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說說蔣介石是河南人精選三篇
《一九四二》觀后感
《1942》的這份情懷,縱然無法和歷史媲美,但它自有其獨特的藝術價值。它是一段回憶,也是一代人的苦難回憶。小編整理了相關的觀后感,歡迎欣賞與借鑒。
《一九四二》觀后感【篇一】
我對馮小剛執導的影片一直很關注,《唐山大地震》更是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昨晚觀看了<一九四二》在大上海影院的首映。電影結束后,我一直沉浸在《一九四二》那血腥而又悲慘的歲月之中.....。
馮導用如此大手筆拍下這樣一部巨作,它顯示的是一個敢于揭示歷史真相的中華民族的氣度,是一個不忘貧窮落后被人侵略、任人宰割歷史的堅強民族!唯一使我遺憾的是,看完以后還有兩點不了情:一是影片好像還短了些;二是好像自己也跟那位美國戰地記者走了一遭,大有一種只是看了一部大型災難歷史紀錄片的感覺,似乎還缺乏一種更催人淚下的刻畫人們心靈世界的動人故事情節。
影片中大碗影星的演技個個都十分了得,國際關系的處理也十分微妙?!兑痪潘亩愤@部電影把當年河南災荒造成的凄涼和難民們悲慘的命運刻畫的如臨其境,把日本侵略者的暴行給中國人民帶來的苦難一筆勾畫出來,把國民黨政府的腐敗無能和把苦難深重的災民推向絕望深淵的丑惡嘴臉全部揭露出來,把70年前那段天災加人禍造成的三百萬人死亡的大災難歷史追憶給后人永世銘記!
然而,在中國的歷史長河中,各種各樣的災難不計其數,因為許多自然災害是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的。問題的關鍵不在災難本身,而是在于災難一旦發生后,國家當權者與政府是如何去面對和處理的?《一九四二》就是要告訴人們,過去的“蔣家王朝”與今天的人民政府在本質上的根本區別。特別是新中國建立以來,我們黨的歷代領導人關愛人民和領導救災的生動事例舉不勝舉,我想這也就是馮小剛導演拍這部巨作的真正教育意義所在.....。
《一九四二》觀后感【篇二】
馮導早前的喜劇大獲成功,主要不是他導的有多好,是他成功的籠絡了一批人在對的地方做著對的事情。而對于當時的觀眾來說,腦子里還沒有一個健全的觀影模式,好與壞的標準就是喜劇可以笑,悲劇讓人殤。小人物的生活又特別的接地氣兒,觀眾看電影的時候看什么呢?其實就看個自己。
后來馮導拍多了喜劇片,膨脹了,覺得自己大片導演什么都能拍了。就開始琢磨拍點懾人心魄的,震撼人心的東西。在我看來,馮小剛也許也覺得自己在駕馭悲劇的問題上有那么點沒底,于是乎他得給自己的作品加點料,還是那種放之四海而皆準的大料,也就是大災大難之類的東西。比如他在《非誠勿擾2》里要討論生死,就必須先濃墨重彩一個人的死亡,用一整部電影去鋪陳,再煽情以達到自己的目的。
汶川地震的時候,多少人守在電視機前關注著救援哭得跟那個似的,只是這難道是因為央視的攝像師拍攝技術特別好嗎?這是因為那些記者的鏡頭下對于災難的解析直擊人內心深處嗎?當然不是,傻子都知道那是因為大災本身就足以撼動人堅硬的內心,記者要做的就是如實報道罷了。
