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蓮曲朱湘中描寫蓮的句子集錦60句
兩首《采蓮曲》閱讀答案
采蓮曲
王昌齡
荷葉羅裙一色裁,芙蓉向臉兩邊開。
亂入池中看不見,聞歌始覺有人來。
采蓮曲
白居易
菱葉縈波①荷飐風②,荷花深處小船通。
逢郎欲語低頭笑,碧玉搔頭③落水中。
【注】 ①縈波:在水波上旋轉浮動。②風:在風中搖擺。③搔頭:古代婦女綰發的簪子。
①飐(zhǎn)風:在風中搖擺。
(1)白居易與 ▲ (人名)世稱“元白”,發起“ 運動”,主張“文章合為時而著,歌詩合為事而作。”(2分)
(2)兩首《采蓮曲》都塑造了可愛的采蓮少女形象,試分析兩詩采蓮女形象的差別。(4分)
(3)結合詩句簡析兩首詩塑造形象藝術手法的有何不同。(4分)
參考答案
(1)(2分)元稹 新樂府(每點1分)
(2)(4分)白詩中少女靦腆羞澀、 多情純真。王詩中少女青春美麗、活潑歡樂。
評分建議:每小點1分,白詩少女形象答出“羞澀”“害羞”1分,答出“多情”之類1分。王詩少女形象答出“美麗”“嬌艷”之類1分,答出“活潑”“開朗”“歡樂”“充滿活力”1分)
(3)(4分)白居易運用細節描寫的手法,以欲語而笑、搔頭落水兩個細節的描寫,刻畫情竇初開的少女形象。王昌齡運用比喻和襯托的手法,將羅裙比作荷葉,采蓮女比作嬌嫩的蓮花,人花相互照映,難以分辨,表現采蓮女的青春嬌艷。
評分建議:每點2分,手法1分,結合詩句解說1分。白詩要答出細節描寫或神態動作描寫,王詩答出“比喻”或“襯托”皆可。
二:
1.簡析這兩首詩中采蓮少女形象的異同點。
共同點:兩首詩中的采蓮少女都熱愛勞動,辛勤勞作。不同點:王詩中的采蓮少女美麗、歡快,充滿青春活力;白詩中的采蓮少女羞澀、純真,情感真摯。
2.詩人通過對采蓮少女形象的塑造,各表達出怎樣的感情?
王詩:歡悅 白詩:驚喜
【第3句】:如果把這兩首詩看成兩幅“采蓮圖”,那么畫面的中心自然是采蓮姑娘,但兩首詩對采蓮姑娘的描寫不盡相同,試結合作品分析。
解析:本題主要考查鑒賞詩歌表達技巧的能力,鑒賞詩歌的描寫手法。王詩自始至終不讓采蓮姑娘在活動的畫面上出現,而是讓她們夾雜在田田荷葉、青青荷叢之中,以荷葉和芙蓉烘托出姑娘的美麗動人;白詩則描寫了采蓮姑娘的'情態和動作,生動逼真。
答案:
王詩使用側面烘托手法,白詩運用直接描寫的手法來寫采蓮姑娘。王詩寫女子的裙子與荷葉一色,荷花開在女子的臉旁,分不清哪是采蓮姑娘,哪是荷花,使采蓮姑娘與美麗的大自然融為一體,從而表現出采蓮姑娘的美麗動人,同時也使全詩別具一種令人遐思的優美意境。白詩則直接描寫女子的表情動作,使一個欲語還止,含羞帶笑的女子如在眼前。
【第4句】:請簡要分析兩首詩中采蓮女形象的異同(3分)
答:⑴兩首詩中的少女都辛勤勞作,熱愛勞動。(1分)王詩中的少女美麗,歡樂,充滿青春活力。(1分)白詩中的采蓮女羞澀靦腆,純真,情感真摯。(1分)
【第5句】:請簡要分析這兩首詩是怎樣刻畫采蓮女形象的。(4分)
答:
王詩采用了映襯手法。(1分)并不正面描寫采蓮女,而是用荷葉和羅裙一樣綠、荷花和臉龐一樣紅、不見人影而聞歌聲加以襯托,巧妙的將采蓮女的美麗與大自然融為一體。在這份和諧中我們感受到采蓮女的快樂與活力。(1分)
白詩著重通過人物的動作和神態來表現采蓮女。(1分)作者抓住采蓮姑娘一“逢郎”欲言又止,羞澀的低頭淺笑,玉簪掉入水中等神情和動作精心刻畫,活畫出一個含羞帶笑的采蓮女子。(1分)
《海棠 》兩首閱讀及答案
海棠
(宋) 王安石
綠嬌隱約眉輕掃,紅嫩妖嬈臉薄妝。巧筆寫傳功未盡,清才吟詠興何長。
海棠
(宋)崔鶠
渾是華清出浴初,碧綃斜掩見紅膚。便教桃李能言語,要比嬌妍比得無。
【第21句】:兩首詩用 ▲ 、 ▲ 字表現海棠的特點。(2分)
【第22句】:簡要分析兩首詩各用什么手法表達對海棠的喜愛之情。(5分)
閱讀答案賞析
【第21句】:(2分)嬌、嫩(每點1分)
【第22句】:(5分)第一首①擬人手法,描寫海棠葉和花,顯出葉嬌柔、花妖嬈的美。
②直抒胸臆,詩人感嘆自己筆雖巧但仍不能寫盡海棠的美,無法滿足自己吟詠的興致,以此表達喜愛之情。(每點1分)
第二首①比擬手法,海棠如剛出浴的美人,綠葉紅花如美人身上的綠綢嫩膚,嬌嫩無比。
②用典,“華清出浴初”運用《長恨歌》中楊貴妃賜浴華清池的.典故,表現海棠之美。
③對比,用桃李的嬌美無法和海棠的嬌美相比,表達喜愛之情。
④虛實結合,前兩句實寫海棠之美,后兩句虛寫,假如桃李能言,欲與海棠比嬌美,也會自認無法比得上。(每點1分,答出三點即可)
采蓮曲王昌齡閱讀答案
《采蓮曲》起梁武帝父子,后人多擬之。”這首詩是王昌齡被貶龍標時所做。接下來由小編為大家整理了采蓮曲王昌齡閱讀答案,歡迎大家閱讀!
