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人稱描寫花的句子集錦60句
王維描寫花的詩句
一代田園王維的代表王維,對花描寫的詩句都有哪些呢?以下是小編整理的王維描寫花的詩句,歡迎參考閱讀!
雜詩三首·其二
唐代:王維
君自故鄉(xiāng)來,應(yīng)知故鄉(xiāng)事。
來日綺窗前,寒梅著花未?
譯文
您是剛從我們家鄉(xiāng)來的,一定了解家鄉(xiāng)的人情世態(tài)。
請問您來的時候我家雕畫花紋的窗戶前,那一株臘梅花開了沒有?
創(chuàng)作背景
王維在孟津住了十余年,久在異鄉(xiāng),忽然他鄉(xiāng)遇故知,激起了是王維強烈的鄉(xiāng)思,因此做此詩表達自己強烈的思鄉(xiāng)之情。
鑒賞
這首詩通篇運用借問法,以第一人稱敘寫。四句都是游子向故鄉(xiāng)來人的詢問之辭。游子離家日久,不免思家懷內(nèi)。遇到故鄉(xiāng)來人,迫不及待地打聽家中情事。他關(guān)心的事情一定很多,其中最關(guān)心的是他的妻子。但他偏偏不直接問妻子的情況,也不問其他重大的事,卻問起窗前的那株寒梅開花了沒有,似乎不可思議。細細品味,這一問,確如前人所說,問得“淡絕妙絕”。窗前著一“綺”字,則窗中之人,必是游子魂牽夢繞的佳人愛妻。清黃叔燦《唐詩箋評》說:“‘綺窗前’三字,含情無限。”體味精妙。而這株亭亭玉立于綺窗前的“寒梅”,更耐人尋味。它或許是愛妻親手栽植,或許傾聽過他們夫妻二人的山盟海誓,總之,是他們愛情的見證或象征。因此,游子對它有著深刻的印象和特別的感情。他不直接說思念故鄉(xiāng)、親人,而對寒梅開花沒有這一微小的卻又牽動著他情懷的事物表示關(guān)切,而把對故鄉(xiāng)和妻子的思念,對往事的回憶眷戀,表現(xiàn)得格外含蓄、濃烈、深厚。
王維深諳五言絕句篇幅短小,宜于以小見大、以少總多的藝術(shù)特點,將抒情主人公交集的百感一一芟除,只留下一點情懷,將他靈視中所映現(xiàn)出的故鄉(xiāng)種種景物意象盡量刪減,只留下窗前那一樹梅花,正是在這凈化得無法再凈化的情思和景物的描寫中,透露出無限情味,引人生出無窮遐想。清人宋顧樂《唐人萬首絕句選》評此詩:“以微物懸念,傳出件件關(guān)心,思家之切。”說得頗中肯。
羅宗強先生在論述盛唐王維善于將情思和境界高度凈化時,將王維這首詩與初唐王維王績《在京思故園見鄉(xiāng)人問》詩作了比較。兩詩的題材內(nèi)容十分類似。
王維詩寫得質(zhì)樸自然,感情也真摯動人,但詩中寫自己遇到故鄉(xiāng)來人詢問故鄉(xiāng)情事,一連問了子侄、栽樹、建茅齋、植竹、種桷、水渠、石苔、果園、林花等一系列問題,“他把見到故鄉(xiāng)人那種什么都想了解的心情和盤托出,沒有經(jīng)過刪汰,沒有加以凈化。因此,這許多問,也就沒有王維的一問所給人的印象深。”通過這一比較,足以顯示出“王維是一位在意境創(chuàng)造中追求情思與景物的凈化的高手”(羅宗強《唐詩小史》)。
辛夷塢
唐代:王維
木末芙蓉花,山中發(fā)紅萼。
澗戶寂無人,紛紛開且落。
譯文
枝條最頂端的木芙蓉花,在山中綻放鮮紅的花萼。
澗口一片寂靜杳無人跡,紛紛揚揚獨自開了又落。
鑒賞