剛看完《唐山大地震》我覺得拍的特好,都看哭了。我朋友就說她覺得沒什么,覺得煽情挺刻意的,我一直說人家冷血,現在想想,這是多么冷靜的思考啊。直至今日回想起來,除了“沒了,才知道什么叫沒了”這一句臺詞,我完全想不到《唐山大地震》有什么特別震撼我的話,所有的哀傷元素,演員的形象臉譜化模式化的。當時內心的顫動不過是因為同理心在作怪,覺得大地震真是太慘了,那么多同胞都死了,仔細想想,這也不是馮小剛的功勞,大地震的部分幾分鐘就結束了,剩下的不過是我腦中自己腦補的場景。他不過就是給觀眾搭了一個空架子,電影好不好看完全要看觀眾自己的修為。他拍一唐山大地震你要能腦補出一個星際大戰,那這片子你就愛翻了。
所以說,會拍的不如會說的。這次他又要拍《1942》,說是要讓人們銘記一段快要被遺忘的歷史??墒侨硕颊f了,餓死人的年頭多了,你說哪一年?為什么是這一年,這一年和下一個餓死人的那一年的禮拜四有什么不一樣?你就說不出來,仔細想想,也只是因為劉震云寫了這么一部小說選擇了這一年罷了。馮導多聰明啊,用一個苦情的背景去烘托一個故事,連人物特點書里邊都寫好了,你不得不以一個國人的心去帶入自己的私人情緒,很難以一個純粹的角度去觀賞。說白了還是他不能于無聲處聽驚雷,沒有大背景渲染就表現不出東西。
總覺得現在的大導演別的沒學會,就學會個發國難財。救國英雄什么的就必須拍一段小日本把人虐的跟媽了逼似的然后人們忍無可忍起身反抗,我前段時間看電視劇,敵方逼供我方同志的方法居然還是抓了他妻子在他面前羞辱,為什么總是同樣的劇情在反復?因為國人就吃這套?!督鹆晔谩芬彩沁@樣,我承認當時看完也很難過,不是震撼,就是難過,想說這幾個女的真苦,心里又不知道為什么這么苦,后來還是豆瓣里有人說了句,“就因為他們是妓女所以比學生的命賤嗎?”仔細想想可不是么,人性的光環要這么去烘托,不就是赤裸裸的階級歧視嗎?看完以后好多人在罵“小日本真XX”,那么請問導演想要突出的人性光點在哪兒呢?有人提嗎?沒有。為什么,就是因為你既然想要用這種民族情結的東西烘托自己的電影,就不要怪觀眾陷入這種情節之中而忽略電影本身。
而此種電影最大的好處就是它取材的是中國歷史,中國人能代入情緒,等到上映的時候還因為中國觀眾多,花錢看電影的也多,就能帶來票房。
《一九四二》觀后感【篇三】
去年春天,還冷的時候,我的好朋友褲子在三聯書店旁邊的雕刻時光請我喝了一杯咖啡,喝咖啡之前,我終于在三聯買到了苦苦尋覓已久的《劉震云精選集》,因為里面有那篇在當時并不是很著名的小說《溫故一九四二》。
喝完咖啡,后勁很大,回去之后就把這本書看完了,看到凌晨一兩點。坦率的講,這不像是一部小說,更像是一種紀實文學,雖然作者本人并沒有經歷過那慘絕人寰的一九四二年,但里面寫到的,我相信它們是確確實實存在過的。
后來,聽說馮小剛要把這一年拍成電影,我便開始深深的為他發愁:這樣一個故事,這樣一種背景,這樣一段歷史,這樣一個總局,這樣一個時代,這樣一部電影——能原原本本的還原出那一年的本來面目嗎?它在殘酷性上堪比余華寫的《菜人市場》,卻又包含了一些有意思的所謂政治在其中。
所以,今年電影一上映,就去看了。理由很簡單,就是因為那段歷史值得回顧,跟張國立和陳道明無關,跟鋼琴師和肖申克無關,跟馮小剛也無關。
電影圍繞了一個富裕的河南家庭展開,開頭幾分鐘,有點像《活著》和《白鹿原》的感覺,但緊接著,它就開始成為了《一九四二》。那是一段多么慘痛的歷史啊,人命如草菅,那么一大群人,走在路上,走著走著就死了!
