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眉大俠開書描寫句子聚集100條
白眉大俠讀書筆記
前幾天陪著孩子看完了300多集的評書《白眉大俠》,雖然少年時代也蹲在門后靠往紙喇叭的地線上澆點水,在家里的小喇叭上斷斷續續地聽過半年,但那時候感覺徐良就是個很了不起的英雄,理所應當武功蓋世。至于其他小七杰的弟兄為什么和徐良在武功和人品上的差距會越拉越大,倒沒有細想過。
提到《白眉大俠》這部小說,不能不提細脖大頭鬼房書安和玉面小達摩白蕓瑞。
白蕓瑞照現在的話說:家庭出身好,有習武的良好基因,從幼兒園到大學用的都是一等一的老師和學校。畢業后擁有非常好的同學關系和拿著讓人眼紅的畢業證。甚至被一些高官親點為接班人,但此人來到開封府,除了一張小白臉惹一些事非之外,似乎他的價值和其它小七杰兄弟沒有什么兩樣。
細脖大頭鬼房書安出身綠林,沒有什么學歷,而且還長了一副讓人一看還非常惡心的相貌,但是憑他的忠心、執著和善辯在開封府屢立戰功,是個不可多得的奇才。
徐良有一個不怎么優秀的爹,相貌平平,雖然朋友圈里有不少名人、高人,他真正的師傅卻技藝平平。為什么一個年輕小伙子,在抓差辦案的過程中,逐漸成熟,最終登上武林屆頂峰,讓人敬仰呢?
主要原因是他有一顆謙虛愛學的心和刻苦鉆研的精神。和現在的社會一樣,無論你來自那所名牌大學,如果畢業后一直吃老本,靠學校掌握那點零碎,很快就會消失在人流中,不再出類拔萃。相反無論一個人的出身如何,誰人傳受技藝,只要擁有肯學、虛心的基本功,有一個永不停歇的.學習精神和苦練意志,日積月累,則肯定可以成為本行業的精英,最終能夠登上成功的頂峰。
小說聽完了,我問孩子:你覺得徐良為什么武功越來越高?
孩子的回答是:因為比他歷害的朋友都在幫開封府打仗時被壞人害死了,所以徐良的排名越來越靠前了。
一部小說,不同年齡段的人真的有不同的理解。
學生讀書筆記匯總
讀書是一個終身的學習過程,通過讀書,我們可以收獲知識、結識朋友、開闊視野,還能提高自我的層次,小編為你整理了學生讀書筆記,希望對你有所參考幫助。
【第1句】:《人性的弱點》讀書筆記
《人性的弱點》這本書,從書名上看這已經引起我的興趣。作為一名大學生,面對的已經不再是題海戰術的學習模式,也不是生搬硬套地去學習專業文化知識,我們應該騰出更多時間去了解“你,我,他”,在相處中發掘人與人之間的性格異同,了解人性的特點,才能更好把握人際交往的關鍵,我認為這才是真正實在的“軟實力”,而這正是我讀此書的動力之源。
我認真讀完了此書的第一章,已從中獲益匪淺,書中說到一系列把握人際交往的關鍵所在,向讀者展示正確的交往技巧,如“了解魚的需求”、“我要喜歡你”、“如要采蜜,不可弄翻蜂巢”、“自己制造交往機會”、“擴大交際范圍”等等。其中最讓我印象最深刻的是“了解魚的需求”。以下是我讀完這一節的感想。
