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寫云霧茶的段落句子聚集70句
描寫春天的古文散文
春天來了,柳樹發芽了,那芽兒歡快地生長著,嫩嫩的、綠綠的,風微微地吹著,小芽兒隨著柳枝在風中搖晃,就像一個個跳動的音符,正演奏著春天的贊歌。下面是有關寫春天的散文,歡迎大家閱讀與了解。
描寫春天的古文散文篇1:南方的春天
春眠不覺曉,處處啼鳥,夜來風雨聲,花落知多少?春天是個絢麗多彩的季節,春光明媚,春風拂面,春曖花開,春回大地,萬物蘇醒,百花開放,萬紫千紅,桃紅柳綠,它是詩人和畫家筆下的寵兒。但在四季如春的南方,特別是在喧囂的都市里是感覺不到春的來臨,只是在回南風的潮濕里,你才會醒悟:哦,春天來了!
南方的回潮天氣,薄霧籠罩,煙雨瀟瀟,水氣彌漫,路面泥濘,樓道濕漉,仰望天空,朦朧飄渺,夜色深濃,燈火迷漫。陰雨綿綿的日子終日難見陽光,陽臺的衣服散漫著一股怪味,房間的窗戶不敢輕易打開。
南方的春天是最郁悶最壓抑的季節,潮濕的空氣讓人周身無力,懶洋洋的想打瞌睡,時冷時熱的天氣是流感發生的最敏感誘因,心情也隨著灰灰的天空一樣沉重。乍曖還寒時候最難將息,夜里總是睡得不好,清晨起床頭腦昏沉沉的,這次第,又怎一個愁字了得?
微風細雨雖然一直持續著,但不知名的花兒卻是開滿了整個山坡,一眼望去,姹紫嫣紅,爭相竟放,風景無限的美。嘰嘰喳喳的小鳥穿梭于樹枝之間,喚呼同伴一齊亮響它們的嗓子在高歌。街道上粗壯的木棉樹上布滿了一簇簇的花朵,形成了一道特殊的風景線。而樹下掉了一地的落花則是應了詩人惜春詩句:更能消幾番幾雨,匆匆春又歸去,惜春長怕花開早,何況落紅無數。
如果我們無計留住春天,且讓一句“落紅不是無情物,化作春泥更護花”來安慰那份心底的失落吧。
描寫春天的古文散文篇2:春天的味道
早晨起來,例行完洗刷及早點的事情便洗杯沏茶,一羮龍井在沸水的沖泡下散發著淡淡的芬芳,慢慢的展開了黃綠色的葉片,有的像白鵝亮翅,有的像金魚上浮下墜,還有的茶梗立起綠色的軀干在淡綠色的液體里懸浮著,那景象不亞于行走在春天的曠野,于是,端坐于陽臺之上慢慢的品咂起來,望著陽臺下面的植物園,也不由得想起了前幾天騎車郊游的情境來。。。。。。
一個星期之前,兒子領了自參加工作以來最多的一次工資,回到家里異常高興,設想著給他媽媽買什么東西,自己買點什么東西,當他提到我的時候我隨口說了一句:“給我買輛山地車吧,星期天我去鍛煉身體!”兒子聽了以后很高興,第二天便去車行給我買了一輛價值不菲的山地車。
從此,這兩山地車成了我在季節里穿行的交通工具了。這個禮拜天我穿上一身的休閑騎上山地車便開始在春天里旅游了。
由于平日里工作較忙,很少來到郊外品嘗這個季節的味道,于是,騎著自行車慢慢悠悠地貪婪的品嘗著春天的味道。
我所愛的春天應該是殘雪消融以后,大自然開始萌發生命的時候,那個時候,雖然寒氣未消又參雜淡淡的春的味道,讓人有一種生機勃發的感覺,很是振奮人心;有人說:春天有什么好喜歡的,不就是天氣轉暖了,百花滿園嗎?還是秋天才是收獲的季節!我想,這些人對于春天的認識有些偏頗,沒有春天的孕育生命哪來秋天的累累碩果呀?夏天的枝繁葉茂,秋天的肅殺,讓人有一種悶氣、低沉的感覺,再看看那些古詩文里面幾乎每一篇詩文,在描寫春天的時候都帶著很欣然的喜悅心情,而夏天呢,酷熱難耐讓人閉門不出,大汗淋漓,也無法欣賞大自然的美麗了,而冬天呢,雖然是白雪皚皚,銀裝素裹也別有一番景致,但那刺骨的冷氣讓人臃腫笨拙更是令人產生一種恐懼感。
春天里,一切生命開始在季節里舒展,你看那翱翔的鳥兒,空中盤旋的飛雁,還有鵝黃的枝椏,準備怒放的花蕾,潺潺流淌的小溪,無不帶著生命的怒動和春天的味道。