近年來,幾乎每一部關于近代戰爭的電影都摻雜了對日本侵略者的仇恨,這部電影也不例外。但岡村寧次的一句話卻讓我幾乎感謝日本人,他說,饑民首先是人,其次才是中國人。他用糧食收買了一些饑民,與中國軍人做斗爭。在那個場景下,活著,確確實實成為了最重要的事情。
我在看電影的時候,入戲很深,幾乎融入到了那個世界里,所以看到紅著眼睛的野狗撕扯著路邊死尸的`時候,確實嚇了一跳。小說里似乎還提到了賣人,但小說里的賣人和電影里的賣人是不一樣的。電影里的人被買走,還能活命,哪怕是受盡恥辱的活著。但小說里被賣掉的人,幾乎全被吃掉了——沒人愿意吃掉自己的家小,只好賣掉自己的家小,換來一丁點錢,去食用別人的妻兒。——感謝馮小剛,沒有拍出這么殘忍的鏡頭,否則觀眾一定會做噩夢的。
我雖然是個喜歡親近小動物的家伙,但遠遠沒有苛刻的“動物保護主義者”那樣招人討厭,盡管如此,看到地主的女兒為了給剛剛生完孩子的嫂子找口吃的,把逃荒路上堅持養下來的黑貓給人宰掉,并且平靜的說“一會煮好了給我喝口湯”的時候,我那不值錢的眼淚還是不知不覺流下來了。
再次流淚,還是關于她,這個曾經的大家閨秀被人賣到妓院,服侍貪官,端著盆為他洗腳的時候,幾次彎不下腰。貪官說你把盆放下吧,她哭著說“爺,我吃的太飽,實在。是蹲不下”——這個時候,許多觀眾不合時宜的笑了起來,不知道是他們太殘忍,還是我過于入戲了。
而結尾那一段,幾乎沒有任何煽情的場景——除了最后徐帆和張默在茅草叢里換棉褲的時候響起了音樂——我的心里卻一直在悲傷。為那個時代的河南人,以及蔣介石。他太不容易。最后一次不知不覺的流下眼淚,是結尾時的字幕出現了“1949年,蔣介石戰敗,退踞臺灣”。
我們都知道,《少年Pi的奇幻漂流》很好看,不過它和《一九四二》不屬于一種類型。在毫不猶豫的為前者打滿五顆星的時候,真的有必要狠狠的給后者一個大差評嗎?
固執與偏見是一張需要撕破的蒙臉紙,每個人都應該擁有獨立思考的能力,細數一下,我們到底有多少次在沒有探究真相的情況下讓一種來源于別處的態度在自己心中先入為主?這樣不好啊。
馮小剛一九四二觀后感
善良的人們,為什么要遭受戰爭的威脅,饑餓的恐懼?如果斗不過魔鬼,信主有什么用?《1942》,等你上映。
我們的歷史小說可以將兩千年前某個下午的生活場景都構想出來,如同親身經歷;我們擁有強大的網絡搜索功能,甚至可以精確定位到我們目前身處何方,但是我們卻不能對短短六七十年前發生的'大災難有意個細致而客觀的了解,我們是幸福的,但卻也是可悲的。
我聽說鐵道沿路都是河南人的尸骨。
我聽說日本人曾經在淪陷區救災。
我聽說災民看到美國傳教士們就跪在地上請求他們的搭救,傳教士們扔下小袋面粉。
我聽說,劉震云在書里寫到豫西百姓繳了五萬國*黨軍人的械投靠了日本人。
可是只是聽說而已。
我看了預告片,不到半分鐘我的眼淚就忍不住,我知道馮小剛導演你又想來賺眼淚了。
300萬或者500萬,寫在紙上只是很短很小的存在,所以吃飽喝足的我們如今每天在電腦前吐槽的時候,也可能只是把它當作書面數字而已。
我不是英雄,同樣你也不是,假如回到1942,我們只會是那漫長的黑色的饑餓的悲傷的流民路上的餓殍,那時或許你正在煮你的兒子吃,當然也可能是在煮你的父母,也可能你在被人吃,也可能早被野狗撕爛了身體。如果有地獄,我想這樣的情景就是。
你或許還在為保釣憤憤不平,你也許還在吐槽我們的政府,但是我所能說的,沒有真正饑餓過的人,不配談愛國,當然還有文青們所謂的愛情。沒有饑餓過的人,才會期待一場亂世的來臨。