辛夷塢,藍田輞川(今陜西省藍田縣內(nèi))風景勝地,王維輞川別業(yè)(別墅)附近。塢,四面高、中部低的小塊地方。
這首《辛夷塢》是王維《輞川集》詩二十首之第十八首。這組詩全是五絕,猶如一幅幅精美的繪畫小品,從多方面描繪了輞川一帶的風物。王維很善于從平凡的事物中發(fā)現(xiàn)美,不僅以細致的筆墨寫出景物的鮮明形象,而且往往從景物中寫出一種環(huán)境氣氛和精神氣質(zhì)。
“木末芙蓉花,山中發(fā)紅萼。”木末,指樹杪。辛夷花不同于梅花、桃花之類。它的花苞打在每一根枝條的最末端上,形如毛筆,所以用“木末”二字是很準確的。“芙蓉花”,即指辛夷,辛夷含苞待放時,很象荷花箭,花瓣的顏色也近似荷花。裴迪《輞川集》和詩有“況有辛夷花,色與芙蓉亂”的句子,可用來作為注腳。詩的前兩句著重寫花的“發(fā)”。當春天來到人間,辛夷在生命力的催動下,欣欣然地綻開神秘的蓓蕾,是那樣燦爛,好似云蒸霞蔚,顯示著一派春光。詩的后兩句寫花的“落”。這山中的紅萼,點綴著寂寞的澗戶,隨著時間的推移,最后紛紛揚揚地向人間灑下片片落英,了結(jié)了它一年的花期。短短四句詩,在描繪了辛夷花的美好形象的同時,又寫出了一種落寞的景況和環(huán)境。
王維寫輞川詩時是在晚年,即安史之亂以前。自唐玄宗開元二十四年(736)張九齡罷知政事,李林甫一派反動勢力上臺,朝政黑暗,社會矛盾日趨尖銳。王維雖然在朝,他傾向于張九齡的開明政治,對現(xiàn)實十分不滿而又無能為力,內(nèi)心矛盾,產(chǎn)生退隱歸田的思想而又戀于祿位。他于是先后在長安附近的終南山和輞川建立別墅,過著亦仕亦隱的生活。
輞川詩以田園山水為題材,描繪自然優(yōu)美的景色,表現(xiàn)幽靜的境界,但其中也有一些寄慨,透露了王維內(nèi)心的苦悶。如:“來者復為誰,空悲昔人有”(《孟城坳》),“上下華子岡,惆悵情何極”(《華子岡》)。特別是緊接《辛夷塢》之后的《漆園》的“偶寄一微官,婆娑數(shù)株樹”就更為感傷了。《世說新語》第二十八:“桓玄敗后,殷仲文還為大司馬咨議,意似二三,非復往日。大司馬府聽(廳)前,有一老槐,甚扶疏。殷因月朔,與眾在聽(廳),視槐良久,嘆曰:‘槐樹婆娑,復無生意’”。王維暗用此事,表達其政治上的苦悶和內(nèi)心的矛盾。這首《辛夷塢》與《漆園》詩意互有聯(lián)系,它是以花在無人的山澗自開自落的可悲命運,寄托自己才能被壓抑埋沒的感傷情緒,有一定現(xiàn)實意義。全詩用比的手法,有優(yōu)美生動的形象和樂府民歌的韻味,詩意極其含蓄。宋人方回認為此詩是輞川詩中的佳篇,“有一唱三嘆不可窮之妙”(《瀛奎律髓》)。我想,其妙不在“幽極”,應(yīng)在它的精巧寓意。
田園樂七首·其六 / 閑居
唐代:王維
桃紅復含宿雨,柳綠更帶朝煙。
花落家童未掃,鶯啼山客猶眠。
譯文
紅色的桃花還含著隔夜的新雨,碧綠的柳絲更帶著淡淡的春煙。
花瓣凋落家中的小童沒有打掃,黃鶯啼叫閑逸的山客猶自酣眠。
賞析
詩中寫到春“眠”、“鶯啼”、“花落”、“宿雨”,與孟浩然的.五絕《春曉》相似。兩首詩寫的生活內(nèi)容有那么多相類之處,而意境卻很不相同。彼此相較,最易見出王維此詩的兩個顯著特點。
