帶小孩挖馬蹄的說說集錦70條
話說荸薺散文
又到一年歲末時,每當這個時候,好多人都會靜下心來盤點一下自己一年來的業績、收獲,總結一下不足,以此來鞭策自己來年繼續努力。當然也會應了年關這一意境,禁不住陷入回憶,回憶幼時過年的味道。
上周末的清晨,突然興起,起了個大早,前往菜場“淘寶”。內心里想要買點什么,其實是不確定的。所以一到菜場,只能東瞧西看,一大早的菜場是城市里最鬧猛的地方,人流緩慢涌動,挾裹著蔬菜香、炙烤味、魚肉腥飄入我的鼻腔。“該買點啥呢?”在我這個平時基本不買菜的人看來,好多人都與我的心態一樣。
我在人縫中張望每個菜攤,目力所及,忽然有一樣東西跳入我的眼簾——荸薺。第一時間,我確定這東西就是兒時的味道。
好似尋到了寶物的我,擠開人群,來到攤點。看到一個個皮質褐色、個大飽滿的荸薺,表面覆著些許水滴,好似一個個剛從泥土中鉆出的精靈,在清晨陽光的照耀下更顯其靈動,強烈著吸引著我的眼球。
曾記兒時,每到春耕之時,祖父總會在自家農田的一角翻墾出一塊田地來,釘耙搗碎泥土,鋪上一層稻草起壟。把精心挑選的大荸薺種薺芽朝上,排列在稻草上,覆上泥土,施一些家肥。隨后的日子里頻繁澆水育種。我親眼瞧著祖父的勞作,靜靜等待荸薺的發芽、生枝、抽花、結薺。
荸薺古稱鳧茈,因鳧鳥喜食而得名。宋代詩人鄭獬有《采鳧茨》一詩存世:“朝攜一筐出,暮攜一筐歸。十指欲流血,且急眼前饑。官倉豈無粟,粒粒藏珠璣。一粒不出倉,倉中群鼠肥”。這首詩從采荸薺的一個勞動場景引出感慨,反映了人民生活的疾苦,對造成民不聊生的社會現實進行了猛烈的抨擊。蘇舜欽在《城南感懷呈永叔》詩里也提及過鳧茨:“老稚滿田野,斫掘尋堯茨” 。在古代貧寒的年代,荸薺作為一種食物,充當了貧苦百姓的救荒之物。有明代王鴻漸題為《野荸薺圖》的詩應證:“野荸薺,生稻畦,苦薅不盡心力疲。造物有意防民饑,年末水患絕五谷,爾獨結實何累累”。這正如荸薺的秉性,生長于泥土之中,質樸敦厚,熟知“地情”。
粵人稱荸薺為馬蹄,是按其形狀命名的。我們平時食用的荸薺是呈扁圓形的地下莖,形如駿馬之馬蹄,故得名。在廣州,馬蹄、蓮藕、慈姑、茭白與菱合稱“泮糖五秀”,而馬蹄為“五秀”之首。其肉質雪白細滑、水份含量高,清甜無渣,爽脆可口。《本草綱目》中記有“馬蹄能清熱消渴,治脾熱,濕中益氣,開胃下食,清心明目,解熱殺菌,清黃疸,降血壓,治療多種疾病”。是一種集食用、藥用價值于一身的生蔬菜,曾一度成為明清時期朝廷貢品。1985年,一新加坡華僑思鄉心切,專程繞道去闊別45年的`桂林,買了10個馬蹄赴加拿大探望兒子時作為貴重禮物。由此可看出,荸薺也有其被高貴、受珍視的一面。
荸薺因其形、其質也有烏芋、地栗、 地下雪梨之稱呼。這里就不一一贅述了。
菜場的偶遇,對此物的親切感驅使我購買。買回家,清洗干凈,還是用兒時吃荸薺的辦法——牙齒剝皮。在唇齒與荸薺的親密接觸中,感受一份清甜與甘爽,同時腦海中好似浮現出了兒時收獲荸薺、品嘗荸薺的場景。這意境,正如這首現代詩:
春天里出生的荸薺,
在這個冬天,給我帶來甜蜜。
我曬著太陽,聽著鳥語,
用小刀,削開一個個安靜的荸薺。
它深陷泥沼的身子,
讓我想起田野上自由的風,
和那些腳趾縫上冒出的咕咕泥土。
那些快活的辛勞,和內心的純凈,
讓任何皺著眉頭剖析的語言,
