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己做曲奇朋友圈說說合集200條
你拼命變得優秀,然后呢美文
今天北京霧霾不錯,灰中有黑,云山霧罩,心情朗朗所以咱們聊個三塊錢的。
最近你們的朋友圈被什么刷屏?反正我的是各種關于小孩兒上學難、傾家蕩產搶教育資源、給7歲小孩報一大堆輔導班的文章。
講真,因為我年紀小,自己還剛剛脫離上輔導班的階段(知情人不要戳穿我,我請你吃飯),所以對子女教育這件事根本沒興趣多說,也沒什么資格說。
因為即便我現在指天跺地地發表了一番“讓孩子在快樂氛圍中長大”的豪言壯語,以后不小心生了孩子,指不定也會在一片大好氣氛中突變“拼娃狂魔”,攔都攔不住。
所以今天我想聊的不是學區房、不是教育資源、也不是虎媽貓爸,而是從一個二十多歲妙齡少女的角度出發,說一說為什么我很討厭“優秀”這個詞。
“優秀”一詞,本來就是攀比的產物
首先,“優秀”這個詞被發明出來的時候,是個挺安分的詞,但放在中國文化語境下,就被披掛了一身的私心雜念,也是蠻委屈的。
當人們夸一個人“優秀”的時候,不知不覺已經把他放在了一個比較的語境里面。別跟我扯什么“優秀”就是自己跟自己比,在成功學語境下癲狂的大多數們,是絕不會這么想的。
所以,當我每每和國外的同齡人相處時,往往有兩個很強烈的感受,一是她們為何擁有和年齡相符的輕松?二是她們怎么那么容易踏踏實實地活著?
我形容的當然不是國外的學渣們,她們也是學霸,平日里是相當勤奮的,也同樣面臨找工作的擔憂和青春的迷茫(美國就業危機誰不知道呢)。
但中國學生和她們相比,往往有著更多不切實際的幻想、不付出實踐就妄想一步登天的急躁,以及做事的私心雜念。
到底是什么私心雜念呢?如果說很多美國、歐洲同學,以及東南亞、印度同學,常常是以興趣導向作為學習、研究的動力,那么很多中國同學,就是以“在競爭中脫穎而出”、“未來找個好工作”,以及“在同齡人里面混得比較好”作為動力。
所以每到課后,總有一幫中國同學圍著老師,各顯其能地想留下點好印象,順便把自己的分數往上抬一抬。
而真正到了小組presentation或者team work的環節,又多的是中國學生抱怨,根本懶得承擔這個繁瑣的任務(內心os,給我個高分,讓我趕緊畢業了就算了)。對于考試成績以外的任何有趣體驗,對他們來講價值都不大。
更不必說,大學課堂上,老師在講臺上唐僧,所有人都低著頭背英語單詞,大一大二開始背,大三大四復習雅思托福,根本沒幾個人用心了解一下拼命考進來的專業到底是個啥。反正都要出國的嘛,不出國就實習,總之要走一步想一百步。
于是大家都是拼命制定人生的n個五年計劃,直到找到一份好工作,嫁人生子,歲月靜好,羽化登仙。
你特別擅長打籃球,你媽說,光打籃球有什么出息,以后應該辦個體校,組織職業賽事,招商引資,還要做出中國最好的籃球衍生品牌。
最終你也不管自己是不是這塊料,辛辛苦苦下海嗆水,痛苦不堪,捫心自問初心不過是喜歡打籃球而已。
這是我們這一代人的特點,挺杯具的,誰不想“享受當下”啊,還不是給逼的。
一個優秀的孩子多給爹媽爭臉,光宗耀祖不說,遠親近鄰都能跟著沾光,過年回家倍兒有面子,連家屬院里的三代宿敵王大嬸,都能因此被氣個半死,真是過癮。
那到底什么是優秀呢?
