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說陜北民歌的特點合集80條
現代漢語文學常識
語文學習是一個長期積累的過程,需要在生活中、學習中不斷的積累,小編為大家準備了現代漢語文學常識,希望能夠幫助大家更高效地學習!
現代漢語文學常識
文學體裁是文學作品的類別。它分為散文、小說、戲劇、詩歌四大類。
Ⅰ散文
這里的散文是指同詩歌、小說、戲劇并列的一種文學體裁。專指那些以寫真事物為基礎來抒發作者思想感情的文學作品。
按表達方式的不同,散文可分為敘事散文(以寫人敘事為主,兼有抒情成分)、抒情散文(以抒發作者情感為主)和議論散文(以說理為主)。
散文的重要特點是“形散神不散”。“形散”主要指取材十分廣泛自由,聯想豐富,不受時間和空間的限制;“神不散”,主要指表達的主題必須明確而集中。
散文常用的藝術手法有:寓情于景,即景抒情(如朱自清的《荷塘月色》),寓情于事,因事見情(如魯迅的《為了忘卻的紀念》),寓情于物,托物言志(如巴金的《燈》)。
Ⅱ小說
小說是以刻畫人物形象為中心,通過完整的故事情節和環境描寫來反映社會生活的一種文學體裁。
小說的三要素是人物、情節和環境。
小說的情節一般包括開端、發展、高潮、結局等四部分,有的還有序幕和尾聲。
環境包括社會環境和自然環境。社會環境主要交代人物所處的時代背景;自然環境主要交代人物活動的時間、地點、場景,或用以烘托氣氛,或表現人物感情,或推動人物情節發展等。
按照不同的標準,小說可分為不同的種類:
按篇幅及容量分為長篇、中篇、短篇、微型小說(小小說)。
按內容分為歷史小說、現代小說、科學幻想小說、公案小說、武俠小說、言情小說、傳奇小說等。
按寫作體制分為章回小說、日記體、書信體、自傳體等。
按語言形式分為文言小說和白話小說。
我國古代小說發展的幾個階段:
⑴寓言(先秦兩漢),如《精衛填海》《夸父追日》。
⑵筆記小說(魏晉南北朝),如干寶的《搜神記》(又成志怪、志人小說)。
⑶傳奇(唐代),如李朝威的《柳毅傳》。
⑷話本(宋代),如《快嘴李翠蓮》。
⑸擬話本(明代),如《杜十娘怒沉百寶箱》。
⑹章回小說(明、清),如《紅樓夢》。
Ⅲ戲劇
戲劇是一種綜合的舞臺藝術。這里講的戲劇實際上就是劇本,它是文學體裁的一種。
戲劇語言包括人物語言(即臺詞)和舞臺說明。舞臺說明是寫在劇本每一幕的開端、結尾和對話中間的說明行文字,內容包括人物表、時間、地點、服裝、道具、布景及人物的表情、動作、上下場等,它具有增強舞臺氣氛、烘托人物心情、展示人物性格、推動情節展開等多種作用。
按照不同的標準,戲劇可分為不同種類:
按藝術形式和表現手法分為話劇、歌劇、舞劇。
按劇情繁簡和結構分為獨幕劇和多幕劇。
按題材所反映的時代分為歷史劇(如《屈原》)、現代劇(如《竇娥冤》)。
按矛盾沖突的性質分為悲劇、喜劇、正劇。
Ⅳ詩歌
⑴詩歌是文學體裁的一種。它要求以高度凝煉的語言,形象的表達作者豐富的思想和感情,集中地反映社會生活,并有一定的節奏韻律。
⑵詩歌的特點
①詩歌內容是社會生活最集中的反映。
②詩歌的語言具有精練、形象、音調和諧、節奏鮮明等特點。
③詩歌的形式:不是以文案為單位,而是以行為單位,分行又主要是根據節奏,而不是以意思為主。
⑶詩歌的分類:
詩歌按時代可分為現代詩歌和古典詩歌(舊體詩)兩大部分。
現代詩歌按形式又可分為新詩和以舊體詩形式反映現代生活和思想感情的詩歌(如毛澤東的《沁園春?長沙》)。
新詩按內容有無完整的故事和人物可分為抒情詩和敘事詩。
抒情詩又可以有直接抒情、借景抒情和借人、事的描寫抒情等幾種形式。
新詩按形式分為格律詩(如聞一多的《死水》)、自由式、散文詩。
新詩按來源分為群眾創作的民歌(歌謠)和文人詩作。
古典詩歌又有古體詩(古詩、古風)、近體詩(今體詩)、詞(又名“詩余”“長短句”“曲詞”“曲子詞”“倚聲”“填詞”)、曲等幾種不同形式。
古體詩就是古代的自由詩,形式自由,篇幅不限,每句字數不定(指雜言),不講對仗,押韻自由等。它常常有四言古詩(最早出現于《詩經》)、五言古詩(成熟于漢,如《古詩十九首》)、七言古詩(成熟于唐代,如《長恨歌》)、樂府詩(標題有的加上“歌”“行”“引”“曲”“吟”“弄”等名稱,如《琵琶行》)等。
近體詩就是古典格律詩,除排律外,篇有定句,句有定字,字有定聲,韻有定位。它一般又有五言絕句、七言絕句兩種形式的絕句和七言律詩、五言律詩、排律等多種形式的律詩。
按字的多少,詞一般又有小令(58字內)、中調(59-90字內)和長調(91字以上)三種形式。詞調有定格,句有定數,字有定聲,韻有定位。