都顯得如此無力。
此時此刻,祖父的影像忽然清晰,想起了那些年的初冬,祖孫倆一人扛鋤,一人攜筐,扶去衰枝,連鋤帶趴,滿手泥土,深挖荸薺,歡聲響徹四野,親情漾遍曠野。此物承載著我這樣一段難忘的回憶,難舍的親情,怪不得令我一見如故、親切滿懷。
新鮮荸薺頗可口,但風干后更誘人。兒時,祖父總會把新收獲的荸薺分成兩份,一份洗凈,給我們生吃;另一份則洗凈之后一個個鋪在竹篩上,經幾輪冬日暖陽的照耀,就成了風物了。春節,親朋好友往來走動時,祖父便拿出這些風干的荸薺,成了待客的佳品。那時的荸薺,因水分蒸發,果肉變得緊實,吃起來更覺甘甜。上世紀40年代初,蕭紅去魯迅家聊天。許廣平指著吊著的筐子說,那里邊的荸薺都是風干了的,極甜。可見魯迅也喜食荸薺,尤其是風干的荸薺。
荸薺亦可入菜。荸薺做菜,圖得也是它的清甜。拿一把小刨子,除去上面的嫩芽、削皮,只一會,就是雪白的一堆。和雪花藕可有得一比,撒上綿白糖,在冬日的餐桌上,真是冷比雪霜甘比蜜,正好幫我們消減吃火鍋帶來的火氣。有時和木耳肉片同炒,黑的是木耳,鮮的是肉片,白的是荸薺,吃起來甜脆恰好。
于是,我也想效仿祖父當年,曬曬荸薺,變成風物;亦想學學菜譜上荸薺的入菜做法,做成美味。這一冬,因再遇了它,而變得格外溫暖。
話說點鈔散文
我們偶爾在電視里看到一些花樣點鈔技術,說實在的,點鈔人人都會,但不是人人都精。記得我剛參加工作時,是上世紀九十年代初,作為一名銀行員工,點鈔是一項基本功,工作初期,首先就需要練習點鈔。當初沒有入行點鈔培訓,一般都是向出納老同志學習,其中重要的內容就是學點鈔。起初看老師點鈔的時候心情很復雜。佩服?羨慕?嫉妒?老師傅動作漂亮、利落、瀟灑。自己拿起練功券的時候則是笨拙、尷尬,仿佛手已經不是自己的了,操作起來十分別扭。
我們學過古文《賣油翁》,書中說賣油翁倒油時十分熟練,油從孔入,而錢不濕,秘訣在那里?“無他,唯手熟爾”。但手熟是很難的,一方面的下很大的功夫練習,另一方面業務量也可以把一個人的點鈔技術磨練出來的,我在出納崗位時,每個月施工單位發放工資時,從銀行提款不下幾百萬,甚至上千萬,顧客在等,不快不行啊,那真是數錢數到手抽筋,因此,點鈔技術不知不覺就提高了。
我在銀行柜臺工作了十幾年,點鈔是每天都用到的。同時透過點鈔可以發現很多樂趣。我們經常碰到客戶用羨慕的目光看著我們點鈔,甚至發出驚嘆,看人家點鈔多快,簡直是一種享受!這是對我們熟練工作的一種肯定。
其實,點鈔就像我們吃飯使用筷子一樣,每個人都會使用,只是方法不相。點鈔也一樣,單說單指單張點鈔技法每個人也不同。以夾鈔為例,有的同志用左手無名指和中指夾鈔,也有的同志用食指和中指夾鈔,也有的同志用整個掌心攥住鈔的,細細觀察身邊同事的點鈔方法可以發現各有各的高招,各有各的絕活。
再看看顧客的點鈔,就更是百花齊放了:有的客戶右手拇指沾著唾液,用力捻動鈔票,大有不把鈔票捻透不罷休之勢;有的客戶沒有學過點鈔,但能照葫蘆畫瓢,左手夾鈔,右手拇指捻動,點不了幾張就把點過的.和沒點過的錢混在一起了;還有一種客戶點鈔技術很精湛,到柜臺錢,輕巧的拿出鈔票,唰唰的點過,動作標準,速度飛快,我們看到這種客戶點鈔的動作,首先會為之一震。接過錢,我們也會非常利落的點一遍,然后還給他一個善意的微笑。