70年代的優秀孩子是進了個國企,門檻那么高,得pk掉多少小伙伴;80年代的優秀孩子是去大學當了老師,那得是多高的文憑才能做到啊,甩掉多少學渣;90年代的優秀孩子是掙了大錢,三個月給爸媽換輛車,同學聚會都不露面的,因為已經沒有共同語言了嘛。
所以等到以上標準都實現了,優秀孩子們的人生驟然沖向了一個空白的'處境,沒有競爭對手了?沒有考試了?會當凌絕頂,沒有山可爬了?多么空虛寂寞冷,簡直不知道活著還應該干點啥了。
這時候突然發覺,國企挺無聊的,大招牌里面煮著一堆青蛙;大學老師除了寒暑兩個巨無霸假期,竟然還要評職稱還要做課題還要核心期刊;掙了大錢認識了牛逼朋友之后,發現自己的生產力根本跟不上物欲橫流的步伐,一年四季痛苦得要死,掙得越多煩惱越大。
比較,競爭,這是我們這一代人生下來沒幾年就不幸學會的事。在那之前,我們還沒有學會快樂,學會對某事感興趣,學會有主見地做決定。
“優秀”二字像毒瘤一樣藏在我們的血管里,時不時放射些能量,讓我們痛苦。
披掛著滿身頭銜的優秀女留學生自殺了,因為她從小到大都是第一名,無法接受自己在更加人才濟濟的群體中成為第二。
有人說,難道除了比較,就沒有其他令人開心和快樂的事情了嗎?我倒想反問,當一個人過度專注于自己能力、名譽的攀升,請問她還能注意到生活中其他樂趣的所在么?
行,你的人生真優秀,然后呢?
我記得很早前看《絕望主婦》的時候,有個朋友說了句,Susan也挺美的,為啥會和一個修管道的糾纏不清,居然還結婚了。他是個修管道的哎!
還記得有次聚會,對面一個新來的朋友聊起她們公司的前臺,充滿迷惑地說,我們前臺的小妹一天天可開心了,那個無憂無慮,可真單純,人家好像也沒想過以后干點什么?前臺能干一輩子么?
那操心的樣子,簡直堪比人家前臺小妹的親媽,既然進了這么牛的金招牌大公司,怎么著不得處心積慮一步步往上爬啊,2年轉正,3年項目經理,5年后至少當個副總監啥的。不經過設計的人生,不值得一過啊!
前兩天去看《瘋狂動物城》,警察局前臺值班的胖小豹,你們喜歡么?挺著肚子沒完沒了地吃著曲奇,上班開開小差沉醉于和辣妹虛擬跳舞的APP,一點小事就能開心的要命。它怎么沒想著好好努力混個警察局長當一當呢,也是沒出息死了是吧。
好萊塢的錄音師,干到50歲了,還在認真地舉桿兒,把一門工作做到極致;臺灣三代人就開一間面線店,白天招攬客人,晚上嘻嘻哈哈地收拾打烊看電視;難道他們不應該懷揣點更遠大的抱負么?
所以,我們到底可不可以不優秀?
如果不把優秀作為人生追求,那我們拼命地減肥、讀書、辛勤地工作、交朋友,又是為了什么呢?如果沒有足夠豐盛的動機,我們這些平凡人,又怎么可能有著那么大的激情去克服自身的惰性呢?
同樣是奮斗,有的人以超越別人,成就卓越為動機;有的人以體驗生命,滿足精神需求為動機;前者做任何事都難逃功利主義考慮,時候久了越來越浮躁、痛苦,雜念橫流;后者專注、有張有弛,不用拗著自己卻不用揚鞭自奮蹄。
文案我自己吧。如果說生命中的前25年,我不幸活在了現實的壓力,和成功學的陰影下,人云亦云、蒙昧不清醒地追趕著“大眾的”目標,那么這幾年(具體是幾年我就不說了),我越來越厭棄為了優秀、為了脫穎而出而努力。
持之以恒地節制飲食、健康作息,很辛苦的好嘛,并不是為了比我看得上的男人日常能夠遇見的大部分女人都性感漂亮、從而誘惑到這個男人,而是因為我天性比較自戀,喜歡在意自己的外表,雖不愿承認,但我皮膚光滑、瘦美緊致的時候,一照鏡子就很嘚瑟,這個心態不在我控制范圍內;
喜歡讀書,了解一些亂七八糟的知識,不是為了做一個倍兒有談資惹人羨慕的女博士,而是簡簡單單想要填補無聊的生活,滿足一份好奇心而已。
我覺得如果不偷窺一下他人的思想生活,我的生活會很無聊,因為來來回回就是吃喝拉撒這點破事,不值得過一輩子;
極討厭做飯、不懂養多肉植物,也不知道啥是手作,交了一大堆美食達人朋友,但自己還是懶得做,不愿意為了成為一個“出得廳堂、下得廚房”的全面而優秀的女性,而生生地改掉自己不愛做飯的天性。
烹飪有烹飪的樂趣,我尊重羨慕并欣賞一切熱愛烹飪的女性,但,我的興趣不在此,可以嗎?
