適合佛山逛街的說說匯總70條
萬佛山之行散文
11月2日晨,我與芙蓉中學語文組同仁趁著濃霧,來到黔城火車站。雖說是縣城車站,但購票處已經歇業了,旅客連坐的地方都沒有。大家都只好在車站空曠的場子里嘰嘰喳喳。不過我還是很高興,因為我們好久沒有出去“放風”了。
火車很準時,9點到達。上車后,發現旅客不多,我們一行10人坐一起,文案笑笑。此時,我們可以把平日里的一切煩心事拋之腦后,嗑瓜子、聊天、打跑胡子,這一片天地仿佛全屬于我們。這是趟慢車,【第7句】:8分鐘停停靠靠,旅客上上下下,我也不嫌它慢,因為我今天實在悠閑極了,足足坐了3個多小時車才到通道的縣溪。之后再乘汽車,一小時左右,終于到了通道縣城。
下車之后,迎接我們的同事(初中語文教師在通道學習),早已在一家豪華具有濃厚侗鄉味的餐館點好了一桌豐盛的佳肴。大家在一起好不熱鬧,推盞把酒,“苦酒”漸漸下肚,話也就多起來。平日里壓在心底的話,一股腦的倒出來。飯罷,我們乗公交車去皇都侗文化村。本以為那里很熱鬧,結果讓我大失所望,誰知那里異常的安靜。我們游覽了普修橋,橋基是石頭混凝土合成,橋梁是碩大的木頭組成,橋身是房屋的形式,橋頂是泥瓦蓋成的`,還有各種動物的造型,有中華民族象征的龍,成對出現,雙龍戲珠,有“過街老鼠”,報曉的公雞等等。屋內還有神龕,如想問卦求財,有“仙人”指導,幫你解卦。據橋上休閑的老人介紹,此橋有90多年的歷史。
過普修橋,下一石基臺階,走50米左右,上一斜坡,有村落。村口有木質村門,村中異常寂靜,地面也很潔凈。村中有度假屋,娛樂設施較為完備,同事們有的還玩了幾把。返回普修橋,沿公路往下走約100米,再朝右往下走進一村莊。這里同樣街明幾凈,車道兩旁的樹木郁郁蔥蔥,不時還從巖石狀的音響里飄出悅耳的流行歌曲。村中有一小溪,從村中間緩緩流過,水不深,僅能沒膝,清澈見底。水中有各色觀賞魚,優哉游哉,見人不避。如果你想使它聽你驅使,它會弄出泥花,游到一丈開外。溪邊還有一水車,不停地轉動。我忍不住跑到溪邊,把水捧起,親近大自然。從進村大道,再往前方山上看,樹木蓊蓊郁郁,靠近村莊的山體一側,樹木盡無,卻有一片白茫茫的蘆花。進村道路的左邊,是一片冬水田,有鴨子在覓食。小水溝里,頑童在抓泥鰍。下午5點,我們乘最后一班去縣城的公交車。晚飯自行解決,住在教育賓館。
第二天早晨,我們分成兩路,一路去萬佛山,一路就在縣城逛街。我與和平君、海鷹君、小軍君、帶民君、延才君六人去了萬佛山。汽車在山路上盤旋奔馳,從縣城到萬佛山,足足坐了2個多小時(我同學會余君安排的)。到了萬佛山景區,原來是個山谷里,正門的廣場足足有半個足球場大,山門也修得高大雄偉。起初我們認為門票貴了,120元/人。等到里面游回來之后,覺得價有所值。
我們一行人步入正門,朝著山里進發。入不到百米,有一長廊,介紹萬佛山的美景及社會各界關心的圖片資料。出長廊,便是一條簡易的山路。起初還很平坦,下有深溝如溪,樹木叢生、原始,也很幽靜。我們因為來得早,今天這里第一批游客,所以這里更顯得寂靜。空氣含氧很高,格外清心宜人,仿佛進入了極樂世界。帶民君說:“原來以為在這個地方,收費這么高,是打劫。現在看來,呼吸這天然的氧氣都值了。”