我愛的'春天不是暮春而是仲春前的季節,這個時候,百花次第開放,春色滿園,各種花兒散發著自己特有的芬芳,桃樹在花瓣凋落后開始蘊育果實,紅杏也慢慢的顯露她稚嫩的臉龐,還有各種鳥兒也奏起了春的和鳴。遍野的碧綠的小麥也開始抽穗了,各種時鮮菜蔬也爭先恐后的跑到人們的飯桌上了。就連那不顯眼的紫葉李也在這個季節里,在花兒凋敗以后開始紅的發紫了。
我以為,在這個季節騎一單車漫游于大自然的懷抱是一件很愜意的事情,我喜歡初春季節就好比喝茶,我喜歡喝龍井茶,還有黃山云霧茶,因為這類茶有一種清香淡雅的感覺,不像鐵觀音,大紅袍,還有另外那幾種紅茶,他們身上那種色艷味濃的感覺讓人好不舒服,不能給人以遐想的空間,這也就是我喜歡初春季節的緣故了。
春天開始的時候各種景色就像我杯中的茶,不但色淡而且味道也清香,品之聞之都令人回味無窮;再比如喝酒,我喜歡喝低度的酒,打開瓶口,那種醇綿幽香的氣息沁人心脾,銘刻心扉??墒?,那種濃烈的老酒雖有濃濃的香氣,不能給人留有余香;在初春的原野里,找一塊碧綠的草地,盤腿而坐,閉幕遐想,那蘊藏的生命力、即將噴薄欲出的各種嫣麗,那種心曠神怡的感覺著實令人陶醉。
由此,我聯想到了我們人,你看不管男女老少,每遇這個季節,個個精神飽滿,洋溢著青春的氣息,青少年,露出蓬勃的生機,中年人磨拳搽掌準備大干一番,老年人也甩掉臃腫走進大自然,掬一片美好的心情。
“一年之計在于春,一日之計在于晨”,這兩句話說的都是開始、起點,我想我們每個人的人生也像四季的輪回,開始創業的時候就好比初春季節,春天策劃著秋季的收獲,一生事業的好壞關鍵在開始創業的時候。
這就是我心目中春天的味道
描寫春天的古文散文篇3:故園春
故鄉的三月,是田園詩中最美的段落。
桃花獎靨迎人,在溪邊山腳,屋前籬落,濃淡得宜,疏密有致,盡你自在流連,盡情欣賞,不必像上海的摩登才子,老遠地跑到香煙繚繞的龍華寺畔,向賣花孩子手中購取,裝點風雅。
冬眠的草木好夢初醒,抽芽,生葉,嫩綠新翠,嫵媚得像初熟的少女,不似夏天的蓊蓊郁郁,少婦式的豐容盛髻。
油菜花給遍野鋪滿黃金,紫云英染得滿地妍紅,軟風里吹送著青草和豌豆花的香氣,燕子和黃鶯忘憂的歌聲,……
這大好的陽春景色*,對大地的主人卻只有一個意義:“一年之計在于春。”春天對鄉下人不代表詩情畫意,卻孕育著夢想和希望。
天寒地裂的嚴冬過去了。忍饑挨凍總算又捱過一年。自春祖秋,辛苦經營的糧食——那汗水淘洗出來的粒粒珍珠,讓“收租老相公”開著大船下鄉,升較斗量,滿載而去。咬緊牙齒,勒緊褲帶,度過了繳租的難關,結帳還債的年關,好容易春天姍姍地來了。
謝謝天!現在總算難得讓人緩過一口氣,脫下破棉襖,赤了膊到暖洋洋的太陽下做活去。
手把鋤頭,翻泥鋤草,一鋤一個美夢,巴望來個難得的好年景。雖說慘淡的光景幾乎年不如年,春暖總會給人帶來一陣歡悅和松爽。
在三月里,日子也會照例顯得好過些。“春花”起了:春筍正好上市,豌豆蠶豆開始結莢,有錢人愛的就是嘗新;收過油菜子,小麥開割也就不遠。春江水暖,鮮魚鮮蝦正在當令,只要你有功夫下水捕撈。……干癟的口袋活絡些了,但一過春天,就得準備端陽節還債,準備租牛買肥料,在大毒日頭底下去耘田種稻。挖肉補瘡,只好顧了眼前再說。
家里有孩子的,便整天被打發到壟頭坡上,帶一把小剪刀,一只蔑青小籃子,三五結伴,坐在綠茸茸的草場上,細心地從野草中間剪薺菜、馬蘭豆、黃花麥果,或者是到山上去摘松花,一邊勞動,一邊唱著頑皮的歌子消遣:
薺菜馬蘭豆,姊姊嫁亨(在)后門頭;后門春破我來修,修得兩只奶奶頭。
女孩子就唱那有情有義的山歌:
油菜開花黃似金,蘿卜開花白如銀,草紫開花滿天星,芝麻開花九蓮燈,蠶豆開花當中一點黑良心,怪不得我家爹爹要賴婚。
故鄉有句民謠:“正月燈,二月鷂,三月上墳船里看姣姣。”
二月正是掃墓的李節,挑野菜的孩子,遇見城市人家來上墳的,算是春天的一件大樂事,大家高高興興,一哄而上,看那些打扮得齊齊整整的哥兒姐兒奶奶太太們,擺開祭祀三牲,在鳳燈里點起紅燭,一個個在墳前欠身下拜。要遇見新郎新娘頭年祭祖,闊人家還有樂隊吹奏.祭掃完畢。上墳人家便照例把那些“上墳果” ——發芽豆、燒餅、饅頭、甘蔗、荸薺分給看熱鬧的孩子,算是結緣施福。上墳還有放炮仗的,從天上掉到地下的炮仗頭,也有孩子們寶貝似的拾了放在籃子里。說說笑笑,重新去挑野菜。
等得滿籃翠碧,便趕著新鮮拿到鎮上叫賣,換得一把叮當作響的銅板,拿回家里云交給父母。
因為大自然的慷慨,這時候田事雖忙,不算太緊,日子也過得比較舒心。——在我們鄉間。種田人的耐苦勝過老牛、無論你苦到什么地步,只要有口苦飯,便已經心滿意足了。“收租老相公”的生活跟他們差得有多遠,他們永遠想不到,也不敢想。——他們認定一切都命中注定,只好送來順受,把指望托付祖宗和神靈。
在三月里,鄉間敬神的社戲特別多。
按照歷年的例規,到時候自會有熱心的鄉人為首,挨家著戶募錢。農民哪怕再窮,也不會吝惜這份捐獻。
演戲那天,村子里便忙忙碌碌,熱火朝天。家家戶戶置辦酒肴香燭,乘便祭祖上墳,朝山進香。午后社戲開場,少不更事的姑娘嫂子們,便要趁這一年難得的機會,換上紅紅綠綠的土布新衣,端端正正坐到預先用門板搭成的看臺上去看戲。但家里的主人主婦,卻很少有能閑適地去看一會戲的,因為他們得小心張羅,迎接客人光降。
鎮上的側主也許會趁掃墓的方便,把上墳船停下來看一看戲,這時候就得趕緊泡好一壺茶,送上瓜子花生,鄉間土做的黃花果糕、松花餅;傍晚時再擺開請過祖宗的酒肴,殷勤地留客款待。
夜戲開鑼,戲場上照例要比白天熱鬧得多。來看戲的,大半是附近村莊的閑人,鎮上那些米店、油燭店、雜貨店里的伙計??催^一出開場的“奪頭”(全武行),各家的主人便到戲臺下去找尋一些熟識的店伙先生,熱心地拉到自己家里,在門前早用小桌子擺好菜肴點心,剛坐下,主婦就送出大壺“三年陳”,在鑼鼓聲里把客人灌得大醉。
他們用最大的誠心邀客,客人半推半就:“啊喲,老八斤,別拉呵,背心袖子也給拉掉了!”到后卻總是大聲笑著領了情。這殷勤有點用處,端午下鄉收帳時可以略略通融,或者在交易中沾上一點小便宜。
在從前,演戲以外還有迎神賽會。
迎起會來,當然更熱鬧非凡。我們家鄉,三月里的張神會最出名,初五初六,接連兩天的日會夜會,演戲,走浮橋,放焰火,那狂歡的景象,至今夢里依稀??墒沁@種會至少有七八年煙消火滅,現在連社戲也聽說演得很少。農民的生計一年不如一年,他們雖然還信神佞佛,但也無力顧及這些了。——今年各處都在舉行“新生活運動”提燈會,起先我想,故鄉的張神會也許會借此出迎一次罷?可是沒有。只是大地春回,一年一度,依然多情地到茅檐草廬訪問。
春天是使人多幻想,多做夢的。那些忠厚的農民,一年一年地掙扎下來,這時候又像遍野的姹紫嫣紅,編織他們可憐的美夢了。
在三月里,他們是興奮的,樂觀的;一過了三月,他們便要在現實的災難當中,和生活作艱辛的搏斗了。
我愛古文的散文
春雨淅淅瀝瀝,卻不是“潤物無聲”,至于它是否“貴如油”,我一點也不感興趣,我感到全身冷絲絲的,今天一點也不暖和。說不好此刻的心情,只是我知道今晚將要在這里耗費一晚上的好時光了。
不是莫名的不愉快,是自己的自私心理又在作怪。我們從古到今都一樣,希望自己活著的時候被人重視,死了以后還想要被人念念不忘,所以,一旦發現自己被別人忽略了,或者是忘記了,心里就不舒服。我已經沒有了太高的奢望了,該來的來了,該走的走了,我徒勞地上下雀躍了很久,安靜下來才發現自己很可笑。置身于一堆污濁中,看不清自己,總喜歡高估自己的能力和作用。