【第2句】:一座城池讀書筆記
韓寒的新作。邊看邊笑。這位從新概念作文比賽中脫癮而出的80年代實力+偶像的作家+車手,在書中,一如既往地嘲諷著。那位自新概念作文比賽后大開眼界的80年代大俗+大雅的讀者+學生,在書前,沒頭沒腦地傻笑著。
聽說過一些關于韓寒的緋聞,據其親密同學的高中同學的大學同學的可靠情報。出于對名人的隱私保護以及對自己不八卦的作風的維護,我,將左耳聽到的謠言從右耳倒出。
雖然書中還是和從前一樣,帶有一些敏感且開放話題的內容,但是,思維的縝密與發散、語言的直白與隱晦,諸如此類的光芒多少掩蓋了前面的令人不是十分舒服的黑點。
小說的首頁這樣寫道:“這部快速而緩慢的,幽默著憂傷的小說,純粹的是不需多余的序言的”。同理可得,這部快速而緩慢的,幽默著憂傷的小說,純粹的是不需多余的讀后感的。
【第3句】:一座城池讀書筆記
把韓寒的《一座城池》看完了,覺得有點沒頭沒腦的,似乎他心中的城池只是一片廢墟罷了。當然他本來就是這樣一個人,具有把美好的事物丑陋化甚至毀滅化的能力。
其實我們都是用兩只眼睛看這個世界,所以看到的東西是沒有太大的差別的,只是他以他的尖銳把這個世界的惡無限擴大了,以一種近乎殘忍的方式。讀他的文字的時候會為他犀利的筆調所折服,會為他幽默的語言會心一笑,會為他超群的想象力而驚嘆,但在讀完之后覺得他的東西也只是一種無所謂有無所謂無的存在。也許畢竟他只是一個孩子,和我們一樣的大孩子,他能看到體會到的我們也能,只是他能做的我們沒有勇氣去做罷了。
但是要是加上個人的感情喜好來說,我還是喜歡他并且肯定他的,至少他可以做自己喜歡做的事,不在乎別人怎么看怎么想。喜歡這樣的一種生命狀態。有時候自己也會有出現這種狀態的時候,比較喜歡那個時候的自己。
【第4句】:一座城池讀書筆記
今天終于花了一上午的時間將<一座城池>看完了,一直不太明白韓寒和郭敬明到底兩個人的區別在哪里?讀完此書,總算開始對他有了一點了解。
他,外表很帥很酷的年輕小伙子,愛開賽車,有著年輕人的放蕩不羈和這個年紀的叛逆,可是就是這樣一個男孩子,竟從他的筆下寫出的文字,小說里的人物形象,栩栩如生。他的手筆如此老練到位,在幽默了一把使讀者發笑過后,留下的是諷刺二字。耐人尋味。可見他的思想已經遠遠超出了他的年齡。如果說高考是一部殺人的機器,那么這個說法我贊同。雖然不絕對,但至少將我們這樣意氣風發的年輕人壓抑得快成神經病了。韓寒,曾參加新概念作文大賽,殺入決賽。決賽時遲到的他竟以<杯中窺人>獲得了大賽的一等獎。我不能說他是個怪才,但至少是個奇才。
【第5句】:一座城池讀書筆記
一聲號角劃破天空,我吃了一口腥臭的泥土,狼狽地任憑衣衫被枝杈鉤破,在伸手不見五指的黑夜中摸索一條出路。我看見那些黃皮膚的'人生生咬下一口黃皮膚的肉,接著我被自己絆倒。又是一聲號角,切斷了我與生命的聯系。我自己也是黃皮膚。黎明剛好來到。