第一個特點是繪形繪色,詩中有畫。這并不等于說孟詩就無畫,只不過孟詩重在寫意,雖然也提到花鳥風雨,但并不細致描繪,它的境是讓讀者從詩意間接悟到的。王維此詩可完全不同,它不但有大的構(gòu)圖,而且有具體鮮明的設(shè)色和細節(jié)描畫。寫桃花、柳絲、鶯啼,捕捉住春天富于特征的景物,這里,桃、柳、鶯都是確指,比孟詩一般地提到花、鳥更具體,更容易喚起直觀印象。通過“宿雨”、“朝煙”來寫“夜來風雨”,也有同樣的藝術(shù)效果。在勾勒景物基礎(chǔ)上,進而有著色,“紅”、“綠”兩個顏色字的運用,使景物鮮明怡目。讀者眼前會展現(xiàn)一派柳暗花明的圖畫。“桃之夭夭,灼灼其華”,加上“楊柳依依”,景物宜人。著色之后還有進一層渲染:深紅淺紅的花瓣上略帶隔夜的雨滴,色澤更柔和可愛,雨后空氣澄鮮,彌散著冉冉花香;碧綠的柳絲籠在一片若有若無的水煙中,更裊娜迷人。經(jīng)過層層渲染、細致描繪,詩境自成一幅工筆重彩的圖畫;相比之下,孟詩則似不著色的寫意畫。一個妙在有色,一個妙在無色。孟詩從“春眠不覺曉”寫起,先見人,后入境。王詩正好相反,在入境后才見到人。因為有“宿雨”,所以有“花落”。花落就該打掃,然而“家童未掃”。未掃非不掃,乃是因為清晨人尚未起的緣故。無人過問滿地落花的情景,別有一番清幽的意趣。這正是王維所偏愛的境界。“未掃”二字有意無意得之,毫不著力,渾然無跡。末了寫到“鶯啼”,鶯啼卻不驚夢,山客猶自酣睡,這正是一幅“春眠不覺曉”的入神圖畫。但與孟詩又有微妙的差異,孟詩從“春眠不覺曉”寫起,其實人已醒了,所以有“處處聞啼鳥”的愉快和“花落知多少”的懸念,其意境可用“春意鬧”的“鬧”字概括。此詩最后才寫到春眠,人睡得酣恬安穩(wěn),于身外之境一無所知。花落鶯啼雖有動靜有聲響,只襯托得“山客”的居處與心境越見寧靜,所以其意境主在“靜”字上。王維之“樂”也就在這里。崇尚靜寂的思想固有消極的一面,然而,王維詩難能可貴在它的靜境與寂滅到底有不同。他能通過動靜相成,寫出靜中的生趣,給人的感覺仍是清新明朗的美。唐詩有意境渾成的特點,但具體表現(xiàn)時仍有兩類,一種偏于意,如孟詩《春曉》就是;另一種偏于境,如此詩就是。而由境生情,詩中有畫。是此詩最顯著優(yōu)點。
第二個特點是對仗工致,音韻鏗鏘。孟詩《春曉》是古體五言絕句,在格律和音律上都很自由。由于孟詩散行,意脈一貫,有行云流水之妙。此詩則另有一工,因?qū)俳w六言絕句,格律極精嚴。從駢偶上看,不但“桃紅”與“柳綠”、“宿雨”與“朝煙”等實詞對仗工穩(wěn),連虛字的對仗也很經(jīng)心。如“復”與“更”相對,在句中都有遞進詩意的作用;“未”與“猶”對,在句中都有轉(zhuǎn)折詩意的作用。“含”與“帶”兩個動詞在詞義上都有主動色彩,使客觀景物染上主觀色彩,十分生動。且對仗精工,看去一句一景,彼此卻又呼應(yīng)聯(lián)絡(luò),渾成一體。“桃紅”、“柳綠”,“宿雨”、“朝煙”,彼此相關(guān),而“花落”句承“桃”而來,“鶯啼”句承“柳”而來,“家童未掃”與“山客猶眠”也都是呼應(yīng)著的。這里表現(xiàn)出的是人工剪裁經(jīng)營的藝術(shù)匠心,畫家構(gòu)圖之完美。對仗之工加上音律之美,使詩句念來鏗鏘上口。中國古代詩歌以【第5句】:七言為主體,六言絕句在歷代并不發(fā)達,佳作尤少,王維的幾首可以算是鳳毛麟角了。
王維寫花的詩句
一簇簇,一串串金黃色的桂花,和小米粒差不多大小,像一顆顆金黃色的小芝麻,一朵朵黃色的小花有四片花瓣,把花蕊包得緊緊的,像怕別人碰它似的。以下是小編整理的關(guān)于王維寫花的詩句,歡迎閱讀。
