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風唯美斷情絕愛的句子集錦100句
飲恨散文
一場秋色被惋嘆的風,遺忘在紅塵的渡口,飲恨。漫過云煙的斷腸,拽緊雨聲,奔赴一場夜宴。你的詩歌加快步伐,剪開相思,青蔥愛的離歌。讓我執著青燈,為你燃放三生的煙火,三世的守望。
——題記。
折疊的憂傷,于坐落的風聲里,慟哭。沾著淡墨的夜色,與月光合歡,埋下愛的伏筆。淺吟歲月的清歡,臨摹流血的詩歌,傾聽靈魂的呻吟。沿途的風景,折斷了心的翅膀。誰用山盟海誓勾走了咫尺天涯的守望,爬上相思的云端,于一首詩里坐化?
你的傷城,是我今生的墳塋,來世的凈土。傾訴著,斷情絕愛,繾綣著,愛的伏筆。拈朵路過人間的風情,諦聽你靈魂的回聲,于歲月的留痕中,鐫刻生死相隨的囈語。穿越輪回的鐘聲,捧著斷腸的詩句,飲恨。撩起孤單的影,我與青幽的山林融為一體,在蔚藍的眼睛里,尋覓屬于我的一滴清淚。
漫過煙雨的.殤,遙問最美的瞬間,靜坐。斷續的殘句,俘虜了我的芳心,于擱淺的黃昏里,低眉。人間風月里的水墨,蘸上溫情的遐想,走走停停。回眸處的云雨,掛滿馨香的詩句,于一首清詞里,嫣然淺笑。
我在這里,你在哪里。走失的緣份靜默在荷塘月色中,開出一朵孤傲的蓮花,那是我,是我為你播種的守望。在一杯清茶里,獨守黃昏,回憶瞬間的最美,在這一刻逗留。落入你眼晴里的海,涌起潮落的浪花,靜候命運的顛覆,聆聽靈魂的問禪。
讀緘默的黃昏,牽起情絲萬縷,輕歌曼舞。如風的晚秋,把憂傷影子拉長,沉睡在幻境中,流連忘返。傾慕執著的信仰,將情深不壽,叩問。你的城,我的國,近在咫尺,又遠在天涯。一縷詩意,在心中怒放,被不老的光陰點燃,浸染芳華,投影詩人的波心。
孤獨的詩句,恍若隔世的情人,纏綿我的傷城,輕拾經年的憂悒,于一片葉子里,走散。一枝含苞的梅,晶瑩著流血的詩句,涂抹蒼白的光陰,與你隔水相望。放牧一場風花雪月,與孤獨的詩句心心相印,漫步似水年華。殘留的心事被苦澀迷了眼,翩躚不老的詩集,獨坐魅影。
埋沒逝去的歲月,與夜接吻。風,揭開了神秘的面紗,折疊相思,遙寄來生。你來,我在,你不來,我守候。因為,我相信世間所有的離別都是為了久別重逢,活在在緣份的天空下的我們還會相聚。
手捧天涯的念想,悲憐咫尺的斷腸。氤氳憂傷的云雨,撐起愛的晴天,消瘦情詩里的憂悒。一個人的世界很清冷,也很自在,云淡,風也輕。豐腴詩句的月光,與星星私語,與夜低吟淺唱,好似在呢喃羞澀的心事,待與誰說。
一路悲歌,順從命運,用孤獨的憂傷,點亮蟄伏千年的句子,照亮你的城,還你永生的光明。你的孤獨越來越濃郁,似我的愛,經年不散。漫過妙憶中的風雨,讓我拈朵彩虹,為你寫情詩。此時,往事,已成風,是誰在追憶中飲恨?
