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孩子養的白白胖胖說說匯總60條
寧可教子猛如狼不可教子綿如羊散文
因工作關系,每年都有那么幾個月需要與土豪們交流,為了緩解工作的嚴肅氣氛,大家偶爾會在茶歇時隨意閑聊幾句,如小孩的教育問題。
有次采訪無錫一位做貿易的老板,他本人帶個黑邊眼鏡,穿著色彩鮮艷的運動服,人白白胖胖的,看起來像個很nice的“大白”,他與太太都笑容可掬,給人的感覺十分明朗。與大部分土豪都愛把孩子送到貴族學校不同,他的教育理念很獨特:我想要我的孩子做一個平凡的人,希望他有普通人的快樂,過平靜的生活,有讓自己幸福的能力。
遵循這個理念,他把孩子送到了當地普通的學校,在學習上對孩子沒有要求,只注重培養孩子“人好”,即與人為善,懂禮貌,尊老愛幼。一切看似完美!
孩子越來越大,漸漸地小學畢業,上初中,上高中了。漸漸地,“大白”發現了一個很嚴重問題:這個孩子沒有理想!他太“淡泊”了!
問他將來想做什么,他說不知道,問他對什么有興趣,他說不清楚。孩子對錢沒有感覺,對權力,對地位,對身份,對榮耀… …統統沒有感覺!如考大學,他不認為考上清華北大有什么用;出門買東西,無論買貴重物品還是便宜商品,他都表現得無所謂;對賺錢?那就更沒興趣了,他家的錢幾輩子也花不完吶!
“我也說不好,就是感覺他懦懦的,綿綿的,沒有活力,像只綿羊。”大白嘆了口氣。
不得不承認,這是一個追逐個性的年代。當精英們希望孩子做一個“平凡的人”,而不是都像曹操一樣企盼“生子當如孫仲謀”時,教育已面臨前所未有的挑戰。
那些希望孩子永遠幸福快樂的父母,或許是在地球絕大部分森林已經消失多年后全都忘記了叢林競爭法則,認為這世界上沒有洪水,沒有惡獸,錢就像陽光,可以讓孩子永遠做一只在太陽底下的小兔兔,萌萌噠就好。
殊不知,叢林永遠不會消失,即使沒有了樹木,只要有人,一個虛擬的叢林便悄然建立。
孩子在學校,學校就是叢林。在這個叢林中,孩子們不僅在激烈比拼學習成績,還在比性格,比人緣,比誰更能適應并熟練運用這個叢林的規則。有些家長說不喜歡中國的教育環境,太黑暗,太殘酷,有錢把孩子送國外陽光的凈土… …
當然,你完全可以這么做,但前提是,有沒有告訴過孩子無論你在太陽溫暖的照耀中還是月下凄冷的風雨中,都要努力適應環境,并具備勇于競爭的意識?
當孩子走向社會,社會更是叢林。商界、政界、文藝界… …哪個不是明規則潛規則暗流涌動?稍不小心就馬失前蹄。惡獸不在人群中,而在人心里。如果一個孩子在學校讀書時已然不會爭強好勝,當他面對更加殘酷的社會,面對更加冷漠的人際,他將如何打拼?又將如何自處?別說在競爭中捕捉先機了,也許連被淘汰的機會都沒有。
一直相信,無論時代價值觀如何更迭,有一點要毫不猶疑地堅持下去,那就是教育孩子——“追求卓越”!人類要發展進步,家族要傳承革新,我們就要始終不渝地堅持把下一代變成更優秀的人,讓他們更強壯,更聰慧,更有力!