時過境遷,如今的銀行進入了網絡化時代和電子技術時代,點鈔機的使用,取代了手工點鈔,減輕了一線員工的工作量,那種花樣點鈔的視覺上的享受也就同時消失了。
話說魚到酒止散文
今年春節大年初三,父親的幾位外甥特地從江都趕到興化給舅舅拜年,一下子來了十個人,家里熱鬧了許多。
我是忙里忙外,好在春節期間閑人多,兩桌菜倒也順利地備好,然后就是一幫男人們專門分在一桌,方便喝酒。
席間大家觥籌交錯、推杯換盞,沒多久三瓶白酒空了,有些自覺不勝酒力的,就開始尋找方方面面的理由為不再喝酒做著借口。
“魚到酒止!我記得興化這里有魚到酒止的說法,酒不喝了!”適逢一盤白燒鱖魚上桌,馬上有位表兄拋出這句說法。
這倒提醒了我,以前在老家確實是有這一說法的。那是我很小的時候,一個物質很匱乏的時代。那時候有事,比如做壽,建房上梁,孩子滿月過周等,家家戶戶招待客人都是六大碗,一張八仙桌八人坐下,就是六碗菜。
這六碗菜不是什么山珍海味,就雞鴨魚肉之類,一般的六碗菜是這樣的,一碗肉、一碗獅子頭、一碗雞、一碗鴨或者鵝,一碗魚,還有一碗就看各家的經濟實力了,有錢人家會在雞鴨肉中重復一次,也就是兩碗肉或者雞鴨,沒錢的一般是上一碗線粉,就是里面加點肉末,便成為名噪一時的一道“名菜”,名曰“螞蟻上樹”,指的是那個粉條炒肉末。不過,老家這里這道菜是沒有肉末的,頂多用點肉湯,粉條里有兩片肥肉就蠻不錯了。
八個人就著六碗菜,如果大家放開吃,那是肯定不夠的。那時候幾個月才吃一回肉,大家肚子里都沒有油水,更何況大多數人家,都會在雞鴨肉等硬菜下面襯上一點慈菇、蘿卜之類的蔬菜,看上來的是高高的`一碗,其實雞啊鴨的可能也就一人一筷子。
那時吃菜也是講究步調一致,桌上有點威望的,往往會多出一個職責,就是招呼大家吃菜:“來來來,大家一起來!”于是大家便拿起擱在桌上的筷子齊齊地伸向某一個菜。其他人沒有動筷子的時候,獨自一人是不能吃的,否則就會被人說沒有教養,哪怕是小孩子也是不能破規的。一家人出去做客,我也偶爾會被按排在正席上,那種拘束和看著吃不得的感覺,真是不好受。
這六碗中,其它幾個都可以沒有,魚是萬萬少不得的。有些人家魚還會上兩碗,不過除非主家強烈要求,否則另外一碗魚是不會動的,應該是指望著“年年有魚”的意思吧。
這魚也有好丑之分,一般人家就是普普通通的白鰱,出手闊綽的會選擇鳊魚,至于現在已經是普通尋常菜的鱸魚,那時候是沒有的,非本地出產的。
魚一定要放在最后上桌的,一旦魚上到了桌上,就是說明菜沒了,桌上馬上會有人說:“魚到酒止”。
在那個時候,“魚到酒止”是有一定道理的,喝酒圖菜,這菜都沒了,酒怎么咽得下去,何況主家的酒也不會那么的充足。
再后來,經濟條件好了一點,在六個正菜上桌前,會有幾個冷盤,也會有幾個炒菜,冷菜無非是皮蛋、花生米、蘭花瓣之類的,炒菜一般就是雜燴和炒三鮮。
雜燴菜的配料比較隨意,出手不夠闊綽或者手頭緊張的家庭,一般會選擇肉膘,豬油渣和青菜頭或者黃芽菜幫子,后來配料慢慢豐富起來,肉圓、魚園、鵪鶉蛋、大腸肚肺等等不一而足。
炒三鮮的原料是慈菇片、百葉片和大蒜梗子或者白菜梗子,因為便宜,所以量就會很大。成籃子的慈菇片和百葉片,先用開水汆過晾好,等到開席時,加上大蒜梗子或者白菜梗子下鍋一炒就成,跑忙的人端上這道菜時一般還會捎帶上一句:“發勁叉,有得加!”