桃紅復含宿雨,柳綠更帶朝煙。 —— 王維《田園樂七首·其六》
來日綺窗前,寒梅著花未。 —— 王維《雜詩三首》
杏樹壇邊漁父,桃花源里人家。 —— 王維《田園樂七首·其三》
綠竹含新粉,紅蓮落故衣。 —— 王維《山居即事》
田夫荷鋤至,相見語依依。 —— 王維《渭川田家》
已見寒梅發(fā),復聞啼鳥聲。 —— 王維《雜詩三首》
洞門高閣靄馀輝,桃李陰陰柳絮飛。 —— 王維《酬郭給事 》
持斧伐遠揚,荷鋤覘泉脈。 —— 王維《春中田園作》
蒼茫秦川盡,日落桃林塞。 —— 王維《送魏郡李太守赴任》
來日綺窗前,寒梅著花未?。 —— 王維《雜詩三首·其二》
竹喧歸浣女,蓮動下漁舟。 —— 王維《山居秋暝》
【相關(guān)閱讀:寫花的句子】
【第1句】:一朵朵可愛的小桂花好似害羞的小姑娘,在茂盛的枝葉中若隱若現(xiàn),有時躲起來,有時露出半個臉,對我們微笑著。
【第2句】:菊花沒有牡丹的高貴,沒有玫瑰的嬌艷,更沒有水仙的芬芳,可它卻美得那么自然、那么淳樸、那么從容。我愛菊花,明年的這個時候我還要前來觀賞菊花。
【第3句】:花盆里。有一株茂盛的郁金香。綻開的花朵就是黑色的。微微四散的花瓣如同黑色的絲絨。散發(fā)出陣陣清香。沁人心脾。
【第4句】:菊花雖然沒有牡丹雍容華貴,沒有月季嬌艷嫵媚,沒有百合高貴優(yōu)雅,但她那傲霜精神,確實令人喜愛。我們做人,就要像是菊花那樣,不怕困難,知難而進,努力攀登科學文化的高峰。
【第5句】:一陣風吹來。蜻蜓花搖了幾下。那樣子多迷人。真的像一位穿花裙的姑娘在跳著優(yōu)美的舞蹈。
【第6句】:月兒彎彎掛天空,顆顆地星斗張望著蒼穹大地山川河流,一陣清風襲來,陣陣桃花香四溢,搖曳著花容月貌,彎彎的月兒醉了,晶晶星斗迷亂中更亮了。是誰在舞動著花好月圓的世界。就是桃花醉人的桃花。
【第7句】:那一朵朵黃白色的小花,掛在樹枝上,四片花瓣的中間,就是一粒粒小米似的淡黃色花蕊。從花蕊中散發(fā)出一縷縷沁人心碑的香氣,使人感到神清氣爽,香中還有一絲絲的清涼味,仿佛在提醒人們秋天到了。
【第8句】:藍色花兒的身旁,擠著幾個粉紅色的大花,“她”們一個個露出燦爛的微笑,就像是在討論什么有趣的話題。蒙蒙的露珠在上面調(diào)皮地滾來滾去,卻久久不從“搖籃”上掉下來。
【第9句】:那滿池的荷葉,有的像是一把撐開的大雨傘,就像母親保護孩子似的保護著“傘”下的荷花;有的像一把把扇子在風中搖曳;還有的像是一個個碧綠的大圓盤,鋪在水面上,上面還托著晶瑩透亮的水珠,在葉片上滾來滾去。
【第10句】:走近細看,只見一片片橢圓形的葉子,襯托著金色的小花,好像是幾個胖娃娃躺在一個搖籃里。貼近一聞,一陣濃郁的`香味撲過來,使人百聞不厭。
【第11句】:月季花可以美化環(huán)境,它不怕風吹雨打,日曬蟲叮。只要有土壤和水分,它就可以生存下去,給我們化環(huán)境。
【第12句】:那盆紅色的“奧運圣火”吸引了不少人,一片片狹窄的葉子向外伸展,中間聳起一個像是紅紅的火炬一樣的花,這就是它的名字的由來。
【第13句】:菊花的顏色也有,紅得像是火,黃得似金,白得若雪,綠得如玉,粉的好似一片云霞,還有那白中帶綠的,更就是清幽淡雅。五顏六色,美不勝收。
【第14句】:經(jīng)過了春天的孕育,夏天的醞釀,菊花百花凋謝的秋天怒放了,似乎就是填補這時的空缺,讓這蕭條的秋不顯得凄涼!