我愛彈鋼琴,但不是朋友里彈的最好的,也不能把鋼琴老師搞成副業,那又怎樣?我彈給自己聽就好了;我喜歡賺錢,但根本不是朋友里最有錢的,那又怎樣?我賺錢的目的本來就是為了給家人買東西的時候,少眨兩下眼睛;
常有不了解我的人說,你讀到女博士,難道不是為了世俗的高學歷?那我告訴他,我讀完了博士可以順理成章去大學教書,但我不會去,因為我不喜歡。
我讀博是因為喜歡北大的氛圍,讀書是我想要的經歷,創業也是,寫點雞湯書也是,所以即便別人說,學歷那么高還不去當老師好浪費,在我這里也不成立。
如果讀書不是為了好奇,而是為了擴展人脈的時候多幾分談資,可能讀幾頁就會讀不下去;如果藏書是為了別人來你家,夸你真有文化,可能傳給子孫后代的都是新書然而他們也讀不下去。
如果努力工作不是為了享受找尋自我的樂趣,而是為了賺錢以及向別人證明自己,可能有了錢之后就不再工作了,或者被不識貨的人評論兩句就氣憤地想跳河。
如果學攝影跳舞瑜伽做甜點畫畫不是為了在爛抹布一般無聊的生活中開辟出色彩,而是為了做個明媚而優秀的女子,有朝一日等到識貨的他,可能堅持不了3天沒遇到他就崩潰了。
我渴望的人生,是不為任何世俗的眼光所綁架的,是敢于不“優秀”的人生,德智體美勞也不一定全面發展,不是傳統的賢妻良母,也無法跟所有人搞好關系。
既不能讓身邊人交口稱贊,也不能在工作過的任何地方留下清一色好評,懶得在自己討厭的人面前硬撐一份熱情,也不能把生活安排得無比精彩就像一出戲。
也就是因為這份很賤的渴望,我得付出好多好多努力,但,努力的過程中,我幾乎不需要任何人的鞭策,因為我知道我這么做是為了什么。
每天像苦行僧一樣活著的時候,多問問自己,你這么優秀,是為了啥呢?
你變得更好,才能離惡意更遠美文
剛開始寫稿時,我還是個中學生,在雜志上發表的文章很少,是個近乎透明的存在。
我在網上看到一位編輯的征稿郵箱,便給他發去了我的稿件。很意外地,他加了QQ,我們聊了起來。聊天的過程中,他一直說些跟稿子沒有關系的話,問我的身高體重等等。他讓我接通語音唱首歌給他聽,說這樣他就幫我把稿子送審給主編。這句話讓我斷定他是個披著編輯外衣的猥瑣男。我沒有再理他,把他拉黑了。
后來跟另一位作者聊起這本雜志,她卻說最近還跟這位編輯合作,他很客氣,沒有不當行為。說這句話的作者,早已小有名氣。
原來,這位編輯只對他認為好欺負的`人猥瑣,對其他人,是禮貌客氣的。
小時候母親調配到新的單位去工作,她帶著我一起在單位附近租房子住。房東是個非常小氣的胖女人,因為母親下夜班回家上樓時喊亮了門口的感應燈,而要強行加收一筆電費。那時我和母親寄人籬下,如果鬧僵了被掃地出門就得重新找住處,實在麻煩,母親只好交了那筆莫名其妙的電費。
我畢業后,自己在外租房,卻感覺房東們素質很高,善良又禮貌,處處為我著想。
我十分納悶,母親卻一句話道出了玄機。她說,這是因為我們變得越來越好了。只有當一個人變得更好,惡意才會離他更遠,自己足夠強大,才不會被任何人威脅。
“欺軟怕硬”是很多人都有的毛病。我們無法左右別人,卻可以改變自己。如果文章寫得足夠好,編輯便沒有威脅的理由;如果不滿意隨時有能力換房,房東也就不敢隨意刁難。尊重從來都是自己給自己的,你希望別人把你當成什么樣的人,你就努力變成那樣的人。只有我們自己變得足夠好,他人的惡意才會離我們足夠遠。
請逼自己變得優秀然后驕傲地生活散文
我曾到一個非常富裕的家庭,給一個念高中的男生做家庭教師,對一件事情,印象深刻。
這個家庭不僅富裕,還非常有影響力,所以這個家庭的每一個人,眼睛都是長在頭頂的。但是那天,家里來了一個客人,一名只有20歲的大學生,家里的每一個人都突然變得卑微,如臨大敵。
孩子的父親,原本應該不在家,在公司的,回來了……
孩子的母親則一早催促家里的阿姨準備水果和拖鞋,平常,這些事情,孩子的母親是不會親自過問的……
我十分好奇,想一會兒來的,是什么樣的人呢?這樣大的能量,是不是三頭六臂?
