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從文描寫湘西的優美句子集錦50句

網絡整理 分享 時間: 收藏本文

沈從文描寫湘西的優美句子集錦50句

論沈從文《邊城》中的湘西情懷

沈從文小說獨具地方特色。他的題材、人物、自然景色、風土人情、語言,無不涂上“湘西”的標記。題材是湘西社會日常生活中攝取的;人物是湘西農村的“愚夫俗子”,一批土生土生的“鄉下人”;景色更是湘西山山水水迷人的美景。《邊城》就是其中的佼佼者。下面我們為大家帶來論沈從文《邊城》中的湘西情懷,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到大家。

  論沈從文《邊城》中的湘西情懷

摘要:作為奠定沈從文在文學史上地位的“牧歌”類小說,《邊城》蘊含著沈從文濃厚的湘西情懷。文章結合沈從文的人生經歷以湘西的人情、自然、風俗為背景,從人物性格的塑造,自然環境的描寫,茶峒社會風俗描寫三個層面分析《邊城》中所體現的沈從文深厚的湘西情懷。

關鍵詞:沈從文;《邊城》;湘西情懷

沈從文從小在一個寧靜、古樸的湘西小鎮成長,鳳凰城墻外繞城而過的清澈河流有著他玩樂的足跡,她與伙伴在這里游水嬉戲,也常常在河灘上看見被處決人的尸體。著美與野蠻的奇異組合,都對沈從文后來的創作產生了強烈的影響。沈從文十五歲就成為了一名士兵,五年行旅生涯大部分時間輾轉于湘西沅水流域。河水不但滋養了兩岸的生命,也滋育了沈從文的性情,同時也培養了他對湘西那份至深的情懷。

特殊的人生經歷加上湘西的自然環境、民風民俗潛移默化的感染使得沈從文對湘西的情愈深,他對湘西的那份情懷也是從不加隱諱的。《邊城》題記中寫到“對于農人與兵士,懷了不可言說的溫愛,這點感情在我一切作品中,隨處都可以看出。我從不隱諱這點感情。我生長于作品中所寫到的那類小鄉城,我的祖父,父親以及兄弟,全列身軍籍:死去的莫不在職務上死去,不死的也必然的將在職務上終其一生。就我所接觸的世界一面,來敘述他們的愛憎與哀樂,即或這枝筆如何笨拙,或尚不至于離題太遠。因為他們是正直的,誠實的,生活有些方面極其偉大,有些方其又極其平凡,性情有些方面極其美麗,有些方面又極其瑣碎,――我動手寫他們時,為了使其更有人性,更近人情,自然便老老實實的寫下去。”

他有一部分小說是描寫都市生活的,但是他發現自己始終與都市文明有一種難以消除的隔膜。在他看來,鄉下原始、淳樸、自然的人性和人生,才是民族理想的精神和人生狀態。他的生命、情感,已經留在了那個給他生命、知識和智慧的湘西,他每天坐在屋中,耳朵里聽到的不是都是大街的汽笛和喧囂聲,而是湘西的水聲、拉船聲、牛角。因此作為一個作家的他對湘西的這種感情在充滿詩意的文字間盡情的流露出來,最具代表性的便是《邊城》。

《邊城》 講述了湘西小鎮一對相依為命的祖孫平凡寧靜的人生。從一出生女主人公翠翠的生活中便只有爺爺和黃狗,隨著年齡的增長翠翠的心中萌生了一段朦朧的'愛情,這段愛情打破了原本平靜的生活。大老和爺爺在這段愛情之路上死去,一段沒有結局的愛情給人一種淡淡的凄涼,但愛情卻不是小說所要表現的全部。沈從文通過描寫他們的本性,他們與自然、鄉人的和諧關系及湘西的民風民俗,展現了鄉村淳樸的人性和理想人生情態,字里行間流露出他對湘西那份至深的情懷。

【第1句】:人物性格塑造中體現的湘西情懷;

沈從文在《邊城》中對湘西小鎮至善至美的人物性格的刻畫,給每位讀者一種舒服、愜意之感,無形中感受到湘西的淳樸、和諧、寧靜,也表達了他對湘西淳樸人性的贊美以及對這種生活的向往。小說尤其以對主人公翠翠、渡船老人、船總順順的刻畫最具代表性。

翠翠同她周圍的山水一樣,單純、明凈、健康、善良,她就這樣無知無欲、渾然天成的長成了一個十五歲的少女。“翠翠在風日里長養著,把皮膚變得黑黑的,觸目為青山綠水,一對眸子清明如水晶。自然既長養她且教育她,故天真活潑,處處儼如一只小獸物。人又那么乖巧,如山頭黃麂一樣,從不想到殘忍事情,從不發愁,從不動氣……”沈從文好用自然界的動物比喻人物,他描繪翠翠的天真活潑、溫柔馴良,“儼如一只小獸物”,“如山頭黃麂一樣”,筆間充滿喜愛。

對渡船老人的刻畫沈從文更是不惜筆墨,渡船老人他勤勞、善良、苯酚、敦厚,凡一切傳統美德他都不缺少。他管理渡船,無論面風吹雨淋,寒暑春秋皆忠于自己的義務職責。“他從不思索自己的職務對于本人的意義,只是靜靜的很忠實的在那里活下去,代替了天,使他在日頭升起時,感到生活的力量。”他從不收取過渡人的錢物,不得已得來的好處總想法超量報答。他對河街上的人是那么的熱情,同時也贏得了他們的尊敬,無論是船總順順還是賣酒的賣肉的,他們之間的關系是那么的和諧自然,讓讀者嘆息。