曲有散曲和雜劇兩種形式。散曲又有小令(短小的曲子)和套數(又名“套曲”)兩種形式。
⑷詩、詞、曲的有關知識。
①新詩 舊體詩
新詩是指五四運動前后,新文化運動提倡的用白話寫的自由體詩,如《再別康橋》《我愛這土地》都是新詩。用文言寫的格律詩稱為舊體詩,如:毛澤東的《沁園春?長沙》,陳毅的《梅嶺三章》。這些都是現代詩歌。
②信天游
又稱“順天游”,陜北民歌形式,其特點是:形式自由靈活;兩句一節,可以換韻,也可一韻到底;多用比興手法;文案以七言為主,靈活多變。如:李季的《王貴與李香香》。
③古體詩?近體詩
古體詩和近體詩是從詩的音律角度來劃分的。二者的主要區別是:古體詩多指唐代以前的詩歌,近體詩是指唐初開始形成的,在字數、聲韻、對仗等方面都有嚴格規定的一種格律等。
④律詩?絕句(又叫截句)
律詩和絕句的區別主要在于句數上。絕句只有四句,可以對仗,也可以不對仗。律詩共八句,一二兩句為首聯,三四兩句為頷聯,五六兩句為頸聯,七八兩句為尾聯;首聯和尾聯可對仗,可不對仗,頷聯和頸聯必須對仗;無論律詩還是絕句,都有平仄聲的要求。八句以上的律詩成為排律。
⑤歌 行 引
古代詩歌體裁,三者無嚴格區別。音節、格律一般比較自由,形式有五言、七言、雜言,如《茅屋為秋風所破歌》《琵琶行》《李憑箜篌引》。
⑥樂府 新樂府
樂府,本是漢武帝時掌管音樂的官署名稱,后來成為詩體的名稱。漢、魏、南北朝樂府官署采集和創作的樂歌,,簡稱為樂府。新樂府,創于初唐。初唐詩人寫樂府詩,除沿用漢魏六朝樂府舊題外,有少數詩人另立新題,已與原聲韻不同,故稱新樂府,到白居易確定了新樂府的名稱。
⑦標題 詞牌
詞的標題和詞牌是有著嚴格區別的,詞的標題是詞的內容的體現,詞牌是一首詞的曲調名稱。如《念奴嬌?赤壁懷古》中,“念奴嬌”是詞牌,“赤壁懷古”是詞的標題,揭示該詞是一首抒懷詞,地點是“赤壁”。詞必須有詞牌,但不一定有標題。一首詞或詞的一段叫“一闕”,“闕”是樂曲終了的意思。
⑧豪放派 婉約派
豪放派和婉約派是宋代詞壇上的兩大流派。豪放派作品氣勢豪放,意境雄渾,充滿豪情壯志,多給人一種積極向上的力量。代表詞人以蘇軾、辛棄疾為主。婉約派作品語言清麗、含蓄,表達的感情婉轉纏綿,情調或輕松活潑,或離愁別緒,或深沉幽怨,刻工精細,題材較狹窄,往往多是寫個人遭遇,男女戀情,也間有寫山水,融情于景的。代表詞人有柳永、秦觀、李清照等。
⑨散曲
散曲是宋元時代興起的,由詞蛻化出來的一種和樂演奏的歌曲。體式和詞相近而比詞自由,可以在字數定格外加襯字;較多使用口語。散曲包括小令和套數兩種形式。小令只含一支曲子,如《越調?天凈沙?秋思》只有“天凈沙”一曲。而套數是合一個曲調中多支曲子為一套,是戲曲或散曲中連貫成套的曲子,一套中曲子數不定,少則兩曲,多則不限;每一套數都以第一首曲的曲牌作全套曲牌名;全套曲必須同一宮調,有首有尾,一韻到底;結尾處多用“煞”,用多少遍沒有規定。如《般涉調?哨遍?高祖還鄉》,它含有屬于“般涉調”這一宮調的八支曲子,而其中“哨遍”是這套曲的第一支曲的曲牌名,又是全套曲的曲牌。
⑩元雜劇
雜劇是宋金時期在諸宮調等的基礎上成長起來的文學樣式,是一種把歌曲、賓白、舞蹈、表演等結合起來的戲曲藝術形式。在結構上一般每本為四折(也有五折六折的),必要時加“楔子”,每折用同一宮調的若干曲牌組成套曲(參看下面11),雜劇可分為旦本(女主角主唱)和末本(男主角主唱)兩種,如《竇娥冤》就是旦本,其中第三折用的是“正宮”調。元雜劇劇本由科、唱、白組成,“科”是劇本中對主要動作、表情和舞臺效果作出的規定;“唱”就是唱詞;“白”是賓白,賓白分為對白(人物對話)、獨白(人物自敘)、旁白(背著別的人物自敘心理)、帶白(唱詞中的插話)。元雜劇的主要角色是:旦(女角色),扮演女主角的叫正旦,配角有副旦、外旦、小旦等;末(男角色),扮演男主角的叫正末,配角有副末、外末、小末等;外(外末),扮老年男子;凈,俗稱大花臉,大都扮演性格、相貌上有特異之點的人物(如張飛、李逵);丑,俗稱小花臉,大都扮演男性次要人物;扮演老年婦女的稱卜兒。
11宮調?曲牌
曲牌和詞牌一樣,是曲的音樂譜式。不同的.曲牌在字數、平仄、押韻上往往不同,如《長亭送別》中的《滾繡球》《叨叨令》《快活三》《四邊靜》《朝天子》《滿庭芳》《五煞》等都是曲牌。每一個曲牌,在韻上必須屬于一種宮調;一種宮調下有的有若干個曲牌;宮調是音樂術語,表示聲音的高低等,如《長亭送別》中的《正宮》就是一種宮調。
12對聯