我們在一座城里做著這么一個夢,千萬人在一座城里也做著這么一個夢,因為恐慌所以反而,然后反抗恰巧成為了遵從。人說,恨即是愛。我們最恨的是自相殘殺。
某天我去拜訪某領,他說,小朋友,不要總是打擾大人做事情。“啪”,我的博客被封了。因為我打擾了大人做事情,大人是權威,我打擾他就是我不好,必須受到懲罰,讓我不能說話,以此附和我是小朋友。大家一起來封殺,就比“大家一起殺人”少了點暴力,多了份血腥。其實,這也不能怪大家,只是環境而已,很少有人能跳出來指責自己是個壞人。
【第6句】:一座城池讀書筆記
有那么一個故事,說一個狼養大的孩子到城里來,可沒幾天,那個孩子竟連家門也不敢出,稍有些動靜就會把他嚇得躲到床下。眾所周知,狼是兇殘的動物,不過繼承了它兇殘的人卻無法在人類社會中生存。因為狼的環境約束著它許多不為人知的道德,如不自相殘殺。顯然,在人類的城市中,這一切都被顛覆了,孩子的世界觀被狠狠揍了一拳,他哪里還能不害怕呢?于是,這是一座城池,而不是一座城。
當然,如韓寒筆下最后一絲憐憫,在這個城池中所有人都瘋狂與殘忍了以后,世界的燭光依舊顫抖地亮著。或許是美好的期望,或許是真的還有希望。孤島的生存法則是信任,希望,還有愛,我們城市里真比孤島好不了多少。
當記憶中最美的燭火還亮著,我依舊記得世上的美好,我依舊會害怕,我依舊會逃跑,更重要的是,我依舊堅守著自己該堅守的東西,那么安寧終會降臨在我身上。拜金的開著車,基于金錢關系的戀愛的排著衣架上不同的服飾,我們并非只在獨處時揭開人性的自己,當你把零落的紙張打開,那是另一只眼睛在注視你。天真,最后一絲福音,我豁然開朗。“你是害怕了嗎,還是別的什么?”
5篇讀書筆記
讀書筆記是將我們在閱讀中認為精彩的部分或是在閱讀中的感受收獲記錄下來的一種文本。下面是小編整理收集的讀書筆記范本,歡迎閱讀參考!
讀書筆記(1)
《悲慘世界》是法國大作家雨果最著名的作品之一,這本書的主角叫冉阿讓,使我認識到了愛能戰勝一切這一深刻道理,令我受益匪淺。
書中,冉阿讓是一個越獄的苦役犯,但他是善良的。他出獄后,雖然獲得了自由,可身無分文,陷入了困境。在這時,卞福主教幫助了他,冉阿讓十分感動。后來,他帶領一個城市的人民致富,成為了市長。可是,他是苦役犯這一事被發現了,被終身監禁,在海上服役時為了救人掉進海里,僥幸逃生
看完了書,我覺得冉阿讓是一個善良的人,他幫助一位母親贖回孩子;他是一個有商業頭腦的人,帶領一個城市致富;他是一個舍己為人的人,為救船員掉進海里;他是一個勇敢的人,在槍林彈雨中人
我要向冉阿讓學習,他舍己救人,勇敢頑強的精神令我敬佩!
讀書筆記(2)
書是知識的海洋,是力量的源泉,是智慧的翅膀,是生活的方向盤。讀一本好書就是找到了一位好老師。書不僅能豐富我們的知識,還能教我們做人的道理。
的確,一本好書,可以讓我們受益終生;一本好書,可以照亮我們前進的路程;一本好書,可以給我們以人生的啟迪......