大約走了一里,山路就開始往上延伸,還是石級,景致卻越來越美,樹也越來越粗,山也越來越奇。又走了300米上坡,有一亭子,我們便坐下來休息。旁有廁所,如果不是有指示牌,你是找不到的,因為它在叢林隱蔽的山巖下。
休息了一會兒,我們繼續往上爬。此時的路更陡峭,彎卻很大,景色也更美,樹干也更粗,仿佛進入了原始森林。路旁的連理枝,不時入目。鳥鳴聲,也不時入耳。枯枝爛木,橫七豎八地躺在山腰上。又上行200多米,便是平坦的水泥路,路緊靠巖體一側,膽小的千萬別往下看,為什么?因下臨深淵,掉下去絕無生還的可能。再瞧瞧這水泥路,延才君,跺跺腳,空空響,并說:“腳都是輕的,仿佛無力,酸酸麻麻的。”原來這條路,是在石壁上打樁開出的,如蜀之棧道。還好,這段路,也不過百余米。跑在前面的海鷹君、小軍君,在山頂吶喊,帶民君呼應。山谷在回蕩,久久不息。接著又是更陡峭的山脊,兩旁是巖石,因路較寬,還有護欄,因此并不覺得危險。此時,我們的右前方,有一山酷似烏龜,同行叫龜山(因沒有導游);再往遠處看,有一山極像田螺,我們又叫它田螺山。如果此時回首眺望,俯視峽谷,樹木高大蔥郁。平視前方,有桂林山石之美。再往上爬100米左右,有一塊坪地,旁有小賣部。我們在這里稍加休息,抽煙的海鷹君,就便在此買了“糧食”。
峰頂就在頭上,我們繼續往上走。此時的路更陡了,原本好好的天,突然不知從哪里冒出了烏云,風也開始助威。我們只好加快腳步,誰知風云也加快了步伐,在我們離山頂還有50米的地方,稀稀拉拉地下起豆大的雨點。我們只好快速跑步上山,終于到了山頂,雨已經是嘩啦啦的。還好,妻子在我出行時塞給我一把雨傘,當時我還罵她神經過敏,天氣晴得好好的,怎么會下雨呢?可等我們到了山頂方知傘也沒用,屋頂也沒用,因為雨幾乎是水平斜射,傘無法撐開。不過,天無絕人之路,亭屋后有一細竹園,我們躲在后面,撐著傘,方躲過一劫。等雨稍微收斂,我們疾步下山。下山的路更陡,想快也快不起。總算到了小賣部,在那里避雨,稍加休息。此時的妖霧也豁然而起,貼著山體迅速把萬佛山包裹了,剛才我們下山的路也漸漸模糊了。
又過了半小時,雨稍微停頓了一下,我們趁此機會,繼續下山(下山的路與上山的不同),這里不再是寬闊的石板水泥路了,而是山間小道,沿途粗壯的松樹、楓樹等觸手可及。下至一平地,三岔路口,立有一牌,標注:紅軍曾從此經過。這時雨又開始下了,我們快速往下趕,又到一坪地,有一休閑屋,我們在那里休息避雨。半小時后,雨淅瀝瀝小了許多,我們冒雨繼續下山,雖說是下山,我們卻翻了一道梁,再沿著山體右行下。剛走到一大巖穴,大雨又來光顧,所幸巖穴遮身,不被雨淋濕(一行6人,僅有兩把傘)。在此躲雨時,正好趕上一群通道的中學生從山下往上爬。穴中有一類似賣肉的案桌,和平君,坐在案桌前,叫喚著“新鮮的豬肉,快來買啊!”惹得學生抿嘴偷笑。因為我們還要趕路,為坐上回黔城的火車,我們等雨稍加停息,又加快了腳步,根本無暇顧及山中的美景。好在雨不大,除了快到山腳一小屋停留了10分鐘外,其余時間幾乎是一路小跑。終于到了山腳景區大門,此時雨也停了,好像雨是故意弄人。
美哉,萬佛山!你讓我遺憾,我看不到一尊佛。你讓我失望,匆匆與你握手別過,但你卻讓我至今神往!
