢故裝害病,兒子侍奉左右,一直無法下井。不久,煤礦出了事,老漢趕忙把兒子領(lǐng)回家。轉(zhuǎn)眼三年過去了,這年臘月二十二夜里,老漢想起當年的事,忍不住對老伴說了。誰知被灶君聽到了,二十三晚上,灶君上天后對玉帝講了這事。玉帝惱羞成怒,立即懲罰了光腳片,收走了老漢的兒子。為此,每到臘月二十三這天,人們敬灶君吃灶糖,希望他到天宮后,不要再搬弄人間是非。久而久之,人們都在臘月二十三祭灶。
這一天晚上,我們?nèi)胰嗽缭绲臏蕚浜煤昧烁鞣N各樣的祭灶果,時間一到,我們便擺上水果、糖,點好香和蠟燭,爸爸媽媽就把雙手握合,開始拜起來,嘴上還說著:“祭灶爺,希望你保佑我們明年全家身體健康,萬事如意,保佑國家國泰民安。”
短短的三十多分鐘,這個祭祀活動就過去了,爸爸一邊收拾,一邊笑著說:“不正規(guī),不正規(guī)的,但我們心意到了!”我挑出了我最喜愛的糖果,美美的吃了起來,我想我們古代勞動人民智慧真是聰明啊,給我們流傳下來這么美好的傳說,讓我今天一飽口福。
【臘月23的傳說作文2】
傳說在很久很久以前,天上有兩個神仙。大神仙叫大年,小神仙叫小年。大年心眼好,愛惜人。每到五谷不長的寒冷季節(jié),大年怕餓壞人,就把天上的白面撒下來讓人們吃。小年雖說是大年的`親兄弟,心眼卻壞透了。他用邪術(shù)把大年撒給人的白面變成雪籽,吃下去不治餓還凍壞肚子。等到把人們病倒了,他再變成巨齒獠牙的猛獸下來吃人。他吃人吃飽了肚皮,就躺下睡覺,一覺能睡三百六十天,醒過來還吃人。人們雖說知道它三百六十天下來一回,可是藏到哪兒也躲不過去。只好燒香磕頭,請求大年給作主。
大年正為白面變雪、人煙稀少的事胡猜亂想哩,一聽人間禱告,才知道是小年作的惡。他氣恨恨地去找小年,小年卻滿不在乎地說:“你行你的好,我吃我的人,礙你啥事啦?”大年看他不講理,氣得抬手去打他。誰知小年心惡勁大,竟反手把大年****在地,還惡狠狠地說:“不念一母同胞,我連你也吃了!”
大年打不贏小年,只得親自下凡對人們說:“小年生來怕雷怕火,等他再來了,你們用油松干柴燒青竹,圍成圈子,點上火,人們坐在中間,它下來就吃不著人啦。”人們記住大年的話,小年下來時,干柴油松燒得青竹“砰啪”亂響,烈火烤人,急得它轉(zhuǎn)圈磨牙沒辦法,只好空著肚子回去了。他知道這是大年的主意,就去打大年,大年沒法,也跳到人們燒的火圈里。小年恨得咬牙切齒地說:“等我練好了火功,把你們吃個孩娃不留!”