近來惡補古文,雖然時間很緊張,每天除了看書還是看書也還是看不完,可我并沒有厭倦這樣的時光。我感到暢游在這樣一個寂靜無聲的世界里,比游離于身邊這樣一個復雜又讓人灰心的環境中要舒服得多,至少,我可以少聽、少看甚至不看那些我不喜歡的人和事了,即使他們在我的眼前招搖地晃來晃去,即使他們在我的耳邊絮絮叨叨。
我很喜歡其中的一些文章,而且,這些文章竟然是越看越有味,文中所描述的人物,人物的思想、感情,全部栩栩如生,躍然紙上。全部進入狀態時,幾乎忘卻了那些東西已經離開我們的生活很久很久了,我仿佛找到了我的`鐘子期,總是有訴不完的情懷,內心隨著這些文字或起或伏,或明或暗,或柔或剛,甚至有著驚濤駭浪的變化。在和書本的交流中,時光很快流失,早晨七點多到十一點,下午一點多到五點,這曾經是多么難熬的時光。原來,只是用這些時光嚼著早已爛了的舌頭,說著家長里短,評論街頭巷尾,聽著我不喜歡的人用我不喜歡的聲調說著我不感興趣的無聊話題,以此來消磨日漸頹廢的青春,混得一份國家的薪水??墒?,如今面對一堆書本,時間神奇地加快了步伐。我高興,我已經可以逐漸洞察它的內涵。我想,大概可以及格了!
從書中出來,才想起來感嘆古人的才華,又很為他們的不得志和壽命的短暫而惋惜。陶淵明只活了62歲,在他離世的前兩個月,他為自己寫了《自祭文》。他早年立下了濟世的壯志,曾幾次出仕,最后終因看不慣當時政治的黑暗和官場的丑惡,決心不為五斗米折腰,回到了家鄉。賈誼,32歲便離世了,18歲就很有才名,20歲做博士,不久升為太中大夫,后做長沙王太傅,又任懷王太傅……最終未被重用,最后梁懷王騎馬摔死,他一直自責,抑郁而死。司馬遷,遭受宮刑后,把滿腔的不平和憤慨都傾注到《史記》中……韓愈、劉禹錫、蘇軾、老、莊、墨、荀……都是我喜歡的作者,如果他們再活得長久些,豈不是還會有更好更多的作品留給我們,供我們閱讀、品味?不過還是不要加進考試的范圍,內容已經太多,我已經來不及了。
不過,我沒法告訴他們,雖然時光已經流逝了兩千多年,雖然時代已經變遷了很多次,可是,很多東西并沒有改變。我不想告訴古人,我們的思想其實一直沒有進步,我們依然勾心斗角;我不想告訴古人,我們的人際關系仍然那么難以理順,我們仍然爾虞我詐;我更不想告訴古人,我們的品味一直沒有提高,我們依然阿諛逢迎。古人常常隱居,我們無法效仿,只有任兩耳充斥那些惱人的信息,任眼前走過一道道污穢的片段?!拔矣孙L而去,又恐瓊樓玉宇,高處不勝寒……”寫得多好!我驚嘆這美好的語句,今天的我們,語言更加豐富了,表述也更加赤白簡單了,可是,還有多少這樣精妙的語句可以解析和隱逸我們的內心?
我不希望很快就考試,因為考完試我肯定就不會再有這樣的勁頭去琢磨它們了,一旦我沒有了現在的熱情去關注這些文章,一旦我忽視了我的鐘子期,我還能在哪里尋到平衡?我還能關注什么?
描寫春天的古文散文
春天來了,柳樹發芽了,那芽兒歡快地生長著,嫩嫩的、綠綠的,風微微地吹著,小芽兒隨著柳枝在風中搖晃,就像一個個跳動的音符,正演奏著春天的贊歌。下面是有關寫春天的散文,歡迎大家閱讀與了解。
描寫春天的古文散文篇1:南方的春天
春眠不覺曉,處處啼鳥,夜來風雨聲,花落知多少?春天是個絢麗多彩的季節,春光明媚,春風拂面,春曖花開,春回大地,萬物蘇醒,百花開放,萬紫千紅,桃紅柳綠,它是詩人和畫家筆下的寵兒。但在四季如春的南方,特別是在喧囂的都市里是感覺不到春的來臨,只是在回南風的潮濕里,你才會醒悟:哦,春天來了!