下午4點,我們回到黔城。
記者之行散文
在學校期間從沒有過以后要當記者的想法,甚至有點排斥,這是因為經常看到那些娛樂記者死纏著明星,挖掘他們的隱私,揭露他們的傷疤,我覺得那是一種殘忍的行為。直到大學期間,做了院報社文學部的成員,平常也去校園做采訪,進而慢慢了解了其中的樂趣。
畢業以后,因為那份想當作家的夢想和想成為都市白領的理想,毅然從穩定又舒適的化工廠辭職,帶著環游中國的想法去了美麗的湖南,雖然歷時三個月,但是確實幸福、快樂的度過了。回到家鄉以后,我有了新的目標,就是想進青海日報,為此多方打聽,多方咨詢。不過我什么經驗都沒有,只是喜歡寫而已,這是我的一個劣勢。我就去書店學習有關新聞寫作的知識和經驗。人生路上總是充滿驚喜,偶然的機會,我去了一家體育傳媒公司上班,雖然只有每月1500元的收入,但是 我還是很開心的,我覺得我邁出了第一步,以后的路就好走了。我從小就喜歡體育,甚至成為我們初中時學校建校以來的第一個女生體育委員,這樣的雙重誘惑下,我開始了我人生理想的第一步。工作其實也挺輕松,每天就是去外面采訪,尋找關于體育、健身、快樂運動的精彩瞬間。然后就是制作微信公眾平臺,發文。覺得還是挺有意義的,每天的走街串巷讓我從一個路癡,變得對西寧的大半個街道熟悉了。這份工作只是打了一個基礎,真正走上正軌的還是有幸來到了青海財智生活頻道,我覺得我是幸運的,所以老天才安排了這樣一個平臺給我。剛接觸電視編導這個崗位,說實話,真的很陌生,但是那種好奇心和自信心又驅動著我,我通過上網查資料,通過頻道老師的指導,我對電視編、做、采有了初步的認識。我寫了第一條專題片:信用卡系類專題報道,雖然很順利的采訪完、撰稿完了,但是由于我從小是寫慣了比較文藝的文章,沒有經過系統的新聞寫作培訓,因此我的專題片帶有很濃重的文藝范,可以說不是真正的新聞稿。但是老總的.鼓勵和認可,讓我越來越有激情,越來越有沖勁,很喜歡那種每天激情澎湃、活力四射、腦洞大開、頭腦思想碰撞的感覺,這種感覺讓我覺得我每天的努力都是值得的,我的未來是有希望的。
第一次去采訪的時候真的很緊張,但是我還是壓下來了,多次采訪以后慢慢就習慣了,在電視臺的幾個月里,真的學到了很多,也成長了很多。從剛開始的說話緊張到現在的流利、從剛開始的文藝范的寫作風格到現在的正規新聞稿、從剛開始的設計問題、思路到現在的有選題就知道采訪問題、從剛開始的一無所知到現在的對各行各業的了解等等。這就是一種成長,人生路上必不可少的修煉。
雖然在自己選擇的這條路上有很多的快樂,但是可能是因為性格問題,遇到了很多問題,讓我困擾、讓我迷茫的問題。我一直都堅持自己的原則,我一直認為只要你肯努力、肯拼,幸運之神就會親臨你,我始終相信,只要踏踏實實的,就一定能夠得到自己想要的東西。但是我有時候卻不知道我存在的意義和價值在哪里,我堅持的路到底是否是對的。
迷茫歸迷茫,自己選擇的路還是要走,要走好。要想成為自己想要的那種人,那就要直視自己的問題和缺點,并一一去改正。希望和信念在哪里?那是來自于自己的心、來自自己對夢想和理想的渴望,失敗了,沒有關系,重新整理裝束和心情,再次出發。帶著微笑、帶著美好的心情、帶著不一樣的自己,再次起航。