《悲慘世界》就是這樣一本好書!《悲慘世界》是法國著名作家雨果的作品。
這部小說的主角冉阿讓經歷了長期的牢獄之苦,終于獲得了自由,由于他犯有前科,盡管他有著強健的身體,仍無法被社會所接受,就連他的好意有時也往往會遭到人們的誤解。他收養了一個女孩并把她撫養成人,他還在槍林彈雨中戰斗、救助別人。
我很佩服冉阿讓,他是一個英雄。他通過自己的努力當上了市長,化名馬德蘭,有一個罪犯被認定是冉阿讓,準備被處死時,馬德蘭(也就是冉阿讓)坦白了自己的身份,救下那個罪犯,當我看到這一部分時,我十分感動,我對他的敬意便油然而生。冉阿讓是一個正直、勇敢、善良的人,他為他人做出了許多貢獻,卻不求回報。他在生命受到威脅時沒有選擇逃走,而是幫助別人找回珂賽特,他這種為他人、為社會無私奉獻的精神值得我們學習。
《悲慘世界》這本書讓我受益匪淺。
讀書筆記(3)
每個人都有各自不一樣的童年。在大家的心理,童年都是很美好的,可自從我讀了《童年》這本書我明白了每個人的童年并不一定都是美好快樂的。
小說所寫的是19世紀沙俄統治時期作者童年經歷的苦難。我喜歡阿遼紗。彼什科夫這個人物,他是個可憐的孩子。三歲喪父,由母親和祖母帶到外祖父家,期間,他得到祖母的疼、呵護,愛到祖母所講述的優美童話故事的熏陶,同時也親眼目睹兩個舅舅為爭奪家產爭吵、打架以及在生活瑣事中表現出來的自私、貪婪。這種現實生活中存在善與惡,愛與恨已經在他幼小的心靈上留下深刻的印象。十一歲,阿遼紗母親去世,外祖父也破產可,他無法繼續過寄人籬下的生活,便走上社會、獨立謀生。他曾當過鞋店里的伙計,輪船上的洗碗工人,也曾在任繪圖員的親戚家里和圣像作坊里當過名日“學徒”的小傭人。無論在哪兒,他都要擔負著一個孩童難以勝任的苦役般的勞動,而且受盡屈辱,飽嘗辛酸,切身體會到可低層勞苦大眾的非人般的奴隸的生活,開始模糊地認識到沙皇專制制度的反動本質,進一步了解并更加痛恨包圍著他的市儈生活,同時也發現了勞動人民具備純樸善良、吃苦耐勞等優良品質。我應該向他學習吃苦耐勞的精神。
從小我就生活在幸福快樂的家庭,家人都很疼愛我,給我一切最好的東西,我的童年是無憂無慮的。我花著父母辛苦賺來的錢,不會省吃儉用,我的生活物質條件很好,但不會好好利用這樣的條件。我沒有挨餓受凍過。阿遼紗在11歲的時候就開始走上社會獨立謀生了,靠自己的努力去奮斗。而我卻享受著家人的呵護,不努力的學習,只知道玩,不懂得怎么省吃儉用,不懂得怎么去努力學習。我是生在福中不知福啊!
我不能辜負父母這么多年來對我的栽培,不能,浪費父母辛苦賺來的一分一毛。我要努力的學習,我要更懂事點,將來要好好的孝順他們。
它講述的是主角阿廖沙悲慘的成長故事。阿廖沙三歲時,失去了父親,母親把他寄養在外祖父家。阿廖沙來到外祖父家時,外祖父家業已經開始衰落,變得也愈加專橫暴躁。阿廖沙的兩個舅舅為了分家不斷地爭吵、斗毆。一天,他把一塊白桌布染成了藍色,結果被外祖父打得失去了知覺。他的母親由于不堪忍受這種生活,便丟下了他,離開了這個家庭。阿廖沙的生活從此失去了原本就不多的光彩。但在這種污濁的環境里,祖母的善良公正,熱愛生活,給阿廖沙很深刻的影響,讓他在悲慘的環境中依舊保持著正直,善良的心。
這部作品取自于作家的真實生活經歷,不但再現了作者幼時的悲慘生活,也是當時社會殘暴統治的縮影,反映了當時資本主義殘酷的剝削與壓迫與社會的腐-敗。
《童年》的語言生動形象,栩栩如生,將人物的神態、動作、心理鮮明的表現出來,給人一種身臨其境的感覺。它讓我看到了憧憬美好生活、正直善良的阿廖沙;兇惡殘暴、冷酷無情的外祖父;勤勞善良、樂觀的祖母;堅強美麗的母親;兇狠的繼父;自私殘暴的舅舅們…讓我在讀書的過程中體會到作者的喜怒哀樂,將一幅幅生動的畫面展現在我的眼前,使我的心靈受到強烈的震撼。
跟阿廖沙對比起來,我們的童年可是幸福得多,擁有美滿的家庭,幸福的生活,每個人都能完成學業,得到家長的疼愛…有些人卻身在福中不知福,不停對身邊的種種不滿抱怨。其實我們擁有的已經足夠,一味的要求更多,不滿足于現狀的人永遠得不到快樂。每當對環境抱有不滿時,請想想阿廖沙吧,想想那雙明亮的眼睛,想想那雙勤勞的手,想想那顆善良的心,想想那段在逆境中永不屈服,奮力向上的成長經歷,你還有什么理由怨天尤人呢?