終于等到了。
全是失望。以我的目光看,外表就是一個普通的年輕人。不普通的,是他剛剛考入東京大學,而且是最難考的醫學部。
一切也就清楚了,我的學生是高中生,念的原本是國際雙語學校,家里計劃高中畢業就送去日本,在日本參加考試,考日本的大學,這位20歲的年輕人考得這么好,一定有很多經驗可以向孩子傳授,所以就成了這家眼高于頂的家庭的坐上賓。
那一天,這個家里的每個人為了請他多為孩子傳授一些經驗,都竭盡所能。
大學生走完,孩子的媽媽也是累了吧,向我感慨,“你知道這個大學生這么有出息,他爸爸媽媽是做什么的嗎?”
“不知道。”我當然不知道了。
“他爸爸媽媽,是在市場補鞋的。”
這件事情給我的印象這樣深刻,以至于我常常想起。
偶爾去那個市場,見到大學生的父親。
知道他東京大學畢業,去了哈佛念哈佛醫學院,留在了美國。知道他的父母親不再在市場補鞋,住在非常寬敞的房子里,這個房子,是大學生念東大的時候,得到獎學金,為父母買的。
知道每次大學生回國的時候,都會有很多人,其中不少是城里的.達官貴人請大學生到他們家里做客,給他們的孩子介紹學習經驗什么的。
大學生的父親說,有什么學習經驗可以介紹呢?
不過是大學生小時候,看到父母為人補鞋,難免被人瞧不起。有一個夜晚,漫天星光下,收完小攤后,補鞋的父母想起白天,客人包著鞋的報紙上,有一段話,覺得很好,想學給孩子聽,那段話很長,學不出來,父親囁喏了很久,千言萬語憋成了一句話:兒子,你要逼自己優秀,然后驕傲地生活。
一位作家說:孩子,我要求你讀書用功,不是因為我要你跟別人比成績,而是因為,我希望你將來會擁有選擇的權利,選擇有意義、有時間的工作,而不是被迫謀生。當你的工作在你心中有意義,你就有成就感。當你的工作給你時間,不剝奪你的生活,你就有尊嚴。成就感和尊嚴,給你快樂。
那位淳樸的、補鞋的父親說的話,跟作家講的這段話,其實是一個道理。
我們的身邊,逼自己變得優秀,然后驕傲地生活的例子,其實有很多。
或許是街邊賣麻辣燙家庭的小孩,或許是我們小時候的發小,或許,就是我們自己。
世界的確是這樣,這是世界的真相,你有多優秀,世界就會回報給你多少自由和尊重。
人不是動物,不是野花野草,天生天養,依靠陽光雨露就能活著,就算野花野草,也為了更多的陽光努力爭取長高,人有什么理由,不去努力,不去變得優秀?
想孩子長大后體面,受人尊重,有選擇,有自由地生活,就要舍得小時候逼孩子變得優秀。
就算這個過程孩子會受苦,苦過前面的二十年,也好過后面的六十年一直被生活逼迫,身不由己好么。
這是一個努力,依然會有回報的時代。
作為一名平凡普通的媽媽,我已經決定當孩子問為什要努力的時候,告訴孩子我做家庭教師時的這段經歷,然后告訴孩子那位父親的話:孩子,請逼自己變得優秀,然后驕傲地生活。
然后美文欣賞
許一個愿望 我們不散場
留一個愿望 停步在路上
記憶在心中翻來覆去 我會忍耐不哭泣
一言一語 如星沉寂 沒在心海里
想去看你 不知所以 微笑再遠去
然后 我想要一個約定
然后 我還回頭看你
然后 我怕你已不見蹤影
然后 我自己安慰自己
然后 我想和你說 我一直在想你
許一個愿望 和你行千里
留一個愿望 想知你在哪里
一想到就會停止呼吸 你不曾陌生記憶
一顰一笑 如此美麗 綻放年華里
想去看你 不知所以 哭著再走去
然后 我好像看見了你
然后 你好像在嘆息
然后 話語多么熟悉
然后 多像在夢里
然后 我要和你說 我依然在想你
然后 還是忍不住哭泣
然后 時光也竭盡
然后 我不愿意離去
然后 我多希望你也在這里
然后 我告訴了你 我永遠會想你
然后 我們 漂洋過海來看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