《采蓮曲》原文
唐代:王昌齡
荷葉羅裙一色裁,芙蓉向臉兩邊開。
亂入池中看不見,聞歌始覺有人來。
閱讀練習一:
6.結合詩句,概括采蓮女的形象特點。(3分)
7.從修辭角度,賞析芙蓉向臉兩邊開一句的妙處。
閱讀答案:
【第6句】:從采蓮看出勤勞,從荷葉羅裙一色裁,芙蓉向臉兩邊開看出美麗,從亂入池中聞歌看出活潑。
【第7句】:用襯托的手法,明寫荷花,實則為了襯出人之美。描繪出一群采蓮女撥開滿池荷花劃船前行的情景。
閱讀練習二:
①談談你對前兩句詩的理解:
答:詩人巧妙地將采蓮女與周圍的環境組成了一個和諧完美的整體。荷葉像羅裙,羅裙似荷葉,一樣綠來一樣美;少女的臉龐似荷花,荷花的嬌艷又映襯著少女的臉龐,一樣的紅來一樣的艷。
②【第3句】:四句寫出了佇立凝望著在剎那間所產生的感覺,請你談談這種感覺:
答:是一種人花難辨的朦朧飄渺之境,令人情飛思動,禁不住會問:花耶?人耶?又禁不住會自答道:花也,人也。回味不盡,品咂不盡,余韻無窮。
③請談談這首詩的藝術構思:
答:如果說可以把這首詩看成是一幅《少女采蓮圖》的話,那么畫面的中心自然應該是采蓮的少女們,但詩人卻自始至終也沒有讓采蓮女們在畫面上出現,而是將她們隱在了田田的荷葉、艷艷的荷花叢中;若隱若現,若有若無,人與荷花,人與自然,渾然一體。全詩洋溢著浮動著一種飄渺朦朧的美。
閱讀練習三:
(1)王昌齡的《采蓮曲》中寫出了人花難辨,花人同美,采蓮女與大自然融為一體的情景是:荷葉羅裙一色裁,芙蓉向臉兩邊開。
(2)這首詩刻畫的是怎樣一位少女的形象?在刻畫人物的手法上有什么特色?
[答]刻畫的是美麗、活潑、充滿青春氣息的少女形象,以自然的'清新美麗來襯托采蓮少女的活潑美麗,使少女的形象在畫中若隱若現,若有若無,留下悠然不盡的意味。
(3)詩中的向臉二字用得極為神妙,你的看法如何?