船總順順是地方上有頭臉、有身份的人物,他的美德自然比渡船老人來的大氣、豪邁。他慷慨大方能濟人之急,喜歡結交朋友仗義疏財,公正無私。有一個妻子兩個兒子,“年紀較長的如他爸爸一樣,豪放豁達,不拘常套小節,年幼的則氣質近于那個白臉黑發的母親,不愛說話,眉眼卻秀拔出群,一望即知其為人聰明而又富于感情”

《邊城》中從翠翠、渡船老人、船總順順以及其他人身上我們看到他們是淳樸的、壯實的,真實而沒有私欲,他們身上的共同特點正如批評家劉西渭所說“他們的心力全用在別人身上:成人之美”近乎完美的人格刻畫讓人覺得有些質疑,沈從文通過這些完美的人物塑造來美化湘西的人情,其中隱藏他說不出的湘西情。

【第2句】:自然環境的描寫中體現的湘西情懷;

《邊城》中的哪一方樂土安置在湘西的偏僻小鎮茶峒,優美、寧靜的環境對湘西淳樸人情、善良人性的形成是至關重要的,因此對茶峒自然環境的描寫也是必不可少的。這些自然環境的描寫表達了沈從文對這種環境的向往,對湘西的熱愛。

首先寫優美的環境對人的影響及人與自然的和諧關系,比如翠翠名字的由來及她的脾性“為了住處兩山多簧竹,美景逼人而來,老船夫隨便為這可憐的孤雛,拾取了一個近身的名字,叫做‘翠翠’”,“翠翠在風日里長養著,把皮膚變得黑黑的,觸目為青山綠水,一對眸子清明如水晶。自然既長養她且教育她,故天真活潑,處處儼如一只小獸物。”并且在這個世外桃源里人與自然相處融洽“近水人家多在花里,春天時只需注意,凡有桃花處必有人家,凡有人家處必可沾酒……位置則永遠那么妥帖,且與周圍環境及其調和,使人迎面得到印象,非常愉快”

其次著重描寫這個小鎮的寧靜祥和,表現它令人神往之處“兩省接壤處,十余年來主持地方軍事的,注重在安輯保守,處置及其得法,并無變故發生。水路商務既不受戰爭停頓,也不至于為土匪影響,一切莫不極有秩序,人民也莫不安分樂生……中國其他地方正在如何掙扎中的情形,似乎就永遠不會為這邊城人民所感到。”

【第3句】:茶峒社會風俗中的湘西情懷;

沈從文并不滿足于在主人公身上堆砌美德,這種美德不是個人修養的結果,而是本地風尚習俗使然,沈從文為了強調邊城民風純樸,在當地風俗的描寫上不惜筆墨。比如,端午節的熱鬧場景賽龍舟、捉,鴨子、放炮竹。在日頭月光下長三年六個月的歌,贏得女孩子的芳心。就連失足婦女接客這種極端的事例也理想化了,在美化湘西淳樸民風中流露出他對湘西的那份情懷。

沈從文的成長及人生經歷使他對湘西有一種不可言說的情感,這種情感將他和湘西緊緊聯系在一起。他對《邊城》中人物性格的完美刻畫,人與自然關系的和諧及桃源式小鎮的描繪,湘西純樸民風的描寫強調,為我們營造出一派沈從文式的理想世界,宛如清新悠遠的牧歌,傾訴著他對湘西的眷戀,表達著他對湘西至深的情懷。

參考文獻:

[1]沈從文:《邊城》,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2004。

[2]劉洪濤:《沈從文小說新論》,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5。

[3]劉西渭:《〈邊城〉與〈八駿圖〉》,載《文學季刊》2卷1935。

解讀沈從文《邊城》中的憂傷情懷

《邊城》是沈從文小說的代表作,是我國文學史上一部優秀的抒發鄉土情懷的中篇小說。作者推重湘西人的人生方式,也想以此重建民族的品德和人格。下面小編給大家帶來解讀沈從文《邊城》中的憂傷情懷。希望能夠幫到大家。

解讀沈從文《邊城》中的憂傷情懷

《邊城》是沈從文的一部經典之作,它包含的人性、人情和人生感悟令人驚嘆。沈從文在書中將他對家鄉的摯愛和淳樸的感情用生動活潑的語言表現得淋漓盡致。一群善良的人生活在湘西優美的世外桃源中,恬靜的自然風光讓人感覺心曠神怡。再看書中的人物,16歲的翠翠情竇初開,她的爺爺已經年逾古稀,熱情誠實的天保兄弟是那么的慷慨豪爽。這里的每個人都是善良的,身上都閃耀著人性至善的光芒。然而這一切只是表面,細細品讀之下,一種揮之不去的憂傷漸漸從心底泛起,如煙霧籠罩,如細雨縹緲,若即若離,無法分辨。

【第1句】:美麗的表層

《邊城》是一部描寫山水風景的典型作品。沈從文通過這部小說來表達自己對美景如畫的故鄉――湘西的熱愛之情。地處川湘黔交界處的湘西,山清水秀,風景如畫,是漢族和苗族等民族雜居區域之一。自幼生活在這里的沈從文深受家鄉淳樸的民風影響,20年的生活使沈從文熟悉家鄉的一草一木,山山水水,對這些,他有一種永遠無法割舍的依戀。20歲時,沈從文去北京謀生,都市生活與家鄉的巨大反差讓他對家鄉更加懷念。然而,體現在《邊城》中的那“自然、優美、健康”的生活和景象,已經開始被現代文明一點點侵蝕和吞沒。當數年之后沈從文重新踏上了家鄉的土地,夢中的鄉情已經不再,他分明感覺到,自己內心深處那個飽含思念與懷想的希望殿堂已經不可避免地走向崩塌。他在作品中致力體現的情感與形式都是一種寄托,是他對家鄉的山水人情的一種懷念和回憶,是對童年時代的故鄉一種深深的留戀。作者在《邊城》中所描寫的一切都是虛無縹緲的、朦朧虛幻的、亦真亦幻的,讓人只可以用心去感覺,卻無法觸摸。他所塑造的人物也如霧里看花,永遠籠罩在一種神秘的朦朧之中。