我只想莊重的去看《1942》,用幸存者的身份。你我每一個人都是幸存者。
希望這片土地上,
不再有饑餓;
不再有傷害;
愿吾國吾黨愛吾民如愛父母。
二十年后,死了更多的人。那時,在哭泣的不僅僅是河南。
電影一九四二觀后感范文
那是一個為了生存而不顧一切的年代。
那是一個一條人命值兩塊餅干的年代。
那是一個人尸只能為狼狗所食的年代。
一九四二。一個可怕而又可悲的年代?!}記
一九四二年,河南省發生大旱災。災民們紛紛離家逃荒。因為日本的入侵,救濟的缺失,這一場災難,奪走了河南三百萬人的生命。
“與此同時,世界上還發生著這些大事:斯大林格勒戰役、甘地絕食、宋美齡訪美和丘吉爾感冒。”這是電影中的獨白,現在讀來覺得頗為諷刺。在那個時代,與那些“國際時事”相比,死三百萬人算什么?更何況,這三百萬人不是打仗的士兵,只是普通的平民百姓而已。腐敗的政府官員都盡可能遠離災區,將兵力撤出河南,忙于戰爭的前線,決定甩開河南這個“包袱”,而日本侵略者,只因災民中混有軍隊士兵,便駕駛轟炸機進行大規模的轟炸。黑煙滾滾,沙石四濺。在這個戰火四起的年代,災民們無處可逃。他們只能在心里懷著一點渺茫的希望,在那不知通往生還是死的無盡道路上不斷前行。每天都會有無數人倒在逃荒的道路上,然而又有誰去關心呢?當活著已經成了一種奢望,當食物已經變成衡量生命價值的唯一計量單位,在日軍轟炸機的陰影下,所有人都自身難保。人尸為狼狗所食的慘烈可怖的情景,見證了那個時代人命的卑微和人性的泯滅。
然而,我們慶幸,在那個時代,總還有那么幾個閃光的片段能深深地感動我們?;ㄖ?,一個普通平凡的逃荒者,一個母親,她堅強、現實,把孩子看得比任何人任何事都重要。在逃荒的路途中,她憑借自己護犢的本能,一路為自己和孩子的生存而不惜一切代價地堅持。白修德,一個美國的記者,作為“局外人”,他大可不必卷入這場災難之中,然而他有作為人的本性的'善良和作為記者的責任感。他隨著災民們歷經了種種苦難,突破重重阻礙,將河南大旱的現實和真像告訴全世界,讓河南的災情得到了重視,獲得了救濟。在大災大難之中,終究還是有那些溫暖我們的存在。
《一九四二》是一部講述那個年代災難的電影,它既體現了當時人們深深的苦難,又體現了災難之中那些感動我們的一次次閃光。它講述的那些故事,在今天,帶給了我們最強大的震撼,和最深刻的思考。
《一九四二》的觀后感范文
我關注的不是這部影片,而是背后那段沉重的歷史?!}記
“餓死還是當亡國奴”是個偽命題
一九四二年,國民政府拋棄了1000萬災民,讓他們自生自滅,把他們視作亂攤子拋給了日本人。在國民政府的眼中,幾百萬災民的生計在抗戰大業面前幾乎不值一提,就像二十年之后幾千萬人的生存在國家建設的“大仁政”里也不值一提一樣。抽象的國家宏大的需要壓倒了具體國民的生死存亡。
“餓死事小,失節事大”,經由程朱理學所樹立的傳統道德觀在國家層面就成了“寧死不做亡國奴”的道德律令。第一戰區司令長官蔣鼎文的那段話堪為代表:“老百姓死了,土地還是中國人的;可是如果當兵的餓死了,日本人就會接管這個國家”。于是,我們看到,旱災蝗災并起之下,軍糧照征不誤;災民的生死小業讓位于抗戰的生死大業。
美國記者白修德看不懂。沒有經歷過極權社會的美國人,政府權力受到限制的美國人,享受一流政治文明的美國人,當然看不懂。他們不懂“是餓死還是做亡國奴”的二分邏輯,也不懂為何一個政府能對幾千萬人流離失所置之不理。在他們看來,餓死和亡國奴并不是絕然對立的,任何戰爭最終為的都是一個個具體的國民的生存和尊嚴。民都沒了,國又何在?