字數相等,詞性相對。上聯最后一字,一般為仄聲,即現代漢語的三四聲,下聯最后一字,為平聲,即陰平、陽平,這就是人們常說的仄起平落。
Ⅴ古代其他文學體裁
⑴賦。它是一種講求文采、韻律,并具詩歌和散文性質的文體。其主要特點是:“鋪采扌離文,體物寫志”,側重于寫景,借景抒情。最早出現于諸子散文中的叫“短賦”;以屈原為代表的“騷體”是詩向賦的過渡,此時的賦叫“騷賦”;漢代正式確立了賦的體例,稱為“辭賦”;魏晉以后,日益向駢文方向發展,這是的賦叫“駢賦”;唐代又有駢體轉入律體的叫“律賦”;唐后到宋代以散文形式寫的賦,稱為“文賦”。如杜牧的《阿房宮賦》等。
⑵駢文。它起源于漢魏,形成于南北朝,盛行于隋唐。它以四字六字相間成句,又叫“四六文”。駢文由于遷就句式,對其詞藻,往往影響內容表達。唐代韓、柳提倡古文運動之后,駢文漸衰。
⑶辯。辯即辨是非,別真偽。其特點是通過批駁錯誤論點或辨析某些事實來表達自己的看法。如柳宗元的《桐葉封弟辯》。
⑷原。原是推究本源的意思,是古代的一種議論文體。這種文體是對某種理論、主張、政治制度或社會習俗,從根本上進行考察、探討,從而提出自己的看法。如黃宗羲的《原君》。
⑸論。論是一種論文文體。《昭明文選》上說:“論有兩體,一曰史論,乃忠臣于傳末作議論,以斷其人之善惡。如《史記》后‘太史公曰……’。二曰正論,則學士大夫議論古今時世人物或評經史之言,正其謬誤,如《六國論》《過秦論》等。”
⑹說。它也是古代議論說明的一類文體,與論差不多。《文章辯體序說》上說“說者,釋也,解釋義理而以己意述之也。”如《師說》《捕蛇者說》。這類文章有的側重于議論,有的側重于記敘,敘事顯理。有些接近于文學散文的“說”,一般不采用“論”,如《愛蓮說》;有些議論性強的文章用“說”,用“論”也可。
⑺奏議。它是古代臣子進呈帝王的奏章的統稱。它包括奏、議、疏、表、對策等。“疏”是分條陳述的意思,如賈誼的《論積貯疏》;“表”是陳述某種意見或事情的,如李密的《陳情表》;“對策”是古*考試把問題寫到策上,令參加考試的人回答叫策,考生回答的文章叫對策,如蘇軾的《教戰守策》。
⑻序跋。序也作“敘”或“引”,是書序,性質如同今天的“引言”“前言”。寫在書籍或文章前面的一般叫“序”,列于書后的一般叫“跋”或“后序”。這類文章,說明編寫目的、簡介編寫體例和內容的屬于說明文;對作者作品進行評論或對問題進行闡發的屬于議論文。如我們學過的《蘭亭集序》《愚溪詩序》《滕王閣序》《伶官傳序》等。
⑼贈序。古代送別各以詩文相贈,集而為之序的,稱為贈序;后來,凡是惜別贈言的文章,未附于詩帙的也叫贈序。內容多推重、贊許或勉勵之辭。如宋廉的《送東陽馬生序》。
⑽銘。古代刻在器物上用來警戒自己或者稱述功德的文字叫“銘”。刻在碑上,放在書案右邊用以自警的銘文叫“座右銘”,如劉禹錫的《陋室銘》。刻在石碑上,敘述死者生平,加以頌揚追思的,叫“墓志銘”,如韓愈的《柳子厚墓志銘》。
⑾祭文。在告祭死者或天地山川等神時所誦讀的文章。有韻文和散文兩種。內容是追念死者生前的主要經歷,頌揚他的主要品德和業績,寄托哀思,激勵生者。如韓愈的《祭十二郎文》。
⑿筆記文。以記事為主,篇幅短小為特點的一類文章。其內容豐富,或歷史掌故,或軼文軼事,或文藝隨筆,或人物評論,或科學小品,或文字考證,或讀書雜記等。如《世說新語》。
⒀寓言。它是帶有勸諭或諷諫性的故事。“寓”是寄托的意思。它通常是把深刻的道理寄予簡單的故事之中,借此喻彼,借小喻大,借古喻今,慣于運用擬人的手法。如《鄭人買履》等。
⒁傳奇。小說體裁之一。以其情節奇特、神奇故名。一般是指唐、宋使用文言寫的短篇小說,如《柳毅傳》等。后因“傳奇”多為說唱和戲劇所取材,故宋元戲文,元人雜劇,明清戲曲也有稱為“傳奇”的。如孔尚任的《桃花扇》等。
Ⅵ史書體例
⑴編年體:以年代為線索編排有關歷史事件的,如《左傳》
⑵國別體:以國家為單位分別記敘歷史事件的,如《國語》《戰國策》。
⑶紀傳體:通過記敘人物活動反映歷史事件的,如《史記》。
⑷紀事本末體:以事件為主線,將有關專題材料集中在一起的,如袁樞的《通鑒紀事本末》。
⑸通史:不間斷地記敘幾個朝代的歷史事件的,如《史記》。
⑹斷代史:記敘某一時期或某一朝代的歷史的,如《漢書》。
注:一部史書,往往可同時歸入不同體例,如《史記》屬紀傳體、通史,《三國志》屬紀傳體、國別體、斷代史。
文學常識:現代漢語名詞解釋
現代漢字的標準化,是指對“五四”以來現代漢語書面語用字進行全面的系統的、科學的整理。下面是小編分享的文學常識之現代漢語名詞解釋,歡迎大家閱讀!