在中國人的審美觀念里,自然真實的美讓人可觸可感,心曠神怡,清新明朗;而虛構的想象之美只能是朦朦朧朧,亦真亦幻,讓人滿懷情殤,盡抒情感。沈從文筆下的家鄉,就是這樣一個讓人如墜云霧的人間仙境,充滿遐想。他用藝術的文筆造就了一件文學史上的藝術精品。邊城是一個“世外桃源”,這里的人們善良淳樸,誠實可愛,他們遠離城市的喧囂,遠離繁華和污濁,他們厚道而實在,擁有清澈的靈魂。純真美麗的翠翠,在風日里自然長成,還有健壯而真誠的天保兄弟,盡職盡責、飽經風霜的老船工和慷慨豪爽的順順。在書中的“桃花源”,他們都有顆善良的心,有著大公無私的至善至愛,他們沉浸在青山綠水和田園風情中,在自然的恩賜中生生不息,他們的生活平淡而充實,平靜而有趣。其實這就是沈從文的精神烏托邦,沒有過多的奢望,只追求平淡無奇的生活,為自己創造出一個虛幻而美麗的精神夢境。在作品中,還有一個夢與作者的夢相呼應,那就是翠翠的愛情之夢,情竇初開的翠翠,對愛情向往而迷戀。然而這些都只是美麗的表層,是對人性閃光的贊美和推崇。

【第2句】:深層的憂傷

在沈從文看來,生活在都市的人不可能真正讀懂他的小說,他這樣評說:“他們只能看到清新自然的故事,但是卻忽略了故事背后的熱情;他們只能讀懂我樸實的語言和文字,但是看不到在這些文字下面隱藏的悲痛和憂傷。”

老船工的憂傷是圍繞著孫女翠翠展開的。年逾古稀的爺爺當了一輩子擺渡人,歲月帶給他無盡的滄桑,他老年喪子,但是他用寬廣的胸襟忍了下來,他從容、淡定、沉穩地面對生活帶給他的不幸和挫折。他就像一棵歷經風雨的老樹,渾身上下印滿了歲月的痕跡,他蒼老而堅韌不拔地活著,任何的斧砍刀削都無法撼動他生存的力量。但是他卻倒在一個風雨交加的夜晚,孫女翠翠的婚事費盡了他最后的心血和生命。爺爺的一生是苦難重重而凄涼的,女兒和女婿為情而死,已經幾乎將他的心切碎,所有的傷痛都由他一個人忍受。這些之后,他把所有的關懷和愛都給了和他相依為命的孫女翠翠,他把所有的希望和情感都寄托在翠翠的身上,總覺得是在完成已故女兒的悲情托付。他害怕女兒的悲劇在翠翠身上重演,但是他總感覺到翠翠又重蹈了母親的覆轍,憂慮、擔心、矛盾、害怕漸漸磨去了他生命的最后一點力量。他希望翠翠找一個自己喜歡的人,但是他又擔心這個人能不能讓翠翠托付終身,為了翠翠的愛情,他殫精竭慮,操碎了心。當事情沒有按照他想象的那樣向前發展時,他幾乎發狂,以至于辦事一錯再錯。儺送的拒絕和順順的冷遇徹底擊潰了老人一直堅挺的靈魂,生命的'堡壘崩潰了,生活的希望破滅了,在風雨交加的夜晚,老人終于撒手人寰。老人的愛驚天地泣鬼神,老人的死,山崩地裂,老人走了,白塔倒了,山洪暴發吞沒了一切,也沖走了老人守了一輩子的老渡船。深深的孤獨、濃濃的憂愁和無邊的寂寞伴隨著老人走到了生命的盡頭。

翠翠也有憂傷,不過她的憂傷來自成長的煩惱,是一種情無所依的心緒。湘西的青山秀水締造和哺育了這個大自然的女兒。她的生活有太多的單調與寂寞,所以他想離開爺爺離家出走,希望生命因此而發生點什么,改變點什么,這些是需要我們細細品讀才能讀懂的憂傷和落寞。翠翠也有愛情,但是她并沒有得到心愛的人的表白,甚至沒有得到一個眼神或者話語的暗示,她的愛情如同霧里看花,朦朧而飄忽不定。她的愛情似乎只是一廂情愿的夢,只有在夢中她才能看到希望,才能觸碰到甜蜜的愛情,一旦夢醒來,什么都沒有了。所以孤獨和寂寞仍然陪伴在翠翠的身邊。她日復一日地繼續著她的生活,儺送離家出走了,天保闖灘死了,就連與她相依為命的爺爺也因為她的婚事而憂慮而終,而翠翠對這一切渾然不知,還在繼續著她的生活。在楊馬兵把這一切都給她說明以后,她才有所醒悟,如夢初醒,哭了整整一個晚上。最后,孤獨的翠翠守在渡船邊上,靜靜地等待著再也不會歸來的愛人。誰也不知道這凄涼的守候和孤獨的等待意義何在!如果從敘事的角度看,翠翠的故事似乎已經可以結局,但是從人生的角度看,她愛情的悲劇才從這里起步,漫漫人生路,沒有人可以和她一起承擔這份憂傷與孤寂,沒有人可以理解她的悲情與凄涼,這一切都要她在以后的人生路上自己品味。