[答]向臉二字用得極為神妙。人面荷花,渾然一體,相映成趣,乍一看去,幾乎分辨不清孰為荷葉,孰為羅裙,哪是荷花,哪是臉龐。這些采蓮女子簡直就成了美麗大自然的一部分。
(4)這首詩描繪了一幅意趣生動的采蓮圖,刻畫了一群 的采蓮女形象。詩的第三句說采蓮女亂入池中看不見,這是因為少女的綠羅裙已經融入田田的荷葉之中,葉裙難分;少女的臉龐 ;又密又高的荷葉荷花遮住了采蓮女。
答:美麗、快樂(或美麗、活潑/美麗的、充滿青春活力的), 與鮮艷的荷花相互映照,花面難辨;
【翻譯】:
采蓮少女的綠羅裙融入到田田荷葉中,仿佛一色,分不清楚,少女的臉龐掩映在盛開的荷花間,相互映照,人花難辨。混入蓮池中不見了蹤影,聽到歌聲四起才覺察到有人。
【賞析】
荷葉羅裙一色裁 ,芙蓉向臉兩邊開。詩歌在開始就展現出一幅人與環境和諧統一的美麗畫面采蓮女的羅裙和荷葉的顏色一樣青翠欲滴。比喻雖不新奇,但用在此處卻產生意想不到的效果,既描繪了田田的荷葉,又寫了采蓮女美麗的衣裳,兩者相互映襯,恍若一體。尤其是裁字,用得極其巧妙,羅裙是裁出的,可是此處也用在荷葉上,似從賀知章《詠柳》詩不知細葉誰裁出?二月春風似剪刀句中得到了靈感,讓人感到荷葉與羅裙不僅顏色相同,似乎也是同一雙巧手以同一種材料制成的。由此又讓人不禁聯想到屈原《離騷》中制芰荷以為衣兮,集芙蓉以為裳,感受到這些女子如荷花般的心靈。嬌艷的芙蓉花似乎都朝著采蓮女美麗的臉龐開放,明寫荷花,實則為了襯出人之美,采蓮女的美麗,不是閉月羞花式的驚艷,而是如陽光般健康溫暖,似乎能催開滿池的荷花。這兩句詩本自梁元帝《碧玉詩》蓮花亂臉色,荷葉雜衣香,王昌齡的這篇較之則更勝一籌,意義更為雋永。
亂入池中看不見,聞歌始覺有人來。詩的第三句 亂入池中看不見 是對前兩句的補充和深入。它有兩重含義:一是突出荷田的稠密, 使人荷莫辨更真實可信;二是突出了觀望者的感受和心理活動。其中 亂 字用得十分微妙。末句 聞歌始覺有人來 除了從另一面說明少女被荷田遮蔽與消融,難以被觀望者發現以外,又寫出一種聲音的美,增添了詩的活潑情趣。[4] 亂字既指采蓮女紛紛入池嬉笑歡鬧的場面,也可指人與花同樣嬌嫩難以辨別,眼前一亂的感覺而看不見呼應上文,也更顯荷葉羅裙,芙蓉人面之想像了,同時也虛寫了荷塘中花葉繁茂,人在其中若隱若現之景,并引出下句:聞歌始覺有人來。這一句描寫細膩入微,仿佛讓讀者身臨其境地體會到了詩人當時真實的感受。始覺與上句看不見呼應,共同創造出了一種蓮花過人頭的意境。聞歌也與亂字呼應,悠揚動聽的歌聲表現出她們活潑開朗的天性,同時也為整個采蓮的場景添上了動人的一筆。
這首詩句與句聯系緊密,意蘊深遠,精雕細琢卻給人帶來清麗自然之感,可以看出王昌齡煉字煉意的高超技藝,對中晚唐的詩歌有著重要的影響。
王昌齡《采蓮曲》閱讀答案
此詩《采蓮曲》寫美麗自然的采蓮少女,表現出采蓮女天真浪漫、朝氣蓬勃的性格。
王昌齡《采蓮曲》閱讀一
采蓮曲 荷葉羅裙一色裁,芙蓉向臉兩邊開。 亂入池中看不見,聞歌始覺有人來。①談談你對前兩句詩的理解:
答:詩人巧妙地將采蓮女與周圍的環境組成了一個和諧完美的整體。荷葉像羅裙,羅裙似荷葉,一樣綠來一樣美;少女的臉龐似荷花,荷花的嬌艷又映襯著少女的臉龐,一樣的紅來一樣的艷。
②【第3句】:四句寫出了佇立凝望著在剎那間所產生的感覺,請你談談這種感覺:
答:是一種人花難辨的朦朧飄渺之境,令人情飛思動,禁不住會問:“花耶?人耶?”又禁不住會自答道:“花也,人也。”回味不盡,品咂不盡,余韻無窮。
③請談談這首詩的藝術構思:
答:如果說可以把這首詩看成是一幅《少女采蓮圖》的話,那么畫面的中心自然應該是采蓮的少女們,但詩人卻自始至終也沒有讓采蓮女們在畫面上出現,而是將她們“隱”在了田田的荷葉、艷艷的荷花叢中;若隱若現,若有若無,人與荷花,人與自然,渾然一體。全詩洋溢著浮動著一種飄渺朦朧的美。
王昌齡《采蓮曲》閱讀二
采蓮曲 荷葉羅裙一色裁,芙蓉向臉兩邊開。 亂入池中看不見,聞歌始覺有人來。【第1句】:結合詩句,概括采蓮女的形象特點。(3分)
【第2句】:從修辭角度,賞析“芙蓉向臉兩邊開”一句的妙處。
參考答案
【第1句】:從“采蓮”看出勤勞,從“荷葉羅裙一色裁,芙蓉向臉兩邊開”看出美麗,從“亂入池中”“聞歌”看出活潑。
【第2句】:用襯托的手法,明寫荷花,實則為了襯出人之美。描繪出一群采蓮女撥開滿池荷花劃船前行的'情景。
譯文
采蓮少女的綠羅裙融入到田田荷葉中,仿佛一色,少女的臉龐掩映在盛開的荷花間,相互映照。
混入蓮池中不見了蹤影,聽到歌聲四起才覺察到有人前來。
注釋
①羅裙:用細軟而有疏孔的絲織品制成的裙子。
②一色裁:像是用同一顏色的衣料剪裁的。
③芙蓉:指荷花。
④亂入:雜入、混入。
⑤看不見:指分不清哪是芙蓉的綠葉紅花,哪是少女的綠裙紅顏。
⑥聞歌:聽到歌聲。
⑦始覺:才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