貴州之行-記事散文
2024年9月,伴著清風在耳邊嘶鳴的聲音,高鐵帶著我們一行十數人,跨過一馬平川的廣東,越過丘陵起伏的廣西,穿過貴州的崇山峻嶺,直奔貴陽。迎接我們的,除了熱情似火的導游,還有初秋微涼的貴陽,以及這個城市的燈火闌珊。
次日清晨,我們帶著睲翁睡意向黃果樹瀑布出發,下車后,火辣辣的驕陽瞬間點燃了我們激情。伴著清風穿過綠樹成蔭的林間小道,迎著驕陽漫步在大山的腰帶上,由遠而近,從右往左,慢慢步入黃果樹瀑布的胸懷。銀光閃閃的瀑布從天而降,伴著歡快的轟鳴扎進水潭,騰空而起的霧氣迎面而來,驅散了夏末的炎熱和來自大都市的喧囂。古色古香的觀景臺、蜿蜒別致的山路、搖曳生姿的古樹都定格了我們的笑顏,歡聲笑語溢滿山間。
腰帶盡頭是霧氣繚繞的水簾洞洞口,怪石嶙峋的山洞彎彎曲曲地向前延伸,凹凸不平的路面在赤橙黃綠紫等各色彩燈下顯得妖冶魅惑。陽光調皮,偶爾從洞頂缺口探下頭來,撩開山洞神秘性感的面紗,擁抱和親吻著每一個經過的我們。透過水簾能看到雙彩虹趴在水潭上乘涼,青煙裊裊而起,藍天白云,遠山青翠,陽光絢爛無比,仿佛下一秒,孫悟空就要騰云歸來了。
夕陽西下,汽車像爬樹的蝸牛,帶著我們在蜿蜒曲折盤山公路上踽踽前行,在每一個看不見對面車道的拐角處鳴喇叭示警。左邊是偶爾擦窗而過各式車輛,右邊護欄下是高萬仞的山谷,一譚譚的墨綠,而前面是看不見的未知,未知山有多高、路有多長、遠方有多遠。經過沒有護欄或者護欄被毀的路段,總覺得車子下一秒就要滑到山谷下去,粉身碎骨。車里彌漫著若有若無的抽氣聲,本該輕松的旅途染上了緊張的`色彩。極目眺望,纏繞在遠山上的公路沐浴在落日余暉下熠熠生輝,像一條通往天堂的金光大道,可行走在上面的人們的背影里卻透出了無盡的疲憊,那是一種古道西風瘦馬的悲涼。3個多小時的長途跋涉后,我們入住烏蒙大山脈高處的木屋酒店。
入夜,品嘗過農家特色濃郁的羊肉火鍋后,我們參加了彝族的篝火晚會。風情濃郁民歌在山谷里火辣辣地回響,我們沖到人群中牽起彝族阿妹或彝族阿黑哥的手,笨拙卻歡快地跟上他們的舞步。忘記身份性別年齡,放空所有情緒,我們化身舞者,在每一個舉手投足間盡情釋放自己。熊熊烈火也踩著民歌的節拍,跟著我們的舞步,噼里啪啦地跳躍在夜空里,映得每一張熟悉或陌生的臉笑靨如花。深邃靜謐的夜空,淳樸羞澀的民風,這樣歡快而熱烈的晚會不知成全了多少彝族青年男女的暗戀。
旅途第三天,感覺從夏直接走到了冬。我們穿上厚厚的羽絨,徜徉在烏蒙大草原的濃霧里,相互扶持著爬到最高處去邂逅屬于自己的佛光。山下白茫茫的濃霧隨風涌動,偶爾透出點點黯然的綠意來,宛如仙境,總覺得下一秒自己就要羽化成仙。沒有一望無垠的碧草藍天相接,沒有風吹草低見牛羊的蒙人情懷,策馬奔騰在青草野花間,任由微風夾帶著微雨濃霧在我們的心田彌散,蕩滌心神。無法把握的天氣,難以更改的行程,烏蒙大草原卻不負相思意,讓我們感受了它極具仙氣的一面,亦讓我們更有動力,奔向下一個草原。