【第3句】:多重矛盾

翠翠、爺爺和天保兄弟這群善良的人們生活在“邊城”這個風景如畫的美麗地方。這是沈從文自己構筑的“希臘小廟”,這里傾注了沈從文所有的情感與心力。多重的矛盾使小說蘊涵著濃濃憂傷,是需要我們更深入地去品讀的。   第一,無情的命運、焦慮的人生、悲涼的愁緒隱藏在矛盾之中,綿綿不絕。任何人都無法抗拒自然的威力,最終都會死亡,這就是人生無情的命運。面對死亡,飽經風雨的爺爺自然可以坦然相向。但是想到孫女翠翠,他卻無法不憂慮,年逾古稀的他與翠翠相依為命,如果自己真的離開人世,那翠翠又何去何從,憂慮和恐懼一直困擾著老人。他不是害怕死亡,而是擔心死亡之后的事情,深深的憂傷時刻縈繞在老人的心頭,人生的無奈和絕望透過文字流露出來。老人投入了所有的生命和精力去釋放他的至善至愛,但是命運卻不可改變,人生總會有遺憾。老人最終撒手而去,翠翠最終一生悲苦。生與死的矛盾融入到老人的悲涼之中,生出無限的愁緒和憂傷,蘊涵在小說的字里行間,綿綿不絕。

第二,至善至愛的人性,卻將滿懷的憂傷隱藏在隔膜之后。在《邊城》中,沈從文用至善為經,至愛為緯,編織了一張真善美的大網。爺爺、翠翠、儺送天保兄弟間那無私的關愛,純真的情愛,熱誠的摯愛,還有誠摯的兄弟之愛,充滿了整個人間,與他們的至善至美的心靈融合在一起,千絲萬縷又矛盾重重,讓人嘆為觀止。

在這些善良的人們之間,愛與矛盾并存,誤會和隔膜也不可避免,濃濃的憂傷之情,悲涼之意洋溢于文字之間。爺爺對翠翠無私的愛勝過自己的生命,但是心有矛盾又不能明說;翠翠對儺送的愛朦朧而凄美,想去表達卻又被羞澀所掩飾;天保兄弟間誠摯的手足之愛,卻因為互相退讓而終成遺憾;爺爺喜歡儺送卻因為誤會而重重阻隔;順順同情翠翠和爺爺,卻因失子之痛而重創了爺爺;本想打抱不平的中寨經紀人,因為誤解卻惡言相向,原本善良的人性,淳樸的生命因為隔膜而充滿憂傷。

第三,封閉的環境,單調的生活,使人惆悵寂寞。邊城就是一個“世外桃源”,環境雖然優美卻鮮與外界接觸,封閉在這里的人們只能過著平淡無奇的生活,長期的閉塞與落后讓人心躁動不安。翠翠因太過孤寂而心有不甘,總想著走出去尋找點什么,改變點什么,一個情竇初開的懵懂少女,竟然想出了這么個惡作劇,想要爺爺敲鑼打鼓去找她。翠翠與爺爺相依為命,住在溪邊的白塔下,遠離喧囂的人群,沒有一起玩耍的伙伴,沒有一起說話的知己,這種平淡的生活造就了翠翠的孤獨與寂寞。她通過擺渡接觸到了“外面”的世界,偷偷地觀察渡船上每一個過客。沒有與她聊天的密友,就連關于“碾坊陪嫁”的事情也是靠偶然“偷聽”來的。年輕的懵懂少女,羨慕繁華的城市生活,向往著外面喧囂的世界,還想偷偷地去看自己的心上人。所以,生活中最有趣的莫過于一年一度的龍舟比賽,這也就成為她走出去的借口。

在《邊城》這部精美的文學藝術作品中,作者將他對生命的感悟和痛苦的印記深深地融入其中,濃重的憂傷流露在字里行間。作者將內心的隱痛深埋在作品的每一個文字里。從小內向,敢于幻想和挑戰的沈從文喜歡自然,生命中天賦自然的靈性,在外漂泊謀生又使他擁有了冷靜的思維、敏銳的目光和對生命深刻的感悟。在他的作品中,美麗的風景下,喧囂的繁華里,深深埋藏了濃重的憂傷。《邊城》的一切憂傷都來自于沈從文自己的生命感悟和內心的憂傷。這種憂傷賦予《邊城》更深的蘊涵和耐人思考的意味,也使《邊城》有了一種獨特的凄涼和感傷。

論沈從文《邊城》中的陌生化表達效果

沈從文的《邊城》的詩意首先來自濃郁的湘西鄉土氣息。下面小編給大家帶來論沈從文《邊城》中的陌生化表達效果。希望能夠幫到大家。

論沈從文《邊城》中的陌生化表達效果

摘要:“陌生化”是俄國形式主義代表人物什克洛夫斯基首先提出的。它帶我們以一種獨特、新鮮、不拘常理的角度來品讀作品。沈從文的《邊城》在創作中充分體現了陌生化的表達效果。讓讀者在“陌生化”理論的帶領下,遠離了城市的喧囂與復雜,走進了作者筆下清新、自然、純凈的世界,使人們的情操得以陶冶、心靈得以凈化,帶給讀者一種新清新、與眾不同之感。