有了冷菜和炒菜,當魚端上桌時,桌子上還是滿滿當當的,于是端魚上桌時,上菜的人肯定會說一句:“魚到酒開始啦!”這是告訴客人們,菜已經上齊了,滿滿一桌菜,希望客人們多吃多喝,絕不是暗示“魚到酒止”的意思。
至于現在,哪怕是一次平平常常的家庭聚會,也是七碗八碟的,魚也不是最后一個上桌的菜了。“魚到酒止”這一說法,本地老早就沒人再提了,現在的說法是“魚到酒行”了。
于是我馬上回復這位表兄:“‘魚到酒止’的年代已經過去了,現在流行的是‘魚到酒行’。”一陣哈哈大大笑后,桌子上又是碰杯聲一片……
話說石泉港散文
石泉港,宛如一顆璀璨的明珠,鑲嵌在漢江河畔上。它面對大山,卻有平坦在盤旋;它背靠大山,卻有城市在牽連。石泉港,它即是石泉人的港灣,更是漢江庫區小三峽觀光旅游者的起航點。
石泉港,被點綴在碧水藍天的漢江河畔上。漢江把美麗穿戴在石泉港的身體上,直接把石泉港的一種美麗引向了深入。
當一縷陽光從山腰爬上山頂播灑陽光的時候,在石泉港上空忽然飄來一片彩霞。閃著光帶著微笑的彩霞,仿佛給漢江水面送來了一堆旺火,被旺火點燃的漢江兩岸,森林有了光輝,溝壑有了彩霞。那些看不見的一座座山峰由遠及近,它們好像是一只只美麗純潔的鳥兒,帶著滿臉的笑容,掠過了漢江水面,盤旋在石泉港的上空,又忽然降落在石泉港相鄰的一棵大樹上。
相鄰在石泉港那棵大樹已經落滿了彩霞,大樹上也有風源在顫動,微微顫動的風源,在大樹上穿梭來往。風兒帶著彩霞,不僅在石泉港的上空飄飛著,而且也帶著一片片彩霞,走進了石泉港當面的漢江河畔。這時,美麗的彩霞在這棵大樹上慢慢消失了,風兒也似乎靜悄悄地溜走了,偷偷地沿著漢江河畔的石泉港,迎接著一片朝霞飛向了遠方。
當一片彩霞在慢慢消失了的時候,陽光卻帶著閃亮的光輝,一片光輝偶爾從天空落向大地,正好從廣闊的茫茫原野上,迅速蔓延到漢江河畔石泉港的周圍。那一條條奇彩的光芒,似乎斜著身體邁著矯健的步伐,走過了石泉港一步步階梯,來到了石泉港寬闊的港灣上。
更加明亮的光輝,不光是停留在石泉港的水面上。這些光輝似乎帶著驕傲的姿態,把光源播灑到了石泉港口岸花草上。一片片花草,在石泉港口岸不斷地蔓延著,同樣生長在石泉港那一棵大樹連著一棵大樹上,也在漢江河畔不斷地延伸出了一片綠洲。那些可愛的大樹,不知不覺延伸到了花草叢中,但一片片花草纏滿了一棵棵延伸的大樹,大樹和花草卻在石泉港延伸的地方開滿了花朵。
茂盛的花朵開滿了大樹,在大樹上的花朵,仿佛是一只只美麗的眼睛,停留在了石泉港的上空,顯得特別閃亮。那些出現在花草上的花朵,密密麻麻的,它們好像是天上的星星,在石泉港周圍閃耀著一片光輝。這些花朵,又像是人的一雙雙眼睛眨呀眨的,睜大眼睛看了一會兒石泉港那一棵棵枝繁葉茂的大樹,忽然又把一條條視線沿著石泉港方向投向了漢江水面。
美麗漢江是石泉港的近鄰,彎彎起伏的石泉港面對漢江,卻多了一面看不見的神秘。神秘在石泉港灣的'浪尖上,卻有了魚兒在跳躍。魚兒帶著筆挺的身軀,在彎彎的浪尖上像是在跳舞。魚兒跳著舞姿很優美,卻把美麗留在綠水里。綠水,是魚兒幸福的港灣,許多港灣連接到漢江河畔上被延伸著,卻倒影出了漢江兩岸多山多水的自然景觀,一幅幅魅力無窮的圖畫!
