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鄉的炊煙唯美的句子合集五篇
寫炊煙的優美散文
清晨,走到頤和園南門的船營村時,突然被從樹林里飄出的炊煙驚住了腳步:多么親切的炊煙??!我似乎很多年不見了,它縹緲似夢,此刻讓我不知道身在何處何時,恍惚讓我回到了故鄉的感覺。
故鄉的炊煙是最早生起的一縷溫暖。每當冬夜里雞叫過三遍,母親起身點亮煤油燈,為去集市賣菜的父親做一點面湯。搟面杖響起時,炕爐子也點燃了,那一道躥出煙囪的炊煙,慢慢氤氳地覆蓋在故鄉的池塘、樹林上空,升騰起鄉村的第一縷炊煙。
父親要早早地起床,把自留地里秋天種的菠菜、芫荽等蔬菜送到八里之外的天寶集,或者六里地之外的宮里集,或者十六里之外的樓德集,然后以最快的速度賣掉趕回家來,還耽誤不了去生產隊參加勞動。趕集賣掉蔬菜,是為了補給一個個長大的孩子上學的費用。
麥苗上的霜,溝溝坎坎中的雪,河溝里厚厚的冰,增加著冬天的寒冷。喝下一碗蔥花和白菜熗鍋的面湯,星光砭人的寒夜也會溫暖一些。遠處村莊里的狗叫聲,此起彼伏的雞叫聲,誰家的煙囪也跟著升起了一縷帶著火星的炊煙。半路上生產隊的牛棚里燃燒的火光,知道今夜又有小牛犢降生了,喂牛的老人又是一夜守護著小牛犢,為這幼小的生命烤火取暖。一邊的爐火上燒著沸騰的茶炊,父親推著獨輪車吱扭吱扭經過牛棚前時,打盹兒的老人也驚醒過來,叫住父親喝上幾杯熱茶,故鄉的炊煙是溫馨的。
每當我們兒時撒歡兒玩,常常不知道跑到了哪兒。是去河邊捉魚,還是去樹林里捉鳥,還是去場院里玩游戲?慢慢籠罩下來的黃昏也沒有打消我們的忘情和快樂。只有母親的喚歸聲,和炊煙一樣升起,我們會來不及穿上鞋子,邊跑邊看屋頂上的炊煙,才感到肚子已經餓得扁扁的。回家來不及洗手,就端起黑瓷大碗喝著有豆粒的粥,玉米或是地瓜面的貼餅子也能美美地吃上三五個,吃得肚子圓鼓鼓的,然后又到熱鬧的大街上瘋跑瘋玩。后來我在外地讀中學,有時候一個月才回家一次,每次回家,遠遠地看見村莊周圍的樹林里彌漫的炊煙,那種思鄉之情和接近故鄉的感覺是如此迫切,故鄉的炊煙是甜蜜的'。
黃昏后,故鄉的炊煙都飄到了村外的樹林里。月上柳梢頭,人約黃昏后。年輕人會悄悄來到有炊煙的樹林里沙灘上約會自己心愛的人兒,單身漢大虎叔又在河壩上吹起了那支竹笛,幽怨的笛聲迷離,能傳到對岸的鄰村,增加著夜晚的幽深。我們又在炊煙和月光里玩著百玩不厭的各種游戲,故鄉的炊煙是浪漫的。
當兵離開了故鄉,最想念的是故鄉的炊煙。無論走多遠走到哪里,故鄉的炊煙總是牽著我的思念。每一次離家前,母親在低矮的柴火棚里給我煮雞蛋還是給我炒花生米,我都蹲在母親的身邊,故鄉的炊煙飄滿了四合院,炊煙的味道是嗆人的。此刻,不知道我的淚水和母親的淚水是被煙火嗆出來的,還是用煙火來掩飾心里的離別憂傷……故鄉的炊煙是深情的。
一次次離家歸家,如今我在外漂泊了二十幾年,已經過了不惑之年。每一次再回家時,總是怯怯的。離開故鄉再回去時,奶奶已經長眠在故鄉的河邊,看著我長大的鄉親老人們,每次回去都一個個永遠不能再和我蹲在墻角下聊天,冬日暖暖的墻根下顯得有些落寞。從前那種盼著數著日子回家的心思不再像從前一樣強烈了。這時我才體會到唐代宋之問“近鄉情更怯,不敢問來人”的心境,故鄉的炊煙又是如此讓人揪心。