【第1句】:普通話:以北京語音為標準音、以北方話為基礎、以典范的現代白話文著作為語法規范
【第2句】:音素文字:是用一定的字母為書寫單位,用字母來記錄語言中的音素或音位的文字。音素文字由字母按照拼寫規則合成詞,字母本身不表示詞的意義。
【第3句】:音節文字:是以音節為最小的書寫單位,一個書寫符號表示一個音節,不同的音節用不同 的符號代表。
【第4句】:象形字:是模擬事物形狀來表示字義的一種造字方法。
【第5句】:指事字:是用抽象的符號或在象形字的基礎上加以提示的符號來表示某個語素的造字方式
【第6句】:會意字:是匯合兩個或兩個的字來構成一個字的造字方式
【第7句】:形聲字:所謂形聲就是一個表意成分跟一個表音成分合起來組成一個新的造字方式、
【第8句】:現代漢字的標準化,是指對“五四”以來現代漢語書面語用字進行全面的'系統的、科學的整理,做到“四定”,即定量、定形、定音、定序
【第9句】:詞根:詞當眾表示基本意義的語素
【第10句】:詞綴:詞當眾表示附加意義的語素
【第11句】:單純詞:是由一個語素單獨構成的詞
【第12句】:合成詞:是由兩個或兩個以上的語素組合構成的詞
【第13句】:單義詞:只有一個義項
【第14句】:多義詞:有兩個或兩個以上的義項而這些義項之間又具有內在的聯系
【第15句】:同音詞:讀音相同、意義有沒有聯系的兩個詞或多個詞
【第16句】:異形詞:一個詞具有兩種或多種不同的寫法
【第17句】:理性義 :詞義中同概念有關的意義部分叫理性義。
現代漢語小常識
下面是小編給大家整理的現代漢語小常識,歡迎大家查看。
【第1句】:漢語屬于漢藏語系。
【第2句】:漢字是記錄漢語言的符號,它大約起源于6000多年前的原始社會末期。漢字是從事社會生產勞動的人們創造的。
【第3句】:漢字包括三要素:形、音、義。
【第4句】:六書之說,是漢朝(公元前206——公元220年)學者分析歸納出來的六種字形結構的規律,許慎《說文解字》對六書部首定義,并舉實例,對后世影響最大。
【第5句】:“六書”的名稱和順序是:【第1句】:象形;【第2句】:指事;【第3句】:會意;【第4句】:形聲;【第5句】:轉注;【第6句】:假借。前四種是造字的方法,后兩種是用字的方法。
【第6句】:漢字的字數隨著社會的發展而逐步增加,漢字中形聲字最多。
【第7句】:清朝的《康熙字典》共收字47000多個。
【第8句】:漢字的結構形式可分為兩種:獨體和合體。象形、指事字多是獨體字;會意、形聲字多是合體字。如:日、月、上、下是獨體字,景、巖、江、河是合體字。
【第9句】:漢字從古到今,先后出現過甲骨文、金文、篆書、隸書、楷書、行書等字體。楷書是現在通行的手寫體和印刷體。
【第10句】:反切是中國古時候最常用的注音方法,主要特點是以上一字的聲母與下一字的韻母拼合成一個字的音。
【第11句】:古代漢字字音有四聲,這四聲是:平、上、去、入。它們和現代漢語的四種聲調不盡相同。
【第12句】:古代中國人寫詩歌都要求押韻。“韻”包括一個字音的主要元音和韻尾。凡是主要元音和韻尾相同的,就是同韻的字。把同韻的字放在一定的位置就叫押韻。
【第13句】:古代詩歌押韻的依據是韻書。最重要的韻書有《切韻》、《廣韻》和《中原音韻》。《佩文韻府》是清朝康熙年代編輯的分韻編排的辭書,我們現在寫作詩詞還可利用它查尋典故,修飾詞藻。
【第14句】:中國最早的字典是《爾雅》。《爾雅》的字是按意義分類的,全書共十九章。
【第15句】:中國按字的形體及偏旁編排的第一部字典是《說文解字》,《說文解字》是研究中國文字學的主要參考書。后代研究此書的人很多,最著名有清人段玉裁的《說文解字注》。
【第16句】:《方言》是中國第一部記錄方言的書,作者是西漢的楊雄。全書將漢字分為540個部首,共分析了九千多個漢字。
【第17句】:中國語源學的第一部書是劉熙寫的《釋名》,《釋名>>試 圖找出每個漢字最初命名的原因。
【第18句】:中國的方言一般分為:北方方言、吳方言、湘方言、贛方言、客家方言、粵方言和閩南方言等七大方言。
【第19句】:漢字由繁變簡的四個主要途徑:“代”、“換”、“省”、“承”。
【第20句】:漢語的書面形式,在相當長的一個歷史時期中有“文言文”和“白話文”之分,1919年“五四” 運動以后,白話文取得了正式書面語資格。
【第21句】:現代中華民族的共同語,是以北京語音為標準音, 以北方話為基礎方言, 以典范的現代白話文著作為語法規范的普通話。
