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棄疾菩薩蠻(菩薩蠻原文及翻譯)
淳熙元年,即公元1174年,作者曾經登上建康(今江蘇南京)的賞心亭,為后世留下了那首極其著名的《水龍吟·登建康賞心亭》,詞中所表現的感情,是何其激憤,又何其憂愁!所以詞人在結尾處寫下了“倩何人喚取,紅巾翠袖,揾英雄淚”這樣積郁難平的詞句。
而同年,辛棄疾還寫了下面這首同樣飽含憂愁和英雄之淚的《菩薩蠻》。寫作這首詞時,辛棄疾已經三十五歲了,南歸也已經有十二年之久,歲月流逝,壯志難酬,在登高望遠之時,自然感慨萬千。詞中以喜劇性的表現效果,卻讓人在讀完之后,笑聲中灑下同情的熱淚。
菩薩蠻·金陵賞心亭為葉丞相賦
辛棄疾
青山欲共高人語,聯翩萬馬來無數。煙雨卻低回,望來終不來。
人言頭上發,總向愁中白。拍手笑沙鷗,一身都是愁。
上片寫登上賞心亭之后的所見所感。詞中的“高人”指的是題目中所提到的葉衡。在作者筆下,青山也有情,不寫人之看山,而是以山之就人,想要和“高人共語”,似乎這勢如萬馬奔騰、接連不斷的青山有著同樣萬千心事要向他訴說。葉衡是一位很有才干的主戰派高官,對辛棄疾也十分賞識,算得上有知遇之恩,所以辛棄疾對他是十分感激的。
接下來【第3句】:四句卻筆鋒一轉,借煙雨的迷蒙之景,表現出無窮的惆悵和感慨,是寄托深遠的句子。葉衡雖然主戰,但是主和派的勢力更加強大,在收復失地這件事上,所遇到的阻力之大,是詞人想象不到的,所以希望轉瞬變成了失望。雖是感慨,卻蘊含無限愁思。
下片從眺望遠山,變成了對沙鷗之鳥的調侃和詼諧,雖然用筆十分輕快,但是細細品味卻充滿了郁郁之情。人們總是說人的頭發是因為愁悶而變白的,可你看那水上的沙鷗,一身白色,難道是一身都是愁嗎?詞人在這里似乎要發了狂,拍手大笑,笑沙鷗之一身白。詞到這里,似乎將上片的陰霾一掃而過,但仔細玩味之下,卻發現并不是這么回事。
試想,沙鷗一身純白,是自然造物的結果,和愁有什么關系?可是辛棄疾在這里卻故意制造“裝傻賣呆”的邏輯錯誤,想要表現的幽默灑脫,反而讓人感到強行解釋的無奈。所以,說鳥愁是虛的,人愁才是實的。作者之所以要用這種反調,其實是感情上的掙扎,但是,要知道,感情上的掙扎并不是心靈上的解脫。正是“人生四十未全衰,我為愁多白發垂。何故水邊雙白鷺,無愁頭上也垂絲”(見白居易的《白鷺》詩)。