心狂多飲恨氣正方得天散文
心狂多飲恨,氣正不輕挑。一個有著良好心態和行為準則的人,從就不怕與君子對峙。因四面桌,八方客,一盞清茗,幾杯薄酒,講的不外乎是世間萬象人情道理。如你凡事與小人計較過招,便等同惡魔熱吻禽獸緊擁,許其出其不意將自己擊得傷筋動骨鱗疼遍體;亦許其猝不及防就把自已撕到狼藉與失寸。人,是只有懂得謙卑,懂得敬重,懂得避讓,懂得仁厚,才能把心放得更寬,將路走得更遠。
君子坦蕩蕩,小人常戚戚。當他人給你制造是非嗔怨時候,自己要懂得坦然自若,用寬厚與和善供養心花的通透和溫良,許橫空降炸的濁惡種子就此潰敗腐爛且朽于無形。
你要記得,你終究是不一樣的煙火,也終究是不一樣的.綻放。你需學會從最初的果敢和柔軟,學會從當中的隱忍與蒼冷,教自己微笑到最后,堅韌到最后。不論對生活,抑或是人事。管它事不如所愿,管它得失或恩怨,至少,你付出過,努力過,你的人生,你的品格,也算比他人鏗鏘與厚重,亦比他人充實和含韻。等到姹紫嫣紅之前,奮身打滾之后,回過頭來,說不定還可顫栗捧著半生眼淚和感悟,豁而告訴自己:我走過,跌撞過,血流過,心碎過,但我終究,不悔這一程生命的饋贈和凌烈。
德厚,方能載物;心闊,才可福至。到底,人的一生,本就是件可笑的東西。固平仄兩旁,成敗兩邊,不論他人給你熱諷或冷臉,也不管他人給你跟頭或唾擊,都不必太在意,也無須太難過。你只消擁著一顆感恩知性的心,微笑著清淺拂袖,輕然掠越便好。因這個世界,終究只敬羅衣不敬人,也終是有利才有往。除非,你能夠有著足夠的氣場和本領,有著足夠的修為和涵養,令人打心眼打骨子里欽佩,不然,你唯有具備一顆充滿彈性和無限強大的內心,如是,方可在去來當中,嬗遞之間,不受外物影響,不受情緒掌控。
陶淵明飲酒趣事多
除了“公田種秫”之外,淵明飲酒的故事還有很多。比如大約淵明四十五歲前后(依梁啟超考證):
顏延之為劉柳后軍功曹,在尋陽(按,即“潯陽”),與潛情款。后為始安郡,經過,日日造潛,每往必酣飲致醉。臨去,留二萬錢與潛,潛悉送酒家,稍就取酒。(《宋書·隱逸傳》)
顏延之是陶淵明的好友,淵明死后的《陶征士誄》就是顏延之為他寫的。《誄》中稱淵明“性好酒德”,可見淵明嗜酒,顏延之是親眼見過的,而且倆人還經常喝得大醉。顏延之臨去始安郡上任時,給淵明留了二萬錢。史傳中也沒記載顏延之這二萬錢是給陶淵明貼補家用的,還是專門供他喝酒的,反正淵明是全部押到了酒館柜上,慢慢去喝,直到喝完這二萬錢為止。
義熙末年,大約是淵明四十七歲之時,江州刺史王弘想結識陶淵明,但是怎么請也請不來。后來他聽說陶淵明要去廬山,就讓淵明的朋友龐通之準備好酒,在去廬山半道的栗里這個地方請淵明來飲酒,然后王弘自己假裝碰巧路過,想借此結識淵明。據說當時的情況是這樣的:
潛有腳疾,使一門生二兒輿籃輿,既至,欣然便共飲酌,俄頃弘至,亦無忤也。(《宋書·隱逸傳》)
還真不錯,王弘假裝湊巧碰見淵明,淵明也沒有給他下不來臺,也就和他喝喝酒,聊聊天。一個刺史要見一個隱士,至于如此費盡心機,一則見出淵明之高潔,使人高山仰止;二則見出王弘雖不是高士,卻是個可人。
《宋書》還記載,有一年重九,淵明家中無酒,王弘送酒之事:
嘗九月九日無酒,出宅邊菊叢中坐久,值弘送酒至,即便就酌,醉而后歸。
此段文字雖然不多,但真是美。淵明無酒,王弘便派人送酒來,王弘真是可人。然淵明無酒,便“出宅邊菊叢中坐久”,亦真是雅得無一毫做作(因為淵明亦不知有人要來送酒)。世人皆知“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是淵明《飲酒》詩中名句,不知此時淵明所飲之酒,或許就是王弘送來的呢。
有酒斟酌之:陶淵明飲酒趣事多
葛巾漉酒(資料圖 圖源網絡)
有時淵明去別人那里喝酒,正趕上酒剛釀熟,還沒來得及過濾,淵明就“取頭上葛巾漉酒,畢,還復著之”(《宋書·隱逸傳》),這就是淵明“葛巾漉酒”的故事。
南宋朱熹在《奉和尤延之提舉廬山雜詠》中,寫到廬山當時有一塊大石,據說是陶淵明當年喝醉了在上面酣睡過,他說:
每尋高士傳,獨嘆淵明賢。
及此逢醉石,謂言公所眠。
看來開發這種虛無縹緲的旅游景點的做法,并不是今人的專利。不過淵明醉則臥石,倒讓人聯想起《紅樓夢》中的“史湘云醉臥芍藥茵”來了,不知雪芹寫這個豪放不羈的'湘云時,是否融入一些陶淵明的影子。(據俞平伯分析,黛玉葬花化自唐伯虎事。若然,則湘云醉臥則亦可能化自淵明故事了)
總之淵明好酒,舉世皆知。白居易《效陶潛體詩十六首》中說:“吾聞潯陽郡,昔有陶征君。愛酒不愛名,憂醒不憂貧。”歐陽修《偶書》中說:“吾見陶靖節,愛酒又愛閑。”但是淵明喝的是什么酒,是怎么個喝法呢?