【第22句】:中國的共同語,在中國大陸稱“普通話”,在臺灣稱“國語”,在新加坡等一些國家的華人社區稱“華語”。三種稱說,名稱不同,實質相同。
【第23句】:1958年2月11日《漢語拼音方案》正式公布,它包括字母表、聲母表、韻母表、聲調符號和隔音符號五個部分。
【第24句】:1982年頒布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總綱第19條明確規定:“國家推廣全國通用的普通話”,為推廣普通話提供了法律依據。
【第25句】:普通話有輔音22個,其中n既能作聲母又能作韻母,ng則只能作韻母,不能作聲母。
【第26句】:普通話里有陰平、陽平、上聲、去聲四種聲調。
【第27句】:音節是聽覺中最容易分辯出來的語音單位,也是最自然的語音單位,一般說來,漢語的一個字就是一個音節,如“飄piāo”是一個音節,“皮襖pi'āo”是兩個音節。
【第28句】:漢語普通話的音節一般有聲母、韻母和聲調三個要素。一個音節最多可以有四個音素,最少一個。如zhuāng(莊);ā(阿)。
【第29句】:從韻頭情況看,韻母可為開口、齊齒、合口、撮口四類,通常合稱四呼。
【第30句】:“他喜歡唱歌?”這句話,音調逐漸上升。“他喜歡唱歌。”這句話,語調逐漸下降。文案里這種用來表達意思和感情的抑揚頓挫的調子,叫做語調,也叫做句調。
【第31句】:漢字是世界通行的文字中歷史悠久而又體制特殊的一種文字,它不是用字 母把語言的音素或音節顯示出來的表音文字,漢字屬于表意文字。
【第32句】:現代漢字筆形主要可分為橫、豎(ㄧ)、撇(丿) 、點(、)捺(ㄟ)、挑、鉤、折八種,書法上用“永”字作為代表概括這八種主要筆形,因此有“永字八法”之說。
【第33句】:現代漢字中,除了幾百個獨體字外,成千上萬的合體字都是由幾百個部件按不同的方位關系逐層組合而成的。
【第34句】:1981年,中國政府公布了《信息交換用漢字編碼字符集》(基本集),這是計算機漢字處理的一項重要標準。集內收字分為兩級,一級字3755個,二級字3008個。這6763個字可以看作目前現代通用漢字的數量。
【第35句】:聯合國大會于1973年12月18日全體會議一致通過,把漢語列為大會和安理會的6種工作語言之一。
【第36句】:漢字的表意性,具體表現在象、指事、會意、形聲等構字方法上。如:“日”“月”是象形字,“上”“下”是指事字,“江”“河”是形聲字,“武”“信”是會意字。
【第37句】:象形是描述事物形狀的造字法,如“月、牛”等。指事是用象征性符號或在象形字上加提示符號來表示某個詞的造字方法,例如“上、下、本”等。
【第38句】:用兩個或幾個偏旁合成一個字,使這些偏旁的意義合成新字的意義,這種造字法叫會意,例如“休、從”等。
【第39句】:由表示字義類屬的偏旁和表示字音的偏旁組成新字,這種造字法叫形聲,如“洋(yáng)”字,從水(氵)羊聲,說明“洋”字跟水有關系,發音是從“羊”字來的,因此“洋”的形旁是“氵”,聲旁是“羊”。
【第40句】:現代漢字大部分是形聲字,但由于古今語音的演變等原因,多數形聲字的聲旁和整個字的讀音不完全相同,例如,“約(yǖe)”和“釣diào”,聲旁同為“勺(sháo)”,但發音各不相同。
【第41句】:筆順是書寫漢字時筆畫的先后順序。漢字筆順的基本規律是:先橫后豎(如“十”),先撇后捺(如“人”),從上到下(如“花”),從左到右(如“林”),從外到內(如“同”),先進后封(如“回”),先中間后兩邊(如“小”)。
【第42句】:1956年,中國政府公布了《漢字簡化方案》,涉及的漢字稱為“簡化字”,這些字的舊有形式或其他異體字便被稱為“繁體字”。
【第43句】:錯字是指不成字的字,別字是把甲字當作乙字來寫,把“成績”寫成“成積”,“積”就是別字。
【第44句】:偏旁是構成合體字的基本單位,如構成“億”的有“亻”和“乙”兩個。部首是具有字形歸類作用的偏旁,是字典中的各部的首字,如“億”字中的“亻”(立人旁)。
【第45句】:詞是最小的能夠獨立運用的語言單位。
【第46句】:短語是詞和詞的語法組合。
【第47句】:詞都是由語素構成的。詞中表示基本意義的語素叫詞根;加在詞根后面表示附加意義的語素叫詞綴。如“桌子”里的“桌”是根,“子”是詞綴。
【第48句】:詞包含語音和意義兩個部分,詞的意義部分即詞義。只有一個意義的詞叫單義詞。
【第49句】:有兩個以上意義的詞叫多義詞。多義詞是一詞多義,幾個意義之間往往有聯系。