南方的回潮天氣,薄霧籠罩,煙雨瀟瀟,水氣彌漫,路面泥濘,樓道濕漉,仰望天空,朦朧飄渺,夜色深濃,燈火迷漫。陰雨綿綿的日子終日難見陽光,陽臺的衣服散漫著一股怪味,房間的窗戶不敢輕易打開。
南方的春天是最郁悶最壓抑的季節,潮濕的空氣讓人周身無力,懶洋洋的想打瞌睡,時冷時熱的天氣是流感發生的最敏感誘因,心情也隨著灰灰的天空一樣沉重。乍曖還寒時候最難將息,夜里總是睡得不好,清晨起床頭腦昏沉沉的,這次第,又怎一個愁字了得?
微風細雨雖然一直持續著,但不知名的花兒卻是開滿了整個山坡,一眼望去,姹紫嫣紅,爭相竟放,風景無限的美。嘰嘰喳喳的小鳥穿梭于樹枝之間,喚呼同伴一齊亮響它們的嗓子在高歌。街道上粗壯的木棉樹上布滿了一簇簇的花朵,形成了一道特殊的風景線。而樹下掉了一地的落花則是應了詩人惜春詩句:更能消幾番幾雨,匆匆春又歸去,惜春長怕花開早,何況落紅無數。
如果我們無計留住春天,且讓一句“落紅不是無情物,化作春泥更護花”來安慰那份心底的失落吧。
描寫春天的古文散文篇2:春天的味道
早晨起來,例行完洗刷及早點的事情便洗杯沏茶,一羮龍井在沸水的沖泡下散發著淡淡的芬芳,慢慢的展開了黃綠色的葉片,有的像白鵝亮翅,有的像金魚上浮下墜,還有的茶梗立起綠色的軀干在淡綠色的液體里懸浮著,那景象不亞于行走在春天的曠野,于是,端坐于陽臺之上慢慢的品咂起來,望著陽臺下面的植物園,也不由得想起了前幾天騎車郊游的情境來。。。。。。
一個星期之前,兒子領了自參加工作以來最多的一次工資,回到家里異常高興,設想著給他媽媽買什么東西,自己買點什么東西,當他提到我的時候我隨口說了一句:“給我買輛山地車吧,星期天我去鍛煉身體!”兒子聽了以后很高興,第二天便去車行給我買了一輛價值不菲的山地車。
從此,這兩山地車成了我在季節里穿行的交通工具了。這個禮拜天我穿上一身的休閑騎上山地車便開始在春天里旅游了。
由于平日里工作較忙,很少來到郊外品嘗這個季節的味道,于是,騎著自行車慢慢悠悠地貪婪的品嘗著春天的味道。
我所愛的春天應該是殘雪消融以后,大自然開始萌發生命的時候,那個時候,雖然寒氣未消又參雜淡淡的春的味道,讓人有一種生機勃發的感覺,很是振奮人心;有人說:春天有什么好喜歡的,不就是天氣轉暖了,百花滿園嗎?還是秋天才是收獲的季節!我想,這些人對于春天的認識有些偏頗,沒有春天的孕育生命哪來秋天的累累碩果呀?夏天的枝繁葉茂,秋天的肅殺,讓人有一種悶氣、低沉的感覺,再看看那些古詩文里面幾乎每一篇詩文,在描寫春天的時候都帶著很欣然的喜悅心情,而夏天呢,酷熱難耐讓人閉門不出,大汗淋漓,也無法欣賞大自然的美麗了,而冬天呢,雖然是白雪皚皚,銀裝素裹也別有一番景致,但那刺骨的冷氣讓人臃腫笨拙更是令人產生一種恐懼感。
春天里,一切生命開始在季節里舒展,你看那翱翔的鳥兒,空中盤旋的飛雁,還有鵝黃的枝椏,準備怒放的花蕾,潺潺流淌的小溪,無不帶著生命的怒動和春天的味道。
我愛的'春天不是暮春而是仲春前的季節,這個時候,百花次第開放,春色滿園,各種花兒散發著自己特有的芬芳,桃樹在花瓣凋落后開始蘊育果實,紅杏也慢慢的顯露她稚嫩的臉龐,還有各種鳥兒也奏起了春的和鳴。遍野的碧綠的小麥也開始抽穗了,各種時鮮菜蔬也爭先恐后的跑到人們的飯桌上了。就連那不顯眼的紫葉李也在這個季節里,在花兒凋敗以后開始紅的發紫了。
我以為,在這個季節騎一單車漫游于大自然的懷抱是一件很愜意的事情,我喜歡初春季節就好比喝茶,我喜歡喝龍井茶,還有黃山云霧茶,因為這類茶有一種清香淡雅的感覺,不像鐵觀音,大紅袍,還有另外那幾種紅茶,他們身上那種色艷味濃的感覺讓人好不舒服,不能給人以遐想的空間,這也就是我喜歡初春季節的緣故了。