關鍵詞:什克洛夫斯基;陌生化;邊城;表達效果

“‘陌生化’一詞最早出現在俄國什克洛夫斯基的綱領性宣言中,即《語詞的復活》中,它是什克洛夫斯基根據俄文的構詞方法生造出來的一個新詞。”[1] “陌生化”是俄國形式主義的一個核心概念,它是一種將文學作品變形、異化、創新發生偏移的過程。其基本意義在于所有文學作品中的表現形式,不是對于現實的嚴格模仿、正確反映或再現,而是以一種有意識的偏離、背反或者是變形、異化。對于“陌生”的理解并非是絕對的、真正的陌生,而是相對于生活的本來形態、 “讀者的接受視野”[2]而言的,是在一定的背景條件下而“顯得”陌生。其實質在于不斷改變我們對于傳統人生、事物和世界的認識和體會,要求我們從傳統的束縛中解放出來,擺脫習以為常的思維制約,采用創新式的特有方式。其突出的效果就是打破思維定式,突破傳統束縛,使人們對作品產生一種新鮮、好奇之感,充分地感受和體會文學作品的深刻內涵,從而更好地理解作家所表達的思想情懷,走進作家的內心深處,挖掘其深刻用意。沈從文的短篇小說《邊城》在創作上充分體現出了作家高超的陌生化表現手法,使作品在潛移默化之中產生了強烈的陌生化表達效果,留給讀者一種耳目一新、流連忘返的深刻感受。通過以下四個方面來論述作家沈從文獨具匠心的陌生化表達效果:

【第1句】:山水畫式的結構

《邊城》所采用的是山水畫式的結構。聶華苓曾說:“在《邊城》中,沈從文成為一個畫家。”[3]的確,沈從文在《邊城》中表現出了畫家的超凡能力,作品與傳統的中國山水畫有著異曲同工之處,只是所采用的表達媒介并不相同,沈從文是運用語言文字勾勒自己的“山水畫”式作品,而畫家則是需要運用各種線條、色彩來描繪其畫作。《邊城》中描繪了沈從文在旅途中的所見之景,到處都是山水畫中的自然景象。如小說的這兩段文字:

“由四川過湖南去,靠東有一條官路。這官路將近湘西邊境到了一個地方名為‘茶峒’的小山城時,有一小溪,溪邊有座白色小塔,塔下住了一戶單獨的人家。這人家只有一個老人,一個女孩子,一只黃狗。”

“小溪流下去,繞山而流,約三里便匯入茶峒的大河。人若過溪越小山走去,則只一里路就到了茶峒城邊。溪流如弓背,山路如弓弦,故遠近有了小小差異。小溪寬約二十丈,河床為大片石頭作成。靜靜的水即或深到一蒿不能落底,卻依然清澈透明,河中游魚來去皆可以計數……”[4]

用簡潔純樸的文字描繪出了恬淡的湘西自然風光,仿佛一幅山水畫淋漓盡致的浮現在讀者眼前,令人心曠神怡,給人一種新鮮感,帶領讀者走進一幅頗為寧靜、淡雅的湘西山水畫之中,令讀者流連忘返。小說《邊城》所采用的是山水畫式的構思結構,“《邊城》中幾乎都是由這座山與水所構成的,小說中的人物對于作者來說僅僅只是點綴于山水間的小墨點而已,淡淡幾畫勾勒于山水畫之中。”[3]其結構構思獨特、新穎,是對舊規則、舊標準的一種超越,是對傳統小說結構進行創造性的變形,使作品異于平常的寫作方式。將小說的自然背景以一幅山水畫作呈現在讀者眼前,使讀者在山水畫的情境之中,閱讀、欣賞并體會小說的.深刻意蘊,拓寬了讀者的接受視野。這樣的結構布局,將作者的真情實感寄情于山水畫之中,對讀者來說是一種深刻的美感體驗,難以忘卻,極大地增加了讀者的閱讀興趣,在潛移默化之中產生了陌生化的效果,在新鮮與獨特之中使讀者體會了“陌生”之感,引發了讀者的感受興趣。《邊城》通過沈從文的陌生化處理后,使小說煥發出了奇異獨特的光彩,在這里讓我們看到了原始的自然形態、生命形態,讓我們在一種單純、簡單、自然之中來品味主人公翠翠的愛情命運。因此,通過這樣的結構方式,使讀者掌握了小說的整體結構,令人回味無窮。

【第2句】:懸念式的結尾

在小說的結尾處,《邊城》以這樣的一句話結束了整篇小說:“這個人也許永遠不回來了,也許明天回來。”[4]帶著“儺送會回來嗎?”這樣的疑問,小說以看似悲劇的結尾收場了。沈從文在故事的結尾給讀者設置了深刻的懸念,引發讀者去思考、推敲、揣測,究竟儺送是否會回來呢?面對自己心愛的翠翠,他會忍心永遠離她而去嗎?面對天保把愛情讓給自己之后外出,中途翻船而喪失性命,他愧疚不已。這讓儺送自己也無比的困惑,無從選擇,只能選擇逃避、離開。這樣懸念式的結尾顯然成為小說的一大亮點,留給讀者足夠寬廣的想象空間去填充自己內心世界中主人公翠翠的愛情命運,使讀者依照自己的獨特想象來將小說補充完整。小說以“零位結局”為特征,在《邊城》中構成對比的另一方儺送因對哥哥天保深感內疚而可疑地缺席離開了,然而小說并未因此而結束,這就是形式主義所謂的“零位結局”。至于真正的結局如何,可以由讀者自己推知。正是由于在這種“已知”的現實與“未知”之間形成了對比、差異,這樣才能夠真正吸引讀者的眼球,進而引發讀者深入思考、品味、體會這樣帶有懸念的悲劇性結尾,成功引發讀者的閱讀興趣,激活讀者深切的感受能力,體現出了“陌生化”的本質內涵。