船營村的炊煙又裊裊地升起,是從故鄉飄到了我寄居的地方?讓我情思綿綿,如夢如幻。此刻,我也想變成一縷輕柔溫馨的炊煙,飄在故鄉的上空,浸染在故鄉的樹林和暮色里,沉醉在故鄉的懷抱。
作者:郭宗忠
家鄉的炊煙優美散文
我常常想起老家屋頂上的炊煙。那捉摸不透、飄忽不定的炊煙,象征著世界的奇妙與生活的歡樂。煙霞蒸騰日,只因炊煙來。炊煙有時乳白有時密不透風,有時疏可走馬有時雅詩萬行。若遇花花太陽花花雨,你就分不清哪是云霧哪是炊煙了。然而最與炊煙同在的,是悠閑覓食的雞,是晝伏夜出的貓,是哼哼蹭癢的豬,是護院撒歡的狗。炊煙升起不久,必定傳來母親的呼喚、父親的朗笑。
沒有風的時候,炊煙如同一棵樹,從灶房里發芽,很快冒出房頂生長上去,與村莊四周的樹木合成一片林子。有風的時候就不同了,炊煙成了迎風走動的樹,搖曳著,舞蹈著,變幻莫測婀娜多姿,浮游在村莊的上空,如一團仙氣,最后消失在家對門那個叫"仙人腳"的地方。其實無論有風無風,炊煙都是鄉村上空的'一幅或動或靜的畫。然而炊煙又與畫卷不同,因為畫卷沒有味道,而炊煙則是一幅裹著飯菜香味的畫卷,那是柴米油鹽的畫卷,勾人涎水的畫卷,慈愛的母親操著鍋碗瓢盆繪制出的畫卷。
凡是童年在鄉下長大的人,都知道炊煙意味著口腹之樂。玩伴們田野里瘋跑,小河里游泳、樹林里捉蟬,一切都忘到爪哇國了。不知誰個喊了一聲,我家房頂冒煙了,我娘做飯了!那時普遍饑餓,感覺肚子永遠是個無底洞。不一會兒,又一個伙伴咽著唾沫說,我家房上也冒煙了!大家紛紛回望村莊,搜尋自家的房頂。依次確認后,你追我趕往回跑,家里的一鍋可口飯菜等著啊。
我上小學的時候,家里很拮據。由于經常吃不飽,所以一天到黑盼著房頂冒炊煙。假期里參加生產隊勞動,要爬很高的山坡。但是不管爬多高多遠,目光總是不時地瞄一瞄自家的屋頂,巴望炊煙出現。一進家門,放鋤頭的同時就喊“媽”,就是要吃哩。母親正在灶前灶后的忙活,煙熏火燎的。我是不怕煙的,餓啊,急往灶門口鉆,拼命地塞進干柴;或是朝紅鍋里舀半瓢冷水,再把那風箱拉得呼嚕嚕吹得火苗哈哈笑。
想起那清貧但不乏詩意的過去,那縷縷炊煙幻化而成的絲綢絹帛,如同來自母親手掌的輕輕撫摸,于是眼前的塵埃被拂去,頓時出現一個明麗的世界,仿佛瞬間脫胎換骨了!于是不由哼起那首兒歌:"煙子煙,煙上天。莫煙我,煙河那邊的抱雞母!上天去,雷打你;下地來,火燒你;鉆洞洞,蛇咬你!"炊煙完全人格化了,任你怎么“欺負”它,它都脾氣很好的樣子。沒有什么哲理,但是生動感人、恬靜美好。
人生幾十年,如果沒有被炊煙熏染過浸潤過,那實在是個遺憾。甚至說人生就是不完整的,因為生命中少了不能缺少的根須。炊煙不僅是母親揮動的印花頭巾,更是哺育我生長開花的生命元氣。所以公務再纏身、應酬再頻繁,要想心態不浮躁,要想平淡和安靜,我就回味一番遙遠的"炊煙圖"。
我時常自責:是人間煙火氣熏染了我,是家鄉的炊煙喂大了我,我究竟還需要什么、還有什么不滿足呢?難道還有比家鄉的炊煙更樸實、更基本,因而更重要、更美好的事物嗎?