春天開始的時候各種景色就像我杯中的茶,不但色淡而且味道也清香,品之聞之都令人回味無窮;再比如喝酒,我喜歡喝低度的酒,打開瓶口,那種醇綿幽香的氣息沁人心脾,銘刻心扉??墒?,那種濃烈的老酒雖有濃濃的香氣,不能給人留有余香;在初春的原野里,找一塊碧綠的草地,盤腿而坐,閉幕遐想,那蘊藏的生命力、即將噴薄欲出的各種嫣麗,那種心曠神怡的感覺著實令人陶醉。
由此,我聯想到了我們人,你看不管男女老少,每遇這個季節,個個精神飽滿,洋溢著青春的氣息,青少年,露出蓬勃的生機,中年人磨拳搽掌準備大干一番,老年人也甩掉臃腫走進大自然,掬一片美好的心情。
“一年之計在于春,一日之計在于晨”,這兩句話說的都是開始、起點,我想我們每個人的人生也像四季的輪回,開始創業的時候就好比初春季節,春天策劃著秋季的收獲,一生事業的好壞關鍵在開始創業的時候。
這就是我心目中春天的味道
描寫春天的古文散文篇3:故園春
故鄉的三月,是田園詩中最美的段落。
桃花獎靨迎人,在溪邊山腳,屋前籬落,濃淡得宜,疏密有致,盡你自在流連,盡情欣賞,不必像上海的摩登才子,老遠地跑到香煙繚繞的龍華寺畔,向賣花孩子手中購取,裝點風雅。
冬眠的草木好夢初醒,抽芽,生葉,嫩綠新翠,嫵媚得像初熟的少女,不似夏天的蓊蓊郁郁,少婦式的豐容盛髻。
油菜花給遍野鋪滿黃金,紫云英染得滿地妍紅,軟風里吹送著青草和豌豆花的香氣,燕子和黃鶯忘憂的歌聲,……
這大好的陽春景色*,對大地的主人卻只有一個意義:“一年之計在于春。”春天對鄉下人不代表詩情畫意,卻孕育著夢想和希望。
天寒地裂的嚴冬過去了。忍饑挨凍總算又捱過一年。自春祖秋,辛苦經營的糧食——那汗水淘洗出來的粒粒珍珠,讓“收租老相公”開著大船下鄉,升較斗量,滿載而去。咬緊牙齒,勒緊褲帶,度過了繳租的難關,結帳還債的年關,好容易春天姍姍地來了。
謝謝天!現在總算難得讓人緩過一口氣,脫下破棉襖,赤了膊到暖洋洋的太陽下做活去。
手把鋤頭,翻泥鋤草,一鋤一個美夢,巴望來個難得的好年景。雖說慘淡的光景幾乎年不如年,春暖總會給人帶來一陣歡悅和松爽。
在三月里,日子也會照例顯得好過些。“春花”起了:春筍正好上市,豌豆蠶豆開始結莢,有錢人愛的就是嘗新;收過油菜子,小麥開割也就不遠。春江水暖,鮮魚鮮蝦正在當令,只要你有功夫下水捕撈。……干癟的口袋活絡些了,但一過春天,就得準備端陽節還債,準備租牛買肥料,在大毒日頭底下去耘田種稻。挖肉補瘡,只好顧了眼前再說。
家里有孩子的,便整天被打發到壟頭坡上,帶一把小剪刀,一只蔑青小籃子,三五結伴,坐在綠茸茸的草場上,細心地從野草中間剪薺菜、馬蘭豆、黃花麥果,或者是到山上去摘松花,一邊勞動,一邊唱著頑皮的歌子消遣:
薺菜馬蘭豆,姊姊嫁亨(在)后門頭;后門春破我來修,修得兩只奶奶頭。
女孩子就唱那有情有義的山歌:
油菜開花黃似金,蘿卜開花白如銀,草紫開花滿天星,芝麻開花九蓮燈,蠶豆開花當中一點黑良心,怪不得我家爹爹要賴婚。
故鄉有句民謠:“正月燈,二月鷂,三月上墳船里看姣姣。”
二月正是掃墓的李節,挑野菜的孩子,遇見城市人家來上墳的,算是春天的一件大樂事,大家高高興興,一哄而上,看那些打扮得齊齊整整的哥兒姐兒奶奶太太們,擺開祭祀三牲,在鳳燈里點起紅燭,一個個在墳前欠身下拜。要遇見新郎新娘頭年祭祖,闊人家還有樂隊吹奏.祭掃完畢。上墳人家便照例把那些“上墳果” ——發芽豆、燒餅、饅頭、甘蔗、荸薺分給看熱鬧的孩子,算是結緣施福。上墳還有放炮仗的,從天上掉到地下的炮仗頭,也有孩子們寶貝似的拾了放在籃子里。說說笑笑,重新去挑野菜。