父母不能讓孩子“兩耳不聞窗外事,一心只讀圣賢書”,也不能讓他們“今朝有酒今朝醉,明日愁來明日愁。”我們不僅要關注孩子學識的積累、性格的養成、智商的'啟蒙、情商的培育,還要幫助他樹立理想、激發興趣、制定規則,保持活力… …一切都需要平衡。
有次在上海聽臺大呂世浩教授的課,恰好講到清代皇子們的教育問題。他說清代皇子們的教育是歷朝歷代最成功的,即使嘉慶中衰,清末覆國,但該朝從未出現過漢靈帝、唐武宗、明萬歷等不學無術的荒唐皇帝。清代國運衰退不可避免,但清皇帝個個“勤政”,與皇子教育完善不無關系,清無論設立“上書房”,還是繼位制度的“立賢不以嫡長”,都嚴格在皇子們中間建立了一套培養及選拔制度。
清代皇子們的教育怎一個“苦”字了得?清人趙翼在《檐曝雜記》中曾有生動的描述:“本朝家法之嚴,即皇子讀書一事,已迥絕千古。余內直時,屆早班之期,率以五鼓入,時都院百官未有至者,唯內府蘇拉往來。黑暗中殘睡未醒,時復依柱假寐,然已隱隱望見有白紗燈一點入隆宗門,則皇子進書房也。”
能想象嗎?每天早上天還不亮,大臣都沒來上朝,小太監們都倚在柱子上假睡呢,小皇子們就已經起床去上書房學習了。清朝規定,皇子6歲(虛歲)開始讀書,學習內容不僅有滿漢蒙三種語言,更有文史典籍,騎射武藝等等,皇子讀書的時間為“卯入申出”,也就是早晨5點至下午3點,沒有午休,
全年只放五天假!
康熙皇帝自己回憶說,他五歲開始讀書從不間斷,累得咳血,仍然堅持。每日老師給指定這一段要念120遍,之后再背誦一段新的內容,直至把《大學》、《中庸》、《論語》、《孟子》完全背下來。一世盛名,豈是輕易能夠獲得?
呂教授總結了一句清皇族教育理念——寧可教子猛如狼,不可教子綿如羊。這并非真想把孩子培養成一個兇狠殘暴的人,而是希望后輩能有魄力手挽狂瀾,超越前人,安邦定國。
望子成龍是全天下父母最真摯的愿望。
岑參教子故事
岑參詩歌的題材涉及到述志、贈答、山水、行旅各方面,而以邊塞詩寫得最出色。下面是岑參教子故事,和小編一起來看一下吧。
公元752年,一天,岑參在武威辦完軍務,趕回西域,途經赤亭,戍邊的士兵讓他題詞、賦詩。岑參和這些士兵是老熟人了,也不托詞。剛題完一首詩,不料,擠在當中的一個小孩,隨口吟了出來。岑參有些吃驚,這里還有這樣的孩子。士兵告訴他說:“這個小孩子是個回鶻放羊娃,一次大風,這個放羊娃救了我們十三個士兵,是我們允許他在這放羊的。”岑參轉過頭問放羊娃:“是誰教你漢語的?”放羊娃說:“是父親。”一個士兵說:“他家是早年流落到這里的。”放羊娃從懷里掏出一本破舊的書遞給岑參。岑參不懂回鶻文,問放羊娃。放羊娃說:“是爺爺寫的,叫《論語》。”岑參沒再吱聲,他撫摸了一下放羊娃的頭,給放羊娃題了一幅字:“論語博大,回鶻遠志。”
放羊娃把題詞揣到懷里,向岑參鞠了三個躬,高興地走了。 第二天,放羊娃的父親聽說詩人岑參來此,就領著放羊娃找到岑參說,他家是書香門第,原來在漠北草原,因宮廷之亂逃亡西域。他懇求岑參收孩子為義子,教以成人。岑參內心非常喜愛這個聰明伶俐的孩子,又心想,在西域,軍隊很缺翻譯,這孩子可以造就造就。于是,對放羊娃的父親說:“我是軍人,要收他為義子,我得把他帶走。”放羊娃的父親立刻答應了岑參。放羊娃的名字原來叫也里,岑參給他改了個名字叫,“岑鶻”。就這樣,岑鶻跟著岑參參軍入伍,來到了輪臺。
幾年過后,岑鶻在岑參的悉心教導下,不僅聰明干練,而且精通漢語和回鶻語。岑參入關赴任,向朝廷舉薦了岑鶻。岑鶻沒有辜負老師的栽培,一邊工作,一邊培養了許多翻譯。岑鶻晚年回到了家鄉蒲昌,享受天倫之樂。他繼續教育他的兒孫們,講岑參的`故事。后來,回鶻首領仆固俊盡取西州,建立高昌回鶻王國。岑鶻后代多有在王國為官者,元代,高昌著名尼僧,翻譯家舍蘭蘭就是岑鶻的后代。