【第15句】:野菊花雖然沒有牡丹的高雅富貴,玫瑰的芬芳撲鼻,月季的絢麗多彩;也沒有蒼松的挺秀高貴白楊的高大威猛,但它那頑強生命,平凡樸素的精神卻使我由衷的贊嘆--雖然它并不引人注目,雖然它只是一朵普普通通的小花。
【第16句】:我有時會望著一朵朵小桂花,靜靜地聞著它濃濃的香味,有時,我會圍著桂花跑,一陣風吹過來,那桂花樹枝輕輕搖晃,好像是在向我點頭問好。
【第17句】:剛打苞的,猶如一顆顆小紅豆,可愛極了。在樹上蹦啊跳啊的;快開放的,又似一朵朵紅得欲滴的草莓,讓人口水直流三千尺。可是沒等你伸手,它仿佛迫不及待地展現(xiàn)出全部的美麗--它就要燦爛的開放了。
【第18句】:“國華富貴”,開得就是那么高貴,中華也一定會像是你那樣富貴的。“綠衣紅裳”分明就是位亭亭玉立的姑娘,好象把她的美姿盡數(shù)展現(xiàn)在我們眼前。“金線貫珠”“鳳凰振羽”……光聽名字就知道它們就是多么美麗。
【第19句】:那一叢叢一簇簇爭芳斗艷的菊花,它們有的迎風怒放,有的剛剛綻開,有的含苞待放。
【第20句】:迎春花。它的色彩沒有玫瑰嬌艷。它的芳香沒有牡丹濃郁。可它不畏嚴寒。第一個用生命向人們報告了春天的來臨。
相思的詩句王維
王維關(guān)于相思的詩句有哪些呢?王維創(chuàng)作的相思的詩句千古流傳著,深受人們的喜愛。下面是小編分享的王維創(chuàng)作的相思的詩句,歡迎大家閱讀。
獨在異鄉(xiāng)為異客,每逢佳節(jié)倍思親。 —— 王維《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 》
原文:
獨在異鄉(xiāng)為異客,每逢佳節(jié)倍思親。
遙知兄弟登高處,遍插茱萸少一人。
賞析:
王維這首《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詩載于《全唐詩》卷一百二十八。下面是唐代文學研究會常務(wù)理事劉學鍇先生對此詩的賞析。
王維是一位早熟的作家,少年時期就創(chuàng)作了不少優(yōu)秀的詩篇。這首詩就是他十七歲時的作品。和他后來那些富于畫意、構(gòu)圖設(shè)色非常講究的山水詩不同,這首抒情小詩寫得非常樸素。但千百年來,人們在作客他鄉(xiāng)的情況下讀這首詩,卻都強烈地感受到了它的力量。這種力量,首先來自它的樸質(zhì)、深厚和高度的概括。
詩因重陽節(jié)思念家鄉(xiāng)的親人而作。王維家居蒲州,在華山之東,所以題稱“憶山東兄弟”。寫這首詩時他大概正在長安謀取功名。繁華的帝都對當時熱中仕進的年輕士子雖有很大吸引力,但對一個少年游子來說,畢竟是舉目無親的“異鄉(xiāng)”;而且越是繁華熱鬧,在茫茫人海中的游子就越顯得孤孑無親。第一句用了一個“獨”字,兩個“異”字,分量下得很足。對親人的思念,對自己孤孑處境的感受,都凝聚在這個“獨”字里面。“異鄉(xiāng)為異客”,不過說他鄉(xiāng)作客,但兩個“異”字所造成的藝術(shù)效果,卻比一般地敘說他鄉(xiāng)作客要強烈得多。在自然經(jīng)濟占主要地位的封建時代,不同地域之間的風土、人情、語言、生活習慣差別很大,離開多年生活的故鄉(xiāng)到異地去,會感到一切都陌生、不習慣,感到自己是漂浮在異地生活中的一葉浮萍。