所以,請珍惜現在的生活,珍惜眼前的幸福,珍惜擁有的一切!
讀書筆記(4)
初中初次看魯迅先生的這篇《狂人日記》的時候就感覺很不解,看完后只覺得這是篇恐怖小說吧。于是,沒怎么在意就略過了。這次《狂人日記》看了第一遍,也仍舊是這個感覺,百思不得其解。于是擠出2個字:吃人!無奈,又認真看了6遍之后,恍然大悟,收獲一份很大的震驚,但卻不是因為吃人。
魯迅先生這篇文章是通過以虛寫實,徐徐漸進,然后撥開迷霧的手法帶領讀者的醒悟。
從開始心情爽快,夜晚很好的月光,看出還未意識到所存在的危險,其中提到趙家的狗,為后來發展做出預示的鋪墊。后是今晚沒月光,于是開始渲染陰暗的氣氛,以趙貴翁為代表的一群人都以仇恨的眼神看著我,連小孩子也一樣,是他們娘老子教的,與末句相呼應。表現出當時社會的黑暗籠罩,封建黑暗禮教已經從本質上侵蝕了整個社會從小孩到老者的思想。那樣的社會,陰冷的黑暗恐怖的氣息漂浮在空氣中,令我感受到的是毛骨悚然!
從狂人意識到封建禮教的吃人到揭露吃人的本質,他們從遮遮掩掩到赤裸裸露出兇惡的真面目,白厲厲的牙齒,可看出禮教的吃人與暴戾。
四千年的封建社會,就是四千年的封建制度和封建禮教統治的社會,也就是四千年吃人的社會,封建禮教的迫害使得現在的人們變得麻木愚昧對于別人的遭遇沒有同情心,對于自己所遭受的,沒有反抗,渾渾噩噩的度過一天又一天。
"你可以改了,從真心改起!要曉得將來容不得吃人的`人活在世上。"這句狂人的吶喊遠比不過這四千年的吃人歷史以及這段歷史造就的人們的愚昧與麻木無知。即使知道自己錯了,也麻木的無視和可笑的維護群抗,激昂放大聲的疾呼換來的是無力的共鳴,以及有力的吃人。
其中3處提到趙家的狗,兇惡吃人的眼神,令人毛骨悚然的狂吠。從社會的深處散發出的黑暗與陰霾。作品中狂人其實是一個敢于向傳統世俗社會挑戰的清醒反封建者向世人講述這個社會的吃人本質,意欲喚醒人們,一起推翻舊的吃人的封建禮教。可是根深的蒂固的吃人禮教讓受迫害的人們依舊麻木,國民的劣根性一覽無遺。
然從第一段"然已早愈赴某地候補矣。"看出仍有所遺憾,狂人的最終屈服,意識到封建禮教根深蒂固,拔除非一人之力所能為之,保持自主是多不容易,可作者仍補失憧憬未來。
文章的最后一句呼喚"救救孩子……"意欲新的希望的呼喚強調科學的啟蒙教育思想的行為,國民性的改教。孕育新文學,倡導新的文學革命。
讀書筆記(5)
今天我讀了《明朝那些事兒》第二十章最后的名將——藍玉。主要寫了朱元璋不放心北元,明洪武十三年和十四年向北元發起兩次遠征,都取得了勝利,但并未對北元形成致命的打擊,不斷騷擾明朝的邊境。洪武二十年,朱元璋又一次下令遠征,藍玉在歷次正沙漠的行動中只是擔任了幾次配角。藍玉是安徽遠定人,是常遇春的內弟。藍玉是一個要強的人,他從不會承認比任何人差。這次遠征無疑給藍玉提供了一個最好的機會,朱元璋同意了藍玉的請求,給了他右副將軍的位置,主帥自然是馮勝。藍玉來遼東擊破了慶州的重兵把守,納哈出率二十萬隊伍投降明軍。洪武二十一年,藍玉帶兵遠征北元,脫古思帖木兒丟下隊伍逃走,元軍投降,北元滅亡。