日出日落,草青草黃。兇狠的小年三千五百九十九天沒睡覺,終于練成了火功,再過一天又要下去糟踐人啦。
大年呢,也早已作好了準備。他也是三千五百九十九天沒睡覺,整天沒明沒夜地熬氣力,練武藝,再過一天也要下山和小年大戰(zhàn)一場,保護人類不受殘害。
正好到三千六百天中午,大年小年在半空中迎頭碰上。小年知道不除掉大年自己吃不安生、就動手打起來。大年毫不示弱,二人打得黃風滾滾,云霧遮天。這就是后來春天風多霧多的原因。
一氣打了三十二天,小年急了,張嘴要吞掉大年。大年急忙舉起手心雷,誰知小年縱身一躥躲到了高處。大年追著他往上打,他就一直往上躥。這就是二月二打悶雷的原因。
大年又追了七十四天,看手心雷打 打不住他,就放手不打了。小年卻認為哥哥的雷放完了,一翻身沖下來抓大年。大年閃身躲開,抬手從背后拉出一條雪白的長蟲。只見那長蟲口吐烈火,直沖小年燒去。不等小年躲避,大年又口吐轟天雷。小年閃身躲開,張口噴出一股黑水,雖澆不滅火,濕不了雷,可也保住了他自己。大年追,小年跑,震得天搖地動,大雨傾盆。這就是夏季扯閃打雷下暴雨的由來。
小年打累了,一頭扎進海里睡去了,大年急忙放出太陽,催熟五谷,免得因為他和小年打仗叫人們挨餓。
小年一氣歇了一百天,抖擻精神又來和大年打仗。大年二話不說,接手就打。這回小年學精了,先施出他練的冷氣滅火功夫,一張嘴,陣陣冷風朝大年刮去。大年一哆峻,急忙縱身往高處去。小年也急忙趕上去,攆得大年沒處躲藏,就變成一個小石頭落到地下。小年找不著大年,氣得嗷嗷亂叫,駕著冰冷的狂風亂翻亂找,實在找不著,就下起漫天大雪,要凍死大年。其實,大年早已躲到了人們藏身的山洞里,人們給他生火烤,熱飯吃。大年暖和透了,還要來松脂橡油,把身上抹了一層又一層,準備和小年決一死戰(zhàn)。
又是到了三百六十天頭上。小年預料大年被凍死了,就大吼一聲沖下來要吃人。只見大年一滾,帶著滿身大火躥到半空。等小年剛下到樹梢上時,大年一頭鉆進小年嘴里,順喉嚨下到肚里,放火燒起來。疼得小年手扳樹枝,兩腳亂蹬。不一會兒,小年手一松,身子橫到了樹杈上。只見他的身子上熱氣騰騰,燒得只剩下了一張皮。大年和小年都死了。人們齊刷刷地跪在當院,哭著給大年磕頭。并把裝著大年身子的小年尸體永遠掛在樹上。往后,人們每隔三百六十天就在院里的樹下給大年燒香,說大年是火神,有香火就有神通。能??菔来桨?。
后來,朝里的能人推出三百六十天是春夏秋冬四季一循環(huán)。這一循環(huán)起個啥名哩?大家都說。大年為咱舍了命,咱永遠也不能忘了這個大恩大德。夠一個循環(huán),就算過一年吧。人們還根據(jù)大年燒小年的辦法,仿著小年剩下的那個空殼殼,做了一個又一個燈籠。每年過節(jié)就掛在樹上,驅(qū)魔鎮(zhèn)邪。
農(nóng)歷臘月二十三
在我國傳統(tǒng)習俗里面,農(nóng)歷臘月二十三是祭祀灶神的日子。另外這天還被稱為“小年”,“備年”的階段。那么農(nóng)歷臘月二十三,為什么被稱為小年呢?有著什么樣的習俗和忌諱呢?
臘月二十三,據(jù)說是新灶王的.交替之日。意思就是說每年都會有一位灶王觀察此家人在人世間的善惡。此日也是灶王向玉皇大帝稟報此家人在人世間的情況。若是惡的話,則會施加懲罰。若是善的話,會得到上天的祝福。這天,人們會進行掃塵等一系列備年措施,之所以被稱為“小年”,因為這天是新舊交替的重要日子。
臘月二十三的習俗:掃塵是年終大掃除,家家戶戶都要打掃壞境,換新被子等等,做好迎新春的準備。除此之外,沐浴理發(fā)也是重要的,作為迎接新年,除了房子的干凈之外,自身的干凈也是重要的。春聯(lián)、窗花是必需品,紅色代表喜慶,讓新年更具有喜氣。
臘月二十三的忌諱:夫妻間不能發(fā)生爭吵、小孩不能隨地大小便等。有些地方還忌諱**生物,不宜吃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