“異鄉(xiāng)”“異客”,正是樸質(zhì)而真切地道出了這種感受。作客他鄉(xiāng)者的思鄉(xiāng)懷親之情,在平日自然也是存在的,不過有時不一定是顯露的,但一旦遇到某種觸媒──最常見的是“佳節(jié)”──就很容易爆發(fā)出來,甚至一發(fā)而不可抑止。這就是所謂“每逢佳節(jié)倍思親”。佳節(jié),往往是家人團聚的日子,而且往往和對家鄉(xiāng)風物的許多美好記憶聯(lián)結(jié)在一起,所以“每逢佳節(jié)倍思親”就是十分自然的了。這種體驗,可以說人人都有,但在王維之前,卻沒有任何詩人用這樣樸素無華而又高度概括的詩句成功地表現(xiàn)過。而一經(jīng)詩人道出,它就成了最能表現(xiàn)客中思鄉(xiāng)感情的格言式的警句。
前兩句,可以說是藝術(shù)創(chuàng)作的“直接法”。幾乎不經(jīng)任何迂回,而是直插核心,迅即形成高潮,出現(xiàn)警句。但這種寫法往往使后兩句難以為繼,造成后勁不足。這首詩的后兩句,如果順著“佳節(jié)倍思親”作直線式的延伸,就不免蛇足;轉(zhuǎn)出新意而再形成新的高潮,也很難辦到。作者采取另一種方式:緊接著感情的激流,出現(xiàn)一泓微波蕩漾的湖面,看似平靜,實則更加深沉。
重陽節(jié)有登高的風俗,登高時佩帶茱萸囊,據(jù)說可以避災(zāi)。茱萸,又名越椒,一種有香氣的植物。三四兩句,如果只是一般化地遙想兄弟如何在重陽日登高,佩帶茱萸,而自己獨在異鄉(xiāng),不能參與,雖然寫出了佳節(jié)思親之情,但會顯得平直,缺乏新意與深情。詩人遙想的卻是:“遍插茱萸少一人。”意思是說,遠在故鄉(xiāng)的兄弟們今天登高時身上都佩上了茱萸,卻發(fā)現(xiàn)少了一位兄弟──自己不在內(nèi)。好像遺憾的不是自己未能和故鄉(xiāng)的兄弟共度佳節(jié),反倒是兄弟們佳節(jié)未能完全團聚;似乎自己獨在異鄉(xiāng)為異客的處境并不值得訴說,反倒是兄弟們的缺憾更須體貼。這就曲折有致,出乎常情。而這種出乎常情之處,正是它的深厚處、新警處。杜甫的《月夜》:“遙憐小兒女,未解憶長安”,和這兩句異曲同工,而王詩似乎更不著力。
唯有相思似春色,江南江北送君歸。 —— 王維《送沈子歸江東 》
清風明月苦相思,蕩子從戎十載馀。 —— 王維《伊州歌》
何處寄想思,南風搖五兩。 —— 王維《送宇文太守赴宣城》
紅豆生南國,春來發(fā)幾枝。 —— 王維《相思》
愿君多采擷,此物最相思。 —— 王維《相思》
王維《相思》賞析:
這是借詠物而寄相思的詩,是眷懷友人之作。起句因物起興,語雖單純,卻富于想象;接著以設(shè)問寄語,意味深長地寄托情思;第三句暗示珍重友誼,表面似乎囑人相思,背面卻深寓自身相思之重;最后一語雙關(guān),既切中題意,又關(guān)合情思,妙筆生花,婉曲動人。全詩情調(diào)健美高雅,懷思飽滿奔放,語言樸素無華,韻律和諧柔美。可謂絕句的上乘佳品。