中午的西江千戶苗寨熱鬧非凡,沿著河岸逆流而上,小吃街商販的叫賣聲此起彼伏,和著馬路對面店里飄出的風格迥異的音樂聲,繞在兩岸的亭臺樓閣經久不散。來自世界各地的香味飄散在空氣中,在熙熙攘攘的人群中獵尋著嘗鮮者。西江安靜地穿過寨子沿街而下,告別每一座風雨橋,擁抱每一棵樹,跟每一塊石頭依依話別。他怕自己離開后,再也沒人懂苗寨了,不懂她因溫飽而染上喧囂的無奈。
正是秋收好季節,山坳的稻谷連片,鋪天蓋地的金黃一直蔓延到山腳下,順著梯田層層往上,似在追尋那裊裊炊煙。別致的吊腳樓依山而建,依據身份、地位、財富層層疊向山頂。木質外觀讓時光逆流了上千年,日月圖騰矗立在每一個屋頂,固執地守護著它的子民。飛揚的屋角彎到了樹葉叢中,牽著婆娑樹影倚在廊下的美人靠上。不知道五千年前的西陵珩是否也是這樣倚在美人靠上等待蚩尤歸來,而山下凝視著她的蚩尤是否目光溫暖如西江水。
我們穿上苗服,化身苗家阿妹牽手在熱鬧涌動的街頭廣場輕盈起舞,“苗家阿哥”用原創性極強的歌聲詼諧相合,滿身銀飾叮當作響,帶著我們的笑聲漫過山谷飄向天際。黃昏薄暮,輕盈宛如蝴蝶的我們三三兩兩地探尋著苗寨的每一個角落。古色古香的亭臺樓閣、流水潺潺的江邊、滿懷故事的風雨橋都盛滿了我們的笑語、留下了我們歡快的剪影。
晚餐是極具苗家特色的長桌宴,幾條長桌拼出了苗家兒女最隆重的歡迎儀式,樸實的農家小菜讓我們吃得熱鬧而饜足。苗家阿妹踏歌而來,遠遠就能聽到祝酒歌里的美好期盼,聞到自釀米酒的芬芳,醉人醉心。興許是看上同行帥哥們,苗家阿妹給他們敬酒時用了高山流水的敬酒習俗——幾個酒壺疊層層疊起,酒經過一個又一個酒壺后流進帥哥的碗里,鉆到帥哥的心里。
夜晚的苗寨涼風習習,站在最高處俯瞰,原本屋檐連片的寨子只剩下星光點點,在黑暗中無盡地延伸,讓人生出置身星空俯瞰銀河的錯覺。每一點星光都是一盞溫暖的等候,或許等著阿哥從山里回來卸下疲憊,或許等著阿爸帶著富足自城里歸來,或許等著這樣的苗寨重歸寧靜,又或許僅僅在等待山下的杜鵑開到荼蘼花事了。
西江依然靜靜地、靜靜地沿街而下,倒映著兩岸的燈火闌珊。燈火通明的風雨橋上,不見定情的阿哥阿妹相依偎,只有潺潺的流水帶走了他們的故事,只有一種情懷,依然停泊在橋邊,那一塊高大而堅硬的巖石,在歲月里站成了對西江苗寨里最長情的告白。以美麗回答一切!余秋雨如是說。
蘆葦之行散文
先前只在京劇《智斗》里面聽到過沙家浜這個地方,一直以為只有鏗鏘山水才能孕育出阿慶嫂那樣不卑不亢的人物。不曾想2024年開春后,我有幸可以親眼目睹位于常熟陽澄湖畔的沙家浜之姿,不料卻是如此柔婉明凈,如清麗伊人,斂一切狂風波瀾于安靜水眸,不見絲毫端倪。
那一日驕陽帶著初春微朦的色彩,綠水幽幽清風依依時,心底升翠處,恰見一曲紅廊繞著澄凈的湖水橫波而過,頗為古樸典雅。頓時駐足,但見其側天空湛藍,蘆葦叢生。時值三月,葦葉不免枯黃。但黃葉纖長,入目蒼勁。參差交織,虛實相錯。層次映襯間有盈光拂動,飛蟲明滅。始覺歲月源遠流長,而“智者樂水”之志久恒也。偶有淘氣的白鳥忽然展翅,惹得眾鳥飛鳴不已,四散于淡藍天幕中。碧波漣漪中倒影和諧,融貫天地人之間的唯美。此景此情,不似茂林修竹繁盛,卻自有一番細水綿長的沉淀之美。