【第50句】:語音相同而意義之間沒有聯系的詞叫同音詞。
【第51句】:意義相同或相近的詞叫同義詞。
【第52句】:反義詞是兩個意義相反或相對的詞。如:生—死 動—靜 有—無 分散—集中 通俗—高雅 節約—浪費。
【第53句】:外來詞也叫借詞,指的是從外族語言里借來的詞,如“幽默”、“浪漫”、“模特兒”等。
【第54句】:有些詞匯只在某幾個或某個方言詞使用,這樣的詞匯叫方言詞,如閩南話、客家話使用的詞匯。
【第55句】:成語是一種具有書面語色彩的固定短語,意義具有穩定性,結構具有凝固性。大多數成語由四個字組成,如:廢寢忘食、愚公移山、亡羊補牢、一干二凈。
【第56句】:慣用語是指人們口語中短小定型的習慣用語。慣用語的主要特征是 簡明生動、通俗有趣。如:走后門、天曉得、巴不得、三七二十一。
【第57句】:歇后語是一種口頭用語,由兩個部分組成,前一部分象謎面,后一部分象謎底,后一部分常常不說出來,讓人猜想它的含義。如:大海里撈針----無處尋,小蔥拌豆腐--一清二白。
【第58句】:諺語是人們總結生活經驗的文案,表示豐富的含義,諺語的結構整齊,常用對比組成句式,如:天下無難事,只怕有心人;冬天雪蓋三床被,來年枕著饅頭睡。
【第59句】:表示人、地或事物名稱的詞叫名詞。如:孔子、老師、中國、鄉村、飛機、桌子、小麥、西瓜等。
【第60句】:表示動作行為、發展變化、心理活動等意義的詞叫動詞,如:說、發生、愛、走、讀、考慮、耕種、支援等。
【第61句】:表示事物的形狀、性質或狀態的詞叫形容詞,如:大、聰明、干凈、紅的等。
【第62句】:表示數目和次序的詞叫數詞。基數詞表示數目的多少,如“【第1句】:【第2句】:【第3句】:四”;序數詞表示次序前后,通常由基數加“第”構成,如“第【第2句】:第三”。
【第63句】:量詞又叫單位詞,表示計算單位;物量詞,表示人與事物的單位,如個、只、雙、副等;動量詞,表示動作行為的單位,如次、趟、遍、頓等。
【第64句】:數詞和量詞常常連用,構成數量詞。表示事物單位的數量詞,常用在名詞前邊,如“一本書、一雙鞋、一副眼鏡”;表示動作、行為單位的數量詞常用在動詞后邊,如“走一趟、來一下、吃一頓、去一次”。
【第65句】:有指示、代替作用的'詞叫代詞。可以分為以下三小類:
①代替人或物名稱的詞叫人稱代詞,第一人稱代詞單數用“我”,復數用“我們”;第二人稱單數用“你”,敬稱用“您”,復數用“你們”;第三人稱單數用“他”、“她”或“它”,復數用“他們”。
②表示疑問的叫疑問代詞,如“誰”、“哪”。
③指人或事物的叫指示代詞,如“這個”、“那個”、“此處”、“彼處”等。
【第66句】:副詞常常用在動詞、形容詞前邊,表示動作行為的程度、范圍、時間等意義,常用的副詞有:很、非常、都、已經、忽然、到底、簡直等。
【第67句】:象聲詞是摹擬自然界聲音的詞,如: 河水 嘩嘩地流著;蜜蜂 嗡嗡地叫著。
【第68句】:嘆詞是表示感嘆或呼喚、應答的詞,如“唉、啊、哎呀、哼”等。
【第69句】:連詞是連接詞、短語、分句和文案的詞,如“和、而且、不但、或者”。
【第70句】:結構助詞主要有“的”、“地”、“得”,“的、地”表示兩個部分的修飾、限定關系,“得”表示補充關系,如:燦爛 的陽光;慢慢地說;高興 得跳了起來。
【第71句】:動態助詞主要有“著”、“了”、“過”,表示動作行為的狀態。“著”表示動作行為正在 進行中,“了”表示動作行為的實現,“過”表示曾經發生過。如:他走著(正在走);他走了(已經離開這里);他來過(表示曾經來過這里)。
【第72句】:語氣助詞主要有“的、了、嗎、吧、呢、啊、呀”,表示陳述、疑問、祈使、感嘆等語氣,都用在文案末尾。如:他會的(表示陳述);多美呀(表示感嘆)
【第73句】:文案的用途主要有四種:
①告訴別人一件事,這類文案叫陳述句;
②詢問別人一件事,這類文案叫疑問句;
③要求別人一件事,這類文案叫祈使句;
④表達自己的某種強烈感情,這類文案叫感嘆句。
【第74句】:陳述句句末用句號。肯定一件事,用“是”字句;否定一件事,用“不”、“沒”、“沒有”等。例如:他是個聰明的小孩;他沒有告訴我。
【第75句】:疑問句句末用問號。根據表示疑問的情況,可以分成四類:是非問、特指問、選擇問、正反問。
【第76句】:是非問:這種問句常用語氣詞“嗎”,回答時可以用點頭、搖頭的方式,或用肯定、否定作回答。如:這事你知道嗎?