紅豆產(chǎn)于南方,結(jié)實鮮紅渾圓,晶瑩如珊瑚,南方人常用以鑲嵌飾物。傳說古代有一位女子,因丈夫死在邊地,哭于樹下而死,化為紅豆,于是人們又稱呼它為“相思子”。唐詩中常用它來關(guān)合相思之情。而“相思”不限于男女情愛范圍,朋友之間也有相思的,如蘇李詩“行人難久留,各言長相思”即著例。此詩題一作《江上贈李龜年》,可見詩中抒寫的是眷念朋友的情緒。
“南國”(南方)既是紅豆產(chǎn)地,又是朋友所在之地。首句以“紅豆生南國”起興,暗逗后文的相思之情。語極單純,而又富于形象。次句“春來發(fā)幾枝”輕聲一問,承得自然,寄語設(shè)問的口吻顯得分外親切。然而單問紅豆春來發(fā)幾枝,是意味深長的',這是選擇富于情味的事物來寄托情思。“來日綺窗前,寒梅著花未?”(王維《雜詩》)對于梅樹的記憶,反映出了客子深厚的鄉(xiāng)情。同樣,這里的紅豆是赤誠友愛的一種象征。這樣寫來,便覺語近情遙,令人神遠。
第三句緊接著寄意對方“多采擷”紅豆,仍是言在此而意在彼。以采擷植物來寄托懷思的情緒,是古典詩歌中常見手法,如漢代古詩:“涉江采芙蓉,蘭澤多芳草,采之欲遺誰?所思在遠道”即著例。“愿君多采擷”似乎是說:“看見紅豆,想起我的一切吧。”暗示遠方的友人珍重友誼,語言懇摯動人。這里只用相思囑人,而自己的相思則見于言外。用這種方式透露情懷,婉曲動人,語意高妙。宋人編《萬首唐人絕句》,此句“多”字作“休”。用“休”字反襯離情之苦,因相思轉(zhuǎn)怕相思,當然也是某種境況下的人情狀態(tài)。用“多”字則表現(xiàn)了一種熱情飽滿、一往情深的健美情調(diào)。此詩情高意真而不傷纖巧,與“多”字關(guān)系甚大,故“多”字比“休”字更好。末句點題,“相思”與首句“紅豆”呼應(yīng),既是切“相思子”之名,又關(guān)合相思之情,有雙關(guān)的妙用。“此物最相思”就像說:只有這紅豆才最惹人喜愛,最叫人忘不了呢。這是補充解釋何以“愿君多采擷”的理由。而讀者從話中可以體味到更多的東西。詩人真正不能忘懷的,不言自明。一個“最”的高級副詞,意味極深長,更增加了雙關(guān)語中的含蘊。
全詩洋溢著少年的熱情,青春的氣息,滿腹情思始終未曾直接表白,句句話兒不離紅豆,而又“超以象外,得其圜中”,把相思之情表達得入木三分。它“一氣呵成,亦須一氣讀下”,極為明快,卻又委婉含蓄。在生活中,最情深的話往往樸素無華,自然入妙。王維很善于提煉這種素樸而典型的語言來表達深厚的思想感情。所以此詩語淺情深,當時就成為流行名歌是毫不奇怪的。
王維的《相思》詩句
王維的《相思》這一首詩全篇不離紅豆,正用其相思子之名以關(guān)合相思之情。接下來小編搜集了王維的《相思》詩句,僅供大家參考,希望幫助到大家。
相思
王維
紅豆生南國,春來發(fā)幾枝。
愿君多采擷,此物最相思。
注釋
⑴相思:題一作“相思子”,又作“江上贈李龜年”。
⑵紅豆:又名相思子,一種生在江南地區(qū)的植物,結(jié)出的籽像豌豆而稍扁,呈鮮紅色。
⑶“春來”句:一作“秋來發(fā)故枝”。
⑷“愿君”句:一作“勸君休采擷”。采擷(xié):采摘。
⑸相思:想念。
譯文
鮮紅渾圓的紅豆,生長在陽光明媚的南方,春暖花開的季節(jié),不知又生出多少?
