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風波描寫作者豪邁的句子集錦200句

網絡整理 分享 時間: 收藏本文

定風波描寫作者豪邁的句子集錦200句

蘇軾《定風波》全詩及賞析

導語:蘇軾是北宋時期卓有貢獻的詞人,他在創作實踐中,全面繼承了前人詞作的題材范圍,豐富了詞作的題材范圍,豐富了詞作的思想內容,提高了詞作的文學地位。下面和小編一起來看蘇軾《定風波》全詩及賞析,希望有所幫助!

《定風波》原文

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狽,余獨不覺。已而遂晴,故作此詞。

莫聽穿林打葉聲,何妨吟嘯且徐行。竹杖芒鞋輕勝馬,誰怕?一蓑煙雨任平生。

料峭春風吹酒醒,微冷,山頭斜照卻相迎。回首向來蕭瑟處,歸去,也無風雨也無晴。

《定風波》賞析

首句“莫聽穿林打葉聲”,一方面渲染出雨驟風狂,另一方面又以“莫聽”二字點明外物不足縈懷之意。“何妨吟嘯且徐行”,是前一句的延伸。在雨中照常徐徐行步,呼應小序“同行皆狼狽,余獨不覺”,又引出下文“誰怕”即不怕來。“何妨”二字透出一點俏皮,更增加挑戰色彩。

首兩句是全篇樞紐,以下詞情都是由此生發。“竹杖芒鞋輕勝馬”,寫詞人竹杖芒鞋,頂風沖雨,從容前行,以“輕勝馬”的自我感受,傳達出一種搏擊風雨、笑傲人生的輕松、喜悅和豪邁之情。“一蓑煙雨任平生”,此句更進一步,由眼前風雨推及整個人生,有力地強化了作者面對人生的風風雨雨而我行我素、不畏坎坷的超然情懷。

以上數句,表現出曠達超逸的胸襟,充滿清曠豪放之氣,寄寓著獨到的人生感悟,讀來使人耳目為之一新,心胸為之舒闊。過片到“山頭斜照卻相迎”三句,是寫雨過天晴的景象。這幾句既與上片所寫風雨對應,又為下文所發人生感慨作鋪墊。

結拍“回首向來蕭瑟處,歸去,也無風雨也無晴”。這飽含人生哲理意味的.點睛之筆,道出了詞人在大自然微妙的一瞬所獲得的頓悟和啟示:自然界的雨晴既屬尋常,毫無差別,社會人生中的政治風云、榮辱得失又何足掛齒?句中“蕭瑟”二字,意謂風雨之聲,與上片“穿林打葉聲”相應和。“風雨”二字,一語雙關,既指野外途中所遇風雨,又暗指幾乎致他于死地的政治"風雨"和人生險途。

縱觀全詞,一種醒醉全無、無喜無悲、勝敗兩忘的人生哲學和處世態度呈現在讀者面前。讀罷全詞,人生的沉浮、情感的憂樂,在我們的理念中自會有一番全新的體悟。

詞前小序云:“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同行借狼狽,余獨不覺。已而遂晴,故作此”。據《東坡志林》記載:“黃州東南三十里為沙湖,亦曰螺師店,予買田其間,因往相田”。全詞緊扣途中遇雨這樣一件生活中的小事,來寫自己當時的內心感受。篇中的“風雨”、“竹杖芒鞋”、“斜照”等詞語,既是眼前景物的實寫,又不乏比興象征的意味,是詞人的人生境遇和情感體驗的外化。全篇即景抒情,語言自然流暢,蘊涵著深刻的人生哲理,體現了東坡詞獨特的審美風格。