等得滿籃翠碧,便趕著新鮮拿到鎮上叫賣,換得一把叮當作響的銅板,拿回家里云交給父母。
因為大自然的慷慨,這時候田事雖忙,不算太緊,日子也過得比較舒心。——在我們鄉間。種田人的耐苦勝過老牛、無論你苦到什么地步,只要有口苦飯,便已經心滿意足了。“收租老相公”的生活跟他們差得有多遠,他們永遠想不到,也不敢想。——他們認定一切都命中注定,只好送來順受,把指望托付祖宗和神靈。
在三月里,鄉間敬神的社戲特別多。
按照歷年的例規,到時候自會有熱心的鄉人為首,挨家著戶募錢。農民哪怕再窮,也不會吝惜這份捐獻。
演戲那天,村子里便忙忙碌碌,熱火朝天。家家戶戶置辦酒肴香燭,乘便祭祖上墳,朝山進香。午后社戲開場,少不更事的姑娘嫂子們,便要趁這一年難得的機會,換上紅紅綠綠的土布新衣,端端正正坐到預先用門板搭成的看臺上去看戲。但家里的主人主婦,卻很少有能閑適地去看一會戲的,因為他們得小心張羅,迎接客人光降。
鎮上的側主也許會趁掃墓的方便,把上墳船停下來看一看戲,這時候就得趕緊泡好一壺茶,送上瓜子花生,鄉間土做的黃花果糕、松花餅;傍晚時再擺開請過祖宗的酒肴,殷勤地留客款待。
夜戲開鑼,戲場上照例要比白天熱鬧得多。來看戲的,大半是附近村莊的閑人,鎮上那些米店、油燭店、雜貨店里的伙計??催^一出開場的“奪頭”(全武行),各家的主人便到戲臺下去找尋一些熟識的店伙先生,熱心地拉到自己家里,在門前早用小桌子擺好菜肴點心,剛坐下,主婦就送出大壺“三年陳”,在鑼鼓聲里把客人灌得大醉。
他們用最大的誠心邀客,客人半推半就:“啊喲,老八斤,別拉呵,背心袖子也給拉掉了!”到后卻總是大聲笑著領了情。這殷勤有點用處,端午下鄉收帳時可以略略通融,或者在交易中沾上一點小便宜。
在從前,演戲以外還有迎神賽會。
迎起會來,當然更熱鬧非凡。我們家鄉,三月里的張神會最出名,初五初六,接連兩天的日會夜會,演戲,走浮橋,放焰火,那狂歡的景象,至今夢里依稀。可是這種會至少有七八年煙消火滅,現在連社戲也聽說演得很少。農民的生計一年不如一年,他們雖然還信神佞佛,但也無力顧及這些了。——今年各處都在舉行“新生活運動”提燈會,起先我想,故鄉的張神會也許會借此出迎一次罷?可是沒有。只是大地春回,一年一度,依然多情地到茅檐草廬訪問。
春天是使人多幻想,多做夢的。那些忠厚的農民,一年一年地掙扎下來,這時候又像遍野的姹紫嫣紅,編織他們可憐的美夢了。
在三月里,他們是興奮的,樂觀的;一過了三月,他們便要在現實的災難當中,和生活作艱辛的搏斗了。
逝去的古文聲優美散文
“你這懶婆娘,天天睡到日頭黃。你老公干活回來找飯吃,你還橫在床上曬太陽……”一段無比熟悉的古文唱詞喚起我童年的記憶,我仿佛又看到那個唱古文的謝先生(我不知他的名字,當時大家都這么叫他)。他長得很高大,灰白的短發,戴著副很酷的墨鏡。他常年走街串戶到百十里方圓的村莊唱古文,引路人是個癡呆的大傻瓜,大家都叫他“飯桶”。謝先生總是左手扶在飯桶的肩頭上,右手撐著根細長烏黑的枴杖。身上前頭挎著一條裝東西的褡褳,后頭是一把神奇的二胡。
之所以稱其為神奇,是因為謝先生唱古文時唱一句或一小段,便拉著二胡配一段音,那二胡聲音鏗鏘,他唱腔卻沙啞,這樣一唱一和十分好聽,是當時除了春節舞龍燈鬧獅之外最喜慶最歡樂的`趣事兒。
