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高中描寫雄渾遼闊的句子集錦200條
杜甫《登高》
《登高》
朝代:唐代
作者:杜甫
風急天高猿嘯哀,渚清沙白鳥飛回。
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
萬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獨登臺。
艱難苦恨繁霜鬢,潦倒新停濁酒杯。
《登高》鑒賞:
唐代宗永泰元年(765),成都府尹兼劍南節度使嚴武病逝。杜甫在成都失去依靠,于是乘舟東下夔州。其時安史之亂雖已平定,但吐蕃、回紇經常犯邊,地方割據勢力的爭斗也愈演愈烈,時局頗不太平。代宗大歷二年(767)農歷九月九日重陽節,百病纏身,耳聾齒落,年已56歲的杜甫獨自登上長江邊上的一座高山,面對洶涌奔騰的長江水,詩人感慨萬端,于是寫下千古名作《登高》。
前四句寫登高聞見之景。首聯寫眼前具體景物。作者選擇了“風”、“天”、“猿嘯”、“渚”、“沙”、“鳥飛”六種有代表性的景物,每種景物后邊加了一個形容詞,十分準確地寫出夔州清秋獨有的特點和凄涼的韻味。頷聯則由近及遠,虛實結合,滲入作者的想象,從大處著筆,寫出夔州無邊無際的秋色。“無邊”,見其遼遠;“蕭蕭下”,不僅寫秋聲,亦可見秋色之深。“不盡”,寫長江源遠流長;“滾滾”,寫長江風急浪大,波濤洶涌。這兩句寫景,雄渾壯觀,境界闊大。以上兩聯,把萬里山河的`秋空、秋氣、秋聲、秋色一一寫出。當年孔子曾在長江邊說過一句富有哲理的話:“逝者如斯夫!不舍晝夜。”從此,千古文人站在長江邊幾乎都要發出對于時間的興嘆。杜甫也不例外。他本來懷有救濟蒼生、致君堯舜的抱負,但卻生逢亂世,半生窮困潦倒,四處漂泊,“窮年憂黎元,嘆息腸內熱”。如今年齡老大,卻一事無成,現在面對滾滾東逝的江水,百感交集。因此,借景抒懷,無形中傳達出流光易逝,壯志難酬的感喟。
后四句抒情。頸聯寫登高的感慨。宋羅大經說:“萬里,地遼遠也。秋,時慘凄也。作客,羈旅也。常作客,久旅也。百年,暮齒也。多病,衰疾也。臺,高迥處也。獨登臺,無親朋也。十四字之間,含有八意,而對偶又極精確。”此評頗中肯綮。詩人離家萬里,常年作客他鄉,時逢令人傷感的秋季,年過半百,身體多病(據考,他患有肺病、糖尿病、風痹等癥),無親無故(其時,李白、高適等大詩人皆已去世),孑然一身,登上高臺。十四字把登高的感慨寫得深沉感人,又與頷聯相照應,讓人覺得詩人的感慨秋思像不盡的江水和無邊的落葉一樣驅趕不掉。尾聯承接頸聯,繼續抒發無窮無盡的無法排遣的秋思。上句寫國難家仇,詩人一生艱苦備嘗,故而兩鬢白發蒼蒼,這是詩人一切不幸的根源。下句寫詩人生活窮愁潦倒,本可借酒澆愁,可是因為多病,最近罷飲,愁何以堪?
總之,這首詩通過秋江秋景的描繪,抒發了詩人半生艱難的身世之感和憂國傷時的情懷。是詩人晚年重要的代表作。
這首詩在藝術上也有著極高的成就。
首先是它的高度的藝術概括力。前四句寫景,由近及遠,由高到低,詩人馳騁萬里,上天入地,為我們畫出一幅遼闊高遠的秋景圖畫。頸聯從空間(“萬里”)和時間(“百年”)橫縱兩個方面,由異鄉漂泊,寫到衰病殘生,幾乎概括了詩人的一生。尾聯則歸結到時世艱難,是潦倒不堪的根源,愈寫愈深。這樣巨大的藝術概括力在古詩中實在少見。
其次,詩人善用深秋景物渲染蒼涼的氣氛,烘托沉郁的感情。這與后面的抒情遙相輝映,情景交融。
另外,律詩本來只要求中間兩聯對仗,而此詩八句皆對,不僅有上下對,也有當句對(如首聯)。格律嚴謹,屬對精工,而又一氣貫注,流暢自然。
這首詩對后世產生了巨大的影響。明代胡應麟評價說:“此章五十六字,如海底珊瑚,瘦勁難移,深沉莫測,而精光萬丈,力量萬鈞。通章章法、句法、字法,前無昔人,后無來學,此當為古今七言律第一。”
杜甫 登高