拓展閱讀:岑參簡介
岑參的詩歌中有關邊塞風習的描寫,也很引人注目。這里軍營生活的環境是:“雨拂氈墻濕,風搖毳幕膻”(《首秋輪臺》);將軍幕府中的奢華生活的陳設是:“暖屋繡簾紅地爐,織成壁衣花氍毹。燈前侍婢瀉玉壺,金鐺亂點野駝酥”(《玉門關蓋將軍歌》);這里的歌舞宴會的情景是:“琵琶長笛齊相和,羌兒胡雛齊唱歌,渾炙犁牛烹野駝,交河美酒金叵羅”(《酒泉太守席上醉后作》),“曼臉嬌娥纖復濃,輕羅金縷花蔥蘢。回裙轉袖若飛雪,左延右延生旋風”(《田使君美人舞如蓮花北延歌》)。這些都是習于中原生活的岑參眼中的新鮮事物。
更值得注意的是他詩中還反映了各族人之間互相來往,共同娛樂的動人情景:“軍中置酒夜撾鼓,錦筵紅燭月未午。花門將軍善胡歌,葉河蕃王能漢語”(《與獨孤漸道別長句兼呈嚴八侍御》);“九月天山風似刀,城南獵馬縮寒毛。將軍縱博場場勝,賭得單于貂鼠袍”(《趙將軍歌》)。
紀念館
岑參紀念館位于荊州市,經過修葺布展的岑參紀念館全新亮相,干凈整潔的大廳里陳列著68幅書畫作品,岑參紀念館由省市區文化局下撥20萬元、岑河鎮人民政府籌資30萬元修建而成。
評價
岑參的詩,富有浪漫主義的特色:氣勢雄偉,想象豐富,色彩瑰麗,熱情奔放,他的好奇的思想性格,使他的邊塞詩顯出奇情異采的藝術魅力。他的詩,形式相當豐富多樣,但最擅長七言歌行。有時兩句一轉,有時三句、四句一轉,不斷奔騰跳躍,處處形象豐滿。在他的名作《涼州館中與諸判官夜集》等詩中,從中可以看出他也很注意向民歌學習。
杜確《岑嘉州詩集序》說他的詩“每一篇絕筆,則人人傳寫,雖閭里士庶,戎夷蠻貊,莫不諷誦吟習焉”。可見他的詩當時流傳之廣,不僅雅俗共賞,而且還為各族人民所喜愛。殷番、杜甫在他生前就稱贊過他的詩。宋代愛國詩人陸游更說他的詩“筆力追李杜”(《夜讀岑嘉州詩集》)。評價雖或過當,岑詩感人之深卻可以由此想見。
《教子》閱讀答案
《教子》主要講述出自顏之推的《顏之推·顏氏家訓·第二篇》中的故事。我們為大家整理了《教子》閱讀答案,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到大家。
教子王大司馬①母魏夫人,性甚嚴正;王在湓城②時,為三千人將,年逾四十,少不如意,猶捶撻之,故能成其勛業。梁元帝③時有一學士④,聰敏有才,為父所寵,失于教義,一言之是,遍于行路,終年譽之;一行之非,揜⑤藏文飾,冀其自改。年登婚宦⑥,暴慢日滋,竟以言語不擇,為周逖抽腸釁鼓云。
導讀:文中列舉了正反兩個“教子”事例,孰好孰壞,讀者一目了然。作者用意也不難分辨。
注釋 :①王大司馬:即王僧辨(?~555年),南朝梁太原祁(今山西祁縣)人,字君才,初仕北魏,歸粱后任湘東王蕭繹的左常侍及司馬。②湓(p n)城:也稱湓口,古城名。③梁元帝:即蕭繹(508~554年),字世誠,南朝梁蘭陵(今江蘇武進西北)人,梁武帝第七子。初封湘東王,鎮守江陵(今屬湖北),侯景叛亂時,派王僧辨、陳霸先等討景,事平后,在江陵即帝位。在位三年,為西魏所擄,被殺。④學士:官名,南北朝時,學士為編纂撰述之官。⑤揜:同“掩”,遮蔽,掩蓋。⑥婚宦:結婚和做官。此指成年。
《教子》閱讀題
【第1句】:解釋加點的詞
【第1句】:性甚嚴正( ) 【第2句】:年逾四十( ) 【第3句】:少不如意( ) 【第4句】:揜藏文飾( )
【第2句】:翻譯