有道是“一跛二瞎、三麻四癩”,這話真不是損語,實實在在是指這些人都有著過人的天賦和本領。謝先生不但耳力超級靈敏,記憶力更是驚人,但凡和他說過幾句話,他詢問了是誰家的孩子后,哪怕大半年再見,他一聽說話聲就立馬能叫出你的名字,無一錯失。至于我們的長輩們,他更是個個都忒熟。聽人笑一聲或咳嗽一下他都能分辨出是誰來。我一度懷疑他是不是真的盲人,怎么誰來到身邊他都認識?但毫無疑問他的的確確是一個盲人。聽他唱古文的大人們是“有錢捧個錢場、沒錢捧個人場”。他能用手摸著分辨出一角、二角或五分的紙幣,并分別疊齊了放入他胸前的褡褳中。
這天放學后在路上又看到飯桶牽著謝先生來我們村了,便知道晚上又有熱鬧可看了。
那時候家鄉還未通電,家家戶戶都用那暗兮兮的昏黃的煤油燈。但只要謝先生來唱古文的時候,挖鎢礦的叔父們便會弄幾盞雪亮的電石燈掛在四面墻壁上,把黑漆漆的夜亮個透兒白。
我吃罷晚飯便早早帶著張小板櫈催促奶奶去聽古文。漢子們一般都不湊這熱鬧,因為當時的香煙才九分錢一包,二角錢可不是小數兒。如給一角或伍分又顯得小家子氣,所以即便很想聽也得裝模作樣地說:“你們小屁孩和娘們聽去罷!”——可眾人心里有數,半場過后總會多出許多圍在外圍的爺們。
在我們這些小屁孩胡鬧和婆娘們嘮嗑之中,謝先生閃亮登場了!
唱古文不比唱大戲,是不需要戲臺的。只拉把竹椅往堂屋中央一坐,自是焦點中的焦點、中心里的中心。
沒有其他跑江湖的開場白,高高大大的謝先生坐在竹椅上也山岳般威武。捧錢場的奶奶嬸子們依次遞上一角或伍分錢(這種錢是隨意給的,所以不設標準,一場下來大約【第3句】:五元左右),謝先生摸索著分別裝入褡褳后,取來二胡拉一小段歡快的樂曲,笑嘻嘻地問大家想聽那場?
其實謝先生經常唱的無非就是《懶婆娘》、《送郎參軍》、《寡婦怨》、《靚妹子挑郎》等大約【第7句】:八個古文,連我都耳熟能詳了。但那些婆姨嬸娘們卻總覺百聽不厭,翻來覆去重三倒四反復地聽了一遍又一遍。
每次唱《送郎參軍》和《寡婦怨》時,一片的唏噓嗟嘆聲,更有的淚流滿面傷心不已——可見謝先生是多么的煽情!總能讓大家一會兒悲一會兒樂、一會兒嘆息一會兒歡笑。
謝先生的唱功很好,聲音沙啞卻渾厚洪亮,哭腔更是他的絕活。他拉的二胡聲也鏗鏘渾厚,老遠都能聽到。
《懶婆娘》是壓軸大戲,每個人都喜歡聽、聽得直樂的古文,講述一個男人勤勞持家而他婆娘卻好吃懶做天天睡懶覺的故事,嘻笑怒罵活靈活現惟妙惟肖……
時間過得真快,當家家戶戶都有了電視機錄音機后,已到了九十年代初了。唱古文這門手藝早已沒有了市場,精明的謝先生也隨機應變——由唱古文改為摸手相!
在我們農村,求神問仙占卦看相是極有誘惑力的,尤其是婦女們。有時久病難愈時她們寧信菩薩也不相信醫生,看手相測八字她們一個比一個更帶勁。
可謝先生既然目不見物,自然看是看不了的!于是謝先生改“看”為“摸”——摸手相!
一年四季游蕩在周圍百十里地,加上謝先生過人的天賦和記憶力,有多少人他能不認識?又能有多少事他能不知道?于是乎,但凡請他摸過手相的婆娘們都夸他摸得準!既然摸得準,那給錢的時候自然是毫不吝嗇!謝先生于是終日滿面紅光,笑聲愈發的洪亮。
如此又過了多少年,似乎不記得最后一次在哪年見過謝先生了。一打聽,原來謝先生早已足不用出戶,守在家中都財源廣進了——看相算命測字無一不精!門前是車如流水馬如龍呀,上至官員富豪、下至貧民走卒,數錢都數到手抽筯!
但當我在去年突發奇想想去拜訪他時,才知道他已去世許多年了。
如今村里的婆娘們聚在一起嘮嗑時,無意中提到謝先生,都道:“真想再聽一場古文呀!可惜謝盲人已經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