首句寫雨點打在樹葉上,發出聲響,這是客觀存在;而冠以“莫聽”二字,便有了外物不足縈懷之意,作者的性格就顯現出來了。“何妨”句是上一句的延伸。吟嘯,吟詩長嘯,表示意態安閑,在這里也就是吟詩的意思。詞人不在意風雨,具體的反應又怎樣呢?他在雨中吟哦著詩句,甚至腳步比從前還慢了些哩!瀟灑鎮靜之中多少又帶些倔強。“竹杖芒鞋”三句并非實景,而是作者當時的心中事,或者也可看作是他的人生哲學和政治宣言。芒鞋,即草鞋。誰怕,有什么可怕的。平生,指平日、平素。作者當時是否真的是“竹杖芒鞋”,并不重要;而小序中已言“雨具先去”,則此際必無披蓑衣的可能。所應玩味的是,拄著竹杖,穿著草鞋,本是閑人或隱者的裝束,而馬則是官員和忙人用的,所謂的“行人路上馬蹄忙”。都是行具,故可拿來作比。但竹杖芒鞋雖然輕便,在雨中行路用它,難免不拖泥帶水,焉能與騎馬之快捷相比?玩味詞意,這個“輕”字并非指行走之輕快,分明指心情的輕松,大有“無官一身輕”之意,與“眼邊無俗物,多病也身輕”(杜甫《漫成二首》之一)中的“輕”字亦同。詞人想,只要懷著輕松曠達的心情去面對,自然界的風雨也好,政治上的風雨(指貶謫生活)也好,又都算得了什么,有什么可怕的呢?況且,我這么多年,不就是這樣風風雨雨過來的嗎?此際我且吟詩,風雨隨它去吧!

蘇軾《春宵》全詩賞析

[出自] 北宋 蘇軾 《春宵》

春宵一刻值千金,花有清香月有陰。

歌管樓亭聲細細,秋千院落夜沉沉。

注釋:

歌管:謂唱歌奏樂。

夜沉沉:形容夜深。

參考譯文

春天的夜晚因短暫而更加珍貴。花兒散發著絲絲縷縷的清香,月光在花下投射出朦朧的陰影。樓臺深處,富貴人家還在輕歌曼舞,那輕輕的歌聲和管樂聲還不時地彌散于醉人的夜色中。夜已經很深了,掛著秋千的庭院已是一片寂靜。

賞析:

《春宵》是宋代大文學家蘇軾的詩作。此詩前二句寫清幽宜人的春夜美景,告訴人們應珍惜美好的光陰;后兩句寫富貴人家輕吹低唱,在良宵美景中盡情享樂的情景。全篇語言明白如話,而立意深沉含蓄,耐人尋味。

“春宵一刻值千金,花有清香月有陰”二句寫的是春夜美景、光陰的珍貴。春天的夜晚,是那樣寶貴,因為花兒散放著醉人的清香,月亮也有朦朧的陰影之美。這兩句詩構成因果關系,前句為果,后句為因。這里不僅寫出了夜景的清麗幽美,景色宜人,更是在告訴人們光陰的寶貴。

“歌管樓臺聲細細,秋千院落夜沉沉”二句按意思應為“樓臺歌管聲細細,院落秋千夜沉沉”,在詩中語序作了調整,是因為詩歌格律使然。這兩句寫的是官宦貴族階層的人們在抓緊一切時間戲耍、玩樂、享受的情景。詩人描繪那些留連光景,在春夜輕吹低唱的.人們正沉醉在良宵美景之中。對于他們來說,這樣的良夜春景,更顯得珍貴。這樣的描寫也反映了官宦貴族人家紙醉金迷的奢侈生活,不無諷刺意味。

此詩全篇寫得明白如話卻又立意深沉。在冷靜自然的描寫中,含蓄委婉地透露出作者對醉生夢死、貪圖享樂、不惜光陰的人的深深譴責。詩句華美而含蓄,耐人尋味。特別是“春宵一刻值千金”,成了千古傳誦的名句,后來人們常常用來形容良辰美景的短暫和寶貴。

蘇東坡的詩詞,以風格豪放、氣勢雄渾、激情奔放、想象豐富、意境清新而著稱于宋代詩壇。在這首詩中,他以清新的筆致描寫了春夜里迷人的景色,寫花香,寫月色,寫高樓里傳出的幽幽細吟的歌樂聲,也寫富貴人家為了不讓美好的時光白白過去,都在盡情地尋歡作樂,充分體現了他的卓越才華。