【第1句】:少不如意,猶捶撻之,故能成其勛業。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2句】:一言之是,遍于行路,終年譽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3句】:文中將魏老夫人教子與梁元帝時一父親教子的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作一正反_______,來說明教子的重要性,切不可一味嬌慣溺愛自己的`子女。
【第4句】:試舉歷史上有名的教子故事。(正面、反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教子》閱讀答案
【第1句】:l.品性 【第2句】:超過 【第3句】:稍微 【第4句】:掩飾
【第2句】:【第1句】:(王僧辨)稍有不合意的言行,(老夫人仍用棍棒教訓他,所以(王僧辨)能成就功業。 【第2句】:一句話說得有道理,(他父親)便在路上廣為宣揚,一年到頭都贊不絕口。
【第3句】:方式 結果 對比
【第4句】:孟母三遷;傷仲永……
《教子》參考翻譯
大司馬王僧辨的母親魏老夫人,品性非常嚴謹方正;王僧辨在湓城駐守時,是統率三千人的將領,年齡已過四十歲,但稍有不合意的言行,老夫人還用棍棒教訓他,所以王僧辨才能成就功業。梁元帝的時候,有一位學士,聰明有才華,被父親嬌寵,缺乏教養,他若有一句話說得有道理,他父親便在路上廣為宣揚,一年到頭都贊不絕口;但他若有一件事做錯了,其父便想方設法為他遮掩粉飾,希望他自己能改正。待學士成年后,粗暴傲慢的性情日益增長,最終因說話不檢點,被周逖殺死,腸子被抽出,血被拿去涂抹戰鼓。
黃庭堅教子
古人教育子女,多半是教耕教讀。那么作為文學大家的黃庭堅又是怎樣教育自己的兒子的呢?
黃庭堅出生于一個書香世家,終宋一代,修水雙井黃氏文風極盛,世代子孫有文名可考者逾百人,中進士者有近50位,時人盛贊黃家“孝友之行追配古人,瑰瑋之文妙絕當世”。黃庭堅幼入芝臺書院、櫻桃洞書院,學習詩文、經史,聰慧過人,書讀數遍即能誦。他經常與“諸父昆弟相與題詠”,才思、學業進步極快,舅父李常稱贊他求學功夫“一日千里”。可以說,詩書傳家的良好家風對黃庭堅影響很大,在這樣一個文風極盛的讀書人家庭,黃庭堅養成了廣泛的愛好和特長,致使他最終在詩詞、書法等方面取得重要成果。
黃庭堅在教子上,一方面繼承黃氏家族重詩書的家風,教育子弟繼承讀書的傳統,正如在一首詩中他寫到“藏書萬卷可教子,遺金滿籯常作災”;另一方面,他非常重視視家族內部的和睦,認為家族成員如果能夠敦睦相處,相互體諒,必定能子孫榮昌、世繼無窮,流傳下來的《家誡》一文,正是這方面的體現。
在這篇寫給兒子黃相的家訓中,黃庭堅從自身的所見所聞講起,娓娓道來,生動詳實,并且從遠近、古今引經據典,教導家族一定要和睦相處,以具體事例說明家族興衰的根源在于家庭內部人際關系的如何相處。在《家誡》中,黃庭堅說,自己從小時候讀書識字到現在已經40多年了,這期間耳聞目睹了許多豪門大姓、高官厚祿之家開始往往金玉滿堂、家業豐厚,可是不過數年就變成了“特見廢田不耕,空囷不給;又數年,復見之有縲紲于公庭者,有荷擔而倦于行路者”。究其家庭由盛到衰的原因,皆是由成員之間的不和睦造成的`,他還借落敗之人道出各種緣由。這些破敗的家族開始時也是勤勤懇懇、父慈子孝、兄弟和睦、夫妻無猜,成員之間和睦相處,共同進退。但是到了后來,“子孫蕃息,妯娌眾多”,猜忌之心漸起,斤斤計較之事不絕,遂使“人面狼心,星分瓜剖……至于危坐孤立,患害不相維持,此其所以速于苦也!”