杜甫(712-770),字子美,自號少陵野老,世稱“杜工部”、“杜少陵”等,漢族,河南府鞏縣(今河南省鞏義市)人,唐代偉大的現實主義詩人,杜甫被世人尊為“詩圣”,其詩被稱為“詩史”。杜甫與李白合稱“李杜”,為了跟另外兩位詩人李商隱與杜牧即“小李杜”區別開來,杜甫與李白又合稱“大李杜”。他憂國憂民,人格高尚,他的約1400余首詩被保留了下來,詩藝精湛,在中國古典詩歌中備受推崇,影響深遠。759-766年間曾居成都,后世有杜甫草堂紀念。
登高
朝代:唐代
作者:杜甫
原文:
風急天高猿嘯哀,渚清沙白鳥飛回。
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
萬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獨登臺。
艱難苦恨繁霜鬢,潦倒新停濁酒杯。
譯文及注釋:
譯文
風急天高猿猴啼叫顯得十分悲哀,水清沙白的河洲上有鳥兒在盤旋。
無邊無際的樹木蕭蕭地飄下落葉,望不到頭的長江水滾滾奔騰而來。
悲對秋景感慨萬里漂泊常年為客,一生當中疾病纏身今日獨上高臺。
歷盡了艱難苦恨白發長滿了雙鬢,衰頹滿心偏又暫停了澆愁的酒杯。
注釋
⑴詩題一作《九日登高》。古代農歷九月九日有登高習俗。選自《杜詩詳注》。作于唐代宗大歷二年(767)秋天的重陽節。
⑵嘯哀:指猿的叫聲凄厲。
⑶渚(zhǔ):水中的.小洲;水中的小塊陸地。鳥飛回:鳥在急風中飛舞盤旋。回:回旋。
⑷落木:指秋天飄落的樹葉。蕭蕭:模擬草木飄落的聲音。
⑸萬里:指遠離故鄉。常作客:長期漂泊他鄉。
⑹百年:猶言一生,這里借指晚年。
⑺艱難:兼指國運和自身命運。苦恨:極恨,極其遺憾。苦,極。繁霜鬢:增多了白發,如鬢邊著霜雪。 繁,這里作動詞,增多。
⑻潦倒:衰頹,失意。這里指衰老多病,志不得伸。新停:剛剛停止。杜甫晚年因病戒酒,所以說“新停”。
登高杜甫
登高
朝代:唐代
作者:杜甫
原文:
風急天高猿嘯哀,渚清沙白鳥飛回。
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
萬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獨登臺。
艱難苦恨繁霜鬢,潦倒新停濁酒杯。
譯文:
風急天高猿猴啼叫顯得十分悲哀,水清沙白的河洲上有鳥兒在盤旋。
無邊無際的樹木蕭蕭地飄下落葉,望不到頭的長江水滾滾奔騰而來。
悲對秋景感慨萬里漂泊常年為客,一生當中疾病纏身今日獨上高臺。
歷盡了艱難苦恨白發長滿了雙鬢,衰頹滿心偏又暫停了澆愁的酒杯。
注釋:
⑴詩題一作《九日登高》。古代農歷九月九日有登高習俗。選自《杜詩詳注》。作于唐代宗大歷二年(767)秋天的重陽節。
⑵嘯哀:指猿的叫聲凄厲。
⑶渚(zhǔ):水中的.小洲;水中的小塊陸地。鳥飛回:鳥在急風中飛舞盤旋。回:回旋。
⑷落木:指秋天飄落的樹葉。蕭蕭:模擬草木飄落的聲音。
⑸萬里:指遠離故鄉。常作客:長期漂泊他鄉。
⑹百年:猶言一生,這里借指晚年。
⑺艱難:兼指國運和自身命運。苦恨:極恨,極其遺憾。苦,極。繁霜鬢:增多了白發,如鬢邊著霜雪。 繁,這里作動詞,增多。
⑻潦倒:衰頹,失意。這里指衰老多病,志不得伸。新停:剛剛停止。杜甫晚年因病戒酒,所以說“新停”。
創作背景:
這首詩作于公元767年(唐代宗大歷二年)秋天。當時安史之亂已經結束四年了,但地方軍閥又乘時而起,相互爭奪地盤。杜甫本入嚴武幕府,依托嚴武。不久嚴武病逝,杜甫失去依靠,只好離開經營了五六年的成都草堂,買舟南下。本想直達夔門,卻因病魔纏身,在云安呆了幾個月后才到夔州。如不是當地都督的照顧,他也不可能在此一住就是三個年頭。而就在這三年里,他的生活依然很困苦,身體也非常不好。這首詩就是五十六歲的老詩人在這極端困窘的情況下寫成的。那一天,他獨自登上夔州白帝城外的高臺,登高臨眺,百感交集。望中所見,激起意中所觸;蕭瑟的秋江景色,引發了他身世飄零的感慨,滲入了他老病孤愁的悲哀。于是,就有了這首被譽為“七律之冠”的《登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