蘇軾《新城道中》全詩賞析

《新城道中》二首是宋代大文學家蘇軾于公元1073年(宋神宗熙寧六年)舊歷二月視察杭州屬縣,自富陽經過新城(今富陽新登鎮)時所作。這兩首詩寫出作者在這次出巡途中見到的美景和在這次山行中感受到的樂趣。

新城道中

北宋

【作者】蘇軾

【體裁】七言律詩

【其一】

東風知我欲山行,吹斷檐間積雨聲。

嶺上晴云披絮帽,樹頭初日掛銅鉦。

野桃含笑竹籬短,溪柳自搖沙水清。

西崦人家應最樂,煮芹燒筍餉春耕。

【其二】

身世悠悠我此行,溪邊委轡聽溪聲。

散材畏見搜林斧,疲馬思聞卷旆鉦。

細雨足時茶戶喜,亂山深處長官清。

人間岐路知多少?試向桑田問耦耕。

注釋

①新城——宋代杭州的一個屬縣,在今浙江省富陽縣。

②東風——春風

③吹斷檐間積雨聲——吹停了屋外下了很久的雨。積雨,連綿不斷、下了很久的雨。

④絮帽——絲綿帽子。

⑤銅鉦——古代一種銅制的樂器,又名丁寧,形狀像鐘,打擊發聲。

⑥西崦——本是山名,即崦嵫山,在今甘肅天水西境,這里泛指山。西崦,意思是西山地區。

⑦餉——用食物款待別人。

鑒賞

《新城道中》其一寫作者出巡時途中所見的美麗景色,愉快地贊美了山村人家和平的勞動生活。

首聯:“東風知我欲山行,吹斷檐間積雨聲”,寫詩人正打算去山里,恰好這時春風吹斷了屋檐下積雨的聲音,他心里愉悅,因而覺得春風極通人性,仿佛知道他這羈旅之人要去山里,特意為之吹斷了積雨。這樣寫,就使“東風”著上了人的感情色彩,也即所謂“以我觀物,物皆著我之色彩”。

這一聯詩,寫“我欲山行”,寫春風吹斷了積雨,新穎別致,饒有詩意,有領起下文描寫春晴之日山村風物、山人生活的作用,也為全詩寫景抒情奠定了輕松活潑的基調。

頷聯,描寫春晨山村晴景:“嶺上晴云披絮帽,樹頭初日掛銅鉦。”詩人選擇了山頭、白云、樹梢、初升的太陽等四種自然景物來加以描繪,并以“披絮帽”(戴棉絮制成的帽子)與“掛銅鉦”(掛銅盤)分別比喻“嶺上晴云”與“樹頭初日”。以絮喻白云并非蘇軾首創,此前韓愈就有“晴云如擘(bò)絮”的詩句(見《晚寄張十八助教周郎博士》),但蘇詩用“披絮帽”來比喻籠罩在山頭上的白云,在前人的基礎上有所突破,更為貼切、形象、生動。詩人以“掛銅鉦”喻“樹頭初日”也基本上達到了“形似”。

頸聯繼續描寫山村的自然景物,語言生動,詩意盎然。出句“野桃含笑竹籬短”重在描寫“野桃”,對句“溪柳自搖沙水清”主要是刻畫“溪柳”。前者以“野桃含笑”這擬人化的詩語形象生動地反映出野生的桃樹鮮花綻開;而以“竹籬短”三字側面烘托“野桃”高過竹籬。后者寫溪邊柳的枝條在春風吹拂下搖曳多姿、翩翩起舞。寫活了“野桃”、“溪柳”,使山村自然景物充滿了勃勃生機,洋溢著歡快的氣氛。

尾聯由自然景物的描寫轉入對農人及其生活的反映,更增添了這種喜情。此聯緊扣一個“樂”字。雨過天晴,春暖花開,景致優美,令人心曠神怡,何況這又是鬧春耕的大好時光。如此美景良辰不能不使農人倍感歡欣。西崦(西山)人家又是煮芹,又是燒筍,忙著春耕,其樂無窮。

《新城道中》(其一)這首詩意境優美:山嶺白云繚繞,樹梢朝陽懸掛,野桃笑臉迎人,溪柳搖曳多姿,溪水清澈見底,這充滿生機的景色與西山人家煮芹燒筍喜鬧春耕的生動場面以及詩人歡快的.心情交織在一起,詩意盎然,散發著泥土的馨香與生活的氣息,組成一幅詩意盎然的山村風物畫。

