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經據典是什么意思(引經據典的意思和造句)
流傳
中國傳統文化博大精深,是人們取之不竭的思想源泉。現代人經常也會引經據典,但有時會因為對于其出處來源以及其中含義缺乏深入的認識,而造成誤解或錯用的尷尬。今天我們就來追根究底,做一番深入的了解。
■人浮于事,是靜不下心來做事嗎?
“人浮于事”這個詞里的“浮”字是什么意思呢?是“漂浮”或“浮躁”的意思嗎?
我們現在用的“人浮于事”,原來是寫作“人浮于食”的,出自《禮記·坊記》。孔子說:“如果君子推辭尊貴而不推辭卑賤,推辭富有而不推辭貧窮,那禍亂就日益減少以至沒有了。”“故君子與其使食浮于人也,寧使人浮于食。”這里,浮是“超過”的意思,食則是“俸祿”。整句話是說:作為君子,與其使自己的俸祿超出個人的才能、貢獻,寧可使自己的才能、貢獻超出自己所得的俸祿。
所以,《禮記》中的“人浮于食”的前因后果里,暗含著君子的謙遜和對自身的約束,但現在我們用“人浮于事”表示人員過多,超過實際工作的需要,其實就是很字面的意思了。
■天籟這個詞是為音樂而生的嗎?
天籟的說法出自《莊子》。《齊物論》篇記載了南郭子綦與顏成子游“隱機而坐”,以及他們討論地籟、人籟、天籟的一段對話。兩個人從大地山川談到風鳴簫聲,他們用大地上的孔穴之音形容地籟,用竹簫吹奏出的樂曲形容人籟,用萬物能夠發出的不同聲音形容天籟,這和今天的音樂還是有所區別的。
據《說文》記載,籥三孔也,大者謂之笙,中者謂之籟。籟作為一種吹管樂器,被引申為空虛地方發出的聲響。歷史上的郭象、成玄英等人,把天籟與人籟、地籟等同起來,認為天籟是天地萬物自然狀態下的自鳴之音。也有人認為三籟各有不同。近代有種說法:人籟者有意之聲,地籟者無意之聲,天籟者無聲之聲。這里的天籟,儼然已經成為“無聲勝有聲”的精神境界了。
■春來江水綠如藍,“藍”是藍色嗎?
日出江花紅勝火,春來江水綠如藍。這句詩大家都會背,那么第二句的意思是春天來了,江水都已經綠到發藍了嗎?怎么能用一個顏色形容另一個顏色呢?
其實,這里的“藍”并不是藍色,而是藍草。藍草是一種可以提煉染料的植物,它的葉片可以制造靛青染料。比如千古名句,青出于藍而勝于藍,這個藍就是藍草,也叫蓼藍。青,就是靛青,是從蓼藍這種植物中提取出的,但它比蓼藍的顏色更青。所以叫青出于藍而勝于藍。
用藍草提煉染料是古人延續了幾千年的傳統,《詩經·采綠》中說:“終朝采藍,不盈一襜”,采摘藍草一早晨,撩起衣襟兜不滿。很有畫面感。所以,日出江花紅勝火,春來江水綠如藍。花對水,紅對綠,火焰對蓼藍。藍是藍草,不是藍色。 (據大道知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