當然沒有!
又見炊煙優美散文
數次騎車閃過路邊,一雞毛小店,總要回望一眼。那招牌上幾筆,很一般的大紅字,又見炊煙?;蛟S整座城,唯有這家餐飲小店的名號,最食人間煙火,最富詩情畫意,最有人情味。想必開店的人,很有情趣,儒雅。
慕名而來。我卻一次未進門,也不知這煙火的味道。沖著這名字,總會去一次的。坐下,慢品,回味。
又見炊煙。讓我又一次,想起不久前,在青海藏區??吹降拇稛煛M坡青青的草,散落的牛羊。潔白方形的藏包,升起裊裊青煙,蹲在草地,擠奶的藏民。安詳,寧靜。給人一塵不染的感覺。美得讓人流連忘返。
身在都市,幾乎看不到炊煙。看到的只是籠罩的'霧霾。汽車尾氣的煙霧,燒烤升騰的狼煙。
走了,一路北上。慢騎,漫無目的。累了,歇歇,渴了,喝水。騎到正午,吃飯,小酌,找一片小樹林,拉起吊床,小憩,迷糊一陣,小做一美夢。起身,趕路。夕陽落山之前,歸窩。假期一天又一天,幾乎都是這樣度過。雖然,出不了遠門,卻又總在路上,喜歡在路途的那種感覺,那份逍遙。前面的路,在一點點縮短,身后的路在無限延伸。向前方,已成一種慣性。勻速,才是騎行的一種境界。把握節湊,是最佳的生活方式。喜歡,隨心而欲。
又去了,南水北調水渠。一灣碧綠的水,伸向天邊。來到堤岸,俯視秋風中碧波漣漪,清澈,漾動。風清浪靜,云淡天高。格外柔軟的水,充滿無限的柔媚,在陽光下,一波波柔順的閃亮,恨不得俯身親吻,融化在柔波里。還有什么樣的感覺,能有肌膚與水相擁的那種,無窮美妙呢。
一湖水,就是一湖秋波。那場景,能不醉人么?秋初,一切開始了柔軟,溫度,陽光,風,水,人。要不怎么說“秋波”,很勾魂攝魄?!把凵迪嗤叮锊M自流”。只有心底,柔軟了,眼睛才水汪汪柔情。
秋初的柔軟,還體現在,晨露多了。立秋后,草地的清晨,草叢中掛滿銀閃閃的露珠,空氣中透著濕漉漉的清香。所有清純的嫵媚,都從秋初開始。
秋初的天空,也充滿變數。此刻,窗外,天色暗淡,風起,嘩嘩嘩嘩,翻動的梧桐樹葉,像一波波浪潮涌動。從天邊隱約傳來,陣陣沉悶的雷聲。一場大雨將至。
“不識桃源在何處,但看流水落花來”。
炊煙處,恰似桃源么。小醉歸來。
描寫炊煙的散文
周末的黃昏悄然而至。
難得有這樣的好時辰、這樣的好心情臨窗而坐,聽城市轟轟的車流,聽心音隨著城市的韻律起伏著、流淌著。
剛來這座城市的時候,窗外還是成片的田野,因為城區的不斷擴展,一幢幢童話般的建筑仿佛在一夜間神奇地聳起。流動的轟鳴日夜穿透玻璃窗的縫隙飄進室內,昭示著城市的生機。
然而,繁華抹去了幾許綠意,幾分寧靜。我置身在城市的一端,在感覺到城市心跳的同時,起伏著鄉間的脈博,一種突然間產生的`對滾滾紅塵的陌生感覺便滿滿當當充塞在胸臆之間。