這首七言律詩中間四句組成一套山水畫屏。前兩句描寫遠景,用的是比喻手法:山峰戴上潔白的絮帽,樹枝掛著明亮的銅鑼,把晴天云朵和初升的太陽寫得形象生動而富有神采;后兩句描寫近景,用的是擬人手法:野桃花倚籬而笑,楊柳枝無風自搖,自然景物被賦予人的神態舉止,真是嫵媚極了。進得山來,桃花笑,柳條舞,一路喜氣盈盈。新奇的比喻,巧妙的擬人,不僅描繪出山野花木之美,而且烘托出詩人山行之樂,內心之樂和景色之美互相影響,互相滲透。這就是人們最愛追求的那種藝術境界:情景相生。

第二首繼寫山行時的感慨,及將至新城時問路的情形,與第一首詩詞意銜接。此詩的末兩句用《論語》中的典故喻歸隱之意。

《新城道中》第二首由寫景色為主轉入抒情為主,寫詩人蘇東坡山行時的感該。行進在這崎嶇漫長的山路,不禁使詩人聯想到人生的旅途同樣也是這樣崎嶇而漫長。行進在這崎嶇漫長的山路上,不禁使詩人聯想到人生的旅途,同樣是這樣崎嶇而漫長。有山重水復,也有柳暗花明;有陰風慘雨,也有雨過天晴。應該怎樣對待自己的人生?

首聯:身世悠悠我此行,溪邊委轡聽溪聲。詩人放松了韁繩,任馬兒沿著山里的小溪緩緩前行,詩人在馬背上陷入了沉思。

頷聯:散材畏見搜林斧,疲馬思聞卷旆鉦。散材和疲馬都是作者自況,在宋朝激烈的黨爭中,蘇東坡無法在朝廷立足,才請求外調杭州任地方官。散材,指無用之才,用的是《莊子》的典故。搜林斧比喻政敵的迫害,詩人對政治斗爭、官場角逐早已經感到厭倦,就好比久在沙場的戰馬,已經疲憊不堪,很像聽到鳴金收兵的訊號。

頸聯:細雨足時茶戶喜,亂山深處長官清。詩人想到了幾日春雨給茶農帶來的喜悅,想到了為官清正的友人新城縣令曹端友。臨近新城,沉思之間,詩人卻迷路了。

尾聯:人間岐路知多少,試向桑田問耦耕。詩人向田園中的農夫問路,同時也暗用了《論語》中孔子向隱者長沮、桀溺問路的典故,詩人以此表達自己歸隱的心。

蘇軾《定風波》賞析

宋神宗元豐二年(1079)八月,蘇軾于湖州知州任上,以作詩指斥乘輿、譏切時政的罪名下御史臺,釀成有名的“烏臺詩案”。年底,詔責水部員外郎黃州團練副使,本州安置,翌年二月至黃州(今湖北黃岡市)。這首《定風波》詞就作于到黃州第三年的春天。

莫聽穿林打葉聲,何妨吟嘯且徐行。竹杖芒鞋輕勝馬,誰怕?一蓑煙雨任平生。料峭春風吹酒醒,微冷。山頭斜照卻相迎。回首向來蕭瑟處,歸去,也無風雨也無晴。

詞前小序云:“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同行借狼狽,余獨不覺。已而遂晴,故作此”。據《東坡志林》記載:“黃州東南三十里為沙湖,亦曰螺師店,予買田其間,因往相田”。全詞緊扣途中遇雨這樣一件生活中的小事,來寫自己當時的內心感受。篇中的“風雨”、“竹杖芒鞋”、“斜照”等詞語,既是眼前景物的實寫,又不乏比興象征的意味,是詞人的人生境遇和情感體驗的外化。全篇即景抒情,語言自然流暢,蘊涵著深刻的人生哲理,體現了東坡詞獨特的審美風格。