國民政府很快就吃到苦果。日軍進攻河南,發放軍糧,收攏民心,國軍一敗涂地。其間,甚至發生豫西山地民眾截擊國軍繳械這些讓后人不敢正視的歷史。有多少民眾“投靠”了日軍我們不得而知,有多少是土匪和游擊隊趁亂搶劫滋事我們也不得而知。但讓一個個吃完了觀音土離死亡只有一線之隔的民眾,擔負起“不當亡國奴”的民族大任,不覺得擔子太重了一些嗎?
是誰把災民推給了敵人,是誰讓災民只能做出這樣的選擇?政府拋棄了災民,日軍殘忍,敗軍如匪,火上加油,反過來搶劫手無縛雞之力的災民,反抗日軍的不正義被視為理所當然,這種來自自己人的不正義,難道就只能默默忍受嗎?中國人不能被外人奴役,難道就活該被自己人奴役嗎?“漢奸論”可以休矣。
“民族劣根性”論也可以休矣
馮小剛避免陷入國族的宏大敘事里,也沒有一廂情愿地塑造一個有氣節的底層中國人。唯一死在日本刺刀之下的,為的是不可磨滅的親情和記憶,而不是所謂的民族或國家。他深知在這種極端情境中的選擇是沒有選擇,所以不可能苛求餓的奄奄一息的災民按照社會的.想象“氣節”一番。這是馮小剛的進步之處。
這部影片現實得殘酷,殘酷得卻不徹底。那段沉重的苦難讓人備感壓抑,而災難中真實的人性則讓人更加絕望?!梆I殍遍野”、“赤地千里”是文人政客的含糊說辭。人命賤如草,生無尊嚴死無尊嚴。野菜、樹皮、觀音土,凡是能撐滿肚皮的都成了口中物;荒野中堆滿尸體,任野狗撕咬,路過的人在饑餓的威脅之下早已麻木不仁;人命成為交易,賣妻易子,只為幾升小米;讓這種灰暗的色調蒙上一層黑色的殘酷的,是人吃人,至此,人已經失去了人之為人的意識。先是卑微的茍活,再是淪為野獸般的茍活,活著,成了唯一的本能。
所有道德潰敗的社會無不如此,這與所謂的民族劣根性毫無關系,跟所謂的地域更是八竿子打不著。從這部影片中看到民族劣根性的人不僅失之對具體情境的理解和同情,更是深受意識形態教育流毒之害。有的社會發生大饑荒,卻沒有出現食人的極端場景,不是因為他們的人格更為高尚,而是因為有政府、宗教組織和社會組織的接濟使他們不至于淪為目露兇光、只知果腹的野獸。
而在一個不民主的社會,不僅政府沒有動力去解決饑荒,各種社會組織和宗教組織也沒有多大生存空間。印度經濟學家阿瑪蒂亞森早已解剖出大饑荒背后的機理,饑荒的背后是權利剝奪,“從未有一個重大饑荒在民主國家發生,不管它是多么貧困……如果政府致力于防止饑荒的話,饑荒是極其容易防止的”,這在二十年后那場更大的災難里表現得更為明顯。
從這個角度來看,馮小剛又過于保守。他畢竟希望給絕望的人性留下一份溫情的寄托。他知道,人性退居到野蠻只是在特定情形下的極端狀況,要防止這種極端狀況的不斷呈現,我們需要的不是人性的改良,而是政府和社會的變革。
還有多少苦難需要打撈?
一九四二,在抗戰八年的宏大敘事中不值一提。正如劉震云說的,那一年,還發生了斯大林格勒戰役、甘地絕食、宋美齡訪美和丘吉爾的感冒,整個歷史上卻沒有河南的位置。正因為如此,這部影片的上映,某種程度上打撈了那段苦難的歷史。
片尾旁白問母親一九四二年的經歷,母親說,那些鬧心的事,我都忘了,你要寫它,圖個啥呢?
是的,圖個啥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