好詞:明目張膽、朝思暮想、百般無奈、無處不在、瓦解、震懾、洋洋得意、猙獰、兇神惡煞、不共戴天。
我欣賞的句子有:“其實他采取這一政策是可以理解的,畢竟本來在大都當皇帝的父親被逼得搬了家,親戚都被拉去吃牢飯,此仇實在不共戴天。”“這些明軍士兵用惡狼般的眼神看著他,臉上露出欣喜的表情,還大聲呼喊,很快,更多的明軍士兵圍攏了來他們一看珍稀動物似的眼神注視著他。他很榮幸的成為第一個俘虜。”
實現理想之后的藍玉任意妄為,讓朱元璋再次揮動屠刀。
自由在高處讀書筆記
自由在高處讀書筆記
去年讀熊培云的《重新發現社會》,讓我覺得很大氣。于是,今年買了他的新書《自由在高處》,讀完后感到溫暖和力量。
這本書的文字延續著熊培云一貫的風格,說得道理都是常識,舉得的例子都是習以為常的。但這本書尤其讓我覺得個體并非毫無選擇,個體要想收獲自由,就必須站到“高處”。但熊氏所說的“高處”并不是要獲得高的社會地位、為所欲為,而主要指站在精神上的高處。
自由的前提的一定是選擇,我們在生活中總會聽到“沒辦法、體制就是如此”、“大家都這樣”等此類的話語。一般人也都會選擇隨大流,一邊隨一邊抱怨。其實,選擇的前提就是有自己的精神立場或者說信仰,并能夠根據自己的信仰對生活做出解釋,從而做出符合自己的選擇。在選擇的基礎上,根據實際情況對自己的觀點和行動進行調整。注意,是“調整”不是放棄自己的觀點隨大流。
自由一定是和主體性聯系在一起的。要想獲得自由,就必須有自己的選擇,同時也尊重別人的選擇,在適當的時候心甘情愿的放棄自己的權利。
近來,讀了西方的一些理論書籍,發現自由、平等是所有學科都繞不過主題,也是與每個人密切相關的話語。自由與平等哪個更重要?我覺得絕對的平等是不可能的,但是平等的自由還是可以實現的。
自由存在于生活的方方面面,因為我們每時每刻都面臨著選擇,也都面臨著自己自由與否的問題。
可是,我們總是生活在一定的框架中,人的自由就是不斷這些框架的過程。但自由也不是想做什么就做什么,還包括想不做什么的自由。比如,有時候當我吃完飯就到網絡上閑逛時,其實就是不自由的。
一個自由的人一定是一個有個性的人、也是一個精神上很強大的人。頭腦的`自由才是真自由,行動的自由要以頭腦的自由為前提。
做老師也有些年頭了,深感現在大學生的自由度比以前有了很大變化,但學生的自由選擇能力還有待提高。因為,有時候自由是要爭取的,別人施與的不是自由。
可惜,在我們生活中,自由總是被誤讀、也總是不忽視。不但有無形的,也包括有形的。
熊培云這本書寫得很精彩,并不是我所能復述。我只是讀完后,發表自己的一點感慨。
自由在高處讀書筆記
讀完熊培云的《自由在高處》很是感慨,書著重表達的理念:相信沒有人能剝奪你的自由,相信“Youthefreedom。熊培云認為自由是兩層涵義,一種Liberty強調自由選擇權,另一種Freedom偏重個體自由,意志的自由。當今混沌的世界,我們常常限于思維的困境,人為物役,困頓于單位文化,社會輿論,抑或僵化的體制。在各種壓力誘惑接踵而至,我們常埋頭憂心忡忡忙于生計,孜孜不倦追求財富地位。很多時候,我們只能無奈承認,許多夢想一直只能隱匿于心中。