黃庭堅以他幾十年的所見所聞,反復向兒孫們說明一個道理:“家之不齊,遂至如是之甚。”家和則興、不和則敗,正是千古不變的道理,家和則“官私皆治,富貴兩崇”,慈孝之盛,外侮不能欺,甚至是綠林大盜也相約無犯義門之家。而不和則子弟在內勾心斗角,在外患難不相回護,這樣衰亡隨之而至。
對于如何使家庭和睦這個問題,黃庭堅給兒子們傳授了自己的經驗。他認為,家族成員相處首先就是要以誠相待、寬容大度,“無以小財為爭,無以小事為仇”、“無以猜忌為心,無以有無為懷”。也就是說,不能斤斤計較個人私利,要以家庭的大局為重。黃庭堅還特別強調了妯娌之間的和睦相處,婦人有時心眼太小,容易搬弄是非,為夫者一定要辨明是非,心胸開闊,不可挑起家庭矛盾。另外,黃庭堅還把家庭的和睦建立在自我修養的基礎上,所以他特別強調家庭成員的自覺意識。他告誡家人“人生飽暖之外,骨肉交歡而已”,子孫們都曾經是骨肉同胞,共同成長起來的少年玩伴,這份情誼是非常重要的,血緣關系是打不斷的,子孫們應該以此為機,維護好家庭的團結和睦。
黃庭堅在給子弟的書信中曾經指出:“吾儕所以衣冠而仕宦者,豈自今日哉。自高曾以來積累,偶然沖和之氣。”這個“沖和之氣”正是祖輩遺留下來的家風、家學。可以說其高祖、曾祖以來的家族和睦之風、重視詩書的文風,是黃氏世代輩出人才的重要因素。所以,黃庭堅希望后輩們繼承祖輩的風范,使“子孫榮昌,世繼無窮之美”。
家庭和睦一直是古人非常重視的問題,特別是在聚族而居、數世同堂的情況下,成員眾多,家庭糾紛就會不斷。因此古人提倡和睦的事例很多,像黃庭堅這樣教育子孫,列舉實例、詳細剖析、耐心教導殊屬可貴,其《家誡》一文堪稱這類家教的典型,在古代影響很大。時至今日,雖然家庭規模日益縮小,但和睦仍是家庭幸福的必要條件,俗話說“家和萬事興”,此言不虛。
擴展閱讀:黃庭堅簡介
黃庭堅(10【第45句】:【第8句】:9-110【第5句】:【第5句】:24),字魯直,號山谷道人,晚號涪翁,洪州分寧(今江西省九江市修水縣)人,北宋著名文學家、書法家,為盛極一時的江西詩派開山之祖,與杜甫、陳師道和陳與義素有“一祖三宗”(黃庭堅為其中一宗)之稱。與張耒、晁補之、秦觀都游學于蘇軾門下,合稱為“蘇門四學士”。生前與蘇軾齊名,世稱“蘇黃”。著有《山谷詞》,且黃庭堅書法亦能獨樹一格,為“宋四家”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