曾經看過一個無聲視頻,名字叫《憂郁河上的橋》。大概是落日黃昏里的康橋吧!那座橋因為一個人,一段往事而成為佳話中的音符。乘著烏篷小船在蘆葦迷宮中游蕩至蒹葭橋,我不免想到了另一本書。《詩經》里說“蒹葭蒼蒼,白露為霜。所謂伊人,在水一方”。我多想在漂流的時光深處掬一捧綠,放在手中,輕輕地暢想!雖然那千年前的故事和這座橋并無瓜葛。可搖著木筏,輕巧而過時,我似乎還是看到了蒹葭蒼蒼,晚霞為裝,秋水碧影,一捻馨香!遙想碧波之上,月亮之下的伊人,是否曾與我有過同樣的心結,是否曾與我共有同一片天堂。
走到這個乍暖還寒的季節深處,忽然發現暗合了心靈的節拍。瞳孔邊影,一抹幽藍泛著微微的寧靜。抬眼,墨綠的葉子點綴著天空,同時也在生活的邊緣勾勒出淡然的印痕,反射出點點明朗的光。既無風雨也無晴的日子,水天相接的'遠景近景都一起默然。那些涼亭建筑也開始悄然地退后,殞落成纖巧的想象。徒留那茫茫蘆葦一簇簇一叢叢鋪排成蒼翠的記憶,連那倒影都一并蒼勁地聳立著。終有一天狂風會卷起層疊玉浪,但是我依然記得那一天——歲月靜好,現世安穩!依然記得那一天——天朗氣清,惠風和暢。
柳絲低垂,百鳥紛飛,悄悄將沉睡多時的春天喚醒,將海子的期盼點亮。有句話曾穿過亂紅秋千,穿過杏花春雨,穿越喧囂的人生百態,終于在這個寧靜的所在開成一片安然。這里有一湖清幽蕩著微不可見的漣漪。黛青色的屋頂,純凈的白璧,整齊又莊嚴的肅立。掩映在蘆葦半遮半露的夢境里,以一種守望的姿勢清晰著。而那大片漫卷的蘆葦儼然成了輔助的節點。盤根錯節低訴著生命偶爾的荒蕪與無力。那蒼松碧柏的倒影亦像翡翠絲帶,環環繞繞若隱若現,盡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希望。見過此景,有了此情,懂了“面朝大海,春暖花開”。
玉樹臨風剪剪,小橋流水細細,雕廊畫壁無泥。這一路處處皆是干凈細致清靈透徹的自然潑墨。究竟有多美?我真的寫不出!不能長時間停留,更不敢輕易駐足。害怕輕輕的一呼一吸都會將她寧靜的夢驚醒。也只有那朝陽明月才可以拂慰她的顰笑。因為這里不需要太多的人聲。我只是這樣在心底癡念著,這才是真正的江南,真正的靈魂棲息之地!當年的“明月松間照,清泉石上流”怕是也沒有如此的鐘靈毓秀之氣吧。都說遠離塵埃的陳舊之地才能抗拒時間的流逝。那么我相信,我的心底已種下了古老的精靈。任地老天荒,任斗轉星移,心靈一隅 ,不滅靈犀。
曾有朋友說心思細膩的人,對美的追求都是極致的,但我并不知道究竟怎樣算是他說的極致。向著陽光的時候,我想象不出這里的每一顆蘆葦都是怎樣頑強地同敵人周旋過。走過青石板路的時候,我也不知道兩邊的特色飲食被多少文人當成過欣賞的文化。
一步步丈量腳下的土地,我不知道有多少專業人士曾擔憂過,怕現代文明把這里的古典淹沒。我只知此刻我的心,早已醉在這些柳絲依依、廊坊高聳、蘆葦搖曳、流水明媚里。作為一個平凡寧靜的女子,只有一顆安然無奇的心,沒有那樣的高度和深度,自然也體會不到那些遠慮!也許有一天,她也會面目全非,熙熙攘攘。但我始終相信,她的內心最深處依舊深藏著蘆葦的心魂。任來往人群如何絡繹不絕,沙家浜就是沙家浜,是那位曾在蘆葦的柔韌中,千錘百煉直到波瀾不驚的伊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