詞的上片寫冒雨徐行時的心境。首句寫雨點打在樹葉上,發出聲響,這是客觀存在;而冠以“莫聽”二字,便有了外物不足縈懷之意,作者的性格就顯現出來了。“何妨”句是上一句的延伸。吟嘯,吟詩長嘯,表示意態安閑,在這里也就是吟詩的意思。詞人不在意風雨,具體的反應又怎樣呢?他在雨中吟哦著詩句,甚至腳步比從前還慢了些哩!瀟灑鎮靜之中多少又帶些倔強。“竹杖芒鞋”三句并非實景,而是作者當時的心中事,或者也可看作是他的人生哲學和政治宣言。芒鞋,即草鞋。誰怕,有什么可怕的。平生,指平日、平素。作者當時是否真的是“竹杖芒鞋”,并不重要;而小序中已言“雨具先去”,則此際必無披蓑衣的可能。所應玩味的是,拄著竹杖,穿著草鞋,本是閑人或隱者的裝束,而馬則是官員和忙人用的,所謂的“行人路上馬蹄忙”。都是行具,故可拿來作比。但竹杖芒鞋雖然輕便,在雨中行路用它,難免不拖泥帶水,焉能與騎馬之快捷相比?玩味詞意,這個“輕”字并非指行走之輕快,分明指心情的輕松,大有“無官一身輕”之意,與“眼邊無俗物,多病也身輕”(杜甫《漫成二首》之一)中的“輕”字亦同。詞人想,只要懷著輕松曠達的心情去面對,自然界的風雨也好,政治上的'風雨(指貶謫生活)也好,又都算得了什么,有什么可怕的呢?況且,我這么多年,不就是這樣風風雨雨過來的嗎?此際我且吟詩,風雨隨它去吧!

下片寫雨晴后的景色和感受。“料峭春風”三句,由心中事折回到眼前景。剛才是帶酒冒雨而行,雖衣裳盡濕而并不覺冷。現在雨停風起,始感微涼,而山頭夕陽又給詞人送來些許暖意,好象特意迎接他似的。“相迎”二字見性情。作者常常能在逆境中看到曙光,不讓這暫時的逆境左右自己的心情,這也就是他的曠達之處了。“回首”三句復道心中事,含蘊深邃。向來,即方才的意思。“回首向來蕭瑟處”,即是指回望方才的遇雨之處,也是對自己平生經歷過的宦海風波的感悟和反思。詞人反思的結果是:“歸去”。陶淵明的退隱躬耕,是詞人所仰慕的,但終其一生,詞人從未有過真正意義上的退隱。“未成小隱聊中隱”(《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樓醉書》其五)。質言之,他所追求的并非外在的“身”的退隱,而是內在的“心”的退隱;所欲歸之處,也并非家鄉眉州,而是一個能使他敏感復雜的靈魂得以安放的精神家園。“此心安處,即是吾鄉”。也正因如此,詞人以“也無風雨也無晴”收束全篇,精警深刻,耐人尋味。方才遇雨時,詞人沒有盼晴,也不認為風雨有什么不好;現在天雖晴了,喜悅之情也淡得近乎沒有。因為自然界和仕途上有晴有雨,有順境有逆境,但在詞人心中卻無晴雨,因為“凡所有象,皆是虛妄。應無所住,而生其心”(《金剛經》)。詞人始終是泰然自若的。結句透過一層來寫,是篇中的主旨,也是蘇軾詩歌的典型風格──“坡仙化境”的很好體現。所謂的“坡仙化境”,就是在深摯、迫切、執著之后,忽然能夠回轉、放開,有類釋家的先“執”后“破”。在此詞中,“一蓑煙雨任平生”,瀟灑鎮靜中不免帶些抗爭之心,也仍是另一種形式的“執”;“也無風雨也無晴”,則是對之的升華。如果將上片的結句比喻作禪宗里神秀和尚的偈語“時時勤拂拭,勿使惹塵埃”,則蘇軾此時“回頭自笑風波地,閉眼聊觀夢幻身”(《次韻王延老退居見寄二首》其一),似乎頓悟到了方才的冒雨徐行也多少有些作態。現在雨過天晴,一切都象什么也沒有發生似的,有如六祖慧能的“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詞人這才回到真我,體悟到生命的真諦,這也才是真正的徹底的“破”。