淵明家貧,有時至于斷酒,更不可能每飲必是美酒。在這一點上,到是蘇軾于貶謫之中得了淵明神韻,人稱蘇軾“飲酒但飲濕”,至于酒之好壞,則在所不計了。
另外,喝酒的人往往愛熱鬧,不愛一個人喝寡酒。如白居易喝酒,便如宋代張耒所述:必有“絲竹鐘妓之奉”(樂隊歌女在旁邊伺候著),“洛陽山水圖物甲天下”(置身美景之中),“其所與游,如裴度、劉禹錫之徒,皆一時名士也”(社會名流相伴)。其實不只白樂天如此,蘇軾在《書淵明詩》中寫道:
孔文舉(按,孔融)云:“坐上客常滿,樽中酒不空,吾無事矣。”此語甚得酒中趣。及見淵明云:“偶有佳酒,無夕不傾,顧影獨盡,悠然復醉。”便覺文舉多事矣。
讀東坡所引淵明這幾句(見《飲酒二十首并序》),再加上前面李白抄淵明的“揮杯勸孤影”,仿佛淵明是個十分享受獨酌的酒客。實則淵明是真得酒中之趣者:聚飲亦歡,獨酌亦歡,無酒亦歡。正如《晉書·隱逸傳》所說:“惟遇酒則飲,時或無酒,亦雅詠不輟。”
宋咸熙《耐冷譚》則認為古人飲酒中,亦淵明品格最高:
古之酒人,當以淵明為最,太白次之,若阮籍、劉伶,直是沉湎酣身矣。
《狂題·莫恨艱危日日多》古詩原文
《狂題·莫恨艱危日日多》作者為唐朝詩人司空圖。其古詩全文如下:
莫恨艱危日日多,時情其奈幸門何。
貔貅睡穩蛟龍渴,猶把燒殘朽鐵磨。
別鶴凄涼指法存,戴逵能恥近王門。
世間第一風流事,借得王公玉枕痕。
交疏自古戒言深,肝膽徒傾致鑠金。
不是史遷書與說,誰知孤負李陵心。
南華落筆似荒唐,若肯經綸亦不狂。
偶作客星侵帝座,卻應虛薄是嚴光。
不勞世路更相猜,忍到須休惜得材。
幾度懶乘風水便,拗船折舵恐難回。
由來相愛只詩僧,怪石長松自得朋。
卻怕他生還識字,依前日下作孤燈。
老禪乘仗莫過身,遠岫孤云見亦頻。
應是佛邊猶怕鬧,信緣須作且閑人。
止竟閑人不愛閑,只偷無事閉柴關。
轟霆攪破蛟龍窟,也被狂風卷出山。
地下修文著作郎,生前饑處倒空墻。
何如神爽騎星去,猶自研幾助玉皇。
雨洗芭蕉葉上詩,獨來憑檻晚晴時。
故園雖恨風荷膩,新句閑題亦滿池。
初時拄杖向鄰村,漸到清明亦杜門。
三十年來辭病表,今朝臥病感皇恩。
來時雖恨失青氈,自見芭蕉幾十篇。
應是阿劉還宿債,剩拚才思折供錢。
芭蕉叢畔碧嬋娟,免更悠悠擾蜀川。
應到去時題不盡,不勞分寄校書箋。
自傷衰病漸難平,永夜禪床雨滴聲。
聞道虎瘡仍帶鏃,吼來和痛亦橫行。
昨日流鶯今日蟬,起來又是夕陽天。
六龍飛轡長相窘,更忍乘危自著鞭。
有是有非還有慮,無心無跡亦無猜。
不平便激風波險,莫向安時稔禍胎。
十年三署讓官頻,認得無才又索身。
莫道太行同一路,大都安穩屬閑人。
曾聞劫火到蓬壺,縮盡鰲頭海亦枯。
今日家山同此恨,人歸未得鶴歸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