在孩童時代,我渴望來到城市,便揣了這樣渺小而又宏大的欲望,不斷地努力,終于在某年某月的某一天實現了千萬里追尋的夙愿!但我沒有想到城市竟繁華如此,喧囂如此,浮躁如此。
于是,我開始在喧囂迷蒙中流浪。流浪,這個充滿憂傷充滿滄桑感的字眼,往往被少年情懷詮釋為瀟灑浪漫的舉止,而現在,我把這種沉凝厚重的人生體驗詩意化、抽象化,一如畢加索的畫板,貝多芬的旋律,大海的隆隆濤聲……我在流浪中跨過了古老拜占庭文化的時空隧道,在殘垣斷壁的衛城中尋覓雅典娜女神的影子;在秋日私語中追尋蘇武牧羊時抖響的牧鞭聲;夢,時常在“梁?!钡那傩献呤А?/p>
城市的邊緣地帶不斷被蠶食,進而成為中心。我在這個中心處于哪個坐標點?沿著起伏無常的拋物線困惑地跋涉,我卻找不到自己的定格點,于是,在升落綿延的線上,靜靜地飄搖等待,如同等待一定會到來的那輪明月。心隨著起伏在坐標紙上瘋子似地狂奔?;蛎β祷蜷e適地穿行于城市的白晝與黑夜之間,觸目所及充耳所聞,都是流動的形色與音律,鏗鏘各異。城市因此而日漸生動,同時日漸污濁。
曾幾何時,我曾看到了夕陽西下,暮色籠罩時山村暗藍色的炊煙。那黛青色的炊煙是從奶奶皺紋密布的額頭上升起的。在山水相依的某個坡地,父親選擇了一處傍山向陽的坡架木為屋,蓋瓦為居。歲月蒼老了,也蒼老了那瓦屋的顏色,房前的臺階上長滿了青苔。不變的仍舊是裊裊升騰的炊煙。兒時的我每日斜挎書包,歌謠隨著我的腳步在山坳中跳躍,遠遠望見奶奶的炊煙正冉冉升起,心中驀然溢滿歡快。折下路邊一樹枝,搖舞著往家的方向狂奔,那一定是一桌自以為豐盛美味的佳肴在等著了?;蚴情e暇,放歌南山,待得夕陽的余輝涌起,呼吸泥土沉淀的芳香,遙望炊煙騰起處,已是滿懷溫馨,幾多思緒和憧憬!
在漫漫逝去的日子里,不知從什么時候起,炊煙,這道曾在我夢中多少次燃起的風景竟在不知不覺間消失了。我的心頭又多了份不可名狀的傷感。即便在遠山深處突然冒出的一屢炊煙,那種孤零,那種慘淡,那種缺乏生機,飄起的是更多的傷感和惆悵。
液化氣、煤氣、煤取代了木薪,工業文明正從城市向農村滲透。一百年后,人類還能記得炊煙的形狀嗎?炊煙,這個豐富了我們祖祖輩輩生活的精靈,終將會被人們遺忘?我,流連那份真,那份我久久飄蕩的鄉愁!
我在城市中忙忙碌碌,在林立高樓中、在燈紅酒綠悄然穿行出入,互聯網、電視、電話吞吐著令人窒息的信息。那種閑適、謙讓的心境和修行也逐漸被喧囂所侵蝕、污染和。在這樣的氛圍中遙想炊煙,炊煙只是一段記憶,是一枚兒是的鄉思!
驀然間,我思緒的遠方一屢炊煙竟在緩緩上升,久遠久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