在石泉港口岸又出現了魚兒跳躍的身影。魚兒的一雙眼睛很神奇,它在漢江河畔石泉港口岸游來游去,在綠水中看到了漂浮的城市。城市里有繁華的街道大樹和花草,還有過往的人群和車流。在水底還看到了藍天白云山脈和山峰,在山脈上有莊稼牛羊群,在山峰有飛舞的大雁和山鳥的影子,還有飛機在藍天上掠過。
當魚兒親密在石泉港和漢江河畔之間時,魚兒的頭顱伸出了水面。瞬間里,魚兒偏著腦袋看清了沿著石泉港口岸生長有一大片綠洲。在一片綠洲的包圍下,白白亮亮延伸出了許多路徑。路徑上人來人往有大人牽著小孩,手里拿著風箏在石泉港口岸玩耍。一會兒,風箏在石泉港口岸隨著風向斜著身子,慢慢向那片綠洲上空飄去了。
忽然間,一首歌曲從一片綠洲飄蕩出來,讓水中的魚兒亮出了半截身子。其實,魚兒什么也沒有聽到,只是在石泉港口岸較近處看到有一群鳥兒,在一片綠洲上空鳴叫著飛向一座城市。此刻,一片綠洲,在水中魚兒身邊時隱時現,慢慢退去,又慢慢出現著。
延伸在石泉港一片綠洲美景,盡收眼底;漢江河畔水中的美麗,盡在眼前。當一片陽光在魚兒頭頂飄過時,游蕩的魚兒一個個騰躍姿勢潛入水底,照在水底的那一大片太陽光輝,變成了一條條彩色的弧線。彩色的弧線從漢江河畔水底蔓延到石泉港口岸水下,形成了彎彎的曲線,一直爬滿了石泉港口岸。這時,又有一群調皮的魚兒從漢江河畔下游游至石泉港,一條條魚兒沿著石泉港口岸水下曲線,突然跳出水面睜大了眼睛,仿佛看到架在漢江水面的橋梁和水下曲線,原來水上景觀和水下景觀,是連接在一起的一個完整的美麗世界。
于是,那一群魚兒在石泉港口岸彎彎的水面縱身一躍,彈飛出了不少亮晶晶的水珠。在太陽光的照耀下,這些水珠包圍了魚兒的全部身體,慢慢跟著太陽光輝,在石泉港口岸潛入了水底,不知道這些魚兒在寬闊明凈的漢江河畔游向何方。
如今,坐落在漢江河畔石泉港,在一天天迎接著東升的太陽前進著,也不知道它的港灣與它連在一起的城市,隱藏了多少神秘的故事,需要人去敘說去傳播。但愿石泉港,它面對漢江河畔的山山水水,在以后的日子里,更應該像是巨人伸開的兩只臂膀。一只臂膀伸進漢江河畔走進大海,一只臂膀延伸到群山峻嶺中走向世界!
不管石泉港在漢江河畔東岸或者西岸,都是石泉人一種幸福的驕傲,它們把石泉人的新老故事編織在一起,如同悠悠的漢江源遠流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