在蘇軾現存的360多首詞作中,“歸”字竟出現了100馀次,這是深可玩味的現象。李澤厚先生說:“蘇軾一生并未退隱,也從未真正‘歸田’,但他通過詩文所表達出來的那種人生空漠之感,卻比前人任何口頭上或事實上的‘退隱’、‘歸田’、‘遁世’要更深刻更沉重。因為,蘇軾詩文中所表達出來的這種‘退隱’心緒,已不只是對政治的退避,而是一種對社會的退避”(《美的歷程》)。在《臨江仙·夜歸臨皋》一詞中,由于結尾“小舟從此逝,江海寄馀生”兩句所表達的棄官歸隱之念,以至于“翌日喧傳子瞻夜作此詞,掛冠服江邊,拿舟長嘯去矣。郡守徐君猷聞之,驚且懼,以為州失罪人,急命駕往謁。則子瞻鼻鼾如雷,猶未興也”(葉夢得《避暑錄話》卷二)。“本來,又何必那樣呢?因為根本逃不掉這個人世大羅網”(《美的歷程》)。無論是人間天上,抑或是廊廟江湖,對于蘇軾來說均是“外部世界”,本無區別。他最后的歸宿只能是自己的“內心世界”。所謂的“也無風雨也無晴”和“小舟從此逝,江海寄馀生”,實際只是詞人希望獲得精神解脫的一種象喻而已。

曠達──頓悟──感傷,是蘇軾文學作品中所特有的一種情感模式。他一生屢遇艱危而不悔,身處逆境而泰然,但內心深處的感傷卻總是難以排遣。這種感傷有時很濃,有時又很淡,并常常隱藏在他爽朗或自嘲的笑聲的背后。他的《蝶戀花》(花褪殘紅青杏小)一詞的下片:“墻里秋千墻外道。墻外行人,墻里佳人笑。笑漸不聞聲漸悄,多情卻被無情惱”。行人(指作者自己)自知無法看到墻內佳人的身姿容貌,只想再駐足聆聽一會兒,孰料佳人此際已蕩罷秋千離去,尚不知墻外還有一個多情的行人,這怎不令人懊惱呢!佳人之“無情”,乃因不知有墻外“多情”行人的存在,而世間帶有普遍性與必然性“人世多錯迕”之事,又何止此一件呢?蘇軾一生忠而見疑,直而見謗,此際落得個遠謫嶺南的下場,不也正是“多情卻被無情惱”嗎?他嘲笑自己的多情,也就是在嘲笑那些加在自己身上的不公的命運,在笑一切悲劇啊!

主站蜘蛛池模板: 国产边摸边吃奶叫床视频| 老师在办公室被躁在线观看| 黄色免费网站网址| 高潮毛片无遮挡高清免费视频| 青青青国产在线观看| 美女扒开屁股让男人桶| 男女免费爽爽爽在线视频| 欧美精品va在线观看| 欧美videos在线观看| 日本免费精品视频| 小说区图片区综合久久88| 国内揄拍国内精品少妇国语| 国产热re99久久6国产精品| 国产人与zoxxxx另类| 免费观看性生活大片| 亚洲成a人不卡在线观看| 久久综合综合久久综合| 中文字幕专区高清在线观看| av在线亚洲欧洲日产一区二区| 2018天天弄| 色屁屁www欧美激情在线观看| 精品久久久久久久久中文字幕| 毛片女人毛片一级毛片毛片| 日韩制服丝袜在线| 婷婷亚洲综合五月天小说在线| 国产精品午夜爆乳美女| 国产99视频精品免视看7| 亚洲第一区精品日韩在线播放| 久久精品国产9久久综合| yy6080亚洲一级理论| 国产情侣一区二区| 真正全免费视频a毛片| 有没有毛片网站| 太深太粗太爽太猛了视频| 国产成人精品三级麻豆| 假山后面的呻吟喘息h| 乱人伦中文字幕电影| a级毛片免费全部播放| 高清伦理电影在线看| 激情小说第一页| 抬头见喜全集免费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