懸念的設置一般出現在小說開頭和中間部分,而沈從文卻將其設置于小說的結尾之處。這便產生了一種新鮮、獨特、與眾不同之感,在讀者完整的讀過小說內容,深刻的分析人物性格后,給予讀者足夠合理的想象條件,在小說的最后結尾之處留給讀者無限寬廣的想象空間,令讀者自由想象與聯想,這正是小說懸念式結尾設置的妙處所在。因而,產生了強烈的“陌生化”表達效果。

【第3句】:隱性對比手法的運用

這篇小說帶我們走進了自然、寧靜、清幽的鄉村生活中去,在這里沒有城市的喧囂、復雜,有的只是寧靜、簡單。沒有城市社會中人與人之間的冷漠、麻木不仁,有的只是純樸、熱情、單純的人際交往。這樣和諧、祥和好似世外桃源的鄉村,不由得讓讀者聯想到自己的現實生活,形成了鄉村與城市的極大反差,產生了鮮明的對比。“邊城”人的純樸、善良、正直、熱情與城市上流社會中人的虛偽、懦弱、自私、冷漠相對比,把過去的“人情美”與今天的“惟利是圖”的庸俗人生觀、價值觀相對比,極大地表達出作者對現實生活真切的內心感受。如小說開頭的這樣幾段話:“渡頭屬公家所有,過渡人本不必出錢;有人心中不安,抓了一把錢擲到船板上時,管渡船的必為一一拾起,依然塞到那人手心里去,儼然吵嘴時的認真神氣:‘我有了口糧,三斗米,七百錢,夠了!誰要你這個!’”   “但是凡是求個心安理得;出力氣不受酬誰好意思,不管如何還是有人要把錢的。管船人卻情不過,也為了心安起見,便把這些錢托人到茶峒去買茶葉和煙草,將茶峒出產的上等草煙,一扎一扎掛在自己腰帶邊,過渡的誰需要這東西必慷慨奉贈。有時從神氣上估計那遠路人對于身邊草煙引起了相當的注意時,這弄渡船的便把一小束草煙扎到那人包袱上去,一面說:‘大哥,不吸這個嗎?這好的,這妙的,看樣子不成材,巴掌大葉子,味道蠻好,送人也很合式!’茶葉則在六月里放進大缸里去,用開水泡好,給過路人隨意解渴。”[4]這樣的幾段話充分體現出了“邊城”人的熱情、淳樸,人與人之間真誠相待,不會為一己私利而愧對別人。人與人之間十分友善,好似親朋好友一般,互助互愛。然而作者并沒有在小說中用文字的形式表達出對現實城市生活中人的自私、庸俗、唯利是圖的不滿,而是完美的給我們呈現出了湘西小鄉村的和諧、理想化的人際關系,在讀者心中留下深刻的烙印。這樣的人情美與現實城市生活的庸俗、膚淺的人生觀、價值觀在隱性的條件下,在讀者的內心深處形成了鮮明的對比。

什克洛夫斯基指出:“作品以外的任何力量都無助于提到小說作品的潛能。”[2]可見小說內部的各種表現手法都能夠深化主題,提高小說自身的表現力。因此,小說采用的各種表現手法是至關重要的。在《邊城》中作者也巧妙地運用了隱藏性的對比手法,在讀者的內心深處形成了鄉村與城市之間的鮮明對比,在描寫鄉村“邊城”人生活的同時,不由得讓人們將自己的現實社會與其相對比,在一種隱藏著的條件下,表達出了鄉村與城市生活的不同,無限放大了作品的內在潛能,讓讀者在不知不覺中深刻領悟了作家對邊城人情美的贊頌,以及對現實城市生活唯利是圖的不滿。高超表現手法的運用,體現出了“陌生化”理論的深刻內涵。

【第4句】:人物形象巧妙的塑造

《邊城》是圍繞著主人公翠翠的愛情命運展開的。對主人公翠翠的形象塑造,作者獨具匠心,將翠翠這樣一個美麗而又善良的小女孩形象自然、巧妙的融入于大自然之中,讓讀者深切感受到她身上所具有的自然美。如小說中的這樣幾段話:“翠翠在風日里長養著,把皮膚變得黑黑的,觸目為青山綠水,一對眸子清明如水晶。自然既長養她且教育她,為人天真活潑,處處儼然一只小獸物。人又那么乖,如山頭黃鹿一樣,從不想到殘忍事情,從不發愁,從不動氣。平時在渡船上遇陌生人對她有所注意時,便把光光的眼睛瞅著那陌生人,作成隨時皆可舉步逃入深山的神氣,但明白了人無心機后,便又從從容容的在水邊玩耍了。”[4]通過這樣一段文字的描寫,翠翠這一邊城鄉村女孩的形象鮮活的展現在讀者眼前,讓讀者深刻的感受到她身上所具有的自然天成、毫無雕琢之痕的自然美。純樸、清新、美好、善良等這些詞匯通過這樣幾段文字的描寫,便自然而然的形成于讀者的腦海之中。

沈從文對于主人公翠翠這一人物形象的塑造,并沒有按照一般作家刻畫人物形象的表達方式來進行。沒有運用大量的筆墨來刻畫、描寫翠翠是如何的貌美,避開了傳統典型的人物形象塑造方式,如具體的外貌描寫,衣著打扮等。而是把她融入于大自然之中,使翠翠的形象與大自然的美好風光融為一體,使讀者感到的是她身上具有的自然美。這樣如此巧妙的塑造人物形象的方法,對于那些創造文學作品的作家來說,是非常值得借鑒的。在這里陌生化的表達效果再一次得以體現與運用,增強了讀者對于主人公翠翠形象的感受能力,體現了“陌生化”理論的精髓之所在。

參考文獻:

[1]沈冰.陌生化詩學(俄國形式主義研究)[M].北京大 學出版社,2000.