【第77句】:特指問:用疑問代詞“誰、什么、哪、怎樣”等提問,要求對這些疑問代詞作回答,如:誰叫他來的?
【第78句】:選擇問:提出兩種(或幾種)看法,希望選擇一種回答,常用“是”和“還是”相呼應,也可以用語氣詞“呢”。如:咱們打籃球,還是打排球?你想學中醫呢,還是想學西醫?
【第79句】:正反問:用肯定否定并列的方式提問,要求用肯定或否定來回答。如:你是不是北京人?
【第80句】:祈使句的句末可以有“吧”、“呀”等語氣詞。祈使句也常用感嘆號(!),有“命令、請求、勸阻、禁止”等不同語氣。如:快把煙扔掉!
【第81句】:感嘆句句末用感嘆號(!),表達某種感情的文案。如:真美呀!
【第82句】:以動詞“是”作謂語的文案,叫“是”字句。基本格式是:主語+“是”+賓語。如:你是我們的好朋友。 否定的“是”字句的格式是:主語+“不是”+賓語。如:她不是大夫。
【第83句】:以動詞“有”作謂語的文案,叫“有”字句。基本格式是:主語+“有”+賓語。如:她有一 輛汽車。“有”字句的否定格式是:主語+“沒有”+賓語。如:她沒有汽車。
【第84句】:“把”字句,表示對某人、某事物施加某種動作并強調使某人、某事物產生某種結果或影響。如:你把你的意見說一說。
【第85句】:“被”字句,說明某人、某事物受到某動作的影響而產生某種結果,口語里也可以用“叫” 或“讓”表示。如:劉先生的畫被買走了;我的自行車讓小方借走了。否定句式是在“被”字前用“沒(有)”,如:畫沒有被買走。
【第86句】:表示兩個人或兩種事物在性狀或程度上的差別的文案叫比較句。漢語里表示比較的方法很多,用介詞“比”、“跟”,用動詞“像”、“不如”等。如:他比我高;我沒有他高。
【第87句】:由兩個或兩個以上單句構成的,有完整意義和一定語調的文案叫復句,它所包含的單句叫分句。分句與分句之間有一定的聯系,這種聯系是通過一定的語法手段(語序和關聯詞)來表示的。如:只有在特殊的情況下,才可以改變咱們的計劃。
【第88句】:按照分句之間的關系,可以把復句分為聯合復句和偏正復句兩大類型。聯合復句是由兩個或兩個以上的分句平等地連接起來的,分句之間的關系是并列的,分不出主次。如:他一邊喝茶,一邊看電視。偏正復句是由偏句和正句構成的,正句是全句的主要意義所在,偏句從種種關系上去說明、限制正句。如:風太大,所以比賽改期了。
【第89句】:在聯合復句中,分句與分句之間有各種不同的關系,常見的有并列關系、承接關系、遞進關系、選擇關系四種。如:
阿里漢字不僅寫得快,而且寫得很工整。(遞進關系)
這是臥室,那是書房。(并列關系)
您明天動身,還是后天動身?(選擇關系)
一下課,我就去你那兒。(承接關系)
【第90句】:偏正復句中,偏句與正句之間也有各種不同的關系,常見的有因果關系、轉折關系、條件關系、讓步關系等四種。如:
雖然他最近很忙,但是每天都按時鍛煉。(轉折關系)
由于天氣不好,飛機晚點了。(因果關系)
即使你不愿意參加,也沒關系。(讓步關系)
不管你來不來,我們也要討論。(條件關系)
【第91句】:標點符號是書面語言里不可缺少的輔助工具,它可以幫助讀者正確地了解文意。陳述語氣用句號“。”,疑問語氣用問號“?”,感嘆語氣用感嘆號“!”,祈使語氣可以根據語氣強弱分別用感嘆號或句號。
【第92句】:破折號“——”可以用來表示 說話中斷或口氣的突然轉換,如:今天我本來打算去一趟,可是——;還可以表示聲音的延長,如:他們走不上二三十步遠,忽聽得背后“啞——”的一聲大叫。破折號還可以表示注釋,如:今天是中國人的最大的傳統節日——春節。
【第93句】:在運用語言時,把一些動物、植物或沒有生命的事物寫得跟人一樣,叫“擬人”。如:月亮笑彎了腰。
【第94句】:比喻就是平常說的“打比方”,它包含三個成分:本體、喻體和比喻詞。
【第95句】:比喻詞有“象、如、若、仿佛”等的比喻是明喻,如:老師象園丁。
【第96句】:不用比喻詞,而用“是、當作、變成、成了”等聯接本體和喻體的是暗喻,也叫隱喻,如:老師是園丁。
【第97句】:直接用喻體代替本體的文案叫借喻,如:我們熱愛園丁。
【第98句】:對聯,也叫對子,是指懸掛或雕刻在門邊等處的聯語,分上、下兩聯,豎寫,右為上聯,左為下聯,上下兩聯字數必須相等,大體上對偶。