希望你多采摘一些紅豆,它最能夠引起人們的思念之情。
賞析
這是一首借詠物而寄相思的詩,是眷懷友人之作。第一句因物起興,語雖單純,卻富于想象;接著以設(shè)問寄語,意味深長地寄托情思;而在第三句暗示珍重友誼,表面似乎囑人相思,背面卻深寓自身相思之重;最后一語雙關(guān),既切中題意,又關(guān)合情思,妙筆生花,婉曲動人。這首詩情調(diào)健美高雅,懷思飽滿奔放,語言樸素無華,韻律和諧柔美。可謂絕句的上乘佳品。
紅豆產(chǎn)于南方,結(jié)實鮮紅渾圓,晶瑩如珊瑚,南方人常用以鑲嵌飾物。傳說古代有一位女子,因丈夫死在邊地,哭于樹下而死,化為紅豆,于是人們又稱呼它為“相思子”。在唐詩中常用它來關(guān)合相思之情。而“相思”不限于男女情愛范圍,朋友之間也有相思的,如蘇李詩“行人難久留,各言長相思”即著例。此詩題一作《江上贈李龜年》,可見詩中抒寫的是眷念朋友的情緒。
“南國”(南方)既是紅豆產(chǎn)地,又是朋友所在之地。第一句以“紅豆生南國”起興,暗逗后文的相思之情。語極單純,而又富于形象。次句“春來發(fā)幾枝”輕聲一問,承得自然,寄語設(shè)問的口吻顯得分外親切。然而單問紅豆春來發(fā)幾枝,是意味深長的,這是選擇富于情味的事物來寄托情思。“來日綺窗前,寒梅著花未?”(王維《雜詩》)對于梅樹的記憶,反映出了客子深厚的鄉(xiāng)情。同樣,這里的紅豆是赤誠友愛的一種象征。這樣一寫,便覺語近情遙,令人神遠。
在第三句緊接著寄意對方“多采擷”紅豆,仍是言在此而意在彼。以采擷植物來寄托懷思的情緒,是古典詩歌中常見手法,如漢代古詩:“涉江采芙蓉,蘭澤多芳草,采之欲遺誰?所思在遠道”即著例。“愿君多采擷”似乎是說:“看見紅豆,想起我的一切吧。”暗示遠方的友人珍重友誼,語言懇摯動人。這里只用相思囑人,而自己的.相思則見于言外。用這種方式透露情懷,婉曲動人,語意高妙。宋人編《萬首唐人絕句》,此句“多”字作“休”。用“休”字反襯離情之苦,因相思轉(zhuǎn)怕相思,當然也是某種境況下的人情狀態(tài)。用“多”字則表現(xiàn)了一種熱情飽滿、一往情深的健美情調(diào)。此詩情高意真而不傷纖巧,與“多”字關(guān)系甚大,故“多”字比“休”字更好。末句點題,“相思”與首句“紅豆”呼應(yīng),既是切“相思子”之名,又關(guān)合相思之情,有雙關(guān)的妙用。“此物最相思”就像說:只有這紅豆才最惹人喜愛,最叫人忘不了呢。這是補充解釋何以“愿君多采擷”的理由。而讀者從話中可以體味到更多的東西。詩人真正不能忘懷的,不言自明。一個“最”的高級副詞,意味極深長,更增加了雙關(guān)語中的含蘊。
這一首詩洋溢著少年的熱情,青春的氣息,滿腹情思始終未曾直接表白,句句話兒不離紅豆,而又“超以象外,得其圜中”,把相思之情表達得入木三分。它“一氣呵成,亦須一氣讀下”,極為明快,卻又委婉含蓄。在生活中,最情深的話往往樸素無華,自然入妙。王維很善于提煉這種素樸而典型的語言來表達深厚的思想感情。所以此詩語淺情深,當時就成為流行名歌是毫不奇怪的。
王維簡介
王維(701年-761年,一說699年—761年),字摩詰,漢族,河東蒲州(今山西運城)人,祖籍山西祁縣,唐朝詩人,有“詩佛”之稱。蘇軾評價其:“味摩詰之詩,詩中有畫;觀摩詰之畫,畫中有詩。”開元九年(721年)中進士,任太樂丞。王維是盛唐詩人的代表,今存詩400余首,重要詩作有《相思》《山居秋暝》等。王維精通佛學,受禪宗影響很大。佛教有一部《維摩詰經(jīng)》,是王維名和字的由來。王維詩書畫都很有名,非常多才多藝,音樂也很精通。與孟浩然合稱“王孟”。
后世影響
唐代絕句名篇經(jīng)樂工譜曲而廣為流傳者為數(shù)甚多。王維《相思》就是梨園弟子愛唱的歌詞之一。據(jù)《云溪友議》載:安史亂時,唐宮樂師李龜年流落江南。一次于湘中采訪使筵上唱這首詩,滿座遙望玄宗所在的蜀中,泫然淚下。可見此詩在唐代當時傳誦的情況。隨著《唐詩三百首》流布的廣遠,影響之深刻,這首《相思》一直傳誦至今,幾近家喻戶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