[2]維・什克洛夫斯基.小說論[M].蘇聯作家出版社,19【第83句】:

[3]王潤華.沈從文小說新論[M].學林出版社,19【第98句】:

[4]沈從文.沈從文經典作品選[M].當代世界出版社, 2004 .

論沈從文《邊城》中的湘西情懷

沈從文小說獨具地方特色。他的題材、人物、自然景色、風土人情、語言,無不涂上“湘西”的標記。題材是湘西社會日常生活中攝取的;人物是湘西農村的“愚夫俗子”,一批土生土生的“鄉下人”;景色更是湘西山山水水迷人的美景。《邊城》就是其中的佼佼者。下面我們為大家帶來論沈從文《邊城》中的湘西情懷,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到大家。

  論沈從文《邊城》中的湘西情懷

摘要:作為奠定沈從文在文學史上地位的“牧歌”類小說,《邊城》蘊含著沈從文濃厚的湘西情懷。文章結合沈從文的人生經歷以湘西的人情、自然、風俗為背景,從人物性格的塑造,自然環境的描寫,茶峒社會風俗描寫三個層面分析《邊城》中所體現的沈從文深厚的湘西情懷。

關鍵詞:沈從文;《邊城》;湘西情懷

沈從文從小在一個寧靜、古樸的湘西小鎮成長,鳳凰城墻外繞城而過的清澈河流有著他玩樂的足跡,她與伙伴在這里游水嬉戲,也常常在河灘上看見被處決人的尸體。著美與野蠻的奇異組合,都對沈從文后來的創作產生了強烈的影響。沈從文十五歲就成為了一名士兵,五年行旅生涯大部分時間輾轉于湘西沅水流域。河水不但滋養了兩岸的生命,也滋育了沈從文的性情,同時也培養了他對湘西那份至深的情懷。

特殊的人生經歷加上湘西的自然環境、民風民俗潛移默化的感染使得沈從文對湘西的情愈深,他對湘西的那份情懷也是從不加隱諱的。《邊城》題記中寫到“對于農人與兵士,懷了不可言說的溫愛,這點感情在我一切作品中,隨處都可以看出。我從不隱諱這點感情。我生長于作品中所寫到的那類小鄉城,我的祖父,父親以及兄弟,全列身軍籍:死去的莫不在職務上死去,不死的也必然的將在職務上終其一生。就我所接觸的世界一面,來敘述他們的愛憎與哀樂,即或這枝筆如何笨拙,或尚不至于離題太遠。因為他們是正直的,誠實的,生活有些方面極其偉大,有些方其又極其平凡,性情有些方面極其美麗,有些方面又極其瑣碎,――我動手寫他們時,為了使其更有人性,更近人情,自然便老老實實的寫下去。”

他有一部分小說是描寫都市生活的,但是他發現自己始終與都市文明有一種難以消除的隔膜。在他看來,鄉下原始、淳樸、自然的人性和人生,才是民族理想的精神和人生狀態。他的生命、情感,已經留在了那個給他生命、知識和智慧的湘西,他每天坐在屋中,耳朵里聽到的不是都是大街的汽笛和喧囂聲,而是湘西的水聲、拉船聲、牛角。因此作為一個作家的他對湘西的這種感情在充滿詩意的文字間盡情的流露出來,最具代表性的便是《邊城》。

《邊城》 講述了湘西小鎮一對相依為命的祖孫平凡寧靜的人生。從一出生女主人公翠翠的生活中便只有爺爺和黃狗,隨著年齡的增長翠翠的心中萌生了一段朦朧的'愛情,這段愛情打破了原本平靜的生活。大老和爺爺在這段愛情之路上死去,一段沒有結局的愛情給人一種淡淡的凄涼,但愛情卻不是小說所要表現的全部。沈從文通過描寫他們的本性,他們與自然、鄉人的和諧關系及湘西的民風民俗,展現了鄉村淳樸的人性和理想人生情態,字里行間流露出他對湘西那份至深的情懷。

【第1句】:人物性格塑造中體現的湘西情懷;

沈從文在《邊城》中對湘西小鎮至善至美的人物性格的刻畫,給每位讀者一種舒服、愜意之感,無形中感受到湘西的淳樸、和諧、寧靜,也表達了他對湘西淳樸人性的贊美以及對這種生活的向往。小說尤其以對主人公翠翠、渡船老人、船總順順的刻畫最具代表性。

翠翠同她周圍的山水一樣,單純、明凈、健康、善良,她就這樣無知無欲、渾然天成的長成了一個十五歲的少女。“翠翠在風日里長養著,把皮膚變得黑黑的,觸目為青山綠水,一對眸子清明如水晶。自然既長養她且教育她,故天真活潑,處處儼如一只小獸物。人又那么乖巧,如山頭黃麂一樣,從不想到殘忍事情,從不發愁,從不動氣……”沈從文好用自然界的動物比喻人物,他描繪翠翠的天真活潑、溫柔馴良,“儼如一只小獸物”,“如山頭黃麂一樣”,筆間充滿喜愛。