即使在不自由的環境中,生活仍是可以選擇的,是有希望的。因為你即你選擇,你的世界也在于你如何選擇。曾經瘋狂地著迷三毛,讀她寫過的每本書,為她與荷西大起大落的愛情故事嘆息不已。三毛瘋狂迷戀撒哈拉沙漠,她一生都視若珍寶的結婚禮物,也竟是荷西在茫茫沙漠中尋覓到的一副完整的駱駝頭骨。撒哈拉,這是個平凡人無法接觸的世界,三毛卻帶著點嬉皮的筆觸道出一個不一樣有血有肉的精彩的世界。我想,她是熱愛的,對大自然富有感恩之心,即使在貧瘠艱辛的生活下,依然能夠精彩勇敢地生活,給自己創造了一個浪漫瑰麗的世界。并在這個世界里不斷尋找內心真實的自我,透視人生,洗滌心靈。反問平凡的我們,如果生處在如此環境,是否依能充滿樂觀和感恩之情地生活?!
人是可以自主地生活,現在的中國,我們所能感覺到的不自由,常常說沒時間實現環球的夢,沒精力實現隱匿恬美田園,很多時候是自我施加的,我們沒勇氣克服惰性,害怕體驗另一種生活方式罷了。任何人都不能剝奪我們的自由態度,即便生不逢時,我們仍可以堅定信仰,活出自己的精彩,你即你選擇!
自由在高處,想要做個心靈自由的人,我們必須跳脫于時代輿論的枷鎖,跳脫于只有左右狹隘思維方式,跳脫于單位思考人生,在高出張望,以內心尺度衡量人生。今年1月份曾在香港觀摩史詩音樂大劇孤星淚(也叫”悲慘世界“),這是一部集贖罪、自由、革命、命運、顛沛、逃亡、愛情為深沉大劇,因為”革命“這個敏感的話題而與內地失之交臂,甚是遺憾。不斷自我救贖的冉阿讓,他總是給自己一個存在世上,有意義的理由,做他認為有意義的事情,像在法庭報告自己是罪犯,救追蹤自己多年的死對頭警察沙威,隱瞞自己救人英雄的事實。而一直勤勤懇懇的雷厲風行的警察沙威,牢牢地遵守警察的天職,道德感極強,誓要緝拿犯人歸案,不論是否有罪,當冉阿讓救了他,放了他,他堅守了幾十年的準則突然受到了沖擊,對自己的信仰產生沖擊,最終受不了煎熬跳河自殺。悲慘世界之所以悲慘,人人無法在大環境里保持自己小小的愿望,冉阿讓平靜生活的愿望,沙威恪盡職守的愿望。你不得不懷疑這個世界所強加給的種種標準,”我是不是個罪犯“,”我是不是個壞人“,”我是不是個Loser“。
因而,有時候我們也應該慶幸,我們生活在一個相對自由的環境,我們的國家比我們想象的自由。在這個大環境下,我們可以自主選擇自己內心的小環境,那里有我們對美好生活的自由裁量權。正如作者所說,小環境完全取決于你的覺悟,取決于你對生命、對世界的理解。只要你足夠獨立和自由,你可以勇敢選擇屬于自己的生活方式。正如梁文道看著我們這一代的青年:”臺灣、香港、日本已經走入一個相對穩定、甚至衰老的社會,而大陸還在往前,窗口很大“。我們需要的是,充滿希望的、很光明的心態,相信時代在前進,相信中國在朝向更好前行。
作者說,一個人,既要守住自己心靈的邊界,同時又要有開放的思想。而我要說,一個人,既要有悲憫情懷,有所作為;同時又要聽從內心,默許自己一份自由。這是我的人生,我必須讓她自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