【第99句】:詞典和字典是經常必備的解釋疑惑、提供知識資料的工具書。
100、《漢語大字典》是一部以解釋漢字的形、音、義為主要任務的大型語文工具書,是到目前為止收漢字最多的字典,按部首排檢。
10【第1句】:《新華字典》,用漢語拼音字母和注音字母注音,出版以來,成為流傳最廣的一部小型字典。
10【第2句】:《現代漢語詞典》是以記錄普通話詞匯為主的中型詞典,供中等以上程度的讀者使用。
10【第3句】:《辭源》是閱讀古書用的工具書,收詞較廣,除古今詞語之外,還收有百科名詞術語。
10【第4句】:《辭海》是一部能滿足多方需要的,兼收語文詞語和社會科學、自然科學名詞術語的綜合性百科詞典,詞條按部首排列。
文學常識
【第1句】: 第一位女詩人是:蔡琰(文姬)
【第2句】: 第一部紀傳體通史:史記
【第3句】: 第一部詞典是:爾雅
【第4句】: 第一部大百科全書是:永樂大典
【第5句】: 第一部詩歌總集是:詩經
【第6句】: 第一部文選:昭明文選
【第7句】: 第一部字典:說文解字
【第8句】: 第一部神話集:山海經
【第9句】: 第一部文言志人小說集:世說新語
【第10句】: 第一部文言志怪小說集:搜神記
【第11句】: 第一部文案體著作:論語
【第12句】: 第一部編年體史書是:春秋
【第13句】: 第一部斷代史:漢書
【第14句】: 第一部兵書:孫子兵法
【第15句】: 文章西漢兩司馬:司馬遷。司馬相如
【第16句】: 樂府雙璧:木蘭詞 孔雀東南飛,加上《秦婦吟》為.......
.. 【第17句】: 史學雙璧:史記 資治通鑒
【第18句】: 二拍:初刻拍案驚奇 二刻拍案驚奇 (凌蒙初)
【第19句】: 大李杜:李白 杜甫 小李杜:李商隱 杜牧
【第20句】: 中國現代文壇的雙子星座:魯迅 郭沫若
【第21句】: 三不朽:立德 立功 立言
【第22句】: 三代:夏 商 周
【第23句】: 《春秋》三傳:左傳 公羊傳 谷梁傳
【第24句】: 三王:夏禹 商湯 周公
【第25句】: 三山:蓬萊 方丈 瀛洲
【第26句】: 三教:儒 釋 道
【第27句】: 三公:周時,司馬 司徒 司空
西漢,丞相 太尉 御史大夫
清明,太師 太傅 太保
【第28句】: 三曹:曹操 曹丕 曹植
【第29句】: 公安三袁:袁宗道 袁宏道 袁中道
【第30句】: 江南三大古樓:湖南岳陽樓 武昌黃鶴樓 南昌滕王閣
【第31句】: 歲寒三友:松 竹 梅
【第32句】: 三輔:左馮翊 右扶風 京兆尹
【第33句】: 科考三元:鄉試,會試,殿試和自的第一名(解元,會元,狀元)
【第34句】: 殿試三鼎甲:狀元 榜眼 探花
【第35句】: 中國三大國粹:京劇 中醫 中國畫
【第36句】: 三言:喻世明言 警世通言 醒世恒言(馮夢龍)
【第37句】: 儒家經典三禮:周禮 儀禮 禮記
【第38句】: 三吏:新安吏 石壕吏 潼關吏
【第39句】: 三別:新婚別 垂老別 無家別
【第40句】: 郭沫若 “女神”三部曲:女神之再生 湘果 棠棣之花
【第41句】: 茅盾“蝕”三部曲:幻滅 動搖 追求
農村三部曲:春蠶 秋收 殘冬
【第42句】: 巴金“愛情”三部曲:霧 雨 電
“激流”三部曲:家 春 秋
【第43句】: 第一部國別史:國語
【第44句】: 第一部記錄謀臣策士門客言行的專集:國策 戰國策
【第45句】: 第一部專記個人言行的歷史散文:晏子春秋
【第46句】: 第一位偉大的愛國詩人:屈原
【第47句】: 第一首長篇敘事詩:孔雀東南飛(357句,1785字)
【第48句】: 第一部文學批評專著:《典論•論文》(曹丕)
【第49句】: 第一位田園詩人:東晉,陶淵明
【第50句】: 第一部文學理論和評論專著:南北朝梁人劉勰的《文心雕龍》
【第51句】: 第一部詩歌理論和評論專著:南北朝梁人鐘嶸的《詩品》
【第52句】: 第一部科普作品,以筆記體寫成的'綜合性學術著作:北宋的沈括的《夢溪筆談》
【第53句】: 第一部日記體游記:明代的徐宏祖的《徐霞客游記》
【第54句】: 第一位女詞人,亦稱“一代詞宗”:李清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