對渡船老人的刻畫沈從文更是不惜筆墨,渡船老人他勤勞、善良、苯酚、敦厚,凡一切傳統美德他都不缺少。他管理渡船,無論面風吹雨淋,寒暑春秋皆忠于自己的義務職責。“他從不思索自己的職務對于本人的意義,只是靜靜的很忠實的在那里活下去,代替了天,使他在日頭升起時,感到生活的力量。”他從不收取過渡人的錢物,不得已得來的好處總想法超量報答。他對河街上的人是那么的熱情,同時也贏得了他們的尊敬,無論是船總順順還是賣酒的賣肉的,他們之間的關系是那么的和諧自然,讓讀者嘆息。

船總順順是地方上有頭臉、有身份的人物,他的美德自然比渡船老人來的大氣、豪邁。他慷慨大方能濟人之急,喜歡結交朋友仗義疏財,公正無私。有一個妻子兩個兒子,“年紀較長的如他爸爸一樣,豪放豁達,不拘常套小節,年幼的則氣質近于那個白臉黑發的母親,不愛說話,眉眼卻秀拔出群,一望即知其為人聰明而又富于感情”

《邊城》中從翠翠、渡船老人、船總順順以及其他人身上我們看到他們是淳樸的、壯實的,真實而沒有私欲,他們身上的共同特點正如批評家劉西渭所說“他們的心力全用在別人身上:成人之美”近乎完美的人格刻畫讓人覺得有些質疑,沈從文通過這些完美的人物塑造來美化湘西的人情,其中隱藏他說不出的湘西情。

【第2句】:自然環境的描寫中體現的湘西情懷;

《邊城》中的哪一方樂土安置在湘西的偏僻小鎮茶峒,優美、寧靜的環境對湘西淳樸人情、善良人性的形成是至關重要的,因此對茶峒自然環境的描寫也是必不可少的。這些自然環境的描寫表達了沈從文對這種環境的向往,對湘西的熱愛。

首先寫優美的環境對人的影響及人與自然的和諧關系,比如翠翠名字的由來及她的脾性“為了住處兩山多簧竹,美景逼人而來,老船夫隨便為這可憐的孤雛,拾取了一個近身的名字,叫做‘翠翠’”,“翠翠在風日里長養著,把皮膚變得黑黑的,觸目為青山綠水,一對眸子清明如水晶。自然既長養她且教育她,故天真活潑,處處儼如一只小獸物。”并且在這個世外桃源里人與自然相處融洽“近水人家多在花里,春天時只需注意,凡有桃花處必有人家,凡有人家處必可沾酒……位置則永遠那么妥帖,且與周圍環境及其調和,使人迎面得到印象,非常愉快”

其次著重描寫這個小鎮的寧靜祥和,表現它令人神往之處“兩省接壤處,十余年來主持地方軍事的,注重在安輯保守,處置及其得法,并無變故發生。水路商務既不受戰爭停頓,也不至于為土匪影響,一切莫不極有秩序,人民也莫不安分樂生……中國其他地方正在如何掙扎中的情形,似乎就永遠不會為這邊城人民所感到。”

【第3句】:茶峒社會風俗中的湘西情懷;

沈從文并不滿足于在主人公身上堆砌美德,這種美德不是個人修養的結果,而是本地風尚習俗使然,沈從文為了強調邊城民風純樸,在當地風俗的描寫上不惜筆墨。比如,端午節的熱鬧場景賽龍舟、捉,鴨子、放炮竹。在日頭月光下長三年六個月的歌,贏得女孩子的芳心。就連失足婦女接客這種極端的事例也理想化了,在美化湘西淳樸民風中流露出他對湘西的那份情懷。

沈從文的成長及人生經歷使他對湘西有一種不可言說的情感,這種情感將他和湘西緊緊聯系在一起。他對《邊城》中人物性格的完美刻畫,人與自然關系的和諧及桃源式小鎮的描繪,湘西純樸民風的描寫強調,為我們營造出一派沈從文式的理想世界,宛如清新悠遠的牧歌,傾訴著他對湘西的眷戀,表達著他對湘西至深的情懷。

參考文獻:

[1]沈從文:《邊城》,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2004。

[2]劉洪濤:《沈從文小說新論》,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5。

[3]劉西渭:《〈邊城〉與〈八駿圖〉》,載《文學季刊》2卷1935。

主站蜘蛛池模板: 欧美一级做一级做片性十三| 国内精品自产拍在线观看91| 一卡2卡3卡4卡免费高清| 成人免费乱码大片A毛片| 一级成人黄色片| 女人扒开腿让男人桶| AV中文无码乱人伦在线观看| 在线看片免费人成视频福利| 91大神在线免费观看| 国产精品无码素人福利不卡| 亚洲综合在线另类色区奇米| 国产成人涩涩涩视频在线观看| 香港三级日本三级三级韩级2| 国产免费啪嗒啪嗒视频看看| 色综合中文字幕| 噜噜嘿在线视频免费观看| 精品亚洲成a人在线观看| 光棍影院y11111| 欧美老熟妇又粗又大| 亚洲区中文字幕| 日韩视频中文字幕精品偷拍 | 亚洲码欧美码一区二区三区| 欧美日韩福利视频| 亚洲va在线va天堂va不卡下载| 日韩精品亚洲专区在线影视| 久久久www成人免费精品| 成人欧美在线视频| jizz.日本| 国产综合成人亚洲区| 欧美成人看片一区二区三区| 国产免费av一区二区三区| 美女大量吞精在线观看456| 免费a级毛片无码av| 欧美激情性xxxxx| 久香草视频在线观看免费| 无码囯产精品一区二区免费| 一本久久精品一区二区| 国内精品人妻无码久久久影院导航| 波多野结衣久久| 国产交换配乱吟播放免费| 精品少妇ay一区二区三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